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五性
浅谈课堂提问之五性
数学不仅 是知识 性的学科 , 更是思 维型的 学科 。因此 , 作为小学数学教 师不仅要教给 学 生数学知识 , 而且要很 好地揭示数学 知识的形 成过程 , 重点是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力 。 怎样培养学生 的创 造性 思维能力呢 ?
一
、
启 迪 想 象 . 养 思 维 的 灵 活 性 培
比较 、 分析 , 学生 的思维得 到了拓展 的挖掘 , 创 造性思维得 到了培养 。 因此 , 在课堂教学 中 , 应 该有 意识地适 时 度 、 量地 发掘学 生 中蕴 适 适 藏 的创新潜力 , 引导他们展开 丰富的 、 合理 的 、 科学 的想象 , 诱发再 发现 再创造 , 而培 养学 从 教师是课 程改革的实施者 , 提高教学质 是
同提高 的教师专业发展 的平 台。
怎 样 做 好 课 题 研 究
“ 得过 多 , 生 自我 发现 问题 , 牵” 学 分析 问题 , 解决 问题 的能力 就会
被扼杀 。 爱因斯坦言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 比解 决一 个问题更 为重要 。因 “ 为解决 问题 , 也许仅 是技能而 已 , 而提 出新 的问题 , 的可能性 , 新 从新 的
我 先 出示 一 组 抢 答 题 :
3×4 2 5×4 4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2 5 5×3 3 O÷4 O
然后再让学生 自由想象 ,接 着请学生写
计算过程 。 结果学生在计算中出现了下列情况。
( l 5 3×4 x7 = 1) 2x7 = 5 3×3 0 9 0 0=0
一
( 1 3) 2×7 =1 5 2×3 0÷4 6 0 ÷4 9 0 0 =3 0 =0
( 1 ×7 = ( 0 2)×7 : 0 ×7 + × 4)2 5 1+ 51 52
注重使用“五性”,培养小学数学计算能力
注 重 使 用 “ 五性” , 培 养 小 学 数 学 计 算 能 力
田 虹
( 秦 皇 岛市 海 港 区和 美 实 验 学 校 , 河北 秦皇岛 摘 要: 传 统 的 计 算 教 学 缺 乏 实践 性 , 导 致 课 堂没 有 乐 趣、 枯 燥 乏味 , 学生 很 容 易产 生 厌 烦 心 理 。 随 着 新课 改 的推 进 。 教 师 需要 对 数 学计 算 教 学加 以 改善 . 注 重 学 生 实践 能 力 的培 养, 让 学 生 学 会 用所 学数 学 知识 解 决 实 际 问题 。 教 师 要 更 新 教 学理念 , 让 学 生 感 受到 数 学在 生 活 生 产 中的 重 要 性 , 明确 学习 目标 。 让 数 学 价值 得 到 充分 体 现 。 本 文介 绍 一 些 增 强计 算 教 学 效果的方法 , 希 望 有助 于计 算教 学效 率 的提 高 。 关键 词 : 小 学数 学教 学 计 算能 力 创设 情境 教 学理 念 创 设 教 学 情 境 时要 充分 考 虑 实 效 性 新课 改 对 教 材 重 新 进 行 了 编 排 . 此 版 教 材 更 加 注 重 对 知 识 的 应 用 , 课 本 中 多 处 体 现 了 在 应 用 中 学 会 计 算 的 教 学 理 念, 选材 时更 注重 与生产生 活 的联系 . 这 样 学 生 就 会 把 学 到 的知识应 用于实际生 活中 , 而 不 是 死 记 硬 背 。 很 多 老 师 在 课 堂 上 采 用 了 情 境 教 学 法 ,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和 求 知 欲 , 让 学生能主 动了解计算 的作用 , 把 所 学 知 识 应 用 到 实 践 中 。 这 样一 来 , 课 堂就 多 了很多乐 趣 , 学 生 对 学 习 不 再 感 到 枯 燥 无 味 。但 是 在 创 设 情 境 时 要 有 所 选 择 . 并 不 是 所 有 的 教 学 内 容 都适 用于情 景教学 ; 教学情 境不 是单一 的 , 其 形 式 和 内容 是 多种 多样 的 , 所 以创 设 教 学 情 境 时 不 能 “ 以偏概 全 ” , 生 搬 硬 套 ; 还 要注重 与实 际的联 系 , 不 能 与 学 生 的 生 活 实 际 相 差 太 远, 且 创 设 的教 学 情 境 要 有 价 值 . 不 能 为 了 创 设 情 境 而 创 设 情境 , 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适得其 反。 二、 使 用 教 材 时要 灵活 对 于 新课 改后 的课 本 , 有些 老师是不满意的 . 总 觉得 不 如 以 前 的课 本 实 用 了 , 内容 删 减 了 很 多 , 这样不 利于学生 学习 。 对于这一点 , 笔 者 认 为 每 版 教 材 都 有 它 自己 的 特 色 和 着 重 点 。 教 师 不 能 因教 材 的 改变 而抱 怨 教 学 ,毕 竟 任 何 教 材 都 是 人 类 智 慧 的凝 结 , 必然存在它的使用功能。 所以 , 教师应该研究 、 钻 研课本 , 找 到 课 本 的特 点 和 着 重 点 , 根 据 学 生 的特 点 和 大 纲 的 要求安排教学 , 从而使得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教 师 在 安 排 教 学 时, 不能生搬硬套 、 墨守 成 规 , 而是要 找到学生的兴趣点 . 然 后 结 合 教 材 的特 点 , 灵活使用教材 。 当然 , 在教学安排上 , 教 师 还 可 以在 遵 循 教 学 原 则 的基 础 上 , 加 入 自 己 的想 法 , 对 教 学 模 式 进行 深加 工 , 找 到更适合 学生 的教学 方式 . 变为“ 教教 材 ” 为 “ 用教材教” , 提 高 使用 教 材 的 灵 活 性 , 合 理 安 排 好 教 学 内容 和 过程 , 让 学 生 真 正 在 教 材 的 帮 助 下学 到知 识 。 三、 合 理 使 用 算 法 优 化 在 新 课 改 的潮 流 中 出现 了另 一 个 特 征 , 那 就是 优 化 。 在课 改实践中 , 很 多老 师 已经 实 践 了 优化 。 但 在 其 中 也遇 到 了一 些 问 题 ,最 大 的 问 题 就 是 如 何 优 化 。那 到底 如 何 实 现 合 理 优 化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五性”
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要突出“五性”摘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驾驭教材时巧妙地用活教材,让数学教学充分突出五性:趣味性、多样性、生活性、合作性和实践性,以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的身心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让每个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应用价值,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求教师主动驾驭教材,巧妙就地取材。
教学过程要充分体现“五性”:趣味性、多样性、生活性、合作性和实践性。
下面就数学教学中如何突出“五性”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做法。
一、趣味性兴趣是推动学生自觉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要素。
学生一旦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动态,引起对事物的高度关注,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
可见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前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就要靠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与机智,灵活地调取趣味性的学习材料。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以儿歌《太阳、地球、月亮》引入,并借助多媒体的投影与儿歌的内容,让学生边拍手边朗诵“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
