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高2017级二轮模块一第3讲 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隋唐宋元
2.科技成就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书画的基本特这 ⑶知道王羲之、唐四家、宋元书法代表人物、文人画;
发展脉络
⑷知道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理解文学的时代特色。
4.文学成就
【研析真题】近5年高考25、26、41题主要考查魏晋隋唐宋元时期政治、经
济、思想等内容;题干是新材料;备考掌握主干,适度扩展。
古代中国的文 化
(宋代社会阶 层流动)
古代中国的经 济
(西汉经济的 恢复和发展) (唐代敦煌的 自耕农经济)
考查方式:呈现新的历 史情境,考查考生获取 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 己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 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 力。 考查内容:经济重心南 移、文学艺术、儒学的 发展等。 考查趋势:魏晋隋唐宋 元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 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 历史时期。命题者在这 一阶段也是不会吝惜笔 墨。
命题角度
年份
全国Ⅰ卷
全国Ⅱ卷
全国Ⅲ卷
命题角度
2018 古代中国的政治、 古代中国的政治
经济
(唐代加强中央
(唐后期藩镇割据) 集权)
(北宋四川民营手
工业的发展)
2017 古代中国的政治
史学考查
(汉朝的地方官制 (汉及以后的史
演变)
学认识)史学ຫໍສະໝຸດ 查古代中国的经济(唐代历史事件的叙 (区域经济和重
述)
心的转移)
他们都聚居在一起,他们住的地方叫“遂”,与之相对应的是国人的聚居 地叫“乡”。野人与国人分开居住,这在西周形成了一个制度──国野制度。 “王国百里为郊。乡在郊内,遂在郊外,六乡谓之郊,六遂谓之野”所反映的 就是西周时代国野分治的状况。
西周的兵役制度是“乡遂”兵役制。野人没有服兵役的权利。因而他们不是 自由民。并且在春秋时期,已经普遍实行国人当兵的制度,野人仍然被排斥在 自由民的范围之外。
[vip专享]《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专题复习学案(平)
(三)《中国古代文明》专题复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专题复习学案知识回顾:《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1、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元220年曹丕废东汉皇帝汉献帝,建立魏国:2、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①制度创新②传统经济结构定型③思想文化统一,儒学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1)政治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2)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传统经济结构定型:①政策上重农抑商以保护小农经济;②农业结构上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3)思想文化统一:儒学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正统)复习新课:《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专题复习学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曹丕废东汉皇帝汉献帝,建立魏国——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时间:1、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2、西晋、东晋(公元280年——公元420年)3、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阶段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1、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2、经济上:北方发展相对缓慢,江南发展较快,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族经济交流加强3、思想上: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儒佛道三家并立的格局形成。
4、文化上:部分知识分子蔑视礼教;田园诗兴起,文人画产生。
二、隋唐时期(589年——907年):时间:1、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2、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阶段特征: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政局稳定;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不断发展,政局动荡不安,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
2、经济上: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案: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文明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文明考点梳理政治史一、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宗主督护制,激化阶级矛盾。
北魏统治者没有处理好与经济文化相对先进的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民族矛盾加剧。
这些威胁到了北魏的统治。
(2)局部统一和统治者注重汉化。
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冯太后临朝听政,督促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学,深受汉文化影响。
2.内容:(1)前期:改革重点是建立各种新的制度,以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
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
(2)中期:改革的重点是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统治。
(3)后期:改革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如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3.目的: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4.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冯太后和孝文帝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封建化改革运动。
5.作用:(1)推动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日益活跃。
(2)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政治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3)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流和融合。
为隋唐时期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国家重新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时期中央和地方制度(一)君主专制的完善1. 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 隋唐(1)措施①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行政)。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的管理体制。
②唐朝的中央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彼此制约,保证皇权的独尊。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地方割据的出现1. 原因:唐中期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
专题三 魏晋隋唐时期 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把握特征·梳理线索】
