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

合集下载

白毛女简介

白毛女简介
• 故事创作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 故事创作的文化价值与民间气息
• 故事创作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地域风俗与习惯的影响
地域文化背景对故事传承的影响
• 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
• 地方戏曲与民间艺术的传播
• 地域文化认同与传承的动力
白毛女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01
白毛女的起源
• 民间传说的形成与发展
• 故事原型与历史背景的探讨
• 故事在不同地区的流传与变异
02
白毛女的发展过程
• 故事在民间的传播与普及
• 故事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改编与表现

故事在当代的传承方式
• 民间口头传统的延续与传播
• 地方戏曲与民间艺术的改编与表现
• 当代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的改编与再创造
故事在当代的传承特点
• 故事传承的多样性与创新性
• 故事传承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
• 故事传承的文化价值与影响力
故事在当代的传承对故事传承的意义
• 故事传承的民间基础与认同感
• 故事传承的文化价值与影响力
• 故事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
• 故事的民间信仰与风俗
• 故事的地方特色与民间气息
03
艺术形象与文化内涵对故事传承的影响
• 故事传承的民间基础与认同感
• 故事传承的文化价值与影响力
• 故事传承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04
白毛女的影响与评价
白毛女对中国民间文学的影响
白毛女在民间文学中的地位
• 故事的主题思想与价值观
• 故事传承的民间智慧与创造力
白毛女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启示与意义

白毛女

白毛女
歌剧 白毛女
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 炽等 曲 贺敬之、丁毅 编剧 1945年 创作于延安
作 品 简 介
• 歌剧《白毛女》是在1943年延安开展的新秧歌运动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最早的新歌剧。剧情描写贫苦农 民杨白劳被地主黄世仁逼债致死,女儿喜儿在黄家受尽 凌辱后,逃往深山,苦熬三年,头发全变白。喜儿的恋 人王大春参加八路军后随部队回来救出喜儿,打倒了黄 世仁,为千千万万受苦人报了仇,揭示了“旧社会把人 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道理。
• 歌剧音乐采用了河北、陕西、山西等的民歌与地方 戏曲音调加以改编和创作,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白 毛女》是我国歌剧创作史上的一座光辉的里程碑。
歌剧主要人物
喜儿,杨白劳——纯朴的农民,他们盼望 用自己的双手劳动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 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一个 躲进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 一个自杀了。
黄世仁——地主阶级的代表,靠剥削过着 腐化堕落的生活,他欺负百姓,使无数劳 动人民生活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地主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 象。 王大春,张二婶——贫苦农民的代表。
课堂小结
(1)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不论从文学、戏剧 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表演方面,都具有鲜明的 民族性、群众性和革命性。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结 合上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2)歌剧《白毛女》的创作成功,为新歌剧的创 作积累了经验,它是我国新歌剧史上一个光辉的 里程碑。 (3)1951年歌剧《白毛女》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国现代舞台艺术中的一部精彩之作。

本文将对该剧进行赏析,探究其独特魅力所在。

一、剧情介绍《白毛女》是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一部反映解放战争时期农民斗争的现实主义舞剧。

故事讲述了白毛女父亲因欠债而被迫当兵,白毛女为寻找父亲,顶替父亲参军,并勇敢地与敌人作斗争。

最终,在革命军队的帮助下,她成功解放乡亲,收获了爱情和幸福。

二、舞台设计在舞台设计方面,该剧采用了简洁大气的手法。

舞台背景常常以乡村的田野、战场等作为基调,与舞者的动作和音乐相得益彰。

同时,运用灯光设计,营造出不同场景的氛围,将观众带入剧情的深入。

三、音乐与编舞芭蕾舞剧《白毛女》的音乐配乐独特,既有悲壮的交响乐,也有欢快的农民乐曲。

音乐与编舞相互配合,表现出战斗、痛苦、欢乐等情感。

舞者们优雅的舞姿和精湛的技巧,将故事情节通过舞蹈表达得淋漓尽致。

四、角色形象塑造《白毛女》中的角色形象塑造鲜明。

白毛女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顶替父亲参军,与敌人作斗争,不畏艰难。

不仅如此,她还展现了母爱和爱情的伟大力量。

其他角色也各有特点,扮演他们的舞者通过自己的表演技巧,将角色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五、思想意义《白毛女》通过戏剧内涵和舞蹈形式,传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民斗争与解放战争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力量与智慧。

该剧也强调了人民的团结和奋斗精神,让观众深切感受到了人民解放的力量和意义。

六、国际演出与影响力《白毛女》自1958年首演以来,不仅在国内取得了较大成功,还在国际间广受赞誉和演出机会。

该剧的成功演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芭蕾舞和舞台艺术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芭蕾舞剧《白毛女》展现了中国农民解放的艰辛历程,塑造了一系列鲜活而深刻的角色形象。

该剧通过音乐、编舞和舞台设计的完美融合,向观众传达了对勇敢斗争和团结奋斗精神的讴歌。

它的国际演出和影响力也展示了中国舞蹈艺术的魅力和独特性。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

