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4: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人教版必修二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10.0分)1.牛在中国作为勤奋、力量、镇邪、诚实、吉祥、丰足的象征,其形象已深深地融入中华文化之中,形成诸如“鞭春牛”“送春牛图”及“舞春牛”“唱春牛”“跳春牛”“春牛会”等灿烂的“春牛”母题民俗文化。

“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缘于( )A. 石器锄耕的出现B. 农耕文明不断发展C. 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D. 国家政局长期稳定【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牛在农业生产的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AC.联系所学可知,石器锄耕出现在夏商周时期,而牛在农业中的使用最早是在战国时期,“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故排除AC。

B.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农耕文明时代,牛在农业生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牛是相当重要的蓄力,因此“春牛”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是由于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

D.“春牛”文化是民俗文化,与国家政局长期稳定关系不大,故不选D。

故选B。

2.南宋刘一止《苕溪集》载:“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这可以佐证A. 冶金工具革新B. 农业技术进步C. 风能普遍利用D. 小农生活富足【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正确解题干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解答】B.题干“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呷呀。

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残年我亦冀一饱,谓此鼓吹胜闻蛙。

”体现了南宋用风力水车灌溉农田的情景,可以佐证农业技术进步,故B正确。

AD.题干均不能体现,故排除AD。

C.“普遍使用”说法绝对,故排除C。

故选B 。

3. 下列图片可以直接用来印证我国古代( )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C. 经济结构的变化D. 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答案】D【解析】略4. 耧车是西汉时期发明的播种工具,它将开沟、播种结合在一起,一次可播三行,一人一牛,日种一顷,功效提高了十几倍。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高中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习题
一、选择题
1.被奉为中国农业始祖的是:
A黄帝B神农氏C炎帝D仓颉
2.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农业相比,下列说法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鲜明特点的是:
A中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绵羊
C猪是中国一直饲养的家畜
D中国北方种植业以粟为主
3.青铜农具最早出现在什么时期?
A夏朝B春秋时期C西汉初期D商周时期
4.图示的耕作方式出现的朝代是?
A秦朝B商周时期C西汉D春秋战国
5.战国时期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B灵渠C京杭大运河D通济渠
二论述题
6.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什么变化?
答: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生产力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人们摆脱了不断迁徙的生活方式,可以稳定的在一个地方定居。

(2)说明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升,有利于人口的繁衍。

(3)中国农业开始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进入了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4)劳动力得到进一步解放,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奠定了封建社会赖以统治的经济基础。

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B
3.D
4.C
5.A。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药祖”神农(下图)在中国上古传说的帝王中,地位显赫,其主要原因是()A.创制并推广铁犁B.使用大镰收获C.推广牛耕技术D.创制耒耜,教民耕作2.“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3.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

”材料最能说明商朝时()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4.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农业逐渐形成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石器锄耕C.铁犁牛耕D.耒耕耜耕5.《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

”这说明,战国时期()A.五谷开始种植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C.土地私有出现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6.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7.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下图所示人物主持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历苍黄风雨,惠泽中华民族两千余载,堪称世界水利工程的典范。

这一水利工程是()A.灵渠B.都江堰C.郑国渠D.白渠8.曹魏时出现了一种用木制成,可用脚踏或手摇,既能把低处的水引上高坡进行灌溉,也可以排涝的灌溉工具是()A.曲辕犁B.水排C.翻车D.筒车9.唐朝法律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

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

上述规定反映了()A.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10.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基础达标]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曲柄锄耕C.刀耕火种D.铁铧犁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原始农业阶段的耕作方式,解答的关键是明确题干材料中“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的含义。

2.1956年我国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铁锛(一种农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

根据出土文物判断,这处古墓应不早于()A.夏商B.春秋战国C.秦汉D.隋唐『答案』B『解析』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铁锛”,即铁农具,而铁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此墓不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

3.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答案』D『解析』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南北省份都有,反映出牛耕得到普遍推广,因此D项正确。

从分布地点看,以北方居多,说明当时经济中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

由题中信息无法推断出陕西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和山东农耕技术发展程度,排除A、B项。

