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眼光看秋天——对何其芳《秋天》的另一种解读

合集下载

对《秋天》中两个句子分析的个人看法

对《秋天》中两个句子分析的个人看法

对《秋天》中两个句子分析的个人看法《秋天》是何其芳的一首诗,它给我们展示了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设了一种清净、清远、清甜、清柔的秋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二节描写的是“霜晨归渔图”: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浆。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问题1“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该怎幺理解?上网查的结果大多是这样:“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的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质疑:本句谁是本体?谁是喻体?诗人实际上说得非常明确:“青鳊鱼似的乌桕叶”,所以撒网收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

只因为乌桕叶的影子很像青鳊鱼,所以渔家才把江岸上乌桕叶的倒影错看成青鳊鱼,欣喜地撒下圆圆的网。

影子本不能收起,诗人这样写,让读者觉得乌桕叶的影子在引逗人们,和人们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而渔家呢,并不沮丧:丰收的季节,富足的生活,此时此刻有那幺美的情趣,干吗还想别的呢。

这句诗洗尽了铅华,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很好地体现了渔民悠然闲适的心情。

正如《青花瓷》里所唱:“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月色本无法打捞,这样写,就使只能从视觉感受却无法捉摸的事物触手可及,唯美的场景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天水之间依稀可见伊人优雅的倩影。

问题2“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这里诗人用“游戏”一词有什幺好处?通常的理解:“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质疑:是谁在渔船上游戏?同样明显,是“秋天”在渔船上“游戏”。

其一,诗句本身句意非常明确,不用赘言。

其二,本诗的三个段落用了排比手法,每一节最后一句的结构相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也一样。

第一节的最后一句“秋天栖息在农家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农家洋溢着的秋天的气息和丰收的景象;第三节的最后一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运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牧羊女对秋天景象的留恋和娇羞的神情;同样,“秋天游戏在渔船上”也是运用拟人,是秋天在渔船上游戏。

驻足秋天凝望何其芳

驻足秋天凝望何其芳

驻足秋天凝望何其芳
李超
【期刊名称】《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年(卷),期】2006(000)012
【摘要】品味何其芳的《秋天》,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故作哲思,也不像他以前的诗作那样拘守于个人狭小天地,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缠绵悱侧于男女私情。

它以直陈其事的写法,表现出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那栖息在农家的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眼中的秋天,创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摇荡着清远、恬静、轻柔的梦境。

毋庸置疑,诗歌是何其芳最喜爱和最先运用的文学样式,作为现代诗派的重要诗人,何其芳的诗具有现代派诗的共同特征。

这就是施蛰存指出的:“《现代》中的诗是诗,
【总页数】1页(P67)
【作者】李超
【作者单位】山东微山夏镇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凝望秋天 [J], 袁明汉
2.诗作画笔写《秋天》——浅析何其芳《秋天》的诗画意境 [J], 蔡宏
3.换种眼光看"秋天"——对何其芳《秋天》的另一种解读 [J], 陈晓明
4.秋天的牧歌——浅谈何其芳的《秋天》 [J], 郭振华
5.梦中的秋天——以《秋天》为例简述何其芳诗歌的梦幻基调 [J], 杨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读促悟出亮彩--何其芳《秋天》一诗导读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以读促悟出亮彩--何其芳《秋天》一诗导读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以读促悟出亮彩--何其芳《秋天》一诗导读案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以读促悟出亮彩--何其芳《秋天》一诗导读案例作者:冉瑞清诗歌教学、诗歌赏析以及语言训练,是初中语文教学、中考测评及学生文学素养训练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

要从总体上说出在教学中运用怎么样的策略与技巧来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提升功效,我倒是无从说起。

那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何其芳的诗作《秋天》一课的教学组织及课堂效应方面来展示我和学生的读与悟的交织与碰撞。

首先,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我以读为引,以读为结,来安排每一个环节,以读为线,以诵为果,把诵读贯穿始终。

