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研究进展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最早提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温室气体库、汇和源的定义,并要求统筹兼顾把应对气候变化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又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途径,也就是说在政府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把排放权当作一种商品,进而可以进行排放权的交易,即简称“碳交易”。
直到2003年布伦特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低碳经济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
Stern N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动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形成高效能低排放的新发展模式[2]。
Charles Levy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发展碳封闭技术、制定碳交易机制为措施,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3]。
2005年以来国内开始开展低碳经济研究。
付允等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三低三高,具体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及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4]。
陈跃等将低碳经济划分为广义目标性定义和狭义目标性定义,其中广义定义突出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从整体可持续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对人类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才能最终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使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
在狭义目标性定义中更强调要素间的“协同性”,强调当下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只有经济发展同节能减排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5]。
崔宁提出低碳经济是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理念下进行生产,用节能减排的方式抑制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恶性影响[6]。
2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Mazzarino M通过研究表明运输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所有产业中的三分之一左右,即运输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行业[7]。
Rehan R等认为水泥行业是各产业中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之一,并提出了清洁生产、排放交易、联合履行的方式降低碳排放[8]。
低碳经济一个框架及文献评述
2012/12总第428期商业研究COMMERCIAL RESEARCH文章编号:1001-148X (2012)12-0141-08低碳经济:一个研究框架及文献评述温怀德1,王瑞2(1.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杭州310012;2.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浙江宁波315175)摘要:本文依据当前主要低碳经济理论进行评述,梳理了低碳经济的研究框架。
由于转型升级理论、“公地”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理论等与低碳经济结合的研究,很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因而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虽然存在争议,但基于国内外环境,中国有必要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提上日程,我国可选择的措施包括实施碳税、发展碳排放权交易、采取必要的管制、积极发展环境型NGO 和NPO 等。
关键词:低碳经济;能源;环境;经济增长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2-06-01作者简介:温怀德(1981-),男,四川泸州人,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教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环境与贸易;王瑞(1978-),男,浙江宁波人,宁波大红鹰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师,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与贸易。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建设低碳社会的思路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CGYD54YBB ;宁波市软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11A1017;杭州师范大学中青年培育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0QN44。
一、低碳经济提出的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温室气体(最主要是二氧化碳,下文简称CO 2)浓度一直处于快速上升趋势(IPCC ,2000)。
全球单位能源消费的CO 2排放量曾经呈现为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2000年之后出现了逆转,并随着能源消费的增长,CO 2排放量以更快速度在增长。
到2005年,大气中CO 2的浓度(379ppm )远远超过了过去多少年自然变化的范围(IPCC ,2007)。
据诺奖得主阿雷利乌斯(1996)的预测,温室气体(CO 2)浓度到2050年将达到550ppm ,并将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而CO 2等为主的温室气体被不断排放到环境中,可能是导致气候灾难的主要原因(IPCC ,2001)。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也投身到了对低碳经济的摸索道路上,而探究重心不外乎其意义、实现途径等。
知名学者庄贵阳(2010)曾表达过这样的理念,国内只有坚持改进能源利用率,打造出成熟的能源构架,并致力于研发工作,并不断优化政策,才能妥善把控好节能的节奏,顺利遏制气候的恶化。
