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经济的文献综述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3200字》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低碳经济相关概念研究进展在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最早提出低碳经济,首次提出温室气体库、汇和源的定义,并要求统筹兼顾把应对气候变化同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又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途径,也就是说在政府对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把排放权当作一种商品,进而可以进行排放权的交易,即简称“碳交易”。
直到2003年布伦特兰在英国能源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低碳经济。
国外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早,对于低碳经济内涵有着不同的看法。
Stern N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动力,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形成高效能低排放的新发展模式[2]。
Charles Levy认为低碳经济是以化石能源的高效利用、发展碳封闭技术、制定碳交易机制为措施,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3]。
2005年以来国内开始开展低碳经济研究。
付允等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三低三高,具体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及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4]。
陈跃等将低碳经济划分为广义目标性定义和狭义目标性定义,其中广义定义突出强调低碳经济的“阶段性”,从整体可持续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对人类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变革,才能最终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减少,使人类社会进入生态文明。
在狭义目标性定义中更强调要素间的“协同性”,强调当下推动可持续发展具体方法,只有经济发展同节能减排协调作用,才能实现生态文明的最终目标[5]。
崔宁提出低碳经济是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理念下进行生产,用节能减排的方式抑制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恶性影响[6]。
2低碳经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Mazzarino M通过研究表明运输业的碳排放量约占所有产业中的三分之一左右,即运输业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最主要行业[7]。
Rehan R等认为水泥行业是各产业中碳排放较高的行业之一,并提出了清洁生产、排放交易、联合履行的方式降低碳排放[8]。
论我国政府推行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行政管理论我国政府推行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一、引言“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早在1993年,已由英国政府提出,真正受到重视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环境大会后。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逐渐影响世界气候变化,成为一个严峻的环境问题。
随着气温的上升,最重要的影响是海平面不断上升,影响地势低洼的沿海国家和城市;此外,对动植物的生长,人类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频发的气候及地质灾害与温室气体的排放有一定的关系。
中国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
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与短缺,等等问题影响着中国各个方面的发展。
中国政府在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基础上逐渐提出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等方针政策,提出建立环境型社会、节约型社会,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推行低碳经济对解决中国当下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题参考的文献资料主要是在学校图书馆的综合书库、期刊室、中国期刊网上搜集的,主要是关于我国高等教育以及新公共管理思想的一些文章和书本。
在此,根据参考的内容,我将我所参考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分类,如下:关于低碳以及低碳经济的一些概念和观点,主要是参考的是百度百科“低碳经济”,潘家华写的《澄清对低碳经济的几种误解》,张仲礼和王泠一写的《“低碳”概念的主要构成》等资料。
在这些资料中,作者主要对低碳和低碳经济的概念进行阐述,并描述了低碳经济的提出和发展历程。
从中,我可以得到以下信息:首先,低碳是“低碳”概念主要由三个核心术语组成:低碳经济、碳生产率和碳关税。
低碳经济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也投身到了对低碳经济的摸索道路上,而探究重心不外乎其意义、实现途径等。
知名学者庄贵阳(2010)曾表达过这样的理念,国内只有坚持改进能源利用率,打造出成熟的能源构架,并致力于研发工作,并不断优化政策,才能妥善把控好节能的节奏,顺利遏制气候的恶化。
张坤民、潘家华(2014)的看法是,低碳经济是全新的经济模式,若以能源的层面来解读,不妨将其视作凭借大量发达技术构筑出的先进经济形态,从而妥善统筹资源,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价值等,后者则以碳生产率来衡量人类活动。
付允等(2016)将其诠释为遵循绿色准则的经济框架,特质在于低排、低能耗与高效率。
在2015年,权威机构更是批示了相关文件,将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为把金融、科研乃至社会融合成一个完整的框架,全方位控制能耗,从而立竿见影地削减碳排量,也塑造出理想的经济环境,和以往的经济模式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
而谢来辉(2016)则另辟蹊径,强调低碳经济的核心为打破碳锁定。
王韬的看法是,低碳经济不妨从微观、宏观两条思路来解读,前者就是在振兴经济的道路上,尽可能削减碳排放;后者则代表着全新的经济框架,不再盲目依赖自然资源,摸索出更可靠、成熟的经济方针。
谢军安等(2017)看来,低碳经济其实是人类的自救措施,以免生态被破坏,带来难以挽回的后果。
总的来看,学术界迟迟未能对低碳经济做出权威、统一的诠释,各类观念、见解层出不穷。
如牛文元、贺庆棠、李国志等人(2016),就将其界定成具备绿色特质的生态经济。
刘薇(2012)全面介绍了世界各国在低碳发展方面的研究状况,认为低碳发展的内容包含了技术、制度及文化方面的创新,其中核心内容是技术方面的低碳发展,除此之外,创新制度及管理活动,也属于其中的内容。
根据冯志军(2013)的观点,让自然保护、生态保护的理念取代资源利用贯穿整个创新发展活动,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得到了相应的保护,不但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实现较高的环境效益。
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文献综述)

