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与气象影响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与气象影响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与气象影响分析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颗粒物的排放成为了一个威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

大气颗粒物是由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以及各种气体组成的复杂混合物,其来源多样,包括燃烧排放、工业过程、交通运输、农业活动等。

对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探究其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

首先,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工业生产、能源消耗、交通运输等活动产生的排放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例如,燃煤发电厂的烟尘、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等都会直接释放到大气中。

另一方面,气象因素也对大气颗粒物的分布和传输起着重要影响。

气候季节变化、风速、风向、降雨等因素都会影响大气颗粒物的扩散和沉降,进而影响污染分布的空间和时间特征。

其次,大气颗粒物的排放特征在不同地区和季节具有明显差异。

比如,在工业发达城市,工业和交通排放是导致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因素。

工业区周边和交通拥堵区的颗粒物浓度通常较高,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较大危害。

而在农村地区,农业活动产生的颗粒物如农药和化肥粉尘也是重要的污染源。

此外,季节变化也会导致大气颗粒物排放的差异性。

在冬季,由于采暖需求增加,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排放随之增加,使得颗粒物浓度较高。

而在夏季,气象条件常常较好,风速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颗粒物的扩散和沉降,因此颗粒物浓度较低。

然而,气象因素并非仅仅对大气颗粒物的传输和分布产生影响,它们与大气颗粒物的形成和化学组成也存在密切关系。

例如,气象条件对颗粒物的物理过程(如凝结和沉降)具有一定影响,在不同气象条件下,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会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气象条件还能影响大气中的化学反应过程,改变颗粒物的化学组成。

例如,气温升高和光照强度增加,有利于颗粒物中光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增加了颗粒物中光化学物质的含量。

同时,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和气象条件也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健康的影响研究大气颗粒物是一种由人造和自然因素产生的细小颗粒,是大气污染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颗粒物具有轻易进入呼吸道并在肺部造成损伤的特性,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

环境影响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可见度影响:颗粒物会导致空气浑浊,降低空气的透明度,影响观测、旅游和城市景观。

2. 光化学反应:一些颗粒物,如挥发性有机物和二氧化氮,可以在光照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等有害物质。

3. 植物生长影响:颗粒物被植物吸收后会造成叶片凋萎、水分蒸发过快等问题,阻碍植物生长和发育。

由于颗粒物的复杂组成和来源多样,其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因地区、气候等因素变得千差万别。

但总的来说,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城市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

健康影响颗粒物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呼吸系统: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后,可能激发炎症反应,导致咳嗽、喘息、气促、喉痛等症状,甚至引起哮喘、肺癌等严重疾病。

2. 心血管系统:长期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的环境中,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等。

3. 生殖系统:女性暴露于高浓度颗粒物的环境中,可能会增加一些人类生殖健康问题的风险,如不孕症、早产、胎儿低重等。

颗粒物的危害与其浓度、大小、化学组成和个人的敏感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其危害效应随着粒径越来越小而逐渐加剧,因为小颗粒可以更容易地进入人体深处。

大气颗粒物控制由于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全球各国都在努力控制颗粒物的排放。

主要控制方法包括:1. 工业控制:通过管制工业设备的排放来控制大气颗粒物的产生。

2. 交通控制:采用低排放车辆、公共交通系统等措施来减少道路交通对大气颗粒物的贡献。

3. 城市规划: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保护自然环境等方法来减少城市产生的大气颗粒物。

除此之外,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个人意识等也是大气颗粒物控制的重要手段。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威胁。

大气颗粒物物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颗粒物物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颗粒物物源解析及影响因素分析大气颗粒物,即PM2.5和PM10,是指直径小于2.5微米和10微米的空气中的颗粒物。

它们由许多不同的物质组成,包括灰尘、烟雾、花粉、细菌、病毒等。

这些颗粒物来自于各种不同的源头,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

它们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源头1. 工业排放:工厂和能源生产设施排放的烟尘、废气和废水是大气中颗粒物的常见来源之一。

这些排放物包含了大量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碳尘。

2. 交通尾气: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中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汽车燃烧燃料时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尤其是柴油车。

3. 燃煤和燃油燃烧:燃煤发电厂和家庭采暖使用的燃煤和燃油燃烧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

这些燃烧过程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和可吸入颗粒物。

4. 建筑工地:建筑工地施工过程中会产生颗粒物,如石屑、水泥粉尘和砂石粒子。

这些颗粒物由于施工过程的机械振动和风吹等原因容易进入大气。

二、自然源头1. 地壳活动:火山爆发、地震和风蚀等地壳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尘埃和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到其他地区。