阶段特征 三国到南北朝,实际上是在为隋唐盛世奠定基础。 民族交融:隋唐盛世在很大程度上是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结果,当时 皇室都有民族血统; 制度创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 区域开发:东晋南朝江南开发与隋唐大运河兴修、航运的关系 思想文化和中外交流:佛教传播、诗歌、书法、绘画都有跨越朝代的联 系。
——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 政治制度研究》
制度创新
北魏均田制
背景:十六国以来,由于连年战乱,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 内容:把国家控制的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 役。(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 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植一定数量的桑、 榆、枣树等。不适合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 不得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人多地少地方的人、可以到地广人稀地区开荒种地, 且不限垦田数量;地广人稀地区的人不许迁到人多地少的地方。 影响: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 征发徭役,北方经济有了明显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对后世的 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先后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实行长达200多年,为封 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实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 崩溃:到唐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 人口增长而逐渐瓦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
政治上:政权更迭、政局动荡、短暂或局部统一、南北对峙(北方更多战 乱、南方相对稳定)——分裂中酝酿着统一的因素 经济上:江南经济的开发,推动南方农业进入精耕细作的时代,南北经济 差距缩小。 民族关系:西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关系上冲突、交流与融合并存, 推动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教学案
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魏晋南北朝(220~589年)、隋唐(581~907年)、宋元(960~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处于世界领先的位置。
的行书备受世人喜爱时段特征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在隋唐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三省六部制)、选官制度(科举制)。
宋元在继承隋唐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矛盾的同时,君主专制也进一步加强。
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遭到破坏,南方得到开发;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海上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思想文化上:适应社会战乱及统一的时代需求,儒学复兴,经过融合产生新的儒学思想,即理学体系的产生。
三大发明领先世界,文学艺术体现出这一时期鲜明的时代特征。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考向一唐宋时期的政治文明1.门阀政治的形成与衰落(1)形成概况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
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
(2)特点①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②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④文化上:崇尚清谈,玄学。
(3)形成原因及评价①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②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
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通史复习学案:中国古代史——隋唐:中华文明的繁荣
中国古代史一一隋唐中华文明的繁荣【学习目标】【课程链接】修一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必修二第一单元第3课、第4课、第5课隋唐部分必修三第一单元第3课、第6课及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相关内容【阶段特征】隋唐时期(581-907年)* 阶段特征:本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中国处于世界发展前列,是最文明先进, 最繁荣发达,最富庶的强大国家。
1、政治:国家统一,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时期。
隋唐开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隋炀帝开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走向完备。
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提高了行政效率:促成了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唐朝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分工明确,便于提高行政效能,三省最高长官的地位均相当于丞相,便于集思广益,彼此又互相牵制,避免相权过大威胁皇权,因而较好的解决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对固有矛盾—君权和相权的矛盾,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但封建社会的另一对固有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本阶段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由于唐玄宗在边境设藩镇,导致地方权力膨胀,对中央集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加速了唐朝的衰落,并直接导致唐朝的灭亡。
2、经济:隋唐政权沿用了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成为唐朝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农业方面出现了曲辕犁和筒车,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进入千家万户并取代丝绸成为外贸的代表,商业繁荣,长安成为国际大都市,同时商业发展仍受到一定的限制,如坊”市”的界限;唐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被破坏,因此唐后期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导致农民战争的发生。
3、文化:隋唐时期,文化昌盛发展的原因包括政治稳定,全国统一,为文化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奉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朝鲜、日本、印度、西亚各国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本国的文化内涵。
历史二轮复习二中华文明的鼎盛——魏晋南北朝、隋唐文明
三、思想文化——中华文化繁盛
1、早期启蒙思想(民主思想):李贽、明末清初三大家
2、科技:《农政全书》、《本草纲目》
3、文学艺术:明清小说;书法个性化、世俗化; 绘画八大山人;昆曲、京剧
考查重点:
1、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由于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产生于手工业部门, 以雇佣关系为标志。 发展缓慢原因: a/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c/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 d/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 总之,腐朽的封建统治是其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 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什么?(4分)
