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市骨干教师竞赛作品:《定风波》《定风波》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3. 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让学生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 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10 分钟)
-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含义。

- 引导学生思考《定风波》的主题,如豁达的人生态度等。

3. 学生分组讨论(15 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帮助。

4. 小组展示与评价(10 分钟)
- 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 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改进的建议。

5. 课堂总结(5 分钟)
- 与学生一起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内容。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苏轼的《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体会到诗歌的意境之美。

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等奖必修四《定风波》教学目标: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3.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4.增强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文学创作能力教学重点:1.了解《定风波》的背景与作者2.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教学难点:1.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2.学习运用相关的修辞手法展开解读与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于《定风波》的了解程度。

二、内容呈现(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快速阅读《定风波》,并展示相关的背景材料和图片。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定风波》的主题、情感和修辞手法,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三、分析与解读(40分钟)1.教师通过具体的段落选取,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的内容与结构。

2.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段进行深度解读,并设计展示形式(课件、海报、演讲等)。

3.学生展示并点评彼此的解读,教师进行总结。

四、拓展延伸(30分钟)1.教师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帮助学生深化对《定风波》的理解。

2.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诗评。

3.几位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诗评,并进行互评讨论。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内容,并强调重点与难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

六、课后作业(5分钟)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自主阅读一篇文学作品,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资源:1.《定风波》的文本材料与背景资料2.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等相关文学作品。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和意义;2.理解《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3.培养学生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介绍;2.《定风波》的诗歌分析和赏析;3.《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4.古典诗歌的欣赏与鉴赏。

三、教学重点:1.《定风波》的诗歌分析和赏析;2.《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意义。

四、教学难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义;2.古典诗歌的欣赏与鉴赏。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轼及《定风波》的相关资料;2.准备PPT课件,辅助教学;3.准备相关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六、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引入《定风波》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进修《定风波》的背景(10分钟):讲解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的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3.诗歌分析和赏析(20分钟):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诗歌的结构、意义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4.讨论与互动(15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定风波》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进思想交流。

5.写作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定风波》的主题,写一篇短文或诗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6.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进修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澄清难点,稳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安置:1.要求学生完成《定风波》的诗歌赏析作业;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感想或评论。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苏轼及其代表作品《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讨论与互动,增进了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

(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面对挫折和困难。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寓意。

(2)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和寓意的深入理解。

(2)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欣赏诗中的美,提升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

(2)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中的诗歌背诵情况。

(2)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反应,了解学生对诗中主旨的理解和感悟。

(2)评估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的成长和变化。

五、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苏轼的其他诗作、散文、词作等。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 教案

定风波教案教案:《定风波》目标:1. 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唐代诗坛的文化背景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水平;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通过《定风波》这首诗的解读,了解唐代文化背景和诗坛特点;2. 学习《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表达意境的方法;3. 通过学习《定风波》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并复习唐代诗歌的特点和社会背景;2. 让学生思考“定风波”这个词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定风波》;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3.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定风波》的诗歌技巧和意境表达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第三步:诗歌技巧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等技巧;2. 学生讨论并总结出现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3. 学生自己仿写一首《定风波》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诗歌结构,表达自己的意境。

第四步:文学创作(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写一篇关于自然景色的短诗;2. 学生独立完成创作,并相互交流和分享作品;3. 教师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和指导。

第五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2. 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拓展活动:1. 探讨唐代诗歌和现代诗歌的异同;2. 探究唐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3. 阅读其他唐代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评估方式:1. 学生阅读理解题的回答;2. 学生对诗歌技巧的分析和运用;3. 学生的文学创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理解《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3.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诗歌技巧和修辞手法;4.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1. 苏轼及其诗歌创作背景;2. 《定风波》的内容解读;3. 《定风波》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4. 《定风波》的鉴赏分析。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定风波》的意境和主题,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难点:苏轼的诗歌创作背景,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入《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修辞手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3. 教室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定风波》的鉴赏分析和个人见解;4. 写作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宁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宁诗歌创作背景,引起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2. 进修内容展示:讲解《定风波》的内容和主题,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定风波》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并展示讨论效果;4. 教室演讲:组织学生进行教室演讲,展示对《定风波》的鉴赏分析和个人见解;5. 写作训练: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或创作文章;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六、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教室表现等;2. 作业表现:包括写作训练效果、课后反思等。