4.关于我国农业,早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就已提及“深耕易耨”;在《荀子·富国篇》中也有“多粪肥田”、“长斗石,取上种”等说法。

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战国时期()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C.农业主体地位的形成D.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深耕易耨”“多粪肥田”“取上种”等反映了战国时期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故选A项。

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的态度,排除B;自原始时代后期以来中国以农立国,故C项不当;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5.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答案』D『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公元前6世纪,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而且铁制农具的种类之丰富,都说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含解析)人教版必修2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期间,我国农业发达地域的最主要耕种方式是()A.刀耕火种B.耜耕C.铁犁牛耕D.集体耕种分析: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种方式,故 A 项错误;耜耕是商周期间的耕种方式,故B 项错误;铁犁牛耕是春秋战国期间出现的先进耕种方式,故 C 项正确;集体耕种不是一种耕作方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 C2.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应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铁犁牛耕的出现B.耕犁技术的成熟C.精耕细作的开始D.单位亩产量提升分析:图一是汉代二牛抬杠的耕种图,使用的是直犁;图二反应的是唐朝江南地域出现的曲辕犁。

曲辕犁相对于直犁拥有深耕、易碎土等长处,故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应了耕犁技术的成熟。

铁犁牛耕技术出此刻春秋战国期间, A 项错误; C 项在资猜中未表现; D 项与题意没关。

答案: B3.以下图展现的耕种方法,最早出此刻哪一期间()A.商周B.西汉C.隋唐D.明清分析:此题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与判断能力。

图中所示的代田法是西汉时赵过推行的。

答案: B4.“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受益于水利工程()A.都江堰B.郑国渠C.漕渠D.灵渠分析:都江堰是战国期间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当今四川省成都市,依据- 1 -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 A 项正确;郑国渠是战国期间由韩国水工郑国修筑的水利工程,位于关中,当今陕西一带,故 B 项错误;漕渠是汉武帝时开凿的沿秦岭北麓的人工运河,使潼关到长安的水道运输时间大大缩短,故 C 项错误;灵渠是战国期间修建,位于广西境内,与题意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A5.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对于农业的表达,如《农书·粪田之宜》中的“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任地》中的“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以上资料均反应了() A.中国古代农业依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色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敬自然规律D.中国古代农业着重就地取材分析:此题考察的是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色的理解。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4: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4: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一单元训练1发达的古代农业[基础达标]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曲柄锄耕C.刀耕火种D.铁铧犁耕2.某《竹枝词》云:“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低不做荒。

”这首词描写的灌溉工具是()A.耧车B.翻车C.筒车D.风力水车3.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出土省份出土地点陕西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山东滕州宏道院、滕州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山西平陆枣园内蒙古和林格尔江苏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从中可以得出的最恰当的结论是汉代()A.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最先进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牛耕得到普遍推广4.荀子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

材料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B.一年多熟制C.增加从业人口D.精耕细作5.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铁刀和铁耙在乡村成为日常用具。

”这一现象突出表明()A.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B.水利事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C.土地私有制度开始出现D.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6.《颜氏家训》中说:“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

”可见当时的经济形态是()A.合作经营B.集体劳作C.重农抑商D.自给自足[能力提升]7.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A.原始农业B.个体农耕C.千耦其耘D.自然经济8.《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

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B.社会制度C.生产能力D.劳动力短缺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4: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4: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的修筑完成,反映了当时秦国( )A.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B.法家思想成为正统C.重视农田的生态保护D.集权制度的优越性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帘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时( )A.田园生活自然祥和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通常会采取减免贫苦农民的田租,将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犁牛贷种食借给贫民等多种救济措施。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避免因流民问题引发农民起义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D.实行“轻徭薄赋”政策4.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B.铁犁牛耕→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6.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中还剩有稻谷。

这说明( )A.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B.水稻是最古老的粮食作物C.当时浙江水稻产量最高D.当时水稻种植已遍及全国7.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A.以农立国B.以民为本C.神权至上D.抑制商业8.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③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9.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作业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观察下图,它反映了( )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3、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

对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A.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B.南方政治清明促进经济发展C.政府推行重南轻北的农业政策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地区4、我国有如下谚语:“及时刈艾(除去杂草)仓必满溢”“施粪如用药,适度为佳”“麻黄种麦,麦黄种麻”“深耕三尺三,来年必丰年”。

