桃花源记(PPT)
《桃花源记》课件(53张PPT)
离开桃花源
研读课文
课文中的桃 花源是一个 什么样的地 方呢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 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 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 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渔人看到什么景象?(所见)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 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 源是虚构的。
想一想 发现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桃花源记》 进入 以渔人行 踪为线索 桃花源:
幽静美丽
所见
所闻 所历 所感
环境良好
与世隔绝 民风淳朴 和平安宁 安居乐业 似有若无
离开
寻向所志…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
妻子, 古义:指妻子和儿女;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 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一词多义
(放弃、舍弃,动词)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寻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的)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 (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
试一试:你能找 到出自本文的几 个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作了记号。
《桃花源记》(完美版)PPT课件
预习检查 读一读
yì
邑人
bīn
jiàn
间隔
yí
yǎn
shè
tiáo
俨然 屋舍 黄发垂髫
qiān mò huò
缤纷 怡然自乐 阡陌 豁然开朗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合作探究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 可读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候, “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交通工 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何奇幻的 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的经 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肯定, 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便更加增 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并怡然自乐。
整体感知
译: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 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 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 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 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 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 孩都安闲快乐。
《桃花源记》ppt课件(52页)
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
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
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
•
归去来兮辞
•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 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 都跟桃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 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
于是,就 处所、地方 详细
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邀请
停数日, 辞 去。此中人
停留,引申为居住 告辞、告别 离开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告诉 不足:不值得,不必 为:对、向
• 其余的人又各自把渔人请到自己家 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 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人告诉他说:“这里的事不值 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 《晋书·陶潜传》
饮酒(其五)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8张PPT)
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可以互相听到。
类。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全,都。
垂下来的头发,用 来指小孩。
整体感知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 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 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 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 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 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 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 闲快乐。
2、桃花源人的生活来源是什么?
没有战乱、
3、桃花源人的生活状态怎样?
人们自食其力、
4、桃花源人的民风怎样?
生活和美安乐。
5、读课文第3段,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原因是什么?
三读课文
“桃花源”除了内外环境的优美、土地肥沃之外, 还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呢? 请结合“积累拓展”第六题提问进行分析。
四读课文
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并不存在的“世外 桃源”呢?
• 晋太元中……
• 东晋,也称南北朝,中国分裂成了16个小国,战争频 繁,人口凋零,市场萧条。
• 官场上,昏君、奸臣频现。如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 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 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类的事情不胜枚 举。
三读课文
“世外桃源”,指理想中的美好世界。 陶渊明理想中的美好世界是怎样的呢?且来 看看“桃花源”的外部环境。
《桃花源记》完整ppt课件
陶渊明及时代背景0102创作时间创作地点创作背景030201《桃花源记》创作背景《桃花源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千古美文”。
该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选入中小学教材,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篇目之一。
《桃花源记》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学地位与影响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篇章结构写作特点关键语句解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02“不足为外人道也”03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象征手法对比手法情景交融自然环境描绘季节时令变化山水田园风光通过对桃花源内四季景色的描写,表现出大自然的韵律和生机,增强了意境的层次感。
幽深静谧氛围人文社会构建淳朴民风民俗文中描述了桃花源内居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以及他们和谐共处、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一种理想化的人文社会环境。
平等自由理念桃花源内没有阶级之分,人人平等自由,这种理念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神秘传奇色彩通过对桃花源入口的隐秘性、居民来源的神秘性等描写,为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使读者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和谐共处之道桃花源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这种和谐共处的理念对于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回归自然生活桃花源内的居民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人类回归自然的理想化生活模式。
精神寄托与追求桃花源作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理想化生活模式探讨1 2 3描绘无阶级、无剥削的理想社会批判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思想表达对现实社会批判意识揭露社会黑暗面通过描写现实社会的战乱、贫困、不公等现象,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以统治阶级的奢侈荒淫为批判对象,揭示其腐朽本质和对人民的剥削压迫。
呼唤社会变革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呼唤人民觉醒,寻求社会变革和进步。
(完整版)《桃花源记》ppt课件
遇见桃花源
分析文中主人公遇见桃花 源的情节,探讨其所蕴含 的人生哲理和寓意。
桃花源中的生活
解读文中描述桃花源中人 们生活的段落,理解作者 所倡导的理想社会形态。
写作风格与特点分析
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
《桃花源记》以简洁明快的叙述风格为特点,通过简练的语言勾勒 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场景。
寓言式的写作手法
与西方乌托邦、印度毗湿奴等理想社会构想相比,《桃花源记》更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共 生,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超越。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共同追求
尽管中西方理想社会构想存在差异,但对和平、幸福、公正等价值的追求却是共同的。
《桃花源记》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
《桃花源记》通过描绘一个理想的隐逸社会,对现实社会 的纷扰、争斗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引导人们思考如何构建 更加和谐的社会。
04
主题思想阐释
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
描述了一个宁静、和 谐、富足的桃花源, 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 会的追求。
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 ,寄托了作者对美好 生活和社会的无限憧 憬。
桃花源中人们和平相 处,没有战争和纷争 ,展现了作者对和平 的向往。
