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真实世界和后现代生存危机
后现代主义
一、后现代主义的源起及其理论景观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
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哲学理论都陷入偏激的争执和论战之中,各种理论群体和流派杂色纷呈,各种文化(艺术、文学、美学、哲学等)倾向更迭汰变。
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露出自己的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因此,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文化发展和精神流向的内在轨迹。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发展轨迹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争成为整个文化逆转问题的焦点。
这个问题又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后现代主义源起的时间及其分期;二是后现代主义究竟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还是现代主义的继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现代主义在西方文化近半个世纪的激荡之后,西方文化氛围和思维逻辑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然而30年代以后,它的内部诸多流派的松散组合的离心力以及自我发难和颠覆,加速了现代主义运动的解体。
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母胎中发生发展起来,它一出现,立即表现出对现代主义的不同寻常的逆转和撕裂,引起哲人们的严重关注。
后现代主义绝非如有人所说的仅仅是一种文艺思潮。
后现代主义首先是一种文化倾向,是一个文化哲学和精神价值取向的问题。
由这个高度去看文艺思潮,才会有一种新的文化“语境”,才会使其内在精神逻辑呈现出来。
进一步说,后现代主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
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电脑和数据库的广泛运用,科技高视阔步导致了合法性危机(利奥塔德)。
这一状况反过来深刻地规范着人类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一种反文化、反美学、反文学的极端倾向。
生命的意义和本文的深度同时消失,消费意识的渗透使自然与人类意识这两个领域日益商品化。
艺术史知识: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表现——从科幻小说到城市风光
艺术史知识: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的表现——从科幻小说到城市风光超现实主义和未来主义是20世纪艺术史上极为重要的两种表现形式,它们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从科幻小说到城市风光,这些表现形式能够让我们走进未来,感受艺术的无限可能性。
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在20世纪的艺术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派别。
它的出现和发展,人们普遍认为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一种反弹。
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起者是法国艺术家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他在1924年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
他认为人们应该从梦想和超现实的意象中寻找艺术的灵感来源。
超现实主义通过夸张、扭曲、变形、虚幻和梦幻等手法,创造出一种超前千里、离奇古怪的艺术风格。
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品涉及到绘画、雕塑、文学、电影、摄影和表演艺术等方面,这种风格既反叛现实,又渴望超越现实。
超现实主义的思想影响了很多现代艺术家,例如达利(Salvador Dali)和马格利特(Rene Magritte)等。
超现实主义不仅在艺术上有着重要的表现方式,其对于科幻小说、电影及其他媒介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超现实主义在科幻小说中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惊人,例如《时间机器》、《银河系漫游指南》等。
这些书籍和电影鱼龙混杂,神奇幻想、科学探索、玄虚之术交织在一起。
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想象能力和独特的创造力,在构建这些奇幻的世界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超现实主义相反的是未来主义(Futurism),它主张人类在科学技术和艺术中的创新精神。
未来主义在20世纪之初在欧洲兴起,其奋斗的目标是想要颠覆传统的文化体系、建立新的世界秩序。
未来主义艺术家认为艺术应该服务于现代社会,反对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概念。
未来主义流派的创立者是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奥-布拉甘奇拿(Mario Breganze)。
他在1909年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倡导用新的科技手段呈现出新的艺术值。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人类认知的挑战和启示
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人类认知的挑战和启示后现代主义哲学是近现代以来的一种哲学思潮,其涵盖面广泛,涉及到了哲学、社会学、文学、艺术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在这些领域里,后现代主义的基本观点都是:对客观真实性的怀疑,对任何一种权力结构的批判,对传统的现代中心主义观念的挑战。
那么,后现代主义哲学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挑战和启示呢?首先,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了我们关于真理的认知。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知识和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与我们的主观意识无关的东西。
而后现代主义哲学者却认为,知识和真理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由我们的主观意识构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真理不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东西,而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观点颠覆了我们以往的认知,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其次,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了我们的权力结构。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权力结构是由一些公认的真理来支撑的,而这些真理是自然存在的。
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权力是人造的,是我们主观意识构造出来的。
换言之,权力结构不是自然而然存在的,而是被人为地创造出来的。
这种观点挑战了我们对现实中的权力结构的理解,使我们认识到在无论何时,都应该对权力进行质疑和批判。
第三,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了我们的思维范式和语言结构。
