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管理

合集下载

河流管理制度

河流管理制度

河流管理制度一、河流管理制度的必要性河流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利用和环境污染,许多河流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河流资源,确保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立河流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1.保护水资源:河流是地球上珍贵的淡水资源之一,对于保障人类饮水安全和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河流管理制度可以保护河流水质和水量,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维护生态平衡: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河流管理制度可以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3.促进可持续发展:河流是重要的资源和生产力,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河流管理制度可以规范河流的开发利用,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河流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河流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河流保护规划: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河流保护规划,明确河流保护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保护重点和重点任务,确保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2.水质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评估和治理体系,制定水质标准和排放标准,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和治理,保证河流水质达标。

3.水量管理: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水资源利用总量控制和分配办法,加强对水资源的调度和保护,确保水量合理利用和稳定供应。

4.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

5.河流开发利用:合理规划和布局河流开发利用项目,加强对开发活动的监管和管理,避免对河流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6.应急管理和救援:建立河流应急管理和事故救援体系,完善污染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7.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法规,加强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和惩治,促进法制建设和法治环境的营造。

三、河流管理制度的实施方式为了有效实施河流管理制度,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建立健全的组织体系:各级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河流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协调和合作,推动河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河湖管理日常管理制度

河湖管理日常管理制度

河湖管理日常管理制度一、管理范围河湖管理的范围包括江河、湖泊、水库等水域资源,同时也包括沿岸生态环境和相关设施。

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水资源利用、水生生物保护等多个方面。

二、管理机构河湖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公安部门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各级政府也会建立河湖管理机构来负责具体管理工作。

同时,还会设立专门的河湖管理局来协调各方面工作,确保河湖资源的有效管理。

三、管理制度1. 监测评估制度为了及时掌握河湖资源的状况,各级河湖管理机构会建立监测评估制度,定期对水质、水量、水生生物等方面进行监测和评估。

一旦发现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确保河湖资源的安全和稳定。

2. 污染防治制度河湖资源容易受到各种污染的影响,为了保护水质和水生生物,各级河湖管理机构会建立污染防治制度,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工作,确保河湖资源的清洁和健康。

3. 水资源调度制度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各级河湖管理机构会建立水资源调度制度,对水库水位、河流流量等进行调控,以满足城乡用水、灌溉等需求,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4. 生态保护制度河湖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水生生物和湿地生态系统,各级河湖管理机构会建立生态保护制度,着力打造水生生物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5. 应急管理制度面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等,各级河湖管理机构会建立应急管理制度,及时组织救援和抢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和河湖资源。

四、管理工作1. 水质监测针对不同的河湖资源,各级河湖管理机构会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对水质进行监测,及时发现水质异常情况,采取控制措施,防止污染扩散。

2. 水生生物保护各级河湖管理机构会开展水生生物的调查和保护工作,建立水生生物数据库,推动保护管理工作,保护和恢复濒危水生生物种群,提高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3. 生态修复针对受损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环境,各级河湖管理机构会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恢复植被、改善水质、提升生态服务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河流治理措施

河流治理措施

河流治理措施
1. 河道整治:清理河床淤积、疏浚河道;设置固定的码头、港口和引航标志等。

2. 水环境治理:采用植物滩、生态护岸、湿地等生态方法治理河流,提高水质。

3. 废水处理:对周边农业企业和生活排放的废水进行处理,减少对河流的污染。

4. 水资源管理:厉行水资源管理,建立严格的流域管理制度,禁止乱占乱用水资源。

5. 河畅工程:在河口、涌口等瓶颈处修建泄洪闸、延长闸门等河畅工程,保障河势安全稳定。

6. 农田水利设施改造: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改变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

7. 教育宣传:加大河流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公众意识,减少不良行为对河流环境的损害。

河道管理条例

河道管理条例

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河道的安全稳定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国内河道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保护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河道的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科学的原则,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河道的管理应当注重综合协调、按需分配、分类施策、因地制宜的原则,以社会经济可行性为前提,以环境保护为重点。

第五条河道管理单位和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职责,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河道管理工作的实施。

第二章河道规划和评估第六条河道规划应当根据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因素综合分析,确定河道的基本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科学规划河道的水利、航运、水电、旅游等各种功能,明确河流水文、水质、生态、灾害等问题,提出完善的治理方案和实施措施。

第七条河道规划应当依据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和规划法规,遵循市场需求和社会共识,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预防和控制河流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第八条河道规划应当以公益为前提,充分咨询社会各界和利益相关方的意见,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使河道管理工作更具议政性、民主性和透明度。

第九条河道评估应当根据河道规划和按照国家、地方的质量标准,对河道进行环境影响、生态保护、安全稳定、利用效益等多方面评估。

评估应当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做出公正、准确的结论。

第三章河道建设第十条河道建设应当遵循规划要求,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和质量,保障河道的稳定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河道的综合效益。

第十一条河道建设应当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社会满意度和沿岸发展需求,突出造福人民和促进经济的主要目的,注重增强河流的生态性、景观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十二条河道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应当严格按照工程规划和图纸要求,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环保和工期,遵循施工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做好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测工作,确保工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河道管理措施

