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艺术政治化实践

合集下载

艺术的救赎或美学政治的乌托邦——浅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的救赎或美学政治的乌托邦——浅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

作者: 罗晓艳[1];宋孟杰[1]
作者机构: [1]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文教资料
页码: 44-45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31期
主题词: 本雅明;艺术生产;大众文化;机械复制技术;艺术变革
摘要:本雅明从马克思那里获得艺术生产的灵感,选择技术与艺术作为自救工具,并将艺术纳入生产领域,阐述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方式变革及艺术作品特性与价值的变换,充分发掘艺术蕴含的革命性,通过对大众、大众文化的接受与肯定,以求联合无产阶级共同对抗法西斯主义。

事实上,本雅明在作品中体现出的对大众文化的肯定态度,暗合了当今由新媒体所引领的艺术大众化浪潮。

大数据时代,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在多年后的今天尽显先见性,科学技术占领了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艺术形式逐渐多样化并走向普罗大众,人们的生活在现代艺术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改变。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生产的理解是政治经济学的,从阶级、生产关系和买卖关系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艺术被视为商品的制度背景以及艺术生产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等问题。

本雅明在尝试解决“被机械复制品替代的艺术本质”这一问题时,提出了“展览价值”和“ cult-value ”的概念。

他认为,机械复制品的出现破坏了传统艺术品的独特性和真实性,艺术品的“原作”在被复制后只剩下“展览价值”,而失去了作为唯一物品的“ cult-value ”。

此外,本雅明还关注了艺术的设计和建筑,在他看来,艺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建筑及其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表现,必须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才能真正获得人们的认可和接受。

马舍雷是20世纪初期著名的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工业”概念,把艺术生产放在更广阔的文化产业中进行分析和讨论。

他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成为了一种文化生产和消费活动,文化产业的出现使得艺术被纳入更广泛的生产方式之中,成为了一种文化经济活动。

马舍雷的观点强调了艺术与现代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他认为,文化工业是以现代自动化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艺术被视为一种“文化产品”,在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背景下,艺术作品的生产更多地受到市场销售和商业利益的影响。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文化工业成为了现代消费的重要形式,艺术生产也不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而是被认为是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的产物。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生产的分析和理解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进行探讨和研究。

本雅明和马舍雷两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对于艺术生产的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层面和视域出发,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艺术生产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思想方法。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置 于 偏 僻 角 落 , 未 引 起 人 们 的 注 意 。 其 好 友 格 尔 斯 霍 并 据 姆 . 勒 姆 所 说 : 他 的 名 字 是 思 想 界 中 最 为 湮 没 无 闻 肖 “
的 。”22这 种 尴 尬 的 状 况 直 到 1 5 年 泰 奥 多 ・ ・ 多 诺 [2 7 3 P 95 维 阿 和 肖勒 姆 合 编 的 两 卷 本 《 雅 明 文 集 》 版 后 才 得 以 改 本 出

论 本 雅 明 的 艺 术 生 产 理 论
周 建
( 南 交 通 大 学 艺 术 与 传 播 学 院 中 文 系 , II 西 I I成 都  ̄J 摘 要 : 雅 明 辩 证 地 看 待 技 术 进 步 与 艺 术 生 产 的 本 60 3 ) 1 0 1
形 式 : 影 。” ]o 过 对 2 世 纪 照 相 摄 影 和 电 影 技 术 的 电 [p 通 3 0
过 歌 德 、 尔 德 林 、 莱 希 特 、 夫 卡 、 尔 ・ 劳 斯 、 德 荷 布 卡 卡 克 波 莱 尔 、 鲁 斯 特 等 作 家 的 论 文 , 究 过 德 国 浪 漫 主 义 艺 术 普 研 批 评 的 概 念 和 德 国 悲 剧 的 起 源 , 究 过 超 现 实 主 义 , 还 研 他 转 眼 过 犹 太 教 及 其 神 秘 主 义 ”3l  ̄ 。但 是 , 雅 明 在 生 前 却 ] P 本 默 默 无 闻 . 许 多 著作 都 未 能付 印 , 使 出版 了 , 是 被 有 即 也
电 影 问 世 。 术 品 的 复 制 和 电 影 艺 术 , 两 种 不 同 的 表 现 艺 这 形式 . 反 过 来对 传 统艺 术形 式 产 生 了影 响 。 都 1 韵 味 ”a r ) . “ (u a 。它 首 次 出现 在 《 影 小 史 》 1 3 ) , 摄 (9 1 中 指 一 种 奇 妙 的 、 人 入 思 的 光 晕 。 摄 影 技 术 方 面 说 , 片 引 从 胶 感 光 度 低 , 光 时 间 长 , 生 了 一 个 从 最 亮 到 最 暗 的 连 续 曝 产 光 谱 : 资 产 阶 级 本 身 而 言 , 其 尚 处 青 年 时 代 , 们 的 对 指 他 言 行 举 止 自然 流 露 出 一 种 特 别 的 韵 味 。 的 来 说 ,韵 味 ” 总 “ 是 一 种 围 绕 着 艺 术 品 的 光 晕 氛 围 ,一 种 包 蕴 在 艺 术 品 中 的韵 味 、 境 , 与疏 离 感 、 拜 价值 、 真 性 、 意 它 膜 本 自律 性 、 独