2. 植物花粉:花粉是自然界中的颗粒物源之一。

花粉季节时,大量的花粉会被风吹散到空气中,对过敏体质的人群造成影响。

三、影响因素分析1. 温度和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大气颗粒物浓度的重要因素。

高温和低湿度条件下,颗粒物更容易悬浮在空气中,从而增加了浓度。

2. 风速和风向:风速和风向对颗粒物的传输和扩散起着重要的作用。

强风会将颗粒物迅速吹散,降低颗粒物的浓度,而逆风条件下,颗粒物会积聚在一定的地区。

3. 降水:降水是清洁大气中的一种重要方式。

雨水可以沉淀颗粒物,降低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4. 地形和城市化程度:地形和城市化程度对大气颗粒物的浓度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山区通常会有较高的颗粒物浓度,而城市中心通常会有较高的颗粒物浓度由于建筑物和交通的集中排放。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的物源是多样的,包括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

《2024年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范文

《2024年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范文

《大气颗粒物PM2.5及其源解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颗粒物污染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严重环境问题。

其中,PM2.5(细颗粒物)因其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而备受关注。

PM2.5因其粒径小,能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大气中PM2.5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为有效控制PM2.5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二、PM2.5的概述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些颗粒物主要由排放源排放到大气中,通过干湿沉降、化学反应等过程在空气中形成。

PM2.5的来源广泛,包括工业生产、交通排放、生活源等。

三、PM2.5的来源1.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是PM2.5的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燃煤发电、钢铁生产、水泥制造等都会产生大量的PM2.5。

2. 交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是PM2.5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柴油车尾气中的黑炭和有机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尤为显著。

3. 生活源:生活源包括家庭烹饪、燃烧生物质等。

这些活动产生的烟尘和颗粒物也会对PM2.5的浓度产生影响。

四、源解析为了有效控制PM2.5的排放,需要对PM2.5的来源进行详细的解析。

目前,常用的源解析方法包括化学质量平衡法(CMB)和正定矩阵分解法(PMF)。

1. 化学质量平衡法(CMB):CMB是一种基于化学成分分析的方法,通过测量PM2.5中各种化学成分的浓度,结合源谱数据,计算出各来源对PM2.5的贡献比例。

2. 正定矩阵分解法(PMF):PMF是一种基于受体模型的方法,通过分析PM2.5的化学成分谱和源谱数据,将PM2.5的来源进行分类和定量分析。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对PM2.5的来源进行详细的解析,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制定控制策略和措施。

针对不同的来源,应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如加强工业排放的监管和治理、提高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推广清洁能源等。

同时,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颗粒物污染物的来源和变化特征分析

颗粒物污染物的来源和变化特征分析

颗粒物污染物的来源和变化特征分析近年来,空气污染开始成为全球性的难题,其中最常见、也是最具害处的污染物之一就是颗粒物。

颗粒物污染物主要指空气中直径小于10微米或2.5微米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其来源繁多,污染物的成分、来源和变化特征对于推动环保工作和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文将重点分析颗粒物污染物的来源与变化特征。

一、颗粒物污染物的来源颗粒物污染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两个方面。

(一)天然源天然源主要是指在大气中自然产生的颗粒物,例如树木、土壤、灰尘、海水的飞沫或者海浪激荡都会产生大量的海盐粒子。

此外,火山喷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也会造成大量的颗粒物污染,许多地中海地区的空气质量受到沙尘暴影响极大。

(二)人为源人为源的正常活动会排放多种污染物,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为活动对大气质量的影响越来越大。

1、交通运输影响大气污染的交通运输主要为机动车,它的尾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如碳黑、二氧化硫等,其中颗粒物是交通运输中排放最多的一种污染物。

2、工业生产许多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包括雾霾、沉降性颗粒物、粉尘等,它们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不可忽视。

3、建筑施工建筑施工会引起大量的扬尘,当扬尘落在建筑物、道路及植被上时,很难清除干净,特别是施工现场附近的居民或工厂环保是不可避免的。

4、家庭生活在家庭中用火做饭、采暖冬季时烧煤等都会排放大量的酸雾颗粒物和二氧化碳,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

二、颗粒物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一)粒径分布及其影响颗粒物数量较多,尺寸分布也非常广泛,其中大部分仍保持在0.1-1微米范围内,但浓度较低,对人体影响较小。

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毒性高的二次颗粒物,其中的直径在0.1-2.5微米的颗粒物容易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非常大。

(二)季节性变化不同的季节对颗粒物的生成和消失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冬季的空气污染比其他季节更为严重,因为冬季空气稳定,风速较小,排放源污染物停滞时间较长,更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大气颗粒物形态特征及来源识别分析

大气颗粒物形态特征及来源识别分析

大气颗粒物形态特征及来源识别分析大气颗粒物,简称PM(Particulate Matter),是一种常见的大气污染物。

它由空气中的颗粒物组成,包括固态和液态颗粒物。

大气颗粒物的形态特征及其来源的识别分析对于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颗粒物的形态特征主要包括粒径和组成。

粒径是指颗粒物的大小,通常以直径来衡量。

根据粒径不同,大气颗粒物可以分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

PM10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这两种颗粒物能够悬浮在空气中,并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组成是指大气颗粒物的成分组成。