我们过去一直认为,思想和语言是客观存在的,外界的真相和客观世界的本质可以通过语言和文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但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思想和语言是主观塑造的,每个人的思维和语言都是有所不同的。
这种观点使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思想和语言的任意性和多义性。
我们需要发扬创新精神,去打破思维和语言的固有结构,开拓新的思维和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不同的方式深入探索世界的本质。
最后,后现代主义哲学挑战了我们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说明,并用以解释和支持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然而,后现代主义哲学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被人为地创造、支持和宣传的。
这种观点认为,意识形态不应该是一个被人为操纵的工具,而是应该主动地去批判、解构和重建它。
后现代危机
后现代危机后现代危机默认分类 2010-06-03 22:03:35 阅读915 评论1 字号:大中小在5月7日~9日的这个周末,欧盟目睹了历史性失败深渊。
欧元——进而是欧洲统一大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
自1957年《罗马条约》(The Treaty of Rome)签订以来,欧洲还从未陷入过如此险恶的政治危机中。
从表面上看,眼下的问题是稳固希腊财政状况、捍卫欧洲共同货币,但问题的实质是《拯救银行:第二部》希腊违约不仅将危及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其他欧元区疲弱经济体,还将使整个欧洲都面临债券挤兑。
而债券挤兑将进一步触发世界范围内(而不仅仅是欧洲)被认为是“太大而不能倒”的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倒闭。
在欧盟成员国首脑在布鲁塞尔聚会商讨希腊危机事宜的同时,对金融机构流动性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银行间市场已经开始冻结,这与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闭之后的情景别无二致。
世界金融体系又一次站到了火山口。
直到欧元区成员国与IMF合力抛出一项7 500亿欧元的救助计划,方才阻止了又一次系统性崩溃的发生。
但是,在全球金融系统危机演变成西方民主社会危机之前,西方民主社会的人民还愿意忍受多少次这样的救助行动?答案是,不多也。
对于大多数西方人民来说,本次危机还不像1929年大萧条那样面目狰狞。
到目前为止,金融危机仍然只是不大的威胁:人们担忧的是通货膨胀、经济停滞、失业、资产缩水及社会地位下降。
没有多少人认为人们所熟知的世界正在走向末日。
此外,西方社会对此次危机的认识摇摆不定,一方面认识到此次危机只有通过基础性的推倒和重建才能解决,另一方面又幻想可以通过常规的周期性手段解决——就像解决墨西哥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互联网泡沫危机一样——并且在不远的将来天下就能重归太平。
这种模糊的认识使得西方政府始终没能从金融部门的系统性失灵中总结出明确的教训,也是为什么西方政府给人一种无法驾驭社会驶出危机泥淖的印象的原因。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阅读笔记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阅读笔记一、后现代性背景介绍是20世纪末以来社会学、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中重要的理论视角之一。
它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用以描述现代社会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革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社会状态和特征。
后现代性背景下的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多元并存、快速变化的环境。
在后现代性的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变。
现代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加速了社会变革的速度,使得传统的稳定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逐渐瓦解。
后现代性强调非线性、多元性、相对性和不确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现代社会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命的认知、体验和实践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时间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把握时间的流逝,时间变得更为碎片化,人们的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
在这种背景下,探讨生命与多重时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人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把握生命的价值,如何在不断变化的时间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成为了后现代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多重时间的概念在后现代理论中也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时间体验和生活经历相互交织,构成了人们复杂的生活世界。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一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后现代性概述在当前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交织下,后现代性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发广泛关注。
后现代性不仅仅是关于现代性之后的一种简单的延续或变革,更是一种对现代社会结构、文化特征、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度反思和重新解读。
在阅读《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对于后现代性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简而言之,是对现代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的深度反思和重新解读。
它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传统现代性中的普遍主义和单一化趋势。
后现代性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碎片化与多元性:后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观、信仰等呈现出碎片化状态,各种思想、观念、价值观并存,没有绝对的权威和中心。
形而上学的三次危机及其现代化
限制理性认识能力的时候,这就为自由和信仰保 留了一片天地。
三、形而上学的语言论危机: 人与存在的关系
