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上海讲座二
专访隈研吾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
专访隈研吾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辛梦瑶【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2页(P114-115)【作者】辛梦瑶【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10月14日下午,由株式会社日本设计、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建筑学会主办的“解读都市未来论坛2015暨学生竞赛发布”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举行,旨在共同探讨未来都市的形象。
学生竞赛以“打破未来”(Futurizing Breaks)为主题,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任评委会主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任评委会执行主席。
评委会委员有隈研吾,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孟建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建国,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沈迪,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执行董事兼中国区总代表茅晓东。
在论坛举办之际,《世界建筑》对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株式会社日本设计社长千鸟义典进行了简短的采访。
关于论坛和学生竞赛的举办辛梦瑶:此次日本设计在中国举办学生竞赛,请问有怎样的初衷?千鸟义典:日本设计作为成立于1967年的日本大型综合性设计公司,进入中国开展设计业务已有近10年的历史。
2014年,我们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的协助下在这里举办过建筑学讲座。
今年是第二次,我们打算进一步发展此项活动,制定一些新的计划。
这次竞赛针对的是年轻的中国大学生,我们想了解中国的年轻人现在在想些什么,接下来在社会上可以有怎样的探索,因此想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发挥才干的空间,于是策划并举办了这次活动。
辛梦瑶:未来有持续开展该竞赛的计划吗?如果有,会邀请中日两国学生共同参加吗?千鸟义典:这次竞赛是第一届,如果最终得以成功举办,今后我们会尝试继续举办这个竞赛。
其实,这次我们原本也考虑了是否要让日本学生参加,但毕竟是第一届,于是就先只邀请中国学生参加了。
隈研吾_精品文档
隈研吾隈研吾:现代建筑之美引言:隈研吾(Kengo Kuma),一个备受推崇的日本建筑师,以其极富创造力的作品和对自然材料的独特运用而闻名于世。
通过将建筑融入周围环境,他致力于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
本文将介绍隈研吾的背景、他的设计原则以及一些代表性的建筑作品。
一、背景:1. 个人背景:隈研吾于1954年出生在日本岐阜县,现为一位国际知名的建筑师。
2. 教育背景:他在东京大学获得了建筑学学士学位,并在美国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3. 职业经历:隈研吾曾在纽约工作多年,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西方建筑的设计理念,这对他后来的设计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设计原则:1. 自然与建筑的融合:隈研吾坚信建筑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他的设计常常融入了自然元素,例如利用纤细的木材构造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亲和。
2. 回归本质:他倡导采用简洁的材料和纯粹的形态,力求将建筑还原到其最基本的本质。
这种极简主义的设计风格,使他的建筑作品不仅能够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同时也展现出内在的美。
3. 材料的运用:隈研吾偏爱使用自然材料,例如木材、竹子等,他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合理运用,使建筑呈现出温暖、柔和的感觉。
三、代表性建筑作品:1. 鸢嘴草庙堂(Kumamoto Artpolis):这是一个位于日本熊本县的庙堂,建筑外形细长而曲折,仿佛一株高耸的鸢嘴草。
隈研吾将竹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运用了传统的竹结构技术,使建筑在视觉上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2. 东京森美术馆(Tokyo Olympic Stadium):这是隈研吾设计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
他将建筑与周围的公园结合起来,使整个场馆呈现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它采用了大量的木材和石材,营造出一种温暖、人性化的氛围。
3. 过去未来博物馆(Museum of the Future):这是隈研吾在迪拜设计的未来博物馆。