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无机物和有机物。

无机物由硫酸盐、硝酸盐、铵盐等组成,它们往往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指标。

有机物则包括有机碳、多环芳烃等,它们是大气颗粒物中的有机分馏物,来源于汽车尾气、燃煤等。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识别分析有助于判断污染源以及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来源识别分析主要包括化学成分分析和元素富集因子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通过检测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成分,如硫酸盐、硝酸盐等,来确定其来源。

例如,硝酸盐可能来源于汽车尾气或燃煤污染,而硫酸盐主要来自于燃煤污染。

通过对化学成分的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元素富集因子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来源识别方法。

它通过测定大气颗粒物中的元素含量,并与污染源元素的特征比较,来确定污染源。

例如,铅和锌元素含量升高,可能表示汽车尾气污染;钾、钙和镁的富集可能来自于土壤扬尘等。

通过对元素含量的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大气颗粒物的具体来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识别分析需要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

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质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

这些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测定大气颗粒物中的化学成分和元素含量,为源头识别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大气颗粒物形态特征及来源识别分析对于改善空气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分析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分布分析大气污染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以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是研究大气污染的关键因素之一。

首先,我们来讨论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

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颗粒物是由燃烧过程、工业生产和交通尾气等排放产生的细小颗粒状物质。

二氧化硫主要来自于燃煤和石油等高硫燃料的燃烧过程。

氮氧化物则是由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农业活动等排放产生的。

这些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确定对于减少大气污染、制定有效的污染防控措施非常重要。

其次,我们来分析大气污染物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主要受到排放源的分布、气象条件以及大气扩散等因素的影响。

在城市中,工业区、交通繁忙地段以及燃煤发电厂等是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源头。

因此,在城市中这些区域通常是大气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地方。

同时,气象条件也会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分布产生很大影响。

例如,稳定的天气条件会导致污染物在局部积累,而风速较高的时候则可能会导致污染物扩散范围增大。

因此,城市中的地形、风向等因素也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情况。

此外,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还受到大气层结的影响。

大气层结是指大气中温度和湿度随高度的变化情况。

一般来说,温度的递减和湿度的增加会导致大气层结不稳定,污染物在此情况下更容易向上扩散。

而温度的增加和湿度的递减会导致大气层结稳定,污染物则更容易在地表层积累。

因此,不同的大气层结状况也会对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对于制定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非常重要。

在城市规划和工业布局方面,需要考虑到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源分布情况,避免将工业区和交通枢纽等排放源集中在同一个区域。

此外,在制定污染防控措施时,也要综合考虑排放源的特点和大气层结等因素,以保证措施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和空间分布是研究大气污染问题的重要方面。

近地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近地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近地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大气颗粒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了解其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环境保护与健康管理至关重要。

近地层大气颗粒物主要包括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其粒径分布特征与环境因素、人类活动等密切相关。

在城市地区,近地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等。

这些源使得城市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较高,尤其是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的粒径小于2.5微米,具有较强的渗透性,能够进入肺部并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细颗粒物是在城市环境中引发呼吸道疾病和其他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与空气质量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城市居民暴露在室外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高峰往往出现在早晨和傍晚时段,这与交通量、工业活动以及气象条件有关。

另外,不同季节和地域的颗粒物粒径分布也存在一定差异。

例如,冬季由于采暖需求导致燃煤排放增加,PM2.5浓度往往较高。

而在沙尘暴等气象条件下,大颗粒物浓度明显上升。

除了环境因素,人类活动也是影响近地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车辆尾气中的颗粒物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范围,因为汽车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大小与发动机技术和燃料类型有关。

此外,工业活动中的燃烧和物质排放也会导致颗粒物产生及其分布特征的改变。

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健康影响不同。

细颗粒物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炎和哮喘。

而大颗粒物多被鼻毛、喉咙等阻挡在呼吸道外,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小。

因此,细颗粒物的监测和控制成为城市环境管理的重中之重。

针对近年来严峻的大气污染形势,各国开始采取措施减少大气颗粒物排放。

例如,加强工业污染源的整治,推广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提高车辆排放标准等。

这些措施带来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以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总之,近地层大气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研究领域。

大气颗粒物的光学特性与污染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的光学特性与污染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的光学特性与污染源解析大气颗粒物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它们对空气质量和人类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大气颗粒物的光学特性和污染源是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重要一环。

首先,让我们来探讨大气颗粒物的光学特性。

大气颗粒物可以根据其尺寸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悬浮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

这些颗粒物的光学特性主要由它们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决定。

在大气中,颗粒物之间的散射和吸收过程对光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散射过程,大气颗粒物中的微小颗粒会导致可见光的散射,从而使空气中的颗粒物呈现灰蒙蒙的状态。

此外,颗粒物还能够散射紫外线,对人体皮肤产生伤害。

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在强紫外线照射下需要使用遮阳伞或防晒霜的原因。

而对于吸收过程,大气颗粒物中的黑碳、有机物等成分能够吸收光线,进而产生热量。

这种吸收过程会加剧气候变暖,对大气温度和降水等气候现象产生影响。

此外,颗粒物的颜色也会影响其吸收能力。

一般来说,颜色较深的颗粒物吸收能力更强。

接下来,我们需要探讨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源解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煤和生物质燃烧等。