“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向是在经验主义和理 性主义两条道路上进行的,它集中表现为理性和 信仰的矛盾”[7]59。在形而上学本体论中,作为理 论基础的本体一般都具有终极背靠的意义,如柏 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经院哲学 的“神”等,它们因其超越于感性既成为范畴推演 的结果,也成为范畴推演的前提。作为范畴推演 的结果,这些本体具有知识的意义,而作为范畴推 演的前提,它们又成为信仰而超越知识,这造成了 本体论和知识论的主要分歧:无限和整体究竟属 于信仰的领域?还是属于知识的领域?这是形而 上学在摆脱了上帝的禁锢之后所面临的一次新危 机。在这场危机中,“认识论试图把本体的范畴 推演转化为思维主体的理智认知活动,使认知超 越有限以达到无限而取代对无限的信仰,并以自 然科学的极度繁荣显示了自身的强大威力,致使 在哲学中成熟完善的各门自然学科逐渐从哲学中 脱离出来而导致哲学的虚无化”[7]59°被“称为一 切科学的女王”的形而上学,此时,时代的流行口 吻导致对它表现出一切轻视,这位老妇遭到驱赶 和遗弃,像赫伯卡一样抱怨道,不久前我还是万物 之首,因子婿众多而君临天下,而今却被放逐,一 无所有[8]o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哲学辩析
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哲学辩析在当今社会,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与历史真实性的问题息息相关。
历史真实性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议题,而后现代主义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质疑更加深化了这个讨论。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进行辩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并非客观存在,而是被主体性和权力关系所塑造的。
后现代主义强调历史的多元性和相对性,认为历史是一种叙事构建,每个叙事都是有偏见和利益驱动的。
因此,后现代主义质疑历史真实性的存在,并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无法被确定的。
然而,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否定。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的真实性虽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接近历史的真实性。
历史学家通过研究文献、考古学和口述历史等手段,试图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虽然历史的再现是有限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多角度的研究来逼近历史的真相。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的质疑也给我们带来了对历史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是一种叙事构建,每个叙事都是有偏见和利益驱动的。
这种观点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的偏见和扭曲。
历史的叙事者往往会选择性地呈现历史事件,以满足自身的目的。
因此,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批判性思考,不仅仅接受历史的表面叙事,还要深入挖掘历史的背后动机和影响。
在后现代主义的视角下,历史真实性的质疑也引发了对权力和话语的思考。
后现代主义认为,历史的真实性是由权力关系所塑造的。
历史的叙事者往往是拥有权力和话语权的群体,他们通过叙事来塑造历史的形象和意义。
因此,后现代主义呼吁我们要关注历史叙事中的权力关系,要审视历史叙事者的身份和动机。
只有通过批判性思考,我们才能够看清历史叙事中的权力斗争和话语权的争夺。
综上所述,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性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深入的问题。
后现代主义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引发了对历史的思考,提醒我们要警惕历史的偏见和扭曲。
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文学中的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文学流派,它们在文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强调梦幻、超越现实的创作方式,后现代主义则更注重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特点、发展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的特点与发展超现实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的法国,其代表人物为安德烈·布雷顿。
超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追求超越现实的表达,通过梦幻、幻想、意象等手法来揭示人类内心深处的真实。
超现实主义作品常常具有离奇的情节、荒诞的形象和不可思议的事件,以此来突破现实世界的束缚。
超现实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超现实主义,以安德烈·布雷顿为代表,他在《超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早期超现实主义的作品充满了反叛和激情,对现实社会的束缚进行了强烈的抗争。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超现实主义,以保罗·艾吕亚尔为代表,他在《超现实主义的复兴》中提出了超现实主义的新方向。
后期超现实主义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和个体的自由,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引发读者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与发展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托马斯·品钦、伊塔洛·卡尔维诺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强调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揭示现代社会中的虚构和矛盾。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常常以碎片化的叙事、多重视角的描写和模糊边界的人物形象为特点,通过这些手法来反映现代社会的混乱和不确定性。
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早期后现代主义,作品着重揭示现代社会的虚构和矛盾,对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第二个阶段是后期后现代主义,作品更加注重对语言和叙事的反思,强调语言的能动性和叙事的自由性。
后期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常常以游戏性和迷幻性为特点,通过打破传统的叙事规则来探索新的叙事方式。
三、超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全球性生态危机
全球性生态危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实质、表现及其根源原创:中国之音自20世纪中叶新技术革命以来,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科学力量和物质力量,迫使自然界为人类服务,物质财富大量涌流,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等等。
然而,现代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并非全是福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实质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生态危机"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的。
"我们必须进一步认识到生态平衡面临严重的情况,即我们的阻力正在因过度砍伐、森林火灾、过度放牧、不良耕作法、种植过度、土地结构崩溃、地下水降低、野生动物灭绝等原因而迅速增加。
