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冯建春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临证经验

冯建春应用苓桂术甘汤的临证经验
淡红, 苔 白或 腻或 滑 , 脉 弦滑 者为 多见 。 对久 病屡 用补 益之 品无 效 ,
1 6 0 / 9 0 m m Hg 。辨 证 痰 湿 中阻 ,气 阴两 虚 ,治 疗 通 阳泄 浊 ,益 气 且形 体 肥胖 者可从 痰饮 论治 ,采用本 方加 减进 行治 疗 口 】 。 养 阴 ,活 血通 络 ,方选 苓 桂术 甘汤 加 昧 , 茯苓 3 0 g ,炒 自术 1 0 g , 本 案眩 晕 1 月余 , 伴 有 头沉 如裹 、 胸闷、 颜面 浮肿 、 双手肿 胀 、
液 则亦 随气 而 凝 。古 人 云 “ 善 治 痰 者 ,不 治 痰 而 治气 ” 。故 通 阳 血 压 ,肝 血管 瘤 。辨 证 :痰 湿 内停 ,肺 脾气 虚 。 治疗 健 脾 益气 ,
理气 ,使 气 机通 畅 ,津 液周 流是 治疗 痰饮 应 当重 视 的法则 口 】 。 方 中茯苓 、白术通 阳化 气 , 淡 渗 利水 ,桂枝 、甘草 温补 心 阳 , 通 阳降逆 。 枳实 、 火麻 仁 、 柏 子仁 、 厚朴、 制大黄、 芒硝 , 清热 散 结 ,
下 之 证 。吾 师 冯 建 春 老 中 医 结 合 多 年 的临 床 经 验 认 为 ,只 要 抓 柏 6 g ,7 剂 后症 状 减 轻 ,原方 稍 作增 减 ,续 服 3 月 余 巩 固疗效 。
住 中 阳不 运 、湿 浊 凝 聚 、痰 饮 水 气 内 生 之 病 因病 机 ,即 可 异 病 随症 治疗 半年 ,症 状 明显缓 解 。
润 肠通 便 ,三 七 粉 、桃 仁 、红 花 、党参 、麦 冬 、五 味 子 ,益 气 养 柴 胡 1 6 g ,陈皮 1 0 g ,三 七粉 3 g( 冲 ),甜 葶苈 子 1 0 g( 包 ), 阴活 血 ,扶 正祛 邪 。药证 合 拍 ,标本 兼顾 ,胸 痹 得 除。 2 病案 2 李某 ,女 , 4 8岁 ,初 诊 2 0 1 2年 1 2 月 房颤 、 水肿 、 肺脓 肿 , 人 院行 胸 腔抽 液后致 钠 、 钾 、蛋 白失 调 ,经西 医连 续 治疗 ,就 诊 时 高热 、房 颤 、肺 脓肿 等 已好 转 , 但 咳嗽胸 闷等 症状 无 明显缓 解 。刻下 咳 嗽 ,咳 白色黏痰 ,

苓桂术甘汤应用概况

苓桂术甘汤应用概况

苓桂术甘汤应用概况苓桂术甘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后世医者对其理论及临床应用都有所发展。

本文主要从其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概述标签:苓桂术甘汤;应用苓桂术甘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

本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4 味药组成,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代表方剂。

后世医者对其理论及临床应用都有所发展,现广泛应用在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疾病等方面,同时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实验研究。

现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方面1.1心血管系统方面观察了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衰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条件的12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苓桂术甘汤,结果显示加用苓桂术甘汤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的。

结论认为苓桂术甘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有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1]。

研究了参附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方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NT-proBNP)的影响,方法选取临床上符合条件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分别给以常规西药治疗为基础治疗,试验组加用苓桂术甘汤加减方,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T-proBNP变化,结果显示两组患者NT-proBNP均降低,但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认为苓桂术甘汤加减方可明显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

通过不同的临床观察得出相似结论。

观察了苓桂术甘汤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效果。

结果显示:苓桂术甘汤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显著。

结论认为此方法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等观察了苓桂术甘汤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的疗效。

结果显示加用苓桂术甘汤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从而结论:苓桂术甘汤能显著改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的症状、体征。

观察了苓桂术甘汤加用升降散对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的效果。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

苓桂术甘汤心悸,胸胁支满头晕,短气有微饮,头晕##苓桂术甘汤源自于《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功能为温阳化气、健脾利水。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痰饮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笔者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冠心病盛某,男,心忡、气促、胸闷、乏力,劳累或活动后加剧,伴头晕、手足欠温。

舌质淡,苔薄白,脉沉数无力。

心电图符合冠心病的诊断。

用苓桂术甘汤加味:茯苓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栝蒌10克,煅龙骨、煅牡砺各15克。

服用5剂后,心悸、胸闷等症明显减轻。

服此方加减20余剂,上述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

(乏力,手足欠温,脉无力,说明阳气虚。

阳虚,不能把水谷化为水谷精气,散布到全身细胞,故乏力。

因为,脾主肌肉,四肢。

手足欠温为阳虚不能温煦。

脉无力,为阳虚不能鼓动血脉。

水湿凌心,心悸。

水湿居于气管,则气促。

水湿停胸,则胸闷。

脉沉表里症,蓄水。

数一般表热,但数而无力可能指阳虚。

也可以这样解释苓桂术甘汤主心脾阳虚,内有停饮)(瓜蒌:清化热痰,利气宽胸止痛。

薤白:行气导滞,通阳散结。

)(脉数,胸闷用栝楼,心悸,头晕用龙骨,牡蛎。

舌淡,苔白:表虚寒湿,脉沉:水蓄,阴经病。

此案说明头晕是由两方面因素引起:1.水气犯头,干阴不足,肝阳上亢。

)冠心病心衰容某,男,胸闷、气促、心悸,夜间阵发性憋气感,不能平卧。

随后出现双下肢水肿,腹胀,尿少,以“冠心病”、“心衰3级”收住院。

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脉沉数无力。

胸部透视:心脏向左下扩大,双肺纹理稍增粗。

心电图提示慢性冠脉供血不足,左房压力过重。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苓皮15克,白术10克,附片10克,泽泻20克,桂枝10克,白芍12克,杏仁10克,炙远志6克。