这些谚语最能说明我国古代( )A.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B.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五谷丰登,生活舒适D.传统文化底蕴深厚5、考察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明代中后期中国人口数量出现了快速的增长,这得益于精耕细作生产方式的推广和高产作物的引进。

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B.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C.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D.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6、“大清国农村是一个精英自治的准民主社会,乡绅靠自然威望而不是刚性权力担任民间自治领袖。

乡绅的自然威望主要来自德高望重、勇于负责和办事公正。

”这种自治状况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B.中央集权的逐渐削弱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地方政府权力的下移7、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

今则不然,……十余年间,己易数主。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4: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4: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包括()①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④以土地国有制为主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2.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唐朝江南一带的农民,你可能遇到的情况有()A.空暇之时,与家人一起纺棉织布 B.采用新的生产工具——曲辕犁C.农闲时去集市卖点农产品,存点纸币 D.用彩瓷装饰房子,用煤做饭取暖3.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商品经济极端落后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4.明清时期,我国提高农产量的方式不包括()A.一年多熟的耕作方式 B.引进高产作物品种C.扩大土地的开垦面积 D.革新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率5.钱穆认为北魏均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如此评价是因为该制度()A.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 B.完全取消了土地买卖C.把部分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D.没有具体的授田规定6.“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实现社会和谐等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B.宗法制为内核的政治结构C.外儒内法的封建统治思想 D.大河流域独特的地理环境7.以“六礼”为核心的传统婚礼,主要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阶段,整个过程形式繁琐,对家庭而言消耗巨大,但这种婚礼却在中国长期存在,究其原因有()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②结婚社会成本较高,有利于婚姻的稳定③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④儒家思想的影响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③④8.战国时期,变法改革成为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

以下变法改革在各国兴起的原因不正确的是()A.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B.兼并战争的需要C.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D.实现富国强兵9.《后汉书》载,杨震“少孤贫,与母居,假地种植,以给供养”,郑玄“年过四十,乃归供养,假田播殖,以娱朝夕”。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人教)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从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你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 A.原始畜牧业出现B.原始农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C.农业生产在春秋时期已经成熟D.我国主要农作物在春秋时期品种基本具备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大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

”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时期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3.黍和稷为同一类农作物,粘性的叫黍,不粘的称稷。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

由此,研究者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诗经》中包含了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B.甲骨文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C.黍和稷是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4.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

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A.①③ B.①②③C.②④ D.①②④5.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特点之一,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包括( ) A.铁犁牛耕技术未能实现革命性进步B.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耕地有限,人多地少矛盾突出D.社会分工越来越细6.《礼记》有“天子为籍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诸侯耕于东郊”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这主要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7.《庄子·让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同步练习: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1.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与材料反映时期相符合的生产工具应该是()A.铁制工具B.曲辕犁C.风力水车D.石刀石斧答案D2.先秦时期,古代中国的农耕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那么,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C.铁犁牛耕D.机械化耕种答案C3.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

下列史实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县制的出现B.铁农具的使用C.都江堰的修建D.一牛挽犁的出现答案B4.它在唐朝已经使用,“是古代中国耕作农具成熟的标志,其优点是深浅自如、轻便省力”。

该“耕作农具”是()A BC D答案D5.(2019·日照高一检测)东汉崔寔的《政论》记载:“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中描述的农具是()A BC D答案A6.(2019·山西学业水平考试)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

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注重把握农时D.注重使用肥料答案A7.(2019·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答案A8.(2019·北京学业水平考试)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答案B9.(2019·益阳调研)观察下图,它反映了()A.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十分发达B.我国古代手工业十分发达C.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D.我国古代男女的社会地位【考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题点】小农经济的特征答案C10.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A.自然经济的形成B.商业经济的发展C.井田制的确立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答案D11.(2019·南宁联考)先秦时期的农作物品种经历了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文献中有“百谷”“九谷”“六谷”“五谷”的演变。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