不同的污染源会释放不同类型和数量的颗粒物,从而产生不同的光学特性。

工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污染源之一。

工业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颗粒物,如颗粒物粉尘、硫酸盐和硝酸盐等。

这些颗粒物受散射和吸收过程的影响,会对室外空气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

交通尾气也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之一。

汽车尾气中含有的颗粒物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过程中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这些颗粒物的光学特性是由颗粒物组成和大小决定的。

例如,柴油车尾气中的颗粒物主要是黑碳颗粒,它们的吸收能力较强。

此外,燃煤和生物质燃烧也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这些燃烧过程中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是细颗粒物,它们具有较小的尺寸和大的比表面积,进而增加了其与光的相互作用的机会。

为了解析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源,研究人员采取了各种方法。

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分析与来源解析

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分析与来源解析

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分析与来源解析近年来,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大气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固体和液体微粒,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本文将从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分析与来源解析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特征。

大气颗粒物可以分为悬浮颗粒物(PM10)和可入肺颗粒物(PM2.5)两类,其中PM10是指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而PM2.5是指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

根据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我们可以看出PM2.5颗粒物更小,更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并对健康产生更严重的影响。

其次,让我们来解析一下大气颗粒物的来源。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主要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包括火山喷发、沙尘暴、森林火灾等,这些自然现象会产生大量的悬浮颗粒物。

人为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和油烟等。

工业排放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工厂排放的废气中含有大量颗粒物。

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重要的颗粒物源之一,汽车燃烧产生的尘埃和排放物质均会形成颗粒物。

此外,燃煤和油烟也是城市大气颗粒物的重要来源,燃煤和油烟中含有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会与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反应生成颗粒物。

对大气颗粒物来源的解析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例如,对于工厂排放的废气,可以采取精细化管理和技术改造,减少颗粒物的产生。

对机动车尾气排放,可以推广清洁能源汽车,减少尾气污染。

对于燃煤和油烟的排放,可以加强燃烧控制和治理,减少颗粒物的生成。

此外,为了更好地解析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和来源,科学家们还开展了一系列监测和研究工作。

他们利用大气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粒径分布等信息,通过分析颗粒物的来源和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索大气颗粒物的形成机制。

同时,他们还通过模型模拟和数值计算,深入研究大气颗粒物在空气中的扩散和转化过程,为减排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城市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分析与来源解析是促进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环节。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

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成因分析与防治对策近年来,大气颗粒物污染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大气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工业排放。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细微颗粒物,这些颗粒物在大气中悬浮并随风传播,进而造成空气质量下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意识,推动减排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减少有害颗粒物的排放。

其次,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导致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原因。

随着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排放的尾气中的颗粒物也相应增加。

对此,政府应该加大对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力度,引导民众使用清洁能源汽车,推动公共交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生物质燃烧也是造成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生物质燃烧包括农作物秸秆、柴油和木材等物质的燃烧过程,其排放的颗粒物含量较高。

为了防止生物质燃烧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应加强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推动农民使用现代化的生物燃气设备,减少生物质燃烧排放的颗粒物。

另外,大气颗粒物污染还与建筑施工和城市扬尘有很大关系。

在建筑施工中,土地开垦和建筑材料的加工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此外,城市道路的扬尘也会加重大气颗粒物污染。

为了减少这方面的污染,应采取科学施工和有效管理的措施,如覆盖土壤、喷洒抑尘剂、洗扫道路等,以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

针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防治对策,除了减少污染源和改善排放技术之外,提高大气清洁技术也是关键。

通过监测和分析大气颗粒物的种类和浓度,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

此外,加大环境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促使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到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中来。

综上所述,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成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只有形成合力,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健康和环境,遏制大气颗粒物污染带来的危害。

大气颗粒物浓度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分析

大气颗粒物浓度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分析

大气颗粒物浓度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分析导语: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备受关注。

其中,大气颗粒物是一种重要的污染物,对环境质量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气颗粒物浓度对环境质量评价的影响,并探讨相应的解决办法。

一、大气颗粒物污染现状大气颗粒物是指由空气中的固体或液体颗粒物质形成的悬浮物。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尾气等排放物的增加,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是大气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大气颗粒物对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1. 健康风险:大气颗粒物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接触高浓度的大气颗粒物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2. 能见度影响:大气颗粒物的存在会降低空气的透明度,影响远处景观的观看效果,同时也加剧了雾霾的形成,给人们生活带来不便。

3. 生态环境破坏:大气颗粒物会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土壤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生态系统平衡。

三、大气颗粒物浓度评价指标为了评估大气颗粒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科学家们建立了一套浓度评价指标体系。

