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系统疾病总论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总论——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
血液病的实验室检查(教辅资料参考:内科学八年制教材第3版下册)1.一般血液检查血液分析仪进行的血常规检测可同时测出红细胞总数(RBC)、血红蛋白含量(Hb)、红细胞比积(Hct)、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白细胞总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C),有的仪器尚可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血液分析仪虽可提供多项指标,但对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形态变化的分析仍需经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确立。
2.骨髓检查(1)骨髓涂片检查骨髓涂片检查主要用于:①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对于白血病、再障、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贫血等疾病具有确诊价值;②帮助诊断某些代谢障碍性疾病,如怀疑戈谢病、尼曼—匹克病,于骨髓涂片中找到特殊细胞即可确诊;③诊断骨髓转移癌;④诊断某些原虫性传染病,如骨髓涂片中找到疟原虫、黑热病的利什曼小体;⑤骨髓也常用于病原菌的培养,有较高的阳性率。
a.骨髓增生度:以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比值表示。
增生极度活跃见于白血病,尤其是慢粒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见于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见于正常骨髓或某些贫血;增生减低见于造血功能低下;增生极度减低见于造血功能明显低下,如再障。
b.粒/红比值粒/红比值正常见于正常骨髓象,或骨髓病变局限于其他细胞系,未累及粒红两系,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多发性骨髓瘤;或粒、红两系平行减少,如再障。
粒/红比值增高(大于8∶1)见于粒细胞增多,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或幼红细胞严重减少,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粒/红比值降低(小于2∶1)见于幼红细胞增多,如各种增生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或粒细胞减少,如粒细胞缺乏症。
c.原始细胞数量增多:见于各种急性白血病d.血细胞化学染色以血细胞形态学为基础,结合化学或生物化学技术对血细胞内各种生化成分、代谢产物作定位、定性和半定量的观察,对血液病尤其是白血病的鉴别诊断必不可少。
造血系统疾病
造血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是指影响血液、骨髓、淋巴系统以及相关器官的疾病。
这些疾病可以分为白血病、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和出血性疾病等多种类型。
本文将介绍其中一些常见的造血系统疾病。
白血病是一组由白血病细胞的不受控制增殖导致的血液恶性肿瘤。
按照病变的类型和进展速度,可以将白血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快速进展的疾病,由幼稚的白血病细胞取代正常造血细胞。
慢性白血病则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疾病,由较为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取代正常造血细胞。
白血病症状常常包括乏力、贫血、易出血和感染等。
淋巴瘤是一类恶性淋巴细胞增殖引起的肿瘤。
可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种类型。
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瘤类型,其特征是存在一种称为“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的异常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除霍奇金淋巴瘤以外的其他淋巴肿瘤的总称。
淋巴瘤的症状通常包括肿块、乏力、发热和夜间盗汗等。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是一组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的疾病。
这种疾病会导致骨髓中某一种或多种血细胞的数量减少或异常增多。
常见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和多发性骨髓瘤等。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造血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的疾病,其症状包括贫血、出血和感染。
骨髓纤维化是指骨髓中纤维组织增生引起的造血受阻,导致骨髓中正常造血细胞减少。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由浆细胞恶性增殖引起的骨髓疾病,其症状包括骨痛、贫血和易骨折等。
