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春季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07月02日】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材料题)两部分,共6页。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并请认真填涂准考证号。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下图所示: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A. “监察百官”以维护专制统治B. “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C. “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D. “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县级政权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地方治安和劝农课税,C选项符合题意。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选项排除。

提举市舶是在宋朝出现的,B选项排除。

县级政府主要负责行政,不掌管军事,D选项排除。

2.按照“天朝”的逻辑,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剿夷”不力,之所以“剿夷”不力,是因为“奸臣”的破坏。

如果沿海疆臣均同林则徐,如果军机阁辅均同林则徐,中国一定胜利。

……按照此忠奸的理论,“天朝”今后的举措是A. 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B. 免除奸臣并任用忠臣C. 推行洋务运动以图自强D. 强化国民的爱国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奸臣的破坏,因此按照材料的观点天朝以后的做法应该是免除奸臣并任用忠臣,B选项符合题意。

材未涉及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问题,A选项排除。

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C选项排除。

2019年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年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7-2018学年高一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 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 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 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 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A、C、D三项的表述均与西周分封制下地方独立性较强,诸侯官位和领土可以世袭的史实不符,故排除;西周通过宗法制和分封制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理念,有利于秦汉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本题应选B项。

2. 观察下图图片主要说明A. 建立了系统的中央集权制度B. 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C. 创新制度以便加强君主权力D. 三省六部制度已基本形成【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汉中外朝制度,体现了削弱相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制度,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唐朝三省制度分割宰相权利并趋于完善,故B项错误;中外朝制度不是三省六部制度,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片内容“尚书令、侍中、常侍”,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认识到这属于西汉中外朝制度,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

这表明在宋朝A.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B. 政府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C.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D.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答案】A【解析】材料“转运使主管路线行政区的财赋……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监督”,说明北宋设立转运使的作用是控制地方财政,故排除BC,选A;政府设立转运使并非是监督地方官规范行政,排除D。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

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B.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协助丞相处理朝政 D.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2.元朝设立行省管理地方,民政、财政、军政皆其执掌。

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分掌民政与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分别听命于中央。

这一变化()A.恢复了唐宋旧制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缓和了民族矛盾 D.杜绝了官僚队伍的低效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秦朝的太尉 B.唐朝的中书省 C.宋朝的通判 D.清朝的军机处4.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形式多样 B.自给自足 C.精耕细作 D.个体经营5.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这反映出当时()A.苏州纺织业发达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自然经济受到冲击6.宋淑梯在《司母戊鼎的X光检测及其铸造工艺》一文中指出司母戊鼎的铸造是一项极其复杂困难的铸造工程。

在当时的简单协作的手工作坊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件人间奇迹。

这反映了商朝()A.青铜器物种类繁多 B.青州铸造技艺水平高C.青铜器物数量巨大 D.青铜器物以礼器居多7.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A.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 B.土地所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C.商品经济发展,柜坊飞钱出现 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8.同治十年,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来反对日本这一做法。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历史学科试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历史学科试卷

2018——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历史学科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本卷共40小题。

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包括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神话传说与真实历史交融2.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演变,总体上愈益趋向公平公正。

有古谚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最可能指的是A.世卿世禄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3.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这主要体现在A.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贯穿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始终B.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始终以郡县制为基础C.统一文字度量衡有利于中国大一统历史的发展D.权力分化与制衡的原则对后世制度有重要影响4.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中国获得了大量特权,其中与右图“D”区域被割占的相关条约是A.《马关条约》B.《望厦条约》C.《北京条约》D.《南京条约》5.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此诗反映的应该是A.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重大意义B.左宗棠收复新疆维护国家统一C.黄海海战将士同仇敌忾歼敌D.反割台斗争中悲壮无奈的场景6.1945年8月15日12时,从日本广播电台传出日本裕仁天皇低沉的声音:“帝国政府已受旨通知英美中苏四国政府,我帝国接受彼等联合宣言之各项条件……”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的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中国抗日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是因为①日本主动放弃其侵略计划②中国军民艰苦卓绝的抵抗③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支持④海外华人华侨的大量援助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②④7.太平天国运动被看作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以下最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A.颁布追求天下大同的《天朝田亩制度》B.颁布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C.在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D.在反封建中承担起了反侵略的历史重任8.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视官是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联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