我一共设计了九大环节,分别是:导入新课,查测字词,亲近作者,想象画面,畅谈感悟,品赏语言,辨悟美点,仿写诗句,归纳学法。

撇开常规的环节不说,我就想、谈、赏、辨、写五个主体悟读环节来展现我们的课堂。

在导入范读、字词读懂、亲近作者后的试读之后,我引导学生想象物景人事之画面,感受具象与细节之美,分组让学生描绘画面,并讨论诵读的要求。

学生领会了以声赋形的法则,通过声音的刚柔、轻重、高低来表现事物的特点,通过或坚定或游离,或高昂或低沉,或舒缓或轻快,或跳跃或延宕,或饱满或沙哑的声音来表现事物的情态。

最后形成了各节诗的读法:首节节奏明快,声音饱满,有跳跃感;次节节奏舒缓,声音轻松自由,有舒适感;尾节节奏舒缓,声音绵延柔和,有沉思感。

代表的诵读更见状态。

然后在畅谈感受,品悟诗作内容情感时,我又引导学生以声传情,学生在讨论情感时,得出了农家的兴奋,渔家的优越与牧羊女的幽思。

在诵读技巧讨论中,学生有了明确的定位:要读出农家的自豪得意、高兴,要有激情的底子,欢快的声音,喜悦的表情;要读出渔家人恬淡、悠闲、自在,要有舒心的底子,飘逸的声音,自得的表情;要读出牧羊女的思念、痴迷、执着,要有沉思的底子,延宕的声音,出神的表情。

再次,在语言品赏中,学生立足作品画面画意,及自己的生活感受与经验,反叛了许多资料上的解读并质疑了作者的用词。

何其芳的诗歌赏析

何其芳的诗歌赏析

何其芳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现当代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以其婉丽中见清幽、沉郁中显高昂的独特风格,深受读者的喜爱。

何其芳的诗歌《预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931年秋,当时诗人年仅19岁。

这首诗以一个年轻的神的形象为线索,展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对时光的感慨。

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但意味深长,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在《秋天》这首诗中,何其芳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描绘了秋天乡野里忙碌的景象。

他没有使用象征手法或者深奥的哲理,而是以朴素的语言,直接描述了人们的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秋天的氛围和神韵。

何其芳的诗歌不仅有着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而且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的诗歌不仅是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不仅有着艺术的美感,也有着思想的深度。

总的来说,何其芳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的喜爱。

何其芳《秋天》的评课稿

何其芳《秋天》的评课稿

评课稿---评陈霞老师的《秋天》黄李佳听了陈霞老师的课,整体上这堂课很饱满,内容很充实也很丰富。

陈老师甜甜的笑容贯穿于整堂课,不仅拉近了与学生间的亲近感,而且让整堂课的氛围变得十分和谐和轻松。

《秋天》是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这个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

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

这首诗带有淡淡的抒情意味,但语言的理解上对初一学生来讲是有一定难度的。

陈老师的课有几处亮点:首先,陈老师思路清晰,层层深入,先从春天在哪里的歌导入,很自然地引入到现在的时节—秋天,直截了当。

其次,诗歌和文言文一样,重在朗读感知,也和前面说的本单元的要求呼应,陈老师这点做得十分到位,整堂课下来,自由读两次,齐读八次,个别读六次。

在要求学生朗读的时候先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出节奏,齐读要求带有感情,方向性十分明确。

接下去是一生读,一生点评,点评者再读,增强学生间的互动,生生点评比老师点评更有效,点评者再次朗读实质上较第一位学生又是一次提升。

再次,在赏析语言的部分,先老师举例赏析,通过改写句子的比较阅读来品味语言。

PPT显示两句话:1、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2、放下收割过稻谷的镰刀。

这句话理解上比较难,通过两句话的比较,学生能更直观地赏析饱食和稻香两个词的好处。

最后,总结的阅读方法非常好:抓关键字词,品其中蕴味,读其中深情。

用最精炼简洁的三句话把品味语言的方法概括出来,对学生以后做课外阅读时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还是有两点和陈老师商榷:第一:时间把握不够,由于时间关系教案上的第四(走进诗人内心和第五(作业布置)省略了。

