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感受空气-了解空气|教科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科教版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课题感受空气单元 2 学科科学年级 3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
1、感受空气特征
2、比较空气与一般物体的区别
科学探索
1、通过游戏比较,进一步感受空气的特征以及与一般物体的区别
2、查阅资料,丰富学生对物质的认识
科学态度
1、增强学生对空气的感性认识
2、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兴趣
重点1、感受空气特征
2、比较空气与一般物体的区别
难点1、通过游戏比较,进一步感受空气的特征以及与一般物体的区别
2、查阅资料,丰富学生对物质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聚焦问题,创设情境:
1、猜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
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它宝贵到处有,
动物植物离不了。
(打一事物)
2、脑筋急转弯
小明的爸爸握着拳头问小明:“我手里握的什么?”小明做了各种回答,爸爸都说不对。
然后爸爸伸开空手,小明生气说道:“你骗人!”你猜猜小明爸爸手里握的是什么?
3、教师小结
空气无处不在。
引导学生练习生活回答。
教师点拨:
气球、泡泡、游泳圈、空杯、呼吸、轮胎等都离不开空气。
4、你对空气的特征和作用知道多少?引导学生填写泡泡图。
教师小结:
空气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索。
学生猜谜语:
空气
学生回答:空
气
学生回忆交流
学生填写交流
由谜语、脑筋急
转弯等激发学习
兴趣,引导学生
尽快进入课堂学
习的角色
回顾以前知识,
讲解新的知识,
新旧知识自然衔
接。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感受空气-1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科版)】感受空气-1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科学教科版的一课,主要内容是感受空气。
本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活动,适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对于空气这一概念,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空气的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性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性质2.实验操作技巧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2.实验器材:气球、水杯、吸管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性质,让学生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实验内容包括:用气球演示空气的存在,用水杯和吸管演示空气的压力等。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呼吸、气球、汽车行驶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所学知识向家长介绍空气的性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记忆。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小学科学21感受空气(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小学科学21感受空气(教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感受空气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什么,并通过实践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对观察、实验和探索的兴趣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 简介空气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大气压力实验所需材料:玻璃杯、水、纸片、橡皮筋。
3. 自制风筝所需材料:纸板、木棍、纸张、绳子。
4. 实验记录表和小组合作评价表。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和探索(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感受空气’。
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2. 让学生交流他们对空气的理解和感受,然后简要介绍空气的概念和组成。
3. 在幻灯片上展示一些有关空气的图片和音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实验探究(30分钟)1. 展示大气压力实验,并向学生解释实验原理。
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实验中的现象和原因。
4.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实验结果,确保学生理解大气压力的概念。
Step 3:合作制作风筝(30分钟)1. 向学生介绍自制风筝的概念,并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
2. 分发风筝制作材料,并向学生解释制作方法。
3. 指导学生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风筝,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4. 鼓励学生在户外试飞他们制作的风筝,并观察风筝的飞行特点。
5. 学生小组间展示并讨论风筝飞行的原理和相关现象。
Step 4: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所获得的体验。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和制作风筝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3. 使用小组合作评价表对小组合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合作。
4.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空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重要作用?它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完成个人或小组作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与空气相关的实验和现象。
三年级教科版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
三年级教科版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三年级教科版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主要涉及教材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详细内容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知道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学具:空塑料瓶、吸管、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空气泵,让学生观察空气泵工作时的现象。
(2)提问:为什么空气泵能吸起气球?引出空气的存在。
2. 例题讲解(1)讲解空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无臭等。
(2)讲解空气的用途,如呼吸、燃烧、浮力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世界会怎样?4. 环节过渡通过讲解和练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无色、无味、无臭空气的用途:呼吸、燃烧、浮力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举例说明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如果没有空气,会发生哪些现象?2. 答案:(1)如呼吸、吹气球、游泳等。
