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之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攻方式。这种冤冤相报在“熟人社会”中有所收敛,但对贸然
闯入的陌生人就完全显现出来了。在谣言传播中,人们针对的
都是陌生人,而且是社会边缘的陌生人——乞丐和流浪的僧道。
随着被挤出来的人不断增加,全国出现的社会边缘人越多,谣
言也越来越多。
一农夫想惩罚其侄子,要求石匠把有其侄子名字的纸片贴
在木桩的顶部,通过大锤的撞击窃去他的灵魂。石匠怕自己被
3、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的传播机制 群体内部传播常面临“多数”与“少
数”的对比。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人意见对少
数人意见产生压力,后者往往会服从前者。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并非都基于理性判
断,而是盲从。
阿什的趋同行为试验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在50年代的趋同行为试验:
甲、乙两种卡片,卡片甲画有1条标准线段;乙画3条线
结构:
信息流量——互动和交流频度高,合意
基础好的群体中,信息的流量大,覆盖面广。
信息流向——单向与双向;传播机会是否均
等。 群体意识的质量高,信息传播的双向性强;合意基 础越好,越是民主的群体,其成员的传播机会越能得到保 障。
2、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 的作用
群体规范: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必须
遵守的规则、准则。其功能: 1 协调成员 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职责; 2 通过规范 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 通过指 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
群体对成员的意义:
——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 物质、精神;分
工协作;群体能力大于个人简单相加 ;
——个人信息来源、社会安全感的提 供者 心理学:个人在遇到突发性和威胁性事件时,尤其
积极参加群体传播活动;目的之一是为了获得安全的行为
范例 ;
传播学第七讲之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B、趋同心理 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 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案例:卢因“牛杂碎”实验 出租车诈骗案 中坚人物
组织传播
一、组织及其结构特点:组织是个含义很 广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 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组合 而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在狭 义上,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 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
研究表明,群体规范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 动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 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 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其次,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 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 说服效果发生衰减。
2、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 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 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组织传播的特点: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 之间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特点: 传播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 信息大多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的内 容。 具体活动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 行的。 传播活动有一定规模。
三、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传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 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 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1、组织内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两大类: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信息沿着 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及隶属 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纵向传播和横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两类:描述的和命令的。 描述规范指出在某种情境中人们通常做什 么。命令规范规定社会中通常允许什么。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 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 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思考: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能起到什么 作用呢?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目的和意义
目的
深入探讨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的原理、方法和实践,提高信 息传播的效率和效果,促进组织内外部的沟通与协调。
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传播对于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形式,对于组织的 运营、管理、决策和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02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的定义
越文化和地域界限进行有效的传播。
02
社会问题多样化
随着社会问题的多样化,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需要更加关注社会议题和
公共利益。在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03
环保意识的增强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传播和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的传
播议题。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需要关注环保议题,倡导绿色生活和可持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定义
组织传播是指组织内部成员之 间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
信息交流活动。
组织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 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率和 绩效,促进组织内部成员之
间的沟通和协作。
组织传播的形式包括正式和非 正式渠道,如会议、文件、报 告、内部刊物、电子邮件、社
交媒体等。
组织传播的特点
目的性
组织传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目标导 向,旨在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和日常 运营目标。
群体传播是社会群体内部成员 之间以及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 交流活动。
它涵盖了组织内成员之间的互 动交流,以及组织与组织、组 织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传递。
群体传播对于组织内部的沟通 协调、组织形象的塑造以及组 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群体传播的特点
互动性