学生边看地球绕太阳转,月亮绕地球转,地球自转的图画,教师边解释:地球绕太阳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年。
月亮绕地球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是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周经过的时间是一日。
在这种有画面、有儿歌、有解说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就绕有兴趣。
教学教学的趣味性应该是多形式的,时机的把握应该是恰到好处的,当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性的活动“包装”数学知识,或创设故事情境去“串联”数学知识,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去体验学习数学的情趣,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五性”艺术
课堂教学问题设置的“五性”艺术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就应当从问题开始,并以进一步的问题为转折。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将数学教学的过程设计成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是问题有优劣之分,不同的问题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大相径庭。
为了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顺利展开教学过程,对于数学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呈现以下五性:一:问题的适应性适应性是指问题的难度应当做到控制得当,使之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能力层次相接近,问题的难度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教学心理学认为,所谓问题情境,简单说来,“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克服(寻找达到目标的途径)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学习任务)”教学实践表明,过难和过易的问题,都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启动学生的思维。
教师的艺术就在于恰当地控制问题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使学生对学习任务感到既适应又不完全适应,只有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讲因式分解x6-1时,根据学生中出现的两种不同的结果:x6-1=(x3)-1=(x-1)(x+1)(x2-x+1(x2+x+1)x6-1=(x2)3-1=(x-1)(x+1)(x4+x2+1)适时提出这样问题,这两种结果对公式的运用都准确无误。
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此问题一提出学生产生了欲罢不能的心情,为后来的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态势。
二:问题的趣味性青少年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某事物的关注往往并非因为该事物有用而是该事物有趣,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注意利用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出问题,使问题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接受和关注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的心理愿望。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万。
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师的提问必须形式新颖,富有情趣,为学生喜闻乐答。
问题的提出方式有如下的几种:1.曲问所谓曲问,就是不从正面发问,而是侧敲旁击,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突出“五性”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突出“五性”作者:陈志良来源:《新教师》2013年第08期一、精心选材,让作业具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
要让学生对作业产生兴趣,就应该在作业内容和形式上下工夫,设计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作业。
因此,教师应精心选材,设计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符合其心理需求的数学问题,让作业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和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质数与合数”教学内容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题目。
例题1:最近,教师办公室新装了一部电话,请你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猜一猜办公室的电话号码。
电话号码从左到右的数字分别是:(1)4以外最小的合数。
(2)最小的奇数质数。
(3)5和7的平均数。
(4)比1小的整数。
(5)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一位数中最大的偶数。
(7)最大的偶数合数。
例题1用“猜号码”的方式设计练习,让“质数与合数”这样枯燥的概念知识的梳理巩固环节一下子活泼起来。
二、联系生活,让作业体现现实性学生所感知的生活面一般都相对较窄,从他们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易于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因此,数学作业设计应该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他们用数学的眼光思考生活问题。
例题2:乐乐一家三口去万达影城看电影,电影票每张60元。
影院优惠购票如下表所示。
他们一家三口看完这场电影,一共节省了54元,请问,乐乐一家观看了哪一个场次的电影?你能说明理由吗?例题2的解决,依托的是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看电影”情境。
这样的数学问题,正是学生熟悉的,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了其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根据学情,让作业凸显针对性数学练习最重要的目的不外乎巩固新知与查找缺漏。
因此,设计作业时要根据学生学习中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结合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
这样的作业设计更具针对性,更能达到减负提质的效果。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五性”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五性”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由“学科”和“活动”两个体系组成,两者在功能上是互补的。