主要是第一节的比较阅读和给第一节取名字花费时间有点长,二三小节品读时间不够。

第二:小细节上,没有及时评价。

有一个学生抓关键词肥硕、背篓的时候回答:瓜果大而饱满、数量多、有丰收的味道,分析地很到位,陈老师没有给予及时评价,应该表扬一下,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何其芳《秋天》比较阅读答案

何其芳《秋天》比较阅读答案

何其芳《秋天》比较阅读答案篇一:14、秋天含答案第14课秋天主备人:审核人:使用日期: 12.10使用人:课型:新授课总课时数:第课时导学案编号:班级:小组名称: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结合作者感情,揣摩一些词语与句子的精妙;学习作者多角度写景的手法,并用于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3、培养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学习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学习方法】诵读法、品析法、资料助读法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1977)现代诗人、散文家、评论家。

早期诗作艺术精致,色彩绚丽,以清新柔婉见长。

参加革命后诗歌变为平易朴实,乐观豪放。

主要作品:诗集《预言》、《夜歌》,散文集《画梦录》、《还乡杂记》等。

何其芳对于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著的探求。

在诗歌方面,他创作之初即十分讲究完整的形式、严格的韵律、谐美的节奏,并注意表现出诗的形象和意境。

因此,他的诗明显地具有细腻和华丽的特色。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丁(zhēng )肥硕(shuò )青鳊鱼(biān )栖息(qī )乌桕(jiù )......枯涸(hé )清冽(liè )梦寐(mèi )寥阔(liáo )芦篷(péng )......3、理解词义。

丁丁:形容伐木、弹琴等声音。

肥硕:文中指果实又大又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也作“寥廓”。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幽谷:幽深的山谷。

导学过程(七环节)【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感知诗歌内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一、精心导入,明确目标(导)教师寄语: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

国培 再次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收获

国培 再次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收获

何其芳最喜爱和运用的文学样式就是诗歌,他自称开始创作时“成天梦着一些美丽的温柔的东西”,他不满丑恶的现实,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热烈向往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热烈的追求。

于是早期作品较多徘徊于怀念、憧憬和梦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忧郁。

抗战开始,特别是到了延安以后,他渐离梦境面对现实,诗文风格趋向朴实明朗。

再次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有许多新的收获。

第三小节展示的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时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 放放假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不这么写.难以入情.入神.何其芳写这首诗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还是个20岁左右的大学生。

可喜的这首诗能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出明朗纯净的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透出一种宁静悠远清甜清柔的氛围,意味情味既深又长。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图画,构成了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丁丁的伐木声飘出幽谷,震落了清晨的露珠,把秋天视像化了,让人感受到丰收后的农家的松弛、闲静。

第二幅渔家归泊图,“冷雾”、“白霜”创造了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氛围。

浅谈何其芳的秋天

浅谈何其芳的秋天

浅谈何其芳的《秋天》何其芳在1932年一共写了两首《秋天》,前者写于6月23日,后者写于9月19日晨.为了加以区别。

两者分别用《秋天(一)》和《秋天(二)》为题,这两首诗都收入作者的第一部诗集《预言》。

写作《预言》的时候,何其芳正在北京大学读书,人处北京,而心恋故土。

在两首《秋天》中所展示的景象乃是他的故乡所特有的。

比如在《秋天(一)》中就直接点明“南方的乔木”,在《秋天(二)》中透露出的也是一幅江南水乡的画面。

《秋天(一)》写作的时间不是秋天,我们除了能在诗的结尾注明的时间看出,诗中“不.我是忆着,梦着,怀想着秋天,,也给了我们以提示,如果是在秋天就不用“怀想”了。

由于身处异地.而去描写家乡秋天,思念之情油然而生,避免不了在诗中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却是笼罩在一层爱情的轻纱之下,如“刻骨的相思”、“恋中的症侯一、“一角轻扬的裙衣”这些都给人以无尽的遐思。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作者“害着病”——思乡之病。