出血性疾病是指机体凝血、止血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异常导致的出血倾向。
常见的出血性疾病有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凝血因子缺乏等。
血友病是指由于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疾病,其症状包括皮肤和黏膜出血。
凝血因子缺乏是指机体内一种或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和出血倾向。
在治疗造血系统疾病方面,常用的方法包括化疗、放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
化疗是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增殖。
第二十篇 造血系统疾病
第二十篇造血系统疾病 (2)第一章总论 (2)第二章贫血 (10)第一节贫血概述 (10)第二节再生障碍性贫血 (16)第三节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22)第四节铁缺乏症和缺铁性贫血 (24)第五节巨幼细胞性贫血 (30)第六节溶血性贫血概述 (36)第七节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41)第八节红细胞酶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45)第九节血红蛋白病 (53)第十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64)第十一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69)第十二节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76)第十三节药物、感染及理化因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80)第十四节继发于慢性病的贫血 (82)第十五节其他类型的贫血 (86)第二十篇造血系统疾病第一章总论林果为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分子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和免疫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日益渗入造血系统疾病的研究,使传统的血液病学有了迅猛的发展,研究范围明显扩大,并且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边缘学科。
如:①血液细胞形态学和骨髓组织病理学;②血液生化学;③血液免疫学;④血液遗传学;⑤血液流变学;⑥成分输血和造血干细胞移植;⑦实验血液学;⑧临床血液学。
【造血系统】造血系统包括血液、骨髓、脾、淋巴结,以及分散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组织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一)骨髓(bone marrow)人体的造血过程分为:①胚胎及胎儿造血期,其中包括卵黄囊造血期、肝造血期和骨髓造血期,后者从胚胎3个月开始;②出生后造血期,出生后骨髓承担全部的造血任务,主要是粒、红、巨核三系血细胞的生成和发育。
出生后在某些病理情况下,肝、脾、淋巴结等骨髓外器官也会出现粒、红、巨核细胞的增生,这种现象称为髓外化生或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骨髓组织是一种海绵状、胶状或脂肪性组织,正常成人骨髓总量为2600~4000ml,其中红骨髓为1200~1500g,小儿(15kg 体重)骨髓总量达1600ml,红骨髓为1000~1400g。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总论PPT课件
VS
详细描述
造血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生产新的血液细胞 ,以补充和替代衰老或损伤的细胞。骨髓 是主要的造血器官,其中含有造血干细胞 和祖细胞,能够分化为红细胞、白细胞和 血小板等不同种类的细胞。淋巴结和脾脏 也参与造血过程,通过过滤和回收血液中 的细胞成分,促进血液细胞的再生和更新 。
血液和造血系统的正常生理
支持治疗
针对症状和副作用的治 疗,如疼痛控制和升白
细胞药物。
手术治疗
骨髓移植
通过移植捐赠者健康的造血干细 胞来替换患者的造血系统。
脾切除术
切除脾脏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和 减少出血风险。
干细胞采集和存储
采集和存储健康的造血干细胞, 用于未来的移植或治疗。
放疗和化疗
放疗
使用高能辐射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 长。
血友病
由于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出血性疾病,表现为关节、肌肉等自发性 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由于血小板减少引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出血性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月经量 过多等症状。
骨髓增殖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01
红细胞异常增生引起的疾病,表现为皮肤黏膜红紫、头晕等症