张坤民、潘家华(2014)的看法是,低碳经济是全新的经济模式,若以能源的层面来解读,不妨将其视作凭借大量发达技术构筑出的先进经济形态,从而妥善统筹资源,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价值等,后者则以碳生产率来衡量人类活动。
付允等(2016)将其诠释为遵循绿色准则的经济框架,特质在于低排、低能耗与高效率。
在2015年,权威机构更是批示了相关文件,将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为把金融、科研乃至社会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全方位控制能耗,从而立竿见影地削减碳排量,也塑造出理想的经济环境,和以往的经济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而谢来辉(2016)则另辟蹊径,强调低碳经济的核心为打破碳锁定。
王韬的看法是,低碳经济不妨从微观、宏观两条思路来解读,前者就是在振兴经济的道路上,尽可能削减碳排放;后者则代表着全新的经济框架,不再盲目依赖自然资源,摸索出更可靠、成熟的经济方针。
谢军安等(2017)看来,低碳经济其实是人类的自救措施,以免生态被破坏,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看,学术界迟迟未能对低碳经济做出权威、统一的诠释,各类观念、见解层出不穷。
如牛文元、贺庆棠、李国志等人(2016),就将其界定成具备绿色特质的生态经济。
刘薇(2012)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研究状况,认为低碳发展的内容包含了技术、制度及文化方面的创新,其中核心内容是技术方面的低碳发展,除此之外,创新制度及管理活动,也属于其中的内容。
根据冯志军(2013)的观点,让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的理念取代资源利用贯穿整个创新发展活动,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不但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较高的环境效益。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2 0 1 3 年 第 2 期
低碳 经济 理 论 研 究综 述
王梦 夏
( 首都 经济 贸易 大学
摘
工商 管理学 院 ,北 京
1 0 0 0 7 0 )
要 :针对 近年 来 围绕 低 碳 经 济 的诸 多 问题 ,本 文从 低 碳 经 济的 内涵 、发 展 低 碳 经 济 的 必要 性 、
一
、
引言
环境问题是人类现今生存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从 1 9 9 7年 《 京都议定书》开始 ,到 2 0 0 3年英 国发布
能 源 白皮 书 《 我们能 源 的未 来—— 创建 低碳经 济》,再到 2 0 0 7年美 国通 过 《 低碳 经济 法案 》 ,各 国已经着 手 改善我 们赖 以生存 的环境 ,低碳 经济 就是 这一形 势 下 的产 物 。近年 来 对低碳 经 济 问题 的研 究络 绎不 绝 , 从 内涵到 发展必要 性 、所 面临 的问题 、解 决 的途径 等 ,国 内外学 者 都 有一 定 的 研究 。本 文 就是 从 上 述几 个方 面对 已有理 论进行 梳理 的 ,以期 为 中国的低碳研 究提 供理论 依据 。
发展 低碳 经 济面 临的 问题 以及 实现低碳 经 济的路 径四 个方 面 ,对相 关理论进 行 了梳 理 。
关键 词 :低碳 经济 ;低 碳 产品 ;低 碳 产业 ;低 碳城 市
中图分类 号 :F 4 2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8— 2 7 0 0( 2 0 1 3 )0 2— 0 1 0 6— 0 6
三 、发展低 碳 经济 的必 要性
低 碳经 济发 展 的必要性 主要 体现 在 以下几个 方 面 : 第 一 ,发展低 碳 经济可 缓解 中国能 源 和 资源 紧张 状 况 。 中国经 济 发 展 过程 中 ,作 为 主要 能 源 的煤 炭 和石油 ,已经开 始面 临短缺 的威 胁 。 中 国 目前 正 处 于 工业 化 、城 市 化 快 速发 展 的阶段 ,未 来 相 当长一 段 时间 内 ,还 将保持 对 能源 和资源 的大 量 需求 。通 过发 展 低 碳 经 济 ,可 以在 一 定程 度 上 缓解 中 国的 能源 资
低碳经济学综述
低碳经济学综述一、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一)经济学理论根据GDP是上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参考和比较依据,GDP作为经济学主要研究课题,也让许多人对经济学产生了误导,许多人认为,经济学就是一门研究如何将国家GDP上升的学科。
实际上,在经济学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经济学模式,经济学不仅是对本国经济发展进行关注,也要对世界整体性的发展进行关注。
而其中,低碳经济所关注的并非本国情况,而是全球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
各国商人处于商业联邦状态下,而所谈的大多为世界经济发展,从事经济研究人员,就是要使全人类获得发展,与政治经济理论相悖。
政治经济,也是各国为改进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所需要遵循的国家发展政策,全世界商业自由的原则,是其责任所在,而经济学研究,应该立足于世界。
经济学研究是为国家一切利益,也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财富为人类享受物质的象征,也是让人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手段。
然而,政治经济学只是为让少数人致富,学者提出,应该更多对社会大众的福利进行关注,应该将政治经济学作为人类增强幸福感的重要内容。
累积国家财富并非政府成立的首要目的,政府应该是让所有公民、大多数公民都可以享受财富,并感受财富所带来的乐趣。
这些经济理论,是低碳经济的发展源头。
(二)相关学科比较、继承生态学为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的研究复合体,对其功能、结构、发展规律做研究的学科。
根据自然系统的循环性,与能量流动模式,构建成有规律的经济系统,可以让经济系统和谐融入自然系统中,从而形成全新的经济模式,这种循环经济,本身也是一种生态经济模式,使用生态规律,指导人们做社会经济活动。
绿色经济概念是皮尔斯在《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其主要在于对人类生存患者进行维持,对能源做合理保护,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利于人体健康的经济模式,可将其看做为平衡经济模式。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是在资源高消耗、高投入、高排放、低效率的状态下,转向为资源低投入、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状态。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对措施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对低碳经济和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的还较少且引文起步较晚,目前主要有任小波、潘家华、王冰妍、庄贵阳、刘兰翠、张秋明、安培浚等。
(一)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研究国内在这方面的文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1、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主要包括:王冰妍(2008)以上海为例,利用LEAP模型对“零方案”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指出实施低碳发展不仅能缓解能源供应压力,还能明显遏制本地大气污染物排,低碳发展对中国中长期能源建设具有显著的多重作用。
