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庖丁解牛(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庖丁解牛》说课稿 说课稿(含反思)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庖丁解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篇目是《庖丁解牛》。
一、说教材《庖丁解牛》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篇目。
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
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习有利于继续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
《庖丁解牛》所属单元为古代散文欣赏,单元教学赏析指导的题目——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古诗中形象是经过提炼和升华的,跳跃性大;散文中的形象具体,贴近现实生活。
在欣赏古代散文的时候注意把握形象,对形象作出正确的理解和阐释。
《庖丁解牛》这篇文言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关于文言文阅读,《大纲》的要求为: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3.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学习鉴赏古代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第一课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继续夯实积累文言字、词、句基础;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能力;2.理解其寓意,用辩证的思维评价庄子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2.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反复实践,做事才会游刃有余。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文教学的要求及教材特点,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重点:1.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第四单元的篇目,本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体会先贤的深沉哲思,体会散文给我们带来的具体真实感受。
《庖丁解牛》采用寓言形式来阐明道理。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得到自己的理解是本课的题中之义。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必修教材的学习,已经有了较扎实的文言基础和古代散文阅读方法。
在必修5中,学生也已经学过了庄子的《逍遥游》,对庄子思想有一定了解。
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基础上读懂课文。
其次,本课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获得有益的启示,使学生通过领悟作品形象,获得个性化解读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教学准备布置预习,让学生复习逍遥游的内容,重新回味庄子及其思想,并借助资料书和工具书大致读顺文章、疏通文意。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和成语。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代散文和从不同角度多元化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文本、老师三者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六、教学过程1.导入生活中,小事情往往蕴含大道理;文章中,小故事常常也包含大文章。
有一种文学体裁,特别擅长假托故事说明道理,它是什么?寓言。
中国古代有一位作家,特别擅长通过寓言表达思想,他是谁?庄子。
在《逍遥游》中,庄子借助鲲鹏的寓言说明了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那么今天,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的寓言,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庖丁解牛》,再次领略庄子作品的独特魅力。
2.预习检查(1)回顾庄子其人:名周,字子休,战国蒙城人,漆园吏,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庄子》(又名《南华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第二《庖丁解牛》教学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第 四单元 第二《 庖丁解 牛》教 学课件 (共34张PPT)
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其一,对“道”的追求超过了对技术的追 求。他不停留在掌握具体的“技”上,而是探 求“道”——解牛的规律——作为实践的目标。
其二,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 探求规律,运用规律。
从绘形和摹声两个方面运用大胆的夸 张和生动的比喻,把解牛场面作了诗意化 处理。
欣赏庖丁解牛之美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第 四单元 第二《 庖丁解 牛》教 学课件 (共34张PPT)
作者在描写庖丁解牛时连用五个动词—— “解”“触”“倚”“履”“踦”,这一系列的 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 技术的娴熟;而解牛时进刀发出的声音—— “砉”、“騞”以及两个比喻——“桑林之 舞”“经首之会”则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 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其三,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从来不骄傲 大意。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第 四单元 第二《 庖丁解 牛》教 学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第 四单元 第二《 庖丁解 牛》教 学课件 (共34张PPT)
寓言含义 一切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只要 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 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 到游刃有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第 四单元 第二《 庖丁解 牛》教 学课件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第 四单元 第二《 庖丁解 牛》教 学课件 (共34张PPT)
探究一:向庖丁取经,看看他是如 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探究二: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是什么?