群体传播过程中,信息传递是 双向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交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传播理论学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 流言有自然产生的,也有人为制造的,但大多与一 定的事实背景相联系;而谣言则是有意凭空捏造的 消息或信息。
流言研究的四种视角
线性范式 心理学范式 社会学范式 诠释学范式
I.线性范式
1902年由斯德恩(William Stern)开创 1940年代阿尔波特和波斯特曼(Allport and Postman)
权力结构在组织中得以实现,并且指导决策过 程。
组织文化理论
组织成员创造并维持组织现实(reality)的共 享意义,这导致他们更好地理解组织的价值。
符号的使用和解释对于组织文化来说至关重要。 不同的组织,其文化不一样,她们对行动的解
释也不一样。
组织文化的象征符号
仪式表演
– 个人仪式——检查语音邮件或电子邮件,任务仪式—开罚单、收费, 社会仪式——快乐时光聚会,组织仪式——部门会议、公司野餐
II.心理学范式
心理分析
– 荣格在1910年分析了一个女子学校中师生关系的 流言。
– 荣格:流言之所以被传播,是因为它契合了某种早 已“存在于空气中”的东西
社会心理学
– 费斯廷格:流言产生的原因是群体的认知不协调
III.社会学范式
从更广泛的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研究流言,并注 重研究流言产生的社会环境
reality) 群体产生一定的价值观 个体产生群体身份认同:我们 vs. 他们
群体传播的黑暗面:群体思维
前提假设:
– 群体中存在产生高度凝聚力的条件。 – 群体问题的解决基本上是一个统一行动的过程。 – 群体和群体决策通常比较复杂
促进群体思维产生的三个条件
– 决策群体具有高度凝聚力 – 群体所在环境的结构特征:群体与外界隔绝、缺少公正的领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教程第六章知识点总结一、群体传播(重点,必记)1、群体(1)群体的概念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具有特定目标和共同的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2)群体的特征目标取向具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3)群体的分类美国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德国韦伯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或机构作为分类标准: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其他则属于一般群体;德国威瑟组织性的强弱:组织群体和非组织群体。
2、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1)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和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通过社会分工和协作,团结个人的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群体的个人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负面意义:某些群体为实现一己之目的而拒绝承担正当的社会分工;群体同时具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3、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1)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这是群体凝聚力的核心;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也就是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的概念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岩原勉)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条基本的生命线,对群体意识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3)群体意识的定义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意识。
(4)群体意识的形成群体意识无疑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播结构,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方面来理解。
信息流量大,互动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流向是单向还是双向的,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是否都拥有传播机会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也是至关重要的。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与群体传播的关系: 群体意识的形成是群体传播作用的结果。群体传播
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已经形成的群体意识有修整和制约作
用,从而形成新的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一旦形成,对 于群体传播也会产生相应的作用。
第一节、群体传播
(2)群体规范(Group Norms)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规范: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
的期望。
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 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 行为模式;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规范的影响力: 对群体成员形成压力,迫使他们的反应趋向一
致。如果个体对某件事情的看法与群体中其他人的
看法很不一致,他就会感到有很大的压力,驱使他 与其他保持一致。
第一节、群体传播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的功能:社会功能 (1)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即部分社会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
连续性得到保证; (2)群体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集中分散的个人力 量,推动社会发展。
第一节、群体传播
(3)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参加 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 (4)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5)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第一节、群体传播
被试与其他群体成员都围桌子坐下后,实验 者依次呈现50套两张一组的卡片。两张卡片中, 一张画有一条标准真线,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 其中一条同标准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是在每 呈现一套卡片时,判断三条编号依次为1.2.3的 比较线中,哪一条与标准线一样长。
第一节、群体传播
实验开始后,头两次比较平静无事,群 体的每一个成员都选用同一条比较线。作为 第6号(第6个进行判断)的真被试开始觉得 知觉判断很容易、很快。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组织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第一,专业化的部门分工。组织的部门一 般可分成决策部门、管理部门和职能部门 等。
第二,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职务是按 照组织目标的需要而设定并由成员个人承 担的角色位置,通常称为岗位。
后来这个公式几经修正,成为: R=IxAxU(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x 社会成员的不安感x环境的不确定性)
3、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 异常状态,即“循环反应”:一方的刺激 成为另一方的反应,另一方的反应又反过 来成为这一方的刺激的循环往复过程。
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二是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三是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经过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 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 群的激烈行动。
案例:
传销
邪教如法轮功等
保险培训等
2、群体模仿与“匿名性”原理
模仿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的概 念,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不是发明 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 象”。