七、拓展延伸:1. 阅读苏轼其他诗歌作品,进行比较分析;2. 探讨《定风波》的摩登意义和影响。

八、教学资源:1. 苏轼相关资料和诗歌选本;2.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3. 诗歌鉴赏和写作指导书籍。

九、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对苏轼及其名作《定风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升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定风波》设计方案

《定风波》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
(在生平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乌台诗案”,讲清苏轼被贬至黄州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作者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请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抒情主体形象的词句,并揣摩其所凸显的精神品质。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

高二下册语文教案:定风波教案名称:《定风波》——高二下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与王安石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思想观点。

2.理解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3.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现代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定风波》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2.理解诗人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

3.分析《定风波》的意境和用词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和对道德底线的坚守。

2.分析《定风波》的意境和用词方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具、课件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辛弃疾的代表作品和思想观点。

2.通过展示相关图片、音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

讲解:1.讲解《定风波》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观点和情感表达。

2.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寓意及其运用技巧。

3.讲解诗词中的隐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表达方式。

讨论:1.分组讨论:请学生根据诗词的句子结构、章法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分析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全班讨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展示各自的分析结果。

其他组员可以提问、补充。

拓展:1.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和自己的经历,写一篇现代文言文,表达自己对时代变迁和道德底线的思考。

总结:1.学生进行个人总结,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教师进行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收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丰富对《定风波》的理解。

定风波赛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定风波赛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案
集体教案 第课时 课题:定风波
(初/高)届
科 目
时间
章 节
主备课人
高2022
语文
第二单元
第5课
曹玉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关键字、词、句的意思,能自主翻译全词,培养学生自主赏析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设置问题、品味语言等方法,在学生思考、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欣赏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明确:否
提问:面对自然界的晴雨不定,苏轼表现出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面对风雨,他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体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风雨”“晴”暗指人生的逆境与顺境,苏轼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知识探究
探究一:途中遇雨本是一件极为寻常的小事,苏轼却借题发挥,从中表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那么,词中的“风雨”是否仅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你是如何理解的?
归隐
归于“吾心安处”
探究三:你会在什么情况下选择淋一场雨?你怎么看待苏轼淋雨的行为?他是否是刻意为之以展现自己的特立独行?
明确:无声的对抗,是不满与抗争。
(学生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人生的风雨如同自然界的风雨一样,总是不期而至。作为渺小的个体,在政治打击下,只能选择“莫听”。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柔和的、无声的抗争与不满。此时,作者的心态决不能算是坦然豁达的。
大家知道,此时的苏轼虽然担任黄州团练副使,但毫无实权,不得签署公事,也无俸禄,生活拮据,与平民无异。故“竹杖芒鞋”其实就是词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轻胜马”,“轻”是轻松愉快,无官一身轻;“胜马”二字就值得玩味了。马,这里指达官贵人所骑的高头大马,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胜”超过、赛过,可见此时词人心中仍然在比较,在权衡,心里仍然丢不开权力的念想,放不下朝廷的是非,绝非真正的坦然平和与得失皆忘。高官厚禄,尽管作为被蔑视的对象,但在词人心中仍是挥不去的遗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选题背景:本次作业设计主题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选取了苏轼的这首词作为教学内容。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文学家之一,他的词作品流传千古,深受人们喜爱。

这首《定风波》词以其清新婉约的文风和深沉悲愤的情感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熟悉其词作品的特点;2. 理解《定风波》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3. 能够背诵并朗读《定风波》这首词;4. 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苏轼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经历,让学生了解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2. 《定风波》词的赏析:讲解《定风波》这首词的背景故事、意境描写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的含义。