河道管理措施

河道管理措施河道是自然的水路系统,也是人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资源。

但是,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河道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干扰和破坏。

河道管理措施的实施,是保障河道生态和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河流管理的基本理念、河道管理的现状与问题、河道管理的措施、以及河道管理的未来展望四个方面分别展开分析。

一、河流管理的基本理念首先,河流管理的基本理念应当是保护河流生态和实现可持续利用之间的平衡。

在保障河流生态的前提下,要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同时,还需要重视社会合法性和公众参与,使得管理措施不仅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还顾及了公众的利益。

其次,河流管理的基本理念需要基于科学技术,重视河流生态的特点和环境的变化,挖掘河流的潜力,保证管理措施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

二、河道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河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态破坏、水污染和水资源不均等方面。

其中,生态破坏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由于人类开发、破坏和污染,河道中的生态系统受到了破坏和萎缩,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消失和减少,导致河道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增加,甚至引发生态危机。

其次,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源头污染、入河污染和河岸污染成为河道污染的主要途径,导致河水变质,水体富营养化,生态系统紊乱,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最后,水资源的不均等现象,也给河道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水资源分布不均、调配能力差、保护意识薄弱,使得一些地区威胁生态和安全稳定。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危及人类的发展,也对自然环境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河道管理的措施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河道管理措施。

首先,应加强水生态保护,保障水生态的完整、健康和适应力。

在河岸生态修复、生态水位维持、水生态补偿、性质生态调体等方面,进行大量投入和改造。

其次,从污水排放、重金属治理等方面增强河道水质保护。

通过加强污水厂筛选、尽快采用新型环保设备和技术,使得污水排放不再对水体产生影响。

最后,应推进河道资源的统一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2011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1.01.08•【文号】国务院令第588号•【施行日期】2011.01.08•【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水利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号发布根据2011年1月8日《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发挥江河湖泊的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

河道内的航道,同时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航道管理条例》。

第三条开发利用江河湖泊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服从防洪的总体安排,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第四条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全国河道的主管机关。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是该行政区域的河道主管机关。

第五条国家对河道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大江大河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要河段,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边界河道以及国境边界河道,由国家授权的江河流域管理机构实施管理,或者由上述江河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河道主管机关根据流域统一规划实施管理。

其他河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市、县的河道主管机关实施管理。

第六条河道划分等级。

河道等级标准由国务院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七条河道防汛和清障工作实行地方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河道主管机关以及河道监理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加强河道管理,执行供水计划和防洪调度命令,维护水工程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九条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河道堤防安全和参加防汛抢险的义务。

第二章河道整治与建设第十条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通航标准和其他有关技术要求,维护堤防安全,保持河势稳定和行洪、航运通畅。

河长制管理制度范文

河长制管理制度范文

河长制管理制度范文河长制是指对河流水域的管理进行明确分工,通过设立河长来负责水域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河长制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制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河长制管理制度,包括其背景、原则、实施步骤以及取得的成果等。

一、背景中国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传统的江河湖泊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对水质的监管和保护要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于2024年提出了河长制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水域的综合管理,提高水环境质量。

二、原则1.区域化管理:河长制强调的是对水域的整体管理,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河流本身,还包括与河流相关的山脉、湖泊、沼泽等。

通过对整个区域的综合管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公众参与:河长制强调公众的参与和监督,通过开展水域保护宣传教育、组织公众参与清扫河道等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精细化管理:河长制要求对水域进行精细化管理,设置河长、河道管理员,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和流程,加强对河流水质的监测和管理。

三、实施步骤1.制定河长制实施方案:各级政府制定实施河长制的具体方案,明确河长的权限和责任,制定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

2.设置河长和河道管理员:各地设立河长和河道管理员,负责具体的水域管理和监督工作。

河长由政府机构或事业单位负责,河道管理员则可以由社区、村委会等组织选聘。

3.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建立水质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水域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4.加强宣传和教育: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推动改善水环境质量。

5.强化执法和监督:加强对违法排污和破坏水域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和监督,对违法者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确保河流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四、取得的成果1.水质明显改善:河长制的实施使得对水质的监管更加严格,水质明显改善,许多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

2.生态环境保护:河长制强调对整个水域的管理,保护了水域的生态环境,许多原本濒临绝灭的水生物得到了保护和繁育。

河流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河流日常管理制度范本

河流日常管理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管理河流水资源,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河流的管理工作。

第三条河流应依法分类管理,实行统一管理和分级负责。

第四条河流管理应以维护水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供应、防洪和调蓄水资源为主要目标。

第五条河流管理制度的内容包括河流规划、水质管理、水量管理、河道治理和河道保护等方面。

第六条河流管理部门应当依法行使管理职能,加强对河流的监管和管理。

第七条本制度由国务院水务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章河流规划管理第八条河流规划应当符合国家水资源利用规划,综合考虑水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的需要。

第九条河流规划应当明确河流的主要功能区域,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十条河流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因素,确保河流的水质、水量和河道畅通。