"(1949年,美国学者威廉·福格特:《生存之路》,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2、253页)2、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第一,人口激增的危机:公元2年,汉朝人口6000万,占世界人口1亿7000万之1/3以上,1850年清朝人口4亿3000万,占世界人口12亿之1/3以上,1999年中国人口13多亿,占世界人口60多亿之1/5以下。
印度人口已突破10亿,印度知识界应该研究和宣传实施计划生育国策,否则南亚地区有朝一日将会造成较严重的生态危机。
第二,自然资源的危机:如煤、石油等非再生性资源的枯竭、短缺,如水资源、生物资源等可再生性资源的锐减、退化、濒危。
其中,土壤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矿物资源等问题尤为突出。
例如,土地沙漠化之所以迅速扩展,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破坏。
人类对森林的乱砍滥伐,对草原的过度放牧,打乱了水分的循环,气候出现干旱,土地出现松散的流沙沉积。
当代人生存危机的哲学反思
当代人生存危机的哲学反思提要:现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动态中潜伏着严重的危机,人类文明的发展正表现为失控的、盲目的发展。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和滥用,给自身生存带来了种种危机,引发了危及人类生存的全球性问题,更危险的是,人类自己丧失了生活的意义。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当代人生存危机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关键词:马克思;生存危机;现代性一、西方后现代主义者对危机的“现代性”解读后现代主义者认为,其根本原因是人的“现代性”生存方式。
现代性的本质是:“技术理性”,生存危机在当代的到来是科学技术这一现代理性直接导致的必然的结果。
这种后果也必然伴随着对理性主义自身的否定,伴随着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
“上帝死了以后人也死了”正道出了西方理性主义的命运。
现代性(modernity)是一个歧义颇多的概念。
比如,现代性理论的原创者,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本质在于“理性化和理智化”。
哈贝马斯从作为“时代意识”的文化精神角度把现代性理解为“用来表达一种新的时间意识”。
福柯则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态度”,他所说的态度,是指与当代现实相联系的模式,一种由特定人们所做的志愿选择。
吉登斯则明确地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制度安排,认为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利奥塔也在精神层面上界定现代性,但他的兴奋中心是作为“宏大叙事”的现代性。
海德格尔从哲学层面上深刻地揭示出现代性本质是“主体的形而上学”。
这种表面看起来多元的现代性,只能说是从不同维度展示了现代性的丰富性。
但我们讨论现代性时,必须强调现代性的特定历史内涵。
我们认为,现代性特指西方工业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生成的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验本性和自然本性相对的一种理性化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精神,它代表着渗透到现代社会所有方面的本质规定性。
它是从传统农业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转型中,现代化的属性和结晶。
从编年史的意义上讲,现代性意味着现代时期,与历史相对;从价值角度上看,现代性寻求与过去的决裂,力图从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和历史典范中寻找自己的合理性。
后现代主义的危机与局限
李德武后现代主义的危机与局限1、方法论美学的弊端看过几位学者对拙作《谁将宣告后现代主义的终结》一文的批评,学者们良好的学养和严谨的学风着实令我敬佩。
我觉得我们之间无商榷的必要,因为我们关注的不是相同的问题。
我怀疑的不是人们对后现代的热情,而是后现代基本理论自身是否令人信服。
所以,我关注的对象主要是创造了后现代理论的一些理论家。
但讨论是自由的,多一些声音没什么不好。
作为一种方法论美学(我这样认为),后现代无异在找寻词语与意义、词语与存在表述、表现方式上做出了前所未有的探索,但并不说明这些建立在语言上的开拓真正能够解决我们内心和现实之间的深层冲突。
作为一种美学的初级训练,后现代的一些理论是非常有效的,因为这些着重于方法研究的理论更易于操作。
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主义美学,不如说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美学——以一种方法的普遍有效性掩盖美的个人(人格化)标准。
在其对艺术的不可模仿性或话语权威的颠覆中,实现的并非是美的日常性回归,而是表征为对心灵缔造个人世界这一难度创作的逃避。
詹姆逊对此看得很清楚,他认为,文化是一种要素存在,创作就是利用公共的文化要素进行的“拼凑”,而拼凑也不过“是空的模仿,是一个瞎眼的雕像。
”在后现代的理论家当中,最不想把艺术和人分开的可能要算梅洛·庞蒂了,他本来想说明艺术并非仅仅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还应包括肉体的感觉存在,媒介的物理存在以及一幅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但他还是陷入了“明确划定界线”的泥淖,因为这种界限的划分与明确除了在概念上变换一些花样外,确定的无非是一种语言的指向性。
所以,梅洛·庞蒂自然不理解“心灵何以能够绘画、写诗”。
类似的我们可以看出茵嘉登的语言指向、加达默尔的语言指向——一种面对共同的语言迷宫所做出的自我逃脱路线的选择。
在阅读中国文化和后现代的文化中,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艺术是以人为基点的,而后现代艺术是以语言为基点的;中国人在二千多年前就注意到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性,这种关系不是统治与制约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共生的平衡关系,因此,在中国艺术思想中人与物并非是两个对立物,更不存在词与物的对立,人可物化,物可人化,其中超越的是人与物的固有界限,实现的是心灵的开阔和自由。
后现代主义与现实社会
后现代主义与现实社会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潮,其特点是强调超越抽象理念、主张多元文化、否定规范化、拒斥固定价值观、强调后工业、后技术、语境化、互文性、游牧性等。
后现代主义引发了深刻的反思和讨论,对于现实社会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后现代主义重视文化多元性后现代主义对于文化多元性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主张将不同的文化视为平等的、合法的,并拒绝一铺式的文化输出和接受。
在这种理念的支持下,现实社会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认同。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为世界文明的交汇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后现代主义否定规范化后现代主义对于规范化的强烈反对表现在不同方面。
首先,后现代主义不赞同单一模式的规范化,强调差异和个性化。
其次,后现代主义否定了单一的真理和唯一的解释,主张对于事物的理解应该是多元的、成因复杂的、互相依存的,这种多元的理解确保了不同经验、不同文化的平等地位。
再次,后现代主义也反对统一的评价标准,主张把人类的复杂性、多样性、矛盾性充分尊重。
后现代主义强调游牧性后现代主义并不认为人类文化需要稳定、统一、确定的结构,强调人类文化应该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和漂移性。
这种“游牧性”的理念是由人们在移动、交通、交流、迫使或游历中形成的文化的一种能力和特质。
游牧性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是人们选择更加灵活的工作形式、更加多样的工作地点、更加自由的人际关系、更加多变的文化习惯等等。
