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政治学
政治学原理 政治文化名词解释(一)
政治学原理政治文化名词解释(一)政治学原理与政治文化名词解释政治学原理•原子理论(Atomism):认为政治是由个体的利益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Marxist Political Science):是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解释政治现象。
•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强调个人在政治行为中基于个人利益做出选择的理论。
•制度理论(Institutionalism):认为政治行为是由制度和组织的规则所决定的。
政治文化名词解释•民主(Democracy):一种政治制度,其中政权由公民行使,在选举中实行多数决定原则。
例:选举制度就是民主政治的核心机制之一。
在民主国家中,公民通过选举代表来参与政治决策。
•政党(Political Party):组织在政治过程中旨在竞选和执政的团体。
例:民主国家通常有多个政党,选民可以根据政党的立场来选择支持的候选人。
•意识形态(Ideology):一套信念和价值观,用于指导政治行为和决策。
例: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它们在政治和经济制度上有着不同的观点。
•社会正义(Social Justice):追求社会公平和平等的理念。
例:许多政治运动和组织致力于实现社会正义,如反贫困运动和性别平等运动。
•民族主义(Nationalism):对个体所属民族的忠诚和认同感。
例:民族主义在政治中常常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可以影响国家的政策和决策。
•领导人(Leader):在政治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
例:总统、首相和党首等都是政治中的领导人,他们对国家和政府的重要决策负有责任。
•政治意识(Political Consciousness):对政治问题和政治参与的认识和关注。
例:政治教育和社会媒体可以提高公民的政治意识,促使他们参与政治活动。
总结本文列举了几个与政治学原理和政治文化相关的名词,并提供了简要的解释和例子。
这些名词和理论都对我们理解和分析政治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七章:《政治学概论》之政治文化
第七章 第一节 • 狭义的文化:仅指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 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 自觉形态的文化。
• 2、政治文化
• • • 柏拉图的“心灵论”(理性、意念和情欲)。 亚里士多德的“本性论”。 马克思在《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在 《法德农民问题》等著作中,分别对法国农民和德国农民 的政治心理趋向和特征即最高权力崇拜的心理作过深刻而 生动的分析。
•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非、拉等第三世界发展中国 家民主政治困境。 • 阿尔蒙德和伏巴《公民文化》:公民文化是“以沟通 和说服为基础的多元主义文化,是一致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的文化,是允许变革但要渐进性变革的文化”(《公民文 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P6)。
第七章 第一节 • • 公民文化的特质主要表现在: (1)公民具有“民主人”的人格特征:开放的自我、 多元的价值取向、信任人类的环境并对之有信心、相对来 说不为焦虑所困扰。 (2)民主政体下公民均有参与政治的愿望,而且参与 政治被视为一种合乎理性的行为。 (3)公民有较强的输入功能取向。 (4)公民有较强的政治效能感。 (5)由于公民文化是一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政治 文化,所以,公民参与政治的取向不是取代臣属或狭隘地 方性的政治文化,而是与之并存。
第七章 第二节
• 五、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
• • • • • • •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渠道和载体传播政治文化, 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实现政治文化在代 际的继承与变迁。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有: 1、家庭。个体社会化的起点。 2、学校。是进行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3、社会组织。政党、政治团体、社会组织。专门与一般。 4、大众传媒。电视、广播、书籍、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 5、政治实践。 6、特定政治符合。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的肖像等。 另外:教会、工作场所、社区社群等都发挥政治社会化的功能。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 PPT
将文化定义为特定 的生活方式的整体 ,它包括观念形态 和行为方式,提供 道德的和理智的规 范。
文化作为信息、知 识和工具的载体, 它是社会生活环境 的映照。
文化作为制序、器 物与精神产品,它 给予我们以历史感 、自豪感,据此我 们理解人的生命存 在、意义和人在宇 宙中的地位。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知识窗】意识形态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
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表现为: 第一,意识形态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
步。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第三,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四,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知识窗】意识形态
(5)依赖性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
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 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 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一节 政治文化的涵义与功能
3、政治价值观 即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 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
知识扩展
3、伦常的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道德总是和人的行为联系
起来。集中表现为“三纲五常”的伦常原则。在 整个中国古代社会,不管主张如何变化,伦常问 题都始终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内容。 第一、伦常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 第二、伦常是重要的统治工具。
三纲五常
