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不死第二课时-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好奇心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位置和形成原因探讨死海不死现象的传说和科学研究1.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和地图展示死海的地理位置通过故事和实例引发学生对死海不死现象的兴趣第二章:死海的自然环境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自然环境特点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特点探讨死海环境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2.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的生态环境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环境保护的看法第三章:死海的历史和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的历史事件和文化遗迹探讨死海对不同文化和宗教的意义3.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文物和古迹图片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死海文化第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解释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4.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科学研究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启示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死海不死现象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五章:死海的保护和未来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保护状况和面临的威胁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5.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保护区的设立和保护措施探讨死海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5.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保护区的图片和资料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的建议第六章:死海生态系统的特点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培养学生对生态平衡的认识6.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特有的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探讨死海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威胁6.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第七章:死海对人类健康的影响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培养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7.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盐度和矿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探讨如何合理利用死海资源来改善健康状况7.3 教学方法进行死海盐水的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分享对健康生活方式的经验和建议第八章:死海地区的旅游业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培养学生对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8.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地区旅游业的兴衰和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探讨旅游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8.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旅游业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旅游业的发展与挑战第九章: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意义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9.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在圣经和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探讨死海在不同宗教和文化中的象征意义9.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在宗教和文化中的记载和传说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多元文化的看法第十章:死海不死现象的探索与研究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10.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一章:死海的地质特征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质形成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地质学知识的兴趣11.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的地质历史和形成过程探讨死海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11.3 教学方法展示死海地区的地质图和地震数据进行地质模型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地质特征第十二章: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12.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对周边地区水文、气候和生态的影响探讨死海环境变化对周边环境和经济的影响12.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周边环境的图片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提出保护死海周边环境的建议第十三章: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考量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死海不死现象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学生对伦理和道德的思考和判断能力13.2 教学内容介绍死海不死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和伦理道德考量探讨如何在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中平衡伦理和道德13.3 教学方法分析死海不死现象相关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伦理和道德的看法第十四章:死海不死现象的现代研究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研究进展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14.2 教学内容介绍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发现探讨死海不死现象对科学研究和人类生活的影响14.3 教学方法进行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课程的内容和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对课程的反思和评价能力15.2 教学内容回顾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课程评价和反思15.3 教学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程的看法和评价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介绍了《死海不死》这一主题,涵盖了死海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和文化、保护状况、旅游业、地质特征、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伦理道德考量、现代研究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内容。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认识死海的特点。

了解地球上奇妙的自然现象。

2、体味课文写法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湖泊、河流、海洋遍布地球。

在它们中,有着许多奇妙的现象。

同时,人们也给与它许多神奇的传说。

(教师展开世界地图)在亚洲西部,有一个“死海”,就是这样一个充满神话色彩的地方。

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将它们概括出来。

明确:死海的特点是围绕着“死”与“不死”来展开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水中没有生物,海边寸草不生。

(2)、人在其中不会下沉。

(3)、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钠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作者在向我们介绍“死海”特征的同时,遵循着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还介绍了死海的形成、死海的开发与前景,请找到课文中相关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死海的特征《死海不死》死海的成因死海的开发与前景三、品读课文1、课文并不是冷冰冰的向我们阐释“死海不死”这一科学事理,而是穿插了几个有趣的故事,将死海赋予了生动的人文色彩。

谁能够给大家讲讲这几个故事呢?引导学生体会故事的生动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2、引导探究:“死海不死”中“死”与“不死”的含义。

“死”的本义是指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想对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从标题到内容无不赋予“死”丰富的内涵。

“死”——(1)死海的表面特征——寸草不生。

(2)死海的未来——干涸。

“不死”——(1)浮力大,人在上面沉不下去。

(2)开发利用死海,死海的“不死”得以光大。

正是“死海不死”的真正含义。

四、课文的结尾说:“死海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请同学们想一个挽救死海的办法。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本文是一篇介绍知识的说明文,必须对介绍的内容有正确的依据。