这种活力和多元性无疑可以为现实社会带来更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艺术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对于文学和艺术同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小说、诗歌、戏剧、电影等文学艺术领域中,后现代主义试图打破以前的创作框架,强调铜臭味、自由幻想、多元思考、魔幻色彩、讽刺意识、艺术性表达等方面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文艺创作方式和传播模式,对于文艺创作和表达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后现代主义的重要性总的来说,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发展,为当代的文化认知、观念形态、生产方式、技术应用等方面带来了相当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人神”四方游戏说
论海德格尔的“天地⼈神”四⽅游戏说海德格尔的“天地⼈神”四⽅游戏说的提出源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对于⼈类当前存在状况的重新审视, 并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天地⼈神”四⽅游戏说是为了拯救现代技术世界所造成的⼈与世界的割裂、上帝的隐匿、诸神的逃遁以及⼈类⽆家可归的现状。
他在对技术本质的批判过程中, 逐渐孕育出了世界的四重结构这⼀思想, ⽤以揭⽰技术时代对存在的遮蔽, 克服技术本性对⼈的束缚和⽀配, 使⼈从技术世界中逃避存在、背离存在的主体, 蜕变为存在的守护者, 栖居于由天地神⼈构成四重世界之中。
引⾔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和主要代表之⼀。
⼤约以1930年为界,海德格尔的思想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的代表作当然是《存在与时间》(1927年);也正是这本书的问题促使他转向后期思想。
我们知道,此书是⼀件未完成的作品,并且在这以后海德格尔仍未正式补全其余的部分;反⽽在1930年、特别1935年之后,海德格尔的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如艺术的本质、诗和语⾔的存在论含义、技术、乃⾄“道”;写作的风格也有改变,新词⼤量出现,除了讲课稿之外,越来越以短篇⽂章为主,等等。
所以,不少海德格尔的弟⼦和研究者认为他在三⼗年代经历了⼀个剧烈的思想“转向”(Kehre)。
海德格尔本⼈并不否认有这个转向,但不同意流⾏的关于此转向的解释。
转向意味着他对《存在与时间》这本书的思想、⾸先是关于“缘-在”的思想的决定性的补充或实现,即从“存在与时间”的审视⾓度反转为“时间与存在”的⾓度。
⽽且,这样⼀种反转在《存在与时间》⼀书就已经开始了。
海德格尔在“论⼈道主义的信”中谈到,他的“论真理的本性”可被视为“转向”的标志。
海德格尔在思想转折时提出的“天地神⼈”四⽅游戏说,得益于他对整个时代状况的分析和对⼈类存在的重新审视, 得益于他对科技本质的精辟阐释。
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论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
硕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论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研究生姓名孙思指导教师姓名陈子平专业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当代文艺思潮论文提交日期2014年5月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论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中文摘要打破现实主义真实性的幻觉——论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中文摘要本论文以当代作家残雪的作品为研究对象。
残雪是当代中国文坛一位具有独特创作个性和风格的女性作家,她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完全变形、极度夸张以及充满荒诞感的艺术世界。
残雪在作品中讲述灵魂的故事,向世人展示肉体与灵魂的抗争,寻求精神领域的挑战和突破。
本文主要从残雪作品的文本分析结合后现代理论的角度阐释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
本文共分四章。
第一章从后现代解构主义的角度分析残雪在其作品中精心构建的艺术世界,残雪对于人性和欲望做了深度的解构,并打破常规化叙述秩序,将视角伸向灵魂的内部,并通过元叙述的叙述方式构建了一座语言的迷宫和一个完全变形的艺术世界。
第二章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残雪对于女性话语缺失的抗争,她对于女性自我“镜像”的重新设置以及对于女性在世俗世界中所经受的肉体和灵魂的历练做了详细的展示和剖析。
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从残雪对于卡夫卡和博尔赫斯两位文学大家的接受和再创造的活动中分析残雪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由此对残雪体现在小说文本创作中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观做了梳理和探究。
关键词:残雪,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后现代,文学观作者:孙思指导老师:陈子平Abstract Break the illusion of realism authenticity——On Can Xue's postmodernism literature viewBreak the illusion of realism authenticity——On Can Xue's postmodernism literature view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works of contemporary writers Can Xue for the study. Can Xue is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women writers a creative personality and a unique style , she built a completely deformed in the works, as well as extremely exaggerated sense of the art world is full of absurdity . Can Xu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soul in the works , showing the world body and soul struggle , seek challenges and breakthroughs in the spiritual realm . This article from the text analysis works in conjunction Can Xue after Can Xue perspective of modern theories to explain the concept of postmodern literatur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modern deconstruction of the art world in the Can Xue in his works carefully constructed , for humanity and desire to make Can Xue depth deconstruction and narrative order to break the routine , the viewing angle toward the interior of the soul , and through narrative element narrative constructed labyrinth of language and the art world a completely deformed . The second chapter from a feminist point of view of the lack of Can Xue in