庄贵阳(2008)指出,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发展道路,对于减少能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大意义。
张秋明(2009)分析了英国政府为将生物燃料和氢确定为未来低碳运输燃料最有前景的备用燃料,实施的一整套生物燃料鼓励政策,包括燃料税、投入税收、资本补助金、资本减税及可再生运输燃料义务。
2、认为不宜立即减排,应结合中国国情而定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并不适宜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发展低碳经济,但也不能漠视气候变化,应结合中国国情而定。
主要包括:潘家华(2010)指出,对处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不可能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也不能漠视气候变化,中国需要具体的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立场,从节能与减排的一致性上强调低碳发展。
周大地(2010)指出,中国虽然已经朝着低碳经济的目标发展,但目前并不会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考虑到中国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必须考虑各种方法的协同;碳捕获和储存并不见得是对付化石燃料的真正方法,其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国内低碳经济研究的理论综述
、
[ 收稿 日期 ]0 0— 6— 1 2 1 0 0
[ 作者简介 ] 杜涛 (9 3一 ) 男 , 18 , 陕西武功人 , 内蒙古财经学 院经济学 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 从事经济发展研究
李胜 等 (09 认 为 低碳经 济从 内涵上 说包括 低 不 能 仅仅着 眼 于 发展 低 碳 能源 技 术 , 应 强 调 低 碳 20 ) 还
内蒙古 财经 学 院学报
21 00年
第 3期
国 内低碳 经济 研 究 的理 论综 述
杜 涛
( 内蒙 古财 经学 院
[ 摘
经济 学 ) 10 1
要] 伴随着全球范围内低碳化趋势的愈演愈烈 , 国内学者对发展低碳经济的研究 日益丰富 , 本文 主要从 低碳经济 内
所谓“ 低碳 ” 英 文为 L w cro , , o ab n 意指较低 的温 强调“ 低能耗 、 低污染 、 低排放和高效能、 高效率、 高 室气体 ( C 为主 ) 以 O 排放 。 自从 2 0 英 国政府 效 益 ” 以低碳 为发展 方 向 , 0 3年 , 以节能减 排为发 展方式 , 发 表《 源 白皮 书》 U oe met 03 首次 正式 以碳 中和技术 为发 展 方 法 的绿 色 经 济发 展 模式 , 能 ( KG vr n, 0 ) n 2 从 提 出 了“ 碳经 济” 低 概念 ( w Cro cnm ) 便 而减缓 全球 气 候变 化 , 现经 济和 社 会 的 清洁 发展 o L abnEoo y , 实
要从 节能 减排 、 低碳 发展 的内在 规律 出发 , 从碳 排 放 认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 、 企业 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我 国专家学者就低碳 与可持 续发 展 。 经济展 开 了激 烈 的讨 论 , 研 究 成果 主要 集 中在 以 其 姜 克隽 (08 、 世 秋 (08 和李 建 建 、 晓 20 ) 张 20 ) 马 下几 个方 面 : 飞 (0 9 认 为低碳 经 济 是 以低 消 耗 、 污 染 为基 础 20 ) 低 低 碳经 济 内涵 与特征 的研 究 的经 济 , 在发 展 中排放 最少 量 的温室气 体 , 是 同时 获 庄 贵 阳 ( 0 5,0 7 2 0 ) 为 , 碳 经济 是 指 得整个 社会 最大 的产 出 , 重 构 经 济社 会 可持续 发 2 0 2 0 ,0 9 认 低 并 人 文发 展水 平 ( 在 经 济 能力 、 康 、 育 、 态 保 展 的微 观基础 。 指 健 教 生 护、 社会 公 平 等 人 文 尺 度 ( u ndm ni s 上 实 H ma iesn ) o 中国环境 与 发展 国际 合 作 委员 会 20 0 9年 发 布 现 经济发 展 和 社 会 进步 ) 碳 生 产 力 ( 位 碳 排 放 的《 和 单 中国发展低 碳 经 济 途 径研 究 》 为 “ 碳经 济 ” 认 低 的经 济产 出) 时达到一 定水平 下 的经济形 态 , 同 旨在 指一个新的经济、 技术和社会体系, 较传统经济体系 实现 控 制 温 室 气 体 排 放 的 全 球 共 同 愿 景 ( l a Go l 相 比在 生产 和 消费 中能够 节 省 能 源 、 b 减少 温 室气 体 sae io ) 实 质 是 高 能 源效 率 和 清 洁 能源 结 构 排 放 , hrdvs n , i 同时还 能保持 经济 和社会 发展 的势头 。 问题 , 核心 是 能源技术 创新和 制度 创新 , 且对 于 我 国 冯 之 浚 等 ( 0 9) 牛 文 元 ( 0 9) 贺 庆 棠 20 、 20 、 的含义 不是 要减 少煤 炭 等 化石 燃 料 的使用 ( 少 在 (0 9 等认为 低碳经 济是 低碳发展 、 至 20) 低碳 产业 、 低碳 相 当长的时 期 内不 可能做这 样 的要求 ) 而是 要全力 技术、 , 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 其低碳经济 提高 中 国的能源利 用效 率 , 单 位 G P的能源 消耗 的实质 在于 提升 能 源 的高 效 利用 、 使 D 推行 区域 的清 洁 和碳排放逐步降低, 这样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 发展、 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源环境 之 间 的尖锐 矛 盾 , 促进 可 持 续 发 展 和全 面建 方时姣 (0 9 指 出 , 20) 低碳 经 济 是经 济 发展 的碳 设小康 社会 目标 的实现 。 排放量 、 态环境代 价及社 会经 济成 本最 低 的经济 , 生 付允等(08 、 20 )何建坤(09 则在对前人观点 是 一种 能够 改善地球 生态 系统 自我调 节能 力 的可持 20 ) 研究 的基 础上 , 从经 济学 的角度 强调 投人产 出效 率 , 续 性很 强的经 济 。
我国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 …… E
魏 画 德
宫广 东 周 ,
硫 缘
健