影响今天中国人这种行为观念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王位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禅让制2.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3. 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

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 强化君主专制B. 加强思想控制C. 加强中央集权D. 防止诸侯割据4.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

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

”据此可知“行中书省”是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顾问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 D.中央的并列机构5. 学者认为,科举制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利,只不过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

明清的“乡试”,实际上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

根据以上材料,科举制的确立A. 扩大了统治社会基础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 培养大量高素质人才D. 选才标准越来越公平6.明太祖时规定“南人官北、北人官南”,此后,仅避本省,不限南北。

清朝时,明确规定荐举中要“避乡”、科举中要“避亲”、任官中要“避籍”。

这些做法旨在A.密切南北联系B.防范结党营私C.实现权力制衡D.保证地域公平7.《南京条约》英方谈判随从利洛曾记载:“对条文的字眼或措辞一点追求都没有,为欧洲的外交家们所如此尖细地钻研和谨慎地考虑过的条文,只占去(清政府的代表们)一刹那的注意力。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

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

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2.元朝设立行省管理地方,民政、财政、军政皆其执掌。

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分掌民政与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分别听命于中央。

这一变化A. 恢复了唐宋旧制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 缓和了民族矛盾D. 杜绝了官僚队伍的低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

唐宋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故排除A项;题意涉及的是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矛盾和官僚队伍的效率无关,故排除C、D项;无论是行省掌管地方民政、财政和军政,还是设三司分别向中央负责,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做题时要对题干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 秦朝的太尉B. 唐朝的中书省C. 宋朝的通判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机构只能将所接到的命令写成文字传达下去,自己是没有一点权力的,结合所学知识最符合的应该是清朝的军机处,因为其只能就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D选项。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云南省云天化中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云天化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期末测试卷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A.分封制和宗法制 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 D.三省六部制2.据《史记·李斯列传》载:“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功之患。

”材料中的“计谋”指什么制度()A.皇帝制B. 三公九卿制C.沿用分封制D.全面推行郡县制3.《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A.确立于秦朝,汉武帝时期完善B.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C.削弱了君权,突出了臣下的作用D.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属于这类官员的是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5.唐朝元和年间,中书省丞相皇甫鎛奏请减少内外官俸钱,门下省官员崔祐认为此法不妥,封还诏书,皇帝采纳了崔祐的意见,皇甫鎛的建议作罢。

由此可见A.唐朝时期的丞相权力大于皇权 B.唐朝三省制有互相制衡和分散相权作用C.唐朝门下省权限高于中书省 D.唐朝的中枢机构具备君主立宪制特征6、“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则民谣评说的政治制度是A. 世官制 B.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7、提到罗马文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罗马法。

罗马法的演变过程是A.法→习惯→法律总结→习惯法B.习惯→成文法→习惯法→法律总结C.法律理论→习惯法→习惯→法 D.习惯→习惯法→成文法→法律总结8、关于我国农业,《孟子·梁惠王上》中有“深耕易耨”之说;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2019学年云南省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云南省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学年云南省高一上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选择题1. 下列关于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一种以血缘关系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E.确立于夏商时代C.它用来确定贵族的等级,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D.其基本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2.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北宋设:()便于皇帝总揽大权________ 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A.①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②④ ________________ C.②③④ D.①③④3. 伯利克里说:“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的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其中的“公民”是指:()A .全体成年国民B .所有的成年男子C .祖籍本帮的成年男子D .祖籍本邦拥有财产的成年男子4. 罗马法又被称之为“万民法”它适用于罗马帝国境内的()A .罗马共和国公民___________B .一切公民C .仅限于奴隶主__________D .一切自由民5. 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A .《十二铜表法》的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万民法的颁布C .公民法的颁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民法大全的颁布6. “议会除了不能是一个女人变成男人,和是一个男人变成女人外.他能够做倒一切”这表明()①议会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②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行政监督权;③议会出现独裁专制;④体现了资产阶级对权力的追求。