只有突出这种互补关系,才能增强学科的整体功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体现“玩中学”这一教学艺术的境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数学课应以数学活动课的形式展现出来,可见数学活动课在小学阶段的重要性。
但有的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课外活动是第二课堂,是教学计划之外的辅助形式,因而数学活动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开展起来有很大的随意性。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具备“五性”:一、活动过程要渗透思想性小学数学活动课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利用教材中可挖掘的思想教育的素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圆的知识”以后,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这样渗透德育内容:2000多年前,我国的古代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其意思是说一个圆的周长是其直径的3倍。
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一位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全世界第一位把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面6位的历史伟人,比西方至少要早一千年。
在活动过程中把这些内容渗透给学生,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可以形成以古人为榜样,学好知识,发扬传统,为继续建设好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品质。
二、活动过程要确保自主性自主性是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核心。
自主性就是把数学课外活动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通过合作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在活动中使每个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表现。
确保自主性是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老师的作用表现为:学生在自身探索之中,遇到困难时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活动中,教师要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见解。
学生能做到的,教师不要动手,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要代言。
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要关注“五性”
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要关注“五性”内容提要:新的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要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本文是针对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做进一步思考,阐明这种基于这种学习方式下,实现让学生能学、会学、善学、乐学之目标,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独立性、独特性、合作性等,旨在转变学生在课堂中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关键词:数学学习关注“五性”正文: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提出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也明确提出:“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这些内容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如今,以“学生为本”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新理念,已被众人接纳,并被广泛的推广。
如何更好地体现这一理念,本人认为,应当关注学习者的“五性”。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积极性是自主探索的首要特征,表现为内在的情感需要,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
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与知识水平,创设适应学生学习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学习能够产生巨大的动力。
设计课堂提问的“五性”
设计课堂提问的“五性”课堂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
课堂上适时适度、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促进学生把知识转化为素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笔者以数学课堂为例,向学生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以下“五性”,即明确性、趣味性、启发性、成效性、拓展性。
1.明确性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因此,对学生提出问题时,首先教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做到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这样才能为学生思维指明思考的方向。
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准确精炼,语句简洁,学生一听就能明白;指向明确,不会使学生产生歧义,才能收到预设的效果。
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中的例题后,提问:“■与■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回答:“都是真分数。
”还有的学生回答:“分子都是1。
”显然,这一提问不具体,指向不明。
如果改成这样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单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异分母分数相加减为什么要通分这一算理的理解。
2.趣味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生动、有趣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全国著名教师黄爱华有这样的一段导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他对小和尚说,从前……”这样一个大家熟知的童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融入到课堂上。
这样的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使课堂环境轻松、愉悦,使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要使所提的问题让学生感到有趣,就要做到提问时语言的幽默风趣,所融入的问题情境必须是学生熟悉而且喜欢的。
