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西效应的启示

合集下载

如何给予有效的奖励

如何给予有效的奖励

如何给予有效的奖励,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生疲惫期,厌学的特殊情况,于是采取各种工匠里方法,却收效甚微。

德西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和紧韧不拔的意志,仅靠物质刺激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质刺激所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溥的,也是不长久的。

同时,仅靠物质刺激还极易使学生养成“一切向钱看”的不良习惯。

在上学期时我经常采取奖励一些小东西来奖励那些认真完成做业的同学,但发现一段时间之后就出现得到奖励的同学觉得理所应当,而未得到的也不以为然,收效甚微。

目前,不少学生不给钱或少给钱便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做作业而出钱请人代做,各种有益的、必要的公益劳动出钱请人代劳,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起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

即使采用物质奖励的手段,也不可过多过滥,而应恰到好处,因为“物无尽善,过则为灾”。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应淡而无味,而应充满激情,以情动心,以情激趣。

即使简单的习题设计,也应趣字当头,进行“变式”设计与练习:或正面进攻,或迂回包抄;或单刀直入,或曲径通幽……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

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西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可以肯定,这个学生以前总是受到“外在附加奖励”,所以没有引起他的兴趣,现在的“内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变。

“德西效应”对广大教师的启示是: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

激发员工职场正能量五种心理效应

激发员工职场正能量五种心理效应

激发员工职场正能量五种心理效应管理者有效运用一些激励策略,员工不仅离职率会大大降低,工作热情也会被再次激发。

那么,该如何管好团队呢?为你解读5种能激发员工正能量的心理学效应:一、激发正能量的罗森塔尔效应:解读:多鼓励工作热情高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一群小白鼠随机分成A、B两组,并告诉饲养员,A组老鼠很聪明,B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些老鼠进行迷宫测试发现,A组老鼠比B组能更快地走出迷宫。

对此,罗森塔尔深受启发。

他又来到一所普通中学,在学生名单上随机圈了几个名字,告诉老师这几个学生的智商很高。

一段时间后,奇迹发生了,这几个随机选出来的学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人会被自己喜欢、钦佩的人所影响和暗示。

如果常受到信任、赞美等积极暗示,人们会由此获得向上的动力,尽力使自己达到对方的期待。

不过,“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简单做法很难有效。

管理者一定要相信下属的能力,给他们支持、鼓励和温暖的氛围。

比如,在交办任务时,不妨说:“我相信你一定能办好”、“困难是有,不过你肯定会有办法的”……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待的方向发展。

反之,如果上司总是对员工吼“笨蛋”、“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之类的话,那他手下的员工就真可能变成笨蛋。

值得注意的是,积极心理暗示只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管理者是否有足够的掌控力、任务是否在下属的能力范围内、员工会不会尽力等因素都应该考虑到。

比如,对于新员工,领导者可以对其成长的过程给予关注和肯定;对于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老员工,要在鼓励他们挑大梁等方面提出更高的期望,让他们觉得公司依然需要自己。

二、激发正能量的德西效应:解读:用奖励激发成就感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让老人难以忍受。

老人想了一个办法,他给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我觉得自己年轻了,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又来了,但老人只给他们5美分。

德西效应的教育启示

德西效应的教育启示

德西效应的教育启示德西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是指一种心理现象,即对于某个领域,对自己的能力过高估计,对他人的能力过低估计的情况。

这一效应的发现者是底特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达里尔·德西和其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尔。

德西效应不仅在社会心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也在教育领域中有一些有意思的启示。

第一,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对于学习至关重要。

德西效应表明,对于某个领域,如果我们能够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规划学习。

如果我们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水平,那么我们就可能不会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反之,如果我们低估了自己的能力水平,那么我们可能会因此错失一些机会。

我们需要认识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

第二,重视外部反馈。

德西效应也表明了我们在对他人能力的评估中经常存在的问题。

如果我们对他人的能力进行过低估计,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忽略他人的优点和潜力,不利于他人的发展。

如果我们对他人的能力进行过高估计,那么我们就可能会过于依赖他人,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们需要重视外部反馈,正确地评估他人的能力。

重视实践和反思。

德西效应的另一个启示是,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理论,只有反思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

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而有机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只有在反思中,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