常用的指标包括年均浓度、日最高浓度、颗粒物等级等。

这些指标旨在监测和评估大气颗粒物的高低以及其对环境健康的潜在影响。

四、影响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因素大气颗粒物浓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工业排放、交通运输、天气条件等。

其中,工业排放是主要的来源之一。

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烟尘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增加大气颗粒物的浓度。

交通运输排放的尾气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汽车的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

此外,天气条件也会对大气颗粒物的浓度产生影响,风向、气温等因素影响着颗粒物的扩散和稀释。

五、降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解决办法要想降低大气颗粒物的浓度,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政策措施的支持。

1. 调整工业结构:加强环保监管,鼓励工业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

2. 提倡绿色交通: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替代个人汽车,并且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尾气排放。

贵阳市冬季高层建筑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贵阳市冬季高层建筑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害 ] 。颗 粒 物粒 径 越 小 , 比表 面 积 越 大 , 其 中 的 有 毒 有
物 监 测 。该 仪 器 的 空 气 浓 度 质 量 测 量 单 位 g/r n。 , 6
通 道 同 步 微 粒 计 数 可 测 量 PM。 , P M , P M , P M . 害物质 往 往 呈 现 更 大 的 活性 和 毒 性 , 对 人 体 危 害 越 大。 。 ] 。根 据 近 年 来 贵 阳市 环 境 状 况 公 报 , 贵 阳 市 的 空
气质 量 有 一 定 好 转 , 但 是 随 着 机 动 车 保 有 量 的 迅 速 增 加, 机 动 车 尾 气 尘 对 大 气 颗 粒 物 污 染 的 贡 献 率 将 愈 加 显 著 。本 文通 过 对 贵 阳 市 2个 代 表 性 采 样 点 大 气 颗 粒 物 浓 度 观测 结 果 的研 究 , 探 讨 了贵 阳 市 高层 建 筑 可 吸 入 颗 粒 物 的 污染 水 平 和 污染 特 征 。本 次 初 步 研究 表 明 : 城 市 高 层 建 筑 面 临 的颗 粒 物 污 染 垂 直 分 布 是 比较 复 杂 的 , 主 要 和 污染 源 分 布 以及 天气 条件 有 关 。
3 结 果 与 分 析
3 . 1 贵 阳 市 高 层 建 筑 不 同 高 度 可 吸 入 颗 粒 物 的 浓 度 分
布 特 征
经过对监测 数据 的整理 和统 计 , 不 同 楼 层 不 同 粒
径 可 吸 人 颗 粒 物 浓 度 值 见 表 1和表 2 。图 1 和图 2 分 别 为 两个 采 样 点不 同 粒 径 可 吸 人 颗 粒 物 在 不 同 高 度 的 分
2 O 1 4年 8月
绦 色料 技 J o u r n a l o f G r e e n S c i e n c e a n d Te c h n o l o g y

贵阳市大气PM10中水溶性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

贵阳市大气PM10中水溶性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
C 、 、b Z u Mn S 、 n等元 素 富集 因子 >1 主要 来 自于人 类经 济 活动所 造成 的 污染 。 0, 关键 词 :M, 空 气污染 ; P A S 水溶 性金 属元 素 ; 集 因子 P 。 ; I -E ; C 富
中图分 类号 : 5 3 X 1 文献 标识 码 : A
应 的 1 1 0m 离心 管 中保存 。
另 取空 白滤 膜一 张 , 照 与样 品相 同的实 验步 按
骤 进行 处理 , 为测定 实验 时 空 白背 景值 的测定 。 作
2 结果 与 讨 论
贵 阳市 三个采 样 点 四个季 节 P 。 M 中水 溶 性 金 属元 素 含 量 见 表 1 由表 1可 以看 出 , lA 、 e . A、 sF、
塘 水 泥厂 附近 ) P 0 的 M1 进行 了 系统 采 样 , 用 I PA S对 P o A 、 sF 、 n P 、 d C 、 u 运 C ・E M1中 lA 、 e M 、 b C 、 o C 、
z 、b T、 等元 素进行 分析 。研 究表 明 ,lA 、eMnZ ns、i V A、 sF 、 、n的含 量很 高 , 高值 分 别是 50 g 最 89./
将代表同一个季节的 3 4 — 个采集后的滤膜剪
城 市 P 主要来 源 于 生 活排 放 、 M。 土壤 物 尘 、 工
计 算 , 所 得 的样 品加 入 去 离 子水 , 其 浓度 配 为 将 将 10 gm , 00 / l后放 人i 0 m n后用 移 液管 移 取上 清 液至 相
n 、5 g n 、0 1n / 3 8 g i 、9 0./ I; 空 间上 来说 , 荫塘 水泥 厂 的水溶 性金属 l 9 9n/ l 14 g m 、2 7n /n 13 g I 从 T 甘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大气细颗粒物(PM5)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和健康问题。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以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实地数据的分析,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以期为解决大气细颗粒物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气细颗粒物的定义、来源和分类,阐述其在大气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包括其化学组成、物理性质、浓度水平以及时空分布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包括其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等的影响机制和健康风险。