3.启发性小学生年龄小,学习数学时,很容易受知识面、生活经验、理解能力等限制而形成障碍,这时教师就要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五性”
指导学生学习数学“五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会学数学,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的性我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学科,是锻炼培养人的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作基础,就很难学习和接受其他知识,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二、自主性由于初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人看待,他们更愿意参加由自己所组织的活动。
为此,教师应在具体的实践中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自主、自立、自治的能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比如对学生中出现的抄袭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的现象,不擅自做出惩罚的处理,而是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
三、阅读性1.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有以下几个环节:①让学生有目的地预习课本。
为了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能够坚持不懈,特别是对于初一的学生,教师必须设计预习提纲。
如初一代数“同类项”这节课设计如下预习提纲:什么叫同类项?同类项定义中要求什么必须相同,什么可以不同?为什么要合并同类项?怎样合并同类项?你能否举例说明同类项以及合并同类项的方法?这样就能够使学生阅读真正达到预习的目的。
②教师通过带读示范,教给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如在讲直线的基本性质“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样的几何语言时,学生不易理解它的含义。
教师就应解释:基本性质前面的“有“字表明直线的存在性,后面的“只有”表明它的唯一性,“确定”二字包含了“有”和“并且只有”的双重含义,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这样学生读书就有了模仿,在以后学习其他性质公式时,就懂得剖析,推广,克服了认为数学课本枯燥无味的心理障碍,为今后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创造了条件。
③教师适时指导学生精读重点内容。
数学活动课应体现“五性”
数学活动课应体现荥经县严道第四小学杨巧“四基”中的基本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学中的薄弱环节。
为更好落实新课标,数学活动课应体现“五性”。
一、活动课应体现自主性将学生始终视为学习的主人,保证他们在活动中的地位,是由活动课教学的本质决定的。
在活动中,要把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如学生可扮演数学节目中的智慧老人,数学商店的营业员,还可以用自己所喜爱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才能,主动接受教育。
譬如数学游戏、实践运用、动手操作、思维训练、智力抢答赛、数学故事、数学谜语等形式,都可能成为学生主动支配和调节自我的活动表现。
离开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会出现盲目性,所以强调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的同时,绝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活动课应体现活动性活动课教学应强调学生的实践学习,要求学生以动手实践为基础进行实际操作,实践活动。
从而获得感性知识,积累直接经验,掌握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活动课教学就是数学加活动,如果没有让学生“动”起来,就不能称为活动课教学,学生学习兴趣、心理素质和多种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活动课教学应给每位学生创造活动的机会,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例如,“拼移火柴棍”活动,让学生用6根火柴拼出2个三角形,提问5根火柴能拼出2个三角形吗?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很容易地回答出这个问题,接着教师再启发学生,7根火柴能拼出3个三角形吗?至少要用几根火柴才能拼出4个三角形?学生被新颖的问题吸引,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智力得到开发,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三、活动课教学要体现趣味性趣味性是数学活动课的灵魂。
活动课教学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要力求设计一些新颖、有趣、形式生动活泼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去探索,既能求知,又能获得快乐。
首先,教师语言要生动、形象、有趣,才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比如,在上“巧排算式”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导课:“+、-、×、÷”等运算符号,个个都像魔术师,它们可以把数增大、减少、扩大、缩小,括号还能改变运算顺序。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应关注“五性”
测量和计算 , 你发 现 圆 有 什 么特 点 ? ” 生 有 的 说 : 一 学 “
个 圆 的 周 长 比 直 径 长 。 ” 的说 :一 个 圆的 直 径 大 , 有, 师 可 以设 计 一 些 多 思 维 指 向 、 生。 教 多思 维 途 径 、 思 维 结 果 的 开 放 性 问题 , 多 引导 学 生 寻 求
精心设计提 问 ,清 楚每一个 问题要解 决什么 ,达到什
么, 安排 好 提 问 顺 序 , 课 堂 教 学 目标 服 务 。如 一 位 教 为
师教学 “ 的周长 ” , 学生 测量出几 个 圆的周长和 圆 时 在 直 径 , 算 出 圆 的 周 长 除 以直 径 的 商 后 , 提 问 :通 过 并 师 “
呢 ?有 什 么 办 法 使 它们 的分 数 单 位 变 得 相 同吗 ? ” 通过 这 些 有 序 问 题 的 启 发 ,学 生 理 解 了 异 分 母 分 数 相 加 减
、
目的性 — — 有 效 提 问 的 前提
课 堂 提 问是 在 一 定 的 目的 支 配 下 进 行 的 ,如 温 故 知 新 的 复 习性 提 问 、 知 理 解 的 启 发 性 提 问 、 类 旁 通 新 触 的迁 移 性 提 问 、 纳 总 结 的概 括 性 提 问 、 解 学 情 的 检 归 了
教 苑时 空 ・ 教研经纬
小 学数 学课堂有效提 问应 关注 “ 五性 "
江苏 如皋市东陈小学 26 o j ( 5 ) 吴国建 2o
课 堂 提 问 是 教 师 促 进 学生 思 维 ,推 动 学 生 实 现 预 期 目标 的基 本 控 制 手 段 。因 此 。 堂 提 问 的 有 效 性 直 接 课 决定 着课 堂 教 学 的 质 量和 水 平 。那 么 , 何 提 高 课 堂 提 如 问 的 有效 性 呢 ?就 小 学 数 学 而 言 , 者 认 为 有 效 提 问 应 笔 重点 关 注 “ 性 ” 五 。
【教学设计】认真修炼,把握“五性”--赵新燕