第四,注意教育的态度和方法。

教育领域中,德西效应的一个有趣启示是:教育者需要摆正自己的态度和方法。

教育者需要关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需求,而不是过于关注自己的教学模式和理论。

教育者需要支持学生的实践和反思,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反思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德西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也存在着一些例外情况。

一些领域中,由于技能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对自己的能力评估更加准确。

德西效应对中小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德西效应对中小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了”等等 ,让 学生们 感到 , 自己是 学 习的 主人 。
到一 美 元 的报 酬 ,而控 制 组 的被 试者 跟 第一 个 阶段 相 同 ,无 报 酬 ;第 三 阶段 ,为休息 时间 ,被 试者 可 以在 原地 自 由的活 动 , 并把 他 们是 否愿 意 继续 从 事 这项 活动 作 为喜 爱 这项 活动 的 程度
指பைடு நூலகம் 。
实 验 观 察 发 现 :实 验 组 的 被试 者 在第 二 阶段 确 实 十 分 努
机。
出 了著 名 的人 本 主义 理论 ,即 “ 情感 教育 ” 。 “ 情 感教 育 ”是 教 育过 程 的一 部分, 情 感教 育通过 在 教育 过 程 中尊重 和 培养 学生 的 社会 性情 感 品质 ,发展 他 们的 自我 情 感 调 控 能力 ,促 使 他们 对 学习 、生 活 和周 围 的一切 产生 积 极的 情 感 体 验 ,形成 独 立健 全 的个 性与人 格 特征 。因此 ,情 感课 堂 也 应 该 在关 注学 生 的态 度 、情 绪 、情 感 以及 信念 ,使学 生身 心感 到愉 快 ,并开 发 他们 的 自我 情感调 控 能力 ,促 使 他们 对学 习 、
向发 展 。
得 落 实 到 学 生 的身 心 发展 上 ,让 他 们 觉 得 学 习 是 一件 愉 快 的
事。
为 此 ,我们 教师 可 以在 教学 评价 的 过程对 同学们 的作 答做 出及 时的 反馈 ,善于察 言观 色 ,多 给予 学 生积 极 ,正 面 的鼓 励 和 支持 ,不要 吝啬 自己美 丽 的辞藻 。可 以 多给 同学 们一 些夸 奖 的 暗 示 语 。如 , “ 说 的好 ” , “ 请 继 续说 ” , “ 已经 很 不 错

心理学 德西效应

心理学 德西效应

心理学德西效应一、德西效应是什么意思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做过一次很有意思的实验,他随机性的抽选了一批学生进行智力难题的解答。

实验是这样开展的在第一个阶段中,所有的学生在解题以后,不论解答是否正确,都没有奖励或者惩罚。

在第二个阶段中,学生被分成两组,一组是奖励组,另一组则是无奖励组。

奖励组每次完成一道智力难题后,就可以获得一美元的奖励。

而无奖励组则没有奖励。

当然,这两组是分开答题的,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得到奖励的情况。

在第三个阶段中,德西团队给予了学生休息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原地自由的休息。

结果发现,奖励组虽然在第二阶段听到有金钱奖励后,特别的投入,但到了第三阶段时,便开始懈怠了起来,很少人愿意继续答题。

与之相反的是,无奖励组,在第三阶段,仍然有许多人继续在休息的时候答题。

而这个实验反应出了德西效应:当你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你本身对这件事情就很有兴趣,这个时候再给予你物质上的奖励,你对这件事情原本的兴趣会被削弱。

因为,当物质奖励等外在的报酬出现时,我们的心态很容易受到影响,担心自己的努力配不上奖励,或者觉得奖励不足以抵消自己付出的努力,从而变得患得患失。

另外,原本一件取悦自己的事情,会因为外在的激励变成了取悦报酬或他人的事情,这导致原本的兴趣会自然的消退。

二、德西效应的启示德西效应告诉我们:如果一味地用外部奖励方式去激励他人,可能会一时的加强他的动力,但长久下来,他的内部动机会削弱。

想要避免德西效应,让对方更有干劲和斗志的做某件事情,你可以这样做:1、引导对方看见这件事情的价值如果对方觉得这件事情很无聊,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坦诚和承认这件事情确实没那么有意思。