建筑外墙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创造出一种轻盈飘逸的效果。
内部空间设计了多个自然光线透过玻璃照射进来的开放空间,使参观者能够与自然亲密接触。
“现代景观建筑赏析”课程思考题(13)
建筑融合环境摘要:关键词:隈研吾建筑融合环境建筑材料引言:通过学习现代景观建筑这门课,对建筑景观的细节表达与建筑材料有了更多的了解。
也促使我在平常的学习和欣赏大师作品中更重视看建筑的整体与环境的协调以及建筑师对建筑细节的表达。
本文将从我欣赏的建筑师隈研吾的建筑思想开始,并且结合一些他的经典作品和身边的作品,谈谈我对建筑与环境的理解与思考。
1、隈研吾与“负建筑”遍观现代建筑,不少以夸张的造型和流线吸引人的注意力。
从北京的中央电视台“大裤衩”,银河SOHO,新鲜的建筑在中国不断涌现。
然而不少建筑并没有考虑到建筑周边的环境,使建筑在周围环境中显得十分突兀。
前一阵炒得沸沸扬扬的新闻,日本建筑师反对扎哈哈迪德,认为其设计的奥运场馆体量太大,破坏了周围景观群的协调与美感。
不少建筑业界人士拍手称快“终于有人站出来反对扎哈哈迪德了”。
伊东丰雄曾说“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在后摩天大楼时代,这样的声音应该再多一些。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来,隈研吾是我非常欣赏的建筑师。
他的作品中常用竹子、木材、泥砖、石板、纸等自然建材,建筑风格中有东方的禅意,与自然和环境融合的非常舒服。
有幸粗读过他的著作《负建筑》,正如关肇邺先生说的,建筑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新奇与豪华。
所谓“负建筑”,也就是要建造一种“适宜”的建筑,建筑的材料和风格融合周围的环境,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化建筑形态。
2、隈研吾建筑思想发展与“浅草文化观光中心”隈研吾现在的几个非常有名的建筑案例,比如长城脚下的公社的竹屋,浅草旅游文化中心,都有比较简朴的特色,用木质材料和石头展现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然而,隈研吾第一个重要的项目是令人惊奇的不和谐的M2——一个用混凝土材料建造的有希腊圆柱的建筑。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中国风景园林网讯 2009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金晶"世界著名建筑师系列讲座----隈研吾在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成功举办,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隈研吾先生为在场的500多名师生介绍了其关于"负建筑"的建筑设计理念。
他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所谓“负建筑”并非是负的建筑,是指建筑负于环境,是一种最适宜的建筑。
它是于20世纪的工业化建筑相对,不是体现建筑形体本身而是让建筑从环境中隐退,建筑材料也不局限于钢筋、混领土,而是更多的思考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将建筑更好的融于环境之中,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
隈研吾先生说到“建筑不是要胜过环境,而是要负于环境,建筑不是在于展示形体,而是在于展示环境…”。
隈研吾先生也讲述了自己对于建筑材料方面的探索。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就地取材、材料的环保性以及材料对于展示当地特色等方面也是隈研吾先生所极力追求的。
讲座中,隈研吾先生展示了自己的一些小型建筑作品,这些作品都是利用一些新型的、不常用的材料所构建的,展示了其对于建筑材料创新的探索。
"只有当钢筋、混凝土不再作为建筑的唯一材料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建筑与环境更好的融合"。
隈研吾先生介绍隈研吾(Kengo Kuma)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研究生院;1985年至8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建筑都市规划学科任客座研究员、亚洲文化研究会访问学者;1987年设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设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1998年-99年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特聘教授;2001年任庆应义塾大学理工系教授。
隈研吾先生所介绍的部分作品龟老山观景台设计项目名称:龟老山观景台建设时间:1991-1994项目地点:Yoshiumi, Ochi-gun, Ehime Prefecture用途:观景台基地面积:4,193.63?建筑面积:4730.83?(水平投影)结构:钢筋混凝土最大高度:11,350?建筑设计:隈研吾及其合伙人事务所结构工程师:Aki结构规划机械工程师:环境设备顾问主要承包商:Futagami Gumi这个设计集中探讨了自然界的反物体情形。
隈研吾-材料选择与表皮呈现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红尘千丈里,觅此一佳处。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三】
粒子概念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土
隈研吾 Kengo Kuma
【二】