人教版高考语文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2《庖丁解牛》word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1.要求学生在课外自读《庖丁解牛》,必须做到: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通读课文,达到可以较流畅的诵读要求;勾出“自读提示”及课文中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主旨、好句好段等内容;记下疑难问题。
二、指导思想:
学生课外自读老师是看不见的,要掌握学生自读的情况,解决其疑难问题,则必须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
既然是检查自读,当然就必须体现自读,不能搞成“讲读”,因此我采取了学生讨论与教师引导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式。
这个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同时也对教师备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你很难预测学生会提出一些什么样的问题。
可以说,这样的处理的确把“自读”二字落到了实处,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自读的一般方法。
2.时有高潮。
由于学生有极强的求知欲,始终主动参与,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例如,“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中的“三年”是不是正好三年?又如,“臣之所好者,道也”中的“道”与同一个单元《荷丈人》中“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中的“道”、《五蠹》中“然则今有美尧舜、鲧禹、汤武之道于当今之世者”中的“道”一样吗?这些问题激起更多的学生参与争论,气氛热烈,不时形成高潮。
3.真实自然。
这堂课事先没有“排练”,也没有限制学生的发言,因此既展示了学生自学的真实情况,也暴露了教师个别不足之处。
4.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写作训练,但由于引导了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深入思考“道”(事物的客观规律)与“技”(技术、技巧)的关系,使整堂课有了一定的思想高度。
第1页共1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系列《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第4单元《庖丁解牛》 Word版
《庖丁解牛》原创教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②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③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掌握本文的层次结构;学习本文用生动描写表达抽象道理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知识,方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学习重点〗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学习难点〗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说过:“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载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的,这绝无仅有的一个便是庄子。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学生回忆并介绍庄子后多媒体显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1、解题庖丁: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补充:关于养生主的解释①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教案2
界。它可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种种 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 或怡然自适,与活泼流动,盎然生意的大自然融 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从 而抚慰人们心灵的创伤和生活的苦难,这也正是 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巨人的失败和不幸之 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 持节操却隐逸循世以山水自娱, 洁身自好的道理。
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 舞”,奏刀发出的声音 “中 《经首》之会”? 探究三:向庖丁取经,看 看他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 入化的境界的? 探究四:庖丁的 “ 解牛之 道”和文惠君感悟到的 “养 生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 探究五:你如何评价庄子 的养生之道。
○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 构(必经之路) 。 教师讲解四: 理解庄子借解牛来比喻“保养生命之道”,须按 步骤走: 首先,要读懂庖丁解牛的三个阶段的特点: (1)庖丁初解牛时,不熟悉牛的生理结构, 眼中看到的,是庞然大物的牛,感到无从下手。 (2)三年后庖丁对牛的生理结构了如指掌, 对牛体各个部位的特点也都一清二楚,解牛时, 面对的已不是整头牛了。 (3)十九年后,庖丁掌握了养生的道理,解 牛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意从容刀而无须要感官接 触。 其次,还要读懂庄子借族庖、良庖和庖丁比 喻的三种人: (1)族庖,比喻做事固执蛮干的,他们的精 神容易受到损害。 (2)良庖,比喻较会处事的人,但因执着于 解决问题,不识变通,他们的精神也会受到损害。 (3)庖丁,比喻能够“缘督以为经”的人,他 们懂得顺应自然之道, 他们的精神不会受到损害。 接下来,庄子借“庖丁解牛”的寓言说明的“养 生之道”才能迎刃而解了: (1 )他以“ 刀 ” 喻 “生命 ” , “ 刀刃” 喻 “ 自然本 性”;牛身筋骨错杂处喻世上纷繁的事物。庖丁解 牛能“依乎天理”, “因其固然”, 游刃于骨节的空隙,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比喻人如能顺 应自然,无论事物如何纷繁,也可应付裕如,那 么便本性无伤,天年尽享了。 (2) 而文惠君听到庖丁说解牛时只要寻找关 节的空隙,不可乱砍乱割,他便领悟到做事或治 国都一样,只要找出关键性的地方,顺乎自然的 天理去做,事情便可迎刃而解。 这篇寓言故事实际上阐明了庄子的思想。庄子认 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们只有像庖 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 “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 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 学。但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启示却是普遍的, 放之四海而皆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 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 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师讲解五: 它在一定意义上陶冶、培育和丰富了人的精神世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2课庖丁解牛精品导学案详解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2课庖丁解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行行可以悟出真理。
那么,一个解牛的厨师在解牛的进程中,又悟出了什么道理呢?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独树一帜、有独特性格的就是庄子。
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
今天咱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取得什么启迪。
庄子的散文有相当高的艺术成绩,想象独特,构思巧妙,意境开阔,描画生动,擅长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有较大的影响。
庄周对那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庖丁解牛》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
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生之道。
庄周以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摆脱,就需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
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会有好的效果。
1加点字读音加点字读音庖.丁解牛páo肯綮.qìng膝之所踦.yǐ大gū砉.然向然huā新发于硎.xíng奏刀魙.然huō怵.然为戒chù批大郤.xì饡.然已解huò导大窾.kuǎn2.(1)砉然向.然向:通“响”,响亮(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如何(3)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为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吾见其难为.动词,做。
