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单元学习总结学案 岳麓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单元学习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工业经济体制经历的三次重大转变
1.第一次:新中国成立初到1956年后,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①照搬苏联模式。
②缺乏经济建设经验。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加快工业化建设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第二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革命”的教训,并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内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体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等。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推进工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第三次: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土地改革
(1)原因: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意义: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
(1)原因: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的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3)意义: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
(1)原因: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的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
(2)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规模,实行“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
(3)影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中共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一、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特点: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1.“点”是指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
经济特区的成功产生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
2.“线”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发区。
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发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
4.“全方位”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的两手战略,不仅“引进来”,而且“走出去”。
5.“宽领域”是指我国不仅开放经济领域,而且在逐步开放政治、思想文化领域。
6.“多层次”是不仅设立经济特区,而且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开放区,并且不断向内地延伸。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并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制定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大战略,到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GDP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
5.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世界三种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
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制度
君主立宪制、内阁
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
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
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商制度
典例分析(2018·全国卷Ⅰ,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
二抓关键:抓住“1953年”和“邀请函”以及图片中的矿山这些信息,联系“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
第二步:逐项分析
选项具体分析结论A项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与材料
时间“1953年”不符,故A项错误
排除B项中国古代就已经开始开采矿产,“开始”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排除
C项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排除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对矿产资源需D项
正确求极大,漫画反映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故D项正确
答案 D
题型特点
题干中一般是给出一幅或数幅漫画,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创设新情境、新问题,然后题干以简单的文字提出问题,要求从四个选项中做出恰当的选择。
解题技巧
“一析”“二联”“三解”
(1)“一析”是指剖析漫画,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
观察漫画中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弄清漫画是褒还是贬,这对于选择有导向作用。
同时透过漫画中的提示性语言和漫画的标题领会寓意。
考生要通过分析漫画
中的人、物与文字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就事论事,从整体上把握漫画的寓意和中心。
(2)“二联”是指联系材料,联系教材知识,结合漫画寻找解题依据。
漫画所要揭示的问题,往往就是我们在教材中学过的基本知识,因此,应将题干、题肢和教材主干知识相联系,不能脱离教材知识。
(3)“三解”是解答问题,“题目在书外,理在书中”,这是命题者的意图,在解题时,同学们的思维的角度尽可能多样化,从学过的知识中寻找解答的方法。
变式训练
1.(2018·全国卷Ⅱ,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答案 B
解析由材料“1956年”可知三大改造完成后,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由材料“奶奶的尺”“阿姨的尺”可知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故B项正确。
2.(2017·海南高考,12)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
答案 C
解析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