白毛女讲的什么故事
《白毛女》是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报家园的国家。

这个国家有一个叫做邬母的女子。

母亲有一只白毛的小母牛,白毛女。

每天母亲都会把白毛女放到河里,以便它可以洗净自己。

某天,白毛女掉进了河里,母亲大喊大叫,却没能把牛拉出来,最终白毛女还是淹死了。

当白毛女还活着时,她总是对我们好,可是现在她去世了,母亲便觉得她的心只有一片失落和伤痛。

最终,母亲把白毛女的尸体用船运回家,决定举行一个隆重的葬礼,表达自己对这只牛的特别的思念。

这件事情也给全国带来了不一样的感情,让人们感受到思念的力量。

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白毛女是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现实主义戏曲,由康生创作于1945年,是中国现代戏曲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农民起义为历史背景,讲述了一个农民妇女白娘子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悲惨遭遇和艰难奋斗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陕北农村。

主人公白娘子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女儿,她与青年杨子荣相恋并结婚。

然而,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使得白娘子的父亲被杀害,家破人亡。

在白娘子失去父亲的悲痛中,她决定加入革命军,与日寇进行抗争。

在革命军中,白娘子艰苦奋斗,与同志们一起进行战斗,展现了中国农民妇女的坚强和勇敢。

在一次战斗中,她救了杨子荣的生命,但自己却被日寇抓获,遭受了严重的折磨。

然而,白娘子并没有屈服,她坚强地忍受着痛苦,继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最终,白娘子在同志们的帮助下成功逃脱,重逢了杨子荣。

然而,战争的残酷使得白娘子失去了双腿,成为了一个残疾人。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强地面对生活,与杨子荣一起努力奋斗,为了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白毛女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民妇女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勇敢,她们在艰难的环境下,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家庭和国家的幸福而奋斗。

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妇女的伟大精神,展现了他们在历史风云中的坚韧和勇敢,是中国现实主义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命运,更是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体命运。

她们在战争年代所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敢,成为了中国农民妇女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现代戏曲中的一部珍贵作品。

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感受她们的坚韧和勇敢,为她们的伟大精神所折服。

白毛女的故事,是中国现实主义戏曲中的一部珍贵作品,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伟大精神,展现了她们在战争年代的坚韧和勇敢。

这部作品不仅仅是一个人物的命运,更是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集体命运,是中国现代戏曲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通过白毛女的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农民妇女在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状态,感受她们的坚韧和勇敢,为她们的伟大精神所折服。

《白毛女》读后感

《白毛女》读后感

《白毛女》读后感引言《白毛女》是中国现实主义戏剧作家白先勇于1958年创作的一部民族题材的长篇话剧。

它以“白毛女”的形象为主线,描述了中国农村的贫困与苦难,以及人民解放军解救白毛女的故事。

读完《白毛女》后,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从剧本结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等方面,对《白毛女》进行分析和讨论。

剧本结构《白毛女》的剧本结构紧密有机,起承转合合理。

剧本以白毛女的遭遇为起点,通过多线程的方式展开,逐渐将白毛女与人民解放军展现出来。

整个剧本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环境的描写、白毛女回忆家族的辉煌、白毛女被赶出家门的遭遇、白毛女寻找儿子的艰难经历、人民解放军解救白毛女的戏剧性场面。

剧本的结构使故事情节自然推进,同时又保持了紧凑感和张力。

人物形象《白毛女》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白毛女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女性形象,她不仅在贫困困苦中坚持生活,还努力寻找自己失散多年的儿子。

人民解放军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他们在剧中担任解救白毛女的角色,表现出无私的精神和对人民的关心和保护。

剧中的其他人物也各具特色,例如高官、杨百万等,他们形象的刻画更加丰满了故事的情节。

主题思想《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关于阶级斗争、人民解放和社会进步的。

通过白毛女和人民解放军的故事,剧本揭示了贫困农民的苦难和压迫,同时也呼吁人民解放军的出现为农民带来了解放和希望。

作者通过白毛女这个形象传达了乡村妇女的伟大和坚强,同时也表达了农民对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无比信任和拥护。

艺术手法《白毛女》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剧本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其中,对白毛女的回忆和对家庭的描写运用了倒叙的手法,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此外,剧中还使用了歌曲和舞蹈,并结合舞台布景、道具等元素,增加了戏剧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综合评价《白毛女》是一部经典的中国话剧作品,通过展示贫苦农村的生活和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事迹,引发人们对于社会不公和阶级斗争的深思。

剧本结构紧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赞美和对人民解放军的崇敬。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白毛女,是一部由贾一平、谢晋执导,根据郁达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

该电影于1950年上映,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女孩白素贞的悲惨遭遇和她最终获得幸福的感人故事。

白素贞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的女儿,她和母亲生活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

在一次严重的旱灾中,白素贞的父亲因为无法偿还债务而被迫卖掉了自己的女儿。

白素贞被卖到了豪绅黄世仁家中,成为了他的丫鬟。

在黄世仁家中,白素贞受尽了欺凌和折磨,但她始终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白素贞逃出了黄世仁的家,躲进了雪地里。

就在她即将冻死的时候,一个善良的青年杨乃武救了她。

杨乃武将白素贞带回了自己的家,照顾她直到她康复。

在杨乃武的悉心照料下,白素贞渐渐地爱上了他。

然而,黄世仁并没有放弃对白素贞的追求。

他派人绑架了白素贞,企图将她带回家。

在一次激烈的斗争中,杨乃武和白素贞成功击退了黄世仁的手下,最终获得了幸福的生活。

白毛女的故事通过白素贞的遭遇,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影片中塑造了白素贞这一形象,她坚韧不屈的性格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深深打动了观众。