下 可持 续发展 战略的重要 内容。鸱 戴亦欣指 出 , 中国低碳经 济发 展不是 后工业 化 的低碳发 展 , 不能 以牺牲 经济发 展为 代价 。相反 , 低碳 经济 的发 展必须要同经济 发展相结合 , 做 到平衡 发展 。 二、 碳经济 与城 市 低 毕 军等认为 ,中国 区域发展 的多样性 和不平衡 性使得 国家层 面 的绝对碳 减排计划 不具备可行性 。中国低碳经济 的希望 在城市 。 低碳城 市建设 , 为打破这一 困境的关键 。 成 阁 而 张京祥 则 提 出 , 展低 碳城 市要 摈弃 简单 冒进 、 功近 发 急 利 的思 想 ,以避免 产 生认识 上 的偏差 和短 期 功利 化 的行 动 。只有充 分认识 到这 个过程 的长期 性和艰 巨性 , 才可能 避 免将“ 低碳城 市 ” 变成 一个 时髦 的标 签 , 避免追 求立 竿见 影 的短 期效果甚 至是“ 低碳形象工程 ” 。嘲 对 于什么是低碳 城市 ,不 同的学 者从不 同角度 做 了不 同的界定 。夏垫堡 指 出 , 低碳 城市 就是在 城市 实行低 碳经 济, 包括低 碳生 产和低 碳消 费 , 建立 资源节 约型 、 友好 环境 型社会 , 一个 良性 的可持续 的能源生态 体系 。【倪外 、 建设 t q 曾刚提 出 , 低碳 城 市是 一个 系 统集 成 的总体 , 低碳 城 市建 设 的七个 子方 面 , 碳建 筑 、 碳 交通 、 低 低 低碳 产 业 、 碳能 低 源 、 消费 、 低碳 碳捕 获与 封存技 术 , 以及低 碳管 理与 制度是 个有 机整体 。1 『 l 阳认 为 , 庄贵 低碳城 市是城市 经济 以低碳 产业 和低碳化 生产 为 主导模式 , 民 以低 碳生 活为 理念 和 市 行为特 征 、 府以低碳社会 为建设蓝 图的城市 。[ 政 1 2 1 尽管学 者们对低碳 城市 的界定存 在差异 , 对于发展 但 低碳城 市的认识基 本一致 , 并提 出了相应 的建议 。辛 章平 、 张银太 说 明了低碳 城市 构建 的途径 : 开发 低碳 能源 是建设 低碳城 市 的基 本保 证 , 洁生产是 建设低 碳城 市 的关键 环 清 节 , 环利 用是 建设 低 碳城 市 的有 效方 法 , 续 发展 是建 循 持 设低碳 城市 的根本方 向。|陈群元 、 1 3 1 喻定 权提 出 , 我国建设 低碳 城市 , 最积 极 的方 法是 减少 输 入端 的高 碳 能耗 , 这需 要把重 点放在 实现 低碳 导 向的新型 工业化 ( 产模 式 )新 生 、 型现代化( 消费模式 ) 以及具有 整合 作用 的新 型城市化上 。 陈群元 、 定权 指 出 , 学 的城市 规划 是 建设 低碳 城 市 的 喻 科 第一 步 , 展低 碳城 市应 重 视城 市 规划 、 发 建筑 节 能和 规划 环评等 领域 。f陈飞等则提 出更为具 体 的城市空 间紧凑化 l 方案 。城市 空间紧凑化按 照城市结构 尺度及规模 体现在不 同 的空 间层面 上 , 分别 为都市 区域层 面 、 空 间层 面 、 城市 社 区空间层 面及组 团空 间层面等 四个 纬度 。 三、 低碳经 济与农村 、 农业 我 国农村 一直被认 为是 偏离现代 文明 的 “ 色之地 ” 绿 , 似乎与低碳 经济无关 ,而事 实上 ,农村 是我 国的 “ 重碳之 地” 。陈 晓春等指 出 , 低碳农 村是指在农业 生产 、 农村建设 、 农 民生 活的过程 中以及在农 村工业 化进 程 中实行低 能耗 、 低 排放 、 低污 染 的发展 模 式 , 价值 导 向 、 动 理念 、性 的新革命 ,又是 当今 世界
低碳经济研究现状述评
(2)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制定了 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国务院发展研究 中心(2009)提出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庄贵阳等 (2010)则研究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态势。
(3)低碳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 学者对低碳城市建设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城市规划、能源利用、交通出行等方 面。例如,夏治飞和王颖(2011)提出了我国低碳城市建设的路径与对策建议。
2、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 几个方面:
(1)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学者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 了深入研究。例如,庄贵阳等(2005)认为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 型关系,即随着经济增长,碳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周建和吴利华(2008)则认为 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五、总结
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是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减缓气候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促进技术创新等措施,可以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快速发展, 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 相信一定能够克服困难,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观看
8、加强政策制度研究:政策制 度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保 障
9、加强产业转型研究:产业转 型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 一
参考内容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峻,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成为了人们的焦点。 本次演示将介绍低碳经济和低碳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 展趋势和挑战。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的基本 概念
二、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
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和趋势研究综述
类经济发展形态演变历程 ;探讨 了低碳经 济理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而国际社会对温 室气体减排 的关注导致 了低碳经济产生与 发展 ,指 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 展方式的新标识 ,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 议 孕育 了低碳经济。 张鹏飞 ( 0 9) 出低碳经济的本质 20 指 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 问题 , 核心是能源创新和制度创新 。低碳经济要 求提高能效技术 、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 气体减排技术 ,建立低碳能源 系统 、低碳 产业结构 和低碳技术体 系,转变整个社会
~
定水平的经济形态 ,旨在实现控制温 室
涵 、 基 本 模 式 、 技 术 条 件 、 区 域 发 展
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向低碳 经济转
型 的 过 程 就 是 低 碳 发 展 的 过 程 。 低 碳 经 济
种新经济模式 , 包含三方面的内涵:首先 , 低碳经济是相对于高碳经济而言 的,是相
要影响 , 更引起各 国经济发展 的深刻 变革。
观三个层次论证 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的发
展 方 向 、发 展 方 式 和 发展 方 法 , 即 以低 碳 发 展 为 发 展方 向 , 以节 能 减 排 为发 展 方 式 , 以碳 中和 技 术 为 发 展 方 法 。 朱 四 海 ( 0 9) 为低 碳 经 济 作 为一 20 认
经济发展转 向既满足减排要求 、又不妨碍 经济增长 的低碳轨道 ,使经济发展 由 “ 高
碳经济 ”向 “ 碳经济”转轨。 低
侯军岐 ( 0 0) 为低碳 经济本 身就 21 认 是一种 以低能耗 、低污 染、低排放和 高效 能、高效率 、高效益 为基础 ,以低碳发展 为 目标 ,以节能减排 为方式 ,以碳 中和技 术为手段 的绿色经 济发展模式 。 在分析 当