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通过对桃花源外世界的描述,暗 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
判。
桃花源外的人们为了名利而争斗 ,反映了现实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
作者通过对比桃花源内外的不同 景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深刻
反思。
隐逸情怀的体现
文章中的主人公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最终却选择离开,体现了作者的隐逸情怀。
渔人在桃花源中虽然受到了热情的款待,但仍然怀念外面的世界,暗示了作者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自然环境与人的和谐共生
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课件 (共42张PPT)
导入新知
同学们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
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 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
今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吧。
听读感知
2、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用原文回答)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桃花林。
听读感知
3、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
渔夫离开了桃花源后,找 到他的船,就沿着原路回 到了武陵郡城下,拜见了 太守,述说了在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去,沿路处处做上标记。
到了 找到 旧的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拜访 立即
所见所闻。太守立即派人
跟随他前往,寻找先前所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做的标记,最终还是迷失
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可叙事、写景、状物
(即说明事物特征)。还可以在写景状物 时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或托物
言志。
文意疏通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
当作 沿着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繁多错杂
河流两岸
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 人了。
第三部分(4-5):再访桃源末果。
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同“邀”, 邀请)
古今异义
①缘溪行(古义:沿着,顺着;今义:缘故,缘分)
②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鲜美)
③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明亮;今义:心胸开阔) ④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⑤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 配偶) (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⑥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⑦余人复延至其家(古义:邀请;今义:延长,延伸)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8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8、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古义:请 今义:延长,延伸
9、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黄发:借指老年人 两个借代 垂髫:借指儿童
四对同义词
咸=悉=皆=并 (全、都) 缘=扶 (沿着、顺着) 要=延 (邀请) 乃=遂 (于是,就)
特殊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桃 花 源陶 记渊
明
全国有许多叫作“桃花源”的地方——
庐
山
“
桃
花
源
”
湖
南
桃
源
县
“
桃
安徽歙【shè】县的“桃花源”
花
源
”
世外桃源
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无论是传说中的“桃花源”,还是人 们对某地美好风光的赞誉“世外桃源”, 都有着同一个出处——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 就到头了,(紧接着)就看见 了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 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亮光。 (渔人)便离开小船,从小口 进入。起初时,洞口很窄,仅 能容一个人通过。又往前走了 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 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 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 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田 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 能互相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满院春色尚留香 望君珍惜韶华 莫负春光!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了解文体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
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 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记”的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 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 地平旷,屋舍整俨齐的然样,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属。形 然容 变由 得狭 开窄 阔幽 敞暗 亮突 。
译文: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
里隐隐约约有点儿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 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 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 之类。
情景 并怡然自乐。
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人生活自足,安居乐业,其乐融融。
于是,就。
详细
同“邀”,邀请。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
全,都
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隔绝、不通音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 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他们 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 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遇到,碰见。 溪水的两岸
新鲜美好 繁多的样子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落花。一说, 初开的花。
对见到的景
尽
象感到惊异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 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 ,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对此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文: 秦始皇暴政,打乱了天下的纲纪,贤人便纷纷避世隐居。黄绮等 人于秦末避乱隐居商山,桃花源里的人也隐居避世。进入桃花源 的踪迹逐渐湮没,进入桃花源之路于是荒芜废弃了。桃花源人互 相勉励督促致力农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桑树竹林垂下浓荫, 豆谷类随着季节种植,春天收取蚕丝,秋天收获了却不用交赋税。 荒草阻隔了与外界的来往交通,鸡和狗互相鸣叫。祭祀还是先秦 的礼法,衣服没有新的款式。儿童纵情随意地唱着歌,老人欢快 地来往游玩。草木茂盛使人认识到春天来临,天变暖和了;树木 凋谢使人知道寒风猛烈,秋冬之季到了。虽然没有记载岁时的历 书,但四季自然转换,周而成岁。生活欢乐得很,还有什么用得 着操心?桃花源的奇迹隐居了五百多年。今日却向世人敞开桃花 源神仙般的境界。桃花源中的淳朴风气和人世间的淡薄人情本源 不同,一时显露的桃花源又深深地隐藏起来了。试问世俗之士, 又怎么能知道尘世之外的事?我愿驾着清风,高高飞去,寻找与 我志趣相投的人。
先请同学们听一首我们学生时代最美妙 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说 说你你的感受。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可爱的故乡 桃树倒映在明净的水面 桃林环抱着秀丽的村庄 啊!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无论我在哪里放哨站岗 总是把你深情地向往 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有我迷人的故乡 桃园荡漾着孩子们的笑声 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 啊!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啊~~~故乡!终生难忘的地方 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 我愿驻守在风雪的边疆
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二段译文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 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象有光似 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 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 开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 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 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 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 意足。
通假字
1.具答之:
为
详尽 具通 俱
,义
。
要 通 邀
2. 便要还家:
,
义为
邀请
。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段落层次 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 二(2、3 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三( 4 、 5 段)渔人离开桃 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 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再寻桃源)
桃花源真实存在吗?
