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2范文整理
4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4单元教案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2--8 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解读:1.描述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海等自然环境条件。
2.比较不同地区或国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的主要特点。
3.体会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
二、【教材简析】:1.教材分析:本单元是第三单元内容的继续和延伸,第三单元是强调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本单元突出城市人文环境的差异,展示文明程度的区域就是城市。
两课以美国首都华盛顿、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为例,介绍其成为首都的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重点是阐述其城市职能。
教材从城市选址、城市布局、建筑特点、政府机构设置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阐述华盛顿作为“政治文明”和巴西利亚生态文明的特色。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初步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分析力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欠缺一定艺术鉴赏能力、对知识的总体把握能力和对材料的整理能力2.教材结构体系:自然条件(1)首都人文历史条件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2)城市布局政治、文化中心:行政职能为主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道路三、【教学目标】:(1)利用相关地图、插图,能说出华盛顿成为美国首都的条件,感受城市的独特性,体会城市的特色有地域的成分,是历史的展示,是文化的积淀。
(2)通过网上查找或阅读有关华盛顿城市特色、城市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的资料,知道华盛顿政治文明的特色并归纳其表现,认识到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备、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城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因地制宜,人地协调的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华盛顿的行政职能。
难点:认识城市的方法五、【教学策略】:1、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讲练结合法、情境创设法、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
第一课家住平原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一、教学目标1、能根据资料、地图和图片描述,获取有用的信息,分析出湄南河平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形成感性认识。
2、通过对水稻生产情况和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生活情况的分析,了解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和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建立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
3、能运用所学方法,剖析教师提供的或自己搜集的新案例,确产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
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
关键之处:从自然与人文关系的角度分析平原地区的生活特色。
三、教学流程1.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意图创设情景通过播放我国民居图片,让学生分析不同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不同的民居特色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再现社会情景,巧妙地将社会需要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要,调动其学习热情,使用权其积极参与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新知1、提出设问:我国及全世界水稻的主要生产区集中在哪里?促成学生思考2、展示湄南河平原的位置图,提问:水稻生产需要什么样的良好条件?放手自学,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
3、教师自制表格;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的了联系。
让学生通过分析,并填表,把握其对应的联系。
巧用手段,直攻难点,使学生掌握技能,发挥学生主支学习的作用。
4、播放“农民在田野里劳动”录像及观看课本中的《水稻生产图》。
说明从口分布与人力劳作的关系。
学生演示插秧,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5、展示湄南河风光图片,反映丰收后带来的喜悦。
小组讨论民居特色,学生回答相关问题,了解生活情况。
6、播放“春耕礼”录像片段。
让学生畅谈感想。
7、布置课外调查活动内容。
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8、“稻作文化的印记”中,给你最大的印记是什么?讨论思考后,结合实际,畅所欲言,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共识。
9、你心中的稻作生产走的是什么路子?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为下一节课铺垫。
七年级上册·人教·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文化艺术之都巴黎》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哪些关于巴黎的文化艺术成就?”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巴黎的文化艺术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 鼓励: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提高学习效果。
2. 能力层面: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但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他们需要进一步培养对复杂历史问题的分析与解释能力。在批判性思维方面,学生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实践,以提高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层面:学生在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方面已有一定的素养。然而,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他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和内在联系,提高历史解释能力。在家国情怀方面,学生需要更多地了解法国的文化遗产,以培养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关注。
3. 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使学生能够将历史事件置于时空背景中进行全面理解。
4. 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对本国文化的关注和热爱。
5.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良好的学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4. 行为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历史事件记忆不扎实、理解不深入的问题。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引导他们扎实掌握历史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教学设计2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文化艺术类课程普遍感兴趣,尤其是绘画、音乐和建筑等方面。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喜欢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进行学习。在学习风格上,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巩固知识。