【优选整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各种小吃,全方位展示了中国人的日常饮食。

米饭,永远是江南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有可能最早享用米饭的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半坡人D.河姆渡人2.观察下列图片,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反映出的最准确的历史信息是A.铁农具使用范围的扩大B.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C.铁农具已占据主导地位D.传统农业经济不断发展3.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

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A.“精耕细作”特点B.“重农抑商”思想C.“自给自足”形态D.“靠天吃饭”观念4.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近年己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由此可以推知A.铁犁牛耕始于商代B.文献史料与考古发现相互佐证C.文献史料真实可信D.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主要为农具5.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6.北宋张耒曾描述某种灌溉工具“踏车激湖水,车众湖欲竭”,清朝《松江府志》也记载这种灌溉工具效率较高,“凡一车用三人至六人,日灌田二十亩。

”这一工具应指A.B.C.D.7.《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沪核桑,菜茹苻畦,瓜瓠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这种生产体现的特点是A.男耕女织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因地制宜8.《中国经济史》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西周B.春秋战国C.唐朝D.宋朝9.观察下图,图中所示耕种方法的先进之处主要表现在A.休养地力,保苗抗旱B.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C.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D.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10.一位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欲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课时训练题组1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2019·临沂高一检测)“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信息“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可知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

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

2.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

这反映了当时()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答案』 A『解析』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A。

题组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2018·龙岩高二期末)下表是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齐国农具所作的分类概况。

由此可推断齐国()A.较早进入农耕时代B.农业生产工具多样C.农耕技术领先他国D.大力提倡发展农业『答案』 B『解析』从材料中齐国的农具,可知分工细致,种类多样,故B项正确。

4.(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安装有犁评的生产工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它是()A.耧车B.翻车C.曲辕犁D.筒车『答案』 C『解析』由题干中“安装有犁评”“调节犁耕的深浅”等信息可知,这种生产工具是曲辕犁,故选C项。

A项是播种工具,B、D两项是灌溉工具,与题干要求不符,故排除。

5.(2018·漳州高一期末)中国古代农具各式各样,耕种工具有犁、耙、耖、锄等,收获农具有掼床、镰刀等,加工农具有碌碡、砻、磨盘等,数不胜数,据此可知,古代农耕经济() A.形式多样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个体经营『答案』 C『解析』从材料中古代农业工具有耕种工具、收获工具、加工工具的分类,每一类种类多样,体现了古代农耕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正确。

人教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答案

人教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答案

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汉代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民在省吃俭用的情况下,“三年耕,才有一年之蓄”。

同时据记载,汉代实行全国皆兵,男子20岁成丁,可以独立耕种和服役,但要到23岁才开始服兵役,期限一年。

这反映了汉代A.生产力水平低下B.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C.边疆不稳战事频繁D.制度蕴含经济和道德的考量2、《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3、下面的汉代画像石拓片和民间剪纸作品,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A.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C.封闭的地主庄园经济 D.乡村生活的祥和富足4、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5、“犁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中国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A.精耕细作B.技术先进C.家庭经营D.生产效率高6、《华阳国志》中记载:岷山多梓、柏、大竹,颓随水流,坐致材木,功省用饶。

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材料反映的是下列哪个水利工程的功效()A.芍陂 B.都江堰 C.白渠 D.郑国渠7、某历史学习小组收集了以下图片开展中国古代史的探究学习,其探究主题应该是()A.手工业成就B.印刷术推广C.商业的繁荣D.农业的发展8、《平凉府志》载:“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蜀秫(高粱)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课时训练:第一单元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唐代诗人李绅的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主要反映了当时A.“贫者无容足之居”B.“有力者无田可耕”C.“生民之本,要当稼椅而食”D.赋税(田租)沉重2.据古代文献记载: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技术虽有进步,但尚未普及,占主导地位的起土、翻土农具仍以锸、锄为主。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A.冶铁技术的落后B.精耕细作的需要C.耕牛的极度缺少D.小农经济的阻碍3.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

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

闭门而为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

”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4.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

”这些论述的应用A.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B.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C.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D.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5.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户计”,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行管理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

这一措施有利于()A.缓和土地兼并B.遏制社会贫富分化C.发展商品经济D.强化社会控制6.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7.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2: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下图为原始社会某种生产工具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该生产工具应为()A.石斧B.石犁C.木耒D.铁犁2.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