A.①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①③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①②④___________________ D.①②③④7. 1832 年, 英国议会改革获利最大的是()A .君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公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工业资产阶级 D .农民8.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最终确立的标志是()A.《人权宣言》的发表______________B. 1791年法国宪法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拿破仑法典》颁布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9. 法兰西共和国政体确立的深远意义在于()A.杜绝复辟势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推翻封建帝制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确立民主政治D.促进工业资本主义发展10.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德国皇帝具有的权利是()①是国家的元首和军队的统帅;②召集和解散议会;③任命帝国首相;④议会通过法案经皇帝批准才能生效;A .①②③ _________________ B.①②③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①③④ ______________D.②③11. 鸦片战争前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得直接目的是:()A .损害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削弱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C .破坏政府的禁烟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12. 鸦片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A.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B.军事装备的优劣C.国民素质的优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13. 中英《南京条约》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特征的是:()①:割香港岛;②:赔款;③: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A. ①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 ②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生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天化中学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汉时期,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

这说明秦汉时期的御史大夫A. 削弱了丞相的权力B. 未被赋予监察百官之权C. 协助丞相处理朝政D. 行使权力时受丞相制约【答案】C【解析】根据“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可知,御史大夫是协助丞相处理朝政,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故C正确;材料反映御史大夫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无法体现削弱丞相的权力,A错误;御史大夫具有监察百官之权,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御史大夫的权力受丞相制约,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御史大夫在行使行政权时,主要以典章制度为依据,为丞相提供施政建议”,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秦汉的政治制度分析解答。

2.元朝设立行省管理地方,民政、财政、军政皆其执掌。

明初在地方设三司,分掌民政与行政、司法、军政,互不统属,分别听命于中央。

这一变化A. 恢复了唐宋旧制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C. 缓和了民族矛盾D. 杜绝了官僚队伍的低效【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管理。

唐宋地方实行的是郡县制,故排除A项;题意涉及的是元明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民族矛盾和官僚队伍的效率无关,故排除C、D项;无论是行省掌管地方民政、财政和军政,还是设三司分别向中央负责,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B。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做题时要对题干中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找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3.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 秦朝的太尉B. 唐朝的中书省C. 宋朝的通判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该机构只能将所接到的命令写成文字传达下去,自己是没有一点权力的,结合所学知识最符合的应该是清朝的军机处,因为其只能就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符合题意,所以本题选D选项。

A选项掌握军事权力;B、C选项都与传达无关。

4.中国古化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A. 形式多样B. 自给自足C. 精耕细作D. 个体经营【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可知,材料体现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反映的是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正确;A、B、D都与材料无关,排除。

5.明代“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

”这反映出当时A. 苏州纺织业发达B.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自然经济受到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宋代,故排除B项;题意中没有体现雇佣劳动的内容,不涉及到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故排除D项。

根据“苏州桑麻遍野,茧丝棉织之所出,四方咸取给焉,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求罗绮增币者,必走浙之东也”可知苏州纺织业发达,故选A。

【点睛】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标志是出现雇佣劳动,而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到雇佣劳动的内容,所以只能表现当时苏州纺织业的发达,而不能认为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6.宋淑梯在《司母戊鼎的X光检测及其铸造工艺》一文中指出司母戊鼎的铸造是一项极其复杂困难的铸造工程。

在当时的简单协作的手工作坊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件人间奇迹。

这反映了商朝A. 青铜器物种类繁多B. 青铜铸造技艺水平高C. 青铜器物数量巨大D. 青铜器物以礼器居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司母戊鼎的铸造是一项极其复杂困难的铸造工程。

在当时的简单协作的手工作坊条件下,不能不说是一件人间奇迹”可知,商朝的青铜铸造技术水平很高,故B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青铜器物种类繁多、器物数量巨大、礼器居多,排除ACD。

7.唐朝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政治上官僚制度趋于完善;文化上诗歌蓬勃发展;经济上A. 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B. 土地私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C. 商品经济发展,柜坊飞钱出现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开通【答案】C【解析】【详解】市坊界限打破,突破时空限制出现在北宋时期,故A错误。