这里指解牛视为.止,行为迟连词,因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介词,被乎技盖至此乎.助词,表疑问语气,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助词,表反问语气,吗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无意义进乎.技矣介词,引进比较的对象良良.庖岁更刀形容词,优秀的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副词,甚,很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形容词,善良依乎天理..古义: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
今义: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
今义:连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庖丁解牛
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方法】小组谈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进入文本、体会文本的魅力1、文本预习检测: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见投影)2、生自读文章画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一起讨论解决(课前准备)3、欣赏“解牛之美”(1)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三、理解主题第二部分(2--4自然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点出寓意。
2自然段,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庖丁的观点。
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请1-2人发言。
)(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组织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
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第四单元 庖丁解牛
1、文本预习检测: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见投影)2、生自读文章画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一起讨论解决(课前准备)3、欣赏“解牛之美”(1)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三、理解主题第二部分(2--4自然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点出寓意。
2自然段,借文惠君的赞叹和提问,过渡下文。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总结下文)庖丁的观点。
他好的是“道”是指解牛规律,运用前后对照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自己掌握解牛之“道”的过程。
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
(请1-2人发言。
)(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组织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
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答案,指定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故事简短总结。
(幻灯片显示:标题: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教师总结思路: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苦练中……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苦练中……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3、透过故事,探讨人生。
(25分钟)(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四单元 《庖丁解牛》 教案2
《庖丁解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通过把握庖丁解牛的形象把握全文要阐述的事理。
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
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设计(1-2课时。
)一、复习导入: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2、《庄子》,又叫《南华经》,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作,今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这个寓言故事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奇特丰富,善用寓言.3、庄子精神A以道为本(道是世界的根源,世界的普遍规律。
道是超越物我、是非与好恶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人生的一种体悟,达到这种境界,便可获得最大的精神快乐。
)B安命无为(安命无为的生活方式,又不完全是悲观无望的生活,而是一种乐观悠闲的生活。
)C万物一体(庄子认为天地万物之间都有共同性,否认了事物的差别,认为贵贱、贫富荣辱、是非、名利、得失乃至生死都是一体的。
)D逍遥而游(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这种心灵的遨游说穿了就是一种超越于喜、怒、哀、乐之感情的起伏与利害得失之价值的牵涉及是非真假之意识的冲突,达到一种无心无情,无思无虑,不动心的状态。
)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
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庖丁解牛》说课稿
《庖丁解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为人教版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第四单元的篇目,本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让学生体会先贤的深沉哲思,体会散文给我们带来的具体真实感受。
《庖丁解牛》采用寓言形式来阐明道理。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得到自己的理解是本课的题中之义。
二、学情分析高二年级学生经过必修教材的学习,已经有了较扎实的文言基础和古代散文阅读方法。
在必修5中,学生也已经学过了庄子的《逍遥游》,对庄子思想有一定了解。
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借助工具书和资料基础上读懂课文。
其次,本课学习重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庖丁解牛这一故事的解读获得有益的启示,使学生通过领悟作品形象,获得个性化解读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三、教学准备要求:1.布置预习,让学生复习逍遥游的内容,重新回味庄子及其思想,2.自读课文三遍以上,落实读音,读懂文意,梳理文言文知识点。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和成语。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代散文和从不同角度多元化解读文本内容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文本、老师三者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六、教学过程1、导入请大家来看大屏幕。
屏幕上展示的是两本书的封面:一本是于丹的《〈庄子〉心得》,一本是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的漫画集《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一本是于丹在百家讲坛上发表的观点的结集,一本是漫画家的形象解读。
可以这样说,在有华人的地方,总有人对庄子念念不忘,总有人对庄子的文章百读不厌,缘何?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庄子,走进他的《庖丁解牛》(板书),就能找到其中的答案。
2、回顾庄子其人:名周,字子休,战国蒙城人,漆园吏,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代表作《庄子》(又名《南华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庖丁解牛》【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3、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场面描写与人物刻画。
【教学难点】理解庖丁解牛之道的内涵,由此而探究“庄子之道”的内涵与启示意义。
【教学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二、解释题意:庖:厨师。
丁:厨师的名字。
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