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文献综述)摘要全球气候变暖、环境的日益恶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模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由西方发达国家提出的低碳贸易发展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低碳贸易发展面临很多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内涵以及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实,然后分析了低碳经济对我国贸易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低碳经济贸易壁垒低碳贸易发展思路一、引言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和重视,面对全球气候日益暖化的严峻危机, 大力发展低碳贸易已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正走向低碳贸易的发展时代, 为我们创造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提供了良好条件, 但在发达国家一直掌握着气候与环保的国际话语权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技术、经济发展与降低碳排放矛盾问题。
我们必须针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调整低碳贸易战略实施思路, 努力适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寻找到低碳贸易的新思路。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与发展目前“低碳经济”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性的经济前沿理念,但至今却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
在2003 年英国政府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 创建低碳经济》中, 首次明确提出“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 一词, 提出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个定义非常符合西方经济学逻辑,即低碳经济在消耗更少资源和更少污染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
目前被广泛引用的是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德的阐述: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 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创新, 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及经济学分析

( ) 二 低碳 经 济的 实质 。 碳经 济 的 实 低
( ) 内学术界对低碳 经济的相 关 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任奔、 二 国 凌芳
研 究 , 要 分为 以下 两类 : 主 第 一 类 文 献 主 要 是 关 于碳 排 放 权 分 我 国 现 状 建 议 选 取 一 定 的 城 市 作 为低 碳
谢 20) 发 是指 在 市 场机 制 的基 础上 , 过 制度 框 架 者 之 间 的关 系就 显 得较 弱 。 rf r(05 恒 、 雯 (0 8 认 为 , 展 低 碳 经 济 应 该 通 Te e 2 0 ) s
架构发展低碳 的社会 和 政 策 措施 的制 定 ,推 动 提 高 能 效 技术 、 等 学者 对 德 国 G G排 放 量 的减 少 进 行 了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H 他们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 行动 体系 , 力发展 可再生能源 , 大 推进节 节能减排技术 、 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 探讨,
发展 观 念 的根 本 性 转 变 , 是 经济 发展 方 (0 3 也 2 0 )考 虑 到 除 了 以 国际 公平 为原 则 的 出发,指出我 国可 以从清 洁发展机制、 提 式、 能源 消 费 方 式 以及 人 类 生 活 方 式 的一 碳 排 放权 分 配 , 展 中 国家 站在 人 文 发 展 高 能源 利用 效率 、 汇 三 个 方 面 来 促进 低 发 碳
低碳经济外文文献

低碳经济外文文献低碳经济外文文献综述引言:近年来,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低碳经济逐渐成为发展的趋势。
低碳经济旨在通过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概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外文文献,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的多个方面。
1. 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低碳经济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化速度。
通过开发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推广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可以减轻对环境的压力并促进可持续发展。
2. 低碳技术和创新低碳经济需要依赖创新的低碳技术来推动转型。
外文文献中提及了一些低碳技术,如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存技术、智能电网和碳捕获与封存技术。
这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有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并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新的机会。
3. 政策和金融支持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各国纷纷采取了政策和金融支持措施。
外文文献中涉及到的政策包括碳排放交易、碳税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
金融支持措施如绿色金融和碳资本市场也被广泛应用。
这些政策和金融工具为低碳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动力。
4. 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低碳经济带来了许多机遇,如清洁能源市场的发展、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以及工业升级和转型的机会。
然而,低碳经济也面临着挑战,如技术成本高昂、能源转型和领域差异问题。
通过研究外文文献,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些机遇和挑战,并为低碳经济的实施提供更具体、可行的建议。
5. 低碳经济的实施案例外文文献中提到了一些国家和地区实施低碳经济的案例。
欧盟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目标来推动低碳经济的转型,并通过建立碳市场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中国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
这些实施案例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
结论: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综述与低碳经济相关的外文文献,深入探讨了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低碳技术和创新、政策和金融支持、机遇和挑战以及实施案例等多个方面。
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发展文献综述

NAND 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发展文献综述卫华(河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河南开封475004)摘要: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
