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质教育深入到心理层次为中小学教师树立科_省略_关于以诊断式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实
江苏2023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示范班测试题及答案202308
江苏2023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示范班测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有20小题,总分为40.0分1.生涯规划的思路是()。
A 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专业规划-学业规划B 职业规划-人生规划-专业规划-学业规划C 学业规划-人生规划-职业规划-专业规划D 人生规划-专业规划-职业规划-学业规划2.以下不属于当前主要的生涯测评项目的是()。
A 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评B MBTI职业性格测评C 多元智能测评D 智力量表3.以下不属于高中阶段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方式的是()。
A 生涯课程与心理课程相结合B 生涯课程与班会课程相结合C 生涯课程与心理课、班会课、社团课、家长学校、社会实践相结合D 生涯课程与学生个人结合4.以下不是心育活动的创意设计原则的有()A 主体性原则B 自主性原则C 开放性原则D 利他性原则5.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不包含()A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B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C 有意义学习的过程D 课堂教学的原则6.以下不是论文题目的表述的是()A 行为式的题目表述B 结论式的题目表述C 问题式的题目表述D 内容式的题目表达7.常见的常见的学校心育活动不包含()A 心理画B 心理游戏C 心理剧D 心理咨询8.以下不属于教师应对校园心理危机策略的是()。
A 经验悲伤的痛苦B 冷静处理危机事件现场C 妥善管理危机学生D 掌握危机善后处理流程9.布鲁纳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A 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B 新知识的获得C 知识的转化D 发现学习观10.以下不属于哀伤辅导的四项任务的是()。
A 识别心理危机信号B 经验悲伤的痛苦C 重新适应一个逝者不存在的新环境D 将情绪的活力重新投注在其他关系上11.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前习俗水平的阶段是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B 习俗水平的阶段是寻求认可取向/遵守法规取向C 后习俗水平的阶段是社会法制取向/普遍伦理取向D 前习俗水平的阶段是避罚服从取向/普遍伦理取向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的目的是()A 是指学校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与积极心理学理念为导向,围绕学生成长需求及凸显问题,结合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行动。
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
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5.09.08•【字号】教基一〔2015〕769号•【施行日期】2015.09.0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教基一〔2015〕769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现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15〕36号)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意见,请各地结合实际,切实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充分发挥心理辅导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辅导室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对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各地各学校一定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
二、积极推进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
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应作为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必备条件,各地各学校要按照《指南》要求,结合实际,规划专用场地,配备相应的设备和资料,保证心理辅导室的基本配置。
要加强心理辅导室的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建立心理档案,开设心理热线,发挥其应有功能。
三、为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提供经费保障。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增加经费投入,专门用于心理辅导室的建设。
在今后2—3年内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要基本配置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示范区和示范校要全部按标准配置到位。
河南省教育厅2015年9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15〕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3.06.06•【字号】教基一[2013]476号•【施行日期】2013.06.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教基一〔2013〕476号)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厅直属实验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见附件),切实做好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认真学习《纲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纲要》精神,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摆到教育工作突出位置,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因地制宜,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5.02.17•【字号】鲁教基发〔2015〕2号•【施行日期】2015.02.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的指导意见鲁教基发〔2015〕2号各市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等要求,进一步提高我省中小学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现就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评价目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是基于区域中小学教育质量影响要素的科学诊断、以改进和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促进中小学教育事业科学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
(一)提升管理水平。
客观反映县域、学校和学科教育质量状况,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业务部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中小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提供指导。
(二)推进内涵发展。
引导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标准—评价—改进—提高”的教育教学质量诊断、改进系统,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科学发展、内涵发展。
(三)营造良好环境。