表皮的呈现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与同时期的大师 通过采用“暧昧的”、 半透明材料的方式营 造透明感与渗透性的 方式不同,隈研吾建 筑的透明感主要是通 过材料搭接造成间断 的虚空空间而形成的, 所选择的材料无论是 砖还是木、瓦等,依 然是不透明的,而透 明的是虚空间。所以 实际上还是用光的变 化来表现虚的空间, 即“时、空”的概念
课程讨论组成员:蒋力/李鹏飞/王鹏/刘璐
隈研吾 Kengo Kuma
粒子的概念与佛教的存 在即幻灭的思想是想呼应的 佛家提出: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 色——一切事物皆运动变化 (物质的、现象的一定是运 动的变化的,反之运动变化 的也是物质的现象的) 这又与老子所言:万物 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应从 中我们就不难发现隈研吾的 建筑哲学思想——必然是蕴 含了深深地禅意
畏研吾 日本著名设计师ppt课件
4/1/2020
12
偎研吾(其它作品)—陶瓷云
• “陶瓷云”位于2800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上 ,坐落在山脚下一条新修的大路上,它把 自己比作通往艾米利亚-罗马涅陶瓷区的“ 东大门”。
• “陶瓷云”第一次运用陶瓷作为结构材料 。Casalarande公司的大型元件通过标准化 的产品摆脱了通常使用的简单涂层并将之 转换成一种质感和令人难忘的三维空间光 影效果。
4/1/2020
13
偎研吾(其它作品)—雨伞之屋
• 雨伞之屋(Umbrella House)是日本建 筑师隈研吾(Kengo Kuma)最新的概念 设计。
•
从外观来看,与其说它是房子,
还不如说是一个帐篷。整个设计的基
本元素是一把把雨伞,用拉链把雨伞
的边缘接合起来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
Umbrella House。
3
偎研吾(中国作品)—Z58综合大楼
• 类型:综合大楼 • 位于上海番禺路的繁华地段,为中泰照明公
司设计的一栋综合大楼,集展示、设计作业 、办公及公司客户提供住宿等功能为一体。
• 理念:光的现象的大教堂”
• 百页状水平排列着的镜面不锈钢植物容器让自 然光线如同栏栅般照射进水庭,光线的移动和 明亮的变幻,给水庭增添了自然柔和、丰富多 变的生动氛围。
4/1/2020
5
偎研吾(中国作品)—瑜舍酒店
• 项目地址:中国北京朝阳区三里屯 • 完成时间:2008.10 • 南角:一二三五七平方米,活动大厅:一九四二平
方米 • 星级:准5星 • 在时尚,美食,艺术,娱乐济济一堂的北京,最引
人注目的是创新开放型项目 – 三里屯Village。瑜舍 正是此新地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 餐饮:中餐厅、西餐厅、咖啡厅
隈研吾建筑作品分析(课程ppt)
民俗艺术博物馆坐落于中国美术学院 校园内。原场地本是一座山坡上茶园。设 计的初衷是要建造一座可以从地面上感知 得到的博物馆,各楼层沿着坡地的起伏形 成连续的空间。建筑单层坡顶,随丘陵俯 伏,利用中庭引入自然元素,与环境融和; 采用南方传统灰瓦砌筑外墙,彰显地域历 史记忆。
“瓦”是这座建筑最为显著的设计元 素,玻璃幕墙之外的丝网结构将一片片瓦 如鳞片一样悬挂在半空,在彰显地域历史 记忆的同时营造出轻盈而自然呼吸的现代 感。透过这层外墙,由瓦片层层叠叠铺就 的屋顶也是在场馆中看到的最多的风景。 这些瓦片据称取自当地农家,建筑中庭的 地面也用老旧青砖铺成,历经春秋之后已 经长满青苔。
SAKENOHANA餐厅
英国 伦敦 圣詹姆斯街23号
建成时间:2007 10 性质:餐厅 建筑面积:680平方米
火车站设计
日本高根泽栃木县
前几年,宝积寺火车站还是城中渐渐 老旧荒芜的一个老车站,当地政府为 了重新振兴经济发展,将这个城市中 心的车站作为了最大的改造目标,来 实现市中心的商业复兴的计划。而在 隈研吾眼里,火车站不仅仅作为一个 聚合大量人流的网络枢纽,同样也是 人们留下情感、记忆与沟通交流的痕 迹的地点。 蜂窝胶合木板做成的天花板是车站最 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相信每个经 过宝积寺火车站的客人首先一定会被 这样奇特的天花板吸引。木头的温暖 质感弥补了冷色调的混凝土带来的坚 硬感,在此游走之间,除了陌生的风 景,还可以感受到这样异类的风景, 为路人提供了一份别样的遐想。 “想用一种孔洞的形式,来弥补这个 社会日益破碎、孤离的趋向。”大师 如是说。走在车站擦肩而过的路人们, 在等候列车的短暂片刻,可以在此一 起抬头望着这样奇妙的造物。不再感 到孤独。
主要著作及思想
“有没有可能建造一种既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又不刻意追求视觉需求的建筑 呢?正是在这样的悲观氛围中,我写下了一系列的文章,也由此诞生了这本 书,并取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书名——《负建筑》。” 所谓“负建筑”即是弱化建筑的造型性,让建筑连接人与自然,使其最大限度 的融合在环境当中充当主体与世界的媒介这样一种建筑思想。“负建筑”即 “Erasing architecture” ,通俗的说就是“让建筑消失”。隈研吾心目中的 “负建筑”,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 有私欲,而是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种外力的同时又显得轻盈明快。
隈研吾——负建筑
创新与传统的 结合:将传统 建筑元素与现 代设计理念相 结合,实现创 新与传统的完
美融合
负建筑理念的意义
05
与价值
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强调建筑与环 境的和谐共生, 注重生态环保
强调建筑与人 的互动关系, 注重用户体验
强调建筑与文 化的融合,注
重地域特色
强调建筑与科 技的结合,注 重创新与可持