近几年,中国在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的理论研究方面进展较快,其中,在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内涵、低碳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低碳产业发展策略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产业;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1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 (2012)12-0024-03收稿日期:2012-09-20作者简介:卫华(1966-),女,河南叶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资源环境问题的突出,人们对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反思。
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时任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了低碳经济。
这一提法迅速被世界多数国家所采纳,从此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和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谢伟伟,2010)。
低碳经济意味着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Zha ng ,2009),因此,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
国内的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笔者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简要综述如下。
一、低碳经济与低碳产业的内涵低碳经济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而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从狭义上讲,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对人类发展的挑战;从广义上讲,是要协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程恩富等,2010)。
这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进行的分析。
目前学界对低碳经济内涵有多种理解,主要有五种诠释:一是发展阶段论,即低碳经济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有关;二是发展模式论,即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消耗脱钩的经济发展方式;三是社会经济形态论,即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四是能源资源使用方式论,即低碳经济的实质是提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五是物质流过程论,即在物质流各个环节,提高能源生产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增加碳汇(赵志凌等,2010)。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

低碳经济文献综述低碳经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我国应对措施文献综述一、国内研究综述国内对低碳经济和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影响方面进行研究的还较少且引文起步较晚,目前主要有任小波、潘家华、王冰妍、庄贵阳、刘兰翠、张秋明、安培浚等。
(一)关于发展低碳经济必要性的研究国内在这方面的文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观点:1、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大部分学者均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意义重大。
主要包括:王冰妍(2008)以上海为例,利用LEAP模型对“零方案”情景和低碳发展情景下的能源消费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指出实施低碳发展不仅能缓解能源供应压力,还能明显遏制本地大气污染物排,低碳发展对中国中长期能源建设具有显著的多重作用。
庄贵阳(2008)指出,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发展道路,对于减少能源浪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大意义。
张秋明(2009)分析了英国政府为将生物燃料和氢确定为未来低碳运输燃料最有前景的备用燃料,实施的一整套生物燃料鼓励政策,包括燃料税、投入税收、资本补助金、资本减税及可再生运输燃料义务。
2、认为不宜立即减排,应结合中国国情而定部分学者认为,对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并不适宜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发展低碳经济,但也不能漠视气候变化,应结合中国国情而定。
主要包括:潘家华(2010)指出,对处于当前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不可能立即采取减排行动,大规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但也不能漠视气候变化,中国需要具体的行动向国际社会表明中国的立场,从节能与减排的一致性上强调低碳发展。
周大地(2010)指出,中国虽然已经朝着低碳经济的目标发展,但目前并不会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考虑到中国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时候必须考虑各种方法的协同;碳捕获和储存并不见得是对付化石燃料的真正方法,其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低碳经济理论文献综述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经济学年级 2009级学号姓名指导教师成绩 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一二年五月低碳经济理论文献综述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其中解决气候问题已经是刻不容缓。
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解决能源问题,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文章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以及研究的背景,然后分析了低碳经济国外及国内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发展方向,最后总结了我国目前低碳经济研究的总体状况与不足。
关键词:低碳经济;气候变化;发展现状1.低碳经济概念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2.产生背景人类社会伴随着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化石能、核能等的开发和利用,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工业文明。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近年来,废气污染、光化学烟雾、水污染和酸雨等的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将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人类破坏自然环境、不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摒弃20世纪及以前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3.国外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现状1987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兰特兰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拉开人类重新评价西方工业化及其后果,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序幕。