不仅如此,在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那 里,还会产生逆反效果。
3、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 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 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在 50 年代进行 的小群体内趋同行为实验:
阿什设计了没有群体压力(个人独立判断) 和有群体压力(与他人一起判断)的两种 实验环境。
第三步,再次就野外登山实施态度测验, 以比较态度的前后变化。
传播学概论-第四讲几种主要的传播类型及传播制度传播媒介
• 群体与组织的区别:
组织实际上是社会群体的一种。
一般来说,判断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 主要看这个群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 或管理系统,即是否存在着一个“管理主 体”。因此,凡是有中枢指挥或管理系统 的群体,如政党、军队、政府机构、企业、 社团等,都属于组织的范畴。
布里德与“潜网”
• 传播者研究的经验案例。经过对美国几十家报社 的调查,布里德在《编辑部的社会控制》一文中 描述了报社内部存在的一张十分微妙又非常强劲 的控制网络。这个网络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 播意向得到顺利贯彻,另一方面防止不懂规矩的 新来者对媒介组织既定行规的袭扰。布里德认为 潜网存在的原因在于:社会的主要问题就是维护 秩序和加强凝聚力,尤其是保持价值体系的一致, 暗存在媒介组织中的这种控制网络,实际上是特 定社会环境中更大范围的社会控制体系的折射。 这一观点是对传播者把关行为研究的发展,揭示 了更广大范围内的、制度化的传播控制状况。
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 第一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哭) • 第二种,群体模仿与匿名性(打砸日本车
和车主) • 第三种,流言传播
• 流言(rumor)传播:流言是集合行为中主要的 信息形式,也是当下危机传播中的核心范畴。传
播学中的“流言”是指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
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
群体规范group norms,包括1,协调成员的 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 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 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 群体的自我同一性(identity);4,为成员个人 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传播机制的种类: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 “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 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 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 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 信和盲从。而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 机制的制约。
群体传播—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 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 的一个基本准则,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多数意 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 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 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什在50年代进行的小群 体趋同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形成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
传播的类型
以传播层次划分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定义:又称内向传播,是在人的个体思维中进 行的传播活动。 作用:1、有助于人们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判断与认识。2、有助于人们说服自己实事求 是地看待问题,坚持或放弃某一观点。3、有 助于人们求得心理平衡。4、有助于人们整理 自己的思维,保证正常进入外向传播。 特点:随时性;随意性;无保留性;记载性差。
负面影响: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
传播学专业考研名词解释1.传播:信息流动的过程。
它涉及信息的发送、接收和共享,是社会互动的基础。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指的是个人内部的思维、情感、认知等活动的传递和交流。
3.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它可以是直接的口头交流,也可以通过非语言符号(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等)进行。
4.群体传播: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群体传播通常涉及多人之间的互动,并受到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等因素的影响。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方案的信息交流活动,通常发生在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旨在实现组织目标。
6.把关人: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这个概念由卢因提出,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有些人或机构会根据自己的立场、视角或目的,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控制信息的流向和内容。
7.新闻时新性:新闻事实在被及时传播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新鲜特征。
它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颖性。
8.新闻时宜性:新闻事实得以传播的最佳时间。
即为了产生最好的效果,新闻传播主体根据受众需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选定的宜于报道新闻事实的最佳时机。
9.独家新闻:那些新的、独自占有的,及时播发之后能产生强烈社会反响的新闻。
它可以分为相对独家新闻(时间差新闻)和绝对独家新闻(非时间差新闻)。
10.瞬态新闻:在快速传播中产生的新闻,具有时宜性强、时效性突出的特点。
它所蕴含的“报道时机”稍纵即逝。
11.新闻自由: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采访、编辑、传送、评论和收受等方面的自由。
它是新闻业的基本原则之一,旨在保障新闻的公正、客观和真实。
以上只是传播学专业考研中常见的部分名词解释,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概念和术语需要掌握。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考生结合教材和相关资料进行系统复习,以全面理解和掌握传播学的知识体系。
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三、集合行为中传播机制
集合行为: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 集合现象。(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自发游行 集会等)自发的反常现象,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 形态出现,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干扰和破坏。 集合行为产生的条件: 1、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 不稳/政治动荡/种族关系恶化引起的不安) 2、触发性事件(如流言可能引起的骚乱)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传播机制非正 常化
——组织内的群体传播渠道。这一 渠道包括自行组织的小组和团体,以及 聚餐、出游、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
——组织内的网络传播渠道。这一渠 道包括组织内部的Intranet论坛交流 和组织成员在Internet中发布的关于 组织的信息和展开的交流等。
●组织内传播非正式渠道的特点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平行、双向的。 在非正式渠道的传播中,参加的组织成 员没有地位高低,是平等的,交流多是 面对面的方式,每个人都有机会阐述自 己的观点。