知识扩展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形成原因: 1、在国家最高所有权支配下的小农经济 2、以专制王权为核心的庞大官僚系统 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关系
对此,有的学者提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民本 主义”的文化,也有的认为是“人本主义”的文化。
政治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 政治文化
第十章政治文化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及功能一、政治文化的含义政治文化的概念,首先是在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出现的。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在1956年《比较政治体系》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
所谓政治文化,就是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信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
政治文化的特点:(1)政治文化具有深刻的阶级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占主导地位是经济阶级的政治文化)(2)政治文化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性。
(主导型文化、次主导型文化、反主导型文化)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称为主导型政治文化。
生活中次级社会组织形成的特殊政治价值和心理倾向,称为亚文化系统。
亚文化系统分为次主导型文化(与主导型文化相协调)和反主导型文化(与主导型文化相冲突)(3)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二、政治文化的功能1.规定政治生活的基本指向和内容。
不同的社会存在着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要求。
2.指导和规范各种政治行为。
政治文化规定着社会成员内在的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倾向。
3.影响政治过程。
对政治体系的政治过程,即对政治体系的决策和执行的过程和方式发生作用,从而影响着整个政治体系的功能。
(阿尔蒙德:褊狭型、顺从型、参与型)4.维系或变革政治制度。
第二节政治文化的类型和结构一、政治文化的类型划分1.西方学者的将政治文化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从社会成员参政倾向: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参与型文化:是指公民普遍有参政的愿望、能力和要求。
民主、平等是这种政治文化的主导观念。
服从型文化:是指政治只是少数人的事,多数社会成员不能也不愿参与政治。
即使有政治参与的途径,人们也因能力与愿望低下不去参与。
(2)根据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结构及其相互关系: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冲突型文化:是指这类文化中存在着亚文化系统的冲突。
协调型文化:是指各种亚文化系统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社会各个阶层在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方面不存在根本冲突。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一个社会的政治行为和政治信仰的集合。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决定了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和价值观念,进而影响国家的政治体系和政治制度。
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往往也反映了该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因此具有很强的地方性和历史性。
政治文化的形成因素政治文化的形成,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历史和文化,在这方面印度、中国、美国、日本的政治文化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在文化传统中,宗教、价值观、道德理念和民族心理等都会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政治经济形态、政治制度、社会结构、文化教育、媒体传播等因素也都会对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影响。
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环境,各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差异非常大。
不同政治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治制度、政治信仰和政治行为。
在这方面,中国和印度的政治文化就显得截然不同。
中国的政治文化奉行“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注重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这种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了当今的中国。
相反,在印度,宗教因素对政治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印度人认为宗教与政治不可分割。
这种思想使得印度的政治文化显得非常复杂和深奥。
美国的政治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民主和平等,反映了美国自由主义思想。
美国的政治文化构成了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已经成为国家自身的象征和文化基础。
相比之下,日本的政治文化注重集体主义思想,反映了日本社会的风貌。
日本人强调集体利益,注重组织和纪律,这种思想不仅影响着日本国内的政治行为,同时也影响着日本的国际关系。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影响政治文化往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
在这方面,民主制度和专制制度就是两个不同的政治制度,它们的形成是由不同的政治文化所决定的。
如果一个社会具有民主主义的政治文化,那么这个社会就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民主制度。
相反,如果一个社会拥有集体主义、集权、或者是宏观主义思想的政治文化,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形成专制制度。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指的是一种研究身体行为与文化信仰和政治关系之间的联系的学科,其重要理念是,人体是政治系统的深层表征,其中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和潜在的力量。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旨在探讨身体如何受到文化、政治和社会文明的影响,以及在不同历史下表现出的特定表象形式。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的核心不在于探讨身体行为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而在于掌握身体表象与社会政治之间的深刻关系。