3. 词牌介绍: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词牌“满庭芳”,帮助学生了解古代词牌的特点。

4. 朗诵训练:进行《定风波》的朗诵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5. 课堂讨论:就《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价值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见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苏轼的生平和词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定风波》这首词的内涵;2. 阅读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定风波》,感受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3. 朗诵训练:进行朗诵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4. 讨论研究: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定风波》的艺术魅力和文学价值。

五、课外作业:1. 背诵《定风波》这首词,并录音上传;2. 写一篇读后感,分享对《定风波》这首词的理解和感悟;3. 选取苏轼其他名篇,比较《定风波》与其他词作品之间的特点和风格。

六、评价方式:1. 朗诵表现:根据学生的朗诵表现,评定其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定,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充分表达个人见解;3. 课堂参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讨论质量,评定其参与度和思辨能力。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

教学重点:1.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

2.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2.感知豪放词的抒情特点;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听听这些词句是谁写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是苏轼的名句。

苏轼,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他词中阔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襟。

二、朗读指导1、诵读要求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跟着录音读一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三、了解作者,知晓背景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

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四、解词释句,整体感知1.强调下列词语的意思: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2、整体感知[层次结构]上片写雨中的情景和心境。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通用8篇)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通用8篇)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通用8篇)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苏轼《定风波》语文课教学设计方案篇1【设计思想】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教学过程】一、文本导入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板书:雨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 一、作业目标:通过进修《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让学生了解宋代文学、苏轼的文学风格及其代表作,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读:介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背景、作者苏轼及其文学风格。

2. 词牌赏析:分析《定风波》的词牌特点、用典、意境等,引导学生欣赏词的艺术魅力。

3. 词意解析:深入解读词中的意象、情感,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追求。

4. 写作练习:通过仿写或创作类似风格的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 三、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课文导读1. 导入:介绍课程内容,激发学生进修兴趣。

2. 背景介绍:讲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

3. 词牌介绍:诠释“定风波”这一词牌的来历和特点。

4. 文本分析:逐句解读词文,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5. 小结: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

#### 第二课时:词牌赏析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词牌特点:分析“定风波”词牌的格律、韵律特点。

3. 用典分析:解读词中的典故和典型表达。

4. 意境描绘:分析词中的意境及其构建手法。

5. 实例欣赏: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词牌的音乐美。

#### 第三课时:词意解析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情感表达:分析词中的情感表达及其与作者生活经历的干系。

3. 意象描绘:探讨词中的意象,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深层含义。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思考,引导学生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5. 总结反思:对词意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反思。

#### 第四课时:写作练习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 仿写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和所学技巧,让学生进行词句的仿写练习。

3. 创作演练: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写一首类似风格的词作。

4. 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增进交流与互动。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悟诗词感情。

2.通过反复朗读由浅入深的理解诗歌,做到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3.理解苏东坡达观的处世态度,真正体悟苏东坡旷达的胸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了解背景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

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

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

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二、自主研读小序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地点:天气:人物:事件:写作缘由:三、品读1.一读·正读读准字音: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把握节奏:(请给这首词划分节奏。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二读·意读(理解“意思",读懂“意义”)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分享你品味出来的深刻含义。

(合作交流)3.三读·情读读出情感四、知识拓展,走进苏轼苏轼大事年表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在现在的四川成都南。

1056年,虚岁21岁,进京赶考。

既东京汴梁,今天的河南开封。

1057年考中进士,到1069年王安石变法,十多年间主要在京城任职于史馆,当然实际上没干几年,因为期间他的母亲、妻子王弗、父亲先后去世,服丧守孝近6年。

1071年因上书反对变法,被革新派排挤出京城,外放任杭州通判。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和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2. 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4.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材及教具】:1. 课文《定风波》2. 教学PPT3. 黑板和白板4. 学生手册和笔记本【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幻灯片展示唐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对唐代文学产生兴趣。

2. 引导学生联想和讨论,激发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想象和记忆。

【知识点讲解】:1. 分析课文《定风波》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解读诗歌的表达和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自主欣赏。