引导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适合的教育。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扭转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中小学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9.11.20•【文号】教基〔2019〕16号•【施行日期】2019.11.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教基〔2019〕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实验教学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现就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构建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相适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统一的实验教学体系。
夯实基础,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切实扭转忽视实验教学的倾向;拓展创新,不断将科技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成果融入实验教学,丰富内容,改进方式;注重实效,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情境体验、探索求知、亲身感悟和创新创造,着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育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精神、科学素养和意志品质。
二、主要举措1.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部制订中小学实验教学基本目录和操作指南。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将实验教学作为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科教学基本规范,强化实验教学要求;中小学校要针对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精心设计实验教学内容,组织开展好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含探究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
注重加强实验教学与多学科融合教育、编程教育、创客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社会实践等有机融合,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各地各校要丰富实验教学实施形式,综合运用观察、观测、模拟、体验、设计、编程、制作、加工、饲养、种植、参观、调查等多种方式,促进传统实验教学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切实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建设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近日,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指导各地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专业性,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为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指南》明确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目标、功能定位、基本设置和管理规范。
提出心理辅导室建设应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施配置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通过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效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为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指南》提出,心理辅导室主要功能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个别心理辅导、监测心理健康状况、营造心理健康环境。
强调要对有需要的教职工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
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教育方法,协助家长共同解决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行为问题。
也可利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社区,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作用。
《指南》还对心理辅导室开放时间、人员配备、经费投入、成长记录、辅导伦理、危机干预、及时转介、加强研究等方面的管理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教基一厅函[2015]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4.03.01•【字号】浙教教科〔2014〕20号•【施行日期】2014.03.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精神卫生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浙教教科〔2014〕20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现就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明确新时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和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推广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与典型经验。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进一步明确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按照“全面普及、巩固提高、研究创新”的工作思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发展。
全面普及。
在2013年实现全省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全省中小学的普及面。
巩固提高。
巩固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果,进一步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配置比例,特别是专职教师的配置比例,努力提高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与科学化水平。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教基二[201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现就推进普通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
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是推动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引导社会和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的迫切需要,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加强和改进教育宏观管理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各地在改进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进展。
但总体上看,由于教育内外部多方面的原因,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倾向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突出表现为:在评价内容上重考试分数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在评价方式上重最终结果忽视学校进步和努力程度,在评价结果使用上重甄别证明忽视诊断和改进。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制约了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要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大力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