”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A.铁犁牛耕B.曲柄锄耕C.刀耕火种D.铁铧犁耕3.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

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4.代田法是先把田地开成一条条深宽各一尺的垄和沟,第一年把庄稼种在沟里,出苗后,逐渐把垄上的草和土培到苗根上;第二年在原来的垄上,再如法开沟栽种(如下图所示)。

这种农业生产技术所表现的特点是()A.广种薄收B.少种多收C.休耕轮作D.精耕细作5.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

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A.人们非常重视祭祀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6.《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瓠果蓏,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 A.五谷六畜B.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D.铁犁牛耕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

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后汉书》(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主要经济形式是什么?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4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

高考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大一轮复习课时作业24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含解析

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课时作业24发达的古代农业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

”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铁犁牛耕C.精耕细作D.自给自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

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土之生五谷”“人善治之”“一岁而再获之”等可知,该思想家意在说明通过合理利用土地,一年可以有很好的收成。

故答案为C。

答案:C2.“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

”材料说明这是典型的() A.灌溉工程B.防洪工程C.蓄水工程D.综合水利工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依据材料“蜀”“穿二江成都之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水利工程为都江堰。

“辟沫水之害”体现了都江堰的防洪功能;“行舟”体现了都江堰的交通运输功能;“溉浸”体现了都江堰的灌溉功能。

故都江堰是综合性的水利工程,D正确。

A、B、C错误。

答案:D3.“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 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小农经济。

根据材料,中国农民的农具,当欧洲用木制农具时,中国农民已经用铁犁耕田,但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而从未想着改善,由此说明小农经济同西方相比表现出极大的停滞性,D正确。

从材料中无法得出自然经济的脆弱性,A错误。

材料主要在强调中国的小农经济渐趋落后,B错误。

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反映的是现象,不是实质。

故选D。

答案:D4.南宋初年,社会对麦类的需求量空前增加,促进小麦在南方的种植达到了高潮,出现了“竟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的局面。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必修2课堂作业精练24课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1.下表数据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簿(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簿)。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每户最多与最户数口数成丁男女数耕地总数少田亩数25户105口69口617亩54亩、8亩A.精耕细作农业发展B.地主田庄经济繁荣C.自耕小农经济盛行D.土地租佃现象普遍2.中国古代流传有“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肥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等谚语。

这些谚语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B.男耕女织C.注重把握农时D.注重使用肥料3.唐朝前期,73.02%的水灾都发生在北方,南方多雨区仅占26.98%。

仅关内道、河南道水灾频次占唐前期总数的50%以上。

安史之乱后,淮南道、江南道水灾频次记载明显增加,史书中还多次出现江南西道暴雨山洪的记录。

据此可知( )A.经济严重衷退B.土地政策调整C.经济重心南移D.政府管理失控4.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

从本质上反映了()A.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B.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C.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D.商品经济极端落后5.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

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6.下图是2010年中国邮政发行的一枚邮票。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集体劳作D.粗放经营7.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

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8.“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物价普遍上涨了3倍左右。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8: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8: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练习题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迅速,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下列属于中国最早培植的农作物品种有()A.水稻、玉米B.水稻、粟C.小麦、葡萄D.玉米、粟2.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种安装有犁评的生产工具,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它是()A.耧车B.翻车C.曲辕犁D.筒车3.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在汉代取得明显进步的是()A.耧车B.水排C.高转筒车D.曲辕犁4.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

把田地开成一条条垄和沟,每年轮换在沟和垄上栽种,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

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A.小农经济B.自给自足C.男耕女织D.精耕细作5.“脚痛腰酸晓夜忙,田头车戽响浪浪。

高田车进低田出,只愿高洼不做荒。

”这首《竹枝词》描述的灌溉工具是()A.耧车B.翻车C.高转筒车D.风力水车6.战国时期,李冰在成都平原主持修筑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井渠7.唐诗《田家》中写道:“倚床看妇织,登垅课儿锄。

”这反映了()A.农村商品经济的发达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来源:学。

科。

网]C.家庭手工业规模扩大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8.“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的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材料二男耕女织图材料三(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