它重视身体如何在社会变迁中创造和施展力量,也重视如何利用身体表象来实现政治目标和文化目标。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关注的重点在于研究身体在社会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如何把身体视为一种政治工具。
此外,身体的文化政治学还着重于研究身体在各个古老文化中的地位和功能。
它通过研究历史演变,将身体的变迁与文化、政治和社会之间的深刻关系联系起来,勾勒出当前身体文化政治学中的理论主题。
身体的文化政治学对于人们理解身体,特别是在超越古老文化传统的新政治运动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帮助人们理解身体表象及其潜在动力,从而发掘身体行为在政治发展中的重要角色,从而为新政治运动增添了动力。
政治学相关的话题
政治学是一门涵盖广泛领域的学科,涉及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众多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政治学相关话题:
1. 政治制度:研究政治制度的本质、特征、运行方式、优缺点等。
2. 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基本观点等。
3. 政治文化:研究政治文化的内涵、特点、作用等,包括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
4. 政治行为:研究政治行为的基本类型、影响因素、结果等,包括选举、罢免、抗议、暴力冲突等。
5. 政治领导:研究领导者的素质、能力、领导风格等,以及领导者的选举、任免、监督等机制。
6. 政治组织:研究政治组织的基本类型、特点、作用等,包括政党、政府、议会、司法机关等。
7.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的基本理论、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国际法、国际安全等。
8. 比较政治:研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并进行比较分析。
9. 公共政策:研究政府制定和执行的政策过程、影响因素、结果等,包括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等。
10. 政治社会学:研究政治与社会的关系、政治对社会的影响等,包括政治权
力、政治参与、政治社会化等方面。
文化政治学的理论
文化政治学的理论文化政治学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文化对政治的影响以及政治对文化的影响。
它的诞生和发展主要源于对传统政治学的批判和补充。
传统政治学主要研究政府、政治制度和决策过程等方面,而文化政治学则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对政治的塑造作用。
文化政治学的理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文化是指某种社会的价值观、信仰、习俗、艺术、语言等非物质方面的东西。
文化是一个社会形成、传输和修改的过程,它是社会意识和生产力的体现。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征。
二、文化的功用和意义文化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人类规范行为:文化是人类对行为进行规范的一种手段。
在一个社会中,文化规定了人们该如何表现自己,如何处理事情,如何与他人交往等。
这些规范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还包括一些生活习惯、法律规定等。
2. 塑造文化身份:文化也是形成人类身份的一种手段。
人们在参与社交交往时,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习惯和信仰来展现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这种文化身份的塑造也是社会阶层和等级分化的表现。
3. 维持社会和谐:文化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一种手段。
社会中的文化规范和信仰可以使人们对于某些价值观和行为有共同的认识和认同,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三、政治的定义和概念政治可以理解为某种权力治理的过程和手段。
它在实施中会涉及到政府、政治制度、法律规定等方面。
政治的实施需要满足一些价值取向和原则,如保障人权、公正、自由等等。
四、政治与文化的关系政治和文化在实际运作中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政治制度、法律规定等也具有文化背景。
文化会影响政治的制度、决策过程和影响政治的实践。
政治也会影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有时可以通过政策来促进某些文化活动。
五、文化政治学的应用文化政治学研究的成果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
其中最为重要的可能是在发展民主政治方面的应用。
民主政治需要人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认识,才能使决策过程更加公正和有序。
文化政治学对于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治学理论第三章:政治文化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二、政治文化的内容
政治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 1. 政治认知性成分:即人们对政治组 织、政治过程、政治目的、政治角色、政 治产品等方面的知识。 2. 政治情感性成分:即对政治体系和 政治活动的感情和直观评价。 3. 政治评价性成分:即人们依据一套 他们认为正确和合理的价值信条,明确或 含蓄地对政治体系进行的价值判断。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我们认为,从政治学的发展进程和政 治文化概念出现的背景来看,政治文化是 政治学上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 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 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 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 征。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理解政治文化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针 对政治体系各层面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第二、政治文化的形成是感性与理性、 自发与自觉的统一。 第三、政治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相 对于政治制度具有滞后性。 第四、政治文化具有结构性,内部存 在非同质的亚政治文化。
思考题
一、政治文化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二、政治文化有哪些构成要件? 三、政治文化与国民性是什么样的关系? 四、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是什么样的关系? 五、社会资本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六、政治文化与制度建设和制度运转有什么样的 关系? 七、政治文化与政治变迁是什么样的关系?