创新构造:采用新型结构、技术,如悬挑、折叠、旋转等,实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强调功能性: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满足人们的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人文与历史的传承
尊重历史:在 设计中保留历 史遗迹,尊重
历史和文化
融入自然:将 建筑与自然环 境融为一体, 实现人与自然
的和谐共生
注重细节:注 重建筑细节的 设计,体现人 文关怀和历史
尊重自然环境: 尽量减少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保 持生态平衡
采用环保材料: 如木材、竹子、 石材等,减少对 环境的污染
融入自然景观: 如将建筑设计成 与周围环境相协 调的形状和色彩
空间与功能的优化
利用自然光:通过天窗、落地窗 等设计,让自然光进入室内,减 少人工照明的使用
功能整合:将多种功能整合到一 个空间中,如客厅、餐厅、厨房 等,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倡导可持续发展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强调建筑与社区的互动,促进社区参与和社区发展 强调建筑与文化的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负建筑理念在实践
06
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某住宅设计
设计理念:以自然为灵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设计特点: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等,强调建筑的自然质感 空间布局:注重室内外空间的融合,创造开放、通透的空间体验 环保理念:注重节能、环保,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策略,如太阳能、雨水收集等
隈研吾建筑中的材料运用 ppt课件
泥土 和纸
玻璃 竹子 石材
隈研吾
个人简介
隈研吾(Kengo Kuma),毕业于东京大学工程研究所建筑 系。日本著名建筑师,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建筑融合古典 与现代风格为一体。都市设计中心代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教授。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
个人著作 《十宅论》:日本有10个阶层,各个阶层都有自己固定的住宅风格。 《再见.后现代》 《负建筑》:让建筑消失。 《建筑的欲望之死》 《自然的建筑》
”表象“是某个事物看起来如何,即被人接纳的方式;”存在“是某个事物被创造的结果,即生产的结果。 作者认为”自然的建筑“是建筑在场所中产生的结果,这种结果能够带给人幸福感。
PPT课件
6
实例分析
高柳町社区 安藤广重美术馆 长城脚下的公社 水玻璃
PPT课件
7
高柳町社区
高柳町社区
天然素材:手工和纸 制作方法(原始技艺):用魔芋胶和柿漆做防水处理,制作成双层和纸,同木材一起成为建筑的围合材料 地点:日本柏崎市高柳町的原型村落 设计构思:这个村中保留了大量的茅草屋顶民居,屋顶的比例非常大,在这样原始优美的村庄中嵌入钢和玻璃无疑会破
域性与先端性、全球性相结合的一种尝试。
——读《自然的建筑》有感
PPT课件
19
总结与启示
"巧妙的将身体托付给那个场所,那片自然,结果就会产生留在人们记忆里的个性建筑。自然素材满 身都是缺陷。破损、腐坏、碎裂——正因为与这些危险是死对头,所以才是自然素材;正因为满身都是 缺陷,这些素材才能使空间充满柔和的空气,为我们疗伤。"
2.低潮期
由于“M2”被视为“建筑罪恶集权化”的始作俑者,隈研 吾被逐出东京建筑圈。他在高知等偏远小镇参与小工程,接触 了许多工匠,了解了许多传统工艺,学到了如何利用自然中的 材料,这段痛苦的流放期使他不断积累思考,成为脱胎换骨的 时期。
《隈研吾负建筑》课件
利用自然光和人造光的交互作用,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为建筑内部营造出舒 适、自然的氛围。
与环境的融合
自然环境
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通过与地形、植被等元素 的融合,使建筑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城市环境
注重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协调统一,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使建筑与城市空间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推动行业创新
负建筑的理念为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式和创新动力,有助 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
提高行业竞争力
负建筑的设计理念具有独特性和新颖性,能够提高建筑作品的市场 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促进跨界合作
负建筑的设计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需要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 合作,有助于促进跨界合作和交流。
04
负建筑的影响与未来发展
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打破传统建筑形式