论本雅明的文学生产思想

论本雅明的文学生产思想

123JXSHKX论本雅明的文学生产思想■黄芸本雅明首次给马克思关于文学生产的思想以确定的内容和较为系统的表述,他把文学看作和物质生产本质上一样的社会生产形式,并指出发达资本主义把文学生产完全纳入了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无论是文学彻底地商品化,还是以“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抵抗文学的商品化,这两种趋势都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利用而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统治的同谋。

甚至文学中激进的政治内容也很容易被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统治机制和市场机制收编和转化,悖论式地变成商品而无法起到革命的作用。

本雅明认为,文学技术手段的变革中蕴含着文学的政治解放潜能,革命的作家只有自觉革新文学生产技术,才能真正抵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

[关键词]本雅明;文学生产;生产者;技术[中图分类号]I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 (2011)03-0123-05黄芸(1981—),女,文学博士,中南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湖南长沙410083)本论文受到中南大学自由探索计划资助。

一、文学生产文学生产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形态之一。

“文学生产”的思想来源于马克思。

马克思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包括文学在内的艺术现象,把艺术也看做一种社会生产。

在《资本论》的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把文学纳入了资本增殖的过程,文学成为商品,作家变成了雇佣劳动者。

[1](P142-149)马克思的文学生产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他的论述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系统的文学生产理论。

而本雅明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生产论的第一个里程碑,他给马克思只是粗略提及的“文学生产”思想以确定的内容和较为系统的表述。

本雅明在他写于20世纪30至40年代的多部作品中,把文学生产当成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部分来考察,特别是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中明确提出了文学生产的理论。

本雅明提出文学生产论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矛盾重重、法西斯势力逐渐兴盛的魏玛共和国和欧洲精神危机,这也是本雅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确定背景。

简述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简述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简述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从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理论得到启示,把艺术创作看作同物质生产有共同规律的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和过程。

因此,可以通过“生产-消费”关系理解艺术生产理论。

艺术创作过程是物质生产过程:
艺术家是生产者,艺术品是艺术作品,艺术创作技巧类似艺术生产力,艺术消费者是物质消费者,艺术生产者和艺术消费者之间的关系组成艺术生产关系。

当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产生矛盾时,艺术就会发生革命。

不断推动艺术技巧和技术的革新就是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艺术活动的特点、性质和艺术发展的阶段则是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

对生产技术的肯定:
本杰明极为推崇艺术生产技巧(或技术)在艺术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不仅可以克服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之间的无益对立,更重要的是技巧和技术与艺术品的政治倾向密切关联。

他要求艺术家像布莱希特那样,不断革新艺术创作技巧,推动艺术生产力的发展。

革命的艺术家应充分利用报纸、电影、照相、音乐唱片等新的艺术生产技术,改造旧的艺术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艺术感知方式,以带给大众以新的吸引力。

因此,真正的革命艺术家不能只关心艺术目的,还要关心艺术生产工具,关心怎样得心应手地重建艺术形式,“使得作家、读者和观众成为艺术活动的合作者。

”(《作为生产者的作家》)
因此,本雅明推崇摄影、电影等新兴艺术手段,对艺术技巧、形式上努力革新的现代主义艺术,从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到卡夫卡的小说,从达达主义到超现实主义等先锋派艺术,给予高度评价。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引言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是20世纪初期德国的一位著名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文学批评家。

他的艺术生产理论对当代学术界和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包括其理论背景、主要观点和对今日艺术实践的启示。

理论背景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是在20世纪初期的德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当时,德国社会正经历工业化和技术革命的巨大变革,艺术的生产方式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本雅明对当时的艺术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主要观点1. 艺术的再生产本雅明认为,艺术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工业化时代,艺术开始被大规模地再生产,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变得标准化和工业化。

这种再生产方式削弱了原始艺术品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使艺术品变得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

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当代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2. 技术对艺术的影响本雅明强调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他认为,新的技术手段改变了艺术制作的方式和艺术品的形式。

例如,摄影术的发明使得艺术家可以通过相机记录和再现现实世界,而不再需要依赖传统的绘画技巧。

本雅明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当代数字艺术和多媒体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启示。

3. 艺术的社会功能本雅明认为,艺术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艺术可以揭示社会现实的本质和问题,并通过艺术作品传达信息和观点。