服5剂后腹部移动性浊音消失。

上方加党参15克,栝蒌10克,服20剂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食纳增进,精神转佳而出院。

(远志:1.宁心安神2.祛痰开窍,祛肺窍的痰,治疗咳嗽痰多;祛心窍的痰,治疗痰阻心窍所致的精神错乱,神志恍惚,惊痫)苓桂术甘汤、桂红桃赤汤治心率失常【病例】某女,学生,17岁,安徽明光市人,在肥东就读中专。

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水气上冲的辨证
气上冲胸: 心阳上虚,水气上冲,其证有二: 典型者,患者 自觉心下有二股气向心胸或咽喉上冲;不典型者,不见明显的 气上冲,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 或满、或悸等等见证 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是水气上冲病证。 胸满: 水气上冲,胸阳受敌,阴霾用事,则见胸满。此证以 夜间为甚,气候温和则轻,冷冽则加重。往往伴见气短,咽喉 不利,如有物梗,呼吸受阻等证。 心悸: 心悸的出现有二: 在气上冲胸咽时,则心悸随之出现。 另一种是自觉左侧颈部之血管发生酸胀与疼痛时,则立即出现 心悸之证。心悸每发作于晨起,夜卧、饱食之后,呈阵发性, 轻者可以自止。 短气: 心阳虚衰,膻中之气不充,又被水寒凝滞,则出现"短 气"之证。如身体不动,或行路缓慢一般则不会出现短气。如 登楼爬高,少顷则觉气短发憋,呼吸紧促而常伴咽喉有痰使人 痛苦万分。严重者则可令人周身出汗、小便失禁,失气频频, 心脏悸动如出。
正水
脾肾阳虚,不能气化以蒸发水湿之邪, 以致水停于里而不行, 表现腹满而脉沉迟,身体浮肿,身重 短气不得卧,胁下与腹作痛,腹胀大, 四肢苦重难于活动,口渴、少气,小 便难,脐肿,腰痛,不得溺也。阴下 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及 阳气不 华于上,其面反瘦。 五脏水属正水石水范畴,后世分阴水, 阳水
石水
水心病病症分析
“心下逆满”的"逆"既指水气上逆之病机,又道出相 应之症状。"满",就是胀满,或叫痞满,为上腹部 的气机痞塞不通“ “心下”旧注解为“胃脘之间”证候,实为心脏阳 虚见证之一,上虚而气不降所以为中满也。心阳被 水寒之邪所遏,故自觉心下痛、痞满或胸中满闷, 或兼见憋气与疼痛。又肺居胸中,行使治节之令, 水寒凌肺,金寒津凝,则可出现咳嗽,气喘,痰涎 较多,面部虚浮等证。 “起则头眩”,指头晕重,只能静卧,不敢起动。 原因: 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上养清窍; 一是水气上冲,阴来搏阳,清阳既虚且抑所以头眩。 还有其他视力下降,目见黑花,耳聋, 鼻塞与不闻 香臭等五官科疾患。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是什么引言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

它由苓、桂、术、甘草等多种药材组成,具有多种药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

本文将介绍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并对其用法、用量和禁忌进行简要分析。

功能主治苓桂术甘汤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利湿止泻:苓桂术甘汤主要具有利湿止泻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水液代谢,减轻湿气积聚所导致的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此方还可使腹泻水样稀,质清无臭。

2.暖胃健脾:苓桂术甘汤对脾胃功能的调节具有积极作用。

它可以温暖胃脾,促进消化和吸收功能,适用于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痛等症状。

3.缓解水肿:该方剂具有去湿利水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由水湿引起的水肿症状。

它可以通过改善体液循环和利尿作用,帮助减轻水肿问题,并有助于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

4.调经止痛:苓桂术甘汤也被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它可以调节女性月经周期,缓解痛经等症状。

同时,该方剂对于一些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子宫肌瘤等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用法用量苓桂术甘汤的用法用量为:•内服:一次9克,一日3次。

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量调整用量。

•煎服:将药材加水煎煮15分钟,滤出药液,稍凉后服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孕妇、哺乳期妇女、小孩以及体质虚弱、脾胃虚寒者慎用。

2.忌烟、酒及辛辣、寒凉食物。

3.长期服用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剂量和疗程。

4.对该方剂中的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总结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功能多样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调理湿气、暖胃健脾、缓解水肿以及调经止痛等症状。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注意调整用量和禁忌事项。

同时,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也是促进疗效的重要因素。

以上就是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的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需进一步了解,请咨询中医专业人士。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苓桂术甘汤妙效