状。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02
血小板异常增生引起的疾病,表现为血栓形成、脾大等症状。
总结词
血液和造血系统的正常生理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任何异常都可能导致疾病或症 状。
详细描述
血液和造血系统的正常生理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正常的血液成分和功能保证了人体 各个组织和器官的正常运作。同时,造血系统能够及时补充和替代损伤或衰老的血液细 胞,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任何原因引起的血液成分异常或造血系统功能障碍都可能导致
建立咨询平台
造血系统疾病总论
第十五章造血系统疾病造血系统疾病第一节小儿造血和血象特点一、造血特点(一)胚胎期造血根据造血组织发育和造血部位发生的先后,可将此期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
1.中胚叶造血期在胚胎第3周开始出现卵黄囊造血,之后在中胚叶组织中出现广泛的原始造血成分,其中主要是原始的有核红细胞。
在胚胎第6周后,中胚叶造血开始减退。
2.肝脾造血期在胚胎第6~8周时,肝出现活动的造血组织,并成为胎儿中期的主要造血部位。
胎儿期4—5月时达高峰,至6个月后,肝造血逐渐减退。
肝造血主要产生有核红细胞,也可产生少量粒细胞和巨核细胞。
约于胚胎第8周脾脏开始造血,以生成红细胞占优势,稍后粒系造血也相当活跃,至12周时出现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胎儿5个月之后,脾脏造红细胞和粒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至出生时成为终生造血淋巴器官。
胸腺是中枢淋巴器官,6~7周人胚胎已出现胸腺,并开始生成淋巴细胞。
来源于卵黄囊、肝脏或骨髓的淋巴干细胞在胸腺中经包括胸腺素在内的微环境中诱导分化为具有细胞免疫功能的前T细胞和成熟的T淋巴细胞,并迁移至周围淋巴组织,在相应的微环境中分化为不同的亚群,这种功能维持终生。
此外,胚胎期胸腺还有短暂的生成红细胞和粒细胞功能。
自胚胎第11周淋巴结开始生成淋巴细胞,从此,淋巴结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
胎儿期淋巴结亦有短暂的红系造血功能。
3.骨髓造血期胚胎第6周开始出现骨髓,但至胎儿4个月时才开始造血活动,并迅速成为主要的造血器官,直至出生2~5周后成为唯一的造血场所。
(二)生后造血1.骨髓造血出生后主要是骨髓造血。
婴幼儿期所有骨髓均为红骨髓,全部参与造血,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5~7岁开始,脂肪组织(黄髓)逐渐代替长骨中的造血组织,因此到了年长儿和成人期红骨髓仅限于肋骨、胸骨、脊椎、骨盆、颅骨、锁骨和肩胛骨,但黄髓仍有潜在的造血功能,当需要增加造血时,它可转变为红髓而恢复造血功能。
小儿在出生后头几年缺少黄髓,故造血代偿潜力小,如果需要增加造血,就会出现髓外造血。
造血系统总论 造血系统总论概述、结构、分类(内科学课件)
炎症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恶性组织细胞病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四)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淋巴瘤 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多发性骨髓瘤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五)造血干细胞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六)脾功能亢进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二)造血细胞生成与造血调节
PART 三
血液系统疾病分类
• 血液系统疾病
指原发(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血液和造血器官的疾病(如缺铁性贫血)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一)红细胞疾病
各类贫血 红细胞增多症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二)粒细胞疾病
粒细胞缺乏症 中性粒细胞分叶功能不全 类白血病反应
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PART 一
概述
• 血液病学
是以血液和造血组织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 血液系统主要由造血组织和血液组成
PAR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 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 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
(一)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
不同时期的造血部位不同
(七)出血性及血栓性疾病
血管性紫癜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凝血障碍性疾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血栓性疾病