影片通过对白素贞的塑造,展现了中国农民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辛生活,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白毛女的故事不仅在情节上扣人心弦,更是在表现形式上展现出了中国电影的艺术魅力。

影片的拍摄手法和表演都非常出色,使得整部影片更加生动和感人。

白毛女的故事不仅是一部经典的电影作品,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农民生活的艺术杰作。

总的来说,白毛女的故事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通过对白素贞的塑造和她的遭遇,展现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这部影片不仅在情节上扣人心弦,更是在表现形式上展现出了中国电影的艺术魅力,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的故事简介
白毛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她的故事被改编成了京剧、电影、电视剧等各种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小村庄,讲述了一个普通农家女白娘子的传奇命运。

白娘子原本是一个贫苦农家的女儿,她生活在一个叫做白毛村的小村庄里。

白娘子的父母早逝,她和她的哥哥白富美相依为命。

在一个冬日的寒夜,白娘子在雪地上捡到了一个受伤的白蛇,她心怀仁慈,将白蛇带回家中,并用自己的衣服为它裹伤。

白蛇受到了白娘子的救助,对她产生了感激之情。

白蛇化作一个美丽的女子,名叫白素贞,她和白娘子成为了好朋友。

后来,白素贞和白娘子一起去了杭州,白娘子在杭州遇到了一个善良的书生许仙,两人相爱并结为夫妻。

然而,白素贞的身份被恶霸法海发现,法海将白素贞关押在雷峰塔里,白娘子为了救出好友,不顾一切地去找许仙求助。

在白娘子的帮助下,许仙得知了白素贞的真实身份,他决心和白娘子一起去雷峰塔救出白素贞。

最终,白娘子和许仙成功解救了
白素贞,三人重聚欢乐。

然而,法海不甘心失败,他化身成为一只白鹤,企图再次将白素贞抓走。

在激烈的战斗中,白娘子和许仙终于打败了法海,白素贞也得以重获自由。

三人终于可以安心地生活在一起,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白毛女的故事以其感人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仁爱是最珍贵的品质,只有心存善念,才能得到幸福和美满的生活。

白毛女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不断地为后人传颂和传承。

《白毛女》[歌剧]新旧版大全

《白毛女》[歌剧]新旧版大全

《白毛女》[歌剧]新旧版大全歌剧《白毛女》《白毛女》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指引下诞生的大型新歌剧。

1945年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加工改编而成。

《白毛女》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歌剧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了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

该剧在歌剧民族文化上作了成功的尝试,名曲有《北风吹》、《扎红头绳》等。

剧本:贺敬之、丁毅,作曲: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白毛女》[歌剧] - 简要概述歌剧《白毛女》现代歌剧作品。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帜作曲。

1945年5月首演延安中央党校礼堂。

陕甘宁边区新华书店1946年出版。

剧本的创作和演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47年、1949年作过较大的修改,修改本于1952年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该剧系根据流传于晋察冀边区的一个民间传说故事而写成。

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各庄。

一九三五年的农历除夕,佃农杨白劳因无法还债,在外面躲了几天回到家里来,准备和他唯一的女儿--喜儿一同过年。

亲家王大婶也来帮助他们料理过年的事情,不料恶霸地主黄世仁打发他的狗腿子穆仁智来到了杨家,逼着杨白劳去见地主。

当晚,在黄家,黄世仁强迫杨白劳用喜儿来抵债,尽管杨白劳苦苦哀求,黄世仁还是强迫他在闺女的卖身契上按了手印,然后被推出了黄家的大门。

杨白劳悲愤交加,晕倒在雪地里,被老友赵大叔发现将他送回家里。

当时,喜儿、王大春(喜儿的未婚夫)以及王大婶都在兴高采烈地准备过年,赵大叔在给他们讲述红军的故事。

只有杨白劳想着被迫卖女儿的心事,痛苦万分。

终于在喜儿入睡了之后,服了卤水,冲出门外,高喊着:"我死也要死到你黄家的大门口去!"就这样含恨惨死。

第二天清早,王大春到杨家来拜年,发现了杨白劳死在雪地上,赵大叔看见了杨白劳手中的那张卖身契,才知道了杨白劳自杀的原因。

《白毛女》名词解释

《白毛女》名词解释

《白毛女》名词解释
歌剧。

是中国第一部在秧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剧。

《白毛女》是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

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张鲁、瞿维、焕之、向隅、陈紫、刘炽等作曲。

1945年初作于延安,同年4月演出,受到热烈欢迎,后在解放区各地陆续上演,深受广大人民和八路军官兵的喜爱。

《白毛女》内容介绍:
剧本情节是地主恶霸黄世仁逼死佃户杨白劳,污辱其女喜儿,喜儿被迫逃入深山成了“白毛女”。

八路军来到了该地区,喜儿重见天日。

其主题是“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采用中国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了戏曲音乐及其表现手法,并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第一部新歌剧。