土地私有制建立,铁犁牛耕出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B错误。

“柜坊飞钱”是唐宋经济繁荣的明显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大运河是隋朝开通的。

故D项不符合题意。

8.同治十年,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时,借用万国公法来反对日本这一做法。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又因日本侵台而用万国公法来进行辩驳。

李鸿章此举A. 开始抛弃传统“蛮夷观”B. 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C. 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D. 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血与火的教育下开始抛弃传统的“蛮夷观”,故A不符合题意。

材料中两个时期李鸿章都用万国公法来辩驳日本,说明李鸿章是用近代外交法则维护利权,故B项符合题意。

根据所学知识同治时期列强侵略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故成功捍卫了国家主权不符合史实,C项错误。

避免了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与材料“李鸿章驳斥日本刚行订约又马上悔约”相矛盾,故D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选B。

9.太平天国运动借助基督教义反清,义和团运动凭借道教诸神“灭洋”。

这表明近代中国A. 中外文化冲突加剧B. 民主独立成为时代主题C. 科学技术发展落后D. 农民运动缺乏科学理论【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

题意没有体现中外文化冲突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内容,故排除A、C项;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民主独立没有成为时代主题,故排除B项。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都借助宗教理论来进行斗争,充分说明了农民运动缺乏先进理论的指导,故选D。

10.《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一书中写道。

“大平天国革命不仅借助外来的思想武器,动员、鼓舞、组织了革命力量,而且在自己的政治纲领中,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

”该“政治纲领”是A. 《临时约法》B. 《天朝田亩制度》C. 《共同纲领》D. 《中国土地法大纲》【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太平天国”“表现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可知,该“政治纲领”是《天朝田亩制度》。

故答案为B项。

《临时约法》是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排除A、C、D项。

【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太平天国试图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

农民作为小生产者,平均分配土地满足了其要求,但产品归公的思想又超越了其小私有者的本性,农民失去了拥有土地的意义,无法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再加上军事斗争紧张,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改革,所以根本无法实现。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A. 君主立宪制B. 总统制C. 责任内阁制D. 君主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以弹劾临时大总统,“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并结合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责任内阁制,C项正确;中华民国没有君主;并不实行总统制;故排除ABD三项。

12.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庄户人家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万众一心保障国家独立,百折不挠争取民族解放”。

其横批最有可能是A. 驱除鞑虏B. 打倒军阀C. 抗战到底D. 解放全中国【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华北平原”“保障国家独立”“争取民族解放”可知,对联反映的是全民族进行的抗日战争。

C项“抗战到底”符合题意。

“驱除鞑虏”属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指导的实践活动是辛亥革命,故A项不符合题意。

“打倒军阀”是1926年北伐的口号,故B 项不符合题意。

“解放全中国”属于解放战争,故D项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本题选C。

13.2017年年1月,教育部对教材修改明确规定,将中国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

下列关于中国14年抗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展开抗日武装斗争B. 日本侵略者犯下了南京大屠杀等滔天罪行C. 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D. 抗战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答案】D【解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D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其他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

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1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这一举动有利于A. 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 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党组织C.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 协商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由“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可知,在新中国即将建立之时,为获得各阶层人民对新中国的拥护,于1949年4月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团结了各方力量,筹建新中国。

故A项正确。

题干未提及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相关内容,历史上民主党派各级组织的恢复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

故B项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1956年提出,不符合材料所提时间,故C项错误。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与材料主旨无关,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据下表可知,当时我国A. 实行了“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 外交政策原则性灵活性并存C. 打破了“一边倒”方针的束缚D. 积极为加入联合国做准备【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不是建国初期,故A错误;“主办并参加了亚澳工会代表会议”体现了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则性,“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和“加入《关于禁止使用毒气或类似毒品及细菌方法作战的议定书》”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灵活性,故B正确;“一边倒’指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新中国成立后参加的这些国际会议或组织并不能说明打破了”一边倒”方针,故C错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不符合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