2、学习本文说明方法:举事例、列数据。

3、学习本文巧妙地运用题目的方法。

二、教学方法: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搞清“死海不死”,这两个“死”字各有什么含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步骤:(一)导语:1、(提问)世界上有许多不解之迷,你们能举出实例吗?2、〈提示〉所谓不解之迷,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找到形成“迷”的原因,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科学家正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探索人们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的奥秘,以便一个个解开这些迷团,使它们为人类服务,《死海不死》这篇文章就是这方面的例子。

(二)订正生字:游弋(yì)、耶路撒冷(sā)、告诫(jiè)、不逊(xùn)、安然无恙(yàng)、干涸(hé)、溴(xiù)、锶(sī)、沉淀(diàn)、家眷(juàn)、谕告(yìn)、执迷不悟(zhí)。

(三)解题:1、本文是介绍海洋知识的说明文,那么课文中哪一句话交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第1句)2、《死海不死》这个标题新颖,生动,引人入胜,它既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又提供了全文的结构线索,我们应当紧紧抓住“死”和“不死”的关系来理解课文。

划分段落(见书)(1)介绍死海的特征。

(2)说明死海的成因。

(3)简介死海的现状和未来。

分析课文:指名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先看第1小节。

①开篇点明死海的地理位置,“但是”一转,运用“竟没有”“甚至”这些词语,举出事例描述了死海的“谁能想到”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死”,“死”指什么?(鱼虾,草木的死)②2节,文章用“然而”再转,运用“竟能”“即使”“也总是”等词语举事例描述死海的“令人惊叹”的奇异现象,突出死海的“不死”,“不死”指什么?(指人在海中不会淹死)③课文引用什么材料说明人不会淹死?(引用古罗马的传说,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却安然无恙,说明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④这三节描述死海不死,说明的是表面特征,而浮力很大的本质特征又是什么呢?(咸度很高)第4节通过设问,揭示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很高,引用统计数据,科学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2篇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一)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能够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通过讨论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尊重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描述的死海不死的自然现象及其成因。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死海不死现象背后的生态和环境问题。

教师准备:准备课文录音和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活动。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标记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准备与小组讨论相关的问题和观点。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死海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不死现象的可能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假设。

朗读课文: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词汇学习: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学生记录并记忆。

内容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死海不死现象的成因,每组提出自己的解释。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全班进行评价和补充。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对死海不死现象的解释,讨论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拓展延伸:讨论死海不死现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应该如何对待这一自然现象。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要点。

反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完成课文的复述练习,要求使用本课学到的词汇和句型。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死海不死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收集有关死海的其他资料,准备下一课的分享和讨论。

死海不死现象描述成因分析生态影响人类态度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2篇(二)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

死海不死教案初中汉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以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 提高学生运用汉语词汇和句式表达死海相关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形成原因。

2. 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死海盐度的形成原因。

2. 死海对人类健康的益处。

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死海风光、死海盐度形成过程、死海疗养院等。

2. 视频资料:死海形成原因、死海疗养院介绍等。

3. 课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和相关科学解释。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死海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自然景观。

2. 提问:“你们听说过死海吗?你们知道死海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位于约旦和巴勒斯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

2. 讲解死海的形成原因:死海地区的雨水稀少,而附近河流带来的矿物质使得死海水盐度极高。

3. 展示死海的特点:高盐度、低密度、浮力大。

4. 介绍死海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死海盐水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对人体有疗效,吸引了众多游客来此疗养。

三、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死海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总结。

四、拓展学习(10分钟)1. 观看死海形成原因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死海的形成过程。

2. 展示死海疗养院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死海疗养院的设施和服务。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强调保护自然景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死海的不死传说的短文。

2. 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死海的了解程度,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课文等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了死海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积累词语,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死海的特点。

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结构。

2.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

2.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死海的位置、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分享课前查阅的死海资料。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三、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

四、词语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词。

2.学生运用生词造句,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如死海盐分含量、不死原因等。

2.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写作方法学习1.教师讲解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等。

2.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片段写作。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死海的保护与开发。

三、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题目,如《死海的未来》。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三、课后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保护与开发问题。

四、作业布置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如熟读课文、完成练习题等。

2.教师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死海不死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教案1、课标解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以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等表达方式。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2、教材分析《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文。

