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福建高校教师资格证培训材料心理学2

合集下载

福建省2011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二-中大网校

福建省2011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二-中大网校

福建省2011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卷二总分:100分及格:60分考试时间:120分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40分)。

(1)研究表明,要使记忆的效果最好,学习的熟练程度应达到()(2)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称为()(3)心理学里通常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4)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所作的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是()(5)下列属于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里的情感目标的是()(6)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的心理学家是()(7)学生刚学英语时,对26个字母的记忆两头容易中间难,这种现象的解释是()(8)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被称为()(9)个人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知识叫()(10)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11)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12)成败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13)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称为()(14)按我国心理学家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划分,少年期相当于我国在校学生的()(15)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的方法是行为改变的()(16)下列属于肯定性训练的是()(17)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18)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成熟时期所对应的年代是()(19)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是()(20)进行识记时,要学会同时运用多种感官。

心理学证明,人的学习通过视觉占()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本大题共有20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称为__________。

(2)一般认为,操作技能的形成可以分为操作__________、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二)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之感知觉必背考点 .......................................第一章感知觉 .......................................................第一节感觉 .........................................................一、感觉概述(一)概念: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器官就是我们的眼、口、鼻、眼睛、皮肤等,我们就是首先用这些感觉器官去认识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比如感觉他们的颜色、形状、声音、气味、温度、软硬程度、质地等,当事物的属性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时,感觉便产生了。

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

(二)分类1.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

2.内部感觉: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

不同状态的感觉。

它包括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觉的一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1.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当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分析器时,就会产生感觉。

分析器的敏锐程度是不同的,即人们对刺激的感受性不同。

如一种极其微弱的刺激,一些人能够引起感觉,另一些人则不能引起感觉,前一种人的感受性要高些,后一种人的感受性要低一些。

感受性的高低与大小,心理学上用感觉阈限的值来度量。

2.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感觉是由刺激物引起的,但并非所有的刺激物都能引起人的感觉,除刺激物的性质适宜外,还必须有数量限度。

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能感受到落在皮肤上的尘埃,听不见戴在手腕上手表的滴答声,这就是因为刺激物的数量限度还没有达到引起我们感觉的程度。

(必看)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打印版

(必看)2011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打印版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2011福建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考试题库

2011福建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笔试考试题库
30、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
A、荣格 B、华生 C、斯金纳 D、班杜拉
31、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A、讲授法 B、发现法 C、掌握学习法 D、头脑风暴法
32、根据布登的教学年限划分,成熟阶段是( )
A、第一年 B、第2-3年 C、第3-4年 D、第五年以后
8、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叫做:( )
A、差生行为 B、问题行为 C、逆反行为 D、心理障碍行为
9、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 )
A、、个案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25、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探讨学生学习与一般成人学习的不同之处的学习是( )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 学生的学习 D、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26、以下属于非智力因素的是( )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意志力 D、思维力
27、教师不直接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和问题的方法是( )
18、根据研究,以下哪一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一
19、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称为( )
A、学习计划 B、学习策略 C、学习方法 D、学习规律
20、人们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一套比较笼统、概括、固定的看法,并以这种看法作为评价人或事物的依据( )
33、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 )

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型:填空题(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15分)、案例分析(20分)第二章教育心理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从而使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P23)2、高等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P27)答:我们可以把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重要分支。

3、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遵循的原则(简答题P34)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等学校教师1、教师四种领导方式(P45):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2、教学风格(名词解释P46)答:所谓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案例分析P47)案例:《文汇报》(1984年3月9日)曾报道了美籍华裔物理学家钱致榕谈到的一段经历。

钱先生上学时正处战乱时期,社会风气不好,学生也不学习。

当时,学校从三百名学生中挑选了六十名,组成了一个“荣誉班”,钱先生即为其中的一个,老师告诉这些学生之所以挑选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前途。

接下来,这个班的学生大多数成了才。

但是,直到八十年代,钱先生才从当年的教师口中了解到,这六十名学生当时是学校通过抽签决定的。

请运用所学的教育心理原理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并阐述其对教育的启示意义。

4、“皮格马利翁效应”(名词解释P47)答:教师接收了“权威诺言的暗示”,对学生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偏爱心理和情感。