负建筑的理念挑战了传统建筑的设计思维,鼓励设计师从负空间的角度出发,创造更为 独特和创新的建筑形式。
强调功能与形式的平衡
负建筑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同时也强调形式的美观和艺术性,为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平 衡点。
促进可持续发展
负建筑的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契合,鼓励设计师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 环境、能源、材料等方面的因素,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
采用可移动的隔断墙,使空间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
"长城下的竹屋"
03
将中国传统建筑材料竹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展现出独特的风
格。
02
负建筑理念
起源与概念
起源
负建筑理念起源于日本建筑师隈研吾 的作品与实践,旨在探索与自然和谐 共生的建筑设计方法。
概念
负建筑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 合,通 谐共生。
隈研吾融合传统与建构的建筑体验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在当今的建筑界,有一位备受瞩目的建筑大师——隈研吾。他的作品和思想 引起了广泛的和讨论。本次演示将深入探讨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和设计理念,以期 为读者揭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哲学内涵。
作品分析
作品分析
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理念而著称。他的设计充分体现 了对自然和环境的尊重,以及对材料和结构的巧妙运用。以下我们将通过分析其 代表性作品——日本长城博物馆——来探讨其设计风格。
融合的价值与启示
总之,隈研吾融合传统与建构的建筑体验,既让我们领略了传统建筑的韵味, 又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建筑的创新和进步。他的作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舒适的空间 体验,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积极 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之道,以创造出更多具有独特魅力和实用价值的建筑作品。
传统建筑与建构的概念及特点
传统建筑与建构的概念及特点
传统建筑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一代又一代匠人积累传承下来的建筑技 艺和经验。这些建筑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如中国古建筑、日本和式建筑 等。其特点主要包括对环境的尊重和适应、注重空间感和材料的使用等。而建构 则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和设计理念,对建筑进行结构、材料和空间的优化,以实现 更好的功能和美学效果。
内容摘要
在理论研究方面,隈研吾提出了“原质化”理论,强调建筑设计应地域文化、 自然环境等因素,将其融入设计过程中。他还倡导“负建筑”理念,认为建筑应 该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追求和谐共生。这些理论不仅对日本建筑界产生 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建筑界产生了启示。
内容摘要
以中国浙江的“水舸亭”为例,该建筑采用了木结构和水循环系统,巧妙地 将自然元素与建筑融为一体。从设计到施工,隈研吾都亲自参与其中,将他的设 计理念和工匠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座建筑不仅体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美学特 征,也与当地环境完美融合,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隈研吾:国际大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令人失望
隈研吾:国际大师在中国的建筑作品令人失望2014年05月14日09:49隈研吾过去十余年间,自位于热海的“水/玻璃”房子建成以来,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已成享誉世界的著名建筑师。
“对建筑师来说,完美是必需的。
”隈研吾说,“将传统建筑友善、精致品质传承下去,是我的使命。
我打算在倒下前一直工作下去。
”全世界范围内有60多个同时进行的项目,隈研吾对“完美”的追求到了极致—他没有一天不在工作,有时候甚至分析修正已经完工的项目。
在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接受时代周报记者专访前间隙,隈研吾还在与他的团队讨论建筑方案,面对白色的建筑模型,数十张工地环境照片,他一脸严肃地涂涂画画。
《阴翳礼赞》是他的教科书现年59岁、来自东京的隈研吾,其建筑风格代表“精妙的简约”。
他对建筑周边的环境保持高度敏感。
无论是建造在长城脚下的“竹屋”、北投的广重博物馆,还是东京市中心的涩谷车站、三得利美术馆、表参道大街上的路易酩轩办公大楼,隈研吾就地取材、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特点一直为人津津乐道。