低碳经济实践论文: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低碳经济实践论文:低碳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资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开发清洁资源,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文根据当前学术界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状况,从低碳经济的起源、发展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出发,对低碳经济的典型实践与推进策略以及基本趋势、制约因素和制度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未来主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简短述评。
关键词:低碳经济;制度环境;低碳技术;气候变化;碳减排;碳排放;新能源;清洁能源一、低碳经济的起源与内涵1.低碳经济的起源及发展“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总体目标是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
[1]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1%GDP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5%~20%GDP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
同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2.低碳经济的内涵剖析英国在《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后,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诠释。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
低碳经济研究综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了国际社会的焦点。
本文将对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及其争论焦点进行综述,总结最近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给出3-5个关键词。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定义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多种手段,尽量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二、减排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其争论焦点减排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涌现出了众多的减排技术,包括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核能等。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降低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光伏发电技术是一种利用太阳能进行发电的技术,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光伏发电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风力发电技术也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发电量在近年来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然而,减排技术在推广和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论焦点。
首先,减排技术的成本问题是一个备受的话题。
虽然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等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其成本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的降低。
其次,减排技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是一个备受的问题。
例如,核能虽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低污染的特点,但其处理和存储难度较大,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三、政策制度的研究现状及其争论焦点政策制度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另一个重要手段。
目前,各国政府已经出台了众多政策制度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包括碳排放交易、能源税等。
碳排放交易是一种通过市场手段来推动低碳减排的政策制度。
它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通过市场交易来推动企业降低碳排放。
这种制度可以激励企业采取更多的减排措施,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
能源税是一种通过对能源使用进行征税来推动低碳减排的政策制度。
通过提高能源价格,能源税可以降低碳排放强度,促进清洁能源的使用。
然而,能源税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争论焦点。
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NAND 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发展文献综述卫华(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
近几年,中国在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快,其中,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内涵、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2)12-0024-03收稿日期:2012-09-20作者简介:卫华(1966-),女,河南叶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
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
这一提法迅速被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纳,从此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谢伟伟,2010)。
低碳经济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Zha ng ,2009),因此,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