《白毛女》 PPT课件

《白毛女》 PPT课件

歌剧主要人物有:
喜儿,杨白劳——纯朴的农民,他们盼望用自己的双手劳动 来换取幸福的生活,然而封建制度和地主阶级却把他们逼得 一个躲进山洞里像野兽似的过着非人的生活,一个自杀了。 黄世仁——地主阶级的代表,靠剥削过着腐化堕落的生活, 他欺负百姓,使无数劳动人民生活在悲痛和绝望之中。 穆仁智——依靠地主为虎作伥的狗腿子形象。 王大春,张二婶——贫苦农民的代表。 整部歌剧的音乐都取自于民间音调,或是以民间音调为基础 而加以创作的。
什么是歌剧
歌剧是一种音乐、戏剧、舞蹈综合的艺术形式。 它不只呈现出音乐之美,同时它还结合 了文学、
戏剧、甚至于舞台设计、服装风潮等等,而歌 剧舞台上所呈现的,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 小缩影。歌剧舞台反应了我们的人生,而您在 歌剧情节中,说不定也因此 可以发现您浅意识
中的人格,幻化成剧中某一个人物角色,在舞 台上真实地呈现出来。
欣赏歌剧白毛女选段思考:
北风吹
1.该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2.边听赏音乐边联想演唱者 是歌剧中的哪个角色?她是 怎样的一个人? 3.休止符对表现情感所起的 作用?这里不用休止好吗? 4.歌曲旋律进行的特点?这 种旋律进行的特点擅长表现 什么样的情绪?
《北风吹》
白毛女歌剧中的第一幕第一场的第一首歌曲。 根据河北民歌《小白菜》与《青羊传》创作而成 的。讲述喜儿盼爹爹回来和杨白劳躲账后回到家 里的情景。
《哭爹》
——选自歌剧《白毛女》第 一幕
思考:当人突然遭到打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时, 所激起的情感会是怎样的呢?
悲泣,痛苦。
❖这首歌曲的曲调有什么特点?与《扎红头绳》有 什么不同?
曲调特点:音型下行级进。Fra bibliotek扎红头绳
1.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2.通常人在表达惊喜的时候语速和声调会是什么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1500字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1500字

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1500字芭蕾舞剧《白毛女》赏析芭蕾舞剧《白毛女》是中国著名编导李少红根据白朗基同名小说改编创作而成的一部现代舞剧作品。

该舞剧描绘了中国革命时期的艰难岁月以及普通农妇白毛女所经历的凄苦遭遇。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该舞剧进行赏析,探讨其艺术特点、主题表达以及对观众的触动等方面。

《白毛女》是中国芭蕾舞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它既展现了中国农村生活的真实情况,也向观众传达了深刻的社会主义思想。

舞剧以白毛女的命运为主线,通过精彩的舞蹈编排和形象鲜明的角色塑造,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生活和革命的伟大力量。

首先,从舞蹈编排上来看,《白毛女》运用了大量的动作延展和舞技技巧。

舞剧开篇,白毛女在一个农场劳作,她的动作简单而富有力量感。

随后,舞剧以白毛女生活的各个阶段为节点,通过衔接流畅的编排,完美展现了白毛女从农村姑娘到工人的成长过程。

尤其是在白毛女脱胎换骨,从黑炭到白粉的转变中,舞者们的舞步幅度不断增大,展示出她们以及革命者们的坚定决心和不畏艰险的精神状态。

其次,在角色塑造方面,《白毛女》中的角色形象鲜明而有力。

白毛女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的形象坚毅而又温柔。

通过舞蹈的表现力,白毛女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爱情的执着表达得淋漓尽致。

另外,剧中反面角色的刻画也相当生动,如剧中的地主和奸商,他们的形象邪恶且具有强烈的对比感,使得观众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革命和反动势力的对峙。

此外,舞剧所蕴含的主题也是值得赞美的。

《白毛女》以白毛女作为代表,通过她的命运和奋斗,展现了中国革命过程中普通人们的悲欢离合。

舞剧通过戏剧性的冲突和高潮迭起的情节,把观众带入了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为观众勾勒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革命历史画卷。

最后,就触动观众的层面而言,《白毛女》能够使观众在欣赏舞剧的过程中,真实感受到当时的革命情怀和普通人的苦难。

舞剧中的情节紧凑而丰富,配合着激昂的音乐和场景设计,使得观众不禁为白毛女和其他农民的遭遇而动容。

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白毛女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著名人物,她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是一部反映农民斗争和爱情悲剧的艺术作品。

故事的主人公白毛女是一个勇敢善良的农村姑娘,她的故事感人至深,让人们铭记于心。

白毛女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白毛女的父亲叫做田福,是一个善良的农民,但家境非常贫困。

在一次打田的过程中,田福被地主的恶狗咬伤,因为家里没有钱治疗,田福只好忍受着痛苦。

白毛女为了救父亲,不顾一切地去找医生,但是医生要求一百两银子。

白毛女没有钱,只好去求地主,地主却要求白毛女以身相许,白毛女宁死不屈,最终逃回家中。

白毛女的坚贞不屈感动了山里的一位青年杨乃武,杨乃武是一个积极参加农民斗争的青年,他深爱着白毛女。

在白毛女的父亲去世后,白毛女和杨乃武决定结为夫妻。

然而,地主为了报复白毛女逃跑的事情,派人抓捕杨乃武,并将他押送到县城。

白毛女得知消息后,毅然决定前往县城营救杨乃武。

在县城,白毛女遭遇了地主的追捕和迫害,但是她并没有退缩。

最终,白毛女在革命队伍的帮助下,成功救出了杨乃武。

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

白毛女的故事感人至深,她的坚贞不屈和对爱情的执着令人动容。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农民的斗争精神,也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白毛女的形象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的一个经典形象,她的故事也被搬上了舞台和银幕,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白毛女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美好的未来。