本文还将关注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以及当前防控和治理措施的效果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污染程度下大气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本文将为制定更加科学和有效的环境政策和健康干预措施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对未来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为推动全球大气环境治理和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有益借鉴。

二、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大气细颗粒物(PM5)是指空气中动力学直径小于或等于5微米的颗粒物,由于其细小的粒径,它们能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粒径小,穿透性强:PM5的粒径小,能够穿透人体的呼吸道防御系统,深入肺部,甚至进入血液循环。

这种穿透性使得PM5成为大气污染物中对人体健康影响最大的颗粒物。

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大气细颗粒物的来源十分广泛,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生物质燃烧等。

由于来源复杂,PM5的成分也十分复杂,包括有机物、无机物、重金属等多种成分。

浓度高,污染范围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尤其是在冬季,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大气细颗粒物的浓度往往达到高峰,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大气颗粒物的pH值测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pH值测定与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颗粒物的pH值测定与影响因素分析大气颗粒物是指存在于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微小颗粒,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成分之一。

而颗粒物的pH值是衡量其酸碱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断环境污染程度的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从测定大气颗粒物pH值的方法以及影响其酸碱性的因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气颗粒物pH值的测定方法1. 溶液滴定法溶液滴定法是一种经典的测定pH值的方法,适用于固体颗粒物。

首先将颗粒物溶解于适量的溶液中,然后使用酸碱指示剂进行滴定,当颜色发生变化时,即可根据滴加的酸碱溶液体积计算出颗粒物的pH值。

2. 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是一种利用离子选择电极直接测量颗粒物溶液pH值的方法。

通过将离子选择电极浸泡在颗粒物溶液中,根据电极的电势变化来测定溶液的pH 值。

该方法具有测量快速、准确度高等优点。

3. 光散射法光散射法是一种利用颗粒物悬浮液中散射光的强度与其pH值相关的方法。

该方法利用激光或其他光源穿过颗粒物悬浮液,测量散射光的强度,然后根据散射光的特征参数进行计算得出颗粒物的pH值。

二、影响大气颗粒物酸碱性的因素1. 大气污染物大气中存在的污染物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颗粒物的酸碱性。

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污染物的存在会导致大气颗粒物表面形成硫酸盐、硝酸盐等酸性物质,从而降低颗粒物的pH值。

2. 大气湿度大气湿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大气颗粒物的酸碱性。

湿度增加会使大气颗粒物表面吸附更多的水分,形成湿润的环境,从而提高颗粒物的pH值。

3. 光照条件光照条件对大气颗粒物酸碱性的影响较为复杂。

在光照下,气体污染物会发生光解、氧化等化学反应,进而影响颗粒物表面的酸碱性。

此外,光照条件还会影响颗粒物溶液中酸碱平衡的变化,从而改变颗粒物的pH值。

4. 大气温度大气温度的升高会促使颗粒物中的水分蒸发,从而导致颗粒物的pH值升高。

而温度的降低则会使颗粒物中的水分凝结,增加颗粒物的湿度,降低其pH值。

综上所述,测定大气颗粒物的pH值有多种方法,其中溶液滴定法、离子选择电极法和光散射法是常用的方法。

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

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因素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大气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其中,粉尘颗粒物是最为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粉尘颗粒物的沉降既是大气环境的自净过程,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分析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物沉降的影响因素。

首先,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物沉降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

风力是影响粉尘颗粒物沉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风力较大时,粉尘颗粒物容易随风飘散,减少了沉降的可能性;而当风力较小时,粉尘颗粒物则更容易沉降到地面。

气温和湿度也对粉尘颗粒物的沉降起到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气温越高,湿度越低,大气中的水分蒸发速度加快,形成干燥的环境,从而增加了粉尘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其次,粉尘颗粒物自身的特性也会影响其沉降能力。

粉尘颗粒物的大小和密度是两个重要的特性因素。

通常情况下,粒径较大、密度较大的颗粒物沉降速度较快,而粒径较小、密度较小的颗粒物沉降速度较慢。

此外,颗粒物的形状也会影响其沉降速度。

规则形状的颗粒物沉降速度较高,而不规则形状的颗粒物沉降速度较低。

另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粉尘颗粒物沉降的因素之一。

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气溶胶颗粒物,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浓度。

此外,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也会影响粉尘颗粒物的沉降。

例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会与粉尘颗粒物发生反应,附着在其表面,降低其沉降速度。

最后,地形和植被状况也对粉尘颗粒物沉降起到一定的影响。

气候和地貌对风场的形成和变化有着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粉尘颗粒物的沉降。

例如,山区、丘陵地区的地形因素会引起风场局部变化,从而影响粉尘颗粒物的沉降。

植被状况也能够影响粉尘颗粒物的沉降速度。

植被可以起到障挡风力的作用,减缓风力对粉尘颗粒物的影响,从而增加其沉降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中粉尘颗粒物沉降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气象条件、粉尘颗粒物自身的特性、人类活动以及地形和植被状况都会对粉尘颗粒物的沉降产生影响。