他强调艺术的政治意义,认为艺术可以批判和改变社会现状,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本雅明的这一观点对于理解当代社会主义艺术和社会运动中的艺术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对今日艺术实践的启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对今日的艺术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首先,他的观点提醒我们要认识到艺术品的再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变化,意识到当代艺术市场和文化产业的特点和问题。

其次,本雅明的关注技术和艺术的关系启示我们要关注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对艺术制作和观念传播的影响。

最后,本雅明的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提醒我们要关注当代社会问题,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现状的思考和批判。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论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作者:周建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1期摘要:本雅明辩证地看待技术进步与艺术生产的关系,指出复制技术一方面破坏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观念,致使艺术“灵韵”与“震惊”消失,膜拜价值向展示价值转换,另一方面则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与审美观念,让美世俗化、普遍化,最终促使艺术从神圣殿堂走向普通大众,肯定了技术进步对艺术生产实践所具有的革命的变革力量。

关键词: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手工复制技术机械复制技术数字复制技术本雅明是一位具有忧郁性格的天才作家,正是“这种忧郁(spleen)埋葬了历史的超验主体”[1]P50,成就了他“新天使”的形象[2]P227。

“他精心研究过康德的三大批判,写过讨论康德哲学的论文,他对语言提出过独特的见解,并以‘语言哲学家’自许,他也曾希望自己成为文学批评家,写过歌德、荷尔德林、布莱希特、卡夫卡、卡尔·克劳斯、波德莱尔、普鲁斯特等作家的论文,研究过德国浪漫主义艺术批评的概念和德国悲剧的起源,研究过超现实主义,他还转眼过犹太教及其神秘主义”[3]P1。

但是,本雅明在生前却默默无闻,有许多著作都未能付印,即使出版了,也是被置于偏僻角落,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据其好友格尔斯霍姆·肖勒姆所说:“他的名字是思想界中最为湮没无闻的。

”[2]P227这种尴尬的状况直到1955年泰奥多·维·阿多诺和肖勒姆合编的两卷本《本雅明文集》出版后才得以改观,这为人们接受本雅明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此外,在1961年和1966年,本雅明选集卷册出版;随后,苏尔卡姆普出版社出版了《本雅明全集》考证版;1972—1979年,包括7卷正规卷次和3卷翻译作品补卷相继付梓;1995—2000年,6卷本《书信汇编》也结集出版。

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本雅明才在国内外赢得了延续至今的声誉。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主要产生于1933年3月离开德国后长达八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涯期间。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马克思主义将人类社会历史看作是一种物质生产关系的演化过程,并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来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对艺术生产及其意义的分析相对较少,这为后来的学者留下了许多研究的空白。

本雅明和马舍雷是两位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他们的研究填补了这一空白,并对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视域出发,探讨本雅明和马舍雷对艺术生产的理解和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商品生产的概念,他认为,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式,它同样也是一种商品生产。

马克思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在艺术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艺术品的使用价值在于其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上的享受,而其交换价值则体现在它们能够被买卖和交换。

马克思将艺术品看作是一种商品,是一种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价值和利润的产品。

本雅明在他的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

他认为,机械复制技术对艺术生产和艺术品的价值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雅明指出,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品脱离了原始的崇高性和独特性,使其成为了大规模生产和分发的商品。

这种机械复制导致了艺术品的价值下降,同时也使得艺术走向了商业化和大众化。

本雅明进一步提出了“艺术品的失去”和“被替代的阅读”两个概念。

他认为,机械复制使得艺术品失去了其原本的独特性和原始性,从而削弱了人们对艺术的敬畏和崇拜。

他还指出,机械复制技术使得观众的阅读方式发生了转变,艺术品不再只被视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成为了一种被替代和消耗的商品。

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生产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呼吁回到艺术品原本的、唯一的价值。

与本雅明不同,马舍雷在他的著作《美学与政治》中着重分析了艺术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中的作用。

马舍雷认为,艺术是一种社会实践,它不仅仅是为了美的享受,还具有政治意义。

他将艺术视为一种抵抗和革命力量,通过艺术的表达和展示,可以揭示出社会中的矛盾和不公正,同时也可以为社会变革提供动力和启示。

数字时代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精选资料

数字时代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精选资料

数字时代看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的概念并不是本雅明提出的,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把人类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地生产活动,规定为人的不同于动物的能动的实践活动。

本雅明受马克思影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思考艺术问题,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1934年)中,本雅明认为,“艺术同其他形式的生产一样,离不开一定的生产技术(艺术生产力),也离不开艺术生产者同社会和公众的一整套生产关系(艺术生产关系),艺术生产力和艺术生产关系存在着矛盾运动:与一定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艺术生产关系;当原有的艺术生产关系不能适应艺术生产力的发展时,必然产生革命性的变革。

由少数人独占艺术的状态不能适应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时,必然被新型艺术生产关系所取代;或者说,新的艺术生产形式(新的艺术样式)必然会调整原有关系结构,把艺术和大众结合起来。