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笔者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简要综述如下。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内涵低碳经济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从狭义上讲,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挑战;从广义上讲,是要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程恩富等,2010)。
这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的分析。
目前学界对低碳经济内涵有多种理解,主要有五种诠释:一是发展阶段论,即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二是发展模式论,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发展方式;三是社会经济形态论,即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四是能源资源使用方式论,即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五是物质流过程论,即在物质流各个环节,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赵志凌等,2010)。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起源,并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然后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评价气候变化一、低碳经济的起源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北京地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实证研究,吴振信,石佳(2013)。
通过构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状态的Tapio分析模型,研究了北京地区1999年-2008年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2001年和2002年呈现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强脱钩,2004年为扩张性耦合,其他各段时间都属于弱脱钩状态,呈现这种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北京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及较高的能源效率。
北京碳排放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EKC和STIRPAT模型,张丽峰(2013)。
利用1981-2010年北京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数据,验证了两者间EKC的存在性。
运用碳生率和脱钩指数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短期静态关系和长期动态关系,并利用STIRPAT 模型分析了北京碳排放的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北京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拐点为人均GDP34423元。
北京处于弱脱钩状态,脱钩指数与其经济发展阶段比较吻合,经济发展水平对北京碳排放的影响最显著,其次是能源效率,能源消费结构的影较小。
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
低碳经济是气候变化背景下人类的必然选择。
研究探讨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核心要素,指出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其发展过程具有阶段性特征,低碳经济应该包括四个核心要素,即发展阶段、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的内涵及理论基础浅析。
低碳经济是在人类温室效应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提出的。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能源白皮书》,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认识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更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关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我的定义是:低碳经济是指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尽一切努力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形态。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大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力度。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各国纷纷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国家采取了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
2009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表明了我们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也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正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
从区域上看,除了采取措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我国已有多个地区开始实施低碳经济项目,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例如,上海市自2008年入选全球性环境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首批试点城市以来,充分利用南汇区临港新城和崇明岛的后发优势,制定实现低碳发展的政策框架,在两地建设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以促进低碳技术的集成应用,带动两地低碳经济发展,建立南汇区临港新城、崇明岛“低碳经济实践区”。
同时,还把世博园区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探索区,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继续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
从产业上看,我国消耗能源较多的几个高碳产业正在通过节能减排等手段实现向低碳发展的转型。
在电力行业,“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上大压小”政策,实现结构减排;通过完善烟气脱硫设施,实现工程减排;通过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减少煤炭消耗总量,实现总量减排。