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与变化原因分析

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与变化原因分析

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特征与变化原因分析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大气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和变化原因,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和扩散机制。

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象条件、地理环境、污染源的位置和排放强度等。

在稳定的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通常呈现出“颗粒物浓度递减,气体污染物浓度递增”的特征。

这是由于颗粒物受到重力的影响,向地面逐渐沉积,而气体污染物则受到风向和风速的影响,向上下垂直混合。

其次,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例如,在大城市中心区域,由于高楼和城市地形的阻挡,大气污染物的浓度通常较高,特别是在下午和夜间。

而在城市郊区或乡村地区,由于污染源较少,大气污染物的浓度相对较低。

此外,夏季和冬季的大气污染物垂直分布也存在显著差异。

在夏季,大气污染物通常集中在低层大气中,由于逆温层和温度递减层的存在,形成了“污染罩”。

而在冬季,由于冷空气的侵入和强风的作用,大气污染物可以更好地扩散和稀释,垂直分布相对均匀。

然而,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不仅仅受到气象条件的影响,还与人类活动和排放源有着密切的关系。

工业、交通运输和燃烧活动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排放的颗粒物和气体污染物会随着风向和风速的变化而向不同方向扩散。

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区域,由于污染源的密集和排放量的巨大,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通常呈现出“逆温层下低浓度,逆温层上高浓度”的特征。

这是因为逆温层通常限制了污染物向上扩散的能力,导致大气污染物在逆温层下方积聚。

另外,大气污染物的垂直分布特征还与季节性变化和气候变化有关。

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和气象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大气污染物的传输和分布。

一些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和降水量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增加,并且对其垂直分布产生较大的影响。

大气积尘颗粒物的特征和成分分析

大气积尘颗粒物的特征和成分分析

大气积尘颗粒物的特征和成分分析大气积尘颗粒物是指空气中悬浮的微小固体和液滴颗粒,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

这些颗粒物的组成和特征对我们的环境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颗粒物的来源、组成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大气积尘颗粒物的来源非常广泛。

地表尘土的携带、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排放、交通运输中的尾气排放、化石燃料的燃烧等都会产生大量的颗粒物。

此外,人类活动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大气积尘颗粒物的增加,例如工业污染、建筑扬尘、森林火灾和沙尘暴等。

其次,大气积尘颗粒物的成分多种多样。

根据颗粒物的大小,可以分为可见颗粒物(直径大于10微米)和细颗粒物(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

可见颗粒物主要由灰尘、花粉、细菌等组成;而细颗粒物则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碳等。

此外,大气中还存在着特殊的颗粒物,例如臭氧、二氧化硫和一氧化碳等。

这些颗粒物的成分对空气质量和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大气积尘颗粒物的特征也值得关注。

首先,颗粒物的大小和形状对其在空气中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细颗粒物由于其较小的直径,易于在空气中悬浮并传播到较远的地方,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威胁。

此外,颗粒物的化学性质也决定了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

部分颗粒物具有化学活性,与大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例如硝酸和硫酸等。

这些二次污染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危害。

大气积尘颗粒物的存在对环境和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颗粒物对空气质量造成污染。

空气中的颗粒物会降低能见度,影响日照条件,并对大气光学性质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颗粒物还可通过悬浮物的沉降作用,对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其次,颗粒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根据颗粒物的大小,可分为粗颗粒物和细颗粒物。

细颗粒物由于其较小的直径,易于进入呼吸道并沉积在肺部,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此外,颗粒物中的有害物质还可能通过吸入进入血液循环,损害其他器官,如心血管系统。

为了减少大气积尘颗粒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各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评估研究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评估研究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评估研究引言:大气颗粒物(PM)是空气中悬浮的微小颗粒,由于其极小的颗粒尺寸,能够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并随风传播到各个地区。

这些颗粒物源于自然因素(如风尘、火山喷发等)和人为活动(如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等),对环境生态造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生态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

一、大气颗粒物的来源与组成前言中提到,大气颗粒物源于自然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风尘、火山喷发、植物花粉等,而人为因素包括工业排放、交通尾气、燃烧排放等。

这些源头的颗粒物经过空气传播后,逐渐形成复杂的混合物质。

根据颗粒物的直径,可以将其分为PM10(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PM2.5(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和细颗粒物(直径小于等于0.1微米的颗粒物)三种。

二、大气颗粒物的环境生态影响1.空气质量恶化大气颗粒物的存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对人类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PM2.5可直接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引发各种呼吸疾病,并与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2.土壤肥力下降大气颗粒物中的某些成分(如重金属)在沉积到土壤表面后,会对土壤肥力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持续的颗粒物沉积使得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农作物产量。

3.生态系统异常大气颗粒物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地表,还影响到水体和海洋。

在降水过程中,颗粒物会与水蒸气结合形成云雾,进而影响降水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此外,颗粒物沉积到河流和湖泊中,会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毒害,破坏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