“我总是试图捕捉建筑物周边的环境氛围。
设计前,我们首先会发掘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使用的材料。
当我们体会到当地的环境氛围,就会思考如何让建筑与环境相互融合。
”“竹屋”长城脚下的“竹屋”,大部分建筑材料使用了玻璃与竹子,舒适地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建造于闹市中的涩谷车站、三得利美术馆、路易酩轩办公楼,则表现了环境融合上的另一种可能性。
“通常,一座位于高度开发区域的建筑往往会是一座悲伤的建筑。
而我想要做的,是一种温暖的、可以感受到人类触碰的建筑。
为了抵达这种理想,我会使用日本纸和泡桐木等天然材料。
即便建筑位于现代化的闹市,我还是希望保留人文元素。
”如果“优雅”意味有效和简洁,已有太多评价将“优雅”用来形容隈研吾的建筑作品,但这种“优雅”到了隈研吾那里,成了“谦逊”。
“我不会使用优雅这个词,我用…谦逊‟。
谦逊对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建筑中的某个细节过于强烈、抢眼,势必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
隈研吾作品的设计理念
隈研吾作品的设计理念
隈研吾是一位著名的日本建筑师和设计师,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而闻名。
1. 探索人与自然关系:隈研吾的设计理念始终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他追求在建筑中创造出与周围自然环境融合的空间,使人们能够更加亲近自然。
2. 最小化的影响:隈研吾追求将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影响。
他倡导使用环保材料和可持续设计理念,以减少建筑对环境的损害。
3. 空间的流动和连接性:隈研吾的作品注重创造出连续流动的空间,使人们能够自由穿行其中。
他借助开放式设计、曲线形状和各种视觉连接,创造出一个流畅而充满活力的空间。
4. 社区参与和互动:隈研吾的设计强调建筑与社区的互动。
他注重建筑与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创造共同的公共空间,促进社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5. 剧场性和场所感:隈研吾的建筑作品常常具有剧场性和场所感。
他注重表达建筑的人文意义和情感,以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他的设计带有戏剧性的元素,创造出一个独特和令人难忘的空间体验。
综上所述,隈研吾的作品设计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小化的影响、空间的流动和连接性、社区参与和互动,以及剧场
性和场所感。
这些理念使他的作品充满创造力、独特性和人文价值。
日本设计师论道上海--2012设计风尚大讲坛回眸
日本设计师论道上海--2012设计风尚大讲坛回眸
申诚
【期刊名称】《家具与室内装饰》
【年(卷),期】2013(000)004
【总页数】3页(P50-52)
【作者】申诚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德国设计师开讲申城--2012设计风尚大讲坛回眸 [J], 申诚
2.上海论道:材料与设计美学——ILC展“设计风尚大讲坛”系列 [J], 王周
3.锁定原创绽放"镜"彩第4届深圳时尚眼镜设计师大赛十大金牌设计师作品展示发布会在上海举办 [J], 高玉冰
4.设计视阈中的自然——日本设计师Moriyuki Ochiai谈空间美学——访日本设计师Moriyuki Ochiai [J], Moriyuki Ochiai;
5.2012上海国际室内设计师沙龙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隈研吾及其作品分析PPT课件
“谦逊对我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建筑中的某个细节过于强 烈、抢眼,势必会破坏整体环境的和谐。同时,我也希望我的 建筑作品能够以谦逊的姿态矗立于它所在的环境。我认为,我 的建筑具有一种自然的属性,身处其中的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 与大自然的亲密。”
.
8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 2012年
浅草观光文化中心位于东京早期木结构建筑保留最多的地区,隈研吾 在这座建筑上,也大胆地使用木头。他纵向排布木头,来让建筑显得 纤细、透明,还可以滤减光线,使之更加节能。在文化中心的顶层, 你还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遥望浅草寺对面的东京晴天塔。隈研吾说: “这里是东京最棒的地方!”
.
7
“这是一个以桥形设施连接两个公共建筑的项目 ,这两个公共建 筑长期被马路阻隔。它的功能不仅是两个建筑之间的通道,同样 也是住房和工作间,是艺术家创作中心的理想地点。在这个项目 中,我们挑战一项由小部件组成的结构体系,参考古代中国和日 本经常使用的悬臂结构。它是可持续设计的一个很好的范例,因 为你可以不使用大尺度的材料来实现一个巨大的悬臂结构。”
时代周报:作为在中国已有十余年项目经验的著名建筑设计师, 有什么想法可以给中国建筑业借鉴? 隈研吾:建筑师必须具备社会责任。在日本,原来有城乡矛盾, 作为建筑师,就有责任去积极解决这个问题。在中国也有类似情 况,中国建筑师也可以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使用当地的 建筑材料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等等。
.