(2)如无法呼吸、火焰熄灭、物体无法浮起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拓展延伸:(1)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2)开展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减少空气污染。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2. 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3.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第2.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环保意识。具体包括: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科学探究能力。
2. 实验操作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等。
3. 环保意识:通过学习空气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 空气的组成及其作用。2. 空气质量的观察与分析。3. 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4. 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难点:1. 对空气组成与作用的深入理解。2. 空气质量的观察与分析方法的掌握。3. 保护空气的实际操作与意识培养。
4. 为什么我们要保护空气?请简要说明。
5. 请设计一个实验,用来检测空气质量的好坏。
6. 请列举至少三种保护空气的方法,并说明其重要性。
7. 请写一篇关于空气保护的短文,内容可以包括空气的重要性、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保护空气的方法等。
请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以上检测题目,教师将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讲解。通过这些题目,希望学生能够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对空气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1.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实验、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讲解空气的组成、作用及其在生活中应用的基本知识;实验法用于让学生直观地观察空气的质量,分析空气质量的好坏;小组讨论法用于引导学生探讨保护空气的措施;实践活动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2. 教学活动设计:
(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如“消失的空气”,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最后,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媒体资源,如PPT和视频,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然而,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因为视频内容不够吸引人或者讲解方式不够生动。我计划改进视频的制作和讲解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教学设计1.感受空气【教材简析】《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研究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
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
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
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氛围具有易泄露、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触感染活动,知道氛围总会充满各处。
1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氛围相关的各类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氛围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朴的文字大概图画记实实验成效,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感受空气》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性质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的理解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物和实验,引导学生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交流法:让学生通过表达和交流,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气球,用来展示空气的存在。
2.准备一些实验器材,如玻璃管、水槽等,用来进行实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吹气球、喝水等,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一些图片和实物,向学生介绍空气的组成和性质,让学生对空气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4.巩固(5分钟)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通过交流和表达,加深他们对空气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空气。
6.小结(5分钟)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空气,记录一些现象,并思考空气对生活的影响。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1)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主要围绕“空气”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内容包括:1. 空气的存在:介绍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环境。
2. 空气的性质:讨论空气的重量、流动性以及与物体接触时的作用力。
3. 空气的作用:探讨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呼吸、飞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空气现象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作用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基本性质及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纸片、风车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空气泵、气球、塑料瓶、纸片、风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学生上台吹气球,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
(2)提出问题:“空气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2. 例题讲解(1)讲解空气的基本性质,如无色、无味、无形、有重量等。
(2)介绍空气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如呼吸、飞行、气候等。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塑料瓶、纸片制作风车,感受空气的流动。
(2)讨论空气流动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1)讨论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
(2)思考如何保护空气,提高环保意识。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关注环保,为保护空气做出贡献。
六、板书设计1. 《感受空气》2. 内容:空气的存在:无色、无味、无形空气的性质:重量、流动性空气的作用:呼吸、飞行、气候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生活中空气流动的例子,并说明空气流动的原因。