”其重要作品《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3年)中,他不再从“艺术家-艺术材料-艺术作品”的传统框架讨论其内在转换关系,而是从艺术生产角度,探讨物质-技术手段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以及艺术家与公众、社会的相互关系。

在数字时代,我们同样面对着数字技术带来的巨大艺术生产力变革,时至今日重读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本雅明从艺术品的复制手法上分为“手工复制”和“机械复制”,从这种分类上看,数字时代并没有超越“机械复制”的范围,因此“数字复制”从属于“机械复制”,本雅明描述的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生产关系的特点,在当下时代仍然存在。

数字时代,是本雅明阐述的“机械复制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一、巨大变革的起因:“多量化”取代“独一无二”本雅明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光晕(Aura)”(也译作“灵光”“光韵”),是复制品相对于原作不具备的一种“此时此地”和“独一无二”。

“光晕”这个概念的提出与它的丧失是同时发生的。

对于机械复制而言,机械技术大规模生产产生多量化的艺术产品,这些作品无所谓“原作”,“光晕”也就无从谈起了。

论本雅明艺术政治学

论本雅明艺术政治学

论本雅明的艺术政治学王韦摘要:本文试图重构本雅明关于现代艺术的思想,认为要了解他在这方面的思想,首先应该了解他那特殊的运思方式,同时,也应该了解作为批评家的本雅明的自我定位。

以此为前提,本文梳理了本雅明对20世纪初的艺术形势所进行的分析与描画。

针对他对法西斯主义的政治美学所提出的质疑与担忧,本文认为,正是基于这种质疑和担忧,本雅明以他的神学立场比较含蓄地回应了当时流行的各种政治乌托邦构想。

关键词:本雅明,艺术政治学,现代艺术19世纪后半期,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现代派开始在文学艺术界崭露头角,并于20世纪初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长在资本主义物质文明乳液之中,现代西欧学术界最为著名的纨绔子弟本雅明,将其在生活、事业上的失败与无能,转化为一种在学术上几乎不可能实现的雄心:打造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期文化上的百科全书。

如果说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哲学大全,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神学大全,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大全,马克思是现代革命大全的话,那么本雅明就是想使自己成为现代都市生活大全。

但受过学院训练的本雅明,毕竟不同于编撰都市生活指南的小报记者,这不仅表现在他那绚丽而又颇为敛的辞藻上,还表现在这类辞藻背后所隐蔽着的微妙而又不无深意的政治与哲学意图上。

1936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最为集中的彰显了他的这种意图。

如在该文前,本雅明所引用的瓦雷里的一段文字所说,“在美的古代工艺之中,一场深刻的变化正日益迫近。

所有的艺术里都有一种物质成分,对此,我们既不能像往常那样去思考,也不能像往常那样去对待”1。

本雅明正是立基于此,进而想探索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来打量现代艺术,或者说,怎样才能使我们在面对现代艺术时显得举止得体?马克思以其煌煌数卷本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地揭露与批判,但由于他对经济基础的过于关注,使得他在上层建筑的理论思考方面相对显出了颇不平衡的单薄。

从美学到政治--瓦尔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评析

从美学到政治--瓦尔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评析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从美学到政治--瓦尔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评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曹桂方;周进祥2000.4.1内容提要艺术生产理论是本雅明美学中引人注目的部分,本雅明由此奠定了他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理论家的地位。

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全面、深入的阐释、评析,探讨其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通过对本雅明早期寓言理论与三篇重要论文的评述梳理艺术生产理论的发展脉络,展示其整体面貌。

;本雅明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生产理论直接引入艺术领域,认为艺术生产力与艺术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艺术生产的发展,艺术生产力决定艺术生产关系,先进的艺术生产力必会塑造进步的艺术生产关系。

从这种分析模式出发,他用标志着艺术生产力水平的范畴“技术”来消除政治倾向与艺术质量之间的对立,从而在美学与政治之间建立起一座桥梁。

本雅明认为先进的“技术”与进步的政治倾向之间存在一种依赖性,革命的作家不能仅仅具备正确的政治倾向,更要采用先进的技术,作为生产者与无产阶级站在一起,投身于斗争实践。

着眼于“技术”,艺术的发展史就是复制技术的发展史。

机械复制造成了对传统艺术颠覆性的冲击,开创了“后审美”的时代,本雅明认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

复制艺术以社会性的艺术生产代替了个体性的独创;以“震惊”的审美效应打破了传统艺术的“光韵”;以展示价值代替了膜拜价值;以群体性的“消遣式”接受代替了个体性的凝神静思式接受。

复制艺术打破了少数阶层对艺术的垄断,具有贴近生活、强化群体意识、激发民众革命热情的政治潜能。

本雅明早期寓言理论对现代人生存境遇与表达方式关联的揭示为其艺术生产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契机,其早年的语言学、形式美学研究使本雅明政治学色彩颇浓的艺术生产理论游走于美学与政治之间,成为一种极富内在张力的政治诗学。