孙思邈--《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版权申明:课件中图片、视频等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使用。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总论——血液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血液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教辅资料参考:内科学八年制教材第3版下册)1.造血组织与造血功能造血组织是指生成血细胞的组织,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肝脏、脾脏、胚胎及胎儿的造血组织。
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成人时骨髓腔里的骨髓是有效造血的唯一场所。
(1)骨髓骨髓为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
出生后,血细胞几乎都在骨髓内形成。
骨髓组织是一种海绵状、胶状或脂肪性组织,处于坚硬的骨髓腔内。
分为红髓(造血组织)和黄髓(脂肪组织)两部分。
出生时,红髓充满在全身的骨髓腔;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红髓逐渐转变为黄髓。
成年人,肱骨、股骨的骨骺、脊椎、胸骨、肋骨、骼骨、肩胛骨、颅骨均为红髓。
因此成年人只有约50%的骨髓具有造血机能,但在必要时其余的50%也可恢复造血功能。
婴幼儿由于全部骨髓都在造血,骨髓本身已没有储备力量,一旦有额外造血需要,即由骨髓以外的器官如肝脾等来参与造血,形成髓外造血。
(2)淋巴器官分中枢性与周围性两种。
中枢性淋巴器官主要指胸腺,是淋巴系祖细胞分化增殖成淋巴细胞的器官。
干细胞进入胸腺后分化成熟为T淋巴细胞,进入骨髓产生B淋巴细胞,两者均通过血循环到外周淋巴器官。
周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扁桃体及胃肠、支气管黏膜和皮肤相关淋巴组织。
脾脏是体内最大的外周淋巴器官。
(3)胚胎与胎儿造血组织卵黄囊是哺乳类最早期的造血部位。
2.血细胞生成及发育整个血细胞的生成过程,是由造血干细胞在造血微环境中经多种调节因子的作用逐渐完成的。
(1)造血干细胞(HSC)HSC是各种血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可以增殖分化成为各种淋巴细胞、浆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及各种粒细胞等。
HSC具有不断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增殖的能力。
HSC的数目是稳定的。
造血细胞等级结构模式为:多能造血干细胞→定向多能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成熟非增殖血细胞。
淋巴细胞的分化经历3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在骨髓,由多能干细胞分化为淋巴系干细胞;第二阶段淋巴系干细胞迁延至胸腺,分化为T细胞,在骨髓则分化为B细胞;第三阶段在外周淋巴器官获得并发挥其免疫功能。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教案概要
Stem cell。
参考资料
临床血液学、实用血液病学。
辅助教学工具
多媒体(是)模型()标本()实物()录像()
备注:
编写概要
课程名称: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教案编号:2010-1
授课题目
(章、节)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学时数
2学时
教师姓名
俞康
专业职称
教授
教材版本
人卫版第六版《内科学》
授课对象
(年级、专业)
2005级临床医学系,1/3/7/10
2005级临床医学系,11/14/22/23
授课时间
2010.3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造血细胞生长发育的过程
掌握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程序
熟悉血液系统疾病诊断、治疗的进展
教学重点
1.造血细胞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各期细胞的特点和标志。
2.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
3.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
教学难点
血细胞发育过程中的抗原表达的特征。
课时分配
造血细胞生长发育的过程20分钟,血液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程序20分钟,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20分钟,血液系统疾病的分类20分钟。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总论PPT模板
异常情况的处理
1 造血干细胞
是一种嗜碱性独核细胞,呈圆形,胞核为 圆形或肾形,胞核较大,具有2个核仁, 染色质细质而分散,在形态上与小淋巴细 胞极其相似。
ⅹ 一种组织特异性干细胞,胚胎期卵黄囊的中胚层细衍生而来。 ⅹ 一种多能干细胞,使各种血液细胞和免疫细胞的起始细胞。 ⅹ 分布:出生前在胎肝
出生后在骨髓 ⅹ 特点:大部分处于静止期
3 血液病学常见症状与体征及实验室检查
担任讲师的好处
血液病学常见症状与体征
贫血
最常见的症状,原因众多 血容量减少,组织缺氧 面色、指甲、口唇、结膜苍白 乏力、心慌、气短,头晕、眼花 长期贫血导致记忆力下降 严重贫血导致贫血性心脏病
