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_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_第三节_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_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三章 古诗鉴赏 专题一 诗体专攻 鉴赏诗歌读懂始练习

专题一诗体专攻——鉴赏诗歌读懂始[专题微语] 古诗鉴赏,其前提是要读懂诗歌。

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考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

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

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从而来解读古诗。

在考场上,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理解诗句意思,明确诗歌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来写的。

内容和思路是读懂诗歌的关键。

培养读懂古诗的能力,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把握古诗常见的题材特征,二要懂得古诗的语言特征,三要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中国古典诗歌虽说浩如烟海,但如从题材的角度看,总有一些题材相同、情感相近、手法相似的诗歌。

我们阅读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争取“读一首诗,知一类诗”。

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羁旅思乡诗、即事抒怀诗等几种类型。

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诗词内容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东晋诗人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至唐代两者合流,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孟浩然等。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解读时一定要抓住情景关系加以品析。

首先,把握景物(意象)特征。

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其次,领悟诗人溢于景物的情感。

山水田园诗表达的常见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闲适自得的心情,对现实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另有抒写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和隐居生活的幽寂高雅,歌颂劳动生活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等。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描写手法有远近高低结合、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白描、反衬等。

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Word版含解析 - 副本.doc

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古诗文阅读+古诗鉴赏+考点精练一+Word版含解析 - 副本.doc

考点精练一鉴赏古诗的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济州道中寄叶勋秀才晁补之晓路入西郊,新霜着鬓毛。

贫交借羸马,慈母授征袍。

野静狐狸出,天寒雁鹄高。

艰难忆亲旧,清泪渍平皋。

注绍圣元年,宋王朝政局大变,新党复起,乃尽逐元祐相臣,晁补之亦受累离开京师,出知济州(今山东济南)。

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描绘了一幅凄寒、悲凉的秋晨郊野出行图。

“晓路入西郊”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事件,“晓”突出了作者出行之早;“新霜着鬓毛”中的“新霜”突出天气之凄寒,烘托出作者悲凉的心境。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迷神引贬玉溪,对江山作晁补之黯黯青山红日暮,浩浩大江东注。

余霞散绮,向烟波路。

使人愁,长安远,在何处。

几点渔灯小,迷近坞。

一片客帆低,傍前浦。

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误。

觉阮途穷,归心阻。

断魂素月,一千里、伤平楚。

怪竹枝歌,声声怨,为谁苦。

猿鸟一时啼,惊岛屿。

烛暗不成眠,听津鼓。

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上片描绘了青山渐暗、红日西沉、余霞满天、江水东流、烟波浩渺、渔火迷坞的壮丽而又迷离的景象,勾勒了一幅日暮黄昏江景图。

词人借助景物描写外化了贬谪的郁闷情怀、羁旅的迷茫心绪,为下片的抒情做了铺垫。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宋中[注]耿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宋中:地名,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3-1-4含答案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3-1-4含答案

古代文化常识(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

科举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分别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一部分文人是进士出身,如王维,但仍有很多不是,比如李白,杜甫。

B.大理寺,官署名。

掌刑狱案件审理。

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明清时期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狄仁杰就曾在此任职。

C.服除,指守丧期满。

古制规定父母、祖父母甚至兄弟姊妹去世,均要守丧,是为丁忧,时间视亲疏而定;丁忧期间不能为官,已为官者则需停职守制。

D.擢,提升官职,其他如“除”“拔”“拜”也指官职的提升,“改”“徙”“知”等都可以表示官职的变动,而“出”特指离京外调,“入”则指入京为官。

解析D项,“拜”“除”不用来表示官职升迁,只是指任命官职。

答案 D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禅位、践阼等等。

B.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如“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这里采用的是年号纪年法。

C.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后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D.“谥号”“庙号”,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解析A项,禅位:君王将帝位禅让给贤人或让位。

不是皇帝登临皇位。

答案 A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考点精练三+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复习+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考点精练三+Word版含解析.doc

考点精练三归纳概括内容要点一、比对法专练比对下面的原文与选项,看看选项存在什么问题。

1.(2016·山东)(原文)晏子对曰:“……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晏子春秋》)(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曲解文意。

原文是说不效仿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不是不“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

2.(2016·江苏)(原文)乙未,(张汝霖)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张岱《家传》)(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项中“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与原文不符,黄贞父只是想“为难”一下张汝霖。