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
2014、 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 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 的现象。 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 C.分封制恢复
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市民群体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主要原因是什么? 结合史实,简述市民群体的发展对宋代文学艺术的影响。 (6分) 答案:原因:宋代商业、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经济繁荣, 市民阶层扩大。 影响:促进了风俗画、宋词、书法、话本等文学 艺术的发展
2013、 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 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 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C.朱熹 B.董仲舒 D.陆九渊
考点整合
一、政治文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
1、宋朝:二府三司制、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2、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二、经济文明——商品经济空前发展
1、农业:宋朝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土地兼并严重 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形式 2、手工业:冶铁业、棉纺织业、制瓷业 3、商业:宋城市、纸币
2019届二轮复习通史版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 学案
通史整合(三) 中华文明的鼎盛——隋唐、宋元时期(一)隋唐时期的政治[诗史巧记] 封建盛世的制度创新; 相对公平的科举取士; “以礼入法”的思想演变;藩镇割据的动荡局面[小题验知]1. 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
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
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 .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 .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 .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解析:选A 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 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认同感,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国家的统一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中国”内涵问题,故D项错误。
2.(2018·临沂二模)《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故事: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种做法()A.使中书省地位超越尚书省B.有利于防范宰相的擅权C.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能D.说明监察机构日益完善解析:选B材料是关于中书省起草诏令的过程中,允许中书省官员各执己见,并把各自意见书写在诏令上并签字,即“五花判事”,这种做法可以防范中书令(宰相)的擅权,故B项正确。
3.隋唐立法工作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例律首列“十恶”为常赦所不赦的十项大罪,具体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皆在严禁之列。
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B.与孔子“仁爱”思想背道而驰C.是理学思想的法律体现D.以维护君主专制为唯一的目的解析:选A据材料“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其性质或为危及君权,或为破坏家族伦理”可以得出隋唐立法深受儒家宗法理论影响,故A项正确;隋唐立法与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冲突,故B项错误;理学出现于宋代,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法律的条文,没有涉及目的,故D项错误。
魏晋南北朝隋唐二轮复习学案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3)中国古代史第三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220——907)【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北方长期分裂战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并被封建化;北方经济被战乱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文学艺术繁荣,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并相互吸收借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的鼎盛时期。
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辉煌,兼容并蓄,领先世界。
【基础知识梳理】一、三国两晋南北朝: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一)政治: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1、三省制萌芽2、选官采取____________,世家大族子弟依靠________即可步入仕途。
(二)经济: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1、农业:北魏推行均田制。
2、手工业:(1)冶金:南北朝时期,出现了______________。
(2)制瓷:北朝时期,烧制出成熟的____________。
(三)思想文化:儒受冲击,佛、道、儒三教并立;出现书法1、书法书法艺术魏晋以前基本上是________阶段,魏晋时期进入_________阶段。
A.楷书:始于东汉,魏晋楷书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和__________贡献最大。
B.草书:东晋__________、__________父子。
C.行书:东晋__________的《__________》为“天下第一行书”。
2、绘画:东晋的顾恺之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等传世佳作,还提出“___________”,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四)、民族关系:民族交流频繁,民族融合成主流(五)、重要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A.北魏统一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__________,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B.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孝文帝认识到了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坚定了他改变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的信念。
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__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
【步步高】(江苏专用)2017版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一中国古代史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9年)1.三省体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九品中正制(1)含义: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
“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
二、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①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