“郁郁的孤魂”、“叹息的光芒’’、“暗暗地憔悴”等都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尽管很淡,却足以给人带来撕心裂肺之感,也难怪他多年后回想起来说,他的《预言>集子中的诗“如果说那里面还有一点点内容的话,也不过是一个政治上落后的青年的一些幼稚的欢欣。

幼稚的苦闷,即是说可以从它们感到一点微弱的生命的脉搏的跳动而已。

,,①在现在看来,他说的“政治上落后”已经是有些荒谬了,毕竟这两首诗给我们带来了心灵的愉悦。

“过了春又到了夏”,在夏天到来之际,他带着几许伤感“怀想着秋天”.而真正的秋天到来之后又将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

《秋天(二)》正是写于秋季,这首诗现已选人人教新课标语文教材,作者自己恐怕也无法想象到.那“幼稚的欢欣,幼稚的苦闷”在多年以后受到如此的礼遇。

这种情形恐怕也会引起我们对一些“经典之作”的思考,文章能否成为经典需要时间来检验,恐怕不是某些权威人士说了算吧。

这首诗是“一曲牧歌情调的吟唱.只表现着以孩童的眼光所看到的故乡的美丽的秋景”②。

何其芳《秋天》教案

何其芳《秋天》教案

何其芳《秋天》教案教案标题:《秋天》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何其芳的《秋天》,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点和美丽之处。

2. 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欣赏何其芳的《秋天》。

2. 学习描述秋天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准备:1. 何其芳的《秋天》诗歌文本。

2. 展示图片或实物,如秋天的树叶、果实等。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秋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对秋天有什么了解?它有什么特点?它让你们想到了什么?阅读理解:1. 分发《秋天》的诗歌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一遍。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回答以下问题:a.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b. 诗歌中有哪些描写秋天的词句?c. 你觉得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怎么样?为什么?d. 诗歌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词汇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诗歌中的词句,解释其中一些描述秋天的词汇,如"金黄"、"丰收"等。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用自己的话解释其他词汇,并尝试用这些词汇描述秋天的景色或氛围。

创作活动:1.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创作一段短文或诗歌。

2. 学生可以参考何其芳的《秋天》,但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

分享和讨论: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互相欣赏和评价。

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秋天的美丽之处和它给人们带来的感受。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比较。

2. 学生可以在户外进行秋天的观察和感知,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进行分享。

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教师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以及对秋天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组织一个秋天的主题活动,展示他们的作品和观察成果。