第十一条河流规划应当采取综合管理,加强对河道的监测和评估。

第三章水质管理第十二条河流水质管理应当依照国家水质标准,加强对水质的监测和评估。

第十三条河流内各类排污口应当取缔或治理,确保水质符合要求。

第十四条河流水质管理应当注重源头治理,减少各类污染物的排放。

第十五条河流水质管理应当依法惩处违法排污行为。

第四章水量管理第十六条河流水量管理应当实行定量管理和定量分派。

第十七条河流水量管理应当进行水情监测,及时预警洪涝等水文灾害。

第十八条河流水量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开、合理合法的原则。

第十九条河流水量管理应当保护生态用水,防止过度开发和浪费。

第五章河道治理第二十条河道治理应当加强河道堤坝、岸线和植被的完善和维护。

第二十一条河道治理应当清淤疏浚,保持河道畅通。

第二十二条河道治理应当维护河道水质和生态环境。

第二十三条河道治理应当遵循节水原则,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第六章河道保护第二十四条河道保护应当划定河道保护范围,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二十五条河道保护应当严格限制沿岸建设活动,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第二十六条河道保护应当加强对河道的巡查和监管,及时发现和治理河道环境问题。

河道管理规章制度

河道管理规章制度

河道管理规章制度河道管理是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维护水资源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作。

为了规范河道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效能,制定河道管理规章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河道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河道管理,保护和利用好河流资源,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河道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国家行政区域内的河道管理工作。

第三条河道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分类管理、统一管理的原则。

第四条河道管理应遵循保护为主、预防为主、综合整治、联防联控的原则。

第五条河道管理应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共同推进河道保护和治理工作。

第二章河道管理的职责第六条国家应制定并实施河道管理发展规划,明确河道管理职责。

第七条地方政府应按照国家河道管理政策,制定并实施本地区的河道管理方案。

第八条河道管理部门应负责对河流进行日常监测,确保河道水质安全和水量合理调度。

第九条河道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系统功能。

第十条河道管理部门应加强水利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安全可靠运行。

第三章河道管理的措施第十一条河道监测体系要完善,监测指标要科学合理,监测结果要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

第十二条河道保护区域划定要明确,依法设立并划定警示标识,禁止滥采滥挖、乱倾乱放等破坏行为。

第十三条河道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河道执法队伍,加强巡查执法力度,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

第十四条河道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第十五条河道管理部门应制定应急预案,做好防洪和减灾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第四章河道管理的奖惩第十六条对于河道管理工作出色、取得突出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十七条对于河道管理工作中失职渎职、延误工作、滥用职权等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和纪律处分。

第十八条对于违法行为和破坏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九条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河道管理有特殊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河道管理条例

河道管理条例

河道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河道的管理,维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河流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河道管理活动。

第三条河道管理应当坚持河道生态优先、综合治理、保护为主的原则,注重河道水文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保护。

第四条河道管理应当秉持科学规划、综合施策、公平公正的原则,加强河道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条河道管理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河道资源,维护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

第二章河道保护与修复第六条河道保护和修复应当根据河道的特点制定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建立河道保护与修复的长效机制,加强保护与修复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二)严禁违法占用、破坏河道资源,保证河道生态环境的完整和稳定。

(三)加强生态水位与河道生态环境的恢复,改善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四)推动生态河道修复工程,修复退化的河道,恢复河道原貌和生态功能。

(五)加强对扰乱河道水域秩序和破坏河道生态的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

第七条河道保护与修复中,应当注重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形成联防联治的工作机制。

第三章河道治理与管理第八条河道治理与管理主要涉及河道的规划、建设、运营和维护等方面,应当按照河道的特点和功能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第九条河道规划应当遵循科学、可行、可持续的原则,明确河道的结构和功能布局。

第十条河道建设应当注重河道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河道的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

第十一条河道运营管理应当坚持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原则,改善河道服务水平,提升水运效益。

第十二条河道维护应当按照责任主体明确、分类管理的原则进行,开展定期巡查、清理和维护工作。

第四章河道环境保护第十三条河道环境保护是河道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应当采取措施促进河道水质的改善和河道生态环境的恢复。

第十四条河道环境保护应当严格控制排放源,防止污染物进入河道,保护河水的水质和生态环境。

第十五条河道环境保护应当推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对河道生态环境的保护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河流治理管理制度

河流治理管理制度

河流治理管理制度一、概念及重要性1.1 河流治理管理制度的概念河流治理管理制度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河流进行规划、管理、保护和监督的制度体系。

它包括了政府行为、公民自律和市场调节等多种治理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制度体系。

1.2 河流治理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河流治理管理制度可以有效地保护和修复河流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供应,防止洪涝灾害,改善水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现状分析2.1 河流治理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河流治理管理制度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对于河流的治理管理缺乏明确规定和有效约束。

(2)监管不力。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监管部门的执行力度不够,对于一些违法行为和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不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

(3)多部门重叠管理。

河流治理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存在管理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等问题,导致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目前的河流治理管理工作仍然存在着投入不足、效果不佳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难以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2.2 成功的河流治理管理制度案例在国内外已经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河流治理管理制度案例,这些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例如,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在治理长江、黄河等河流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美国的《清洁水法》等环境法律的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河流治理和水质改善。