但是,你可以试着帮助他用不一样的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

比如,小孩子不喜欢看书,你可以这样说 :“我能感觉到,你每天要看半小时的书很累。

确实,看书有时候就是不如看电视玩游戏那么轻松。

但是,看书可以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价值。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一)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一)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一)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什么是德西效应?德西效应(Diderot effect)是指当一个新物品进入生活后,会引发一系列的购买欲望和消费行为,导致人们购买更多新物品,陷入消费陷阱的现象。

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德尼·德罗(Denis Diderot)在18世纪提出,后来被经济学家詹姆斯·希欧特(James Clear)重新定义。

德西效应对于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些生活例子。

例子一:购买新衣服当我们购买了一件新衣服后,很可能会发现原本的衣柜无法与新衣服相匹配,于是我们就会想要购买新配件、新鞋子,甚至整套新的衣服。

这就是德西效应的体现,一件新物品引发了更多的消费欲望。

例子二:购买新家具当我们搬入新家或者重新布置家居时,德西效应也会出现。

我们可能会购买全新的家具,但很快会发现原先的摆设与新家具不协调。

于是,我们又会购买新的装饰品、窗帘等来与新家具相配。

例子三:购买数码产品当我们购买了一部新手机或者电脑时,德西效应也会显现出来。

我们很可能会觉得原来使用的配件已经不再适合新设备,于是我们又会购买新的手机壳、耳机、线材等来与新设备相配。

例子四:购买健身器材当我们开始健身时,德西效应也可能出现。

我们可能会购买一些健身器材,如哑铃、跳绳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些器材已经不够满足我们的需求,于是又会购买更多更高级的健身器材。

例子五:购买化妆品在使用化妆品的过程中,德西效应也常常存在。

当我们购买了一款新的化妆品,很可能会发现原本的化妆品无法与之搭配,于是我们又会购买新的化妆品来与之相适配。

结论德西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件新物品的引入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消费欲望,导致我们不断购买新的物品,陷入消费陷阱。

然而,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消费的观念,不盲目跟风购买,避免被德西效应所困扰。

只有慎重选择和控制消费,才能真正获得生活的幸福与满足。

外部奖赏与内在兴趣的关系——德西效应的启示

外部奖赏与内在兴趣的关系——德西效应的启示

外部奖赏与内在兴趣的关系——德西效应的启示“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为时下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句流行语,赏识教育也一时风靡中小学教育,奖赏因此成为教育和管理中常用的手段。

教育者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定,奖赏是诱发、推动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推动教育者所期望的其他行为的手段。

然而德西效应却告诉我们外部奖赏未必总会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甚至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兴趣。

因此,“夸”未必时时奏效,“奖”也未必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有时“奖赏”还能用来抑制一些教育者所不希望的行为呢。

奖赏的运用原来大有学问。

一、外部奖赏是否将增强内部兴趣(一)外部奖赏可以激励学生的内在兴趣如何激励学生投入学习活动,使学生爱学、乐学?这是每一位教师、家长都十分关心的话题,也是一直困扰着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难题。

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效果律和斯金纳的强化论,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得到广泛应用。

桑代克认为在特定情境中任何产生满意效果的行为都将在这类情景中得到重复。

斯金纳也强调运用强化来增强目的行为发生的频率。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普遍运用外部奖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校中主要表现为用红色的标记、金色的星星、特权、微笑的面孔、分数、特别的赞赏等外部奖赏来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成就,甚至参加课外活动的权利(例如参加露营或者外出)有时也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报酬。

不仅在学校,甚至整个社会都在广泛地使用奖励、分数、特权或赞扬等形式的外部激励,并且仍会继续使用下去。

但是,外部奖赏一定能起到激励作用吗?或者说外部奖赏确实能够转化为内在动力吗?把外部奖赏视为想当然的作法不仅受到许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的质疑,也受到了一些心理学研究的挑战,德西的研究便是其中代表性的一个。

(二)外部奖赏将会降低学生的内在兴趣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他让大学生在实验室里解答一组有趣味的智力题,不动脑筋则难以回答。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表扬和激励的应用法则“德西效应”:心理学家德西实验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在外在报酬和内在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增加工作动机,反而会降低工作的动机,此时动机强度会变成两者之差。

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动力的吸引力,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内在的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可能降低个体对事物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规律,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如果驱使我们是外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分享一则教育轶事:一个村庄的老人休息时常常受到一群孩子们游戏的吵闹,老人为避免吵闹,就把孩子们集中起来,说道:“以后你们谁的谁叫的声音最大,得到的奖励就越多”,在这样奖励一段时间之后,当孩子们已经习惯获得奖励时,老人开始减少奖励,最后无论怎样喊叫也不给奖励了。