血液病学常见症状与体征
出血倾向
特点:周身性、与创伤不成比例或无创伤史 自发性皮肤、粘膜瘀斑表现 局部关节、肌肉出血或血肿形成 外伤、手术后出血不止 家族成员有出血史
出生后:骨髓 髓外造血:在某些病理情况下,骨髓造血功
能受到抑制或损害,出生后原已停止造血的
肝、脾、淋巴结等器官重新恢复造血功能。
• 5岁以前全部骨髓充满能够造血的红骨髓 • 随年龄增长,四肢骨逐渐被大量脂肪细胞的黄骨髓代替 • 18-20岁以后骨髓造血主要集中于脊椎和扁骨
讲师的角色概述
造血细胞的增殖及分化
血液病学常见症状与体征
发热
多数属感染性:白细胞的数量下降和质量异常 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
非感染性:恶性细胞过度增殖,代谢增强 周期性高热---霍奇金淋巴瘤
白血病浸润颅内
血液病学常见症状与体征
黄疸
主要是溶血性贫血 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血清胆红素
≤85.5μmmol/L 急性溶血性黄疸:中重度黄疸(巩膜、皮肤)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染色体、融合基因-白血病及淋巴瘤分型
影像诊疗 CT、PET-CT。
放射性核素检验 用于骨、淋巴瘤显像及红细胞破坏测定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第24页
血液病试验室检验项目繁多,怎样 选择,综合分析,全方面考虑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第25页
血液系统疾病治疗
普通治疗 去除病因 保持正常血液成份及其功效 去除异常血液成份和抑制异常功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
血液(如白血病)或主要累及(缺铁性贫 血)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
分类以下: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第17页
血液系统疾病
红细胞疾病 缺铁性贫血、溶贫、大细胞贫血、真红
粒细胞疾病 粒缺、类白血病、惰性白细胞综合征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疾病 恶组、传单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疾病 淋巴瘤、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MM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第32页
血液学进展和主要性
18世纪发觉血细胞,20世纪初发觉红细胞血型 1936年人工生产放射性核素32P 1948年应用化学药品治疗淋巴瘤等 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研究 用PCR方法检测融合基因 白细胞抗原(HLA)研究 重组DNA技术
血液系统疾病总论
第33页
血液学进展和主要性
第22页
血液系统疾病诊疗方法
2.其它试验室检验:
出血性疾病检验
—BT、TT、PT、Fib,APTT,判断各种凝血异常疾 病
—血小板粘附与聚集了解plt功效
溶血性疾病检验
—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Rous试验, 尿潜血(血管内溶血)
—酸溶血、蔗糖溶血试验(PNH)
—渗透脆性试验(遗传球)
2.淋巴器官造血 在骨髓内造血干细胞分化出淋巴干细胞,再分 化出T、B淋巴祖细胞胞随血流迁移。B淋祖细胞在骨髓内发育, T淋巴祖细胞至胸腺发育成熟。 3.髓外造血 如骨髓纤维化、骨髓增殖性疾病、恶性贫血,肝 脾恢复造血功效,也可累及胸腺、肾上腺、腹腔脂肪及胃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血系统疾病总论一、造血器官正常人体血细胞是在骨髓及淋巴组织内生成造血细胞均发生于胚胎的中胚层,随胚胎发育过程,造血中心转移,出生前的造血分为三个阶段:①卵黄囊造血期始于人胚第3周,停止于第9周。
卵黄囊壁上的血岛是最初的造血中心。
②肝造血期肝脏造血始于人胚第6周,至第4-5个月达高峰,以红、粒细胞造血为主,不生成淋巴细胞。
此阶段还有脾、肾、胸腺和淋巴结等参与造血。
脾脏自第5个月有淋巴细胞形成,至出生时成为淋巴细胞的器官。
6-7周的人胚已有胸腺,并开始有淋巴细胞形成,胸腺中的淋巴干细胞也来源于卵黄囊和骨髓。
③骨髓造血期开始于人胚第4个月,第5个月以后始成为造血中心,从此肝脾造血渐减退,骨髓造血功能迅速增加,成为红细胞、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的主要生成器官,同时也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淋巴结参与红细胞生成时间很短,从人胚第4个月以后成为终生造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器官,其多能干细胞来自胚胎肝脏和骨髓,淋巴干细胞还来自于胸腺。
刚出生时全身骨髓普遍造血,5岁以后由四肢远侧呈向心性退缩,正常成人红骨髓主要见于全身扁平骨,肱骨及股骨近端骨髓中尚残留有红骨髓组织,其余为黄骨髓。
黄骨髓平时无造血功能,但在生理需要时,黄骨髓、肝、脾、甚至淋巴结可恢复造血功能,称为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opoiesis)。
二、造血细胞生成,调控与破坏通过脾集落的研究方法证实,现已公认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共同的骨髓造血干细胞(hemopoietic stem cell),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是造血干细胞的两大特征。