从而对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直接影响,并促进了预期期望效果的达成,把这个效应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5、教学效能感(名词解释P51)答: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6、三种反思(P58):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7、简述教学反思的基本过程(简答题P58)8、简述教学反思的方法(简答题P61)9、教学监控能力(名词解释P61)答: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福建省教师考试职业道德之——2011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考试大纲整理

福建省教师考试职业道德之——2011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考试大纲整理

2011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1、认知发展与教育(1)感知觉及其规律的应用、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识记】【应用】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域感觉器官的事务的个别的反应。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务的整体的反应。

感觉和知觉作为两种不同层次的心理过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1)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是以生理作用为基础的简单的心理过程,而知觉则是纯粹的心理活动,是加入了个体主观因素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感觉是个体共有的普遍现象,而知觉则具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如相同的刺激可以引起相同的感觉,但却会引起不同的知觉。

(3)分析器是产生感觉、知觉的生理基础,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则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反映客观事物的许多属性。

(4)经验在感觉与知觉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人的感觉有无经验均能产生,经验可使感受性更加敏锐,但知觉的产生离不开经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的知识经验和个性特点。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两者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反映,同属于感性认识阶段。

(2)感觉与知觉之间是连续的,知觉的产生必须以各种形式的感觉存在为前提。

感觉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3)感觉和知觉是同时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人很少有孤立的感觉存在,通常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合称为感知觉。

在心理学中只是为了研究的需要,才把感觉从知觉中区分出来加以讨论。

应用:(一)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运用感知规律进行直观教学学生掌握知识包括四个环节:感知、理解、巩固、应用。

为了提高学生感知教材的效果,就需要运用直观教学手段。

常用的直观教学形式主要有:1、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和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2、教具直观(模象直观)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图表、幻灯等手段。

摸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

2011年福建教师心理学考试

2011年福建教师心理学考试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机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一、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是指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与生俱来的,是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会的。

非条件反射活动的调节中枢在脊髓和脑干等低级中枢。

其特点是快速和随意的。

非条件反射主要有五种:食物反射、内脏反射、防御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2、条件反射:机体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叫条件反射。

(1)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建立的条件是:无关的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

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脑的高级神经活动。

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皮层上神经联系的接通。

非条件刺激和无关刺激物分别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两个兴奋点,称为兴奋灶,其中非条件刺激物引起的兴奋灶比较强,而无关刺激物引起的兴奋灶较弱,这两个刺激物多次结合后,较强的兴奋灶吸引较弱的兴奋灶,在两个兴奋灶上形成暂的功能上的接通,从而无关刺激物变成了条件刺激物。

当它单独作用时,它引起的兴奋灶可沿暂时神经联系引起非条件皮层区的兴奋,从而引起相应的反射。

(2)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也同样依赖强化。

但操作性条件反射又自有其特点:首先:无条件刺激不明确;其次:在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中,动物是自由活动的,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来达到目的。

在经典条件反射中,动物往往是被动地接受刺激。

再次:操作性条件反射中,非条件反应不是由强化物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条件反应引发了强化刺激。

二、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抑制过程分为条件性抑制和非条件性抑制。

1、非条件性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1)外抑制:是指外界新异刺激出现,使正在进行中的条件反射产生的抑制。

福建省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

福建省201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复习材料高等教育心理学(修订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根据2011年陈妮娅老师所划重点编辑整理填空题●概括起来,个体心理可以分成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P3)●西方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五个流派。

(P13-14)●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并于1913-1914年将它发展成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纲要》。

(P22)●教师领导方式的类型有: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

(P45-46)●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即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P51)●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

(P51)●三种教学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P5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从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看有客观性原则,从过度阶段来看有发展学原则,从实践和服务来说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基本任务来看有教育性原则。

●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场→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P58)●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名解)●学习是一个介乎经验与行为之间的中间变量。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P82)●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动机具有以下三大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P112)●奥苏泊尔在其《学校学习》一书中提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P112-113)●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2011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考试大纲整理

2011年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模块--考试大纲整理

本文由激动的看客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3)气质与教育【理解】 气质与教育【理解】 气质定义: 气质定义: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脾气、秉性、性情) 定义 气质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 气质类型 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胆汁质 教育: 教育: 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了解学生的气质特点,因势利导地使之在已有的气质 类型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