3.(2015·湖北)(原文)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

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

虽其一无所慕与无所惧,而未尝不廉。

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

(《荆川先生文集》)(选项)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

比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选项中的“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与原文中的“必始于不见可欲”相矛盾。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 3-2-4

2018版高考语文(全国)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 古代诗文阅读  古代诗歌鉴赏 3-2-4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时间:45分钟分值:69分)题组一对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在诗歌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5分)虞美人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化用了《虞美人》中哪两句?试比较两者在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上异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化用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修辞手法相同:都运用了比喻手法,都以水喻愁,将满腔愁绪比作江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抒情效果不同:欧阳修词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生渐深离愁别绪,画面真切,意境优美;李煜词则借一江春水表达了国恨家仇忧伤情感,境界开阔,意境深远.3、(2013·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秦中吟·歌舞白居易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贵有风雪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岂知阌乡【注】狱,中有冻死囚.【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详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惨状.赏析这首诗对比艺术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诗歌前十六句详尽铺写朝廷贵官生活,共描写了两个场面:开头八句记叙朝官们雪中退朝场面;下面八句紧承“追游”,转入特写,具体描绘秋官、廷尉歌舞宴饮场面.上面两个场面,已经将秋官、廷尉这帮官僚们腐朽糜烂、醉生梦死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末尾“冻死”一词极写囚犯之惨状,简洁而有力,从而使这个对比变得格外强烈和鲜明.答案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兴起全篇,接下来十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为结尾一幕作艺术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对比,震撼人心.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5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注】①那:同“哪”.②渺然:广阔辽远样子.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方式技巧能力.审题干,题干中“情景关系角度”,提示我们应该选择抒情技巧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明确之后,再结合前两联诗句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描写了什么样景,是何意境,表达了怎样情.答案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象清新,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心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心情.5、(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刘禹锡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简要赏析颔联、颈联写景艺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能力.既然是写景艺术,那就要先将所写景物找出来;再思考所用手法,回忆此类题目解答时所用术语(也可结合写景散文相关知识),这样可以推测有铺陈描写、移步换景等;最后考虑艺术手法,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等.答案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这首诗用了托物言志手法,借“凤凰”意象抒发了诗人对命运无奈和壮志难酬苦闷心情.阮籍以隐约曲折诗风著称,此诗犹以“凤凰”象征诗人自己,描写“凤凰”遭遇抒发自己哀伤与无奈,具有强烈生命孤独感.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悲伤情怀.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寄校书七兄李冶无事乌程县,蹉跎岁月余.不知芸阁吏①,寂寞竟何如?远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车.因过大雷岸②,莫忘几行书.【注】①芸(yún)阁(gé)吏:即校书郎,此处代指七兄.②大雷岸:即《水经》中所说大雷口,也叫雷池,在今安徽望江县.南朝宋诗人鲍照受临川王征召,由建业赴江州途经此地,写下了著名《登大雷岸与妹书》.有人赞本诗颈联“盖五言之佳境也”,请从艺术技巧角度对其进行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这两句想象(或回忆,或虚写)七兄行程.