十八岁的学医日记:苓桂术甘汤妙效

⼗⼋岁的学医⽇记:苓桂术⽢汤妙效2018.12.13 晴天星期四这两天⼀下完早课,师都不急着看病,⽽是先来⼀拨拍打。

不单是能让我们放松久坐的肌⾁,更是让来诊病的患者见识⼀下我们拍打的魅⼒。

⼀位年轻的⼥⼦,前来找师诊病。

师⼀为其切脉,⾸先便开出了颈三药,随后便问她:“从哪⾥过来?”谁知,师话⾳刚落,这⼥⼦就⽴即回答师:“我头晕,总觉得天旋地转。

”师微微⼀笑,便说:“哦,美尼尔⽒综合症,你这就是颈椎压迫所致。

”难怪,师刚才⼀诊脉便开出颈三药,原来是诊出其颈椎有压迫之象。

⼥⼦连声应到:“是是是,我有颈椎增⽣!”师随后便加⼊茯苓、桂枝、⽩术这三味药。

加之四逆散中的⽢草,这便是苓桂术⽢汤了。

这⾸⽅⼦是⼀⾸⼗分了不起的经⽅。

许多中医⼤家,都对此⽅誉以很⾼的评价。

北京中医药⼤学的伤寒⼤师刘渡⾈⽼师曾这样评价过此⽅:“药仅四味,配伍精当,⼤有千军万马之声势,临床疗效惊⼈!”⽽师在临床上,也常常⽤到此⽅。

对治⼀切⽔湿痰饮蒙蔽⼼胸,此⽅如同拨云见⽇般,能令所有阴霾⾃散。

《⾦匮要略》条⽂⾔:“⼼下有痰饮,胸胁⽀满,⽬眩,苓桂术⽢汤主之。

”⼼为君主之官,在⼈体之中,便相当于太阳。

⽽⽔寒湿⽓太盛,就像是天空之中忽见乌云,将这太阳给蒙蔽了。

就会导致⼼胸痞满,总觉着有股⽓堵在胸中,不吐不快。

若是⽼⼈家,还会有咳嗽、⽓喘等情况。

因为⼼与肺是相互制约的两个脏腑,⽽且离得最近。

若是⼼出了问题,影响最直接的便是肺。

⽽此时,⽔湿寒饮之⽓进⽽上犯原本清轻的头脑,则易导致眩晕。

古⼈有句话,叫“⽆虚不作眩,⽆痰不作眩。

”正因为这痰饮之⽓,堆积在⼼胸中⽇久,才会导致⽓机升降的不通畅,进⽽⼤脑的清阳不升,下焦的浊阴⼜上泛,则导致头晕⽬眩,感觉⼀站起来整个天都在旋转,站都站不稳。

此时,以桂枝,在上出太阳;茯苓,在下通⽔道;⽩术,在中补脾燥湿⽓;⽢草,周⾝运能量。

相当于海陆空三军同时作战,并且还备有相当充⾜的后备粮草。

加之颈三药,早已在前铺好路,挖好战壕,就等着吹响战争的号⾓。

略论苓桂剂的应用

略论苓桂剂的应用

略论苓桂剂的应用略论苓桂剂的应用[ 摘要 ]苓桂剂主要是用来治疗水气上冲证的,指《伤寒论》中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的方剂,其中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五苓散等方剂在内。

刘渡舟先生认为,水气的概念,既包括水饮,也包括寒气,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1]。

1、水液代谢与水饮内生机制《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从这段原文,我们可以看出,水液代谢主要涉及两大功能:中气转输和肾气蒸化。

缘何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颇多,据上述条文就有:胃、脾、肺、三焦、膀胱等,笔者却总赅为两大部分?《景岳全书》中指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末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

”说明肺、脾、肾功能虽异,却又密不可分,共同参与水液调节[2]。

在水饮的代谢过程中,除了胃腑“游溢精气”即腐熟功能外,肺脾二脏的功能也非常重要。

肺脾同属太阴,“太阴之上,湿气主之”,说明手足同经一气贯通,俱从本湿化,故脾主散精、肺主通调水道。

而脾属土,肺属金,母子相生。

水谷入胃,须赖胃的腐熟,脾的进一步运化并转输,方能上归于肺;而“中气如轴,四维如轮”[3],中气脾升胃降为人身气机之枢纽,依土生金之义,中气枢转有序是肺主宣发肃降的前提。

因此,内伤杂病之水饮病或因中气转输失司,水湿失于运化,聚集而成;或因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土,脾肾阳虚则脾不制水,肾不主水,水湿泛滥而成。

2、条文浅析《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曰:“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当知篇名中“痰饮”二字,是津液为病之总称,而非狭义之痰饮。

著名中医岳美中先生认为,痰饮治疗之大法是顺气为先,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顺矣[4]。

仲景先师为后世立法,明示健脾温中与培护肾气两大法门。

水液代谢的调节剂——苓桂剂

水液代谢的调节剂——苓桂剂

水液代谢的调节剂——苓桂剂实践派2020-03-06苓桂剂常指经方中配伍以茯苓、桂枝为主药,用于治疗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致的水肿、水气上冲(脐下悸、心下悸、气从小腹上冲胸、气冲、四肢聂聂动、呕吐)等病症的方剂。

苓桂剂涵盖了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以及五苓散等方剂在内。

纵观《伤寒论》《金匮要略》,苓桂剂共出现16次,含方9首,虽见于不同篇章,但药味、方义、功能、主治诸项却颇有其规律性,因此,正确辨识各方剂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指导临床运用。

水液代谢生理状态水液代谢,是指水液的生成、输布以及水液被人体利用后的剩余水分和代谢废物的排泄过程。

早在《内经》中就对这一过程有了较详细的描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盖饮入于胃,脾为之行其津液,以灌溉全身;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行治节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主气化开合,总司一身津液;三焦为水道,是水液气化升降的通路;膀胱为水府,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体水液代谢须由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的共同气化作用才能完成。

若气化失调,水液环流受阻,司水功能障碍,则易致液停聚而发为水气病。

其病或发于表或发于里,沿三焦为客,或留滞于中,或泛溢于外,或停蓄于下,或冒泛于上,因而临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不尽相同。

茯苓、桂枝配伍水之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苓桂剂所治疗的水气病多因人体阳气亏虚,阳不化阴,气机不能行水而发,因而治疗上常以温阳气、化水饮为主,组方多以茯苓、桂枝为主药。

《神农本草经》言:“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

”《药品化义》又曰:“茯苓最为利水渗湿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

”其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能利水渗湿、健脾安神,多用于水湿证、脾虚证及心悸、失眠证。

桂枝,《本草经集注》言:“桂枝,味辛,温,主治上气咳逆,结气……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

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概述苓桂术甘汤是一种传统中医方剂,由苓、桂、术、甘等药材组成。

它具有独特的药效和功能,被广泛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详细介绍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中药方剂。