教学资源拓展
1. 拓展资源:
《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描绘了19世纪巴黎的社会风貌,对学生理解巴黎的历史文化背景有重要作用。
《印象派绘画史》:介绍了印象派绘画的发展历程,包括莫奈、梵高、毕加索等艺术家的作品,有助于学生了解巴黎的艺术成就。
《巴黎交响曲》: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的一部交响曲,反映了19世纪巴黎的音乐文化,对学生理解巴黎的文化艺术成就有启示作用。
4. 教学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互动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视觉教学法等。
教学实施过程
1. 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文化艺术之都:巴黎”课题,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文化艺术之都:巴黎”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教学设计
选择几个典型的巴黎文化艺术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巴黎文化艺术之都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巴黎文化艺术之都解决实际问题。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巴黎文化艺术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巴黎文化艺术之都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 知识掌握:学生将掌握巴黎作为一个文化艺术之都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具体包括巴黎的地理位置、塞纳河的作用、巴黎的美术、音乐和建筑成就等方面的知识。
2. 思维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将得到锻炼。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和分析巴黎文化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 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巴黎文化艺术之都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2. 文化艺术之都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 让学生了解文化艺术之都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文化艺术之都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巴黎作为一个文化艺术之都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巴黎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 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巴黎作为一个文化艺术之都的特性和重要性。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教案
《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复习教案一、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平原、山区、草原等区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②通过太湖流域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大鱼岛渔村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以及水域威尼斯的繁荣与面临的问题,理解傍水而居的人们生产和日常生活状态。
③掌握以我国某某和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④掌握文明中心——城市的特色。
⑤能评价自己所在地区的城市或乡村,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
⑥能描绘一个区域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理解因地制宜、合理发展的观点,认识到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②体会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鱼、与干旱环境作斗争的精神。
③学会关注家乡和社会的发展,增进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愿意为家乡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复习内容1.家住平原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美国中部平原农场的生活图景湄南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差异2.与山为邻天山山体从山麓到山顶不同的自然景观元阳县发展水稻生产的有利条件卢卡索的旅游业对当地人们生活的影响3.傍水而居太湖流域最初的形成、发展情况与过去相比,大鱼岛渔村的生产、生活变化情况4.草原人家澳大利亚成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原因某某草原人家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色坎儿井的构造及优点丝绸之路的荒废对现代绿洲农业的发展的启示丝路明珠和石油宝库的异同——城市国际大都市应具备的条件某某成为国际大都市已具备的条件筑波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巴黎获得“世界文化艺术之都”美誉的原因描述家乡的基本点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梳理:⑴家住平原①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特点:湄南河平原水网密布,土壤深厚、肥沃;气候高温多雨;生产水平普遍较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力完成;村庄内传统的民居大多就地取材,以木、竹为主,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教案
板书设计:
-巴黎音乐艺术
-法国古典音乐
-发展历程: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
-代表作曲家:贝多芬、莫扎特
-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安魂曲》
-游戏:设计关于巴黎文化艺术的知识竞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参观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巴黎文化艺术相关的展览或景点,让学生亲身感受巴黎的文化艺术氛围。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 PPT:制作巴黎文化艺术方面的PPT,展示相关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巴黎的文化艺术特点。
3.巴黎的建筑风格
重点知识点:①巴黎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②巴黎浪漫主义建筑: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等。③巴黎现代主义建筑:蓬皮杜中心、巴黎戴高乐机场等。
板书设计:
-巴黎建筑风格
-古典主义建筑:卢浮宫、巴黎圣母院
-浪漫主义建筑:巴黎歌剧院、埃菲尔铁塔
-现代主义建筑:蓬皮杜中心、巴黎戴高乐机场
(2)法国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学生需要了解法国古典音乐的发展脉络,以及著名作曲家及其作品。
(3)巴黎建筑风格的演变:学生需要理解巴黎建筑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的演变过程,并能举例说明。
(4)巴黎时尚产业的特点:学生需要了解巴黎作为世界时尚之都的特点,以及著名时尚品牌的发展历程。