上句写水程,水“远”舟“浮”,当是作者回忆或想象中目送七兄征帆情景;下句写陆程,“使车”惟“寒星”相伴,则兼有披星戴月、旅途辛苦等意;整句诗以景写情,更形其寂寞,惹人思念.题组二综合练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苏幕遮·草梅尧臣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①年最少,窣地春袍②,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注】梅尧臣,字圣俞,宣州宣城人,一生经历坎坷,屡试不中,仕途极不得意,仅仅任过州中主簿等职;①庾郎,指南朝庾信,他才情横溢,少年得志,“年十五,侍梁东宫讲读”.②窣地,拂地;春袍,指初入仕途低级官员穿青色章服.(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 )(5分)A、上阕前四句表现浓郁春意和蓬勃生机,为下文少年出场作铺垫.B、“窣地春袍”,指拂地青色官服,这里用来表现宦游少年风采.C、“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两句,词人流露出对宦海浮沉厌倦,用自怨自艾语调表达了强烈归思.D、“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暗示了自己仕途上顺畅,寄寓了个人身世之感.E、“翠色和烟老”写诗人想象自己回归故里,在草色与炊烟中慢慢老去.解析D项,“落尽梨花春又了”一句作者以自然界春色匆匆归去,暗示了自己仕途上春天正在消逝.E项,应为“暗寓伤春之意,是词人嗟老、倦游心情”.答案DE(2)这首词突出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①寓情于物:将初入仕途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风采寄寓于青青春草之中;将倦于宦游,春末思归苦闷情绪寄寓于暮春之草凄凉衰败之中.②对比:将初春之草生机逼人与暮春之草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暗含伤春之意.③衬托:春草芊绵可爱,用遍地春草映衬出宦游少年春风得意.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2)题.(11分)少年游·润州作,代人寄远①苏轼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②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注】①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三月底、四月初,任杭州通判苏轼因赈济灾民而到了润州(今江苏镇江)为寄托自己对妻子思念之情,他写下了这首词.②姮娥:嫦娥.(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其中不正确两项是( )(5分)A、前三句分别点明离别时间、地点、气候,说明夫妻间思念之深.B、词上片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绝妙好辞.C、词下片转写夜晚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是在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卷起帘子引明月做伴,可是风露又乘隙而入,透过窗纱,扑入襟怀.D、词结尾三句词人将妻子与“姮娥”对比,虚实相衬,通过描写姮娥有双燕相伴画面,衬托出梁下无伴妻子之孤苦、凄冷.E、词人假托妻子在杭思己,以实衬虚,以实证虚,含蓄婉转地表现了夫妻双方一往情深,深深地打动了读者心魂.解析D项,“衬托出梁下无伴妻子之孤苦、凄冷”不恰当.姮娥怜爱双栖燕子,把她光辉与柔情斜斜地洒向那画梁上燕巢,这就不能不使妻子由羡慕双燕,而更思念远方亲人.E项,应为“以虚衬实,以虚证实”.答案DE(2)有人说,这首词构思“有点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本诗特别之处在于作者以“代人寄远”形式,从对方着笔,借思妇想念奔波在外丈夫口吻来表达自己思归之情.上片以思妇之口,诉说丈夫离家已久,当归未归;下片写思妇对酒邀月以慰寂寞,不意反惹惆怅情景.这样写就把自己思念亲人感情表达得婉曲动人.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1)~(2)题.(11分)赴洛道中作陆机①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②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注】①陆机:西晋文学家.出身东吴名门,东吴灭亡后退居家乡,闭门勤学,后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京城洛阳.②案辔:案,同“按”.按辔,手抚驭马缰绳,任马慢步行走.(1)下列有关内容是对这首诗理解,其中不正确两项是( )(5分)A、“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紧扣诗题,概括写自己“远游”中历经了艰辛跋涉.B、“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写诗人行程风尘仆仆,流露出漫漫行程之后释然.C、“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句用“悲”来修饰风,突出诗人情感中孤寂和落寞.D、全诗写赴洛途中所见,借嵩丘、悲风、清露、明月等来表达身在旅途独特感受.E、全诗直抒胸臆,语句精练而流畅,格调清丽凄清,形象鲜明,意蕴深远,悲楚动人,富有韵味.解析B项,在风尘仆仆、高山莽原之中,并没有提到“释然”之情,只有孤独和忧愁.E项,全诗应是“借景抒情,曲折委婉”而非“直抒胸臆”.答案BE(2)“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描写了周围幽雅清丽之景,结尾却转而抒发“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如何理解这样写效果?请结合全诗谈谈你认识.(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解析题干提示了“优雅清丽之景”与“不能寐”“独长想”之情关系,那只能是以乐景写哀情了.结合全文来看,这也是全诗漫长艰难、孤独寂寞意境升华.答案采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使哀情更加突出.全诗通过山川、崇丘、平莽、嵩岩、悲风等一系列意象铺陈出旅途之艰,又以“抱影衔思”勾勒出抒情主人公孤独忧愁形象,结尾哀情,正是这一系列意象升华.此时,月光明亮是扰人入眠直接原因.“月”作为古诗中常见意象,也更加突出了作者远离家乡、无心赏景、只剩愁思绵绵孤苦心态.。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1讲有实际意义充句子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1讲有实际意义充句子