全文自始自终围绕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

作者在说明死海的特征和形成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既不失其知识性、科学性,又具有生动性、趣味性。

3、学情分析这篇小品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利用多种说明方法生动地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学生学起来应该很愉快很轻松。

4、学习目标1、通过复述课文,了解死海的特点、成因及其变化,把握说明顺序。

2、能在比较的基础上,说明列数字及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3、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5、评价设计通过第三环节和检测1、3、6的完成,达成目标1通过第四环节和检测2、4的完成,达成目标2通过第五环节和检测5的完成,达成目标36、教学过程1、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和数字说明的方法2、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点:体会说明文中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教学难点: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的理解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二、检查预习游弋(yì)谕(yù)告安然无恙(yàng)执迷不悟(wù)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

死海不死教材教法_九年级语文教案

死海不死教材教法_九年级语文教案

死海不死教材教法_九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教材教法_九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教材教法一、新颖巧妙的标题标题“死海不死”,新颖、巧妙,引人入胜。

“死海不死”中的两个“死”字含义不同,“死”与“不死”互相矛盾,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

全文围绕“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死”(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死海终将干涸),重点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耐人寻味。

这种相反相成的修辞手法,常被人们采用,例如“天空不空”“恒星不恒”“愚公不愚”“孤儿不孤”等等,新奇有趣,发人深思。

二、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1.举例子。

举出实例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或事理,让人信服。

举例说明分为列举例子、典型举例、类比举例三类。

列举例子,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

典型举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

如第二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例子,说明死海的“不死”。

2.列数据。

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如第四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

第六段,列举了四个数据,说明死海成因的地形特点。

最后一段,列举一个数据,说明死海将来真的要“死”。

3.引用。

引用有关资料来作说明的依据或充实说明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

如第三段,弓1用“屡淹不死”的传说,描述死海“不死”的表面特征,带有神奇色彩。

第五段,引用死海形成的神话,说明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猜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4.诠释。

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3死海不死》word教案 (2)

鲁教初中语文七上《23死海不死》word教案 (2)

23 死海不死课文学习设想《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

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

“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

学习本文要围绕“死海不死”展开学习。

前置预习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死海的相关知识。

2. 能正确认读、运用生字词。

3. 理解题目“死海不死”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重难点1、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2、掌握本文所用的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课堂流程学习内容学法指导一目标认定2分钟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一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情境导入,直接进入文本。

二自主学习18分钟学生读课文,自主预习:一、1、给文本编写自然段序号,本文有多少自然段?答:2、认真读课文,写出陌生的字词并查阅工具书注音。

陌生字:学生自己预习学生可进行适当的小组合作: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其本质特征是什么?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看了课文,你能科学的说明死海的成因吗?三、试着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四、课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小组交流,大胆发表见解分类做好记录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20分钟展示交流:一、1、学生交流自己遇到的陌生的字词2、学生展示死海的相关资料二、再次读文章,思考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2、死海为什么淹不死人?3、对于死海的形成,课文引用了先知鲁特的神话故事。

(七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学案2

(七年级语文教案)死海不死学案2

死海不死学案2七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死海不死》学案2(鲁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本篇说明文中的层次;2、技能目标:概括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死海不死”的含义教学重点了解本篇说明文中的层次;教学难点体会“死海不死”的含义;学情分析预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结合学科特点,体现单元组教学环节,学习内容,时间预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主学习设计,问题探究,单元组合作,同层竞争,人人参与,精讲足练,联系实际,点拨升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导入新课,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入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入,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一、温故知新(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阅读互动1、读第1自然段,它交代了什么?“死海”一词中的“死”是什么意思?――死海的地理位置,死海得名的原因。

“死海”一词中的“死”指鱼虾草木不能存活。

2、依照第1自然段的思路,同学们自己说说学第2自然段的所得。

――交代死海的另一特征:不死。

3、读第3-4自然段,做以下练习。

第3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引用传说,说明死海浮力之大,既形象,又神奇。

第4自然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说明方法有哪些?――主要内容是说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采用从结果到原因的逻辑顺序和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4、读第5-6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课时2-23_死海不死_教学设计_教案