二、准确把握推进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充分发挥评价的正确导向作用,推动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二)基本原则1.坚持育人为本。
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发展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共同基础,又要关注兴趣特长;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和效益。
2.坚持促进发展。
更加注重发挥评价的引导、诊断、改进、激励等功能,改变过于强调甄别和简单分等定级的做法,改变单纯强调结果和忽视进步程度的倾向,推动中小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出特色。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
教基一厅函〔2015〕3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切实发挥心理辅导室在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预防和解决学生心理行为问题中的重要作用,我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15年7月29日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本指南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基一〔2012〕15号)的精神和国家有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制定。
适用于全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的建设、规范、管理与督导评估。
一、建设目标心理辅导室建设应坚持立德树人,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根本,心理辅导室软、硬件设施配置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重在提供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服务。
通过向学生提供发展性心理辅导和心理支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有效适应学校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为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二、功能定位心理辅导室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帮助学生疏导与解决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排解心理困扰和防范心理障碍的专门场所,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其主要功能是:1.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2.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个别辅导,提供有针对性的心理支持;或根据情况及时将其转介到相关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诊治部门,并做好协同合作、回归保健和后续心理支持工作。
3.监测心理健康状况。
河南:将心理健康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等
河南:将心理健康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等作者: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21年第11期河南:将心理健康列入中小学必修课李见新撰文指出,河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和干预工作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或依托相关专业机构,对本区域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每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指导学校科学运用测评结果,及早实施精准干预,推动建立“一生一策”心理成长档案。
各学校要将心理健康课列入必修课内容,确保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不少于14课时,同时注重安排形式多样的生命教育、挫折教育。
鼓励各地建立区域性的中小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创造条件开通或依托权威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咨询邮箱等,做好常态化心理服务工作。
按照要求,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面向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长学校课堂中将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知识列为必修内容;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家访,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向家长传播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让家长掌握应对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正确方法;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
福建:福州家委会不得以“班费”等名义开支黄星撰文指出,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局印发《福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委会建设与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各级家委会组织集体活动时,应发扬民主,充分听取家长意见,并事先征得学校、年段、班级负责人同意。
严禁家委会收取所谓“班费”;严禁家委会组织“谢师宴”、毕业聚会聚餐等活动;严禁家委会以任何名义向教师赠送礼金礼品等;严禁家委会组织教师参加有违师德师风的活动等。
《通知》指出,各地各校要把家委会作为构建家校社网一体化育人体系的重要举措,要明确分管领导,把家委会的建设与管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发展规划、课程方案、工作计划,有具体管用的举措办法。
山东:青岛为教师设置职业礼遇向從教满30年及以上教师发放证书孙军撰文指出,为鼓励广大教师长期从教、终身从教,青岛市教育局日前决定在每年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设置教师职业礼遇,以中小学、幼儿园为主体组织实施。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本《若干意见》系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印发的教基[1999]13号文件)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省、市在中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全教会精神和《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2007-1-12 16:10:15教科所阅读次数: 400八十年代以来,一些省、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最近召开的全教会精神和《决定》精神,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当代中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
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有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
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因此,对中小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丰南初中语文二班学习简报第8期2012年10月17日主编:李来军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整好焦距,再放出明亮的眼光,看到红的,就说红,看到黑,就说黑;俊美的,热情赞扬;丑陋的,嗤之以鼻;是英雄,献上鲜花;是小人,拒绝合流。
我们平视世界、平视现实、平视自己。
面对权贵、富翁、被炒红了的名人,假如我们就踮起脚尖,仰起脸,眼睛眯成细细的缝,哈哈地讪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等待别人为自己做主,那是仰视。
仰视是一种哈哈镜式的畸型,是自我形象的贬损,是灵魂的削价。