2. 分析《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以及运用类似的手法进行写作。

【欣赏与体验】:1. 听课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 分组讨论并展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

【创作活动】:1. 提供几个主题给学生,引导他们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写一首符合主题要求的诗歌。

2. 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诗歌,提升写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分组学生进行比赛,每个小组选一首诗进行朗读和评论,评选出最佳作品。

2. 邀请学校时任语文老师或校园诗人分享他们的诗歌创作经验和作品。

【总结与复习】:1.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和经验,回顾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欣赏、多思考、多创作诗歌。

【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设计,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唐代文学及其文化背景,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并通过比赛和创作活动培养了他们的读写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课堂的导入和知识点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个性化辅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在鼓励学生表达和分享的同时,也可以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批判和评价他人的作品,培养良好的学术风气和合作精神。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学设计一等奖[《定风波》教案]《定风波》教案备课人: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和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请调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贬至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初到黄州》外放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食荔枝》左迁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我本来就没有家,无处可去,而现在,我很心安。

因为,这里有美妙的湖光山色,远胜过我的家乡眉山。

)(长江环抱着城郭,可知江鱼的味道鲜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如果每天能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

)(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

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请同学们猜猜这里的“他”是谁?没错,他就是苏轼。

苏轼其人:苏轼(1037-1101),北宋诗人、词人、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眉山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作业设计方案一、作业背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中国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以其漂亮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著称。

本作业旨在通过学生对这首词的进修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二、作业目标1. 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2. 理解《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意境和艺术特点;3. 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4. 进行创作实践,写一篇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主题的作文或诗歌。

三、作业内容1. 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全文,了解词的背景和作者苏轼;2. 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境和艺术特点,探讨其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3. 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解读,理解其深层含义;4. 撰写一篇以《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主题的作文或诗歌,体现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四、作业要求1. 作业形式:书面作业,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2. 提交时间:作业需在规守时间内提交,逾期不予接收;3. 评分标准:评分将综合思量学生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创作水平宁表达能力;4. 作业提交方式:作业需按要求提交至指定邮箱或在线平台。

五、作业评判通过本次作业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作水平。

希望学生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标题:《定风波》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史中的《定风波》。

2. 分析和理解杜牧的创作背景和意图。

3.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知识和核心内容。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教学重点:1. 理解《定风波》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的形式和修辞手法。

3. 掌握《定风波》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4.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定风波》。

教学难点:1. 理解杜牧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辨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3.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解读《定风波》中的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 《定风波》的全文和相关资料。

2.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3. 教学课件和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牧的肖像,引导学生了解杜牧的基本背景。

2. 提问:你们对杜牧的了解有哪些?你们知道《定风波》是杜牧的哪一首诗吗?二、讲解(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意图,解释诗歌的标题含义。