这个故事也激励着无数人,让人们明白了爱情和正义的可贵。

白毛女的故事将永远被人们传颂,她的形象也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

古诗白毛女翻译赏析

古诗白毛女翻译赏析

古诗白毛女翻译赏析文言文《白毛女》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佃户杨白劳有女喜儿,许与同村大春。

地主黄世仁为富不仁,除夕夜以田赋相逼,用强使其卖女。

杨号呼无门饮卤自尽,喜儿陷虎口为黄所污。

既而黄母因其妊娠欲售之。

喜儿惊觉无奈,遂中夜脱逃,走深山而匿,撷果自食。

为延生以报仇,潜入古寺,攫供品以啖,人皆以为鬼魅。

后义军至,为大春截获。

大春熟视之,乃喜儿也。

喜儿自述由来二人不胜唏嘘。

恶霸正法,人心欢腾。

此正可谓:漫漫长夜换朝阳,地覆天翻慨而慷。

至此人间逢盛世,魑魅魍魉一扫光。

【注释】失:失去为:做以:用相: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为:被既而:不久售:卖走:跑匿:藏撷:采摘啖:吃魅:传说中的鬼怪乃:是易:改自此:从此苟政:残酷的政令自尽:自杀熟视:仔细看坎坷:不幸的经历义军:指解放军唏嘘:感慨的样子【翻译】佃户杨白劳,很早的时候丧失了妻子,养育了一个女儿,名叫喜儿,许配给了同村的大春。

地主黄世仁,非常富有,但是不仁慈,他用田地租税逼杨白劳。

杨白劳哭喊无路,于是自尽了。

喜儿顿时陷入虎口,被黄世仁所侮辱。

不久黄世仁又想要出售喜儿。

喜儿没有办法,orG非常无奈,于是夜里逃脱了,跑到深山里藏了起来,采摘果实吃。

为了延长生命和报仇,潜入古寺,抓供品吃,人都认为是鬼魂。

后来解放军到了,喜儿被大春截获了。

大春仔细看,竟然是喜儿。

喜儿自述坎坷,二人禁不住感慨。

这正可说:漫漫长夜过去了,终于见到了出升的太阳,人间的事发生了改变。

从这开始世上没有残酷的政令,豺狼虎豹变成了灰烬。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文言文翻译白毛女

文言文翻译白毛女

昔有贫农杨白毛,居我国东北之深山。

其家贫,常受地主欺凌。

一日,白毛偶得宝珠,致富家。

地主贪心,欲夺宝珠,遂起争端。

白毛为保宝珠,遂逃入深山,隐姓埋名,避地主追捕。

白毛入山,历尽艰辛。

一日,遇老僧,僧问:“汝为何人?为何逃入此山?”白毛不敢言真名,遂谎称:“我乃山中一樵夫,因避人追捕,暂居此地。

”僧悯其苦,遂赐以法术,使白毛头发变白,以便隐匿。

白毛在山中,遇一女子,名喜儿。

喜儿年幼丧母,家贫如洗,常受地主欺凌。

白毛与喜儿结为好友,共同度日。

时值严冬,白毛为喜儿缝制棉衣,以御严寒。

喜儿感激涕零,愿与白毛共度余生。

未几,白毛头发变白,喜儿亦察觉。

白毛告之实情,喜儿感动不已。

两人相拥而泣,发誓永不分离。

白毛教喜儿识字,喜儿聪明伶俐,学业有成。

白毛与喜儿在山中生活,虽清苦,却幸福美满。

一日,地主派人来山中寻找白毛。

白毛与喜儿藏匿,终被地主发现。

白毛与喜儿奋力抵抗,但地主人多势众,白毛与喜儿被捕。

白毛不屈不挠,誓死反抗。

喜儿为救白毛,跳崖自尽。

白毛被地主押送至县城,受尽折磨。

喜儿之魂魄附于喜儿生母,告之喜儿死讯。

喜儿生母悲痛欲绝,遂告发地主罪行。

官府查实,将地主绳之以法。

白毛经此一劫,身体渐弱。

喜儿生母将其抚养成人,白毛终成一位有道德、有才能之人。

白毛不忘喜儿,遂为其立庙,以示纪念。

《白毛女》之故事,反映了我国农村人民之生活困境,以及地主阶级之残酷剥削。

白毛与喜儿之爱情,虽历经磨难,终成佳话。

此剧寓意深刻,警醒世人,珍惜眼前人,勿忘过去之苦难。

译文如下:昔有贫农杨白毛,居东北深山。

家贫常受地主欺凌。

一日,白毛得宝珠,致富。

地主贪心,欲夺宝珠,起争端。

白毛保宝珠,逃入深山,隐姓埋名,避地主追捕。

白毛入山,历尽艰辛。

一日,遇老僧,僧问:“汝为何人?为何逃入此山?”白毛不敢言真名,谎称:“我山中一樵夫,避人追捕,暂居此地。

”僧悯其苦,赐以法术,使白毛头发变白,隐匿。

白毛山中,遇女子喜儿。

喜儿年幼丧母,家贫如洗,常受地主欺凌。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

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白毛女》赏析-名篇欣赏文/林小凤《白毛女》是一部主题为“旧社会把人逼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新戏剧。