政治学导论
21世纪政治学系列教材
2.狭隘型文化、顺从型文化和参与型文 化 这是阿尔蒙德与维巴提出的一种分类 框架。狭隘型文化主要位于原始落后的社 会政治系统中,这些地区尚未形成成熟的 政治共同体,缺少政治角色分化。社会成 员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缺乏明确的认知、 情感和价值取向,更谈不上对体系内的决 策及实施施加影响。顺从型政治文化是政 治体系成员对政治权威、政治结构和规范 及自己在政治输出方面的责任等有较明确
政治学原理政治文化的研究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
1.政治文化分布研究
同质文化:大多数公民对某些基本问题 持有大体一致的看法。
极端文化:大多数公民对某些基本问题 呈现出两个极端对立的看法。
多元文化:一个社会其成员就基本问题 所表达的意见分散。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
2.政治文化结构研究
体系文化:主要反映了国民对政治体系、 政治制度和宪法性安排的态度和看法。
二、政治文化的研究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1.政治文化传统研究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2.现实政治思想研究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4.政治文化比较研究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5.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关系研究
(一)政治文化研究的内容
6.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关系研究
过程文化:人们对政治过程的一整套看 法,反映了公民对于政治参与的基本态度。
政策文化:国民对于国家政策的基本看 法,反映了公民对于重大问题的政策倾向和 价值取向。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
3.政治文化类型研究
封闭型政治文化:以封闭状态的部落和 结构单一的小型社会文化为典型。
顺从型政治文化:民众被动地接受统治, 视自己为臣民,而不是参与政府的公民。
参与型政治文化:社会成员相信,参与 政治不仅是自己的权利,也是维护自己利益 的手段。
(二)政治文化研究的一般方法
3.政治文化类型研究
阿尔蒙德和维巴的公民文化理论
封闭型政治文化 辅 参与型政治文化 主 公民文化
稳定的民主政治
顺从型政治文化 辅
教资国考-政治学基础知识之政治文化(一)
教资国考|政治学基础知识之政治文化(一)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他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政治文化是作为一种观念形式而存在的,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
因此,特定政治文化的性质是由特定政治关系决定的。
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
政治文化通过政治社会化过程得以传习,因此,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政治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现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
第一章政治心理第一节政治心理的含义一、政治心理的定义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这些因素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性格。
二、政治心理的特点政治心理是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心理反映,政治心理的特点首先是由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即社会成员的社会关系属性。
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政治心理作为政治感性认识的特点:第一,政治心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第二,政治心理是对于政治的表象的感觉和感知;第三,政治心理是非理性的精神现象。
政治心理是尚未经过抽象和思考而上升到自觉程度或状态的精神现象。
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作为特定的精神现象,政治心理显示着社会成员对于自己利益的关心,对于自己通过政治途径实现的可能和要求的关心。
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利益关系,对其政治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主导性和支配性意义。
政治学与文化学研究
政治学与文化学研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政治学和文化学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领域。
这两个学科各自探讨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在许多层面上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政治学和文化学的关系,以及两者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一、政治学与文化学的定义和范畴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政治权力的形成与运行,政府机构的组织与功能,以及人们对政治事务的参与和态度。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制度、政党、选举、决策制定等。
文化学是研究人类思想、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学科。
它研究文化的产生、传播和演变,关注人类认知、信仰、道德和艺术等方面。
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文化符号、宗教信仰、语言、艺术等。
二、政治学与文化学的互动关系政治学和文化学是互补且相互影响的学科。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时,不能忽视文化因素对政治行为的影响。
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传统习俗都会影响人们对政治的态度和行为选择。
例如,宗教信仰可能影响选民的政治倾向,而民族文化可能塑造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
反过来,政治也会对文化产生影响。
政治权力的行使会改变社会的文化模式和意识形态。
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也会对文化产生指导和影响。
例如,某些国家制定了法律保护和促进本国文化的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创作活动。
三、政治学与文化学的研究重点政治学和文化学都有广泛的研究领域,但也有各自的特定重点。
政治学在研究中关注政治权力、决策制定和政府机构的组织与功能。
它研究政治行为的规律性和政治制度的演变。
文化学则关注人类的文化行为和思维模式。
它研究文化的符号系统、意义表达和社会认同。
文化学的研究方法除了传统的文献研究,还包括田野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