(2)简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危害,并提出保护空气的建议。
2. 答案:(1)例子:风吹树叶、风扇转动等。
原因:空气受热或受冷,形成气流。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感受空气》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二、说学情
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 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 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 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三、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空气具有无色、透明、无味、会流动等特征。 2.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2. 能以讨论、绘画、文字、图表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 3.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 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 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获取资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设计意图:在汇报环节,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描述记录到这张气泡图 上。“气泡”最好采用磁贴卡片的形式贴在黑板上,便于移动、修改。教 师帮助学生提炼概括,规范科学用词。】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传递游戏
1.明确活动要求。 以班级的竖排为小组,用不同的容器盛装3种不同的物质,看看哪一组传递的速度最快。 2.小组讨论传递方法。 3.选择传递工具,学生比赛。 4.学生汇报。 汇报时要求学生用“我用什么方法,知道空气什么特征。”这样的句式。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的方法观察空气。
【教学难点】:
尝试以气泡图组织、整理信息。
五、说教法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 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 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 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1 感受空气了解空气教科版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
2、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间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3、提高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塑料带、水杯、水槽、水、纸。
一、情境导入师:我有两个小礼物在不同的袋子里,请哪个同学到讲台前了,“摸摸”礼物是什么?生:摸一摸(塑料带)师:塑料袋中装的东西就是礼物,聪明的你们知道是什么了吗?生:空气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走进空气。
板书:《了解空气》,你们知道有关空气的知识吗?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看吗?(出示材料:盛有水的水槽、透明杯、乒乓球各一件)我把乒乓球放在水槽里,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罩住乒乓球往水里压,当把杯子全部压入水里后,猜一猜,乒乓球会在杯子的哪个部位?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出示示意图并作统计。
2:师:其实老师这个“魔术”容不容易做?看来很多同学对于这个“魔术”都很感兴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做?3:小组实验。
4:师:为什么乒乓球在杯子的下面,是谁占了杯子中的空间呢?5:生:因为杯子里有空气6:师小结:有同学说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在杯中占了空间,所以水进不去,这个乒乓球就不会浮起来,空气占着地方在我们的科学世界和我们的科学课里,我们把它叫做占据空间。
(师板书)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水进不去,(指着前面的图)所以这个乒乓球就不会浮起来。
三、探究空气会流动1:师:在做第一个实验的时候,杯子罩住乒乓球往水里压,由于杯子占据了空间,乒乓球不会浮起来,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杯子口不离开水面的情况下,如果我想乒乓球浮在杯子的中间或者杯子的上面,你们能想到办法吗?2:小组实验3: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实验4:师:大家看这个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水在进去杯子里前,看到什么跑出来了?说明空气还有什么性质?5:小结:说明空气不仅会占据空间,还会流动。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 感受空气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 感受空气教案教学设计1.感受空气【教材简析】《感受空气》是第二单元《空气》的单元起始课,本课主要借助生活中与空气密切相关的物体来深入研究空气的特征,如占据一定空间,有质量,可以流动,能被压缩等,同样也选取了空气和另外两种不同状态的物质进行对比研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空气与固体、液体之间的相同点,进而对这些相同点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为本单元中持续学习空气做铺垫。
聚焦板块,通过导入活动,希望学生关注到两个问题,空气的特征是什么?空气的作用有哪些?这样更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也为本单元后续研究内容的展开做一个铺垫,让学生对空气的认识更全面的、更科学。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两个游戏活动,发现空气的更多特征。
通过感受活动,学生发现空气可以压缩,很轻等特征。
通过传递游戏,训练学生的思维,发现空气会流动、不易密封等特征,在游戏的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空气与石头和水的共同特征。
拓展板块,通过游戏后研讨,让学生对物质的三态,固体、液体和气体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为后续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认识一袋空气》中,学生已经对空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知道空气具有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特征,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空气,获取新知。
也知道空气和石头、水两种物质比较有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对于相同点的认知还是比较缺乏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我们感知并且存在于我们周围。
2.学生通过传递游戏,认识空气具有易泄漏、轻、能被压缩等特征。
3.学生通过感受活动,知道空气总会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借助生活中和空气相关的各种物品,并运用多种感官,了解空气特征。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1《感受空气》教案_最新修正版
教师总结:
吸盘挂钩在使用时,压出了吸盘里面的空气,而吸盘外面仍然受到大气的压力,因此吸盘能够被牢牢地压在墙上,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一旦吸盘内进入空气,内外压力平衡,吸盘就会掉下来。吸盘的接触面越光滑(如瓷砖、玻璃等),它的密封性就越好,空气就越不容易进入,承重能力就越强。
难点
关注空气的新特征,能够产生认知冲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聚焦问题,创设情境:
结合你的生活经验和以前学习过的内容,说说空气的特征有哪些?它有什么作用?