the struggle for women to speak , her self for women "mirror" re- set as well as for women in the secular world, the flesh and the soul experienced the experience made a detailed presentation and analysis . The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 mainly from Can Xue for two literary Kafka and Borges everyone accepts and re-creation activities postmodern literary analysis of the concept of Can Xue , which reflected in the novels of Can Xue Creation postmodern literary concept done combing and exploring .Key words: Can Xue , deconstruction , feminism, post- modern literary conceptWritten by: Sun SiSupervised by: Chen Zipin目录引言 (1)第一章灵魂的故事:被消解的主体性 (4)第一节人性和欲望的解构 (4)一、后现代式的解构渊源:来自童年的精神碎片 (4)二、打破秩序:向内延伸的再创造 (5)三、后现代的书写体验:延异与踪迹 (6)第二节叙事的圈套和语言的迷宫 (7)一、叙述者:无序的呓语 (7)二、叙事的圈套:元叙述 (9)第三节完全变形的艺术世界 (11)一、人物身份和形象的杂糅 (11)二、艺术世界的夸张呈现 (13)第二章叛逆的女性视角 (16)第一节颠覆传统美学的女性形象 (16)一、女性与母性 (17)二、审美与审丑 (18)第二节无法辨认的自我——自我“镜像”的重新设置 (20)一、“镜像”理论与女性主义 (20)二、男性话语世界中的女性“镜像” (21)三、残雪对女性“镜像”的重新设置 (22)第二节精神和肉体的抗争 (24)一、病态的孤独 (24)二、世俗化的肉体 (25)三、灵魂的蜕变 (26)第三章艺术的城堡:延续卡夫卡式的冲动 (28)第一节异化、对抗和撕扯 (29)一、异化的比较研究 (29)二、绝望的挣扎 (31)第二节经验世界与超验世界 (32)一、悖论一之人性的悖论 (32)二、悖论二之宇宙的悖论 (33)第三节潜意识写作 (35)第四章“纯而又纯”的尖端艺术 (37)第一节纯文学的追随者 (37)一、纯文学之内涵及困境 (37)二、接受与创造 (38)第二节全盘的颠覆与挑战 (40)结语 (42)参考文献 (44)附录 (47)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50)后记 (51)引言作为生命形态存在的人,独具一种超越性的审视能力,审视生命的原初本相。
浅谈后现代主义前景
浅谈后现代主义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由于社会的高科技化﹑信息化﹑商品化,人类的文化也有很快的发展,“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就是一个标志。
对于“后现代主义”的评价各种各样,但我们并不能轻易的对其下定论,不论什么东西存在都自有它的合理性,因此我想概括的谈论一下后现代主义。
1.什么是“后现代”如果要了解后现代主义,我们应该先了解清楚何谓“现代”,何谓“后现代”。
首先,是对“现代”的了解。
“现代”主要指的事从历史时期上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20世纪中期,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进而走向现代化的这个过程。
而“现代化”过程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化”的世界。
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发明,革新还有活力的过程。
对于“现代性”,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它相信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和自由。
随着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社会进入了一种“后工业社会”,社会充满了消费﹑高科技﹑信息,于是在文化形态上就称之为“后现代时代”,这个时代是人类的历史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就出现了“后现代”,后现代可以有两种理解。
在一种理解上,“后现代”是指“非现代”,也就是说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
“后”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彻底解放出来,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可以否定地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
在另一种理解上,“后现代”被理解为“高度的现代”,它是依赖于现代的,它是对现代的继承和强化,在这种理解上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
2.“后现代”的特征第一,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讲,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
鲍曼作品:多后现代的社会生存状态和后现代性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描述
鲍曼作品:多后现代的社会生存状态和后现代性的思想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现代性是一个陷阱,后现代性又是一个雷区他是现代性的批判者和后现代的预言家→揭示了如何实现现代性和后现代型的相互超越一些概念:现代化:实现现代性的过程,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人的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现代化是以个人权利为起点的时代,总体上进入了形式自由、平等的时代→尽管很多思想和实践为实质性的自由平等努力着,为此经历和承受着前现代的极权主义体制的压迫,但社会竞争的结果仍然是少数人掌握绝大部分的资源,并变得越来越刚性第一阶段:民族国家和国家权力的不断上升第二阶段:跨国公司和全球化第三阶段:尚不明确,未来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权利是否会被网络社会所代替现代社会:有多种复杂的因素交汇融合形成,和现代思想、文化之间有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关系经济政治制度化,个人可能会被现代社会的庞大结构所吞噬,被资本无止境的增长和利润欲求所毁灭后现代社会:处于端倪之中,后现代社会是脱离强大国家、跨国公司控制的社会部落,人们可以摆脱现代体制、规范的束缚,更多的实现人的自由目前情况:越来越体制化、凝固化的政治和经济制度面前,理想是微不足道的;个人被彻底化解,经济和政治已经被高度的制度化20世纪至今是国家和商业权利不断扩张的年代,社会工程不断增多,个人和只是分子不断弱化在此过程中,现代性确实遭遇到自身内部的冲击,以及来自前现代性的抵触和后现代性的冲击。