认真修炼,把握“五性”——浅谈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凉州区发展街小学赵新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其课堂语言对及时处理教学中各种矛盾,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至关重要。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语言修养呢?本人以为,应认真修炼,把握“五性”。
一、修炼表达的准确性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因此,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应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
所以,小学数学老师首先要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有个透彻的理解。
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
第三,语言表达要规范。
说话吐字清晰,读题语句分明,语言干净利落,不绕圈子。
二、增加语言的启发性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
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应当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不露,达到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的尝试冲动和创造精神,我们应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在老师教之前,谁就会算?”“谁有勇气来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其它更好的解法?”“看谁想出的解法最多”等等。
要善于在学生处于“徘徊”之时,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问题的途径。
如求1/6+1/12+1/20+1/30+1/42=?假如运用常规方法进行通分,十分繁琐,在学生为难之时,我们老师就要善于指点迷津,用启发式的语言,让他们观察,看这道题分母有什么特点?能否变形,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结果,通过点拨,学生观察出分母都是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并联想1/2—1/3=1/6,1/3—1/4=1/12,1/4—1/5=1/20,1/5—1/6=1/30,1/6—1/7=1/42,很快算出原式等于1/2—1/7=5/14。
突出“五性”问活课堂
突出“五性”问活课堂美国教学家哈尔莫斯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但认真审视,不难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普遍存在问题思维含量偏低,学生思维空间不足,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缺乏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突出“五性”,优化提问,放飞学生思维。
1,突出趣味性,使课堂充满活力数学的抽象性和严密性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要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数学生动、有趣、富有魅力,教师除了借助游戏、故事、直观形象的教具或课件等手段增强学生的兴趣,更要从知识内容本身出发,设计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让学生画圆后提问:“凭什么说,这个圆心就是这个圆的中心呢?”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想尽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师抓住时机,以此牵出半径、直径等诸多问题的教学,可谓“动一发而牵全身”。
这样的问题,打破了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向模式,引起学生强烈的思维冲击,使他们对教学内容本身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这种源自学生内在的需求比外在需求会更持久稳定。
2,突出冲突性。
使课堂充满动力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建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
教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抓住教学重点,设计冲突性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产生认知失调,引发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采用各种策略解决问题。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同分母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
接着提问:“像1/3和3/7分子、分母都不同的分数怎样比较大小呢?”这里,充分利用“分子和分母都不相同怎么比较”的矛盾,引起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使思维的大门始终敞开着。
3,突出操作性,使课堂多姿多彩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精心设计操作性问题,加大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启动思维,学会探究,增长智能。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注重“五性”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应注重“五性”作者:黄建明来源:《教师·下》2017年第05期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况,营造一种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气氛,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成功的问题情境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建立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一、注重情境的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儿童的全部学习活动都伴随着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会使孩子们产生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如果能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创设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和享受。
面对学过的知识,学生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容易失去兴趣,如果教师能把课本的主题图编成一系列简短的童话故事情境,或以小学生熟悉的卡通人物出现,就能使机械单一的练习课变为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很好地巩固其所学的知识。
二、注重情境的数学性,发展数学思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由此,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开展探究活动,支持并鼓励学生积极地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逐步完成“数学化”的过程。