类型一 多义实词 “多义实词”是指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多
义实词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多义实词,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 引申义和比喻义。
1.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演变例释 (1)连锁式引申
(2)辐射式引申
2.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因为它使用比喻
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 义的一种。如:
_使__…__…__起__舞_ _使__…__…__哭__泣__
⑥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_使__…__…__活_ ⑦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六国论》)使__…__…__退__却__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使__…__…__跟__从__,__率__领__,__带___领_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过秦论》)使__…__…__朝___见_ ⑩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为__…__…__哀__叹__
4.名词活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直接用作状语,普通名 词直接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 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注意。 (1)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普通名词直接用于动词前作状语,所起的作用是多种多样的, 有的还具有比较浓厚的修辞色彩。常见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 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 学》)中的“生”同“性”,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 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
第三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任务三 基础知识 第1讲 有实际意义,充句子成
分——文言实词

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第三节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有解析

2018版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第三节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有解析

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题组1.[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衡才华过人而不慕名利。

他年轻时到三辅一带游学,前往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擅长写文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公府屡次征召但拒不就任。

B.汉安帝命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

汉顺帝时,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由于不趋附达官显贵,多年得不到升迁。

C.张衡先后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

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定地震的方位,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下移,张衡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升为侍中后,直言进谏而得罪宦官。

任河间相时,逮捕、拘押奸党,政绩卓然。

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张衡“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与游于三辅、观太学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曲解文意,“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指“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并不是说“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 项,无中生有,“直言进谏”错误,张衡遭到宦官的诋毁是因为宦官们“恐终为其患”(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

答案 B2.[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略)]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揭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

B.孟子指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开端,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从而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联系起来。

C.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发展蚕桑生产、家庭养殖、农业、商业,并且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D.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驳斥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告诫统治者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代诗歌鉴赏 第三节 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

(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全国版)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鉴赏第三节鉴赏诗歌的语言训练定时规范的全部内容。

鉴赏诗歌的语言(时间:90分钟分值:84分)题组一对点练1. (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4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炼字的能力。

可先解释词语“湿"“迷”的本义,再根据词句意思,结合诗歌主旨解释它们在句中的意思及表达的感情.“湿”是风露使得行云充满湿气,表明了环境的潮湿,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凄凉.“迷"是说迷失航向,突出的是环境的朦胧,反映的是词人内心的迷惘.答案①“湿”字,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心情.②“迷”字,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3-1-6含答案

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训练定则规范: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3-1-6含答案

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时间:45分钟分值:41分)题组一专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6分)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

乡举入国学。

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

母忧归。

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

”服阕,改刑科。

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

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

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

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

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

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

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

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

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

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

”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

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

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

”不敢伤。

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

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

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

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

”克日请见。

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

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

”争罗拜,有泣下者。

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

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

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

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

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

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

”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

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

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

成化中,赐谥恭惠。

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

(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 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杨信民深受军民拥戴的一组是( )(3分)①诣阙下乞留信民②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③得杨公一言,死不恨④城中皆缟素⑤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⑥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A.①③⑥ B.②③⑤C.①④⑤ D.②④⑥解析②写百姓好像得到新生。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2讲无完整意义有语法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1文言文阅读任务3基础知识第2讲无完整意义有语法

第2讲无完整意义,有语法功能——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主要指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和叹词。

高考全国卷对文言虚词一般不单独考查,通常融合到断句题和翻译题中,隐性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并且主要考查常见的“以、而、之、其”等18个虚词。

鉴于虚词在理解文意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掌握文言虚词的推断技法,学会辨析易错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一、文言虚词推断六大技法1.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

可根据这些特殊句式来推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陋室铭》)。

2.对称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称,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以”和“而”处于对称位置,句中的“以”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由此可推断“而”也是表修饰关系的连词。

3.语法分析法同一个虚词,在句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其意义和用法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之”,如果处于谓语位置,可视为动词,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中的“之”,是“到”的意思;如果处在宾语部分的两个名词之间,则译为指示代词“这样”,如“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中的“之”;如果处在主谓之间,则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中的“之”。

4.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

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

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人盟”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3 题型4 文句意义辨析题和内容分析概括题

2015高考语文一轮文档:古代诗文阅读 第2章 专题3 题型4 文句意义辨析题和内容分析概括题

题型四文句意义辨析题和内容分析概括题——披沙拣金,细心比对用比对法识破内容分析概括题的命题陷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陈性之陈亮往尝论乡之富人,以陈性之为第一。