2. 分析《定风波》的诗歌形式和结构,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三、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定风波》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开讨论,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2. 学生展示并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意象或修辞手法进行展示,并解释其在诗歌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课堂练习册中关于《定风波》的练习题,巩固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教师提供反馈和指导,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邀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并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学生展示并讨论自己选择的诗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提高的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教师相机点拨、归纳。)
明确:这首词借“沙湖道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崛,塑造了一个履险如夷、忧乐两忘、祸福不惊、任天而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它将作者“立身之志意与超然之襟怀作了泯灭无痕的最好的融会和结合”。
2.《定风波》和《念奴娇》中的抒情形象有哪些不同?又有什么共通之处?
“风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喻指作者人生中的逆境。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表层含义是骤雨初停,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四、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探讨:本词写了生活中一件怎样的小事?通过这件小事,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
请学生从词中勾画出描写抒情主体形象的词句,并揣摩其所凸显的精神品质。
附:板书设计
朗读:停而不断不温不火不扬不抑从容
上阙:雨中
途中遇雨豁达淡然洒脱人生态度
下阙:雨后
全才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坎坷
儒道释思想
(目的:学生能直观地领会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特点和词作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本词。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一目了然,增强了教学直观性和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说明在教学中资源应用的思路、制作或搜集方法):
镇江市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现代教育技术
实践活动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大纲要求,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诵读,感受词风。通过反复诵读,激发思维,开启想象,从听觉和视觉层面,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情感的把握、风格的体会。
多媒体课件、音频资料、学生的资料积累、必修中相关课文的学习
评价方法或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哪些评价工具,如何评价以及目的是什么):
项目
评价说明
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评价
现代认知结构理论认为,习不是师向生传递知识,而是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以生为中心,强调生对知识的尝试发现和对所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此,师应让生改变习方式,善于在尝试、探究、合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这节课学生课前预习、带着任务朗诵、同桌或分组讨论、课后拓展鉴赏,达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的目标,课堂气氛活跃。
2.知人论文,把握内容。概要了解词人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字挖掘作品所折射出的作者的心灵世界。
能力目标:
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在揣摩语言、感知内容的过程中,剖析技法,赏嚼意境,捕捉作者跳动在字里行间的细腻、含蓄的情感脉搏,进而把握作品的形象和主旨。
情感目标:
观照人生,参悟哲理。从作者的生存智慧中找到知识、能力、育人三者的契合点,升华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高二学生对于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苏教版必修一的《赤壁赋》及必修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然而由于词的语言凝练、含蓄,包孕性强,跳跃性大,加之当代中学生在理解古代文人,尤其是屡遭坎坷的士子的人生情怀时有一定难度,为此,如何引导学生透过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精练文字体会作者的写作技法,由表及里地把握词人隐于字里行间的深沉的情感意蕴、价值取向,就成为了教师备教时应重点落实的环节。
鉴赏古代诗歌命题及解题技巧的目标达成
学习本课联系了以往所学的内容,方便参照阅读,加深理解。指导学生学习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
Hale Waihona Puke 问题设计难易适中,学生没有因问题难而无所适从、因问题过于简单而不经思考。
课堂延伸过程评价
通过学习,学生能凭借查找的资料,利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课外自己的积累进行写作,人物评价准确,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小序,说明作词的缘由。
上片写途中遇雨的情形。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剖析手法,赏嚼意境
探讨:本文是怎样营造意境的?
明确:1.由小见大,见微知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穿着、举止、神情、心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2.一语双关,曲笔抒情。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指导诵读,把握要领。
(目的:学生读,学生评,教师点拨并范读。要求学生正确把握情感基调、读准节奏、语速、语调。让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感情基调和丰富内涵,积极酝酿感情进入词的赏析。)
明确:《定风波》寓理于事,借景抒情,应读得舒缓自然,读出词人乐观、恬淡的心境。
2.理清层次,知晓内容。
本词是作者被贬黄州的第三年所作。这时词人已年近半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其词作的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遇雨本是极平常的事,但不同的人在遇雨时的不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本词虽从下雨写到雨停,但其意不在写遇雨的经历,而在通过遇雨的经历、通过眼前生活中的平常景象,表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表达自己坦荡的胸襟、开朗的个性和乐观的精神。
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使用恰当。
教师对问题的处理
问题设计恰当、合理,具有较大的启发性,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问题能力,符合语文特点。
三维目标的达成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遵循学生自身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获取知识的认知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讨论、理解过程,潜移默化地达成能力和情感目标。
明确:《念奴娇》突出了词人对待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重点表达了自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情怀。
《定风波》突出了词人在对待人生风雨特别是政治波折时的豁达乐观的情怀。
二者的共通之处:人生遭际、执着追求、豁达乐观。
五、课堂小结,布置练习
联系背景,勾勒你心目中的词人形象。
(目的: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读写结合,巩固所学知识且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实现了能力的迁移。)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者
请学生就学过的课文谈谈苏轼的生平际遇、人生态度,由此导入新课。
(在生平背景介绍中,着重介绍“乌台诗案”,讲清苏轼被贬至黄州的历史背景,以及这段经历对他的思想及创作的影响。)
二、诵读词作,感知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