艺术生产理论总体上表现了坚定的技术主义立场,但对技术的乐观并没有完全掩盖他对传统艺术的留恋。

火第二部分重点对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独特性、理论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探讨其理论实质以及现实意义。

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

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

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技术·艺术·政治——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理论主题解构引言20世纪初,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方式。

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沃尔特·本雅明于1936年发表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以其独特的角度对这一时代的艺术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本文将从技术、艺术和政治三个方面对本雅明的理论主题进行解构,旨在深入理解这一经典著作在当代艺术与文化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技术:机械复制的革命与艺术的变革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技术的出现对传统艺术形态和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从雕塑、绘画到摄影、电影,艺术创作不再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大规模复制和传播的。

机械复制的技术特征使艺术品从唯一性向可复制性转变,从而引发了艺术市场的繁荣和新的文化生产模式的崛起。

同时,技术的介入也导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危机,艺术家们不得不面对如何在机械复制时代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和创作的可能性。

二、艺术: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与原创性的问题本雅明对机械复制的艺术品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机械复制的艺术品失去了原创性和感受性。

在机械化制造的过程中,艺术品的独一无二和与艺术家创作意图的直接联系被削弱。

艺术品的机械复制性使得它们变成了一种消费品,观赏者面对大量的相同作品时,对于艺术品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会大大降低。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的艺术品没有原创性,却具有展示时代特征和历史的潜力,成为了一种新的艺术价值体系。

三、政治:艺术与阶级意识形态的关系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认为,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以及大众传播媒体的出现对于意识形态的扩展和政治宣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艺术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被政府利用为宣传工具,而机械复制的艺术品也成为了阶级意识形态的媒介,对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的传播。

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再认识

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再认识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年第6期·118·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再认识温朝霞【内容提要】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不是对大众文化的简单的肯定,而是一种辩证的批判理论。

他对光晕衰竭带来的艺术接受方式转换的批判性分析,其实质是分析人类认知方式的历史性变异,揭示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社会功能的两面性。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当代艺术实践的政治根基,本雅明回到了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命题。

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为中国当代的大众文化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视野。

要全面准确地认识、把握大众文化的本质规律,既看到大众文化对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积极一面,也不能忽视大众文化的负面因素,特别是对传统颠覆过程中产生的负面作用。

【关键词】生产论美学 光晕 商品拜物教 本雅明作者温朝霞(1974- ),女,广州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室副教授、《探求》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文学博士(广东广州 510070)。

德国著名美学家、哲学家、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对工具理性的重视使其美学思想显得与其他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家有些不同。

可以说,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美学家中,只有他对现代科技以及与之相关的大众艺术给予了热情的肯定,这也使他的理论具有某种特殊的意义。

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不是对大众文化的简单的肯定性话语,而是一种辩证的批判理论。

本文拟对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进行反思,并力图对本雅明为分析人类认知方式的历史性变异而提出的“光晕”概念作深入的解读,探讨本雅明的生产论美学对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

一在当代文化的批评语境中,沃尔特·本雅明是一位被不断召唤的幽灵。

因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多数成员、特别是与阿多诺的悲观论调不同,人们从本雅明的作品中,特别是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发现了一种对“资本主义发生革命性变革的可能性”①的乐观态度。

这种乐观的理由主要基于本雅明对复制技术作用的认识。

在他们看来,本雅明强调复制技术正在改变文化的生产过程,也正在改变文化在社会中的职能,它击溃了传统艺术的“光晕”,敞开了文化制品的意义阐释空间,意义获取由被动沉思转变为主动阐释,这无疑具有积极的政治学含义。

数字时代中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数字时代中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改变 文件 中的数据 来改造 影像 。 ” _ 2 如此 , 绘 画、 摄 影 等 丧失 了最 本 真 的意 义 。与 此 同 时 , 我们 也 能 将数 字 化
的图像上传至互联 网, 实现数据
相较 于一 般 复制和 机械 复制 , 数字 复制 明显 具有 新 的特 点 和优 势 。首 先 , 数字 复 制 技术 可 以 实现 大批 量