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

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

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单选题1.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的修筑完成,反映了当时秦国( )A.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B.法家思想成为正统C.重视农田的生态保护D.集权制度的优越性2.“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帘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是黄梅戏《天仙配》中的一段唱词,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特点时( )A.田园生活自然祥和B.商品经济发达C.自耕农经济脆弱D.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3.西汉时期,政府在灾荒年通常会采取减免贫苦农民的田租,将部分山林川泽苑囿,犁牛贷种食借给贫民等多种救济措施。

西汉政府对灾民实施救济的根本原因是( )A.实行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政策B.避免因流民问题引发农民起义C.小农经济支撑着王朝的生存和发展D.实行“轻徭薄赋”政策4.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史实,其中因果对应关系正确的一组是( )A.刀耕火种→小农经济形成B.铁犁牛耕→地主土地所有制瓦解C.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D.土地兼并→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中国历代王朝一向把外国视为夷狄,而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荒服之外,无非藩属,悉我从仆”,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当时世界文明的中心,周边民族尚未开化B.周边民族是游牧文明,中国农业文明优于其他文明C.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小农经济造成自大心态D.这是客观现实的、直接的、真实的反映6.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中还剩有稻谷。

这说明( )A.我国水稻种植历史悠久B.水稻是最古老的粮食作物C.当时浙江水稻产量最高D.当时水稻种植已遍及全国7.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A.以农立国B.以民为本C.神权至上D.抑制商业8.中国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成的原因有()①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②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③先进的灌溉工具的出现④土地私有制的确立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9.古代中国的农耕技术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下列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A.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D.播种方式的变革10.我国古代历法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末期可能已出现原始历法。

商周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物候历《夏小正》。

这表明()A.原始历法诱导了原始农业的产生B.古代重视利用物候知识发展农业C.原始历法适应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农时观念11.西周初年,边陲之地的诸侯国地广人稀。

经过春秋时期的开发,这些封国内的荒地被开垦,大型农田水利工程开始兴建,楚国修建芍陂渠,吴王修建伍堰河。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B.南方水旱灾害较为严重C.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D.吴楚经济实力较为强大12.南宋画家楼璹绘制45幅《耕织图诗》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

清朝康熙帝命人在楼璹原作基础上重新绘制,计有耕图和织图各23幅,并每幅制诗一首。

雍正朝和乾隆朝也都有《御制耕织图》问世。

清朝皇帝力推《耕织图》旨在( )A.教导农民提高耕织产量B.推动文学艺术水平进步C.维护传统小农生产模式D.告诫百官体谅民间疾苦13.元代《东鲁王氏农书·农器图谱》收录了一百多种农具,配有歌咏各种农器的诗作与插图,在刻画器物形状、颂美器物功能的同时,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进步。

下列诗作中属于描述下图所示排灌农器的是( )A.“老龙下饮骨节瘦,引水上诉声呀,初疑蹙踏动地轴,风轮共转相钩加。

”B.“从来激浪转筒轮,却恨翻车智来仁。

谁识人机盗天巧,因凭水力贷疲民。

”C.“日日车头踏万回,重劳人力亦堪哀。

从今垄首浇田浪,都自乌键领上来。

”D.“二百筒车架锦屏,初冬田空暂歇停。

何人开堰高轮转?筒灌鱼塘活水清。

”14.西方学者从影响整个人类历史方向的标准出发,提出了所谓的“三次浪潮”的社会变革学说。

他们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先后出现了三次巨大的变革浪潮,即原始社会的农业革命、近代社会的工业革命、当代社会正在兴起的信息革命。

其中对第一次浪潮表述准确的是( )A.农业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影响深远B.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C.人类对自然界加深了了解和认识D.为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15.宋高宗绍兴三年,某知州针对当地农民“兼作商旅,太半在外”的情况上书朝廷,建议“务令疾速归业”,否则清算田产。

户部则提出“身虽在外,家有承管,见今输送二税”者,不应清算田产。

材料反映宋代( )A.小农经济有一定扩张性B.商税成为财政收入主要来源C.重农抑商政策已被摒弃D.农民弃农从商现象比较普遍16.下表“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统计表表是20世纪中期以来滇池地区出土的器物统计。