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讲解和强调,如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第二课时 如画的梯田教案 人教
与山为邻——如画的梯田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如画的梯田”,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每个山区都有自己的特点,应因地制宜,不能完全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
同进教育学生要走一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条件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能随意破坏自然环境。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前一部分内容来讲,既有独立性,又是它的继续和延伸。
课程标准通过典型实例,比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在通过观察图片后,说出梯田的自然环境特征。
说出梯田的自然环境特征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组织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教学难点:哈尼族人民利用自然条件组织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教学方法讨论法、展示法、探究式学习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如画的梯田”的景观图片、文字介绍,哈尼族人的图片资料,人们滥砍树木、毁林垦荒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的图片教学流程:迷语导入:上课之前,老师请同学先猜个迷样子像楼梯,直通天和地,常年两套衣,黄绿相交替——迷底:梯田问:大家见过梯田吗?说说你所知道的梯田,谈谈对梯田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的了解的也是梯田,但是它绝不同于一般的梯田。
那梯田到底在哪里呢?在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区。
出示:中国地图请学生结合P50中国地形图和P79图4-11云南元阳的位置图,快速地找到哀牢山,元江,元阳的位置.并说说元阳是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对照地图说出哀牢山区的地形、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并判断其气候是什么?生:地形是山区,地处低纬度,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问:根据什么来判断它的气候类型?生:P53中国气候类型图师:有人说如果你没有看过元阳的梯田,那你就不算真正见过梯田。
那元阳的梯田到底是怎样的呢?现在让大家欣赏一组极为壮观的云南元阳梯田的照片。
2019人教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第二课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教学设计)
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描述巴黎的位置,感受巴黎浓郁的文化艺术气息,探寻巴黎能成为一座天然博物馆和艺术宫殿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图文资料,以旅行者的视角对话巴黎,在旅游路线的制定和分析过程中,分享巴黎的风土人情,感悟巴黎人对文化艺术的青睐和钟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多样的城市特色和深厚的城市精神是塑造魅力城市的基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巴黎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
教学难点:探寻巴黎能成为文化艺术之都的因素。
教学过程课前展示:有关巴黎著名景点、河道街景等方面的图片,简短的文字介绍。
导入:叙述:每个人的脚下,都有一片养育自己的热土。
对此,一位法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朗士说道:“我以无限的深情热爱巴黎!”拿破仑则在他的遗嘱中说:“我愿我的身体躺在塞纳河畔!”巴黎,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啊,让人们如此魂牵梦绕。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约会巴黎。
主题:巴黎教授:【巴黎位置】材料:法国地形图问题:请结合地图,描述巴黎的位置。
(设计意图:从相对位置和绝对位置出发,尝试多角度、多方法描述区域的位置)【巴黎特色】材料:巴黎城区图(局部)探究:观察上图并结合书本中的相关介绍,设计一条自己满意的旅游路线并说明设计理由。
(设计意图:从学生对他们想去的著名景点或河道街景的介绍中,感受巴黎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落实本课重点知识。
与此同时,留给学生更多观察、思考、交流、展示的空间,也有利于绘图能力的培养。
)承转:英国的哲学家大卫·休谟说:“任何事物只要存在,就有它所以存在的原因。
”此时此刻,当我们称颂巴黎是文化艺术之都时,不妨一起追述下这种荣誉背后的原因。
【巴黎精神】材料:奥赛火车站的命运问题:奥赛火车站为什么能拥抱幸运之神?叙述:从奥赛火车站的命运可以看出,凭借着法国政府、君王、总统对文化艺术的钟爱并将之作为信仰的一部分,才孕育出这样一个具有艺术文化气质的城市。
材料:埃菲尔铁塔的命运问题:埃菲尔铁塔为什么能实现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华丽转身?叙述:埃菲尔铁塔集中体现了巴黎普通民众对文化艺术的创新和包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三课《IT新城:班加罗尔》教学设计2
1. 知识巩固作业: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学习的班加罗尔的发展历程和印度软件产业的特点,通过阅读教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 分析能力培养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印度软件产业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培养作业:要求学生针对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合作能力培养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印度软件产业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并撰写报告,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印度软件产业的相关资料,并撰写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反馈:
1. 对学生的知识巩固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否准确,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在实践活动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下次我应该提前检查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给予学生更详细的操作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实验。
最后,我觉得课堂小结部分可以进一步加强。下次我应该在总结回顾环节更加明确地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5. 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否有效,提供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 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班加罗尔的发展历程,让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印度软件产业发展的时空观念,了解其发展过程中的特点和优势。
2.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班加罗尔成为IT新城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运用史料实证来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
3. 历史解释:通过对比印度和中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学会对不同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历史解释。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汽车城:蔚山》教学设计2