初中语文(鲁教版)七年级-课时2-23_死海不死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并根据科学小品的特点分析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2.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并根据科学小品的特点分析文章语言。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目标认定、2分钟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文章所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领会掌握科学小品的特点,并根据科学小品的特点分析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二、自主学习18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问题1、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体现趣味性的?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2、文章使用“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主要”等词语,有什么好处?3、文中多处引用传说、神话故事,在说明中起了什么作用?4、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5、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6、死海真的要死了,原因是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因此,湖面日趋下降,按照每年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的速度看,死海最终会消失,干涸。

当然,这是一个长时间里死海的变化过程。

死海能够“不死”吗?大家讨论,讨论。

三、展示、交流、点拨、升华、36分钟小组展示1、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体现趣味性的?哪些地方引起了你的兴趣?2、文中多处引用传说、神话故事,在说明中起了什么作用?3、文章使用“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主要”等词语,有什么好处?4、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作用5、死海真的要死了,原因是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因此,湖面日趋下降,按照每年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的速度看,死海最终会消失,干涸。

当然,这是一个长时间里死海的变化过程。

死海能够“不死”吗?大家讨论,讨论。

相机点拨1、死海不死以及三、五段的两个故事,是学生最容易找到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语言上趣味性的赏析。

譬如一二段表示出乎意料和惊讶的关联词语等,如果去掉就失于平淡了。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

说明文《死海不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能够正确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通过案例分析,学会如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说明文的特点和结构;(2)说明文的写作方法;(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死海不死”的原因。

2. 教学难点:(1)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如何准确、生动地描述事物。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死海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死海的特点;(2)学生分享对死海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课课题。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2)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优秀说明文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写作方法;(2)学生尝试运用案例中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组内分享。

5. 实践活动(1)学生动手写作,尝试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共同提高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结合本课所学,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说明文作品;2. 搜集更多关于死海的相关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兴趣,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说明文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死海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名称的由来。

2. 分享死海的自然奇观和独特现象。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学生对死海的了解和印象。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为什么不会死去。

第二章:死海的特点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特点和独特性质。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高盐度和浮力现象。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高盐度和水的密度。

2. 解释死海中的浮力现象和游泳体验。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高盐度图片和数据。

2. 进行盐水实验,让学生体验死海的浮力。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高盐度对生物和人类的影响。

第三章:死海的形成原因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形成原因和地质背景。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地质形成过程和流域特点。

2. 解释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流域地图和地质结构图。

2. 通过模型或动画演示死海的水循环和蒸发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死海的水循环对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死海的生态和环境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2. 讨论死海的环境问题和保护措施。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生态系统图片和生物多样性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的环境问题和对策。

3.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可以为死海的保护做些什么。

第五章:死海的文化和旅游教学目标:1. 学生了解死海的文化背景和旅游景点。

2. 学生能够解释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介绍死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价值。

2. 讨论死海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

教学活动:1. 展示死海的旅游景点图片和文化活动信息。

2. 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死海对当地经济和旅游业的影响。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

《死海不死》教案最新6篇《死海不死》教案篇一师:今天要和同学们一起阅读的是一篇说明文。

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一下目录的第一页,这一页共列出两个说明文单元,我们要阅读的说明文就在这两个单元里,同学们还不知道是哪一篇,现在给你们一个条件:这篇文章的标题很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你们猜是哪一篇,看谁猜得快猜得准。

(学生看书后纷纷举手)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是哪一篇了,你们真聪明!好,你来说。

生(1):《死海不死》。

师:完全正确!但你能说明一下为什么你猜是这一篇呢?生(1):这个题目叫“死海不死”,既然是“死海”,可又为什么说它“不死”,这就在读者心里造成悬念,引起了阅读的兴趣。

师:刚才好多同学都举手了,你们猜的也是这一篇吗?有猜别的课文的吗?生(众):也是这一篇。

师(指一学生):那你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意见吗?生(2):同意。

我认为这个标题本身包含着一对矛盾:“死海”和“不死”,使读者产生疑问,急于想去读文章,弄明白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以这个题目对读者有吸引力。