因为贫困而平凡,因为卑微而弱小,因为没有名声、地位而普通,假如我们对之瞪出眼珠,虎起脸色,放出不屑一顾的眼光,想给人一种威压,想随心所欲地裁判别人,那是俯视。
俯视是一种极为愚蠢的自我夸张,是一种想靠吹胀自己而来挤扁别人的可笑之举。
也许你身居高位、名嗓一时,但不要俯视,要不,你会重重地摔下,摔成一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
作风正派,廉洁奉公。
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
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厅直属实验学校: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见附件),切实做好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一、认真学习《纲要》,进一步提高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纲要》精神,贯彻落实《纲要》要求,摆到教育工作突出位置,采取得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因地制宜,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全体教师都要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等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从2013年秋季开学起,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中统筹安排。
小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2课时,中学各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4课时。
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情境设计、问题辨析、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有效减少学生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问题的产生。
湖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
湖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3.01.14•【字号】湘教通[2013]22号•【施行日期】2013.01.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湖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湘教通〔2013〕22号)各市州教育局: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教育部修订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现将修订后的《纲要》转发给你们,并提出如下要求,请一并贯彻执行:一、认真学习《纲要》,进一步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各地各校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纲要》的宣传学习,提高全体师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资源,认真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工作方案,建章立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二、落实《纲要》精神,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从2013年春季开学起,全省各地各校都要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逐步完善管理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小学和初中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教育形式以情境体验为主;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课程辅以各类主题教育,教育形式以活动和体验为主。
高中阶段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辅以各类专题讲座或活动,教育形式以体验和实践为主。
所需课时在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中安排,并保证每周至少一课时。
可以采取网络资源、主题教育、情境表演、心理训练等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开展活动。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
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0.06.11•【字号】川教[2010]120号•【施行日期】2010.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意见(川教〔2010〕120号)各市(州)教育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我省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为了进一步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落实国家有关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指导中小学校科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深化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制定本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实施校本课程的目标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具使命和独特功能,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形成了完整的课程结构。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利用当地和学校的课程资源,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实施校本课程的具体目标是:1、加强课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生社会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2、了解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多样的课程,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
3、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增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生活,发展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
5、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推动课程研究、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队伍的建设,提高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法规类别】教育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教基一[2012]15号【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2012.12.07【实施日期】2012.12.07【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E0303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教基一[2012]1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2002年,我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为进一步科学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在认真总结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部组织专家对《纲要》进行了修订完善。
现将修订后的《纲要》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并将落实情况、问题和意见及时报我部。