《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
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三、课文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代表读)【课前准备】全文翻译四、整体感知(一)串讲课文1、第一段:译文:庖丁为文惠君宰牛。
手所触及的地方,肩所倚着的地方,脚所踩到的地方,膝盖所抵住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进刀时(发出巨大的)騞騞的声响,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分析:第一段写“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
他用手按着牛,用肩靠着牛,用脚踩着牛,用膝盖抵着牛,动作极其自如,发出轻快的皮骨相离的砉砉响声。
当庖丁进刀的时候,听到的是更为响亮的哗啦啦的声音。
这些富于节奏感受的声音非常美妙,和庖丁优美的动作相配合,就像奏乐,又像舞蹈,如同商汤乐舞《桑林》和尧时乐曲《经首》那样优美。
2、第二段译文:文惠君说:“啊!好极了!(你的)技艺怎么达到这种地步的呢?”分析:第二段紧接着写到了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文惠君对庖丁技艺高超的原因产生了好奇心,引出下文从现象描述转入本质追索,从旁人的所见所感转入庖丁的个人体验。
3、第三段译文:庖丁放下刀回答道:“我所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
我最初宰牛的时候,(眼睛)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就)不曾看到整头的牛了。
现在,我是以精神去接触(牛)而不用眼睛去看,(我的)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我)依照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击入大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从没有碰撞过脉络相连和筋骨结合的地方,更何况那些大骨头呢!好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筋肉;普通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砍骨头。
现在我的刀(已经用过)十九年了,所宰的牛有数千头了,而刀刃好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锋利)。
牛的骨节之间有缝隙,而刀刃没有厚度;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缝隙(的骨节),宽宽绰绰的,对于游进的刀刃来说一定是有很大余地的!因此,十九年了,我的刀刃还像刚磨出来的。
即使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它难以下手,就谨慎地为之戒备,目光为之专注,动作为之迟缓。
刀子微微一动,(牛已经)哗啦啦解体了,好像泥土一样卸落在地上。
(这时我)提刀而立,为之张望四方,为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 -分析:第三段是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
接着庖丁讲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所见无非牛者”;第二个阶段是“未尝见全牛”;第三个阶段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道”境的外在表现是“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道”境的内在本质是“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达于“道”境的方法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
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4、第四段译文:文惠君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
”分析:这一段写文惠听了庖丁的一番话,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二)揣摩形象1、庖丁解牛,在庄子的笔下,竟然成为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诵读第一段,体会其节奏感,按照“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眼光欣赏庄子对解牛所作的描写。
揣摩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的动作和“砉然”“騞然”的声音,想一想,庖丁所达到的境界,仅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吗?参考答案:庖丁解牛时,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
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这一段描写极力渲染庖丁解牛的自然、和谐、优美,充满艺术气息。
联系全文来看,庖丁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他熟知牛的自然生理结构,达到了“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层次,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游刃有余”。
庖丁的境界已经不仅是技艺娴熟的表现了。
正如庖丁自己所言,这已经超过了一般的技艺层面,达到“道”的境界了。
2、结合课文的描写,揣摩“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是怎样一种情景。
作者围绕“游刃有余”在第三段对动刀过程作了详细描写,令人相信庖丁解牛确实有“动刀甚微,謋然已解”的效果。
找出这些描写文字,并用你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
参考答案:描写“目无全牛”的文字为:“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目无全牛”描写的是这样一种情景: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
描写“游刃有余”的文字为:“依乎天理,批大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游刃有余”描写的是庖丁的刀宽绰而有余地地在牛骨节的空隙之间自由行进的情景。
描写“踌躇满志”的文字为:“提到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踌躇满志”描写的是庖丁把难解之处成功解掉之后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
描写动刀过程的文字为:“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由学生发挥想像,复述这段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三)探究主题庖丁说他“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
所谓“养生之道”指什么?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参考答案:所谓“养生之道”是指,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把握其规律借以自我保护的方法。
在险恶的现实环境中,人们只有像庖丁那样把握了社会的肌理,小心谨慎,才能够成功地避开各种难解的矛盾,使自己免于遭受伤身与劳神的困扰,从而达到保身、全生、养亲、尽年的目的。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下解牛之道给人的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是: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
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1、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勇于面对。
3、要热爱本职工作。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五、写作特色: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
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
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
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
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
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
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
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文言知识归纳1.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
(1)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
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表比较。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句中音节助词)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后面的助词。
)(3)然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