三、未来发展方向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当前河流治理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加强对于环境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定和实施,确保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可执行性。

3.2 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于河流治理管理的监管力度,提高监管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建立健全的河流治理管理监测体系,加大对于违法行为和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形成从源头上防治的管理模式。

河流管理法规范河流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规定

河流管理法规范河流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规定

河流管理法规范河流资源保护利用的法律规定河流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域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态平衡以及人民生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干扰,河流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成为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规范河流的管理,许多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保护和合理利用河流资源。

一、河流管理的基本原则河流管理法规的制定首先要确立一些基本的原则,以指导和规范管理工作的进行。

这些基本原则包括:1. 综合管理原则:河流管理应该综合考虑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确保在保护河流资源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公平公正原则:河流资源的利用应该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保障各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

3. 依法行政原则:河流管理应该依据法律法规进行,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监管机制,加强执法力度,确保各项管理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4. 公众参与原则:河流资源管理应该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协商,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和参与机制。

二、河流资源的保护河流资源的保护是河流管理的首要任务。

河流资源保护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污染防治:各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对河流水质的监测、评价和排污限制等一系列措施,以保证河流水质达到或维持一定的标准。

2. 河岸带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保护河流周围的河岸带生态环境,限制对河岸带的破坏性开发和利用,保护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 水生物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对河流中的鱼类、水生动物等水生物资源的保护进行了规定,包括禁止捕捞和销售濒危物种、设立保护区域等。

4. 水土保持:为了保护河流的水土资源,法律法规对河流流域的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防治要求。

三、河流资源的合理利用除了保护,河流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河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为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法律规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要求:1. 水资源分配:法律法规对河流水资源的分配与使用进行了规定,建立了水权制度和相应的许可制度,以确保各利益相关方合理使用水资源。

怎样做好河道管理?经验总结与思考

怎样做好河道管理?经验总结与思考

怎样做好河道管理?经验总结与思考。

一、加强河道环保意识,保护河道生态环境河道的生态环境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文传输、提升景观价值的关键因素,因此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河道管理中,加强环保意识,提高生态保护意识,对于保护河道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具体实践上,可通过下列方式促进相关环保措施的落实。

1.河岸线管理:加强河岸线管理,建设河流防护带,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同时加强河岸线监测,发现自然灾害等异常状况及时进行处理和修复,防止其进一步影响河道生态环境。

2.水生态修复:加快水生态修复,提高河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例如,可通过生物培育、植被恢复等方式进行水生态修复。

3.鼓励绿色开发:鼓励沿岸企业、居民和政府部门在开发建设中采用绿色环保型技术和设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河道生态环境。

二、改进治理方式,提高河道管理效率现代治理理念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依法治理,因此我们需要注重河道治理方式的改进,提升河道治理的效果和效率。

具体措施如下:1.实施“三治”联动:以河道治理、水源规划和景观配套为主线,推动“三治”联动发展,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协同治理,建立高效和协同的河道管理机制。

2.强化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强河道水源治理、水资源计划与保护,建立有利于水污染防治的河道管理、保护机制;3.推进数字河道建设:利用新兴技术手段,建立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实现河道监测、管理和协调,提高河道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河道管理法律制度适当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河道生态环境和水资源、调整农业、工业排放有着重要的作用。

完善法律制度可以规范河道的管理并建立相应的惩罚措施。

具体地,1.建立完善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审计与监管制度,以规范和保障河道环境安全,保护公民权益。

2.将不合规的企业、行业以及个人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有力的制裁,使其意识到环境保护对生产和生活质量的不可替代影响,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四、科学规划,注重河道功能的综合利用河道既是资源丰富、成本较低的交通运输通道,又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微环境。

河流管理条例

河流管理条例

河流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河流管理行为,促进河流资源合理利用,保护河流生态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流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河流管理的目的是促进河流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河流的健康生态系统,提高河流的水质和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河流管理行为,包括河流的保护、开发、利用、治理等。

第四条河流管理应遵循“合理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生态性”的基本原则,实行科学规划、划定管理区域、统一管理、分类管理的原则。

第二章河流保护第五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河流保护意识,开展河流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河流保护的认识。

第六条对国家级河流和重要支流应划定保护区,并采取措施加强保护,严禁违法开发和污染。

第七条河流污染治理应加强源头控制,推行节水减排措施,严禁向河流排放有害物质。

第八条河流岸线带应保持自然状态,限制人为活动,推动生态恢复和湿地保护。

第三章河流开发与利用第九条河流开发和利用应综合考虑水资源量、水质状况、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方案。

第十条河流水利工程建设应符合水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的要求,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划进行。

第十一条河流水资源的利用应优先满足人民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需要,严禁违法占用和挪用水资源。

第十二条河流沿岸地区的开发和利用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规划和政策,推动河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河流治理与维护第十三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河流治理和维护的投入,加强河道清淤、堤防加固等工作,确保河流安全。

第十四条河流治理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河流整治、水域修复、生态修复等,确保河流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

第十五条河流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河流巡查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河流问题,防止河流污染和破坏。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等行政处罚。