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 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 实质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
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
一种对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怎样认识?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当时社会政治黑暗,兵 连祸结,民不聊生。作者写作此文时已隐居民间多年, 对农民的苦难深有感触。在文中他虚构了一个宁静安 乐的世外桃源,在这里,人人劳动,自耕自食,没有 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们过着安居乐业、友 好和睦的生活。这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 想,这样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人民反对压迫、反对战争 的愿望,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 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 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 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 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 南阳刘子骥,是志趣高尚的名士,听到 这件事,高兴的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 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访求的人了。
上页 返回 下页
词句巩固
古今异义
缘
古义: 沿,沿着。 今义: 缘故、缘分。 古义: 鲜艳美丽。 今义: 味道鲜美。 古义: 像这样。 今义: 这样。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鲜美 3.说如此 如此
古今异义
4.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 交错相通 今义: 往来通达,或各种运输的总称。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指妻子和儿女; 妻子,
今义: 距离
延
今义: 延长,延伸。
一词多义
①便舍船,从口入 ②屋舍俨然 ①处处志之 ②寻向所志 ①寻向所志 ②未果,寻病终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②既出,得其船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②不足为外人道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放弃、舍弃,动词) (房屋,名词) (作标记,动词) (标记、记号,名词) (寻找,动词) (随即、不久,副词) (这、那) (他的,代渔人的) (作为) (对,向) (给)
对、向 感叹 yù 告诉 邀请
不值得,不必
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 也。”
第三段译文
(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 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们。(那人)就邀 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 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 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 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上页 返回 下页
已经 拜访 名词,标志
沿着、顺着 先前的 做记号
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打算,计划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没有实现 随即,不久 问路。津,渡口。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第四、五段译文
注意:结束幻灯放映,双击播放歌曲!
歌词对环境描写具体。桃树环抱的村庄,明净的水面映着盛开的桃 花,在如此美丽的地方,又传来孩子们的欢笑,显现姑娘们喜悦的 脸庞,这一切巧妙地组合成一幅美丽的人文风景画卷,激发了人们
后来读到了毛泽东的诗词,查阅资料,才让我知道了“桃 花盛开的地方”指的是“桃花源”,是一个令无数文人墨 客向往的美好境界。
上页
返回
下页
朗读,正音
yì
jù n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 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 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jì
上页 返回 下页
疏通文意
作为 沿着,顺着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今义: 专指男子的配偶。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绝境,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
古义:不用说、更不用说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古今异义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问讯
8.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9.各人复延至其家
古义: 邀请。 古义: 隔断,隔开。 古义: 询问消息。 今义: 询问
上页
返回
下页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 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 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 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 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 里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 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 2.第二段主要写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 3.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 4.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 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 惋? 7.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8.“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9.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 后来再去寻找桃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 么?
新鲜美好 落花。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
尽
穷其林。
繁多的样子 惊异,诧异。这里是“对… 感到惊异”的意思
第一段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 (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 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 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
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 渔人非常诧异。再往前走, 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喧宾夺主
《桃花源记》是诗的小序,诗和序 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对诗 的说明。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 故事,完整的结构和完美的表达形式, 所以它不但可以独立成篇,而且比“诗” 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后来 就有人索性将标题写为《桃花源记并 诗》,终至于“喧宾夺主”了。
一、朗读和正音
上页
返回
下页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舍弃、放弃 仅仅、只 又,再
隐隐约约,形容看 不真切。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
整齐的样子
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
类 田间小路 可以互相听到
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
全,都
指老人和小孩
zhuó
qiānmò
tiá o
yí
上页
返回
下页
朗读,正音
yì
yāo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 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七律· 登庐山
作者:毛泽东
真的有那么一个地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