师:有不同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有补充意见的同学请举手(无人举手)。

哦,“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们一个个都是小英雄!(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想考考各位英雄:标题上有两个“死”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吗?生(3):前一个“死”字指没有生命,第二个指淹死、死掉。

师:完全正确。

你课前有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生摇头)那你怎么能回答得这样正确?生(3):我在地理课上学到过。

师:啊,真好!地理课上学到的知识,用到了语文课上,这叫知识的“迁移”(板书“迁移”)。

学习中经常注意“迁移”,知识就学得活了。

现在请同学把书合拢,暂时不要看课文,大家回忆一下地理课上学到的关于死海的知识,比一比谁的记忆力好。

(指一在偷偷看课文的学生)哈,你违规了,不许偷看!(学生思考、回忆,片刻后陆续举手)师:为了使回忆有条理,请按照以下几点逐一来说:板书:1、地理位置;2、得名原因;3、海水趣事。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死海不死教案
教案:探索死海与不死教
目标:通过探索死海和不死教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等方面,提高学生对这两个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时间:1-2节课
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话题(5分钟)
老师可以通过图片或简短的视频介绍死海和不死教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探索死海(15分钟)
1. 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特点和背景知识。

2. 分享关于死海的有趣事实和传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

第三步:探索不死教(15分钟)
1. 介绍不死教的起源、信仰和传统。

2. 分享不死教的相关故事和仪式,让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第四步: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死海和不死教的相关话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 死海对当地居民和环境的影响;
2. 不死教的基本信仰和价值观;
3. 对死海和不死教的个人看法和感受等。

第五步:展示和总结(10分钟)
请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展示和讨论。

老师可以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更多有关死海和不死教的问题。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死海和不死教的相关内容;
2. 地图或地理相关资料,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不死教的文献和相关资料,介绍不死教的信仰和传统。

评估方法:
1. 学生的参与和主动性;
2. 小组讨论的表现和内容;
3. 学生对死海和不死教的理解和认识。

备注:本教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

死海不死教案 (2).doc

死海不死教案 (2).doc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死海特征及文中用到的说明法及作用,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明确中考说明文阅读考点,培养学生分析文章思路及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会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探究鸡蛋沉浮实验(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复习说明文知识点三、理清文章思路请同学们速度课文,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2、围绕说明对象介绍了哪些内容?明确:文章说明对象是死海;围绕死海介绍了:1—4段介绍死海的特点;5—6段介绍死海成因;7—8段介绍死海的变化。

追问:1、分别概括1—4节主要内容。

2、第6节死海成因有几个?(指导学生归纳概括的方法)四、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学习单上的问题:(1)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2)体会加点词的作用?(3)思考一下,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明确:(1)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2)主要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就《四海不死》一课尝试命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题目,并给出参考答案。

明确:学生讨论思考。

举例:(1)本文围绕死海一次介绍了、和。

(2)对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3)分别概括文章1—4节的内容:①②③④(4)阅读文章完成下列表格五、拓展及作业1、阅读《民间剪纸》命一道命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题目,并给出参考答案。

2、完成《民间剪纸》的练习【板书】死海不死死海得名的原因1-4段介绍死海的特征死海的奇特现象传说故事死海浮力大的原因传说故事5-6段介绍死海的成因地理位置、化学成分、物理变化过去:寸草不生7-8段介绍死海的变化现在:旅游开发将来:可能干涸。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死海不死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学习作者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运用说明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激发探索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方法。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向学生介绍死海的位置、名字由来以及死海不死的原因。

2.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思考:为什么死海不死?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查找字典解释。

三、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结构,理清文章脉络。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是如何抓住死海的特点进行说明的?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关于死海的资料。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等。

2.学生举例说明这些说明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

三、写作训练1.学生运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以“我的家乡”为主题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死海的特点及说明方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二、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实践1.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动物”为主题,运用说明方法进行写作。

2.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并给予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修改自己的写作作品。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笔记。

五、教学反思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

寻找巨浪前的宁静——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寻找巨浪前的宁静——死海不死教案设计