血细胞的发育共分为5个阶段:①初级多能干细胞(plu ripotent stem cell),为最原始未分化干细胞;②次级多能干细胞(mu ltipotent stem cell),部分分化,如CFU-S,淋巴性干细胞;③定向组细胞(commited progenitor cell),自我复制能力有限或消失,仅具有一系或2系分化潜能;④前体细胞(prec u rsor cell),如骨髓中形态已可辩认的各系幼稚细胞;⑤各系血细胞,成熟血细胞。
血细胞生成除需要造血干细胞外,尚需有正常造血微环境及正、负造血调控因子的存在。
造血组织中的非造血细胞成分,包括微血管系统、神经成分、网状细胞、基质及其他结缔组织,统称为造血微环境。
造血微环境可直接与造血细胞接触或释放某些因子,影响或诱导造血细胞的生成。
调控造血功能的体液因子,包括刺激各种祖细胞增殖的正调控因子,如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集落形成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及白细胞介素3(IL -3)等,同时亦有各系的负调控因子,二者互相制约,维持体内造血功能的恒定。
红细胞的生存时间为100-120天,因此体内每天约有1/120红细胞被破坏,6.25g血红蛋白分解,同时又有相应量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生成,以保持动态平衡。
红细胞的生理性破坏主要是由于衰老所致。
红细胞衰老时,细胞内已糖激酶、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等逐渐失去活力,ATP酶含量亦渐降低,因而导致依赖于能量代谢的过程产生障碍,此外磷酸已糖旁路的衰竭也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衰老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可变形性减小,变成球形。
衰老的红细胞10%在血管内破坏,但绝大部分在血管外破坏,其中脾脏起重要作用,衰老而变形性小的红细胞在脾循环中被阻留并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
肝脏也是破坏衰老红细胞的重要场所之一。
其它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也有清除异常红细胞的能力,但效率较小。
由于骨髓造血的代偿能力为正常造血的6-8倍,当红细胞的生存时间短至10天(正常的1/12),每天约有75g血红蛋白破坏,此时红细胞破坏超过了骨髓的代偿程度,而出现贫血。
由于脾脏是识别、破坏异常红细胞主要器官,因此临床上采用脾切除治疗某些溶血性贫血。
粒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后即进入血液中,在循环中停留时间短,半存留期为6-7小时,然后进入组织内再重往血管内,成熟中性粒细胞存活期为9天。
主要被单核-巨噬细胞破坏,亦可随各器官的分泌物排出体外。
单核细胞在骨髓中成熟后立即进入循环,其半衰期为71小时,以后进入组织成为组织巨噬细胞。
淋巴细胞可分为短寿及长寿两群,前者存活4-5天,后者经数月或数年未分裂而存活。
二者功能上的意义还不清楚。
淋巴细胞可在静脉-淋巴间进行循环,在其寿期内可往返循环达数百次之多。
血小板的寿命为7-10天,衰老的血小板为单核巨噬系统所清除。
血小板与粒细胞不同,在骨髓中并无储备,如血小板被大量破坏,则恢复较慢,至少3-5天始能恢复正常,这正是巨核细胞成熟至产生血小板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当骨髓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时,首先出现的症状为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随之为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出血倾向,最后出现贫血,而淋巴细胞减少所致的免疫功能低下则十分隐袭而且迟缓。
三、血液病分类[一]、造血干细胞病(一)再生障碍性贫血(二)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戏蛋白尿。
[二]、红细胞病(一)贫血如红细胞生成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等。
(二)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白细胞疾病(一)白细胞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
(二)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和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三)白细胞质的异常粒细胞功能异常、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
[四]、出血性疾病(一)血管壁异常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扩张症。
(二)血小板疾病1.血小板减少原发及继发血小板减少症。
2.血小板增多原发及继发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质的异常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
继发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尿毒症。