首次出现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术语的官方文件,是2003年2月24日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
白皮书指出,英国将在2050年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上减排60%,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
Sehmalesee (1998)、Galeotti(1999)证实了人均收入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里倒“U”型曲线。
Grubb(2004)等通过对早期英国的研究得出,在工业化初期,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均二氧化碳排放较高,但是经过这一阶段之后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显得较弱。
Treffera(2005)等学者对德国GHG排放量的减少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政府采用一定的措施可以实现GHG排放量的减少与经济的较快发展。
Wara(2007)认为,清洁发展机制不仅被看作全球的碳交易市场,而且能被看作是一种补贴和政治机制,因为它在实现政治目标方面是最有效的。
莱斯特·布朗(2003)掀起了一场“A、B发展模式”之争。
“A模式”即以化石燃料为基础、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以经济为绝对中心的传统发展模式。
“B模式”则是以人为本,以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资源、小型水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巴里·康芒纳(2006)认为,环境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经济增长本身,而在于造成这种增长的现代技术。
这种技术往往是从单一的追求生产效率的角度,或从单一的消费使用的目的出发,而发明出来的。
它忽略了整体,忽略了这种技术赖以发展的基础—生态系统,从而粗暴地破坏了不断循环运动的生命之圈。
因此,要克服危机,首先要克服这种技术上的缺陷;要做到这点,则必须树立生态学的观点。
4.国内低碳经济理论研究现状4.1低碳经济的内容方面刘扬(2010)认为低碳经济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低碳经济是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综合性问题; (2)低碳经济是对于高污染、高排放、没有约束的碳密集的化石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高碳经济而言的;(3)低碳经济主要包括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4)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目的是为应对气候变化、解决人类生活、企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排放CO 等温室气体而引发的地球生态圈碳失衡而进行的自救行为。
王涛(2011)认为低碳不仅仅是环保,与低碳相关的科技,主要是能源生产和使用方式的新科技,而不仅仅是环保科技。
低碳经济是与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的。
付允(2008)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4.2 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意义方面孙志刚(2009)指出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安全威胁的必然选择,是各国占领未来低碳技术和产品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掌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
王涛(2011)认为发展低碳经济,是摈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钱志新继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浪潮之后,世界将迎来第四次浪潮,即低碳化浪潮。
走向低碳化时代是大势所趋。
冯之浚(2009)认为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也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增强国内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以及缓解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上所面临的国际压力的需要。
这既符合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又可以面对来自国际上的挑战。
4.3我国低碳经济的基本途径及措施付允等认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有四个方面:(1)节能优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3)设立碳基金,激励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4)确立国家碳交易机制。
夏劲(2012)认为我国应从技术创新方面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主要措施有:依靠技术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积极优化能源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相结合,力争掌控低碳核心技术;不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低碳经济发展保障制度。
黄志峰(2012)从发展低碳产业、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城市、低碳金融五个方面阐述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
具体措施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限制高碳产业市场准入;农业方面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走“有机、生态、高效”农业的新路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开发低碳居住空间,提供低碳化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设立碳交易市场机制,开发碳减排期货、期权市场以及温室气体减排全球交易,逐步形成一个特殊的碳金融市场等。
刘卓,王蕊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些可行的财政政策。
主要有:(1)基于庇古税理论,减少企业碳排放量的税收政策。
(2)基于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支出等财政补贴政策,发展低碳经济。
(3)基于产权理论的低碳经济政策,主要是碳排放量产权交易理论。
4.4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夏劲认为我国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制约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1)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必然伴随着“高碳模式”。
(2)我国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落后的能源技术不利于走向低碳经济。
(3)研发能力低下是中国“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制约因素。
(4)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中国承受着发达国家的“转移排放”。
(5)缺少应有的国际社会减排资金和技术的支持。