然而,在强调从现实情境引入数学知识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防止另一种倾向——对数学本质的关注正在渐渐减少,“数学味”越来越淡。
有位教师在教学“平行线”一课时,多媒体出示情境动画:小明吃饭时不够专心,在饭桌上打打闹闹,不小心把一双筷子掉在了地上。
然后教师提问:“小朋友们,请你们猜猜看,这一双筷子掉在地上的时候会出现哪些情况呢?”学生们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就连听课的老师也摸不着头脑,听到后面才领会教师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说出“平行”和“相交”两种情况。
创设本课的问题情境,教师也是动了脑筋花费了心思的,可是认真一想,这样的情境并不现实,一双筷子掉在地上,我们想到的是马上捡起来,谁还会去想它们之间构成的位置关系?这种问题情境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冲淡数学课堂应有的“数学味”。
小数合作学习要关注“五性”——以小学数学学习为例
40B03/2017◆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 黄玉春小数合作学习要关注“五性”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等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在此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但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合作学习状况缺乏应有的安排以及应对,致使合作学习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如何才能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追求合作内容的必要性、合作形式的适用性、合作过程的参与性、合作节奏的紧凑性、合作评价的批判性五方面入手。
一、合作内容要具有必要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内容的选择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数学教学内容有许多,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合作学习,如果对于所学内容,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能获得,那么就没必要进行合作学习,因为这样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从而为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服务。
例如,在教学《4的乘法口诀》的时候,在乘法口诀的推导上,就没必要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只需要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学具小棒摆一摆,一个4是多少,两个4是多少,三个4是多少,四个4是多少,然后进行自主学习就可。
而在教学《厘米和米》的时候,对学生来说,如果独立测量黑板或者教室的门,以及自己的双臂长等等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在学习这些内容时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就很有必要。
因此,在教学时,在关于“厘米和米”的学习中,笔者就采取了让学生四人一组学习的方法,这样一来,有两人负责拉尺子,一人记录,一人在旁协助,就这样,在最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更好。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通过两个事例的描述,指明了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具有必要性,只有在需要合作学习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二、合作形式要具有适用性对于学生的合作学习来说,形式与效果的完美统一是最高目标。
注重五性,彰显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力
注重五性,彰显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活力回顾传统的计算教学,“纯粹的计算”成了核心的内容,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使计算课显得单调、枯燥、无趣。
因而使好多学生“望算生畏”,从而导致“望数生厌”,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注重“算用结合”,让学生体验计算在生活中的意义,并能运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在新课标的引领下,广大教师在践行中对计算教学进行了有益地探索,计算教学出现了好多令人兴奋的“亮点”。
然而兴奋之余,也留下不少思索:当前,计算教学仍然是数学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综观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中,计算教学课总是寥寥无几。
那么怎样使计算教学有情有趣,彰显生命的活力呢?一、注重创设情境实效性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系进行了改革,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而且非常注重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创设,强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感悟。
因此,众多一线教师将情境引入课堂,使之成为计算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让学生在熟悉而具体的情景中产生计算的内在渴求,达到“以用引算”的目的,从而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
然而,纵观当前的一些课堂,好多教师在情境创设中存在着不少误区,有些老师把设置情境看作一种“时尚”,是为了情境而情境,往往生搬硬套,数据缺乏科学性,达不到引起学生共鸣的目的;有的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有些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导致学生毫无目的地发散。
二、注重使用教材灵活性时常会听到一些教师在埋怨新教材的计算教学编排不如老教材的好,原因是实验教材关于计算教学的编排是例题少、练习少、跨度大、学生不好学。
我想作为教师不能埋怨教材,毕竟教材是许多专家共同制定的结果,它必定体现着科学性。
我们要做的就是认真钻研、把握编写体系、领悟教材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的起点,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五性”
小学数学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问题设计、联
系生活、解题方法、练习内容等五个方面创新型的教学,注重“五性”——探索性、开放性、现实性、多样性、延伸性的培养。
拟凭自身的
教学实践,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五性”。
一、学习方式的探索性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