功能主治苓桂术甘汤主要具有以下功能主治:1. 利湿除痹苓桂术甘汤可通过利尿作用,帮助排除体内湿气,同时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能够有效缓解湿痹疼痛。

它常用于治疗湿阻经络、关节疼痛等湿痹症状。

2. 调理脾胃苓桂术甘汤中的术、苓等药材具有健脾胃、促进消化的作用。

该方剂能够增强脾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常用于辅助治疗脾胃虚弱引起的各种症状。

3. 缓解水肿苓桂术甘汤具有利水的作用,能够减少体液潴留和水肿。

它常被用于治疗水肿、浮肿等症状,特别是由于湿气停留引起的水肿,有较好的疗效。

4. 平补心气苓桂术甘汤中的甘草具有滋补心气的作用,能够缓解心血不足导致的疲倦、心慌等症状。

它常被用于治疗心血虚弱、气虚等心脏病问题。

5. 调经止痛苓桂术甘汤还具有调节月经、止痛的功能。

它用于治疗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能够有效缓解症状,调节月经周期。

6. 平安安神苓桂术甘汤中的甘草具有平抑安神的作用,能够缓解焦虑、失眠等神经系统症状。

它常被用于治疗情绪不稳、失眠多梦等问题。

用法用量苓桂术甘汤的用法用量为:每次15克,水煎服。

注意事项在使用苓桂术甘汤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孕妇慎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本方剂中任何药物过敏者禁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注意调节饮食,避免辛辣食物和油腻食物,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严密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小结苓桂术甘汤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方剂,具有多种功效和功能。

它主要用于湿痹、脾胃问题、水肿、心血不足、月经问题和神经系统问题等。

在使用时,需要遵循正确的用法用量,并注意相应的注意事项。

如果出现不适或有其他疑问,应及时咨询医生。

了解苓桂术甘汤的功能主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传统的中药方剂。

经方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经方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

[3]王立元,万红娇,马广强.加快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6 - 10.[$]尚秀葵,刘公望,孟向文.培养中医药国际人才的教学实践与研究[J].中医教育,2001,20(2):21 -23.[5] 牛素珍,阎聚峰,孙士江.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初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5,20(3):44 -46.[6] 刘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人才发展“十三五”规划》[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3): 189.[7] 李欣.中医药国际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方法探讨[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36(1):65 -67.[8] 郭先英,孙俊芳.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研究[<■海外英语,2013(3):4 -6.[9] 曹立娅.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向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中医教育,2010,29(1):22 -24.[10] 左艇.面向国际化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23(1):11 - 13.[11] 杨毅,曹立娅,张飙.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 (9):5 - 7,13.[12] 谢春娥,赵翠芳,张小会,等.从“生物一中医”双学位模式谈国际型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1 (7 ) &701 -703.[13] 郝福莲.中医外向型人才培养探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 113 -115,120.[14] 谢建群,严世芸,施建蓉,等.走教育国际化之路造就面向未来的卓越中医药人才[J].中医教育,2013,32 (6 ):1 -3.[15] 潘淼,李雪梅,应森林.加快中医药国际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光明中医,2016, 31 ( 17): 2588 -2590.收稿日期:2017 -09 -01;修回日期:2018 -03 - 16(编辑马虹)文章编号 $1001 -6910(2018)05 -0005 -03 •学术探讨$经方苓桂术甘汤的临床运用蒙群利1,崔海峰2(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 ; 2.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甘肃兰州730046)摘要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的代表方。

苓桂术甘汤现代应用与药理研究(理论书籍)

苓桂术甘汤现代应用与药理研究(理论书籍)

苓桂术甘汤现代应用与药理研究(理论书籍)苓桂术甘汤以其温阳健脾、利水化饮之卓著功效,被古今医家广泛运用,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本方主要应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五官科、儿科等疾病。

1)心血管系统:史氏<1>以苓桂术甘汤加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3例。

基本方为:泽泻、茯苓各20g、桂枝10g、白术15g、甘草6g、黄芪、党参各30g,临证时再随症加减。

治疗结果,显效25例,有效6例,无效2例,除1例服药后觉口干、口苦、舌麻外,均无不良反应。

著名中医刘渡舟<2>认为苓桂术甘汤可以利水邪之上泛,桂枝可制水气上逆,二药相伍温阳化水,利水消饮,保养心气而宁神,白术协茯苓补脾以利水,甘草助桂枝扶心阳以消阴,诸药合用与水气上冲性心脏病甚为适应。

对于具备水气上冲性的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炎均有效。

姚氏<3>用苓桂术甘汤合已椒苈黄丸治疗28例心包积液患者,其中15例作了心包穿刺术前后与用药前后的对照观察。

结果显示,用药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心包穿刺组(p<0.01)。

患者的呼吸、心率、胸导联QRS波群电压、心包积液量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反跳现象极少。

陈氏<4>报道,以本方为主加味治疗肺心病心衰患者23例,主要症状:咳喘气促、水肿心悸、口唇发绀等。

治疗结果:显效(上述症状消失)10例,好转10例,服药1周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者3例,总有效率87%。

对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属阳虚水泛者,有较好疗效。

戴氏<5>报道姜春华教授以本方合枳实薤白桂枝汤治疗心绞痛取得良好效果。

2)消化、呼吸系统疾病:张氏<6>以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胃潴留170例。

均有午后上腹部膨胀、嗳气频作、胸闷气短、头昏目眩、背部寒凉如掌大,胃脘有振水音或上消化造影空腹潴留液多于200ml。

给予本方随症加减治疗,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去白术加五味子;咳嗽胸闷加杏仁;泛酸加海螵蛸、瓦楞子、象贝母、吴茱萸、黄连等;头晕甚加泽泻;呕吐痰水者加制法半夏、陈皮;脾气虚甚加党参;胃脘胀满加川朴、砂仁,两胁疼痛加香附、郁金。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鼻炎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鼻炎