余尝款性之门,阒然如无人声。

顷之,一僮出,问客姓氏,已而肃客入,主人相与为礼,已而杯盘罗至,终不见喧嘈之声。

性之面目严冷,与人寡合,虽大会集,率不过三数客。

遇有所往,虽百里夜半,亦疾驰竟归。

一日,与乡士大夫过予,自命行庖具饭。

食毕,从容言曰:“某素不解饮,一饱之外,虽留何用?”予亦不强也。

衣食取足,不为分外经营。

不交涉邑官吏,谒入县庭,则不问可以知其令之贤矣。

盖其自为过多,为人过少,若有取于杨朱之道者。

然予闻性之官剑浦,乡人陈公质且老,而羁置在焉。

性之曲意抚存之,使之自忘其为罪戾也。

居亡何,公质死。

性之还自旁郡,道逢兵马都监者往验其死,性之嘱以徐行:“有檄止君矣。

”性之亟趋郡白事,得追还其都监者,又为治其后事颇悉。

盖古之义侠所谓不以存亡为解者,大率亦此类。

繇此言之,士之素守里闾,曾不得少自概见于世者,岂必曰乡称善人而已乎!性之以赀补迪功郎,尝主南剑之剑浦簿,以忧去官,而不复调矣。

性之家故多竹,不以与人;多美器用,不轻以假人,居厚①每笑于余无所不可。

墓上之铭,宜颐②之有请也。

颐尝从予游,郡以其名上礼部,而性之死矣,盖癸卯十有二月七日也。

得年凡七十岁。

(选自《陈亮集》卷二十七,有删节)注①居厚:指徐居厚,陈性之的亲家,作者的朋友。

②颐:陈性之的儿子。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性之富甲乡闾;外表严肃冷峻,家风严谨;仆人对待来客恭敬而有礼貌,做事小心谨慎,不发出声响。

B.陈性之做客时,自命厨师准备饭食,可见其率直;不需打探就能看出县令是否贤能,可见其善于辨别官吏。

C.乡人陈公质死于他乡,性之将其后事料理得很周到;作者认为性之是社会上没名望,不为人所察知的义士。

D.郡里把陈性之的名字上报到礼部,但就在这时他却死了;性之的儿子与作者熟识,请作者为性之写墓志铭。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古诗阅读与鉴赏-理解概括思想内容

学案50理解概括思想内容——以意逆志,读懂悟透复习任务能够在读懂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把握诗的诗句含意与内容主旨,并能提炼其哲理启示。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

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①与传统命题重视古诗情感理解分析相比,现在命题越来越重视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概括,这几乎是一个热点与重点。

考生应高度关注高考命题这一悄然变化。

②考查古诗思想内容的理解、分析与概括,不只是考查是否读懂了诗歌,更在于是否能够深入理解诗句,是否能从整体上把握并提炼出哲理。

这也是考生复习的重点。

③高考对诗歌思想内容的重视自然引起选诗的变化:偏重“理趣”的宋诗居多。

2021 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6分)表面上是理解诗评,实质上是理解句子含意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句含意理解全国甲卷《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6分)主旨概括2020 全国Ⅱ卷《读史》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哲理概括知识图要活动一理解句意,筛选信息(一)理解句子含意诗句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理解诗句到理解全篇才是读懂诗歌之道。

近几年,高考命题加大了对诗句的考查力度,不再像过去那样考查如何赏句,而是重在对诗句内容、观点乃至与全篇的关联的考查,而且由考查诗句的含意到考查诗句的观点,由理解一句到理解两句,考查越来越深入。

对此,考生应高度重视。

(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

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

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板块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三文言词语