孩子们感觉是:你不给奖励了,我们还叫什么?于是孩子们就不在吵闹了。

“德西效应”的启示 - 江西教师网

“德西效应”的启示 - 江西教师网

“德西效应”的启示
作者:王玉信
我所教的班里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可就是对班集体工作漠不关心,与同学的关系也不太融洽,常常独来独往,并且在自己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座右铭。

我找他进行了几次谈话,但无济于事。

后来,我经过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后,决定让他负责班内一些具体的任务,让他担任班里“英语手抄报”的编审。

慢慢地,他觉得这份工作对他的学习挺有帮助,就热心地干起来了。

他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找资料、搞设计、编写稿件和讨论组稿,并亲自组织班级“英语手抄报”办报竞赛,受到了同学们的喜欢和赞扬。

由此,他变了许多,像换了个人似的,不仅关心班级工作,而且与同学的关系十分融洽。

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西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德西效应”。

可以肯定,这个学生以前总是受到“外在附加奖励”,所以没有引起他的兴趣,现在的“内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变。

“德西效应”对广大教师的启示是: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
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

德西效应:怎样奖励孩子,才是对的?

德西效应:怎样奖励孩子,才是对的?

德西效应:怎样奖励孩子,才是对的?来源公众号:明姬心理工作室ID:WMJ_YB昨天给大家分享了《超限效应:如何批评孩子,才有效果?》,我们给大家介绍了批评孩子的技巧,得到了广大朋友的热烈反响。

今天,我们为家长们带来了它的姊妹篇,聊一聊对孩子实施奖励的技巧。

“狡猾”的老人一位老人在乡村休养,附近住着一群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

屡禁不止后,老人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召集起来,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越多,而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声音的大小给予不同的奖励。

慢慢地,孩子们开始习惯于获得奖励,老人却开始逐渐减少发出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闹,老人也是一分钱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自己遭受了不公正待遇,心里想着“不给钱了谁还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吵大闹了。

于是,老人就这样“狡猾”地解决了问题。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这位老人特别高明?其实,他不过是改变了孩子们吵闹的“动机”!心理学认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或抑制自身行为的内部原因。

动机达到最佳水平时,活动效率就会达到最大值;而动机不足,则会使活动效率降低。

人的动机分成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我自己想要这样去做”。

如果驱使我们行为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成为外部因素的“奴隶”,被其左右。

故事中老人的算计其实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原本行为(大喊大叫)的内部动机——“快乐地尖叫”,转变成外部动机“为赚钱而尖叫”,老人操纵着外部激励因素,所以也操纵着孩子们的行为。

直到有一天,老人取消了外部的刺激因素(奖励的钱),根据强化理论,孩子们的行为(大喊大叫)也就随之消失了。

这种现象被称为“德西效应”。

德西实验1971年,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对象是一群大学生,这些大学生需要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问题。

实验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参与实验的所有人都需要做题,但是没有奖励。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
德西(Dezzi)效应是指在人类行为中,如果给他人一个积极的评价或评分,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更好的绩效和表现。

以下是一个生活中的例子:
在一家办公室里,有一个团队经理经常给团队成员提供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他会通过定期开会或私下对话,赞赏他们的努力和成功。

这些赞美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称赞,而是给予具体的认可和赞赏。

他还会定期公开表扬他们的成就,让整个团队知道他们的突出表现。

由于经理的表扬给予了团队成员自信和动力,他们表现出更高的工作积极性。

他们更加专注于工作任务,努力追求更高的目标。

团队成员之间也能感受到互相的支持和鼓励,形成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

这种德西效应的例子展示了通过赞美和认可来激发他人潜力的重要性。

积极的反馈不仅提升个体的绩效和表现,还可以促进团队合作和工作效率。

这种积极的循环可以在工作环境中创造一个更加积极和成功的文化。

为什么不要轻易奖励孩子?1971年的这项实验早就揭露了一切

为什么不要轻易奖励孩子?1971年的这项实验早就揭露了一切

进入暑假,最让家长们头疼的,恐怕非孩子的学习问题莫属:暑假作业能否按时完成?暑假要不要给孩子报补习班?开学之后孩子能否跟上学习进度?……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很多家长都会使用一些“奖惩机制”去推孩子一把。