的刻 意临摹 , 能 够进行 多对 多 的 网络化 复制 和传播 。 本 雅 明在《 机 械复 制时 代艺术 作 品》 中论述 艺术 作 品“ 光韵” 消 失之 时 , 谈 到 了“ 光韵” 衰竭 与 大众 之 间 的
2 大众 占有 、 使 用和编 辑 艺术作 品 的随意 性
关 系 。“ 光韵 的衰 竭来 自于 两种情 形 , 它 们都 与 大 众 运动 日益 增 长 的展 开 和 紧张 的强 度有 密 切 的 关联 , 即现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一般复制技术逐渐演变为机械复制技术艺术作品的可机械复制性逐渐把艺术品从它对礼仪的寄生中解放了出来4成为能够被普通大众轻易占有的普通物件艺术品与大众的空间距离被拉近神秘感逐渐消失殆尽其膜拜价值也逐渐让位于展示价值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备受重视
第 3 5卷 第 8期
Vo l _ 3 5 No . 8
的艺 术 生产 , 能够 通过操 纵数 据实 现个 性化 的精 雕细 琢 ; 其次, 从 复 制程 序 上来 讲 , 数 字 复制 不 仅 能借 助机 器 和简 单 的指令 实 现 自动 化生 产 , 又能对 所复 制 的艺术 品 进行 随机 的介 入 、 修 改 和 控制 ; 再次 , 借 数 字复 制技 术 生产 出来 的摹 品则 与原 品真 正实 现 了某 种 意义 上 的“ 一致 性 ” ; 最后 , 数 字 复制 跳 出 了手 工复 制技 术 时代 一对

《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中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及论证思路

《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中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及论证思路

《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中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及论证思路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对本文主题的简要介绍,以及对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的概述。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

概述:《本雅明艺术社会学三论》是德国文化评论家沃尔特·本雅明的重要著作之一,该著作深入研究了艺术与社会的紧密关系,并提出了一系列独到的观点和论证思路。

本文将围绕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观点展开分析,探讨艺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在本雅明的观点中,艺术被视为社会中的一种重要力量,不仅仅是表达个体情感或审美追求的工具,更是文化、政治和社会力量的综合体现。

艺术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而这种关系不仅仅是艺术受社会影响的简单表现,还包括艺术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与作用。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我们将先介绍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观点,探讨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艺术对社会的影响。

然后,我们将分析本雅明对于文化工业与大众艺术的看法,以及技术媒介对艺术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这些论证思路,我们将对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探索艺术社会学的意义和思考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按照以下结构展开论述:1) 引言部分简要概述了文章的主题和目的,为读者提供了整体的背景和介绍。

2)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主要章节,分别是本雅明艺术社会学观点和论证思路。

- 本雅明艺术社会学观点将分为两个子章节进行探讨。

第一个子章节将介绍艺术与社会的关系,分析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二个子章节将探讨艺术对社会的影响,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变社会现实。

- 论证思路也将分为两个子章节来展开。

第一个子章节将探讨文化工业与大众艺术的关系,分析文化工业对艺术产生的影响,以及大众艺术如何通过文化工业的媒介传播。

第二个子章节将探讨技术媒介对艺术的改变,如何通过技术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改变艺术创作和传播方式。

3) 结论部分将对本雅明的艺术社会学观点进行总结,回顾文章的主要论点和观点,并提出一些对艺术社会学的思考,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摘要】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视域中,本雅明和马舍雷都是备受推崇的重要思想家。

本雅明从批判角度出发,强调技术复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关注艺术品的独特性和原创性。

马舍雷则注重文化工业对艺术产业的影响,提出有关流行文化和大众审美的理论。

二者共同探讨了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影响,对当代艺术生产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思想不仅推动了艺术创作和思考的发展,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雅明和马舍雷在当代艺术生产中具有重要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艺术生产、本雅明、马舍雷、社会功能、当代艺术、马克思主义、贡献、重要性1. 引言1.1 马克思“艺术生产”视域中的本雅明和马舍雷在马克思的思想框架中,本雅明和马舍雷作为两位重要的文艺理论家,对艺术生产给予了独特的见解和贡献。

本雅明强调艺术生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认为艺术作为商品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影响,导致了作品的失去原本的独特性和真实性。

而马舍雷则将艺术生产置于文化与社会的广阔背景中,强调了艺术家对现实的观察和批判力,以及艺术作品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力。

本雅明和马舍雷共同探讨了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应该承担起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揭示作用,成为改变社会的力量。

他们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艺术的生产和创作方式,推动了对艺术的重新思考和重建。

他们的理论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内涵和范畴。

在马克思的“艺术生产”视域中,本雅明和马舍雷的思想和贡献不可忽视,他们为我们理解和探讨当代艺术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依据和参考。

他们的观点在当代艺术界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启示意义。

2. 正文2.1 本雅明对于艺术生产的见解本雅明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文化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于艺术生产的见解对当代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雅明认为,艺术不应只是为了审美的享受,而应该具有社会和政治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艺术政治化实践作者:罗晓艳李泳梅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4期摘 ; ;要: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以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理论为基础,以艺术生产力发展引发的艺术生产方式、艺术创作技巧和艺术功能的转变为逻辑前提,站在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视角,对艺术政治批判功能的现实途径展开论证。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科技进步与人类异化并存的现实社会悖论,本雅明透过资本主义大量运用艺术技术造成的社会异化现象,以艺术政治化的手段对资本主义进行否定与批判,同时为技术革命带来的人类文明废墟力求拯救之道。