第一步:语境推断考查词语。 语境推断既可以推断“一词多义”实词的“语境义”,也可推断古今 异义词、词类活用、成语运用等。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的语 境展开,也就是说,无论用什么方法推断词语的含义,都离不开语境分析 法,因为要求解释的词语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上下文中的词语。可以结合 以下几种方式,在语境中推断考查词语。
第二步:课内词语回忆分析,与文本材料对比斟酌判断。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 脚点,因此,需要调动积累,对比推断。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 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另外,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 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
3.其尤无状,逆.诏书,行罪法,冀敕戒其余,令各敬慎所职,于以衰灭贪 邪奸佞。(《东观汉记》) 判断:“其尤无状,逆诏书”中的“逆”和“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并 序》)中的“逆”含义相同。( )
【答案】 × “其尤无状,逆诏书”中的“逆”意为违逆,“逆以煎我 怀”中的“逆”意为预料,两者含义不同。
2.自光武以来,诸王有制,惟得自娱于宫内,不得临民,干与政事,其与 交.通.,皆有重禁。(《三国志·吴志·孙奋传》) 判断:“其与交通”与“阡陌交通”《( 桃花源记》)两句中的“交通”一词, 含义不同。( )
【答案】 √ “其与交通”中的“交通”是结交、交往的意思,“阡陌 交通”中的“交通”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两者含义不同。
【答案】 √ “郊鄙相望”的“鄙”,边远地区;“越国以鄙远”的 “鄙”,把……当作边邑。两个“鄙”字意思不同。
2.(名词的使动用法)(魏文侯)曰:“……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 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君请相之, 段干木不肯受。(《吕氏春秋·期贤》) 判断:“然则君何不相之”与“举匏樽以相属”《( 赤壁赋》)两句中的“相” 含义不同。( )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三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练习含解析

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板块一第三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练习含解析

第三讲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高考对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不单独命制考题,往往将其隐含在翻译题目中考查。

这种隐性的考查方式,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否那么,考生会因为没有辨识句中的特殊句式和活用,导致翻译的句子不合现代汉语标准。

突破一词类活用4大类型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了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不同。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一名词的活用把……当作宾客⑦以……为伴,以……为友1.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国虽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

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之所以王也。

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活用词:句中的第二个“食〞,名词用作动词,供养。

“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

第二个“王〞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

译文:国家虽然小,它的粮食足以供养天下的贤士,它的车辆足以乘载天下的贤士,它的钱财足以礼遇天下的贤士。

与天下的贤士为伍(成为一类人),这是周文王称王天下的原因。

2.请找出下面文段中的活用词,并翻译文段。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

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活用词:“儿〞,名词用作状语,像小孩一样。

译文:子产是郑国的列大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江苏专用)大一轮复习规范训练_第三部分_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一_第三节_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_word版含解析辨析文句意义与分析概括(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题组1.[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衡才华过人而不慕名利。

他年轻时到三辅一带游学,前往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擅长写文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公府屡次征召但拒不就任。

B.汉安帝命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

汉顺帝时,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由于不趋附达官显贵,多年得不到升迁。

C.张衡先后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

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定地震的方位,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下移,张衡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

升为侍中后,直言进谏而得罪宦官。

任河间相时,逮捕、拘押奸党,政绩卓然。

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张衡“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与游于三辅、观太学没有因果关系。

C项,曲解文意,“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指“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并不是说“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

D项,无中生有,“直言进谏”错误,张衡遭到宦官的诋毁是因为宦官们“恐终为其患”(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

答案 B2.[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略)]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揭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

B.孟子指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开端,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从而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联系起来。

C.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发展蚕桑生产、家庭养殖、农业、商业,并且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

D.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驳斥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告诫统治者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

这样,孟子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主张。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真正读懂原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及写作技巧,然后找准每个选项对应的信息区,仔细辨析。

C项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发展“商业”。

答案 C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18分)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

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

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

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

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

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宋学士全集》,有删改)3.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吴德基“爱民”的一组是()(3分)①德基自如②民有诉,召使前与语③德基独戒民勿偿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⑤潍民肤无笞瘢⑥德基至家,如濂戒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③④⑥解析筛选的依据是吴德基爱民,而①说的是吴德基不在意南康人对自己的轻视,⑥说的是吴德基辞官回家后接受了宋濂的劝告。

其余四项分别从吴德基的言行举动和潍州百姓境遇的好转角度表现其“爱民”。

答案 C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运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

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解析C项,开头的“县令”一词于原文无据。

从上下文来看,对话发生在郡守与吴德基之间,“令”指郡守命令吴德基代送邻县牛,并非“县令”之意。

“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是一个假设语气,假如牛半途死掉,赔偿的责任不好分配,并不是说“没有人代为赔偿”。

答案 C5.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2分)(1)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涉及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省略句。

(1)“或”,代词,有的;“裾”,衣襟;“尔汝”活用为动词,称呼你我;“弗责也”省略了主语和宾语。

(2)“道”,道理;“众”,名词作状语,当众;“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何……耶”表疑问语气。