第十七条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河流湖泊健康管理和保护

河流湖泊健康管理和保护

河流湖泊健康管理和保护河流和湖泊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

它们提供了供水、农业灌溉、工业用水等方面的支持,并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河流和湖泊正面临着严重的健康问题,如水污染、河床侵蚀和湖泊富营养化等。

因此,重要的是采取适当的管理和保护措施,以确保河流湖泊的健康。

为了管理和保护河流和湖泊,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策略和方法:1. 水质监测和污染控制:定期监测水质,包括测量水中的重金属、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含量,以及细菌和寄生虫的数量。

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适当的污染控制措施,如减少污水排放、限制农业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加强工业废水处理等。

2. 生态修复和保护: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包括河床的护岸工程、湖岸的植被恢复和湿地的保护。

这些措施有助于恢复河流和湖泊的自然环境,提供栖息地和食物链,以支持许多野生动植物的生存。

3. 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管理: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政策,确保河流和湖泊周围的土地利用符合环境保护的原则。

例如,禁止在河流和湖泊的保护区建设工业设施,限制农业和林业活动,以减少土壤侵蚀和农药流入水体。

4. 公众教育和参与: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人们对河流和湖泊重要性的认识,并提供有关保护水资源的信息和技巧。

此外,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决策制定过程,以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被充分听取。

以上措施的实施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对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监管和执法。

企业应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利用。

个人则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水资源、正确处理废弃物等方式参与保护河流和湖泊的行动。

总之,河流和湖泊的健康管理和保护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水质监测、生态修复、区域规划和公众参与等措施,我们可以确保河流湖泊的健康,并维护这些宝贵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管理制度
河长制是一种河流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河流的保护和管理。

其主要内容包括设立河长和建立河长制工作机构。

1. 设立河长:河长是一个具有责任和权力的管理者,负责对特定河流的管理工作。

河长可以是地方政府官员、环保部门工作人员或其他专业人士。

他们必须具备相关的水利知识和管理能力。

2. 建立河长制工作机构:为了保证河长制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

这些机构由各级政府负责设立,并可配备相关人员,用于执行河长制度下的各项任务。

3. 职责和权力:河长制的职责和权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河道巡查:河长负责定期巡查河流,观察河道情况,及时
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 河长办公室:河长制工作机构设立河长办公室,负责协调、统筹和组织实施河长制的工作。

- 河流治理和保护:河长负责组织和实施河流的治理和保护
工作,包括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

- 调查和处理违法行为:河长有权调查和处理涉及河道违法
行为,惩罚破坏河流环境的行为。

- 河流宣传和教育:河长负责组织开展相关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河流保护的认知和意识。

4. 河长制运行机制:河长制通过建立一套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实现对河流的全程管理。

包括定期召开河长会议、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目标、实施考核评估等。

河长制管理制度旨在加强对河流的管理和保护,保障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它也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共同参与,形成一种全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

河流中的生态环境调节与管理

河流中的生态环境调节与管理

河流中的生态环境调节与管理河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水源、交通、农业灌溉等,还担负着调节气候、保护生态等重要职责。

然而,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河流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污染和生态破坏,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调节和管理,成为当今各国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河流生态环境的调节1.水流的调节河流是万物生长发育的基础,其水流的调节对于生态环境的平衡至关重要。

受到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河流的水流量和水位常常发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对河流进行调节,以维持水量和水位的平衡。

这一工作通常由水文测报工作人员进行监测,一旦水流量或水位有变化,就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节。

2.河床的调节河流的河床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河流的生态维护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河床砂石锐减,流速剧增,河流淤积的情况下,需要对河床进行调节,恢复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调节河床的措施包括疏浚、淤泥清理、改建水工结构等。

3.水质的调节水质是河流生态环境调节的重要内容,水质的好坏关系到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为了保持水质的稳定和良好,需要对水源进行严格的管控,同时采取治理河流污染的措施,如化学法、生物法、物理法等,以降低污染物的排放,减少河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河流生态环境的管理1.立法监管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更加严格的立法监管制度。

虽然各国家的河流管理制度不尽相同,但都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条例,明确管理流程和配套的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河流资料信息的搜集和归档,建立完整的河流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2.技术支持现代技术的提升为河流生态环境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河流的水质检测、监控、信息收集等方面,可以采取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水文观测、传感器等,以实现全面、精准、高效的管理。

3.公众参与河流管理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需要社会大众的广泛参与。

政府可以建立河流保护的相关机构和组织,组织志愿者、环保组织等,开展河流保护、生态调查、水质监测等活动。

河流管护服务方案

河流管护服务方案

河流管护服务方案1. 简介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河流管护服务方案,以确保对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本方案旨在通过综合管理和监测措施,提供全面的河流管护服务。

2. 目标- 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维护河流的自然状态和水质;- 提供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理河流相关事件的能力;- 促进公众的河流保护意识和参与度。

3. 服务内容1. 河流生态监测:- 定期开展河流生态环境监测,监测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沿岸植被等指标;- 分析监测数据,评估河流的生态健康状况,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 河流管理:- 制定和执行河流保护和管理计划,包括河流保护区划设、禁渔区划定等;- 监督河流管理措施的实施,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 协调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河流管理工作。