刘渡舟:苓桂术甘汤治鼻炎鼻不闻香臭案吴某,女,50岁。

患鼻塞难以呼吸,不闻香臭气味,每晚都要用“鼻眼净”滴鼻才能安然卧寐,否则,鼻道堵塞,气道不通而被憋醒。

患病已7年,屡治无功。

伴见头晕,胸闷,心悸,指端麻木等症,舌质淡嫩,六脉沉弱无力。

证属心肺阳气虚弱,阴气用事,久而生饮。

茯苓15克,桂枝10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厚朴10克,薤白10克。

此方连续服用十多剂,饮消气通,而后鼻能闻知香臭。

【解说】李东垣曾指出:中气虚弱,清气不升,可以导致清窍不利的病变,所以他采用温补脾胃而升清阳的方法来治疗清窍不利证。

但是,本案则运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之法来治疗清窍不利病变。

这是因为心肺阳气虚弱,寒饮内生,也往往可以产生鼻塞,呼吸不利等证,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应该引起注意。

【解说】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治疗两方面的病证。

一方面是《伤寒论》所说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

另一方面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中所说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这两方面病证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气不化水,水停于内为患,所以,又称之为“水气病”。

这里所讲的“水气”概念,应该是既指有形的水饮,又包括无形的水寒之气。

水指其形,寒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可分隔,所以往往合一而发病。

水气病的发病机理,主要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

心属君火,上居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如果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服下焦阴气,则使寒水邪气上泛;脾为中土,有运化水湿之功,如果脾阳虚弱,不能运水制水,亦容易导致水气内生;另外,肾主水而司气化,与膀胱相表里,膀胱为州都之官,内藏津液,全赖肾阳的气化作用而能出其津液,如果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津液停聚而为水邪。

水气病的最大临床特点就是“水气上冲”。

由于心阳虚衰,不能坐镇于上,在下的水寒邪气乘虚上凌则发为水气上冲。

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有关,但其中尤其以上焦的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寒为前提。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

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的临床应用体会周睿;杨红霞【摘要】《伤寒杂病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先河,其立法创方之严谨,临床疗效之卓著,堪称经典。

历代医家均精研其辨证思想与方证精髓,从中汲取了诸多宝贵的临床经验。

然而,时至今日,关于《伤寒杂病论》中药物剂量的临床应用方面仍有较多争议。

古有传药不传火之秘,中医治病在辨证、立法、选方、遣药之外,取效与否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药物的剂量是否恰当。

笔者认为,用药以偏纠偏,病轻药宜轻,病重药宜重,兼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现以经方苓桂术甘汤为例,结合笔者临床案例体会,对该方药物剂量与疗效的临床应用关系做一分析研究。

%Shanghan Zabing Lun begins the integration of Principle, method, formula, and Chinese herb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develops method and constitutes formulais so rigorous, and it’ s clinic curative effect is so distinguished, that it is known as the classic. The lat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sters all studied the thoughts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formula and syndrome on Shanghan Zabing Lun seriously, then learned many valuable clinic lessons. However, even to this day, it is still disputed that how to convert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osage of Shanghan Zabing Lun. It is said that the secret of formula is dosage rather than component. In other words, except for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 development, formulation an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compatibility, the clinic curative effect greatly due to whether the dosageis just appropriate. The author thought that the function of formula is tocorrect the body’ s abnormal con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dosage should be according to illness state, season, clime, as well as patients’ body condition.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dosage of Linggui Zhugan decoction and its cli nic curative effect via combine with author’ s clinic case.【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10【总页数】3页(P1464-1465,1466)【关键词】苓桂术甘汤;剂量变化;临床应用;体会【作者】周睿;杨红霞【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山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山741300;甘肃省武山县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武山741300【正文语种】中文苓桂术甘汤首见于《伤寒论·太阳病》原文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苓桂剂调节固有免疫治疗青春期寻常型痤疮

苓桂剂调节固有免疫治疗青春期寻常型痤疮

苓桂剂调节固有免疫治疗青春期寻常型痤疮袁玉亮;朱瑞丽;孙士鹏;魏华民【摘要】目的:观察苓桂剂治疗青春期寻常型痤疮的临床疗效,并从免疫调节方面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收治的青年期寻常型痤疮患者62例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苓桂剂治疗10 d后评估临床有效率并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的CD14+ TLR2+及ELISA法检测IL-4、IL-8、TNF-α和COX2水平.结果: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缓解,CD14+ TLR+在正常组、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为为(78±5)%、(92.3±6.7)%、(81.2±4.6)%,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44),IL-4、IL-8、TNF-α和COX2水平治疗后亦显著下降(P<0.05).结论:苓桂剂可能通过调节固有免疫途径改善青春期寻常型痤疮.【期刊名称】《世界中医药》【年(卷),期】2018(013)007【总页数】4页(P1609-1612)【关键词】青年期寻常型痤疮;苓桂剂;Toll样受体;固有免疫调节【作者】袁玉亮;朱瑞丽;孙士鹏;魏华民【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102618;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102618;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北京,10261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1000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9寻常型痤疮是青少年多发的一种皮肤病,也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

既往中医前辈根据时代特点,多用调和营卫、祛风利湿止痒、排脓解毒消痈的药物[1-3],但根据中医辨证思想,不同时代的人体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致相应的治疗方法不断发生演变。

根据笔者观察,现代的青年人,具有类似的生活习惯,如运动少,喜冷食、辣食,多吹冷空调,饮料喝的较多等,这些共同的不良习惯导致了该群体的青年人存在一个共同的体质倾向即:营卫失调、痰湿内盛,具体表现为容易感冒或反复发生鼻炎、咽炎,舌体胖大多有齿痕,手足易冷,面色多青暗,痤疮多表现为色暗、灰滞等,这些不仅反映了荣卫郁滞、寒邪伤阳的病机,也对治疗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既往的凉血解毒药为主的治疗方法可能不能满足此类人群的需要[4-6]。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