 1、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施教 3、帮助学生进行气质自我分析和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 5、组建学生班干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特点 (4)性格的形成与教育【理解】 性格的形成与教育【理解】 性格的形成与教育 性格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性格的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

性格的特征差异分为四个方面:对现实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是一类人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组合;如内倾型和外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

 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会影响学生对 学习内容的选择,以及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因此,学校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 组织和选择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4、学习心理 (1)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识记】【理解】 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的基本理论【识记】【理解】 】【理解 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学习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1、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3、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资料

福建教师招考心理学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认知发展与教育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心理活动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但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包括个体的认识过程、情感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填空题)心理过程包含:A 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B 情感过程中的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是一定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引起的关系反映。

C 意志过程中的动机、目的、行动等,是人为了一定的需要,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生理现象。

2.个性心理包括:A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B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系统地探索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就是心理学。

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是心理学研究的现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的实质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事物引起人脑的反射活动;就其内容来说,是作用于人脑的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决定人的心理;(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二、感觉与知觉1、感觉概述(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填空或选择)(2)感觉的种类(了解即可)(3)感觉规律(重点)A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感觉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以引起感受性的降低。

(填空、选择)注意明适应和暗适应两个概念,可能会考选择题。

B后像: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现象叫做感觉的后效。

C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感觉的补偿是指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选择题)D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如联觉,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

如感觉对比,先吃了甜的东西,再吃苦的东西,会觉得特别苦。

2011年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试卷答案

2011年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试卷答案

2011年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试卷答案一、选择题1.D2.C3.D4.A5.C6.B7.B8.D9.A 10.A 11.A 12.B 13.B14.B 15C二、填空题16.评价与反思过程17.初中二年级18.稳定性19.回避失败或避免失败20.内部言语21.非线性22.寻求发展23.教学效能感24.管理员25.成正比或是一致的26.自我27.帮助学生自我管理28.直觉式29.客观30.调节31.中32.150% 33.维持或调节,或强化34.转化35.投射自我三、简答题36.①性格的态度特征②性格的理智特征③性格的情绪特征④性格的意志特征37.①学习者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②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38.①瞬时记忆,保持时间0.25—2秒②短时记忆,保持时间2秒—1分钟③长时记忆,保持时间1分种以上,直至终身。

39.①学习时间管理②学习环境管理③努力与心境管理④社会资源与社会支持的管理40.①流畅性②变通性③独特性四、论述题41.①应注意榜样的特点,选择可接近或可信服的榜样。

②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的呈现方式。

③应注意榜样示范行为的性质及后果。

42.上述3个实例中对学生不当行为的处置措施,集中体现了行为主义学习观点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把个体行为改变的过程视为条件反射的形成与消除过程,而影响这一过程的重要条件是强化、惩罚和消退等外部条件。

例一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餍足法(过度满足法)。

他在采用其他方法无法终止学生违规行为的特殊情况下,让学生过量的重复其原有行为,使其因得不到强化、失去意义而自动消退。

例二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代价法(负惩罚或取消惩罚)。

该学生违规行为多次发生,现为促使他放弃,教师采用违反了要付出代价的惩罚性措施,来使其错误行为发生的概率降低。

例三中教师运用的方法是强化法(正强化)。

他对平时在课堂上经常讲闲话的学生“不讲闲话”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实际是通过强化与学生原有错误行为不相容的行为,来制止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1年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1年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1年教师心理学复习资料•••与陈飞翔•13位粉丝•正式会员4•2楼2011年教师资格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2)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2 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33、再认——是识记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够把它认出来的过程。

34、重现——是指经验过的事不在眼前时能够把它回想起来的过程。

35、遗忘——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再现,这种现象叫遗忘。

36、思维——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可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7、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8、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39、有意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地想象.40、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和图样示意,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011年教师资格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3)41、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已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地心理过程。

2011年教师资质证明考试教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教育学重要资料(精)

2011年教师资质证明考试教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教育学重要资料(精)

中学《教育心理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 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 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 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 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 第二是____, 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2011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