3. 河流事件应急处理:- 设立河流事件报警和处理机制,确保能及时响应和处理河流相关事件;- 配备专业的应急处理人员,提供紧急救援和处理服务;- 向公众提供河流事件应急处理的热线和在线咨询平台。

4. 公众教育和参与:- 定期组织河流保护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河流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鼓励公众参与河流保护志愿者活动,提供相关培训和支持。

4. 资源需求- 人力资源:需要组建专业的河流生态保护团队,包括生态学家、环境监测人员、应急处理人员等;- 物质资源:需要购置河流生态监测设备、救援装备等;- 资金支持:需要合理的资金支持,用于各项河流管护服务的实施。

5. 评估和改进定期评估河流管护服务的效果和进展,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和优化。

6. 结束语本河流管护服务方案旨在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确保河流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公众的参与和保护意识。

我们将全力以赴,提供优质的河流管护服务,以保护我们的河流资源。

*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实施细节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

河湖日常管护制度范本

河湖日常管护制度范本

河湖日常管护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加强河湖管理,保障河湖生态环境和防洪安全,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的日常管护工作。

第三条管理原则河湖日常管护工作应坚持科学规划、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原则,实现河湖水域环境整洁、生态平衡、防洪安全的目标。

第四条管理责任河湖日常管护工作实行属地管理负责制,各级政府是河湖管护工作的责任主体,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河湖日常管护工作。

第五条管理组织各级政府应设立河湖长制办公室,负责河湖日常管护的组织实施、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

河湖长制办公室设在水利部门。

第六条管理内容河湖日常管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保持河湖水域整洁,清除河道、湖泊垃圾、漂浮物,打击非法采砂、侵占河道、围垦湖泊等违法行为;(二)加强河湖水质监测,防治水污染,确保水质达到规定标准;(三)定期检查河湖堤防、护岸、桥梁等水利工程设施,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四)开展河湖绿化,维护生态平衡;(五)实施河湖清淤疏浚,提高河湖防洪能力;(六)建立健全河湖巡查监管制度,加强河湖巡查监管;(七)组织开展河湖日常管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河湖保护意识。

第七条管理措施(一)各级政府应根据河湖实际情况,制定河湖日常管护实施方案,明确管护目标、任务、措施和责任主体;(二)各级政府应保障河湖日常管护工作所需资金,确保管护工作顺利开展;(三)各级政府应加强对河湖日常管护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四)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河湖日常管护考核制度,对河湖管护工作成效进行评价;(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河湖日常管护工作,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共同保护河湖生态环境。

第八条法律责任违反本制度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九条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如有未尽事宜,可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

河流日常管理制度

河流日常管理制度

河流日常管理制度一、引言河流是自然界中极为重要的水资源,不仅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依托,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河流的管理和保护显得更加迫切。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河流日常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二、河流日常管理的意义1. 保护生态环境河流是生物栖息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学、合理的河流日常管理,可以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河流可持续发展。

2. 利用水资源河流是重要的水资源,可以用于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市供水等方面。

通过科学管理,可以合理利用水资源,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 预防自然灾害河流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洪涝灾害,减少砂石塌岸等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4.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河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需品,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河流,可以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河流日常管理的主要内容1.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是河流管理的核心内容。

主要包括水资源调查、水资源勘察、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

2. 水环境治理水环境治理是河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污水处理、水质监测、水生态修复等方面。

3. 河道整治河道整治是河流管理的关键内容,包括河道清淤、堤防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

4. 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河流管理的重点内容。

主要包括湿地保护、生态保护区建设等方面。

5. 自然灾害防治自然灾害防治是河流管理的重要内容。

主要包括洪水防治、滑坡预警等方面。

四、河流日常管理的基本原则1. 科学性原则河流管理应该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进行管理、保护和开发。

2. 公平性原则河流管理要坚持公平原则,保障各方的公平利益,合理合法分配水资源。

3. 利益共享原则河流管理的目的是让整个社会各方共同分享河流的利益,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4. 可持续发展原则河流管理应该是可持续的,要保持河流的生态平衡,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马孙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海拔在250M以下。

这些低地的西面是半圆形的海拔超过4000M的安第期山;北边是平均海拔只有1200M的圭亚那冲积高原,但这里也有高达3014M的内布利纳峰;南面是平均海拔100~400M的亚马孙高原。

由于亚马孙河流域的轮廓就像一个马蹄形,开口朝向大西洋,它穿越地球赤道,这样的物理结构和地理位置形成了该区域的重要特性。

季风带来了大西洋的水汽,再加上充足的太阳能,形成了这里的多雨气候特点。

1996年在亚马孙河流域的水力发电装机容量是4734MW(其中图库鲁伊为4240MW;库鲁亚乌拉为30MW;科拉希伦依斯为40MW;巴尔比拉为250MW;萨缪尔为174MW)。