互联网和数字信息平台是现代社会控制力的极致,也是走向后现代社会的可能路径→现代性的控制和后现代的反控制将展开搏斗现代性:是现代化的方案和蓝图,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制度、人的现代化,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来的基本特性标志:资本和市场的权利、个人权利、宪政—法治—民主、科层制度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冲突: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集权主义-自由主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政府干预-自由放任,集体主义-个人主义,都是现代性内部的矛盾→任何现代性的主张都会找到它的对立面,任何对现代性的简单概括都会淡化现代性内在的复杂性,降低我们对它的认识水准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反动,是处于萌发状态的后现代社会,以及相对比较显性的后现代思想和文化特性反对现代性的核心内核即绝对理性,尤其是工具理性,以及相对应的普遍规律、必然性;无限制的发展观和历史必然论的宏大叙事;人的主体性;国家对个人制度化的规训现代主义:既是现代性的文化体现,又是它的反动;既包括现代性,有包括后现代型没有作为整体文化形态的后现代主义,只有后现代状态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发源于欧洲:西方中世纪留下的宪政制度框架和基督教神学思想,为现代欧洲的塑造奠定了现代性的制度和思想基础,使得欧洲承受了不同性质和程度的革命的冲击西方中世纪的制度安排是权利分享和权利保障的封建制度基础:资源共识,互利互惠由于罗马帝国的崩溃,没有一个极权或者集权的政治可以向社会提供一个基本的秩序,社会只好自主的组织起来谋求生存文艺复兴前,商业在10-13世纪已经相当繁荣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饥荒和黑死病时期文艺复兴是一场再次发现了个人的运动,但离成熟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仍有距离文艺复兴要复苏一个有人的本能欲望、有血有肉、有好奇心、有审美能力的个人;发现了人的不能欲望和人的基本社会权利的重要性,以人为中心启蒙运动要塑造一个有理性、道德、良善制度保障的更充实的人,发现了个人理性和道德的重要性,是对人的认识的进步人的理性和自律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前提,启蒙并不是否认人的本性和社会性的诸多价值,而是企图通过理性和良善的法律制度,实现人的自我治理,约束、提升、超越人的本性启蒙运动弘扬理性,启迪人的心智,维护受到约束的个人权利,限定国家的权利→和现代化过程中狂热的社会运动和社会改造工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和后来现代性和它的消极因素没有关系,把现代性中存在的问题归结于启蒙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启蒙在哲学和政治学上都是理性主义的,启蒙讲工具理性,更强调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范围是工程技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都有价值理性的问题,启蒙不是伪科学主义,也不需要完全制度化、科层化、工具化的人启蒙运动将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置于权力之上,∴启蒙主张将权利和权力分配明晰的宪政启蒙运动主张的个人是关心个人利益的经济人,以及也关心他人和社会利益的道德人个体有限的价值理念与个体可以脱离群体的本体论思想不能混淆→个人的认同是在在群体中、社会中才能实现,但认同需要通过个体才能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实现是群体利益的基石启蒙运动和它体现的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思想的基础,启蒙运动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曲折的,不能简单等同混淆后现代反对工具理性和唯科学主义,反对简单的发展主义,反对普遍主义的理性和压抑个人的现代社会的制度化结构,但是这些受到反对的东西和启蒙运动、复杂的现代性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现代社会的状况现代社会的社会形态是复杂的,是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后现代社会混居的社会,是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型混合的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5M ay 2012第33卷第5期2012年5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唐·德里罗(1936~)是美国最优秀的后现代小说家。
自1971年出版第一部小说《美国志》以来,他先后创作了十余部长篇小说。
其中,第八部小说《白噪音》是德里罗奠定文坛地位的重要之作。
此书不仅摘下了该年度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入选《时代杂志》百佳小说,更被誉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最具经典性代表作,人称“美国死亡之书”。
《白噪音》构建了一个到处充斥着符号的超真实世界,小说中真实和非真实世界的界限已在符号控制论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变,最终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丧失。
借此,德里罗复印了被高科技和大众传媒所主宰的美国后工业社会,揭示了后现代美国人们麻痹的精神状态。
一、超真实世界的形成购物中心和现代科技被誉为是消费社会的两大里程碑。
他们在符号消费社会中构建超真实世界这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一)购物中心购物中心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百货商店。
但前者相比之下,以其所具有的综合性功能更能有效地刺激消费。
首先,通过汇集、陈列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商品,购物中心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
小说中杰克陪同默里购物时,忍不住对面前琳琅满目的商品感慨万分:22英尺高的梯子,6个品种的砂纸,能伐树的大马力锯子,特大号的扫帚;绳索像热带水果一样悬挂着,编着漂亮的棕色绳辫,又粗又结实。
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一位消费者在购物的整个过程中平均会看到30,000种不同的商品。
这个巨额的数目再次印证了购物中心中物品的丰富,消费者们也因此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购买所需的商品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
其次,购物中心不仅仅是购物的地方,更重要的是成为了人们一处舒适的休闲娱乐场所。
中村商城是小说中杰克一家经常购物的大型购物商厦,里面配置了各色各样的现代化设施。
除了大小百货商场外,光是它的主楼就是一栋十层楼的建筑物,中央是一个带配水池的院子,四周还有散步的小道和花园,还有演奏的乐队。
除了纵情购物外,人们可以在里面散步、吃饭、做游戏之类的放松自我。
因此,这些购物中心在帮助人们满足物质方面的基本需求时,也满足了精神方面的需求。
再次,云集了大量商品的购物中心不单单给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们甚至最大程度地刺激了符号消费,加强了它在消费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换言之,它们正是实现符号消费整个过程的场所。
所有的商品均无例外地变成了符号,包含着一系列的文化意义。
正如小说中默里所揭示的那样,人们在购物中心里的消费行为目的只在于破译和重组一些“精神数据”。
换言之,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变成符号后所代表的文化含义。
因此,人们进行的只是一种符号消费。
而这种日益主导人们消费行为的符号消费,在上述场所的推进下为人们构建了一个虚假的社会。
超真实世界和后现代生存危机吴玲(广西工学院,广西柳州545006)摘要:购物中心和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美国后工业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
两者在实现符号消费的同时,为其打造了一个超真实世界,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丧失。
在小说《白噪音》中,德里罗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映射了美国消费社会的方方面面。
购物中心和媒体建构起的超真实世界中,符号消费最终带给人们的只能是一连串的困境:纵情消费却产生异化,抗拒异化却害怕死亡,没人能逃避这些生存危机。
关键词:《白噪音》;购物中心;大众媒体;主体性的丧失中图分类号:I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5-0145-03基金项目:广西工学院硕士基金项目(编号:070229)。