在钢铁行业,通过大力推进能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2009年上半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外排废水中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5.25%、26.75%、9.25%、14.04%和4.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及评述作者:邓中,李悦,赵方来源:《商情》2010年第09期【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起源,并将其分为五个阶段,然后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低碳经济经济评价气候变化一、低碳经济的起源在国际社会上,关于低碳经济的起源,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1.气候变化引发国际社会关注在1979年第一次世界气候大会上,气候变化首次作为一个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联合国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以监测和报告全球气候变化。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改弦更张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2.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体系规则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150多个国家制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其宗旨是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不对气候系统造成危害的水平。
3.初步建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规则1997年12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大会上,参加国通过了《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条款。
《京都议定书》提出了采用市场机制来解决环境问题的思路,并规定了《公约》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量化减排指标;即在2008~2012年间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平均削减5.2%。
4.低碳经济的正式提出“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是由英国首相布莱尔于2003 年2月24日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的,并且英国政府为低碳经济发展设立了一个明确的目标,那就是英国将到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削减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5.低碳经济的发展时期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指出,全球以每年GDPN 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岛路线图”,明确了气候变化谈判机制和时间表,确定了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缔约方第15次会议将成为“后京都时代”谈判的最后关口,制订出一项新协定,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
“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此背景之下,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传统的高碳经济向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模式转型逐渐的被世界各国提上日程。
2009年7月8日,八国集团峰会提出,到2050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1990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80%以上,到2050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50%。
实现这个目标,全球经济就必须转型到低碳经济。
这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国外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1.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1]。
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
“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
“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2006年10月,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Stern Review) ,它是以气候科学为基础,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对欧盟提出的全球2℃升温上限加以论证(进行学术和方法论阐释),呼吁各国迅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尽早向低碳经济转型[2]。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
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
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
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2.国外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当前国际对低碳经济评价指标是“脱钩”指标评价,以及关注如何提高生态效率的对策与途径。
在脱钩研究方面,sturiuson(2002)认为脱钩指标虽然有很多缺点,诸如缺乏与环境容量的自动联系,难以兼顾各国国情以及受环境压力的最初水平和使其选择的影响等,但脱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2)研究了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脱钩指标的国家差别,发现环境与经济脱钩的现象普遍存在于OECD国家中并且环境与经济的进一步脱钩是有可能的,从而得出结论:在OECD国家,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己经得到有效的控制,并在继续向好的方面转化。
可以预计,在不遥远的将来,环境与经济的冲突,可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方案[3]。