关键词:本雅明 ; ;艺术生产 ; ;艺术生产力 ; ;唯物史观 ; ;政治批判现代科学技术(technique)的发展颠覆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模式,技术的影响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物质生产得到极大发展的同时,与物质生产相对的精神生产发生了变化。

十九世纪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后来这一概念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中逐渐发展成熟,意在表明艺术创作同样是受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生产规律所影响的生产活动。

那么,生产力的进步对艺术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艺术生产力在艺术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艺术生产力仅仅是在技巧、工具上对艺术生产产生影响吗?是否有其他潜藏的作用?为这些问题寻求答案,是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

作为德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作为生产者的作家》等知名篇章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详细阐述了现代技术变革给艺术发展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进而形成了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

本雅明从肯定性的角度看待因科技发展而兴起的机械复制艺术,对机械复制艺术秉持一种包容的态度,并站在大众的角度论证艺术生产可能带来的变革。

本雅明将技术变革与政治批判等因素融入理论之中,实现了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并试图以艺术的政治化实现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异化的救赎。

本雅明立足于时代发展的潮流探讨技术进步对艺术发展的影响,从艺术生产理论的研究延伸至大众文化与政治实践等领域的现实考察,对我们探索艺术发展的道路和发掘艺术的现实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尽管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形成于近一个世纪之前,但其体现的前瞻性、革命性和创新性对当下学术界乃至现实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唯物史观看艺术生产与艺术生产力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最早提出“艺术生产”这一概念。

他将艺术视为生产活动的一种特殊方式,与物质生产相对应,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通过对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行改造的产物。

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资本同艺术劳动的交换使艺术作品进入大范围的流通领域,使艺术的纯粹性与崇高性受到了损害,因此馬克思感叹艺术生产再也不能够以一种“划时代的、古典的”[1]形式出现了,而是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艺术生产不再只是艺术家的单纯的创作活动,成了资本增值的一个重要来源,艺术生产活动逐渐受到普遍的生产规律的制约与影响。

与此同时,艺术作品的商品化与大范围流通使更多的人成了艺术活动的主体。

本雅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这一艺术生产思想,他认识到技术在艺术生产中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并认为现代社会的艺术生产具有商品生产属性,艺术经过生产这一环节,使艺术活动得到普及和推广,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了艺术生产的多方面变革。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活动,同样存在生产力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除了物质方面的生产力外还存在精神方面的生产力,因此艺术生产力应当被纳入精神生产力的范围,构成整个社会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对照马克思主义物质生产力三要素的阐述,艺术生产力包含三个重要的要素,即艺术生产者、艺术生产工具和艺术生产对象。

艺术生产者,即艺术创作活动的主体,是作为艺术作品的最初创作者出现的,当艺术生产进入资本生产领域,艺术生产者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

艺术生产工具,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个组成部分,物质层面主要指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材料,如印刷术、摄影术、印刷机、相机、笔墨纸砚等;精神层面指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如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技巧、布莱希特的中断技巧、鲁迅的现实主义手法等。

艺术生产对象,则指包含不同思想与观念的各类艺术作品与形式,如小说、诗歌、绘画、音乐、雕塑等。

在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中,他重点强调了技术作为艺术生产力在艺术生产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本雅明认为,机械复制时代的技术进步改变了艺术存在方式和接受方式,促进了艺术在价值和功能上的极大转变,大众逐渐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和创造者,推动了大众文化的发展,并壮大充实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2](292-293)。

在本雅明那里,艺术生产力常表现为艺术生产技术,它既可以是艺术创作所需的社会生产技术条件,如印刷术、照相术等,又可以是包含于艺术作品内部形式的构造技巧,如蒙太奇①、间离效果②等。

将艺术纳入社会生产视角来思考,是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基本前提,他认为技术的先进程度与艺术的社会效用密切相关,当社会对艺术的实用性有了要求,技术的进步性便会随之凸显[3]。

二、机械复制时代下艺术生产力变革(一)技术的发展与更新,推进了艺术生产方式和艺术作品价值的转变。

在机械复制时代以前,平版印刷一直代表着艺术生产领域的最先进水准,当照相术问世之后,它便迅速被超越了。

之后,电影、广播、复印机、计算机相继出现,每一次艺术生产技术的变革,都意味着艺术生产方式的巨大飞跃。

现代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报纸、杂志、图书从出版商那里发行出来,经过消费市场最终流入社会大众的手里,人们可以比较容易地接触到各类不同内容、风格和样式的纸质艺术作品,如小说、文艺评论、摄影作品等;在电影院、剧院、艺术展览馆等地方,人们还可以观赏到不同时代艺术家所创造的影视听艺术作品。