1. 多媒体演示: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蔚山汽车城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汽车城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网络查询: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蔚山汽车城的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GIS软件,展示蔚山汽车城的地理位置、产业分布等信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汽车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② 词句:汽车城(汽车产业为主导的城市或地区)、产业链(汽车城的核心)、产业集聚度(汽车城的特征)。
③ 艺术性和趣味性:在板书设计中,可以采用图表、图片等形式,展示蔚山汽车城的地理位置、产业分布等,使板书更具直观性和吸引力。同时,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提问或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十.课后作业
4. 蔚山汽车城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作为韩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贡献。
5. 汽车城发展对区域环境、人口、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带来环境污染、改变人口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等。
1. 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在学习《汽车城:蔚山》这一课时,学生应已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等,同时也应该对韩国这个国家有基本的了解。此外,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如二战后韩国的经济奇迹等。
2.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的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风格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图片、视频等形象生动的方式获取知识。
3. 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汽车城:蔚山》这一课时,学生可能会对韩国的经济状况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感到陌生,难以理解汽车城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此外,学生可能对产业发展的复杂性感到难以把握,无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结合。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范文
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范文历史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1〖内容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①了解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秦始皇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官僚体制和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措施的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能指出秦朝疆域的四至,学习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识读“秦代驰道示意图”能指出通往齐、燕地区和吴、楚地区的驰道;能正确指出秦长城西起和东至的所在地区。
⑤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要点〗1.重点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分立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统一的国家,而统一的趋势则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将战国时期的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行政机构。
成为我国长达2023年多年历史的基本制度。
经济文化上的整齐划一举措,不仅加强了统一国家制度的交通,而且促进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
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第四课《汽车城:蔚山》教学设计
1.教学重点:
(1)蔚山的发展历程: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蔚山作为韩国汽车产业中心的发展历程。通过介绍蔚山的发展历程,使学生掌握蔚山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重要城市的过程。
(2)汽车产业的现状:本节课的重点还包括让学生了解蔚山汽车产业的现状。通过介绍蔚山汽车产业的发展情况,使学生了解韩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汽车城:蔚山》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汽车城:蔚山》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汽车城:蔚山》问题。
4.题目:请简要介绍汽车产业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答案:汽车产业对于城市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汽车产业城市。这促进了城市的扩张和发展,增加了城市的规模和人口。汽车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钢铁、塑料、橡胶等,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汽车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如道路、桥梁、停车场等,为城市的交通和物流提供了便利。汽车产业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对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篇1: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识记和理解:记住中华大地上国家产生的大概时间和标志,记住商朝后期的都城。
理解夏朝在我国历史的重要地位。
了解商朝繁荣的主要表现。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夏、商历史特点的概括,培养概括能力。
通过对禹、成汤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评价历史人物的初步能力。
初步了解公元纪年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国家形成的相关知识,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对夏商历史的学习,可以更多地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培养明辨是非、爱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夏朝的建立和商朝后期的都城。
难点:夏朝建立的标志;国家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一、谈话导入新课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认真听讲,吸引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
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
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这个项目是理论性的,缺乏相应的历史证据。
老师优先讲解,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