国医大师王庆国: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王庆国国医大师(1952-)王庆国,第四届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师从于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授,现将王庆国教授运用苓桂术甘汤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仁。

水气上冲虽然与心、脾、肾三脏阳气虚有关,但其中尤其以上焦心阳虚不能降伏下焦阴寒最为紧要。

运用苓桂术甘汤时只要抓住“心脾阳虚,水气上冲”的核心病机,均能取得卓效。

该方还有两个明显的方证特点:一是病变以心脾阳虚为主,治疗以茯苓、桂枝为核心;二是水气为病,涉及范围广,与肺、肝、肾、胃、肠等脏腑也有密切关系。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杂病论》,是临床常用经典经方,现就该方的主治、方解及临证运用心得等进行解析,并附验案。

方剂解读原文:《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功效:温阳化饮,健脾利水。

主治:痰饮病。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方解:方中重用茯苓为君,借其甘淡,归脾、膀胱、心、肺诸经,能渗湿健脾、祛痰化饮,使水饮从小便而出。

臣以桂枝,以其辛温,归心、脾、肺、膀胱经,温阳化气,布化津液,并平冲降逆,协君药以加强化饮利水之力;佐以白术,健脾燥湿,助运化以杜绝痰饮生成之源,合桂枝以温运中阳,协茯苓以健脾祛湿。

佐使以炙甘草补脾益气,合桂枝助化阳气,佐茯苓,制其渗利太过而伤津,兼和诸药。

四药合用,共奏健脾利湿、温阳化饮之功,使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津液得布,则痰饮病自愈。

▲茯苓临证心得▕病机分析,精当翔实张仲景用苓桂术甘汤主要治疗两方面病证,一是《伤寒论》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二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的“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降冲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温阳健脾,降冲
利水,分轻重。

刘渡舟讲伤寒论
温阳健脾,降冲利水。

轻者用苓桂术甘汤,重症用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是苓桂剂群的代表,擅长治水气上冲,又能治痰饮内留等证。

方中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甘草补心阳之虚。

同时,桂枝又善降冲逆之气。

临床如果对苓桂术甘汤灵活加减,效果十分好:痰湿特盛者,可与二陈汤合方使用;眩晕重者,可加泽泻;兼见面热、心烦者,是阳气与水气相搏而有虚热的表现,可加白薇;兼血压高者,可加牛膝、红花、茜草;兼见脉结代者,去白术,加五味子;兼咳喘、面目浮肿、小便不利者,去白术,加杏仁或薏苡仁;兼夜寐、惊悸不安者,加龙骨、牡蛎等等。

苓桂术甘汤温中降逆,治疗以气上冲逆为主。

有的注家认为,水邪属阴,其性沉降,本来不应该冲逆上乘,如果见到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悸、头眩等上冲之症,多是与夹肝气上逆有关。

桂枝辛温芳香,既可温通心阳,又可疏肝降气,治疗水气上冲必用。

第29条也是水饮之证,但它只有“心下满而且并不是“心下逆满”,也没有上冲的证候,因此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可见,都是水饮为患,治疗有用桂与去桂的不同,关键在于有没有上冲之证。

苓桂术甘汤的治病范围很广泛,加减化裁也很灵活,但减药味时通常都是去白术,而保持茯苓、桂枝、甘草不动。

这就是所谓的“苓桂剂”,再加杏仁就是苓桂杏甘汤,再加生姜就是苓桂姜甘汤,再加五味子就是苓桂味甘汤。

茯苓桂枝剂运用 笔记

茯苓桂枝剂运用 笔记

茯苓桂枝剂利用笔记苓桂剂,指《伤寒论》中以茯苓、桂技为主药方剂。

苓桂剂关键是用来诊疗水气上冲证。

水气概念:水指其形,寒指其气,饮则指其邪,现有水饮,又有寒气。

水气上冲证机:和心、脾、肾阳气虚袭相关,而心阳应衰,又为发病关键。

心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上居于胸,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

若心阳不足,坐镇无权,不能降伏下阴,则使寒水上泛,而发为水气上冲。

同时,脾气之虚,不能治水于下,水无所制,也易上冲而为患。

另外,肾主水而有主宰水气作用,如肾阳不足,气化无权,不能主水于下,则亦可造成水气上冲。

由此可见,水气上冲,实和心、脾、肾三脏阳气之虚相关,其中尤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前提。

水气上冲起点有二:一是由“心下”气往上冲,一是由“脐下”气往上冲。

由心下气往上冲,多因心脾气虚,由脐下气往上冲,多因心肾气虚之所致。

至于对此证识别,经典则可出现显著气由下往上冲动感觉,不经典,虽不见显著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或胀、或满、或悸等等见证也十分明确。

心下水气上冲证:水寒之气先犯心下胃脘部位—胃中胀满,若上冲于胸—白觉憋闷;水寒之气犯胸,若肺气受阻—咳嗽、短气;若心阳被凌—则心悸不安,若水气再上冲于咽喉,则气结成痹,—如“梅核气”状。

水气再往上冲,冒蔽清阳之气—头目眩晕,动则为甚。

头面部眼、耳、鼻、舌,皆属清窍,藉赖清阳之气温养,则耳聪目明,鼻闻香臭,口知滋味。

今浊阴之气冒蔽清阳,清阳之气不能温养清窍,则往往出现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证。