这些“奖惩机制”是否能够达到目的,我们暂且不做评论。

在此之前,我们先来看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喜欢安静的老人,独自住在森林附近。

突然有一天,一群吵闹的孩子来到了这里,整日在他门前打闹。

为了赶走这些“熊孩子”,老人心生一计。

他将孩子们召集到一起,说自己很欢迎他们的到来,并且承诺他们:每来一次,我就会给你们每人一块钱。

但过了几天,老人把给一块变成了给五毛。

又过了几天,老人连五毛都不给了。

后来这群孩子因为拿不到奖励,渐渐地不再出现了。

老人就这样,如愿以偿地赶走了所有孩子。

这则寓言,其实蕴含了一个非常典型的心理学效应——“德西效应”。

心理学家德西曾在1971年做过一项实验。

他把被试者分为两组,让他们做一些趣味试题。

第一阶段,没有任何奖励,两组人完全凭兴趣答题。

第二阶段,给第一组成员奖励,答对一道题,奖励一美元;但第二组依然没有奖励。

第三阶段,他宣布“休息时间到了”。

结果,在休息时间里,第一组成员大多数停下了答题,而第二组成员却依然有很多人在尝试解题。

透过“德西效应”,我们不难发现:有时外部激励不但无法起到强化作用,反而还会适得其反,削弱人们对事物所持有的好奇与兴趣。

将它套用在孩子的学习与玩耍当中,同样也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在不知不觉中,践行了“德西效应”。

孩子们在学习和玩耍的过程中,都有一种天然的乐趣。

他们本来在为自己而学,结果你去管教他们,对他们进行奖励或惩罚,破坏了他们享受人生的自主性。

让他们产生了“我是在为父母而玩、为父母而学、为父母而活着”的压迫心理。

而为什么老人和达西,可以通过奖惩,来破坏孩子的自主性和乐趣呢?这背后,是更深层的“动机问题”。

这里我想先说,奖励也不是说完全不行。

其关键主要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进行适量的奖惩。

德西效应的定义

德西效应的定义

德西效应的定义德西效应是指人们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的价值评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这种效应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行为和决策中,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德西效应无处不在。

比如,当我们买下一辆新车时,最初可能会对它的新鲜感和性能感到兴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能会开始重视它的经济性和舒适性。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拥有了这辆车,并且对它的优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物品,比如手机、电脑等。

德西效应在经济学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一个商品刚上市时,由于它的新颖和独特,消费者对其的需求可能会很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替代品可能会出现,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可能会下降。

然而,当我们拥有这个商品一段时间后,我们可能会意识到它的独特之处和实用性,对它的价值评估也会上升。

德西效应还可以解释人们对于自身能力和成就的评估。

当我们面临挑战时,刚开始可能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胜任。

但当我们真正取得成果后,我们会更加自信和满意。

这是因为我们已经亲身经历了困难和挑战,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准确的判断。

德西效应在社会和组织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工作环境中,当员工获得一些额外的福利或奖励时,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可能会提高。

同样地,如果一个组织提供了一些培训和发展机会,员工也会更加珍惜和重视这些机会。

德西效应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已经拥有的东西,对它们的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估。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对新的机会和挑战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盲目追求新鲜感。

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体验,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41 德西效应美元的魅力有多大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让一些学生去单独解答智力难题,他希望借助这个实验找出学生解题的动力指标。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部学生进行无奖励解题;第二阶段,把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另一组学生解题仍没有奖励;第三阶段,是自由休息时间。

研究人员发现,没得到奖励的学生比得到奖励的学生更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说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在某些时候,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备增,积极性更高,反而其效果会降低,变成是二者之差,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的启示是:在生活中,培养个人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仅靠物质刺激远远不够。

虽然“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但由物质刺激所激发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淡薄的,也是短暂的。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结合,后者为主,前者为辅。

即使采用物质奖励,也不可过多过滥,而应恰到好处,因为“物无尽善,过则为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

这本身就是一个最重要的兴趣来源。

”因此,在学校中,就要处理好内感报酬与外加报酬的关系,要处理好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的关系,以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在其他领域也是如此..培养情趣,获得乐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未知本身的内在兴趣是求知的最佳动机,此时最好的奖励办法是引导,使之拥有进一步探究和尝试的机会。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德西实验中那些有一定难度的有趣问题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这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这一基本的心理需求。