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带来了艺术作品价值的转变。

“在世界历史上,机械复制首次把艺术作品从对仪式的寄生性依赖中解放出来。

被复制的艺术作品变成了为可复制性而设计出来的艺术作品。

比方说,我们可以用一张底片印出任意数量相片,而问哪张是‘真品’则是毫无意义的事情”[2](292-293)。

由于在传统时代,大多数艺术作品是无法复刻的,因此它们的存在具有独一无二性,然而随着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传统艺术的本真性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艺术作品的可复制性。

这种特性使现代艺术具有了传统艺术不具有的随时随地性、快捷性和经济性,同时给艺术作品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即失去了权威性和独一无二性。

独一无二性凸显的是艺术的神圣性,在现代艺术中,这种神圣性只能隐匿在艺术作品的物质性背后,被具有政治性和功利性的机械复制艺术所替代。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带来了创作技巧的革新和艺术创作效果的突变。

体现在传统艺术作品本真性的消散上,人们不再对艺术作品崇拜,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对现代艺术作品的快速内在体验及作为大众娱乐的方式进行消遣。

本文以电影为例,尝试对现代艺术创作效果的变化进行分析。

在本雅明对现代艺术进行的讨论中,他认为电影是现代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样式。

电影蒙太奇技术与间离效果可以为大众营造这样一种体验,即大众可以从中体验到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兴奋之感,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震惊(Shock)”(4)(57-59)。

电影通过运用机械及有意涵的人为的画面剪辑将大众所处的环境展现出来,给大众带来一种现实的强烈震惊体验和复杂的精神世界,影片中不同画面的切换,以“无生命的技巧把一种环境与另一种环境分离开来。

导致了间歇,这种间歇,如果说有某种作用的话,那就是阻碍了观众的幻觉,瘫痪了它的移情作用。

这些间歇是为观众的批评反应保留的”[5]。

观众随着本来连续的剧情融入影片,当他们准备跟随剧情的发展迈进下一步时,影片通过人为手段造成突然中断,即产生间歇。

观众因为没有预知到这种间歇的产生,造成了心理上的震惊,一方面这种震惊对观众的幻想造成了中断,另一方面这种中断又引领观众进入对作品内涵的思考,当作品包含对现实政治批判的观点时,电影的间歇便是引发观众共鸣的最佳时刻,革命艺术家借此将观众拉到自己的思想阵营[6](71)。

本雅明认为艺术创作技巧所带来的艺术效果的变化,不仅使它能够刺激观众对艺术作品进行反思,更重要的是,在反思过程中,能够使观众意识到艺术作品中具有的政治性,达到教育观众的目的。

另一方面,艺术生产力的变革最终导致传统艺术的本真性为现代艺术的大众性所取代,大众试图从现代艺术中获得某种快感的要求远远超出了对传统艺术经验的渴望。

(三)艺术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艺术功能的转变。

在传统时代,艺术作品的完成几乎完全依赖于艺术家的手工创作,并最终服务于特定阶层的审美享受或价值收藏。

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与社会现实、体现了人民的精神与生活风貌,而且給观众带来了具有历史意蕴的审美感受,并激发了观众对古老未知生活与世界的想象与认识。

不过在现代社会,艺术创作手段与工具的多样化及大众化,在为大众提供创作与鉴赏环境的同时,提高了大众参与艺术审美与创作的能力与热情。

在本雅明看来,观众在接近艺术作品时,能够自主地思索蕴藏在作品背后的丰富内涵,从而做出相应的反思和评价,当创作兴致来临时,他们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符合自身水准的艺术创作[7](212)。

“由于文学在失去深度的同时赢得了广度,资产阶级报界以传统的方式维持的作者与公众的区别,在苏维埃新闻界开始消失。

在那里读者随时准备成为写作者,也就是描述者或者创造范例的写作者”[7](11)。

在本雅明看来,艺术生产将观众引入创作之后,艺术的功能不再局限于与观众发生共鸣,更重要的是引领观众进行社会反思,并且投身政治批判。

大众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艺术接受者,更成为艺术的鉴赏者和创作者,艺术生产的意义与艺术的功能由此发生了变化。

正如他在《艺术作品》中所说的:“一旦本真性标准不再适用于艺术生产,艺术的整个功能就被翻转过来。

它不再建立在艺术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另一种实践的基础上,这种实践便是政治。

”[2](293)总的来看,本雅明认为在艺术生产中“每一个观众都可以成为参与者”[8](336),这里“观众成为参与者”表现为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生产的艺术把更多的人引向生产,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艺术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艺术参与者,这是现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性转变;其二,通过艺术的输出与创作,培养大众的现实反思和政治批判能力,让具有庞大数量的大众参与到无产阶级革命中,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同盟军,艺术生产力带来的艺术生产功能的另一转变[9]。

三、马克思主义批判视角下艺术的政治化转向(一)艺术家作为政治批判的推动者。

将艺术作品投入到现实批判领域,艺术家无疑扮演了政治批判与社会变革的推动者的角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