集合行为的特殊传播机制(三)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 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 从事某种行为。 接受与否,取决于受传者的理性判断。集合行为的 暗示更接近催眠暗示,受传者表现为一味的盲信 与盲从。 群体感染 观念、情绪或者行为在暗示机制下作 用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流言的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值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大量的谣言(谣言是指有意凭
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案例 分析: 非典中的流言分析
条件:2003年春天非典(紧张) 媒体集体失 语(而后集体爆发)+触发性事件 关于流言的N个版本 特点:一、“神童道出逃避灾难的神喻” 二、重视特殊时间(“立夏”) 三、服用特定食物进行保健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
●去个性化——群体的成员 失去个性感,而淹没于群体之 中,集体行为的这一侧面叫做 去个性化。
▲菲力普·金巴尔多1970年的实验 结果表明,去个性化现象有两个主 要特征: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三K党 的成员就是如此;
“三K党”(Ku Klux Klan): 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Ku -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 意为集会。Klan是种族。因三个字头都 是K,故称三K党。又称白色联盟和无形帝 国。1865年创建于田纳西州的普拉斯基城。 党旗呈三角形,黄底红边,上有一条黑龙。 党员的制服是白外套和套在头部的白色垂胸 布罩,给人一种神秘恐怖感。党员只限于生 在美国的新教徒中的白种人。
六、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 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 式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 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
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 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如浙江 瑞安戴海静事件
戴海静,女,28岁, 99年从浙江师范大学 毕业后,进入瑞安市 第三中学任英语教师。 2006年8月18日凌晨 “坠楼”身亡。
五、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
●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 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 目的的自觉仿效。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 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 反射的模仿。
2. “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 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 “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 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 生人之间快得多;
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 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 速蔓延。
传播学概论
传播学概论一、 名词解释(一) 五种类型的传播1. 内向传播也称自我传播,是发生在一个人体内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是在主我和客我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
传播信息的主体和接收信息的客体是同一个人。
包括正常形式(如感觉和知觉)和异常形式(如入睡)两种类型。
2. 人际传播广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传播类型,是一个人或群体不借助机器设备与另一个人或群体互动的传播方式。
狭义的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单媒介等非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3. 组织传播由各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结成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的交流信息的过程。
因此,组织传播是组织成员之间、组织之间、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互动。
包括信息、相互依赖的各部分、传播网络、传播过程和传播环境五个要素。
4. 群体传播群体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基于某些因素和目的,以特定方式组合而成的系统。
群体传播就是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活动。
是介于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5. 大众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借助于一个或多个机器,生产和传递公共讯息的过程,这些讯息的目标为庞大的、异质的及分散的受众。
包括发送者、接收者、传播渠道和传播讯息。
(二) 符号1) 符号是用来指代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可以表示具体存在,也可以表示精神抽象的概念。
2) 它是有意义的,是一种有意义的象征物。
3) 符号是传播者与受众的中介物,单独存在于其间,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三) 约哈里之窗1955年美国约瑟夫∙卢夫特和哈瑞∙英汉姆提出了分析人际关系和传播的“约哈里窗口”(四) 传播效果模式1. 子弹理论其核心观点是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作用于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的信息 别人了解 的信息别人不了解躯体或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为。
但是这种理论夸大了大众媒介的影响力,忽视了受众对大众传播的自主权。
传播学 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群体: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下,依据共同的 价值观和信仰而聚合到一起的人群。
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和中间纽带。群 体帮助个人完成社会化过程,训练和分配社会角色, 形成社会规范和准则,调节和控制人的行为,有助于 社会秩序的维持。
调和整体运作的过程,可分为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
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 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一般来说,横 向传播双向性强,互动渠道畅通;纵向传播则有单向流动的 性质,可分为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 渠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组织内的人际传播,如 交谈、私人交往等等;二是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如 兴趣小组或联谊会等等。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外传播的过程,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互 动的过程,它包括信息输入与信息输出两个方面。
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 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活动。以企业为例:如 调查室、计划部、市场调查部或营销部等等。还有 DSS(决策支援系统)、MIS(战略信息系统)、POS (销售数据系统)等等。
集合行为是一种非常态的群体行为,把集合行为中 的传播看作非常态的群体传播。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1、结构性压力;2、触发性事件;3、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
传播基本类型
2.从反馈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更有优势。人际传播 的现场感,还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给它提供了面对
面的交流场。 思考:
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有哪些优势,大众传 播可以如何借鉴其优势,为我所用?(电视节目、报纸 发行、品牌推广)
体的意见荒谬透顶。
传播基本类型
思考: 阿什的研究揭示了人们顺从群体压力的强烈倾向。
但是,在阿什的实验中并非每一个人都顺从群体。不 顺从群体压力的人们的特征可能是什么?