四、政治学与文化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政治学和文化学在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两者共同构建了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行动选择,而文化背景和信仰系统则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同感。
其次,政治学和文化学的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和社会管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文化政治学
每一个政治实体创造文化,都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置于文化的中心位置,而且都企图用这种文化将其他政治实体组织到自己的政治框架和利益框架中来。
传播文化的过程,就是建立权威和谋求利益的过程。
这种现象就是文化政治现象。
对这种现象进行关注、描述和研究,就是文化政治学。
某个政治实体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普世化,而刻意强调自己的文化是普世文化、自己的价值是普世价值,这恰是文化政治学的一点小奥秘。
只有像中国五四时贤这样的精神崩溃的群体,才如此缺乏判断力,竟然看不透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奥秘。
以蔡元培、鲁迅、胡适为代表的中国精英群体主动放弃中国文化,接受并崇拜西方文化,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民性格等等进行卑贱化描述和批判,实际上就是成全了西方的霸权和利益——虽然他们的主观意图未必如此。
清末民初那一代文化领袖,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与西方国家具有文化亲缘关系,和价值认同。
可是在血缘上和社会组织上,他们又只能属于中国社会。
这种文化认同与民族身份的矛盾,将给他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分裂。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的主人公,就是这种精神分裂的典型案例。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聘请他们给孩子教授子曰诗云等等传统文化资源,他们觉得是自己的奇耻大辱。
他们的长辈逝世之后,他们不得不参加富于中国特色的葬礼,他们却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加给他们的最大折磨,并因此而怀有深刻的仇恨。
魏连殳作为西方文化的承载者,寒石山村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他们在祖母葬礼上那种剑拔弩张、决一死战的态度,恰好表现了新一代精英人物精神分裂的程度及其疼痛的程度。
鲁迅对于这场葬礼上的较量投入如此大的兴趣与热情,可见他对于魏连殳式的精神分裂体会有多深。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崛起的一代精英人物,迅速成为引导中国文化前途的决定性人物,他们所选择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正统和主流。
此后几代国人,都是在这种主流文化和主流教育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寒石山村民所坚守的文化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扫荡,他们所承受的文化崩溃的疼痛,并不比精英人物少一些。
文化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化政治知识点归纳总结文化政治是指政治活动和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各种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价值观念、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规范的现象。
文化和政治是相互联系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特定社会的政治生态系统。
文化政治知识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政治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是研究政治现象与社会结构、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的领域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等方面。
政治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机构、政治组织、政治行为者、政治运动、政治冲突等。
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社会学的核心研究对象之一。
政治制度包括国家的宪法、法律、政府机构、政党制度、选举制度、行政制度等。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政府的权力结构、分工与合作、权力制衡与约束,以及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等。
政治行为是政治社会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政治行为指的是政治参与者为达到其政治目标而进行的一切活动。
它包括投票、游说、示威、罢工、谋略、联盟、合作等各种方式的政治活动。
政治文化是政治社会学的又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政治文化指的是一定社会中的一套政治观念、价值取向、信仰情感、行为规范和政治信仰的总和。
它包括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信仰、政治参与文化、政治价值观等。
二、群体政治行为群体政治行为是指一定社会中,由一定的政治目标、政治动机、政治组织、政治行动策略和手段,组织起来的对政治秩序和政治权力进行活动的行为。
群体政治行为包括游行示威、罢工集会、政治运动抗议等。
这些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改变或者维护政治秩序、政治权力的分配和运转等。
群体政治行为有其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首先,群体政治行为的发生常常与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密切相关。
其次,群体政治行为常常是一种政治参与的方式,是政治性的,涉及到政府政策的公共理性讨论和冲突。
再次,群体政治行为可能是对政府权力行使监督的一种方式,也可能是政治改革和社会变革的一种表现。
社会学中的文化政治
社会学中的文化政治文化和政治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动交织,共同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而社会学中的文化政治,是指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与互动,其中文化被视为政治的一部分而不是相互独立的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道德指导和价值取向,政治则是规范人类生活的权力结构和决策机制。
本文将深入探讨社会学中的文化政治,分析文化政治的内涵与意义,并探讨文化政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文化政治的内涵和意义在社会学中,文化政治的内涵与意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关系,二是文化政治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与作用。