相反,在这个时候给予学生物质奖励,则使学生把注意力和兴趣从探究问题上转移到了奖励上,甚至于把奖励当成了学习的主要目的,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
Vivian
定义
故事分享
德西效应的后果
教育启示
教学启示
定义
•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

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故事分享
结论: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

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学生思想不集中学生心理不平衡
带欺骗色彩奖励让学生很失望过于注重物质所得影响人生观
后果德西效应的后果
•家长和老师首先应该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理想,增进孩子对学习的情感和兴趣,激发孩子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动机,帮助孩子获得成功和乐趣;
•其次不能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看待成长的下一代;•再者,家长和老师的奖励可以是对孩子的学习有利的,诸如买书,或体育器械,对他的心身健康有帮助;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不应淡而无味,而应充满激情,以情动心,以情激趣。

•教师和家长在表扬学生时,要运用“奖励内部动机为主”原理。

•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和紧韧不拔的意志,仅靠物质刺激是远远不够的。

•课堂教学中要学会正确使用鼓励方法而不要滥用奖励。

Thank you!
Vivian。

德西效应 应用

德西效应 应用

德西效应应用
德西效应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期望水平越高,就越有可能实现这些期望。

这种效应在教育、职场、体育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树立高期望,鼓励他们积极学习。

研究表明,当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高时,学生的表现也更好。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学生挑战性的任务和积极的反馈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期望水平。

在职场中,领导可以给员工树立高期望,激励他们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研究表明,当领导对员工的期望高时,员工的工作表现也更好。

领导可以通过明确的工作目标、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来提高员工的期望水平。

在体育中,教练可以给运动员树立高期望,激励他们在比赛中发挥更好的水平。

研究表明,当教练对运动员的期望高时,运动员的表现也更好。

教练可以通过严格的训练、鼓励和支持来提高运动员的期望水平。

总之,德西效应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现象,可以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通过树立高期望、积极激励和良好的反馈机制,可以帮助人们实现更高水平的表现。

- 1 -。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二)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二)

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二)德西效应的生活例子1. 人际关系中的德西效应•善意的德西效应:当你对他人展示出善意和友善时,他们往往会用同样的方式回应。

例如,如果你对一个新邻居友好地打招呼并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他们可能会感激并成为你的好朋友。

•恶意的德西效应:类似地,如果你对他人表现出敌意或冷漠,他们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例如,如果你对同事态度冷淡、不友好,他们可能会采取同样的态度回应你,导致工作关系紧张。

2. 商业中的德西效应•优质产品的德西效应:当一个公司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时,顾客通常会对其印象良好,并口口相传。

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例如,当你推荐一家餐馆给朋友,并赞扬他们出色的菜品和服务,你朋友可能会受到你的积极评价而去光顾这家餐馆。

•差产品的德西效应:同样地,如果一个公司提供低质量的产品和服务,顾客可能会对其产生负面印象,并传播给他人。

这种消极的德西效应可能导致公司口碑受损,客户流失,甚至导致业绩下滑。

3. 教育中的德西效应•赞扬和鼓励的德西效应:当老师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受到尊重和认可,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这种德西效应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批评和惩罚的德西效应:相反地,如果老师过度批评或惩罚学生,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不满,进而导致学习兴趣的降低和成绩的下降。

这种消极的德西效应对学生的发展和教育成果有不良影响。

4. 媒体中的德西效应•正面报道的德西效应:当媒体积极地报道一个人或事件时,他们可能被公众视为值得尊重和关注的对象,进而获得更多的支持和认可。

这种正面的德西效应有助于提升个人或组织的形象和声誉。

•负面报道的德西效应:相反地,当媒体给予负面报道时,他们可能对被报道的人或事件产生负面印象,并影响公众对其的态度。

这种消极的德西效应可能导致个人或组织形象的受损,公众对其的不信任感增加。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德西效应例子,展示了德西效应在人际关系、商业、教育和媒体等领域的影响。