.
4
按传统做建筑,首先要“三通一平”,“七通一平”, 但“竹屋”建在一条山沟上,“如果平整土地,会破 坏原有的自然平衡,反而容易引起山体滑坡”。隈研 吾充分地利用地形,“竹屋”的下一层在山沟的底下, 上一层在山沟的上面,外表用当地的竹子包围。
隈研吾的建筑风格
限研吾的建筑风格一、材料运用在材料运用上,隈研吾展现出对自然材料的高度重视。
他善于运用木材、石材、竹子等自然材料,通过精细的工艺和设计,使这些材料在建筑中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质朴的特质。
例如,他利用竹子的轻盈与韧性,创造出独特的结构体系和空间效果。
二、自然融合自然融合是隈研百建筑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
他主张建筑应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割裂或对抗。
他通过运用自然材料、引入自然光和绿植等方式,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和谐统一的整体。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舒适和宜居,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与自然亲近的体验。
三、空间设计在空间设计方面,隈研吞注重空间的流动性和开放性。
他通过运用透明材料、打破固定空间等方式,创造出一种流动、通透的空间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使空间更具层次感和动态感,同时也增强r空间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四、文化元索作为一位日本建筑师,隈研存在建筑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元素。
他通过运用传统的建筑材料、借鉴FI本传统建筑的结构体系和设计手法等方式,将口本文化的精靛融入到现代建筑中。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具文化底蕴,同时也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五、光影效果光影效果是隈研吾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通过巧妙的窗户设计和利用透明材料等方式,创造出独特的光影效果。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使建筑本身更加美观,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舒适的光环境。
六、结构创新在结构创新方面,隈研百始终秉持着“形式追随功能”的原则。
他通过运用先进的结构技术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创造出既符合功能需求又具有美学价值的建筑结构。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增强r建筑的实用性和耐用性,同时也为建筑的发展和创新做出r贡献。
七、人文关怀在人文关怀方面,隈研百注重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创造出舒适、宜居的建筑空间。
他通过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和习惯,运用人性化的设计理念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处理,使建筑更加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这种设计手法不仅增强了建筑的实用性和舒适性,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了一种温暖、亲切的体验。
隈研吾访谈
隈研吾访谈
鲍玮(整理)
【期刊名称】《室内设计与装修》
【年(卷),期】2003(000)009
【摘要】2003年8月13日,ID+C杂志假借“苏州金螳螂”场地,特邀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先生就其作品进行了研讨,场面气氛热烈。
特别感谢远道而来的隈研吾先生,陆宇星小姐和特地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新老朋友。
现将访谈根据录音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鲍玮(整理)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
【相关文献】
1.访谈:隈研吾
2.奔跑吧,建筑师隈研吾访谈录
3.重现场所面貌,恢复日本建筑传统——访日本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隈研吾
4.日本现代建筑的传统要素表现方式研究
——以隈研吾作品为例5.王澍与隈研吾的“对话”——传统建筑材料在两位大师作品中的运用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建筑师隈研吾的探索之路【摘要】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都会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进行设计理念的发展、充实、自我突破及延续,研究并学习建筑师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并将其运用于科研、设计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关键词】隈研吾;设计方法;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TU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544(2017)22-0231-031.隈研吾简介隈研吾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1985~1986年担任哥伦毕业大学建筑•都市计划学系客座研究员;1986年成立空间研究所;1990年成立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1998年担任庆应义塾大学环境信息系特约教授;2001年任该大学理工学部教授;2008年设立Kuma&Association Eurpoe(Paris);从2009年起担任东京大学教授。
其设计作品涉猎广泛,从早期的“M2”到最新的东京国家体育馆,都体现着自身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隈研吾从九十年代就开始反对建筑中物体的过度介入,希望找到一种取代造型体的物质形式来恢复建筑与自然、世界的联系,关于“消解”与“连接”的“负建筑”理论也影响和启发了许多建筑师。
他所思考的已不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自然的关系。
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
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日本建筑学会奖等多类奖项,出版了《十宅论》、《负建筑》等诸多著作,代表作品有“水/玻璃”,“那须历史探访馆”、“马头町广重博物馆”等,作为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在国际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2.隈研吾的研究方法2.1 观察研究法及其在隈研吾工作中运用的实例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相关信息的一种方法。
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它是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可以让人们更直观的认识其所接触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