传播基本类型
三.集合行为及传播机制
链接:从群体性突发事件看集合行为中的群体传播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
传播基本类型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 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 传播。
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 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 处理的活动。
曼古埃尔《阅读史 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不仅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而且具有明确的 互动机制。 人内传播这个过程是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或要素 构成的: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的辩证互动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的。
传播基本类型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定义、动机和特点 1.所谓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就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 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一般认为它有两种方式:1.面对面的交谈 2.通过中介进行的信息沟通
传播基本类型
2.人际传播的动机
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 相互认知
传播学基本概念名词解释
25、皮亚杰、托尔曼、斯蒂芬森的个人功能学说:传播的个人功能,可以分为社交性和自我中心性两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社交性的谈话是试图影响对方或者实际上是在和对方交换意见。自我中心性的“谈话”则是在对他自己“谈话”,或者是为了同恰好在那里的任何人发生联系而感到高兴。
36、内容分析法是一种研究方法。贝雷尔森定义为“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分析与描述的一种方法。”它不研究内容分析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传播内容(信息)的实质和分类,信息符号的区别及其内在的关联性等基本问题。内容分析就是研究被分析的内容。“内容”是社会上传播和各种各样的信息。传播内容是一个主要因素,体现和表达传播者的意图与愿望。
37、可读性:原意指新闻、文学作品等易于阅读的程度,即作品使读者易于接受和了解,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38、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了“反馈”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步, 第三步,这种强烈的感情必须达 到一个为全体参与者所共有的顶点, 到一个为全体参与者所共有的顶点, 这种精神状态具有消除普通的社会 约束力的效果; 约束力的效果;
第四步, 第四步,当有关的人重新估计 局势时,群众的情绪便转变为行动, 局势时,群众的情绪便转变为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常常失去他 们判断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们判断自己感情和行为的能力;
2.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的一般特征
(1)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所有 )群体的冲动,易变和急躁. 刺激因素都对群体有支配作用——并且它 刺激因素都对群体有支配作用 并且它 的反应会不停地发生变化; 的反应会不停地发生变化; ——群体不会深思熟虑 ——群体不会深思熟虑; 群体不会深思熟虑; ——种族的影响. 种族的影响. 种族的影响
4.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1)协调成员的活动 规定成员角色 )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 和职责——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和职责 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 ) 整体合作; 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 ) 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 ) 依据. 依据.
第五讲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主讲人
邓相超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基本问题
1.概念 概念 是指" ▲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
标和共同归属感, 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 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传播,也称作团体传播, ▲群体传播 也称作团体传播,小群 体传播,是指人们在 群体" 是指人们在" 体传播 是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 的信息交流活动, 的信息交流活动,也是介于人际传播和 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组织传播之间的一个信息交流层次.
(2)群体易受暗示和轻信 ) ——群体受暗示的左右; 群体受暗示的左右; 群体受暗示的左右 ——它把头脑中产生的幻觉当做现实; 它把头脑中产生的幻觉当做现实; 它把头脑中产生的幻觉当做现实 ——为何这些幻觉对组成群体的所有个 为何这些幻觉对组成群体的所有个 人都是一样的——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 人都是一样的 群体中有教养的人和无 知的人没有区别. 知的人没有区别.
3.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 群体意识 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 有的意识. 有的意识. ●它是在群体信息传播和互动过程中 形成的. 形成的.任何一个群体都具有自己的传 播结构,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 播结构 这个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 流向两个方向释. 流向两个方向释.
二,勒庞与他的《乌合之众》 勒庞与他的《乌合之众》
1.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 古斯塔夫 勒庞
勒庞( 勒庞( 1841~1931)法国著名社会心理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 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 学家.他自 年始, 年始 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被翻译 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 成近二十种语言, 成近二十种语言,至今仍在国际学术界 有广泛影响. 有广泛影响.
2.群体的社会功能 群体的社会功能
▲纽带:简言之,即群体是将个人 纽带:简言之, 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与社会相连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社会的组成部分: ▲社会的组成部分:群体是社会的 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 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 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首先是作为局部 在参与社会活动之际 首先是作为局部 社会——群体的一员出现的,一个人 群体的一员出现的, 社会 群体的一员出现的 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 不能做一个合格的群体成员,同样也 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 做不了合格的社会成员.
第五步,对局势的重新估计导 第五步, 致了群众的形成, 致了群众的形成,个人的某些意 志力被抛弃, 志力被抛弃,集合在一起的许多 人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 人以同样方式作出反应.