从出土器物的特点可推断,汉代( ) A.中原地区的生产方式向西南推广B.西南地区开始纳入中央统一管辖C.西南地区铁器主要依靠中原输入D.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有效巩固17.明末,《沈氏农书》记载了浙江嘉湖地区农民每月的事情安排。

例如,打铁扒、锄头、桑剪,买蓑衣、箬帽、牛壅、粪、羊草、小鸭、茧黄,雇匠做车扉、鹤膝、修蚕具等事项。

材料反映了该地( )A.商品经济已经高度发达B.农业生产仍具自给自足性质C.地区分工协作日趋明显D.农业与手工业呈现均衡发展18.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位于陕西省蒲城县。

该渠始建时需要穿越商颜山,挖掘明渠时渠道易崩裂,因此穿山渠段被建造为隧洞形式,沿隧洞开凿了若干垂直的竖井。

该渠始建于( )A.战国B.西汉C.东汉D.唐代19.列两幅图中的工程或工具对当时农业发展的共同功效是( )A.粮食运输B.围湖造田C.灌溉抗旱D.扩大耕地20.据《耒耜经》记载,唐后期江东地区已使用犁地、碎土、去草、平田等各种农具,形成一整套农业生产技术。

这说明唐代( )A.开始出现铁犁牛耕B.采取重农抑商政策C.精耕细作技术提高D.开始产生小农经济21.南朝后期梁、陈之际,南方大量士人河北方迁移。

名士颜之推入北,深为北齐名流信重;文学家王褒、庾信与北周宇文宗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

这一现象( )A.推动了北方的农业发展B.阻碍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C.有利于南北方重归一统D.改变了人口的南北分布不均二、非选择题22.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白居易《朱陈村》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

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部疾,养孤长幼在其中。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

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女以偿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是什么?材料一反映古代农业经济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试分析传统经济结构的利弊。

(2)根据材料二说明小农经济为何具有脆弱性?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农田水利方面,大多数是整修原有陂、塘、蠋、门,使之发挥灌溉效益。

在水利著作方面以郦道元的《水经注》为杰出代表,书中所记著名水利工程有28处,包括农田水利,治理黄河,修整航道,修建堰、蠋、运河等。

据《新唐书·地理志》统计,唐时各州县有水利工程230多处,其中有运河、水渠、陂、塘、池、沟、堰、堤、海提等,有一些农田水利工程还很有特色。

永泰元年,由润州刺史韦损主持,对练湖进行全面整治。

长庆四年,由白居易主持修建的钱塘湖(今杭州西湖)灌溉工程,是唐代农田水利工程的又一代表。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明清时期,耕地面积增长速度已经明显落后于人口膨胀规模,形成了严重的人地矛盾。

在农具、耕作技术等环节上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过于富余的劳动力导致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

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

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主要功用,及其受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时期农业生产难以突破小农经济制约的原因。

三、论述题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董仲舒所倡导的“独尊儒术”又把这一统一性推向极致,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样性的统一,正如汉宣帝所称的“吾家治国之道,霸王道杂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古代历经战争动乱、社会分裂和王朝更替,这个文化并未中断自己的传统,而是在继承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

仅就先秦而论,从周人对前代的维新,到孔子对周礼的重新解释;从孟子对孔子思想的深化发展,到荀子对先秦百家争鸣的总结与融合,就表现为一个连续性与变革性的过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步入近代,走进从旧向新,从传统向现代的艰难转型,也呈现出连续性和变革性的统一。

——摘编自张应杭《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知识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 2.D 3.C 4.C 5.C 6.A 7.A 8.B 9.A 10.D 11.A 12.C 13.B 14.A 15.A 16.A 17.B 18.B 19.C 20.C 21.C 二、非选择题22.(1)基本结构: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突出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利弊: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阻碍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2)古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过于沉重的压迫使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23.(1)功用:①蓄水灌溉;②内河航运;③防洪排涝。

原因:①中国古代长期以小农经济为主,精耕细作农业的要求;②保障民生,维护社会稳定;③历代政府的重视,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④历史上中国水患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