它讲述的是农民杨白劳在年关时因被地主黄世仁追债,被迫强制性卖女抵债,最后含恨自尽。

其女儿喜儿在黄家受尽凌辱,甚至失身了,无路可走下逃进山洞里不见青天,而大春在尝试拯救喜儿的过程中失败,被迫离家出村投奔了八路军,在八路军的帮助下,喜儿重见天日并报仇雪恨的故事。

该故事是发生在抗日时期,透过这故事反映了农民遭受封建地主压迫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才能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朴素真理。

《白毛女》学习了话剧台词的念法,其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朗朗上口,在喜儿控诉黄世仁的那一段中说道:“多亏了二婶子把我救,离开黄家出虎口。

天又黑呀地又暗哪天黑地暗我无路走,深山野洞安下身不见太阳不见人,吃生吃冷吃贡献,不像鬼来不像人,水干石栏我不死,苦撑苦熬到如今,想不到太阳底下把冤伸!”短短的几句话,把喜儿在黄家逃出来后的悲惨生活道尽,使人与之产生共鸣,生出怜悯喜儿之情。

《白毛女》最突出的是在人物刻画和艺术成就方面。

在人物塑造方面,主要突出了两个形象,一个是在旧社会中受尽苦难最终觉醒,代表了敢于反抗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喜儿,一个则是忠厚、善良、勤劳却受尽地主阶级的压迫剥削,绝望中以自杀来反抗的老一辈农民形象——杨白劳。

通过描写这一父女两人最终结局的差别,在深一层次揭露了农民只有敢于反抗旧社会才会有熬出头的一天,否则就只有像杨白劳一样以死反抗,但地主阶级仍然耀虎扬威的压迫者农民。

在艺术成就上,最显著的是音乐方面。

该剧以北方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为素材,借鉴民歌、小调、地方戏曲中的表现手法,同时吸取了西洋歌剧擅长抒情的特点,设计了《北方吹》、《扎头绳》、《我们的喜儿哪里去了》等,通过音乐根据不同需要刻画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表达不同的情感,让观众随着音乐情感的起伏而更深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拉近观众与人物的距离,摩擦出更强的情感火花。

白毛女名词解释

白毛女名词解释

白毛女名词解释
歌剧。

是中国第一部在秧歌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剧。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

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白毛女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白毛女

现代文学名词解释白毛女
《白毛女》是融歌,诗,舞三者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

在音乐创作上,它既学习和继承了传统地方戏曲、北方民歌和小调的营养,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处理手法,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来展示人物形象。

“白毛仙姑”有多个流传版本,但本质上都是无辜女子受难的悲剧模式。

剧本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深化,塑造了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典型人物,并将故事纳入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叙事框架中。

尤其是在喜儿形象的塑造上,作品以充沛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在创作中删去有损喜儿形象的内容,不断加强喜儿的反抗性,使这一形象变成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的象征,有力地激发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九年级语文白毛女

九年级语文白毛女

矛盾的一方是地主,另一方是农民。 在这两场戏里,双方的代表人物是 谁?
• 地主一方的代表人物是黄世仁和 穆仁智,农民一方的代表人物是 杨白劳和喜儿。
.
.
.
.
.
.

.
;烫金纸 烫金纸
第一场戏和第二场戏设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点?
• 时间,除夕之夜。 • 地点,第一场在杨白劳家,第二
场在黄世仁家。
《白毛女》主要情节
• 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了善良老实的佃户杨白劳, 抢走了他的女儿喜儿,并奸污了她,最后又逼 得逃进深山。喜儿怀着强烈的复仇意识活了下 来。因缺少阳光与盐,全身毛发变白,被附近 村民称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里, 领导农民斗倒了黄世仁,又从深山中救出喜儿。 喜儿获得了彻底的翻身,开始了新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十年来歌剧《白毛女》评价模式的变迁孟远(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2)[摘要]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诞生以来,就开始了它的评价史。

六十年来,伴随着歌剧“经典化”、“解经典”的过程,其评价模式发生了种种变迁。

20世纪删0年代,关于《白毛女》的评价由最初的“争鸣”到漫长的“复述”,通过对意识形态话语的“复述”,不断丰富和补充了权力话语,构建出“革命经典”,以服务于民族国家的需要。

90年代以来,评价者意识到“复述”模式的遮蔽性,转而开始重读、拆解经典,开掘出历史复杂性的一面。

人们不再停留于歌剧《白毛女》“是什么”的回答上,开始追问它“怎样如此”、“为什么如此”。

因此,出现了“反思”、“解剖”、“寓言”、“从‘文本’进入‘历史”’等不同的评价模式。

提问方式的变化导致了不同的可见性内容。

“复述”模式讲述这是个什么样的革命故事;“反思”模式旨在研究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效机制;“解剖”模式看到了歌剧中多种文化力量相互作用的状态;“寓言”模式将《白毛女》放在现代性的发展逻辑中,回答为什么20世纪40年代会选择“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从‘文本’进入‘历史”’的研究路径着力于探究“文本”如何生产了“历史”和“意识形态”。