首先,文化与政治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文化是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则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化作为一种通过受教育、社会化和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价值体系,它可以影响政治的规则、制度和行为方式。
政治则是规范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结构,它是通过政治制度和规则实现的。
这种相互关系是自然存在的,两个概念之间的交互作用是紧密相连的。
其次,文化政治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文化和政治相互交织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社会规范和制度的形成上,而且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邃的影响。
文化政治的互动关系和结构,可以塑造出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对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是多重而深远的。
正是由于文化、政治、社会之间的不可分割性,才使它们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政治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对社会的发展和演变而言,文化政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文化和政治的整合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也可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首先,文化政治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政治的整合可以帮助人们发现和保护自己的价值,形成和培养感情,增强团结,形成共同目标,促进社会和谐和稳定。
执政者可以通过塑造文化和传统来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凝聚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政治制度和政策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化知识点
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化知识点在政治学领域中,政治文化与社会化是两个核心概念,对于理解和研究政治体制以及国家政权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政治文化和社会化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共同拥有的在政治上的价值观念、信仰、态度和习俗的总和,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
政治文化在许多方面影响着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
1.1 政治文化的要素政治文化的要素包括价值观念、信仰、态度和习俗等方面。
其中,价值观念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反映了人们对于政治的基本认知和评价标准。
信仰指的是人们对于政治神圣性或权威性的承认和尊重。
态度是指人们对于政治行为和制度的情感倾向,可以分为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
习俗则是指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传统。
1.2 政治文化的功能政治文化在政治体制和政治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首先,政治文化可以塑造国家的政治价值观念和民族认同,对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凝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次,政治文化也是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传承和社会化过程,人们逐渐接受并内化了政治文化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最后,政治文化也影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和参与程度,在政治选举和公民参与方面起到了引导作用。
二、社会化社会化是指在个体与社会互动过程中,个体通过学习和适应来获取和内化各种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的过程。
在政治学中,社会化是指个体在政治方面的认知和行为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人成为公民和政治参与者的过程。
2.1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主要包括家庭社会化、教育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和群体社会化。
家庭是孩子第一个接触社会的环境,通过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孩子逐渐形成了对政治的认知和态度。
教育系统对于政治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学校的政治教育和课程设置,学生接受到了系统的政治知识和价值观念。
媒体是政治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新闻报道和信息传递,人们对于政治事件和政治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文化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
文化政治知识点总结归纳文化和政治是社会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面貌。
文化政治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广泛,从传统文化到当代政治制度,都涉及了各种各样的概念、理论和实践。
下面我将从文化政治的角度出发,总结归纳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一、文化政治的概念与特征文化政治是指文化和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它既包括政治对文化的影响,也包括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在文化政治中,政治作为统治和管理社会的手段,往往需要通过文化来进行意识形态的传播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而文化则在政治的指导下,通过媒体、教育、文学、艺术等方式来支持和反映政治的理念和权力。
文化政治的特征有以下几点:1. 多元性:文化政治既体现了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和融合,也反映了不同政治观念的争夺和斗争。