(6)政府科技政策及其措施的缺陷导致低碳技术进步动力不足。
5.总结通过对国内外低碳经济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低碳经济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重大任务。
从相关文献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关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方面的文献相当丰富,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深化碳排放的交易机制研究以及加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投入,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两个重要切入点。
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存在很大不足,一方面关于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的研究文献较少,说明低碳经济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研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相关的建设尚不完善。
另一方面,关于大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的横向比较的文章较为缺失。
无法知道各个地区之间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进点与不足点。
参考文献[1]Stern N.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2]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 Report, OECDSG/SD,2002.[3]DTI(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 Our Energy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 London:TSO,2003.[4]Bernice Lee,et al,Strategic Shift towards a Glabal Low Carbon Economy:Mapp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the Chatnam House.2009.[5]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ccounting(Material Flow Cost Accouting:MFCA),Ministry of Economy,Trade and Industry of JAPAN.[6]World Bank,200 3.CapacitY Bui1ding for the KyotO ProtOCOl(Workshop Report).Wa sh[ng—ton,DC:The World Bank,2 003.[7]Johnston.D.lowe,R.Bell.M.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J].Energy Policy.2005(33):1643-1659[8]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2003[9]IEA World Energy Outlook2007[J].China and India Insights.2008[10]LI Lian-xiu Study on problems of magnetostriction and megnetic memory [J].Non-destructive Testing.2004(03)[11]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 2009(8)[12]郭万达,郑宇.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09(8):5-9.[13]潘家华,庄贵阳,陈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2006.1.27.[14]吕学都,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5]刘世锦,康韦,史蒂格森.国合会政策研究报告[J].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09年年会,2009[16]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3):79-87.[17]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O10(2)[18]陈俊荣.从“欧盟2020战略”看欧洲低碳经济发展 [J].环境保护,2011[19]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1-7[2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应对气候变化课题组.当前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与政策建议[R].中国发展观察,2009(8):13一l5.[21]安东尼·B·阿特金森,(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l994.[22]李佐军.“十二五”推进我国低碳发展的思路和对策[J].中国经济报告,2011(1).[23]王敏.“低碳”将成国际贸易新壁垒[N].深圳特区报,2010(11)[24]郭万达,郑宇劫.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2010(4).[25]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发展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26]彭近新.人类从应对气候变化走向低碳经济[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12).[27]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28]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Z].2008.[29]吕学都,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0]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31]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32]邢继俊,赵刚.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J].中国科技论坛,2007(10)[33]付允,汪云林,李丁.低碳城市的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2)[34]方虹.国外发展绿色能源的做法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07(11)[35]夏堃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 .环境保护,2008(03)[36]孙钰.投资低碳经济,迎接气候挑战[J].环境保护,2008(03)[37]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IPCC第四次评估综合报告解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06)[38]庄贵阳.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J].环境经济,2007(01)[39]鲍健强.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04)[40]郭印,王敏洁.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J].生态经济,2009(11)[41]马学禄.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J].2008(05)[42]张芳,郭艳丽,丁海军.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金融支撑体系研究初探[J].生态经济,2008(08)[43]胡棕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