附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育部2012年12月7日附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自我意识、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和升学就业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或问题。
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进一步科学地指导和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真总结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教师发展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的教师开展观比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增加的主要内容包含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学业质量,以及课程实施局部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本次修订的核心,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回应了当代社会和教育开展的要求。
课程内容是完成课程目标的载体,学业标准是评估目标是否到达的依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评价标准的变革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为教师应对新挑战提供了建议,从教师自我学习与实践、教研制度与方向、培训内容与方法三个方面提出八条建议,表达出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开展观:教师专业开展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内容,需要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整体统筹、系统推动。
要具备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师开展观,教师应树立以专业学习完成终身成长的意识,并付诸科学实践。
教学能力、发觉问题的能力和理论学习能力是教师专业能力的根本要素,也是综合促进专业开展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教师需要统整自主学习、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三种专业支援方法,使之形成合力。
一、系统思维,借助专业阅读稳固专业根底系统包含假设干要素,假设干要素之间形成相关联系、制约的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互动,能够发挥肯定的功能。
系统思维是用整体性原则认识系统中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思维方法。
语文教学是特意化的职业,需要特意化的学科知识作支撑,用系统思维分析自己的专业结构,确定专业阅读的方向和内容,用长期的、结构化的专业阅读建立扎实的根底框架,开展突出的专业优势,更可能行稳致远。
1.专业阅读的领域“语文教师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累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文化修养。
〞(1)从专业领域来说,语文教学涉及言语、文学、教育三个主要的学科门类。
三个学科的根底理论、前沿理论、学术开展史都属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根底,文学和教育中还有大量经典作品,同样属于专业根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探索山东教育科研 1998・NO.6让素质教育深入到心理层次为中小学教师树立科学专业形象 ———关于以诊断式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初步设想■复旦大学/孙时进 首都师范大学/宁 虹 诊断式教学(diagnostic teaching)是通过诊断性测试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发现和把握学生的特点,以此为依据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达到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
合理地设计和实施诊断式教学对于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将是有益的。
诊断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式,由于具有确定的目的和方法,因而便于得到比较全面和规范的判断。
“诊断”这一词汇来源于医学,但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诊断并非局限于缺陷,而是适合于所有学习者的有效教学的内在组成部分。
”(1)“是对学生的需要状态、学习条件或缺陷的科学描述或分类。
”(2)“事实上,它是认识儿童和了解儿童的过程”。
(3)以诊断式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目的就是以诊断这种认识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认识和评价,从评价模式的转变入手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可操作的途径。
我国学校现行的教育评价主要是对学业成绩的评价,这种评价模式与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单纯追求升学的社会心态及学校工作指导思想中存在的偏差结合在一起,构成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其本身就是产生应试教育的一种基础,如不改变,素质教育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因此,我们设想以诊断式教学促进素质教育实施,以对学生素质全面的诊断性评价弥补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的不足,作为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
当我们向教师提供的是关于每个学生素质的全面的诊断分析意见和教学建议而不是简单的分数和名次的时候,学生将不再是分数的奴隶和牺牲品,教师将可以有充分的依据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对学生提供符合其个性特征的教育,使他们得到合理的、充分的发展。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取消学业成绩的测试的和评价,在诊断式教学中,学业成绩仍是评价学生素质的一项重要的内容,所不同的是这方面的评价将不再仅仅看重分数而将增加诊断性的分析。
怎样才能对学生素质做出全面的诊断性评价呢?这是当前教育学、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热烈地探讨的问题,但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
我们认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次,而应到实践中寻求答案。
应当尽可能寻求当前条件下可以操作的途径,而不必在一开始就对其理论的完整、全面过于苛求、应当允许有一个实践中摸索的过程,理论上争论不休的话题,也许会在实践中找到解决的办法。
我们认为在目前条件下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的诊断性评价虽然存在诸多方面的困难,但还是可以进行有价值的尝试并逐步完善的。
我们设想可以从心理层次、一般知识层次和学科教学层次三个方面对学生素质进行诊断性评价。
心理层次的诊断可以使用智力、思维、创造性、人格、个性特征、心理健康水平和特殊才能等方面的现有心理测量工具来进行。
心理科学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和研究成果,应当及时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得到恰当合理的运用。
以这些测试获得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丰富信息,结合学生学业成绩、日常行为表现、教师和家长的观察记录等形成综合的诊断性评价意见,可以实现对于学生素质的一个基本把握。
虽然心理测量工具也有它的局限性,但通过综合性分析所得的结论还是可以比现行的评价方式更准确、更全面、更合理。
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过程也是他们心理发展的过程,教育活动理应深入到心理的层次。
以心理层次的诊断为依据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正是使素质教育深入到心理层次的一个可操作的途径。
它将有利于教育学和心理学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的联合,也将有利于教育学自身通过与心理学的深入结合得到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一工作的实质就是让教育学和心理学联姻推动素质教育。