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结合自己的课外知识,谈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然后老师总结整理,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1、商朝的建立:过渡。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
2024年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理解:使学生掌握第四单元的基本历史事实、时间线索和重要历史人物。
学生能够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主要特点。
技能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多种方式获取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审视现实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关键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理解这些事件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难点:难点在于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事件如何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
此外,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和分析复杂的历史事件可能也是一大挑战。
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单元的内容,引出本单元的学习主题。
使用历史事件的相关图片或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本单元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概念。
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引用历史文献、展示文物图片等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理解其历史意义。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某一历史事件或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
通过师生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课堂总结: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本单元学习对自己有何启示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问题,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使历史知识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初中七年级历史及社会上册的第四单元复习第四课《草原人家》学习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本
第四单元第四课草原人家课程标准2-5 经过典型实例,较我国不一样地域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微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 经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域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微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课目的1.知识与能力:经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认识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点,感觉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略。
可以从地图、图表及教师供给的资猜中获得实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一样地域牧民生活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经过比较的方法剖析不一样地区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点,掌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认识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睦之美,感觉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课要点:草原人家的特点:和睦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教课方法:在教师指引下的自主合作式议论法;用比较的方法,辨别不一样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看图剖析教课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方案:增补知识音乐讲导授课新课教课过程:诗歌添趣课堂小观看MTV结议论研究课前播放:《漂亮的草原》MTV创造教课氛围设问导入:你们方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环境?导入第四课《草原人家》(—)现代化的大牧场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1羊多2 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优胜条件设问议论:1澳大利亚的地点有什么特点?这类特点对澳大利亚的天气有什么影响?3 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散布又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什么结论?2.澳大利亚的牧业散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特点:1规模很大定居生活机械化程度特别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点)(二)草原风情导入:草原是培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
从古至此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创作了大批的歌曲,用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
初中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2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教学设计1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一、【课标解读】课标:1-2-8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拟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1-4-2运用各种不同的地图和图表,描述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点。
解读:世界各国和地区,在自然环境方面有很大不同,在经济、文化、民俗等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从地图中获取信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二、【教材简析】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法国首都巴黎,作为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城市和最繁华的都市之一,它的时装、香水、歌剧等无不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材着重其“文化艺术之都〞的特色,在描述巴黎优越自然环境的根底上,通过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和浓郁的艺术气氛,让学生领略巴黎之美,感受城市的文化底蕴。
巴黎的独特之处不仅表达在其渗透于城市各个角落的文化艺术气息,还折射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了突出这一点,教材通过精巧的图片编排和文字描述,引领学生感受巴黎的艺术之美。
2.教材构造体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地图,判断法国以及巴黎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地形,认识巴黎优越的自然条件,感受巴黎的自然之美。
2.通过观察建筑景观和博物馆图片以及相关介绍了解巴黎的文化艺术。
3.通过观察不同的图片能够从街头人们的生活感受巴黎的文化艺术以及了解巴黎人对待文化的态度。