”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新教材非常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解决问题的策略
多样化。
我们必须让学生尽快地成为探索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师应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资源,为开发小学生的创新潜力服务。
例如:在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时,大胆的设计教学过程,应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规律,从而获得知识。
(1)出示“15、6、5、2”四个数,要求学生用这四个数组成不同
的比例。
15:6=5:2 6:15=2:5 15:5=6:2 5:15=2:6 5:2=15:6 2:5=6:15 6:2=15:5 2:6=5:15
(2)让学生分别指出每个比例中的两个内向和两外项,并讨论从
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结果学生发现2和15始终连在一起.都是内向或
者都是外向。
5和6也都是连在一起.但项位与2和5刚好相反。
(3)学生在讨论这两组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中发现:15和2的积等
于6和5的积.从而探索出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在整个过程中,老
师没有给学生直接指路.而是指导学生自己去探路,培养小学生的探
索意识、创新意识,又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二、问题设计开放性
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敏锐性、创造性。
开放性习题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极富挑战性,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小学生的思维有了广袤的驰骋空间。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设计了这样一道开放题:下列括号里可以填哪些分数?结果有的学生填4/5.有的填8/10,有的填16/20,由于答案不同,学生们争得面红耳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最后老师巧妙引导:“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你们发现这些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同学们恍然大悟。
这样设计开放题,既巩固了新知识,突破了难点,又开拓了小学生的思维。
又如: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应用题”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六(1)班参加体育兴趣小组的同学有28人,参加书画小组的同学有18人。
?要求学生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
这种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从求异中达到创新。
三、联系生活现实性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教学时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联系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和社会情况组织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
如:“某小学有教师22人,学生50人去游玩,大人门票5元,学生每人3元,35人以上可以集体购票,每人4元。
”请你设计购票方案.看哪种购票方式最省钱?结果学生设计了三种方案:
(1)5×22=110(元) 3×50=150(元) 110+150=260(元)
(2)4×(22+50)=288(元)
(3)4×(22+13)=140(元) 3×(50—13)=111(元) 140+111=251(元)第三种购票方案最佳。
这样,引导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的现实环境中,自己设计解决方案,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促进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四、解题方法的多样性
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体现在其核心成分创造性思维上,即思维的独立性、新颖性、分散性,主要是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巩固——应用”阶段实现的。
因此,进行一题多解、寻求新解法的训练是联想的升华,择优创新是学习过程的宗旨,也是创造力提高的体现。
例如:在教学应用题练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有一批苹果,每框装56千克,正好装62个框。
现在只有56个框,要把这些苹果都装完,请问平均每个框要多装多少千克苹果?”很快学生想出了两种解法:(1)56×62÷56—56 (2)56×(62—56)÷56。
但并没有收场,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于是有位同学列式为62—56,全班同学都不赞同他这样做,认为这种解法没道理,只是在凑答案。
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后发现这位同学的解法是对的。
因为,这道题苹果的总重量是一定的,是(56×62)千克。
用62个框装,平均每个框56千克;那么用56个框装,则平均每个框要装62千克。
所以,平均每筐要多装(62—56)千克。
五、练习内容延伸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研究的主阵地,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应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把课堂学习的成果应用于生活实际,在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可留给学生一个课后实践作业:调查一件按比分配的事物,先了解组成其各部分量的比是多少,然后整理数据,编一道或几道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结果学生编的应用题新颖独特,来源于现实生活。
如:“我和妈妈共48岁,我和妈妈岁数的比是1:3,求出妈妈几岁,我几岁?”“我有两把尺子共长35厘米,短尺子和长尺子的比是3:4.这两把尺子各长多少厘米?”“妈妈织一件毛衣共买了40元的毛线.买红、白、蓝三种毛线所用钱的比是6:10:4 ,请问买这三种毛线各花了多少钱?”
又如:在教学“实际测量”时,应布置学生课后去实地测量:教学“圆柱、圆锥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应让学生在课后去计算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完“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提供纸板给学生.按要求做盒子。
能够向课外延伸的练习内容很多.我们应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地安排课后练习,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五性”的培养,这种培养很快使学生提高数感知识的精神,促宽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013年3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