秋天的牧歌——浅谈何其芳的《秋天》

秋天的牧歌——浅谈何其芳的《秋天》
文在 评论 何 其 芳 时 说 他 “ 起 一句 诗 便 来 低 低 吟 哦 , 用 贫 俭 的 文 字 写 成, 诗 句 . 个 记 不 这 一
陌 生 女 子 的眼 波 ” 。 这 样 就 更 加 促 使 我 们 从 “ ④ 眼波 ” 想 到 “ 波 ” 因 为 “ 波 ” 的就 联 秋 . 秋 指 是 少 女 美 丽 的 眼 睛 。如 果 从 这 个 角度 来 解 释两 首诗 中 共 同 出现 的 眼 睛 . 自然 男 有 一 番 0 滋 味 。 时 也 能 把 自然 季 节 秋 天 和 女 子 的 “ 波 ” 系 在 一 起 . 人 带 来 一 种 别 样 的 审 同 秋 联 给
无法想象到 。 。 那 幼稚的欢欣 , 幼稚 的苦 闷” 在多年以后受到如此的礼遇 。这种 情形恐怕
也会 引起 我 们 对 一 些 。 典 之 作 ” 经 的思 考 , 章 能 否 成 为 经典 需 要 时 问 来 检 验 , 怕 不 是 文 恐
4 7
维普资讯
‘ 天 ( ) 写 作 的 时 间 不 是 秋 天 , 们 除 了 能 在 诗 的 结 尾 注 明 的 时 间 看 出 。 中 秋 一 ) 我 诗
。 。 是 忆 着 , 着 , 想 着 秋 天 ” 给 了 我 们 以提 示 , 果 是 在 秋 天 就 不 用 。 想 ” 。 不 我 梦 怀 也 如 怀 了
某 些 权 威 人 士 说 了算 吧 。这 首 诗 是 “ 曲牧 歌 情 调 的 吟 唱 . 一 只表 现 着 以孩 童 的 眼光 所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到 的故 乡 的美 丽 的秋 景 ” 。 秋 天 ( ) 中的 那 种 悲 伤 和惆 怅 被 更 加 冲淡 , 们 所 感 受 到 ②《 一 》 我 的 更 多 的是 欢 乐 和悠 闲 。 者在 诗 中首 段 就 为 我 们 展示 了一 幅 丰收 的景 象 。饱 食 ”“ 作 “ 、 肥 硕 ” 类 的词 语 已 经 能 够 让 我 们 想 象 到 农 人 的笑 容 ,稻 花 香 里 说 丰 年 . 之 “ 听取 蛙 声 一 片 ” ( 弃 疾 ‘ 江 月 ・ 行 黄 沙 道 中 》 , 天 对 农 人 来 说 是 最 实 惠 的 , 为 他 们 为 之 付 出辛 辛 西 夜 )秋 因 勤 的 劳 动 。丰 收 为 他 们 提 供 了 一 年 的希 望 。第 二 幅 画 面 则 描绘 了 一 个 悠 闲 地 摇 桨 的渔

何其芳《秋天》赏析

何其芳《秋天》赏析

何其芳《秋天》赏析《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

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

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

”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用在这里才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

背瓜果所伴随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

“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来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秋天)西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那么一种氛围 ——何其芳诗《秋天》赏析

那么一种氛围 ——何其芳诗《秋天》赏析

那么一种氛围——何其芳诗《秋天》赏析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

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

诗中透出那幺一种氛围,那幺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所谓氛围,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性的境象、风神、气韵。

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的气象有所类似,又有所不同,气象所指更为廓大,包括内容、形式各个方面;氛围似乎主要关乎内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

氛围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图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难状。

”亦如唐人所言:“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但读之有感,了然于心,也应能言追心意,形之于文。

 在《秋天》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既流动又整合的特殊氛围。

 第一幅画面是“农家丰收图”。

这里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

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

山谷伐木置于篇首,丁丁声悠远地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和触觉,真是一片世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邈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

《秋天》第三节诗新解

《秋天》第三节诗新解

《秋天》第三节诗新解作者:瞿金丽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1期《秋天》是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中的一首诗。

诗人将视野投向乡村,投向普通人的生活,以观看者的身份来描绘其他人的事,表现了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

在《秋天》这首诗里,诗人用最精粹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一节诗都构成一幅画面,三节诗构成三幅画面,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

诗的第一节为“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背篓来装竹蓠间肥硕的瓜果/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这是一幅农家丰收图,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篱间背瓜果,有声有色,农民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诗的第二节为“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芦篷上满载着白霜/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嬉戏在鱼船上。

”这一节写的是渔家捕鱼图,第一、二句写的是渔家撒网捕鱼,后三句写的是渔船归家,通过“冷雾”“白霜”可以看出是清晨,画面显得清静、朦胧。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既写出了渔人捕鱼之多,鱼儿在渔船上活蹦乱跳的情景,也写出了渔人的悠闲自在和收获的喜悦。