根据巴西电力公司2015年规划蓝图,大量的水电站要建在对环境很敏感的地方。

今天,农民和矿工不断向内陆移民,他们利用规模如此庞大的河流网络中的一部分对外出口谷物、矿产、石油和建筑材料,同时进口设备,每年的总装载重量已超过12Mt。

在亚马孙地区,载重量达45t的大卡车利用滚装船系统,从波多韦柳河出发经马代拉河到达马瑙斯河,或者从马瑙斯河经亚马孙河到达贝伦河。

巴西境内4万km航道中大约50%适合航运的航道在亚马孙河流域。

1989年,巴西交通部门精心制定了国家内陆航道规划PNVNI。

该规划是2002年的规划蓝图,其中规定了装载量,建立了河流网络和船队,并与水力发电、灌溉部门以及内陆航运规划立法结合起来统一考虑。

流域水资源最直接的使用是它的水能和航运。

巴西的能量公布表明,除水能以外,其他种类的能源资源非常少,可供选择的替代品(煤、汽油、核能)更加昂贵,而且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因此,从2000年开始,巴西政府就在考虑利用亚马孙河流域水电来供应巴西南部和东北部的电力能源市场。

亚马孙地区航运是天然的运输系统。

现在,大型船只可从海洋航行至内陆两千多公里。

航运系统与其他系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集成工作,将在2000年的巴西航运规划中加以考虑。

哥伦比亚境内亚马孙地区的面积为336583km2 ,占哥伦比亚整个国土面积的1/3。

它包含亚马孙省、卡克塔省、瓜伊尼亚省、瓜维亚雷省和普图马约省的部分地区。

哥伦比亚境内的亚马孙地区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文化内容丰富多彩、社会经济各具特色。

不同的气候、地质构造和海拔造成了极其不同的风光,它们具有不同的土壤、植被和物种。

这个地区降雨量充足,年降雨量保持在2500~4000mm 之间,平均气温25℃。

该条约于1978年7月3日由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和委内瑞拉在巴西利亚签署执行。

这个条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以保护自然环境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实施联合行动,以促进亚马孙各个地区的和谐发展。

该条约其他目标包括促进亚马孙地区的和谐发展,保证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同时提高该区域居住人民的生活水平。

条约特别强调了有些活动的重要意义,这些活动旨在将全部亚马孙地区纳入到国民经济中,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水道通航条件,在成员国间建立合适的物质基础设施,尤其在运输和通信领域。

其他需要特别对待的目标包括:提高亚马孙居民的健康水平,防止并控制传染病,在科学和技术领域紧密合作,在不影响自然文化的条件下发展旅游业,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地域资源、种族性资源和考古资源。

这个子地域合作法律文件的应用范围是亚马孙河流域和邻近的有非常类似特点的区域。

按照条约第21条,作为亚马孙合作委员会成员的各成员国高级别外交代表将每年举行一次会议。

该委员会的职责如下:(1)监督条约对象和目标的遵循情况;(2)监督外交部长会议决议的遵循情况;(3)在合适或者适时的时候向各成员国建议,举行外交部长会议,并准备各项议程;(4)考虑各成员国提交的议案和项目,对将由常设国家委员会执行的双边、多边研究和项目的运作过程做出相关决定;(5)对涉及双边、多边利益的项目,评估其运作过程。

通常,委员会成员可以举行一般会议和特别会议,但是这两种会议都必须由临时秘书长召集。

代表团必须是每个成员国的高级外交官带队,并由与会代表、顾问和其他经政府授权的成员组成。

截至目前,亚马孙合作委员会已经举行了7次会议:1983年7月在秘鲁利马召开第一次会议;1986年9月在玻利维亚拉巴斯召开第二次会议;1988年3月在巴西巴西利亚召开第三次会议;1990年5月在哥伦比亚波哥大召开第四次会议;1993年7月在厄瓜多尔基多召开第五次会议;1994年10月在秘鲁利马召开第六次会议;1995年11月在秘鲁利马召开第七次会议。

1997年初第八次会议在委内瑞拉加拉加斯举行。

按照条约第24条,成立了7个亚马孙地区特别委员会,对以下的具体问题和对象进行研究:环境、科学和技术、运输、通信、基础设施、健康、本地事务、旅游、教育。

这些特别委员会由各领域内有能力的国家机构组成,连接并形成一个活跃的子区域交通网络。

3.3.3.1 科学和技术特别委员会(CECTA)3.3.3.2 环境特别委员会(CEMAA)3.3.3.3 本地事务特别委员会(CEAIA)3.3.3.4 健康特别委员会(CESAM)3.3.3.5 运输、基础设施和通信特别委员会(CETICAM)3.3.3.6 旅游特别委员会(CETURA)3.3.3.7 教育特别委员会(CEEDA)亚马孙合作条约组织临时专职秘书处负责履行条约、外交部长会议和亚马孙合作委员会所规定的职责。

它负责促进整个地区工作的开展、经验交流、科学或者技术信息的传播,鼓励地区项目的编制规划和实施。

(1)1967~1972年的组织:规则的差异和专家组他们成立了普拉塔河流域各国政府间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CIC) 1968年5月在圣塔克鲁斯召开外交部长第二次会议期间,通过了CIC的章程,并授权CIC起草一部条约,以强化流域制度体系。