四,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是指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 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 的压力. 的压力.
● 阿西试验 ——从众心理:所谓从众是个 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 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之下, 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之下,放弃自己 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 的意见,转变原来的态度,采取与 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 暗示是一种传播方式,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而集合行为 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 中的暗示更接近催眠,集合行为的参与者通常 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 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 味的盲信和盲从. 味的盲信和盲从.
▲克特兰和格莱迪斯 兰1961年提出五 克特 兰和格莱迪斯兰 年提出五 兰和格莱迪斯 个步骤以解释群众行为的机制. 个步骤以解释群众行为的机制. 第一步, 第一步,一些人聚集在一起激烈地互 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人数不能太少, 动,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人数不能太少, 至少要充满一个大厅; 至少要充满一个大厅; 第二步, 第二步,群众的形成是某种特殊鼓动 的结果; 的结果;
五,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 模仿可分为两类: 无意识模仿: ●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态下对他 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有意识模仿: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目的的自 觉仿效. 觉仿效.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 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 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 反射的模仿. 反射的模仿.
——信息的流量大 意味着信息覆盖面 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 信息的流量大 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率高,群体意 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率高 群体意 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率高 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信息的流向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 传播者是特定的少数人还是一般成员都 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对群体意识的形成 拥有传播的机会等等 对群体意识的形成 也是至关重要的. 也是至关重要的.
勒庞认为, 勒庞认为,现代生活逐渐以群体的 聚合为特征, 乌合之众》一书中, 聚合为特征,在《乌合之众》一书中, 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 他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 个性便淹没了, 个性便淹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 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 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 情绪化和低智商. 情绪化和低智商.
(5)群体的道德 ) ——群体的道德可以比个人高尚或 群体的道德可以比个人高尚或 低劣; 低劣; ——群体很少被利益的考虑所左右; 群体很少被利益的考虑所左右; 群体很少被利益的考虑所左右 ——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群体的道德净化作用
三,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1.群体暗示 群体暗示
▲推动社会发展的重ຫໍສະໝຸດ 力量:群 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 体还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 将分散的个 人力量集合起来,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 人力量集合起来 能够完成个人所不能 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群体还 完成的社会工作和事业.因此 群体还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金巴尔多1970年的实验结果表明, 年的实验结果表明, ▲菲力普金巴尔多 菲力普 金巴尔多 年的实验结果表明 去个性化现象有两个主要特征: 去个性化现象有两个主要特征: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三K党的成员就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 党的成员就 是如此,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 是如此,他们穿着同样的衣服,携带同样的武 保护性面罩遮住面孔, 器,保护性面罩遮住面孔,于是就隐藏了他们 的个性; 的个性; ——责任性的分散,当某人是某个群体的 责任性的分散, 责任性的分散 成员时, 成员时,他就易于察觉到整个群体活动的责任 是分散的,或者说是分布在每个小组成员身上 是分散的, 的,任何一个成员都不必承担群体行动所招致 的谴责. 的谴责.
▲金巴尔多还注意到去个性化的另一 方面:去个性化一旦开始, 方面:去个性化一旦开始,并集中了动 就很难扭转或制止. 力,就很难扭转或制止. 从病理学的观点而言, ●从病理学的观点而言,某些群体的 反社会行为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去个性 化过程所引起的. 化过程所引起的.
首先, 首先,紧张使某一集体的成员非 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 常容易相信稀奇古怪的传说和谣言; 其次, 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 生人之间快得多; 生人之间快得多; 最后, 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 同信念, 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 速蔓延. 速蔓延.
▲心理学认为,"感染"是群众 心理学认为, 感染" 性的模仿, 性的模仿,意思是感情或者行为从 一群人中的一个参加者蔓延到另一 个参加者. 个参加者.
●群体暗示的作用: 群体暗示的作用: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 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的过 程,个人可以被带入一种完全失去人 格意识的状态, 格意识的状态,他对使自己失去人格 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 意识的暗示者惟命是从.
长时间融入群体行动的个人也类似于 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 被催眠的人在催眠师的操纵下进入的迷幻 状态.被催眠者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 状态.被催眠者的大脑活动被麻痹了,他 变成了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 变成了受催眠师随意支配的,无意识活动 的奴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 的奴隶.有意识的人格消失得无影无踪, 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 意志和辨别力也不复存在.
(3)群体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 ——群体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 群体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 群体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 ——它们的感情总是走极端. 它们的感情总是走极端. 它们的感情总是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