所以,水气上冲每有眼、耳、鼻、喉等证出现,务须注意。

胃胀、胸憋闷、咳嗽短气、梅核气感、头目眩晕、耳聋目障鼻塞口失滋味等症。

脐下水气上冲证:由子心肾阳虚,以致水寒之气得逞,遂发为水气上冲之证。

此证因水和气搏,其先驱症状必见脐下悸动,而小便不利。

如不立即诊疗,则气从脐下上冲咽喉,来势忽然,其行甚速,凡气所过之处,或胀、或悸、或窒塞,皆历历有征,古人叫傲“奔豚气”。

犹以冲至咽喉,通常使人憋闷、窒息、出冷汗,而有如面临死亡一个恐怖感出现,然少项则气衰下行,其证也随之面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水悸—苓桂姜甘汤
《伤寒论》之茯苓甘草汤 《 伤寒论》原文 73条、 127 条、356条 主证:胃脘胀满,心下悸动,胃阳和水邪相博。
厥,水邪阻滞中阳,不达四末,阴阳之气不 相顺接。
不渴 ,小便利等与下焦蓄水的区别。 口渴:水蓄下焦,津不上承故口渴----五苓散。 水停中焦胃脘,未影响气化机能,故口不渴--- 茯苓甘草汤。 小便-----膀胱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五苓散; 水停中焦胃脘,未影响气化机能,故小便利--- 茯苓甘草汤。
利水渗湿,化气行水 主要针对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导致的 病症,尤其是水肿,水气上冲等,在 《伤寒金匮》称为水病或水气病,统 称“水证”。
3
水液代谢生理及病理
生理:是由胃、脾、肺、肾、三焦五 经之气,经过升降浮沉运动。 病理:气化失司,气不化阴 《伤寒金匮》中水液代谢失常病证涉 及脏腑: 1,肾阳虚衰,或者膀胱气化失司。 2,脾阳不足,土不制水,水邪上逆。 3,心阳不足,水邪上凌心胸。
6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
将水气病可分为四种类型:风水,皮水、 正水,石水,以及五脏之水气。主要论 述以水肿为主症的病症。 并提出邪实而正不虚的有三种治疗方 法:即发汗,利小便与攻下之法。这 就是 <内经> 说的"开鬼门, 洁净府"的 治疗原则。
24
水心病病症分析
“心下逆满”的"逆"既指水气上逆之病机,又道出相 应之症状。"满",就是胀满,或叫痞满,为上腹部 的气机痞塞不通“ “心下”旧注解为“胃脘之间”证候,实为心脏阳 虚见证之一,上虚而气不降所以为中满也。心阳被 水寒之邪所遏,故自觉心下痛、痞满或胸中满闷, 或兼见憋气与疼痛。又肺居胸中,行使治节之令, 水寒凌肺,金寒津凝,则可出现咳嗽,气喘,痰涎 较多,面部虚浮等证。 “起则头眩”,指头晕重,只能静卧,不敢起动。 原因: 一是心脾阳虚,清阳之气不足上养清窍; 一耳聋, 鼻塞与不闻 香臭等五官科疾患。
定位思想
查其部位,因势利导 仲景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 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水之去路有二: 在表者发汗,在里者渗利, 因势利导,使水气得去而愈。 变通其治:发汗、渗利兼用如腰以下肿,既 要渗利,又应“提壶揭盖”开其肺气,使上 窍通而下窍利,则水邪方能尽去。 发汗、利小便——治水两大法门,应变通选 用而不拘于一格。
19
水气上冲治法
治法: 补阳降冲,利水消阴。 方药: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 茯苓作用有因:(1) 甘淡利水;(2)养心安神;(3)行肺之治节;(4)补脾 厚土。所以,茯苓一味而有消阴利水,养心定悸、 补脾以固堤坝之全权作用,而为本方之主药。桂枝 在本方作用有三:(1)通阳以消阴;(2)下气以降冲; (3)补心阳以制水寒,而与茯苓配合相得益彰,亦为 本方之主药。假如本方有桂枝而无茯苓,则不能渗 利水邪以伐阴气;如果只有茯苓而无桂枝,则不能 上补心阳之虚,下不能通阳以行津液。由此可见苓, 桂二药相须相成,协作有方而缺一不可。至于本方 的白朮补脾协助茯苓以远化水湿; 炙甘草则助桂枝 上扶心阳,中保脾胃之气,以缓水势泛滥。
11
正水
脾肾阳虚,不能气化以蒸发水湿之邪, 以致水停于里而不行,
表现腹满而脉沉迟,身体浮肿,身重 短气不得卧,胁下与腹作痛,腹胀大, 四肢苦重难于活动,口渴、少气,小 便难,脐肿,腰痛,不得溺也。阴下 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及 阳气不 华于上,其面反瘦。
五脏水属正水石水范畴,后世分阴水, 阳水
12
20
苓桂术甘汤
桂枝甘草汤加茯苓和白术 桂枝甘草汤即阳虚引起之心悸。原文「其人 发汗过多,用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 者,桂枝甘草汤主之」。故苓桂朮甘汤有 「心悸」亦为主证。 茯苓、白术:仲景常用的益脾性利尿的药材, 用在小便不利兼有浮肿的病人。 总结,苓桂朮甘汤证之病情有二,其一心阳 虚,其二必有水气在体内作怪,而且同时胃 肠功能也因此发生障碍。
21
苓桂术甘汤适应症
体内的水毒上冲,引起神经上的向上逆传,心悸亢 进,呼吸急迫,心胸胀满,短气等有轻度呼吸困难。 1,心脏病,心肺功能差,尤其以「心悸、浮肿」 为主诉。如轻度心衰、心源性水肿。心悸甚者加龙 骨、牡蛎。心衰严重者加附子,或合用真武汤。 2,老年性咳喘,小青龙汤的善后方。“小青龙汤 治其急,苓桂术甘善其后”。如慢性支气管炎 3,眩晕-心脾阳虚,水邪上逆(如美尼尔、体位 性的眩晕)等,伴体摇、尿少,轻肿,头痛、苔白 滑,脉弦滑或沉紧等、 4,此外脚气肿、神经衰弱、慢性肾炎、营养不良 性水肿皆可用
22
水气诸病
水悸 水痞 水咳 水渴
23
水气上冲证的代表——水心病