这些评价模式是由于每个时代的问题意识、知识型、理论工具和研究路径的不同所决定的。

[关键词]经典构成;提问方式;知识型;评价模式[作者简介]孟远(1975~),女,河北省邯郸市人,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1207.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0r7l(2005)02—0132—08 [收稿日期]2004—12—27《白毛女》无疑是20世纪后半叶感动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歌剧之一,是革命戏剧的经典之作。

其影响、地位与关于它的评价密不可分。

六十年来,伴随着歌剧“经典化”、“解经典”的过程,关于《白毛女》的评价模式发生了种种变迁。

这种变迁呈现出时代的戏剧性和不对称性。

所谓戏剧性,是指歌剧在评价滥觞期所遭遇的热闹和尴尬,从“公共事件”的民主表达突然变为众口同声;所谓不对称性,是指从20世纪40q0年代漫长的四十余年间,歌剧评价基本上被“复述”模式所垄断,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从“复述”中突围,产生出诸如“反思”、“解剖”、“寓言”、“从‘文本’进入‘历史”’等模式。

“复述”时期集中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突围则从追问歌剧“怎样如此”、“为什么如此”的时候,才获得了成功。

每一次位移,由于提问方式的不同,《白毛女》都敞开了相异的可见性内容。

本文试图揭示这种变化,剖析其内在机理和话语规则,通过揭示歌剧《白毛女》评价模式的转变,尝试进一步研究红色经典和延安文艺的其他可能性。

一、从“争鸣"到平静一漫长的“复述"时期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充132满着历史意味的过程。

它是“集体创作”的产物。

对于“民族新歌剧”艺术样式的憧憬,关于歌剧主题思想的确立,关于情节结构、人物关系的安排,等等,这些问题在1944一1945年间的延安成为艺术家、普通民众和文艺政策执行者共同讨论的题目。

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资源和背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创作集团,以至于“直到人物名字都是集体设计的”⋯。

集体创作的方式、特殊的排演环境和延安鲁艺花花绿绿的各种墙报等都使得歌剧《白毛女》不啻成为延安的一个“公共事件”。

不同的意见在“公共空间”中遭遇,相互较量、对峙、相持、妥协,形成最广泛的话语民主——这些不同的意见,牵涉到抗日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牵涉到神话、传说与现实的关系,牵涉到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现行犯罪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文艺创作的创新与开拓旧J。

(一)最初的“热闹”歌剧《白毛女》在一片喧哗声中诞生。

伴随着公演和剧本的出版发行,逐渐生成了《白毛女》的评价史。

最初的评价显然继续着诞生时候的“热闹”景象。

尽管在首演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办公厅就万方数据◆文学研究新视野◆传来了中央书记处的三条意见并有传达者的解释①,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公众对戏剧的自我理解:“很多观众写信给剧团或跑到剧团,庆贺他们演出的成绩、努力和提供剧本修改的意见。

”¨1为此,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还特地开辟《书面座谈》专栏,以期“展开具体的创作思想上的论争,和作品的检讨”‘4l。

话语民主促成了各种意愿的自由表达。

此时,关于《白毛女》的评价,如同它的创作还没有完全定型一样,尚处在不确定状态。

人们只是借助于“公共事件”的开放性,凭依媒体提供的阵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想象,积极地使用自己的话语权利。

因此,《书面座谈》上的意见主要仍旧停留在人物关系的合理性、情节结构的可能性上面,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阐释思路。

这其中既有与权力话语相“认同”的方面,也有与其相“抵牾”的所在。

“认同”主要是体现在对叙事革命意义的认识上,体现在对于贫苦阶级主体性的呼唤上。

这些意见在“认同”权力话语的同时,又不断补充和细化了它②。

而“抵牾”则直接指向了歌剧的叙事策略,对权力话语的意图置若罔闻。

《书面座谈》第2期刊登了季纯的评论文章《(白毛女>的时代性》。

与前者不同,作者对歌剧主题意义并不以为然,而是认为《白毛女》之所以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主要是演员和某些部分的音乐演奏,与演出——服装、置景的吸引力的成就,在剧本方面是比较次要的”【5J。

文章以非常另类的角度批评了《白毛女》的各个叙事单元,质疑了歌剧所涉及的租佃关系、妇女问题、封建习俗等情节,这些疑问足以解构整个歌剧的叙事策略③。

其中最重要的是,季纯对悲剧的发生方式表示了怀疑:“像第一幕那样,是否要先由父亲(佃农)作一阶梯,然后她才踏上悲剧的旅程呢?”¨1作者从女性在封建社会的两条出路一“一是留在家中赘婿,借外姓男子撑持门户,以延续祖宗的祭祀。