TaPio(2005)利用“脱钩弹性”(decoupling elasticity)的概念,进一步将脱钩指标由原有的初级脱钩(经济增长与资源利用即能源与GDP的脱钩)、次级脱钩(自然资源与环境污染即CO2与能源的脱钩)、和双重脱钩(同时达到初级脱钩和刺激脱钩)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连接、脱钩和负脱钩三种状态,再依据不同弹性值,进一步细分为弱脱钩、强脱钩、弱负脱钩、扩张负脱钩、扩张连接、衰退脱钩与衰退连接等八大类,使得脱钩指标进入新阶段。
该指标的优点在于对环境压力指标与经济驱动力指标的各种可能组合给出了合理的定位。
此外,国外许多学者都对本国及世界温室气体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检验。
Panayotou(2003)认同对部分环境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等)排放总量与经济增长长期关系呈倒“U”型关系的论断,并从人们对环境服务的消费倾向角度解释了原因: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消费结构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此时,人们开始关注环境的保护问题,环境服务成为正常品,环境恶化的现象逐步减缓乃至消失[4]。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低碳经济的理论与评价研究为我们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国家差异的影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尚无法直接套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价方法。
三、国内低碳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评价的综述1.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文献述评国内对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自21世纪以来,有关低碳经济的研究才逐渐增多。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对低碳经济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低碳经济的内涵方面。
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鲍健强(2008)指出,碳排放量成为衡量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标识,碳减排的国际履约协议孕育了低碳经济,表面上看低碳经济是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所做努力的结果,但实质上,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
金乐琴(2009)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当前大力推行的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也有密切联系。
第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和意义方面。
黄栋(2009)认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出于以下考虑:首先,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伴随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能源和资源消费会大幅度增加。
其次,从国际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也要求中国承诺更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
第三,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为代表的低碳产业是一个潜力无穷的朝阳产业。
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
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第三,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方面。
王毅(2009)指出,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探索低碳发展之路不仅符合世界能源“低碳化”的发展趋势,而且也与我国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一致性。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如果不能尽快实现包括低碳化在内的发展方式的转型,将会面临更多的风险。
金乐琴(2009)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诸多不利条件:一是发展阶段。
二是发展方式。
三是资源禀赋。
四是贸易结构。
当然,中国发展低碳经济也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减排空间大。
二是通过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和改善管理等途径,实现节能减排的余地较大。
三是减排的成本低。
四是技术合作潜力大。
第四,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和战略对策。
鲍健强(2008)认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二是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三是发展低碳工业,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四是建设低碳城市,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五是通过植树造林、生物固碳,扩大碳汇。
郭万达、刘艺娉(2009)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鉴于气候变化的国际外交谈判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应“内外有别”,对外要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则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
吴昌华(2009)指出低碳经济涉及政府、企业和公众等相关利益群体,是政策、制度安排、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大变革和结构重构。
任力(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如实施低碳发展战略,调整产业与能源结构,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建立碳交易市场,促使企业承担低碳社会责任等。
2.国内低碳经济评价研究文献述评张雷(2003)运用多元化指数方法分析了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认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多元化会导致国家从以高碳燃料为主转向以低碳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