彭华勇:德西效应,解密孩子厌学

彭华勇:德西效应,解密孩子厌学

彭华勇:德西效应,解密孩子厌学的心理孩子进入初中,或者高中后,很多家长发现孩子越来越厌学了,作业拖拉甚至不做,上课没精打采,有些甚至直接逃课辍学。

家长们很苦恼,却又很迷茫,无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今天,我们来谈谈德西效应,解密孩子厌学的心理。

有一名心理学家叫德西,他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玩耍,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没法休息,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在这个故事中,老人的方法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力“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力“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控制了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控制了孩子们的行为。

从这个故事,我们思考,孩子为什么会厌学呢?其实,每个孩子天生都是爱学习的,因为学习就是在探索未知世界,孩子天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探索欲望,所以,你就会发现,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对磁铁、放大镜有着浓厚的兴趣。

为什么孩子会厌学呢?其实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在最佳时期我们没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孩子喜欢看绘本时没有看,喜欢看故事寓言时没有,喜欢看世界未解之谜时也没有,孩子盯着一只虫子发呆,你嚷嚷着让他远离。

孩子天生就有很强的学习内动力,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氛围,孩子的内动力往往被破坏,慢慢逐渐变得很淡。

第二点,就是家长在不断增加孩子学习的外部因素,忽略甚至破坏孩子的学习内部动力。

比如,德西效应在生活中时有显现。

比如,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说:“如果你这次考得100分,就奖励你100块钱”,“要是你能考进前5名,就奖励你一个新玩具”等等。

心理健康手抄报——德西效应

心理健康手抄报——德西效应

心理健康手抄报——德西效应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1:什么是德西效应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百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进入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说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无奖励组在进入第三阶段后,仍对解题保持了较大得兴趣。

实验证明: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得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得吸引力。

这就是所谓得“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给教师以极大得启迪——当学生尚没有形成自发内在学习动机时,教师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

但是,如果学习活动本身已经使学生感到很有兴趣,此时再给学生奖励不仅显得多此一举,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一味奖励会使学生把奖励看成学习的目的,导致学习目标的转移,而只专注于当前的名次和奖赏物。

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正确使用奖励的方法而不滥用奖励,要避免“德西效应”。

心理健康手抄报内容2:德西效应对家庭教育的启示1.内容表述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以探求奖励对人的动机的影响。

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该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所有学生都没有奖励;第二个阶段,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会获得1美元的奖励,而对照组的学生则没有奖励;第三个阶段,为学生提供自由休息时间,学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研究人员则把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作为判断学生解题兴趣的指标,结果发现:对照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这表明:奖励组对解题的兴趣衰减得快,而对照组对解题仍然保持浓厚的兴趣。

6.德西效应体会

6.德西效应体会

学生需要爱心呵护,智慧塑造
德西效应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孩子在宿舍楼前嬉闹,影响了大家的休息和正常生活。

王老师巧发奖品,使宿舍又恢复了安静。

在这个故事中,老人家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奖品而玩”,他操纵着奖品这个外部因素,从而达到了操纵孩子们行为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好坏,遵守纪律与否,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才会有好的效果。

我们应该下功夫培育孩子的良好的学习动机。

在现阶段,学习动机就是孩子在学习中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孩子年龄不同,动机也不一样。

动机表现为一个追求目标,有以精神因素为主的,比如想受表扬夸奖,自己小组每周的考核想进入前三分之一等;也有以物质因素为主的,比如想得“奖金”,想得到喜爱的文具等等。

我们班级的小组考核正处于这个阶段。

下一步,随着年龄增长,知识视野开阔,学生对社会人生了解越来越多,学习的动机由朦胧到清晰,可能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人生追求。

它与未来的工作、生活相联系,反映对学生自己对理想和人生的追求。

德西效应这一章启发我们,教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奖惩,要考虑年龄特点,要符合成长规律。

奖惩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更多的是将来进行远大理想的教育,教育孩子有毅力,有骨气,有抱负。

培育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动机,引导学生勤奋进取,帮助孩子收获学习的成功和乐趣。

否则,只能事与愿违。

这就需要我们琢磨学生,用爱心呵护学生心灵,用智慧塑造学生品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西效应的启示
作者:李赢石刚段玉平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5年第09期
【摘要】教书育人中奖励经常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在奖励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副作用,“德西效应”为我们很好地展示了教育过程中对于奖励“度”的把握,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刻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德西效应 ; ;教育 ; ; 启示
最近翻看心理学书籍,看到了“德西效应”,是说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研究奖励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时做过一个实验。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被试学生做一定数量的智力题;第二阶段,把这些学生分成两组,对一组学生每解决一个难题,便给予一美元的奖励,另一组学生则是在无奖励的条件下做题;第三阶段,让受试学生自由活动,这时观察学生是否自觉地继续解那些尚未解出的智力题。