三、大气颗粒物影响的评估方法评估大气颗粒物对环境生态的具体影响是环境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目前,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方法和指标来评估大气颗粒物的环境生态效应,如颗粒物浓度监测、颗粒物沉积量测定、生物监测等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颗粒物的来源、成分、分布和沉积等进行全面评估和研究。

四、大气颗粒物减排与环境保护为了减少大气颗粒物的排放,各国政府已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颗粒物污染以细颗粒物 P M 污染为主 ,呈现 出夏秋季 和冬春季 2种典型 的季 节性污染 特征 ,其 中夏秋 季 以夏 季污染最小 ,其 P M 日平均值仅为 2 8 . 7 9 g・ m~,分 布于 1 3—6 8 t z g・ m~,冬春 季 以冬 季污染 最严重 ,其
P M , 日均值 达到 6 0 . 6 4 I - t g・ m~,分 布于 1 5 —1 2 7 t x g・ m 之 间。根 据 《 环境空 气质 量标 准 》 ( G B 3 0 9 5—
Gu i y a n g 5 5 0 0 0 4 ,Ch i n a;
2 .S c h o o l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a n d G e o l o g i c a l E n g i n e e i r n g , S u n Y a t — s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 G u ng a z h o u 5 1 0 2 7 5 , C h i n a )
关键 词 :贵阳市;大气颗粒物;P M 5 ; P M 1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0 5 2 9— 6 5 7 9( 2 0 1 5 )0 5 — 0 0 7 7 — 0 8
Po l l u t i o n C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d De t e r mi n a nt s o f At mo s p he r i c Pa r t i c ul a t e
摘 要 :通过对贵阳市2 0 1 4 — 2 0 1 5年度的 P M 。 、P M 。 和同期的气象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和计算,并进一步对
各 物 理 量 之 间 的 相 互 关 系 进 行 研 究 ,查 明 了贵 阳 市 大 气 颗 粒 物 的 污 染 特 征 及 其 影 响 因 素 。结 果 表 明 ,贵 阳 市 大
早 ,冬 季 最 晚 ,第 二 个 峰 值 出现 在 2 0:0 0—2 3 :0 o时 ,春 季 最 早 ,夏 季 最 晚 。峰 值 发 生 的 时 间 差 异 受 控 于 各 季
太 阳辐射 的变化及居 民生 活节拍 的不同 ;P M 的空 间分 布大致表现 出从市 区到郊区污染逐 渐减小 ,反 之增强 的 规律 ,平均污染程度 在冬 季表现为市环保站 >冶 金厅 >花溪 区 >小河 区 >鸿边 门 >马鞍 山 >乌 当区 >桐 木岭 , 在夏季 为鸿边 门 >冶金厅 >小河区 >市环保站 >花溪 区 >乌 当区 >马鞍 山 >桐木 岭 ;气象条件 是影 响大气颗 粒 物 污染 的首 要原因 ,其次为人类活动排放和局部地理环境 。
Ab s t r a c t : Th e p o l l ut i o n c h a r a c t e is r t i c s a nd de t e r mi n a n t s o f t h e a t mo s p he ic r pa r t i c u l a t e s a n d i t s d e t e m i r —
S e p. 2 01 5
D O I : 1 0 . 1 3 4 7 1 / j . c n k i . a c t a . s n u s . 2 0 1 5 . 0 5 . 0 1 6
贵 阳市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及其 影响 因素分析
苏志 华 ,王建 华
( 1 .贵 州 财经 大学 资源 与环境 管理 学 院 ,贵 州 贵 阳 5 5 0 0 2 5 ; 2 .中山大 学地球 科 学与地 质 工程 学院 ,广 东 广州 5 1 0 2 7 5 )
n a n t s i n Gu i y a n g we r e s t u d i e d t h r o u g h s o r t i n g a n d s t a t i s t i c l a a n a l y s i s o f t h e d a t a o f P M2 5 ,P M 1 0 a n d me t e —
第5 4卷
2 0 1 5年
第 5期
9月
中山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A C T A S C I E N T I A R U M N A T U R A L I U M U N I V E R S I T A T I S S U N Y A T S E N I
V o 1 . 5 4 No . 5
2 0 1 2 ) ,贵 阳市春 、夏 、秋 、冬 P M 超 标 率 分别 为 4 . 4 % 、0 、5 . 5 %和 2 9 . 2 % ;春 、夏 、秋 、冬 各 季 P M 和 P M. 。 的 日变化特征均显示 出 “ 双峰 ”型分 布 ,第 一个 峰值 出现 在 1 0 :0 0—1 3 :o 0时 ,夏季 达 到峰值 的 时间最
Ma t t e r a n d I t s De t e r mi n a n t s i n Gui y a ng
S U Z h i h u a ,WA NG J i a n h u a
( 1 .S c h o o l o f R e s o u r c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Ma n a g e me n t , G u i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F i n a n c e a n d E c o n o mi c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