并把学生回答的填写在气泡图上
总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会流动、形状不固定的气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调动学生思维,尽快进入课堂学习角色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用简单的文字或者图画记录实验结果,尝试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汇报。
3.学生通过对气泡图进行补充,学会整理信息。
科学态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学生通过研讨活动,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认识空气的各种基本特征。
学生回答:吸盘和墙之间没有空气,所以能吸住。
了解空气的知识
通过实验,感受固体、液体和空气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通过几个现象了解空气的其他特性
知识扩展
拓展提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并感受到了空气的特征有哪些,了解了空气的作用有哪些,了解了固体、液体、空气相同以及不同的特征。在科学实验中,探索石头、水和空气如何进行传递,得出实验结论是石头容易被传递,水和空气都可以被压缩,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空气则不易被观察、容易泄露、不太好密封等,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认知空气的兴趣。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2.1 感受空气-认识空气》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方面,他们可能对空气的概念和性质知之甚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去发现和探究空气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各种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基本性质。
2.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现象,发现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实验法:引导学生动手进行实验,探究空气的性质。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准备教学课件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空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空气。
提问:“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如:吹气球、用塑料袋装空气等。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空气的一些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空气的性质。
如:比较不同容器中空气的多少、观察空气对物体的作用等。
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实验安全、准确。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实验心得和感悟。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人要呼吸、气球会爆炸等。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污染的问题,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质量。
如:减少化石燃料使用、植树造林等。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2.1《感受空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感受空气》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活动,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抽象的概念理解较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活动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活动,感受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安全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器材:气球、水杯、纸袋等。
2.教学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魔术实验,让学生观察到空气的存在,引发学生对空气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空气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关注空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体验空气的性质,如气球的充气、纸袋的放飞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空气的性质。
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空气对生活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如何保护空气,改善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珍惜和保护空气。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一个关于空气的观察和实践活动,如观察家里的空气质量,思考如何减少空气污染等。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本课主要包含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空气的存在与特性,详细介绍了空气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特点,并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重量;第二部分为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了解空气在呼吸、燃烧等过程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
2. 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重量,理解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空气的基本特性,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难点: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空气的重量,理解空气的存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沙子、蜡烛、火柴、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沙子、蜡烛、火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吹气球的游戏,引导学生感受空气的存在。
2. 讲解:介绍空气的基本特性,让学生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感受空气的重量。
a. 将塑料瓶装满沙子,称重。
b. 将塑料瓶倒空,装入空气,再次称重。
c. 比较两次称重结果,让学生感受空气的重量。
4. 讲解:通过蜡烛的燃烧实验,让学生了解空气在燃烧过程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无处不在。
2. 空气的重量:实验结果,空气有重量。
3. 空气的重要性:呼吸、燃烧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举例说明空气在你生活中的作用。
2. 答案:例如,空气可以让我们呼吸,支持燃烧,使风筝飞起来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空气的基本特性,能否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空气污染的原因,思考如何保护空气,为下一节课《保护空气》做好准备。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等方面。
具体章节为第一章《我们生活的环境》第三节《空气和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2. 使学生理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具有重量、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等。
3. 培养学生保护空气、节约用气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空气的性质、空气的用途。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感受空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吸管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空气泵、气球、塑料瓶、吸管。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空气泵吹气球,让学生观察气球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气球为什么会变大?2. 讲解:介绍空气的存在,解释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形的气体。
3. 例题讲解:讲解空气的性质,如空气具有重量、占据空间、可以被压缩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塑料瓶和吸管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气压变化。
6. 拓展延伸: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节约用气。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性质有重量占据空间可被压缩3. 空气的用途4. 保护空气、节约用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空气的用途,并说明如何保护空气。
2. 答案:生活中空气的用途有呼吸、燃烧、运输等。
保护空气的方法有减少污染、节约用气、植树造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空气的存在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践操作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提高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实践情景引入的具象化;3. 例题讲解的清晰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答案的指导性;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21课《感受空气》。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性质以及空气的用途。
详细内容如下:1. 空气的存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是无色、无味、无形的。
2. 空气的性质:学习空气的密度、浮力等基本性质。
3. 空气的用途:探讨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呼吸、飞行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理解空气的性质,认识到空气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空气的性质,如密度、浮力等。
教学重点:感受空气的存在,认识空气的重要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沙子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空气泵、气球、塑料瓶、水、沙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吹气球,感受空气的存在。
2. 新课导入:(1)讲解空气的存在:让学生观察吹起来的气球,引导学生思考气球里的气体是什么。
(2)探究空气的性质: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密度、浮力等性质。
(3)讨论空气的用途: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例题讲解:讲解与空气相关的科学知识,如空气的成分、空气污染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空气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空气的存在2. 空气的性质密度浮力3. 空气的用途呼吸飞行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空气的三个用途,并解释原因。
答案:如呼吸、飞行、灭火等。
因为空气中的氧气可供我们呼吸,空气的浮力可以支持飞行,空气中的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从而实现灭火。
2. 作业题目:请简述空气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
答案:空气污染的原因有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燃煤等。
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1《感受空气》教案
四、情景导入
1.利用有趣的实验或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与学生互动,引导他们关注实验现象,提出问题。
3.通过情景导入,自然过渡到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具连贯性。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空气用途: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空气应用实例,如“呼吸、燃烧、制冷”等,并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五、作业设计解析
作业题目和答案的准确性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建议:
1.作业题目: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题目,如简述空气的存在和特性,举例说明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2.答案:提供准确、简洁的答案,方便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
1.教学难点:空气特性的理解。
2.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空气泵吹气球的实验。
3.例题讲解:为什么在高山上呼吸会感到困难?