“寻找巨浪前的宁静——死海不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死海的地理环境以及形成原因,了解死海独特的生态环境;2.了解死海对研究盐度对生物的影响的重要性;3.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感;4.发展学生观察、探究、调查和实验的能力;5.培养学生合作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死海的地理环境和形成原因;2.死海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3.死海盐度对生物的影响;4.死海的环境保护;5.实地考察死海及其周边地区。

三、教学过程1.教学前准备(1)设计好教案,准备好教学材料;(2)寻找和联系好合适的野外考察地点,准备好考察所需的相关设备和物资;(3)制定好教学计划,准备好需要的文具、工具和音视频设备等;(4)根据教学目标,为学生准备好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PPT、视频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死海的地理环境和形成原因。

(2)自然环境介绍死海国家公园的自然环境,让学生了解其独特性。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和了解死海的生态系统,从而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3)盐度对生物的影响通过故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死海盐度的高低对生物的影响,如何适应和生存。

(4)环境保护引导学生认识到死海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保护活动,发挥自己的力量和责任。

(5)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死海及其周边地区,探讨和了解生物、环境和社会等因素对死海的影响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实际调查、研究和实验的能力和技巧。

同时,通过合作和团队精神,加强学生交流和沟通的能力。

3.教学后评价(1)测试、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考核学生对教材的掌握程度;(2)通过交流和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经历、感受和反馈;(3)通过教学评估,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优化课堂教学。

四、教学资源(1)教材资源:相关课本资料和教辅材料;(2)媒体资源:图片、PPT、视频和音频资料等;(3)实验设备:显微镜、放大镜、相机和数据记录仪等;(4)野外考察设备:指南针、望远镜、GPS和行走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入新课
说明文中除了运用一定的说明顺序和恰当的说明方法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外,还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科学小品文的语言还有生动形象的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死海不死》这一课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的。

(一)明确目标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数字的准确性,了解确数和约数的不同用法。

2.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了解全文所用的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具体包括确切的数字和大约的数字两类,数字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比文字说明简明、概括、具体,具有说服力。

为了科学说明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章列举了四个数据,前三个数据从大到小依次分别列举了三种主要矿物质的绝对含量之多,后一个数据指出各种盐类和海水的相对比例之大,用的都是确数,说明统计的精确、具体,具有科学的权威性,测量死海的面积和平均深度,用确数,测量死海的最深处和每年水面下降,用约数,这是根据对死海的认识程度和死海的实际变化确定的,数字用语也是很准确的。

文中除了用数字表现准确外,还用了“大概”“大约”“不久”“也可能”等词语表示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这也是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一种表达手段。

本文的语言不仅准确,而且生动,体现在具体形象的描述和引用神话传说上,前者体现在第1自然段中,描述抓住了死海无鱼虾木草的特征,具体形象,后者则形象地说明了“死海不死”,以及它形成的漫长的历史过程,增强了死海的神奇色彩。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情况
1.复习提问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谁?它有何特征?
说明对象是死海,特征是:死(海里无鱼虾木草)与不死(人不会被淹死),本质特征咸度高。

(2)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3)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①列数字:如:有135.46亿吨氯化钠……
②举例子:如: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③作比较:如: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④引用传说:第3和5自然段。

2.速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讨论)
(1)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是用来说明哪些问题的?各起到什么作用?
①举例子:第1~2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表面特征的;第4自然段的举例子是说明死海的浮力大的原因;
②列数字:第4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水中含盐多、咸度高,故海水的浮力大,第6自然段所列数字说明死海的长度、宽度、平均深度;最后一段所列数字说明了每年海水面下降的具体数据。

③作比较:这样海水的密度就大于人体的密度。

说明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沉不下去。

④引用传说:第3自然段所引狄杜处决俘虏,屡淹不死的传说,说明
了死海海水的浮力大,第5自然段所引传说,说明了远古时候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都能使读者从科学角度认识死海淹不死人的原因,从而由浅入深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本质特征。

引传说不仅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生动性,还可以使读者知道: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了,自古以来人们都在寻求它形成的奥秘,只有到了科学发达的现代,才有可能得到科学解释,这样写反映了人类对死海这一自然现象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3.分组讨论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个更好,为什么?
(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这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