2011年福建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复习材料.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①对教师工作有促进作用②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③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④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勤学、慎独、内省、兼听、自律①坚持知行统一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③努力做到慎独④学习先进人物教育学及其发展: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由此而来。

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惟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在西方,要追溯教育学的思想来源,需要提到的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这种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叫定义。

第三步叫助产术。

柏拉图:把人分成三种哲学家、军人、劳动者。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斯多德:教育思想著作《政治学》。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5分,1空1分)1、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使得教育心理学得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2、高等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性原则。

4、教师领导方式类型:强硬专断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民主型,其中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理想的。

5、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6、有人提出3种教学反思:对于活动的反思、活动中的反思、为活动反思。

7、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8、学习动机具有以下3种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9、学习内驱力有3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交往内驱力,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交往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10成就动机理论中,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2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倾向选择中等难度任务;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1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3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12、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5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作为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

13、班都拉把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14、学习迁移的分类:按迁移的内容分正迁移、负迁移、零迁移。

按迁移顺序分: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按迁移的层次分纵向迁移、横向迁移。

15、奥苏贝尔认为影响迁移的3个认知结构变量: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16、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或回忆)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17、记忆的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8、广义的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分为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19、元认知策略大致可分三种: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20、问题解决的信息加工观点4个阶段:问题表征、选择操作、实施操作、评价当前状态。

21、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灵活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22、自我意识从形式上可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

从内容上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从自我观念来看,可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23、教学目标具有指导教学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指导学习活动的进行等基本功能。

24、布卢姆等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分成六级,即知识(实质指记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

25、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反馈-调节功能、激励-动机功能。

26、教学测验的类型: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

教学测验按教学过程分准备性测验(教学活动前)、形成性测验(教学活动中)、总结性测验(教学活动后)。

二、名词解释(20分,5题*4)1、教学风格: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2、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如果教师喜欢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爱护和信任,会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因而这些学生也就易取得了如老师期望的效果。

相反,如果教师厌恶学生,对学生期待较低,或经常冷漠与歧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会从教师的言谈举止或表情中感受到教师的“偏心”和失望,因此也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老师,不理会或拒绝教师的要求。

这种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3、教学效能感: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4、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5、消极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6、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7、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8、交往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9、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0自我强化: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11、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线)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12、学习迁移(简称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13、形式训练说:是最早的有关学习迁移现象的系统假说,它把迁移看作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

14、相同要素说: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具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也就是说,只有当学习情境与迁移情境具有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即产生学习迁移。

15、定势(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

16、衰退说:这是一种对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消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

17、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

18、同化说:遗忘就其实质来说,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19、动机说: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

20、陈述性知识:又称描述性知识,记忆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21、程序性知识:又称操作系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22、习惯定势: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23、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24、原型启发:所谓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作用特别明显。

25、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

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26、社会自我:指个人对自己的社会属性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

27、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中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28、理想自我:是个体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对将来的我的希望,也即对想象中的我的认识。

29、社会助长:也称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30、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造成的行为效率的下降)31、从众心理: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心理状态。

32、行为目标:用于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33、任务分析: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三、简答题(30分,5题*6)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所遵循的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所遵循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即在研究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

(二)发展性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所研究的对象是青年大学生,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这段时间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发展,所以必须坚持发展的原则,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诸要素,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和阶段。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为高等教育实践服务,因此它的研究课题必须来源于高等教育实践,它的研究成果也必须能够付诸高等教育实践,并且保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效能。

(四)教育性原则:这是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

其研究方法应该符合我国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原则。

2.简述教学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可分为4个环节:(1)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

(2)观察与分析阶段:教师开始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经验,特别是关于自己活动的信息,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

(3)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反思旧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4)积极的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可能是实际尝试,也可能的角色扮演。

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又进入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3.简述教学反思的方法?有4种反思方法:(1)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

(2)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教师们对此进行讨论分析。

(3)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

(4)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4.举例说明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例如: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开屋。

这些都属于负强化的表现。

而惩罚则欲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不能根除行为。

惩罚只能让学生明白什么不能做,但并不能让学生知道什么能做和应该怎么做。

例如:车厢内禁止吸烟。

5、简述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意义学习的标准: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