与此同时,同意开展各成员国提出的有关具体项目的初步研究。

(2)双边和三边协议(1973~1983年):基础领域工作组1973年4月26日,巴西政府和巴拉圭政府签署了伊泰普条约。

同年11月19日阿根廷政府和乌拉圭政府签署了普拉塔河流条约,并建立了两个委员会,分别负责管理河流和领海。

同年12月3日,阿根廷政府和巴拉圭政府签署协议(巴贝瑞斯,1988),创建了雅克雷塔两国实体组织。

1975年2月,阿根廷政府和乌拉圭政府组建了乌拉圭河流管理委员会。

在1980年,巴西政府和阿根廷政府同意共享乌拉圭河共同拥有的水域,同时决定联合修建加拉比大坝工程。

这些国际条约使普拉塔河流机构体系发生重大变化,促使巴西利亚条约所建立的组织,与前面所提到的两国委员会和实体联合。

在1973年以前成立的组织中增加了一些组织:如萨尔多格兰德联合技术委员会(由乌拉圭和阿根廷共同建立,以实施1946年确定的联合工程)以及普拉塔河阿根廷—巴拉圭联合委员会(负责管理共享水域和1971年确定的科普斯克瑞斯蒂工程)。

1979年10月19日,阿根廷政府、巴西政府和巴拉圭政府签署了科普斯和伊泰普三方协定,其目的是建立规范以协调巴西和巴拉圭在巴拉那河上的伊泰普项目及阿根廷和巴拉圭科普斯项目的建设。

(3)流域机构系统的修订(1984~1996年):技术部分普拉塔河流域是一片幅员辽阔,面积仅次于亚马孙河流域的河系,其自然资源对南美洲的经济和社会福利至关重要。

该流域由三条主要河流组成,流域面积约为310km2,约占南美洲陆地面积的20%,漂流最后注入大西洋。

该流域约有140万km2(或45%)位于巴西境内,30%位于阿根廷,13%位于巴拉圭,7%位于玻利维亚,5%位于乌拉圭。

这个巨大的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矿床和大片的森林资源。

对于流域5国中的任意一国来说,已开发的大部分农业和工业区域都位于该流域内,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

该流域,特别是地阿根廷和玻利维亚区域有着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并有着广阔的水陆运输网,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将普拉塔河流域各国连接在一起。

在水资源方面,普拉塔河流域包含了拉丁美洲一些最重要的大坝(例如,伊泰普、雅克雷塔和萨尔托格兰德)。

这些水电站都是在过去的30年间建成的,装机容量已达42000MW,水库中蓄水量约350000hm3,其中1/3用于发电和其他用途。

该流域还包含了世界上最大的蓄水层(瓜兰尼),它位于巴拉那流域,有120万km2的水层体系。

估计该蓄水层的优质水储备量为50000km3,适于家庭和工业使用。

(4)普拉塔河流域:环境的代表普拉塔河流域条约概述继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会议之后,美洲国际开发银行于1967年11月10日在华盛顿特区召开了与本区域相关的国际组织会议,旨在帮助普拉塔河流域各国在协调的发展工作。

会议同意组建普拉塔河流域开发署咨询和协调委员会,它包括以下成员:(1)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该协会在1964年由美洲国际开发银行执行委员会创立,并在1965年组建成为专门研究拉丁美洲一体化进程的专门分支机构;(2)美洲国际开发银行;(3)美洲国家组织;(4)进步联盟美洲国家间委员会;(5)联合国开发署;(6)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

该咨询和协调委员会负责做好规划与提供融资,这些工作对于研究工作的完成是必需的,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找到未来的项目和工程。

拉丁美洲一体化协会被指定为该咨询和协调委员会的秘书处,负责管理各成员所提供的技术支持。

该咨询委员会分别于1967年11月和1968年4月召开了流域5国的专家会议。

与此同时,普拉塔河流域委员会、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会议,商讨由玻利维亚、巴西和巴拉圭所提出的项目。

它还建立了两个常设委员会,拉普拉塔河管理委员会和联合技术委员会,以管理邻接的河流和交叉的公共捕鱼区。

根据该协议要求成立拉普拉塔河管理委员会,1974年7月15日的补充协议促使该委员会最终建立,其办公地点设在阿根廷的马丁加西亚岛上,这个岛位于拉普拉塔河的战略地点,它可以控制船只进出巴拉那河和乌拉圭河。

该委员会拥有管理和行政职能。

除在淤泥、渔业、河潮和水质等项目上的研究以外,它还被各成员国指定对马丁加西亚航道上挖掘和设立浮标项目的设计、招标以及裁决工作负责。

普拉塔河流域条约并没有建立新的机构,而是利用了已有的机构:外交部长大会、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和它的秘书处。

自1967年外交部长大会第一次大会召开,截至1996年它有4个特别大会,共召开了20次大会,批准了250个决议。

组织机构和政治状况圣弗朗西斯河流域主要的联邦负责机构有:圣弗朗西斯河流域水文联合研究执行委员会(CEEICASF);圣弗朗西斯科河开发公司(CODEVASF);圣弗朗西斯科水电公司(CHESF),它是该流域主要的能源结构;东北地区发展总署(SUDENE),这个组织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对东北部地区进行综合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