前两节的内容比较浅显,一看就明白,第三节相对来说内容就比较深沉了。

第三节诗是这样的:“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第一句中要注意“草野”这个词,它的意义有两种:第一是旧时指民间,第二是“粗野鄙陋”的意思。

显然,这两种意思在这里都不合适,根据后面的“蟋蟀”、“寥廓”,我们可以推断出“草野”即为原野的意思。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是明显的以声衬静法,同“鸟鸣山更幽”一样,通过写蟋蟀的鸣叫来写出草原的寂静和辽阔。

这里需要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我们知道,秋天草木枯黄,本来就显得空旷寥廓,再加上蟋蟀的鸣叫,更显得孤寂开阔,这写出了秋天特有的景致,实际上暗示秋天这一特定的季节。

《秋天》读后感

《秋天》读后感

《秋天》读后感《秋天》是诗人何其芳的成名作之一。

这首诗写于1924年,诗中描写了深秋时节一个农村小院里,一对青年男女在劳动间歇时的对话和情感交流。

全诗以"我"与姑娘的对话展开,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把一位勤劳善良的姑娘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诗节奏舒缓、感情深沉,具有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

第一段:开头两句点出季节,并交代了人物。

第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将环境渲染得十分静寂,烘托出人物的孤寂心情。

第四句写姑娘的举动,"她从竹丛里,捧出一个瓷碗,放在我的手里。

"第五句写她的神态:"微微地笑",第六句写她的声音:"轻轻地吹"。

第七句进一步表现姑娘的神情:"像含着露水的花一样娇嫩"。

第八句又转回到景物,突出环境的清冷。

第九至十一行,分别写了姑娘的动作,即拿碗的手,端碗的手,吹气,微笑,说话的声音,以及眼睛。

第十二至十五行,具体描绘了两人对话的情景。

第二段:前四行,先概括叙述两人的谈话。

第五六两节,着重描述他们的动作,尤其是捧瓷碗的那只手。

第七八两节,重点描绘他们的表情。

第九十两节,则主要刻画他们的语气。

这两部分,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映衬,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最后三行,总结上一段内容,照应标题。

第三段:前四行,继续叙述两人的对话。

接着四小节,集中描写他们各自的行动。

其中三四两节,着重描写小姑娘的行动,特别是捧碗的那只手,而一二两节,则着重表现小伙子的行动,尤其是端杯子的那只手,同时对小伙子进行了侧面刻画。

这一部分是全诗的重心。

第四段:末二小节,再次总述全文。

然后,转入回忆。

先是追忆当年,再是想象今日,最后归结到眼前。

这里既有对往事的追怀,又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既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更有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全诗层次清晰,脉络分明。

学习何其芳的收获

学习何其芳的收获

学习何其芳的《秋天》收获
我再次阅读何其芳的《秋天》,有许多新的收获:
《秋天》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现代诗歌。

每一句诗就是一幅生活画面,三节诗又组成三幅复合画面。

画面的组合造成了流动的艺术氛围。

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丁丁的伐木升飘出幽谷,震落了清晨的露珠,把秋天视像化了,让人感受到丰收后农机的松弛、闲静。

第二幅是渔家秋景图,“冷雾”、“白霜”创造了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氛围,圆圆的网收起的是清鳊鱼似地乌桕叶的影子,多么富有诗意,引人遐思。

第三幅展示的画面是少女思恋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繁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化清静了.人在寂静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

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次他写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由外景向内情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
时的特殊眼神。

比较这三节诗我们可以看到,前两节主要写外在景物与人事.这第三节真正写入心灵深处.写出了微妙的感觉.使全诗收束在感情的实处。

紧扣感情基调理解诗歌意象——对何其芳《秋天》中几种意象的解读

紧扣感情基调理解诗歌意象——对何其芳《秋天》中几种意象的解读

紧扣感情基调理解诗歌意象——对何其芳《秋天》中几种意
象的解读
王前保
【期刊名称】《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年(卷),期】2012(000)012
【摘要】《秋天》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一首现代诗.诗中写到了多种意象。