145--(二)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以大众传媒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同样也对人的生存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尽管德里罗没有在小说中对每一种形式的媒体进行论述,但字里行间中能体会到其强大的力量。
小说中,每一户人家都要定期接受数字系统化的市场调查,信用卡使用规定着消费者的支付方式。
此外,还有像蜘蛛网似的密集的网络。
只要人们一按键,就能提供完整的个人数据,包括基因、个人财产、医学档案、甚至是犯罪记录。
正如默里曾强调的:“媒体是美国家庭中一股首要力量。
它就好像是我们在梦境和潜意识里所感知的某样东西。
”然而,这股强大的力量却给人们带来了众多负面影响。
一方面,媒体制造了大量的白色噪音,使后现代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满白色噪音的世界当中,被波与辐射所笼罩。
广告、电视节目、电台节目时常不经意地出现在小说的人物谈话中,无线电、电视、微波、超神波器具等发出的噪音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时刻扰乱着人们的情绪。
另一方面,媒体成为了连接商品和其符号价值的桥梁。
显然,消费社会中,商品的符号价值是商品能够得以出售最关键的因素。
而媒体则能通过利用色彩、声音、图片等效果夸大了商品的符号价值,最大限度地吸引了大众。
最终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并非为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其所包含的符号意义,人们所进行的依旧是消费符号的活动。
在此,媒体为首的科技如同购物中心一样,加速了商品符号化的过程,强化了后现代社会中的符号消费,助其建构了一个到处充斥着符号的世界,其中的真实和非真实世界的界限已在符号控制论的作用下发生了转变,最终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丧失。
二、主体性的丧失诚然,作为后现代人们生活的中心圈,购物中心的确能给人们灵魂深处的安乐窝带来一种集体安全感和满足。
这些恰恰是真实世界所不能给予的。
不可否认,后现代社会中有太多的黑暗面:犯罪、暴力、谋杀等等,而这些从未发生在这虚假的中心圈里。
相反地,人们乐在其中。
他们能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消费梦想,满足自身生理、精神各方面的需求。
最为重要的是购物所带来的快乐能够安抚人们在真实世界中所遭受的挫折。
小说中杰克的购物冲动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受到了同事马辛盖尔的侮辱后,杰克自尊心受到严重的打击,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购物。
他买下那些无意购买的商品,让商场职员去寻找说不上名的样式。
他豪爽气壮,意欲彻底地对孩子们慷慨大方一回,为孩子们购买圣诞礼物。
这种纵情购物使他在“价值和自尊上扩张”,使自身“充实丰满,发现了自己新的方面,忘却了存在过的一个人”。
由此一来,购物中心里的经历远远快乐舒适过外面的真实世界,人们也越来越把这符号建构起的中心圈视为自己理想的生活圈。
在此,非真实替代了真实,诱惑着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消费。
结果,超真实世界成为了人们逃避日常生活问题和困惑的避难所,久而久之,人们不愿再去面对真实世界,他们形成了一种“非真实真过真实”的习惯。
而符号消费所建立的这超真实世界异化了人们的消费活动。
表面上,人们是自由自在的,快乐开心的。
然而,过度的消费却使人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
作为一名消费者,他们被迫去遵守一套商品购买的潜规则,如信用卡和图购的使用,否则他们将无法继续进行消费活动。
此外,当人们试图建立自我时却不得不屈服于公共标准之下。
小说中,如果把杰克家的车和山上学院里学生家长们的车相比,不难发现杰克家的窘迫。
杰克拥有的是一辆铁灰色的小车,而且整个车门都锈了。
而学生家长们的车相比之下显得更豪华、高档。
蓝的,绿的,绛紫色的,棕色的,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
很显然,车体现了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
这些有钱的家长们都列位于上层社会,他们雄厚的财产能支付学生们每年高达14000元的学费,还能提供子女们一个绚丽多彩的暑假。
这些是杰克所望尘莫及的。
对此,杰克尽管嫉妒,但却也予以承认:“他们钱袋囊囊,应该有钱,有权享受。
”列位于中产阶级的杰克一家,虽然不会缺衣少食,但是出于钱的有限,他们能做的也只是开车出外购物和在家看电视。
在此,车成为定位社会地位的一个符号,车的拥有与否,车的档次高低将决定一个家庭或是属于上层社会,或是属于下层社会,又或是在两者间。
车的符号价值事实上代表了社会标准,因此,人们在建构自我身份地位的时候不得不遵循着这一潜规则。
换言之,人们的消费行为始终在规则的操控当中,他们的自由是相对的,他们甚至纠结于消费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
大众媒体同样也加深了这一消费矛盾。
德里罗在一次访谈录中曾对此表示了忧虑:“科技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意识层次,它对我们了如指掌。
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焦虑,这种焦虑正在悄悄地扩散到每一处。
”随着对媒体日益依赖,人们的个人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对于许多人来说,世界上只有两块地146--方:他们生活的地方和电视机里给他们看的地方”。
面对媒体,人们只能听声音,看图片,一个劲地往自己脑袋里塞满各种不同的信息,不管是有用或是无用。
他们也无法判断信息是否有意义,为此也无法给媒体作出回应。
这种单向的交流结果是人们成为了一台信息接收器,严重则会引起精神上的苦闷,这也正是小说中默里为什么在看电视的时候习惯于做笔记。
在他看来,人们应该学会去收集和处理电视传播出来的精神数据,否则“眼睛、耳朵、大脑和神经系统会变得消沉疲惫”。
因此,媒体这种间接式的交流方式把人们变成了信息接受的奴隶,降低了人存活在世上应有的主动性。
而在这一生存危机中,丧失了主体性的人们为了抵制异化,却又陷入了死亡的恐惧当中。
三、死亡的双重性被喻为是“美国死亡之书”的《白噪音》到处弥漫着死亡的气息,车祸事件经常发生在杰克家居住的铁匠镇,死亡问题经常困扰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杰克和芭比特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就是“谁会先死?”这一切都归因于以符号消费为特征的后现代消费文化造就出的生存环境。
然而德里罗的主人翁们似乎不完全是被动的消费者,他们已经意识到了符号消费的阴暗面,感受到了消费文化环境中他们的生存危机。
例如,默里尽管是支持电视为首的大众媒体的代言人,他同时也指出了媒体对于人们的负面影响。
默里的学生们反对电视的普及,他们认为电视比垃圾邮件还糟,只是人类发泄意识中的死亡苦闷。
”对此,杰克也持有相同态度。
电视有一种麻醉作用和毒害的可怕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杰克要求星期五一家人一定要聚集在一起看电视的原因,希望能通过融合的家庭氛围来降低电视的危害。
在此,电视为首的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了人的潜意识。
人们为了化解所面临的生存危机,不得不奋起反抗,而感受死亡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白噪音》中展现了死亡和大众传媒间的对抗。
生活在超真实世界中,死亡是众人感受真实的最后底限,也是他们抵制异化、重建自我的唯一武器。
因此,人们有必要意识到死亡的存在,更有必要去感受死亡的到来。
杰克的同事温妮强调:“人丧失了死亡的甚至是死亡恐惧的意识是错误的。
”死亡是人们需要的界限,能够赋予生活一种实质、明确性的意识。
为此,“恐惧是更高层次的自我意识”。
只有通过死亡,人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摆脱符号的控制,这也是小说中杰克与芭比特为什么经常谈论“谁会先死?”之类的话题的原因。
杰克的德语老师也希望通过阅读死亡相关书籍来获得对死亡的新的认识,以便能更好地迎接死亡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