2. 动态性:文化政治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它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和演进。
3. 控制性:政治对文化有一定的控制和引导作用,它可以通过法律、制度和宣传媒体来对文化进行导向和干预。
4. 反抗性:文化政治也包含了一些对政治的反抗和批判,这种反抗可能是来自于社会底层的抗议,也可能是来自于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抵制。
二、文化政治的发展历程文化政治的发展过程,往往与社会的变化和政治的变革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文化政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1. 古代文化政治:在古代社会,文化政治主要是以宗教和宗族为核心,统治阶级通过宗教仪式和家族传统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在古代帝国中,文化政治也比较强调国家的一体化和中央集权,通过宫廷文化和儒家教育来巩固统治。
2. 中世纪文化政治:在中世纪欧洲,文化政治主要是由天主教教会来主导,它通过神学教育、神职人员和宗教仪式来影响社会的信仰和行为。
同时,在东方,伊斯兰教也在政治的指导下,形成了高度文明的阿拉伯帝国和波斯文化。
3. 近代文化政治:近代文化政治伴随着现代化和国家建设而产生。
在近代,西方国家逐渐在文化政治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通过殖民和帝国主义的手段,将自己的文化和政治制度传播到全球范围,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文化政治学原理
文化政治学的总体性理论
文化政治学的整体性理论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元组合论和整体叙事詹明信在西方后现代哲学家中是从整体性出发论证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各样文化现象的代表,他对整体性的理解与卢卡奇十分邻近,相同以为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方式,他把整体性思想落实到文学和文化责备中,以为要把文学放入社会历史语境中,着重现实中和它有关的全部要素。
詹明信明确表述了自己文化分期的看法,“此刻让我解说一下‘文化分期’。
我以为资本主义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形成了国家的市场,这是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代。
第二阶段是列宁所阐述的垄断资本或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形成了不列颠帝国、德意志帝国等。
第三阶段则是二次大战以后的资本主义。
第三阶段的主要特色可概括为后期资本主义,或多国化资本主义。
这个阶段在六十年月有其集中表现,这是一个崭新的、与前方各阶段根本不一样的新时代,并且好多人以为这个时代更靠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描绘。
与这三个时代有关系的文化也便有其各自的特色。
第一阶段的艺术准则是现实主义的,产生了如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但跟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进步,生物学意义的‘变异’在连续地发生,于是第二阶段便出现了现代主义,而到第三阶段现代主义便成为历史遗迹,出现了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特色是文化工一业的出现。
在欧洲和北美这类状况是拥有重要意义的,但在第三世界,比方说南美洲,即是三种不一样时代并存或交错的时代。
在那边,文化拥有不一样的发展层次。
这三个阶段的区分自然只是合用于一详细的社会阶段,并且一定和整个前资本主义传统联系起来才行,但这其实不阻碍这三段区分法的可行性”。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针对历史阶段推行区分,主要的依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关系,在详细的社会阶段中,表现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
应当说,这类区分的依照有浓重的政治经济学色彩,经济被放在决定性的地位,而其余要素如政治、文化等则被矮化。
特别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个对子模式,已经被好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所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一个政治实体创造文化,都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和利益置于文化的中心位置,而且都企图用这种文化将其他政治实体组织到自己的政治框架和利益框架中来。
传播文化的过程,就是建立权威和谋求利益的过程。
这种现象就是文化政治现象。
对这种现象进行关注、描述和研究,就是文化政治学。
某个政治实体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普世化,而刻意强调自己的文化是普世文化、自己的价值是普世价值,这恰是文化政治学的一点小奥秘。
只有像中国五四时贤这样的精神崩溃的群体,才如此缺乏判断力,竟然看不透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小奥秘。
以蔡元培、鲁迅、胡适为代表的中国精英群体主动放弃中国文化,接受并崇拜西方文化,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民性格等等进行卑贱化描述和批判,实际上就是成全了西方的霸权和利益——虽然他们的主观意图未必如此。
清末民初那一代文化领袖,他们对于西方社会与西方国家具有文化亲缘关系,和价值认同。
可是在血缘上和社会组织上,他们又只能属于中国社会。
这种文化认同与民族身份的矛盾,将给他们造成严重的精神分裂。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的主人公,就是这种精神分裂的典型案例。
中国传统社会的家长聘请他们给孩子教授子曰诗云等等传统文化资源,他们觉得是自己的奇耻大辱。
他们的长辈逝世之后,他们不得不参加富于中国特色的葬礼,他们却认为这是中国社会加给他们的最大折磨,并因此而怀有深刻的仇恨。
魏连殳作为西方文化的承载者,寒石山村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他们在祖母葬礼上那种剑拔弩张、决一死战的态度,恰好表现了新一代精英人物精神分裂的程度及其疼痛的程度。
鲁迅对于这场葬礼上的较量投入如此大的兴趣与热情,可见他对于魏连殳式的精神分裂体会有多深。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崛起的一代精英人物,迅速成为引导中国文化前途的决定性人物,他们所选择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正统和主流。
此后几代国人,都是在这种主流文化和主流教育的培养下成长起来的。
寒石山村民所坚守的文化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扫荡,他们所承受的文化崩溃的疼痛,并不比精英人物少一些。
一部分精英人物率先体验到的精神分裂,外化为不同人群之间的文化分裂和社会分裂,中国社会因此而遭遇着广泛的撕裂与疼痛。
当今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和政治认同危机,就是这种疼痛的升级版。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摩罗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