几次听课中,我都发现有教师对其中四个写意象的诗句(“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理解不够准确。

查阅《教师教学用书》,也没找到令人满意的解释。

【总页数】2页(P31-32)
【作者】王前保
【作者单位】洪湖市峰口镇二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2
【相关文献】
1.镜花水月般的爱恋——在自然意象中解读何其芳的爱情诗 [J], 贺靖婷
2.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中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意象的解读 [J], 张国鹏
3.留心常见意象的不常见解读——浅谈古代诗歌意象解读的一般与特殊 [J], 李冬梅
4.换种眼光看"秋天"——对何其芳《秋天》的另一种解读 [J], 陈晓明
5.想象——解读现代诗歌意象的一种尝试——以《雨巷》中的意象解读为例 [J], 罗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换种眼光看“秋天”——对何其芳《秋天》的另一种解读
■江西吉安市青原区青原山中学(吉安市十三中)陈晓明
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一诗。

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新增的篇目.对它的解读一般是说它以“秋”为主轴.可分解为在秋天中发生的一些并列的场景:伐木工人在叮叮的伐木声中挥洒汗水.农民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心里乐开了花。

捕鱼渔民迎着露水辛勤劳作.牧羊女在“秋天”的梦寐中追寻那诱人的笛声等。

诗里似乎平行地展开三幅画面:农家秋景图、江面秋归图、原野思恋图。

每节都按由远而近的顺序来写,末句收束描写的侧重点。

前两节侧重于外在的景物和人事(农、渔)。

第三节写入的内心微妙的变化、感觉(情思).使全诗落笔在感情的实处。

以上三幅图景幻成了秋天的迷人的画面.形成了秋天独特的韵味。

以上仅是通常的阅读.如果我们换种眼光来看“秋天”:即把上面一二幅画面(即所谓的“农家秋景图、江面秋归图”)看成(想象成)是牧羊女在秋天“梦寐”的内容.把整首诗“还原”成是牧羊女一个美丽多情的梦。

诗歌的味道就更浓了.诗歌便会在寻梦者的眼中展现一个新境界:你看,当牧羊女在梦中看到:伐木工人、渔民等人在这个难忘的收获季节(秋天)都能收获他们所盼望和所需要的东西.比如说肥硕的瓜果。

新鲜的鱼儿.愉悦的心情等。

却唯独没有她所需要的东西(美好的恋情)出现。

多情的小伙子你到底到哪儿去了呢?执著的她又该会怎样深情注视、苦苦寻觅与等待呢.在这寻觅与等待中又该会发生多少动人故事……这又会是一个怎样韵味深长的梦啊!这自然让我们联想到马致远笔下的“秋天”:昏鸦、农人都能有“家”可回.唯独断肠游子浪迹天涯.两种“秋天”的情思似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在表达一种苦苦寻梦而不得的难以言表的深情。

具有不同寻常的震撼力.扣人心弦.发人深思。

就像“心灵对白”在一首诗里写道:
在思妇的眼里
秋.是一枚结在心上的相思果
甜蜜的果肉生长着对爱人的挂念
秋愈深.思念的心愈痛
在游子的眼里
秋.是一条连结家乡的轨迹
这根无形的线上系着对母亲的怀想
秋愈深.归家的路愈长
正是基于上述理解。

笔者在教学此文时.便设计了:引梦(运用情境教学把文本“还原”一位年青多情女子的春秋梦)——读梦(师生品读、欣赏主人公梦中美丽的画面)——说梦(乘着想象的翅膀、用优美的语言述说自己心中的梦:对文本的创新理解)——画梦(用优美的文笔描绘展望一下自己秋天的美好梦想)等环节.而师生在品析中也似乎看到:诗中这位牧羊女也在悠悠“梦”中由一位年青美丽的姑娘成为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那望穿秋水的双眼里装着一个丰富而迷人的世界。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用心耕耘,便会拥有“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崭新境界。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