知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社会、生活知识是一个人自身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学生在素质教育探索山东教育科研 1998・NO.6成长过程中所接受和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完全得自规定课程的学习,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各种渠道获得关于科学、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
一般说,在学生成长的各个年龄阶段,这些一般性的知识也有一个大致相应的水平,这些知识是学生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我们所说的一般知识层次的诊断,就是指对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具备的知识是否全面和达到应有水平做出诊断。
现行的学业成绩测试并不能考察学生这些一般知识方面的水平,这也是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缺陷。
一般知识层次的诊断,首先需要设计适当的测试量表和测试方法,完成这一设计需要从多方面做出努力和探索。
学科教学层次的诊断从形式上看与现行学科教学中的测验最为接近,现行的测验也具有一定诊断意义,有经验的教师也往往以自己的丰富经验对学生在各学科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做出正确的诊断。
我们所说的学科教学层次的诊断除在一般意义上反映学生学业成绩,借鉴教师丰富的诊断经验外还有意识地把诊断指向学生学习的心理活动,不但分析其学习表现,而且从心理层次上分析其学习表现的成因,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观察、思考、注意、记忆、联想、创造性思维等各种心理活动或状态与其学习表现的联系,分析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意志过程等诸方面心理因素以及它们与学生学习表现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
以这一层次的诊断与心理层次的诊断相对照、相结合,可以使教育活动在心理层次的操作更为深入、具体,获得对学生学习和心理发展过程更为完整的诊断性评价。
以上三个方面的诊断在目前完全实现还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一定的准备过程,主要是一般知识层次的诊断还没有可供使用的量表;再就是学科教学层次的诊断也需要科研人员与教学人员相配合,摸索经验;心理层次的诊断由于有现成的测试工具,较为容易实现。
目前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在学生中进行多种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此基础上以心理层次的诊断和现行教学过程中的学业成绩的测试配合,也能达到一定效果。
国外对诊断式教学的一个批评是“学生不是病人,学生需要的是教育不是诊断”对此,我们虽不完全赞同,但我们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把诊断过程隐蔽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之后是有必要的。
我们把这一原则称为隐蔽性原则。
由于贯彻隐蔽性原则,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在形式上与以往没有什么不同,主要的诊断过程均由研究人员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外进行。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指导以诊断性评价为依据,但学生除参加某些必须参加的测试外,并没有感觉到诊断活动的存在。
这样可以避免使学生被当做病人而处于不利于成长的位置。
我们关于诊断式教学的设想,还包含有关于改变教师职业形象的考虑。
十几年前当我们还在学习的时候,曾因为让・皮亚杰在《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一书中的论述而受到震动。
在这本书中他对教师的职业形象作过这样的描述:“在我们的社会里,教育工作者这个职业还没有取得它正常的地位,还没有在学术价值的等级上,享有一定的权利。
一位律师,即使不是出色的律师,也被人认为具有受尊重并且值得受尊重的学问,即法律,而一位律师在特权上符合于大学教师中明确规定的某些级别。
一位医生,即使并不总是治愈病人,也是代表着一门受尊重的科学,掌握这门科学是需要长久的而勤奋努力的过程的。
一位工程师,象医生一样,也是代表着一门科学和一种技术的。
一位大学教师也是代表着他所讲授的这门科学以及他对这门科学钻研的程度。
跟以上这些情况相对比,一位中、小学教师就缺少这种可资比较的学术声誉。
……别人认为,尤其坏的是,他们自己也认为:学校教师无论从技术或科学的创造性上来说都不是一个专家,而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这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事”。
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一种被广泛接受的传统,甚至表现在中小学教师的专业训练中。
对此,皮亚杰在书中写道:“中学教师是在大学里训练的,即使如此,这种训练也完全是从他将来要教的那门学科的角度出发的;至于教育学的训练,确切地讲来,或者是完全没有,或者仅有最少一点点。
至于小学教师则是单独从师范学校训练出来的,它和大学的科学研究工作完全没有直接的联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注意到,传统的制度对于教育体系曾经产生了多么致命的后果:首先,它已使得未来的中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有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可能(而在其它领域,如数学、物理、语言学方面,都已经在中学教育里产生了非常富有成果的结论)。
其次,它已促使小学教师成了一群单独的具有内向性的知识阶层,受不到社会公正的承认,小学教师因此事实上脱离了当前的科学倾向,缺乏研究实验的气氛而使他们所遭遇的情境变得更坏”;“小学教师的职业训练在地位上是不同的,……它只限于一种狭隘的职业训练,而不象其他的学科,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新发展和探索的机会”。
皮亚杰认为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在职业训练和学术地位上的这种差别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划分高低时,唯一考虑的是教材内容的难易,而这只是按照知识本身的标准,而不是按照学生吸收这种知识的难易来考虑的。
”“而事实许可我们主张:儿童越小,对他们进行教学就愈难,而对于幼儿的教学未来的后果就愈有影响。
”皮亚杰还认为,由于对学校结果进行科学研究的工作这样少见或者这样缺乏,以至于“这样庞大的一个教育工作者队伍,现在这样专心致志地在全世界各地工作着,而且一般来讲,都具有胜任的能力,素质教育探索山东教育科研 1998・NO.6却产生不了杰出的科学研究者,能够使教育学变成一门既是科学的又是生动的学问,在立足于文科与理科方面的其他应用学科中占有它的正当的地位。
”他认为“教育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借助于别的学问来充实它的内容以及要他们从孤立的状态中解救出来,甚至说要医治他们的自卑感。
”他主张对于师资的训练必须包括有心理学的训练,并且这种训练不应仅限于讲授和应用几次测验,而应当亲自参与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
这样将“使得教育工作者们深信,他的学科包含有理论探索与技术改进的无限机会。
”“教师的专业就是经过这种科学研究而不再是一种普普通通的行业了,乃至超过了这种易动感情的职业范围而获得了象艺术与科学这类专业人员所具有的那种尊严了,因为有关儿童及其教育的科学乃是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今天尤为如此。
”我们之所以这样大量地引用皮亚杰三十多年前的论述,是因为这些论述已经把教师职业形象的问题提得如此尖锐,并且迄今为止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
科学的发展取决于实践的需要和激励。
如,教育教学的实践还没有对改变教师职业形象提供足够的激励条件,那么今天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十分迫切地对教育科学和教师职业形象提出了新的需求,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工作者应当联合起来为树立教师职业的新的专业形象作出探索。
我们希望诊断式教学能够成为这一探索的组成部分。
诊断式教学的设想在经过一个实验的阶段之后,各种诊断测试和分析评价及以此为依据的教育、教学工作最终都将由教师来完成,这将导致教师职业形象发生改变:教师的职业形象将不再仅仅依附于他所讲授的学科,而是立足于教育科学与心理科学结合的基础之上,他们将不会再被人鄙视为教书匠,而成为掌握严密的、必须经过艰苦努力才能获得的专业知识并且只有应用这些知识才能进行工作的科学工作者,“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对于教师将不再仅仅是一种比喻,而是在科学的和可操作的意义上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的专业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