概述:水心病,此病名是受西医“风心病” 病名影响而产生的,病名突出了病症的重点, 反映了病的实质问题,就是指“水气凌心”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 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 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病机:心阳先虚,坐镇水寒之权威失势,中 焦治水之的脾土,和下焦管理水气的肾阳, 亦松弛,因此在下焦的水寒阴气便有可乘之 机,乃有“水心病”发生。
14
五脏水
五脏水邪为病,其中肺,脾,肾三脏阳气之虚 衰,不能行气化津而使水邪内停则是它们的 共性。 在治疗中总以通阳化气,消阴利水之法实为上 策。 后世医家,将水分为阴,阳两类,阳水为热为 实,治以驱邪为主。疏凿饮子外散内利,茯 苓导水汤 阴水为寒为虚,补中益气汤、实脾饮 、真武 汤金匮肾气丸。 此外外治法。
茯苓甘草汤重在温胃阳以化水饮; 五苓散重在温膀胱以助气化而利小便。
27
水悸—苓桂枣甘汤
原文65条 病因病机:汗后,心阳被伤,不能下温脾肾,其
人脐下悸,下焦水气有上冲的趋势。 体质不同,汗后弱者先伤,平素心阳不足,先伤 心; 脾阳不足,先伤脾…。下焦水邪,乘虚上冲。 “脐下悸”水邪与正气相争,见腹部肌肉不自主, 无规律地跳动;也可见病者对腹主动脉搏动的敏感 性增高等表现,为奔豚发作的前兆症。 苓桂枣甘汤培土,泄水,安肾。心阳得复,肾水得 平,脐下悸自止,奔豚自然就不会发作了。
15
水气上冲证治
水气的概念 (此处水气非指水肿) 古人对水气的概念,有认为水气是水 之寒气,如成无已注水气上冲:"水寒 相搏,肺寒气逆";也有人认为水气即 是水饮,如钱天来注"水气,水饮之属也。 "我认为他们似乎各自说对一半,因水 与寒,往往统一发病,水指其形,寒 则指其气,如影之随形,不能分离。 所以水气的概念,既有水饮,也有寒 气。
8
风水
风水由干风邪侵袭肌表,故脉来而浮;若卫 气虚不能固表,则脉浮软而见汗出恶风之证; 荣卫之行涩,水道不利,而水湿滞于分肉, 则身重而懒于活动。 抓住“身重汗出恶风”以疏风益卫,健脾利 湿,用防已黄耆汤 审其虚 抓住“脉浮、恶风,身肿不渴”以宣肺以利 小便,清热以散风邪,用越婢汤方 ,审其 实
9
苓桂剂的临床应用
苓桂剂来源
刘渡舟先生首先提出: 定义:伤寒金匮中以茯苓桂枝为主的 方剂。 主要包括: 《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 苓桂棗甘汤,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 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五苓 散。《金匮要略》 茯苓泽泻汤,桂苓 五味甘草汤等
2
特点和功用
以茯苓桂枝为主药,
茯苓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桂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
4
水证概述
何谓水证:水邪伤人所致病症 形成机制(病机):脏腑气化失司, 尤其 是阳气虚,气不化阴,使气寒水凝,或流溢 失序,或上冒清阳,在表在里,沿三焦为害, 导致眩、咳、悸、肿各种水证发生 而产生水 气病。
5
水气病脉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水肿病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水气上冲病症 水气上冲病症还见于《伤寒论》
苓桂枣甘汤在《伤寒论》中用于: ①心阳虚下焦水邪欲冲,欲作奔豚。 ②心阳虚下焦水邪上冲,发作奔豚。
28
水痫及水渴—五苓散
小便不利,头目眩晕,继则晕厥倒地,口吐白沫; 人事不省,发为癫痫。其脉沉弦,舌苔水滑 [证候分析]:小便不利,头目眩晕,为水寒上冒清 阳。清阳为水寒之邪所遏,所以头目眩晕,而发为 癫痫也。此证非风非痰,又非蓄血。辨证关键在于 小便不利一证。 [治法]: 利小便以消阴,通阳气以化饮 [方药]: 五苓散 (白朮、 泽泻、 猪苓, 茯苓, 桂枝) [方义] 泽泻、 猪苓、 茯苓利小便以消阴; 桂枝通 阳以下气; 白木健脾以制水泛。相合则阴霾自散, 而癫痫则愈。 若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头眩心悸等阳虚水泛之证 时,则改用驱寒镇水,扶阳抑阴的真武汤治疗
25
水心病病症分析
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心下胸部胀满,胸 闷,心悸)---水邪阻遏胸中阳气。 头眩-水邪阻滞中焦而清阳失去上升的通路。 脉沉紧---病非表寒,为里水饮,故脉不浮紧。 《金匮》提出的痰饮治疗原则是“温药和 之”,苓桂术甘汤是其代表方。 咳喘(痰饮)轻者---咳痰似水清稀或者痰沫, 病之重心在脾,治以苓桂术甘汤温运,前已 论述;
18
水气上冲的辨证
气上冲胸: 心阳上虚,水气上冲,其证有二: 典型者,患者 自觉心下有二股气向心胸或咽喉上冲;不典型者,不见明显的 气上冲,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 或满、或悸等等见证 十分明确,故也不难辨认为是水气上冲病证。 胸满: 水气上冲,胸阳受敌,阴霾用事,则见胸满。此证以 夜间为甚,气候温和则轻,冷冽则加重。往往伴见气短,咽喉 不利,如有物梗,呼吸受阻等证。 心悸: 心悸的出现有二: 在气上冲胸咽时,则心悸随之出现。 另一种是自觉左侧颈部之血管发生酸胀与疼痛时,则立即出现 心悸之证。心悸每发作于晨起,夜卧、饱食之后,呈阵发性, 轻者可以自止。 短气: 心阳虚衰,膻中之气不充,又被水寒凝滞,则出现"短 气"之证。如身体不动,或行路缓慢一般则不会出现短气。如 登楼爬高,少顷则觉气短发憋,呼吸紧促而常伴咽喉有痰使人 痛苦万分。严重者则可令人周身出汗、小便失禁,失气频频, 心脏悸动如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