(3)“宣布”是古今异义词,句中的意思是“宣扬传布”;“宁……耶”是反诘语气,且前面省略了主语(国家或公家)。

答案(1)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他们)。

(2)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3)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参考译文】吴德基,名履,是婺州兰溪人。

官吏把他举荐给朝廷,吴德基做了南康县丞。

南康民俗剽悍,当地百姓认为县丞是个读书人,心中轻视他,吴德基一如平常。

几个月后,吴德基全都了解了不法之徒的伪诈情况,进行揭发惩治,全县百姓都惊讶顺服。

吴德基就改以宽容感化他们。

百姓有打官司的,吴德基把他们叫到面前跟他们谈话,并不加以呵斥责骂。

老百姓有人拉着吴德基的衣襟以你我相称,(吴德基)也不责怪(他们)。

县令周以中刚到任,征召百姓往郡里转运东西未如愿,亲自到乡间征调。

一名乡民逃跑,县令命令差役用条杖打他。

乡民不肯屈服,逃入山中,骂县令说:“做官应该在县衙,为什么到这里来呢?”县令恼怒,差役们趁机用言语触动县令,想要诬陷这个乡民以此贪财谋利,捕获六七个人投进牢狱,锁紧狱门看押甚严。

吴德基考虑百姓没有罪过,亲自出巡牢狱,叱令狱卒释放他们,狱卒用其他理由辩解。

吴德基用木槌捣碎狱门遣散了乡民,说:“你们没有罪,回去告诉你们的父老兄长不要害怕。

”然后就去告诉县令,县令很气愤,说:“老百姓不讲道理,当众侮辱我,你竟然释放了他们,为什么轻视我到这般地步呢?”吴德基说:“冒犯您的人只是一个匹夫而已,他同乡的人有什么罪?况且法律是天子制定的,难道是您排解愤怒的工具吗?”县令心中惭愧,才作罢。

吴德基入朝,被提拔主管莱州府的潍州政事。

潍州百姓畜养了四十头官驴,莱州郡守核验官驴繁殖的状况,与官府记录不相符,说:“官驴应当每年生驴驹,现今养了几年就应该获得几头驴驹,为什么却这么少呢?”想要以欺骗蒙蔽之罪责罚养驴人,并且要索求补偿。

各县都已经勒令百姓买驴,唯独吴德基告诫百姓不要赔偿。

郡守发怒,问吴德基说:“潍州不偿还驴子,有什么理由吗?”吴德基说:“老百姓确实没有欺骗官府,怎能责令他们偿还?国家四海之内极为富足,做官的人应当宣扬传布恩德,为老百姓解除困苦,(国家)难道还缺少几头驴吗?”郡守无话可说。

吴德基于是指点陈说几件于民不便的事情,郡守不敢再说话了,连已经偿还了驴子的各县也就此作罢。

山东百姓愿意用牛羊代替交纳秋季赋税,官府听从了他们。

吴德基与百姓商议,交纳的牛羊有瘦饿而死的后患,不如交纳粟米好,唯独潍州收取百姓的粟米。

别县征收牛羊要转送到陕西,老百姓驱赶着牛羊行走两千里远,都耗尽了家产,莱州郡唯有潍州得以保全,上级命令吴德基率领一千人运送邻县的牛,吴德基列举不可这样做,说:“有牛的人家运送牛,虽然劳苦也不敢抱怨。

让别人代送邻县牛,如果途中牛死了,应当由谁代他们赔偿呢?”竭力抗争不服从命令。

吴德基做官,不求出名,把爱护百姓做为首要事情,老百姓感激他。

在潍州任职二年,奉征召回朝。

潍县百姓堵住他的房门抱着他的脚哭泣下拜,说:“自从遇到您这样的父母官,潍州百姓身上不再有杖打的瘢痕。

如今舍弃我们离去,希望得您一只鞋子供奉起来,来慰藉我们的思念!”吴德基回到京城,就托事辞官回家。

宋濂是德基非常亲近的朋友,当时也辞官将要回家,叫来德基告诉他说:“你愿意接受长者的教诲吗?”德基说:“是,拿什么吩咐我?”宋濂说:“在家要谨慎,不要出家门,阻断与世上做官人的关系,不与他们交往。

”吴德基回到家,遵从宋濂的劝诫,有修养的人赞美他能够接纳善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