4.板书设计:空气的特性及其用途。
5.作业设计:作业题目和答案的准确性。
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学生了解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
一、教学难点解析
空气特性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a.了解当地空气质量状况。
b.探究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工业排放、汽车尾气等。
c.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重要知识点,可以适当提高音量,以引起学生注意。
3.在提问和讨论环节,保持语速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表达时间。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解析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感受空气》教科版
(2)实验操作与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节。
-方法:教师演示实验步骤,强调观察要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并鼓励他们表达观察到的现象。
(3)空气压力的概念: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空气压力较为困难,需要教师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
-解析: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等,让学生感受到空气压力的存在,并用生活实例(如吸盘、吹气球等)帮助学生理解。
(4)环保意识的培养:让学生理解空气质量的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己在环保方面的责任。
-方法:结合生活实例,讨论空气质量对健康的影响,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空气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空气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探讨了《感受空气》这一章节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空气这个无形的物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实验操作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气的基本概念。空气是一种无形的气体,由氧气、氮气等多种气体组成,它占据空间并包围着地球。空气是生物生存的基础,对人类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风车的转动,我们可以看到空气的流动,了解空气在动力产生中的应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空气的无形性和占据空间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验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 教案
教科版(2023秋)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2.1感受空气教案科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空气》教学设计【探究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明白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可以被我们感知。
在游戏活动中,初步感知空气重量轻、容易泄漏还可以被压缩的特征。
活动目标:通过运空气、装空气、玩空气等多个实验活动,感知空气的特征。
能够利用气泡图,并以简略的文字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能够将自己的语文上升为科学语文汇报实验和观察结果,能进行信息的整理。
态度目标:能主动积极的参加小组实践活动,能在探究活动中积极投入,不做局外人。
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能认真听别人发表意见。
【探究任务】1.了解空气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感觉,并借助生活中的一些物品,通过装、运、玩等方法了解空气的特性。
2.在活动过程中,会记录实验结果,要求“文字简单,用科学词汇”,会汇报实验结果。
3.学生信息整理:补充气泡图,形成知识链。
【活动过程】一、聚焦:揭示课题1.出示字谜:摸不着,看不着,不臭不香没味道。
天上地下到处有,动物植物都需要。
(预设:空气)2.出示课题:感受空气(板书课题)问:通过以前的学习,你知道空气有哪些特征?问:通过生活经验,你知道空气有哪些作用呢?3.小结:空气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动物和植物都离不开它。
前面我们了解一些空气的特征,今天看看我们能不能通过活动来了解空气的其他特征呢,我很期待大家的表现。
二、探究:空气特征探究活动一:传递游戏让我们分组来做传递游戏,看看能不能发现空气的其他特征。
[材料:每组准备塑料自封袋、塑料透明杯子、积木、小果盘、一瓶矿泉水]1.要求:将积木、水和空气分别装入自封袋、透明杯子和篮子,进行传递。
请大家想想怎么做?2.学生讨论装的方式和传递方法。
3.讲解实验记录单使用方法,并要求一边实验一边记录。
4.按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装物和传递。
5.传递活动结束后,将实验材料整理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
2、能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间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3、提高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准备:塑料带、水杯、水槽、水、纸。
一、情境导入
师:我有两个小礼物在不同的袋子里,请哪个同学到讲台前了,“摸摸”礼物是什么?
生:摸一摸(塑料带)
师:塑料袋中装的东西就是礼物,聪明的你们知道是什么了吗?
生:空气
师:大家真聪明,今天我们就走进空气。
板书:《了解空气》,你们知道有关空气的知识吗?
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看看吗?