结果发现,尽管在第二阶段实验中,受奖励组的学生解题十分努力,但到了第三阶段,只有少数人具备“自觉性”,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中却有更多的人仍然热衷于尚未解出的智力难题。

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德西效应”。

“德西效应”为教育者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给予了重要启示。

启示一:外在奖励有时是必要和有效的
正如德西实验中奖励组学生在第二阶段的情况,我们在面对学生学习尚未完全形成内在动机时,适度地从外部给予奖励性刺激,可以起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效果。

我有一位亲属家里有一对双胞胎男孩,一入小学,家人就给他们俩一人买了一个存钱罐,并给他们定下规矩,在学校无论谁考试得了满分或者拿回一张奖状,家长就要奖励他50元或100元钱。

小哥俩为了攀比谁罐里的钱多,鼓足了劲儿地学习和表现,生怕被对方超过,一年下来,小哥俩的学习成绩均在班级名列前茅,期末每人拿回一张三好学生奖状。

这个事例说明在学生尚未形成自我内在学习动机时,物质奖励着实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发生在孩提时期的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启示二:物质奖励的作用往往是暂时的和急功近利的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积极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单单依靠外部奖励是不够的,我们必须适度合理地将物质刺激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并注意谨慎与适度性原则,适时引领方向。

小时候,有点成绩就会受到老师和父母的奖励,一支笔、一个本、一张奖状…… 渐渐地我有种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点什么的误判。

奖励使我产生了错觉,好像每次考试,每次参加活动就是为了得奖品、拿奖状。

如果一次没有了奖励,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没有了动力,这样的心态一直持续到了升入初中。

这时老师和家长不再提供奖励,我开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很快成绩平平,幸亏老师及时发现,和家长沟通才发现问题所在,对我及时进行疏导,才让我端正态度排除外部刺激带来的影响,潜心读书学习。

至此,我又想起了前边提到的双胞胎小哥俩,他们眼前注重的是“一切向钱看”,如果此时学习本身已让他们开始产生兴趣,那家长就应该换一换奖励的方式,免得导致孩子学习目标转移,而只专注于名次和奖励。

教育人不能像训练小动物一样,一味地进行物质刺激,古人云:“物无尽善,过则为灾。


启示三:兴趣与体现自身价值,才是最长久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

这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兴趣来源。

”正如德西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的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

读高中时,班里有一个学生,上学经常迟到,时不时在上课时就趴在桌子上睡觉,任凭老师怎么说,他都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却在一次全校体育运动会上带病参加比赛,为班级争得了多项荣誉。

班主任老师马上抓住机会,对他进行外部激励,授予他班级特别贡献奖,他十分高兴。

之后,老师因势利导,但凡他擅长的活动如球赛、文艺活动就让他上场表现,还经常找他谈心,增强他守时惜时的观念,他由此体验到了争得荣誉的兴奋感,逐渐在心理上形成了自律意识,迟到现象杜绝了,学习上也上心了,成绩越来越好,高中毕业考取了一所本科院校。

这就是教师及时帮助学生,让其充分体现自身价值,将外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的成功范例,充分说明教育教学中鼓励学生上进的办法固然有多种,但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才干和自身价值远比一味地表扬和物质刺激更有效果。

不少人看过《云上学堂》这部电影,故事的主人公是2008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李桂林、陆剑芬夫妇,他们为了能让居住在大山里的彝族孩子接受义务教育,放弃内地舒适的生活条件,历尽千辛万苦,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19年默默无闻坚守偏远山区执教。

他们的故事也说明了正是因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社会的责任感,才让这对夫妇有自身价值充分体现的满足感,这不是简单的物质刺激所能获得的,正是他们的付出,使这个山寨中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走出了大山,看到了外面的精彩世界。

“德西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说起来容易,但应用于实际却是复杂的,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因人而异、适时而变,在不断摸索中总结经验,提升自己成就感的同时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第2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翁艺武,罗德华.德西效应与激励的探讨[J].时代经贸,2011(27):191-19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