②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③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3)特点①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
(4)评价①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
(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
(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
2020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魏晋隋唐)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与繁荣(220~589、581~907)一、预习提示回归课本政治经济文化必修1第3课必修2第1单元必修3第3、8、9、10课二、大事概览三、材料导学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晚期,成熟青瓷在上虞烧造成功,之后绵延千年,盛烧不绝……(唐五代时期,越窑生产的“秘色瓷”)玲珑端巧的造型、精美繁缛的纹饰,表现了越窑鼎盛时期的制瓷水平……(北宋以后)器物种类繁多,形制各异,纹饰题材众多,装饰技法丰富,是浙江青瓷史上一个集大成的时期。
唐以后浙江生产的精美瓷器,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远飘世界各地。
——摘自浙江博物馆青瓷馆前言材料二据《新唐书·地理志》上记载,在唐代的安徽泾县,古时属宣州,出产一种与众不同的好纸,其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色泽能长期保持不变,因此地方官员年年把这种纸作为贡品献给朝廷。
由于这种纸产于宣州府,后来大家就把它称为宣纸。
明末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评价说:“宣纸至薄能坚,至厚能腻。
笺色古光,文藻精细。
”在宣纸上作画,能有骨有神,表达出水墨淋漓的艺术效果;而且宣纸不怕虫蛀,能长期保存。
1915年,宣纸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1979年和1984年又两次获国家经委的金奖。
现在宣纸的用途也由艺林、国家高级档案、外交文牍,跨越到水利、医药、石油工业,作为过滤纸和吸墨纸,为国内外所争购。
材料三44位民间艺人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捧起鲜红的“中国文房四宝艺术大师”证书。
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郭海棠对记者说:“咱们共同见证了一个历史时刻!”兴奋之余,仍掩饰不住忧虑:“由于文房用具都要采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艺人作业环境十分艰苦,收入微薄,行业后继乏人,文房四宝手工传统技艺已面临失传的危险。
”材料四日本早在1975年即颁布《传统的工艺品产业振兴法》,对和纸、毛笔等制作工艺冠以“重要无形文化财富”等名目,对从业人员有一整套的奖励机制。
19年前,日本“传统工艺功劳者”大田研精制作的仿古毛笔售价已高达3 300多元人民币,且只限量生产了50枝。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教师用
201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华文明的鼎盛内容概括:科举制,重要科技成就,三省六部制,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选修部分人物评价之唐玄宗等【复习策略】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
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政治上, 宋元时期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不断演变的时期, 无论是中央制度还是地方制度都有重要的建树。
经济上, 小农经济繁荣, 手工业商业发展。
思想上, 理学产生发展。
科技文化上, 科学技术等成就卓著, 宋词、元曲等辉煌灿烂。
这一专题的复习, 首先要把握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 即封建社会的中间阶段, 各项政治制度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有所损益, 其他经济文化上也在继续发展。
第二, 要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联系起来。
如宋词的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相联系。
另外此专题要特别强调文言史料的阅读理解、提取归纳等能力。
【考点预测】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4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选官制度中应注意科举制,今年考纲新增加的内容。
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元代的行省制;宋元时期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宋明时期的理学;宋代的科技成就、宋词、宋代书法、绘画;元曲。
高考历史 第三讲 魏晋南北隋唐史复习教案
※第三讲魏晋南北隋唐史※【时空定位】三国: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建魏,266年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263年亡222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280年亡230年,孙权派卫温浮海至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古文献中最早纪录)两晋:266年,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西晋,统一中国;316年匈奴攻破长安俘晋愍帝,晋亡317年,司马睿在东南地区建康建东晋;北方和西南地区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和汉族建立的割据政权,史称“十六国”。
这一时期称为“东晋十六国”南北朝:420年,东晋大将刘裕废晋帝立宋,后又经齐、梁、陈,合称南朝(刘宋、萧梁、萧齐、陈)439年,鲜卑拓跋部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后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被北齐、北周取代隋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隋,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605——610年,隋炀帝于开通大运河618年,贵族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长安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开始贞观之治;后历经武则天时代、唐玄宗的开元盛世755年,安史之乱发生,唐朝由盛转衰,经济重心开始南移907年,节度使朱温称帝建后梁,此为五代十国之始【知识网络整合】一、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一)社会经济1、农业:①耕作技术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魏晋以后,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这种耕作技术。
②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
2、手工业:①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②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③民间手工业在此时遭受摧残。
④其他:四川蜀锦;南方青瓷;建业、扬州造纸中心。
3、中原人口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八王之乱),少数民族内迁(五胡内迁),黄河流域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
4、江南经济的发展:原因:①北方由于战乱,人口的大量南迁(南方相对稳定及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充实劳动力,带来先进技术;②民族融合,加速当地经济发展;③统治者推行重农政策(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三、魏晋南北朝、隋唐——中华文明的鼎盛
【复习策略】
1. 准确掌握知识:高考对本专题的考查以选择题为主, 偶尔会出现主观题, 但均与其他知识点放在一起设计, 作为其中的一个提问出现, 并且主要集中在唐太宗统治时期。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考, 三年来对选择题的考查基本上都设计了情景材料, 非常灵活, 这就要求考生应该非常熟悉教材的知识点, 特别是对概念的准确理解和对知识的纵横联系。