(出示材料:盛有水的水槽、透明杯、乒乓球各一件)我把乒乓球放在水槽里,
然后把杯子倒过来,罩住乒乓球往水里压,当把杯子全部压入水里后,猜一猜,
乒乓球会在杯子的哪个部位?根据学生的猜测,教师出示示意图并作统计。
2:师:其实老师这个“魔术”容不容易做?看来很多同学对于这个“魔术”都很感兴趣,你们想不想自己做一做?
3:小组实验。
4:师:为什么乒乓球在杯子的下面,是谁占了杯子中的空间呢?
5:生:因为杯子里有空气
6:师小结:有同学说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在杯中占了空间,所以水进不去,这个乒乓球就不会浮起来,空气占着地方在我们的科学世界和我们的科学课里,我们把它叫做占据空间。
(师板书)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水进不去,(指着前面的图)所以这个乒乓球就不会浮起来。
三、探究空气会流动
1:师:在做第一个实验的时候,杯子罩住乒乓球往水里压,由于杯子占据了空间,乒乓球不会浮起来,在这个实验的过程中,杯子口不离开水面的情况下,如果我想乒乓球浮在杯子的中间或者杯子的上面,你们能想到办法吗?
2:小组实验
3:请个别学生上台演示实验
4:师:大家看这个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水在进去杯子里前,看到什么跑出来了?说明空气还有什么性质?
5:小结:说明空气不仅会占据空间,还会流动。
(板书)
6:如果想乒乓球在杯子中间,要放多少空气出来?在杯子上面呢?
四、感觉空气
师:对于空气的性质大家通过实验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
(一)师:那你知道我们教室里有空气吗?你看见了?摸到了吗?那你有办法把空气“抓”住,让大家能看到、听到、摸到、感觉到空气吗?
(二)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一个注射器、一个气球、每人一个塑料袋,请你利用这些材料来抓到空气,然后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去感觉空气,好吗?材料就在你们1号同学的抽屉里。
学生讨论后开始实验。
学生在实验的同时教师发给每组一个大头针并说:或许你们等会儿会用到这个。
(三)刚才同学们研究得很投入,肯定有不少发现。
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我建议大家用这样的方式汇报:“我用什么方法看到或听到空气的。
”让我们比比谁说的最好,同样比比谁听的最认真。
学生自由展示,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加以提示:你是让大家看(听或摸或感觉)到空气的。
(四)同学们的发现可真不少,大家通过自己的手、眼、耳、鼻、皮肤等充分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也感知了空气的不少特性。
现在你能对空气的特点做个简单的总结描述吗?空气它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空气是一种无色、透明、无味、没有味道的物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着空气。
(师板书)
五、应用知识、
大家今天学得开心吗?趁着大家高兴,老师再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魔术”。
还记得上课时的这个实验吗?倒扣杯子,乒乓球不会浮起来,是因为杯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水进不去。
那如果老师把杯子倾斜,你看,空气出来了,水进去了,乒乓球浮起来了。
现在老师要让杯子在不离开水面的情况下让乒乓球又回到下面去。
看清楚了。
(教师演示:用一个空杯子在空中抓几下,倒扣入水,将第一个杯子提高一点,倾斜第二个杯子,直到第一个杯子中的水几乎赶完,然后将第一个杯子倒扣入水,出现乒乓球在底部现象。
)看,乒乓球又到下面去了,你能试着解释这个小“魔术”的原理吗?
“那么,是谁赶走了第一个杯子中的水呢?”“你看到空气是怎样到第一个杯子中去的?”(引导:第二个杯子中的空气变成气泡跑到第一个杯子中,赶走了第一个杯子中的水,这说明空气不仅会占据空间,还会流动。
)如果你觉得今天老师表演的这个小魔术很有趣的话,回家后你也可以表演给你的爸爸、妈妈或者弟弟、妹妹们看,好吗?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快乐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今天的科学课马上要下课了,能谈一谈你今天的收获吗?
六、拓展应用,课外延伸。
下课前老师留给大家一个课外探究的活动,请你用教室里或家里的一个杯子,去取室外的一杯空气,看谁先完成任务。
板书设计:
了解空气
空气占据空间、会流动
没有颜色、没有气味、
没有味道、会流动的、透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