4.通过相关资料的介绍以及合作探究理解巴黎成为一座天然博物馆和艺术殿堂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在收集资料和观察地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巴黎的文化艺术之美。
通过设置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巴黎的文化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美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观察图片感受巴黎的文化艺术之美难点:理解巴黎成为一座天然博物馆和艺术殿堂的原因。
五、【教学策略】1.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指导。
创设和谐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第二课 第三课时 热闹的山谷教案 人教版
热闹的山谷一、课标要求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阿尔卑斯的地理环境优势,熟悉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情景,形成感性认识。
2.理解自然条件在人地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录像、文字资料的阅读,学会从中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2.积极参与小组探究,活动过程中学会比较、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典型案例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
2.树立“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明确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深刻领会加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阿尔卑斯人民利用自然资源来开发旅游业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体会因地制宜原则。
四、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类型。
本节课的教学用知地——质疑——明理——说理——析事五个阶段来完成教学任务,自始至终都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因为本课的教学内容离学生较远,同学们对阿尔卑斯地区是陌生的,因而应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演示,可以弥补教学内容和社会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的缺点。
再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和讲述法等教法,用传统教学内容和现代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再现于课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五、教学准备收集有关阿尔卑斯自然景观的相关资料、录像、图片,有关我们身边例子的文字资料。
六、学与教的过程(新课导入)【导入】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播放】小视频。
【叙述】你觉得视频中反映的地点会是在哪里呢?是城市还是乡村?是平原还是山地?这里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是在山谷中,但它是热闹的山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教案2第四课草原人家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初步学会从地理环境、生活、生产、风土人情等方面分析大草原的特点。
教材分析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难点澳大利亚的气候对牧民生活、牧草和畜群的关系教具《澳大利亚地理位置气候图》教学过程第四课草原人家叙述: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有幸请到“羊之声”演唱组合,下面就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请出他们为大家表演。
.提问:1、请问这是哪里的民歌?请问澳大利亚有什么美称?承转:为了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下面就开始今天的澳大利亚之旅。
展示:《澳大利亚牧业的分布》和《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及气候图》提问:澳大利亚牧场分布有哪些特点?提问:澳大利亚的牧业的分布广泛、规模很大与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有什么关系?提问:正是这些条件,加上靠海,运输非常方便,澳大利亚适合与大面积发展畜牧业。
因此,养的总数非常多,占世界的六分之一,羊毛产量居世界位。
那么你知道澳大利亚的人口有多少吗?提问:澳大利亚的人口有1700万,是大洋州人口最多的国家,但地广人稀,那么,澳大利亚是怎样依靠很少的人力完成放牧、打草、剪毛等众多工序?展示:课前下载的有关资料。
提问:澳大利亚人民很好的利用了有利的条件,和谐的发展。
请问,你对澳大利亚还有其他了解吗?教学过程提问:以上学习,我们对澳大利亚现代化的大牧场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世界上还有哪些主要的大牧场呢?叙述: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内蒙古的录象。
提问:牧民的生活与草原、牧业之间有什么联系?小结:总而言之,不管是澳大利亚的牧民还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牧民,他们的生活、生产都与广阔的草原结下了深刻的情缘。
布置作业练习册1----9题板书设计一、澳大利亚的牧业二、内蒙古的牧业教学后记上课时间:年月日干旱的宝地----丝路明珠余晓飞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五课的的框内容,是第四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框以x疆为案例,阐述了x疆干旱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
突出了人们适应干旱环境,并利用、改造自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一主题。
本框教学内容丰富,知识性强,重点展示了我国吐鲁番地区古代人民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明了灌溉系统——坎儿井,由此而形成具有特色的绿洲农业。
从而使得绿洲地区人民丰衣足食,并为“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旅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和食物。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水是生命之源,从而增强科学合理地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意识,领略x疆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精神,认识到人类应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因地制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随着新课程的展开,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但七年级的学生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还不高,而且本课内容与我省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差很大,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挖掘教学素材,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通过实物、地图、视频等一系列丰富的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面地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x疆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的。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案例的学习,初步学会分析以我们x疆为代表的干旱地区的自然环境的特点,了解x疆作为干旱地区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特点和绿洲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干旱的自然条件是如何影响x疆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锻炼和提高学生利用地图、图表的能力,培、情感、态度、价值3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观通过案例的学习,体会x疆人民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来适应环境、改造自然,与干旱环境和谐共存,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认识到人类不应成为干旱自然环境的奴隶,而应成为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主人,从而激发人的创造力,并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x疆发展绿洲农业的措施。