(2)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传说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
(3)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在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

(4)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

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干涸。

4.阅练第4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

(1)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
因为死海海水的咸度很高。

(2)为什么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呢?
因为死海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盐类数量更多,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所以,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而沉不下去。

(3)“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至25%”这一句中的“至”能否改成“和”为什么?
不能,因为用“至”说明各种盐类加在一起所占的比例是23%与25%这两个数以及这两个数之间的数,符合事实,而若用“和”就说明这个比例数只是23%、25%这两个数,与事实不符,不能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把第3和5自然段改编成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了解位于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咸水湖——死海,知道了造成它“死”与“不死”的根本原因是咸度很高,海水中含盐量多达23%至25%,并且知道了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以及它的形成过程,其中两处引用神话,富有浪漫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结尾一段写了死海的过去、现在、将来,死、不死,互相照应,构成行文的线索,重点在于不死。

在文章的结尾处,看到死海即将干涸,不禁痛心,同学们,只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死海的将来就会掌握在我们手中。

(五)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第二题。

(《辞海》中有关死海的介绍,是客观的,而我们课文则运用了多种方法,多角度说明,有具体生动的描述,有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传说,这些使课文比《辞海》
中的有关死海的介绍更生动、具体,更吸引读者。

)
2.课下广泛阅读科普知识,丰富自己,多多了解我们的生活空间。

(六)板书设计
死海不死
语言:
2.生动:引用神话传说
六、参考资料
1.海水的治病功能,空气中如水增多了,杂质也增多,空气中的水蒸气气压相对增大,那么空气中的含氧量也就减少,人就会感到气闷不畅。

如果空气中的水气少、杂质少,水蒸气气压小,含氧量特别高,对人体健康有利,海水中的盐类,矿物质丰富,具有比温泉更为理想的杀菌作用。

2.关于“盐”,一般来说,就是指酸中的氧原子被金属原子置换所成的化合物,课文中的氯化钙、氯化钾、氯化钠(食盐),都属于盐类。

溴、锶不是盐类。

3.大裂谷:由于地壳运动,岩石产生褶皱、断裂,其较大的长的下陷部分叫大裂谷。

4.对课文引用神话传说的不同看法。

(1)游离于文章的主线之外
这一种观点认为:文章里的第二个神话传说游离了文章的主线,而且篇幅过长。

理由是:在科学性与趣味性结合上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科普宣传的根本任务是传播科学知识,因此科学性是前提,是灵魂,趣味性必须服从科学性;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本身奇趣重重,引人入胜,科普作品要依靠科学本身的趣味来吸引读者,揭示科学奥秘。

趣味性如不能为科学性服务,就失去了趣味的意义,必然造成文章详略处理不当的弊病。

(2)反映了从不科学到科学的认识过程
5.对死海的几点补充说明
(1)死海的水含盐量比一般海水约高八九倍,是世界上含盐分最多的一个水域。

虽然每天平均有四百七十五万吨淡水从北面的约旦河和其他小河流入死海,但死海盆地气候酷热,淡水一到这里就立即蒸发了。

(2)死海附近气候炎热,干旱少雨,当地所分布的沙漠和石灰岩中,含盐量又特别高。

水流经这些地区时,盐分大量地溶于水中。

这些含有大量盐分的河水进入死海之后,又在死海中进一步受烈日的烘晒,使水分大量蒸发,海水不断浓缩,正如同在锅里熬盐一般,死海水中的含盐量,就越来越高。

(3)据研究,在遥远的地质时期里,死海水面比现在高出200多米。

现在虽然北有约旦河注入,东南有阿萨河流进,而死海并无出口,但河流带来的水量都被蒸发掉了,所以并不能使水面上升,这也是死海含盐度特别高的原因。

(4)随着科学迅猛地发展,人们必能找到防止死海干涸的办法。

据说,约旦人正在计划开辟一条长运河,想把地中海的水引入死海。

由于地中海的水平面高出死海392米,还可以利用这种水位差来发电。

一旦这个计划实现,死海不仅不会死,甚至会变得很活。

(以上均选自《中学语文课文研究信息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