(三)凝血功能障碍1.凝血功能低下各种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血浆中抗凝物质增加。
2.凝血功能亢进DIC早期,血栓性疾病。
三、血液病的诊断一、病史采集血液病的常见症状有贫血、出血倾向,发热或易感染,肿块、肝、脾、淋巴结肿大,骨痛等。
对每一患者应了解这些症状的有无及特点。
还应询问有无药物及毒物接触史,营养及饮食习惯,手术史,月经孕产史及家族史。
二、体格检查皮肤粘膜颜色、出血点,皮肤结节或斑块,黄疸,舌乳头、浅表淋巴结,胸骨压痛,肝脾有无肿大,腹部有无肿块等。
三、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及血小板计数,为最基本的化验检查。
(二)网积红细胞计数,以了解骨髓增生情况。
各种红细胞平均指数的测定,对贫血患者进行形态学分类,有助于寻找贫血的原因。
(三)骨髓检查包括骨髓穿刺涂片及骨髓活体组织检查,对某些血液病有确诊价值(如白血病、骨髓瘤、骨髓纤维化等)及参考价值(如增生性贫血)。
(四)出血性疾病出血时间、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为基本的检查。
尚可做血块回缩试验、血小板聚集和粘附试验以了解血小板功能。
(五)溶血性疾病检查常用的试验有游离血红蛋白测定、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Rous /试验、尿潜血(血管内溶血);酸溶血试验、蔗糖水试验(PNH);渗透脆性试验(先天性球成形红细胞增多症);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G6PD酶缺乏);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免疫性溶贫)等以确定溶血原因。
(六)细胞化学染色对诊断急性白血病的类型有价值,如过氧化酶、碱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等。
(七)活体组织检查如淋巴结或浸润包块的活检对诊断淋巴瘤或恶性血液病的浸润有诊断价值。
(八)生化及免疫学检查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及淋巴系统常有免疫球蛋白的异常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
近年来已应用单克隆抗体对急性白血病进行免疫学分型。
(九)器械检查如超声波、CT对纵膈及腹膜后淋巴瘤的诊断。
(十)放射性核素应用于红细胞寿命、红细胞破坏部位测定,骨髓显像、淋巴瘤显像等。
四、血液学进展近10年来,由于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进步,以及与血液病学的相互渗透,血液学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一、造血与调控造血干细胞是生成血细胞的原始细胞。
研究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与调控的目的在于阐明血细胞的生成机理,并为血液病的发病机理。
诊断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天然的性染色体作为细胞遗传标志,结合造血干细胞研究中的脾结节生成细胞是一类多能造血干细胞。
骨髓、胎肝及外周血均可形成脾结节,证明其中均含有造血干细胞。
且在临床上已应用骨髓、胎肝及外周血中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取得成功。
目前正致力于提取纯化造血干细胞和开展体外造血干细胞培养扩增技术。
血细胞是在造血组织这一特定环境中由少数造血干细胞通过不断的增殖、分化而生成。
在造血组织中造血微环境,尤其是间质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的发育起重要作用,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直接接触,以及间质细胞及其他细胞释放因子,调控血细胞的增殖活动。
其中一些多肽因子受到重视,有正负增殖调控因子。
目前已有基因工程产品,且陆续应用于临床。
造血增殖正调控因子应用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技术,证实培养液中存在负责刺激血细胞生长因子,称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CSF)。
CSF-1:又称M-CSF,在骨髓细胞体外琼脂培养中可以诱导生成巨噬细胞组成的集落。
G-CSF:可以刺激骨髓细胞生成由粒系细胞组成的集落,已用于治疗①各种粒细胞减少症;②与抗生素联合治疗严重感染;③治疗MDS。
GM-CSF:刺激骨髓细胞生成由粒与巨噬细胞组成的集落。
已用于治疗①同G-CSF;②造血功能障碍,如再障、MDS;③抗肿瘤,通过单核巨噬细胞作用。
除以上三种CSF外,还有一些造血因子是在研究T、B细胞分化中发现的,即白细胞介素(Interlukine IL),目前已知IL1-IL10,其中IL-3可以刺激骨髓细胞形成混合集落,具有多向性造血刺激作用,可治疗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Epo(促红细胞生成素)是较早的基因重组产品,目前临床已用于治疗肾性贫血、慢性炎症性贫血和肿瘤性贫血,取得良好效果。
1990年美国发现造血干细胞因子(SCF)、且已有重组产品。
SCF、GM-CSF、G-CSF、IL-3、Epo等在刺激血细胞生成中有协同作用。
在造血增殖负调控因子中有T细胞源、巨噬细胞源、LAK细胞源CIA(Colony inhibiting activity),其中以对干扰素(IFN)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研究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