因此, 考生复习时除了要勤于记忆, 牢牢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外, 还要理解、把握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整合主要知识点。
2. 融会贯通知识:历史知识具有整体性, 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不是孤立的, 往往与其他专题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
所以, 考生复习时要瞻前顾后, 前后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
【考点预测】
由于高考不回避重点热点, 所以三省六部制、曲辕犁和筒车, 唐朝城市的坊市制、唐太宗时期的政治、唐朝的科技、文学、书法等考点依然是2010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特别是本阶段考点从纵向发展阶段上来说该专题知识几乎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比如,“三省六部制”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完善时期, 文化和科技是中国文化科技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期, 这些更容易成为命题的热点。
【知识整合】
考点 1、物质文明
1. 农业
(1) 耕作技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 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②隋唐时期,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表明我国犁耕已相当完善。
(2) 灌溉工具:①曹魏时的翻车。
②唐代的筒车。
2. 手工业
(1) 冶铁: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
(2) 制瓷业:①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②自唐朝起, 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 远达欧洲、非洲。
(3) 丝织业:技术精湛, 吸收了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
(4) 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遭受摧残, 到隋唐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3. 商业
(1)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 商业不发达、不稳定。
(2) 隋唐时, 都市商业繁荣,市坊制度,出现柜坊、飞钱,“扬一益二”;农村集市兴起;对外贸易发达, 唐政府在广州设立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等。
考点 2、政治文明
1. 三省六部制
(1) 概况:①魏晋南北朝时期, 形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三省体制。
②隋朝以内史省(唐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
③唐朝时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分工明确, 相权一分为三,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 职权: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诏令, 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各项诏敕和政策。
(3) 作用:三省既有合作, 又相互牵制和监督, 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此后历朝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
2. 选官制度:科举制
(1) 概况:隋文帝设立, 唐朝进一步完善。
科举制度是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2)作用:①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 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 影响深远。
3. 藩镇割据
唐朝中期, 在地方设置了很多藩镇, 其长官节度使控制着地方政治、经济、军事大权。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危害一直持续至宋初。
考点 3、精神文明
1. 思想
(1) 魏晋南北朝时, 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 儒学面临严重挑战。
(2) 隋朝时, 儒学家提出“三教归儒”的主张, 又称“三教合一”。
(3) 唐朝时, 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 科技
(1) 唐朝时, 发明了雕板印刷术, 《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板印刷品。
(2) 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火药, 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
(3)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3. 主流文学——唐诗
(1) 初唐:王勃、陈子昂。
(2) 盛唐: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李白和杜甫使盛唐诗坛大放异彩,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诗圣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被誉为“诗史”。
(3) 中唐: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 强调诗歌要反映民间疾苦。
(4) 晚唐:杜牧和李商隐。
4. 书法
(1) 魏晋前是书法的自发阶段, 魏晋后书法发展到自觉阶段, 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 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2) 楷书:①概况: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 唐代楷书步入盛世。
②特点:笔画详备, 结构形体严整, 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
③名家:魏晋的钟繇、王羲之, 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3) 草书:①特点:笔画简约, 勾连不断, 线条流畅纵情, 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②名家: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 唐朝的张旭、怀素。
(4) 行书:①特点:既有审美价值, 又有实用价值, 雅俗共赏。
②名家: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
【重难点解析】
1.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地位
新课标人教版教材较少涉及魏晋南北朝的文明成果,但在近三年的高考中基本上都涉
及对魏晋南北朝文明成果的考查。
因此, 同学们在复习时, 应注意到本阶段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是以后两大经济文化高潮的准备时期。
具体表现为:经济上, 是北民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经济区域分布更合理。
政治上, 三省六部制在魏晋南北朝时略见雏形。
民族关系上,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和推动中原地区内迁各族封建化、汉化, 开创了中原民族处理民族关系的良好风尚。
科技文化上, 出现《齐民要术》、佛教本土化、道教发展。
在本阶段封建生产关系发展、演变的基础上, 才有隋唐封建文明的繁荣。
2. 隋唐文明高度发展的原因
(1) 政治上:在隋唐王朝完成统一的基础上, 通过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通过科举制扩大统治基础。
(2) 经济上: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均田制等农业政策, 曲辕犁、筒车等工具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手工业、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特别是对外贸易的发展。
(3) 思想上:在“兼容并蓄”思想的指导下, 积极吸收外来先进的手工业生产技术、艺术形式, 在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科技、宗教、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3.唐太宗的功绩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