难点:坎儿井的构造和利用。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由千岛湖的风光----有水,引出缺水----干旱,导入干旱的典型例子----x疆。
【出示地图】《中国地形图》、《x疆地形图》【提问】x疆为什么这么干旱呢?【学生读图】山地和盆地为主的地形以及离海远的地理位置导致x疆降水稀少,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气候干旱,沙漠广布。
【承转】沙漠连绵的干旱地区,曾被视为“最不适合人类生存的”的地方。
然而,居住在这里的x疆各族人民没有被干旱的自然环境所征服,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去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来改造生活,发展生产,并创造和延续了灿烂的文化。
【探宝行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资料探询x疆的“宝”,请各组派代表汇报探宝成果,形式不限。
【小结】x疆是个好地方—宝地。
【播放视频】介绍x疆古老的灌溉系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坎儿井是一种特殊的水源,古称“井渠”。
至今已有XX多年的历史。
吐鲁番是坎儿井的故乡。
【出示地图】讲解坎儿井的构造【畅所欲言】坎儿井这样设计有哪些优点?【小结】坎儿井是x疆人民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充分体现,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承转】然而,同学们,那么好的生命之泉—坎儿井现在却面临绝境。
【补充材料】“生命之泉”——坎儿井面临绝境坎儿井数量:1237个446个年进流量:6.999亿立方米1.7亿立方米仅有100多个能正常出水,其他仍在不断堵塞干涸。
【亮出你的观点】人们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以机井、水库等现代水利设施代之,坎儿井的维修费用太高,应让古老的坎儿井自生自灭。
另一种观点:应加强对坎儿井的保护利用。
你认为呢?【承转】正是x疆人民发明和利用坎儿井,使沙漠边缘的片片绿洲,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出示图片】绿洲农业的丰硕成果【各抒己见】x疆的瓜果为什么特别甜?【承转】正是这片片的的绿洲,为东西方的交往提供了充足的水源,给东西方文明带来了繁荣。
【出示地图】《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全长约7000公里,中国境内约占4000公里,其中x疆约占XX公里,故x疆被称为“丝路明珠”。
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交流,促进了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承转】随着世界格局的改变和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靠骆驼运输的古老丝绸之路逐渐被海路和更为先进的交通方式所取代。
【出示地图】《亚欧大陆桥》亚欧大陆桥的畅通,促进了沿桥国家的经贸合作、亚欧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而x疆作为我国向西的一个门户,依然发挥着交通要道的作用。
【承转】现在x疆人民又赶上了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x疆的这些“宝”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尤其是x疆丰富的矿产资源。
【出示图片】塔里木盆地油田的开发等图片x疆矿产种类全、储量大,开发前景广阔。
目前发现的矿产有138种,x疆石油资源量占全国陆上石油资源量的30%;天然气资源量占全国陆上天然气资源量的34%。
x疆油气勘探开发潜力巨大,远景十分可观。
【出示地图】《西气东输示意图》强调x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性【小结】x 疆正是凭借这些“宝”,成为西部一颗亮丽的明珠。
【出示图片】楼兰、塔里木河【拓展延伸】繁华的楼兰古城的销声匿迹、塔里木河的干涸说明了什么?在现代科学技术十分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古老的绿洲焕发青春?【小结】人类应该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总结】坎儿井绿洲农业水丝绸之路矿产资源干旱宝地……人类伟大的创造力【走进家乡】对于水源丰富的千岛湖来说,我们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因地制宜,趋利避害,促进我们千岛湖的经济发展呢?【放飞你的祝福】略《石油宝库》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2-7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自己身边的例子阐述西亚石油对世界和中国经济的重要影响。
2.学生能了解“欧佩克”组织,能指出西亚地区几个主要的产油国,并能结合地图指出西亚石油出口欧洲和中国的路线。
3.学生能感受到石油给因缺水而长期贫困落后的西亚各国带来的巨大改变,能结合时事表述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各国人民带来的困扰和隐忧,能充分认识到:要把握机遇,因地制宜,充分发展才是一个国家明智的选择。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西亚石油的输出路线以及它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难点:石油的出现给西亚国家带来的困扰和隐忧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师准备幻灯片、自制短片《让世界充满爱》、资料《西亚小资料》。
六、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阅读《西亚小资料》。
熟悉西亚在世界的位置,石油生产情况,掌握一些有关西亚的时事新闻,七、教学流程石油之“产”:重要的生产地、出口地石油之“销”:美国、西欧、中国、日本石油之“忧”:枯竭、纷争、懒惰、污染……石油之“利”:因油而变,富有、繁荣1、板书设计.导入【构思】利用漫画图片,激发学生兴趣。
【操作】展示今年油荒时期,网络上流行的一幅漫画图片《我恨不得……》。
设问一:图片传达了车主怎样的心情?设问二:油价飚升,谁最开心?——引导学生关注一个国际石油组设问三:地图展示欧佩克成员及其方位。
“欧佩克”织――.欧佩克成员大多在什么地方?——由此导入课题《石油宝库》。
3.部分:石油之“产”【构思】提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石油宝库”的基本特征。
【操作】学生结合地图指出西亚波斯湾沿岸的八个主要产油国。
同桌互为搭档,根据《小资料》,归纳西亚石油生产的主要特点。
a.储量巨——约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2 b.产量大——占世界总产量的1/3c.出口多——约占世界出口量的60%d.开采易——开采成本仅为我国的1/3e.油质好——中轻质低腊石油f.运输便——油田近海,港口便捷小结:西亚波斯湾沿岸地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地和出口地,真不愧为“石油宝库”。
4.第二部分:石油之“销”【构思】通过石油运输路线演练,让学生巩固大洲大洋知识,了解西亚石油对世界经济的重要影响。
【操作】学生在地图上指出西亚石油主要运输的区域。
情景设置:假如你是一艘油轮的船长,满载30万吨原油从科威特出发,前往英国。
请为你的油轮设计一条航行路线。
同桌搭档,根据课本附页《世界地形图》,设计出运输线路。
一名学生代表在大屏幕上展示该小组所确定的线路,其余学生可进行补充或更正。
教师:动画地图显示线路:阿拉伯海、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设问:为什么不能经过苏伊士运河?苏伊士运河只能通航载重25万吨以下的船只,多数大吨位油轮还是得绕道好望角前往欧洲西亚石油出口中国的咽喉要道在哪里?中国每年原油进口的85%都经过这里。
如果时间允许,可增设一问:西亚石油输往中国的线路潜藏着什么风险?为了确保西亚石油顺利运到中国,你有什么建议?小结:西亚石油在世界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