二是离开家庭,或与异姓联婚,或为财富而变卖,或受宗教影响而出家;对于原来家庭仅有所谓‘娘家’关系”【5 J——来判断,认为“不可能是那样”。

根据杨白劳的经济生活要求,他不会因为卖女遭良心谴责而自杀,不会有这种因爱女而发生的悲剧。

即便他是热爱自己的女儿的,也不应像剧中那样,忙里偷闲,居然还有兴致为女儿扎红头绳。

“‘父亲打他儿子,丈夫敲他的老婆’才是被剥削者的现实,才是更深厚的爱。

”"J。

何况如果是真的热爱,就应该想法设法保护女儿,不应该在悲剧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自己先做了生活的弱者。

而从地主阶级方面来说,黄世仁“为什么要放弃了最大的权威(靠地租去压迫佃户倾家荡产,不得不把喜儿送上门来)不用,偏去搞一个‘女子小人’的小问题呢”【5o?评价者认为,从传奇的眼光看,喜儿的全部遭遇是可能的;但在现实中,这样的悲剧发生方式是令人生惑的。

季纯是左翼时期的著名戏剧家,专业的身份使得其问题十分职业化。

他敏锐地捕捉到歌剧是如何讲述旧社会的悲剧这一潜伏在故事表层下面的叙事策略的问题,以一个职业剧作家的敏感触及歌剧内部多种复杂性因素——伦理亲情、女性命运、风俗习惯、政治话语,等等。

可惜,这些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重新发现的异质因素,并没有被自觉地纳入到一种解读体系中去,并没有有意识地深思之所以这样写作的用意,而是仍旧受到歌剧创作时那片“喧哗声”的吸引,纠缠在歌剧情节设置的合理性上,“希望修订时作点滴的参考”【5j。

文章发表仅仅两天,总编辑就找上门来,质问副刊部主任艾思奇,“《(白毛女)的时代性》是谁写的,作者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发表他的文章”旧o?在这样的压力下,《书面座谈》第3期上发表了署名“解清”的批评文章《谈谈批评的方法——谈(《白毛女》的时代性)》,直接将季纯的批评定性为“主观公式主义”,逐一批驳了他的各项质疑,指出其立场的不正确。

文章刚一见报,人们就得知“解清”原来就是①中央书记处的三条意见是:第一,这个戏是非常适宜的;第二,黄世仁应当枪毙;第三,艺术上是成功的。

传达者解释这些意见说:农民是中国的最大多数,所谓农民问题,就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问题。

这种阶级斗争必然尖锐化起来,这个戏既然反映了这个现实,一定会广泛流行起来。

不过黄世仁如此作恶多端。

还不枪毙他。

是不恰当的.广大群众一定不答应的(参见张庚《歌剧(白毛女)在延安的创作演出》,载<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2期)。

②比如,肯定了歌剧“对我们认识农民,并记起我们对农民所负的重大责任是适时的”,并且进一步要求“放手发动群众”,增强农民阶级斗争的自觉意识,充分估计阶级力量变化过程中的复杂性等等(参见《关于(白毛女)),载1945年7月17日《解放日报》)。

③季纯对<白毛女>情节设置安排提出了诸多疑同。

比如,第一,黄世仁为什么在大年初一讨一个昨晚才死了父亲的带着“热丧”的丫头;第二,为什么地主家里只有喜儿蒙在鼓里,不知道黄世仁要娶亲;第三,喜儿下山后听到人们对自己的议论,羞愧难当,为保持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毅然回到山洞。

这与八路军到来以后“简易地溶解在革命的汹涌浪潮中”是矛盾的;第四,黄世仁前倨后恭.没有必要亲自追杀喜儿,“后患”的理由是勉强的;第五,黄世仁那样色情,喜儿到他家里后,竞能容忍几个月不染指,说明他母亲是个端正有方的正派人,假如他母亲是个骄横、残忍、伪善、溺爱儿子的人,那喜儿保持清白是有些勉强的【5 J。

133万方数据河北学刊2∞5·2《解放日报》编辑黎辛的化名①。

“报社编辑的稿子,那时往往被认为是代表报社的意见,既然报社发表意见了,对《白毛女》有不同意见的人就不再写稿参加‘书面座谈’了”[2】。

一场郑重其事、大张旗鼓的公开讨论,就这样草草收场②。

这是谁都没有预料到的。

艾思奇本来准备作的总结,也就没有下文了。

(二)漫长的“复述”在歌剧诞生之初,“公共事件”的幻觉使得评价和创作混为一体。

评价就是参与创作。

不同话语试图通过评价使自己的声音和意愿直接出现在歌剧的叙事中。

“集体创作”的艺术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开放性,加之党报的有意提倡和诱发,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参与叙事的欲望。

因此,歌剧上演之始,评价者角色还不曾与集体创作者的角色自觉分离,不曾有意识地构建什么评价理念,也没有受到什么评价原则的束缚。

在喧哗声的余波里,评价是自由的,也是散文的。

然而,随着《解放日报》“书面座谈”栏目的开辟,随着季纯文章的发表,一场话语民主的策划达到了高潮,同时也拉上了厚重的大幕。

以后,虽然歌剧在不同城市间辗转旅行,不断地完善着叙事、音乐和表演,但是关于它的评价终于归于单一,由跃跃欲试的兴奋回落到一种有秩序的“复述”状态,进人了漫长的“复述”意识形态话语的时期。

几乎所有的评论文字都以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三条意见为原则性纲领,在其规定的范围内做循环论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