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魅力与学术尊严中的哲学人生——刘同舫教授学术访谈录
刘再复谈读书、哲学重点
刘再复:让学问与心灵紧密连接他说,中国的“根”是文化。
但当下中国,人们的神经正在被金钱、权力、功名所抓住,一些人身上呈现的是民族劣根性的文化作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作家,刘再复先生日前在国内正式出版《刘再复作品八部》。
一时影响甚盛。
他曾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述等身,在文坛举足轻重。
出国后,他遍历天下,出任多所大学客座教授。
日前,应邀回国参加其母校厦门大学校庆时,这位去国多年的学者,接受了本报独家专访。
追求的是,更能生活在心灵之中华商报:您身兼学者与作家,平时角色如何转换?您认为对自己人生状态起巨大调整作用的,“首先是中外经典文学家,然后才是哲人学者”,为何“厚此薄彼”?喜欢哪些经典作品?刘再复:一般地说,学者是用头脑工作,作家则用心灵乃至全生命写作。
出国之后,我追求的人生状态之一是让学问与生命紧密衔接,也可以说是让学问与心灵紧密连接。
一旦连接了,转换角色就不太困难。
例如,上午我可以写《红楼梦悟》、《双典批判》,晚上我又可以写散文或散文诗,都是生命与心灵的需求。
出国之前,我不是这种状态,那时,主要的生命力必须投放到构筑学术专著上。
写作散文诗只是精神生活的“边角料”,常常只能偷闲而作,周末自己躲到居所附近的龙潭湖公园写一写。
尽管是“边角料”,但还是使自己放松一些。
每写一首散文诗,便是一次自己对自己的呼唤。
呼唤自己不要忘记本真角色,不要忘记自己是来自穷乡僻壤的赤条条的农家子,不要被愈来愈沉重的世俗角色所压垮、所变质。
我首先阅读中外文学家然后再阅读中外哲学家,除了文学职业的要求之外,也是因为在文学中,我更能保持自己生命的本真角色,更能生活在心灵之中,而不是生活在头脑之中,或者说,更能生活在情感之中,而不是生活在逻辑之中。
我对哲学和文学经典都喜欢,而最喜欢的是富有哲学意味的文学经典,例如希腊悲剧、索福克勒斯所著的《俄狄浦斯王》、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悲惨世界》、托尔斯泰的《复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卡夫卡的《审判》、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等。
两册旧体诗集和三位老人
两册旧体诗集和三位老人◎云从龙我不懂诗词格律,但也不掩对平平仄仄的喜爱。
平日负手冷摊、搜怪猎奇之际,甚为留意民国以来学人自印流通或公开出版的诗词集。
几年下来,小有收获,总数概有二三十种,尤以江右前辈学人之集居多。
在我看来,从民国到改革开放之际的学人诗词别有价值。
一则这代人经历了中西、古今、新旧之变,诗词于其而言已非平常本领,而能工于格律,熟于典故,擅于吟咏,实乃有大学问者;二则其后一代人尚能通音律者少之又少,偶尔能为者,亦大不如前。
今日有人好学贾岛,十有八九为老干体,其令人反胃程度,远甚十全老人(乾隆)“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之插科打诨语。
言归正传,说说我最近得到的这两册《方元诗词选》。
事情的起因,是某日偶尔在朋友圈看到有人晒出一册诗集《方元诗词选》。
作者刘方元,萍乡人氏,早年就读于湖南安化蓝田国立师范学院,学从钱基博先生。
我看到这些信息,一时来了兴趣,按图索骥到孔网去找,没想到竟意外收获了两册,一册是诗词选,一册是续集。
更意外的是,这两册扉页上都有签赠,对象是著名的文史学者刘世南先生。
民国十二年(1923年),刘世南出生在吉安。
在父亲垂训下,锻就了深厚的国学功底,尤其在诗词方面造诣甚深,其所著《清诗流派史》等书深为学界激赏。
2021年8月1日,先生驾鹤而去,享寿九十有九。
这两册书,除了刘方元的签名,里面还有很多世南老人的批注。
2015夏天,在一位友人的引荐下,我与世南老人有过唯一的一次接触。
时值炎暑,老人穿着半裤,摇着蒲扇,敞着衣襟,无所拘束,让人既觉得亲切又暗自仰慕。
老人与我不熟,并无多谈,只与友人谈一首新作的格律,专注而严谨。
可惜我学力浅薄,听他们对话,竟如听天人之语。
老人膝下无嗣,孤绝终生。
仙逝后二日,我在夜色掩映下前去吊唁,刚走到师大门口,暴雨狂作,电闪雷鸣。
到了楼上,见灵堂里只有一人守护,分外凄凉。
我跪在老人遗像前,行了三个礼,心里哽咽不已。
2023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全面解析参考资料《西方美学史重点笔记》
参考书目:《当代西方艺术哲学》
《当代西方艺术哲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朱狄
《朱狄学术论著六种: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的书名已表明作 者的一种愿望:想对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中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 比较系统的考察,以便把艺术哲学与美学趋同倾向更明确地表 现出来。在西方美学史上,艺术与美学的关系曾被看作是一种 从属关系,即美学包括了艺术哲学,艺术哲学是从属于美学的, 是美学的一个构成部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从属关系今 天已名存实亡。作为一种当代倾向,艺术哲学的地位显得愈来 愈重要了,和过去相比,艺术哲学与美学的重要性正在被颠倒 过来
参考书目:《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
《艺术人类学的本土视野》 方李莉 中国文联出版社 这本是方李莉老师的论文集,对于考点热点的熟悉很 有帮助。本书收录了作者从2001年至今关于艺术人类学 的理论思考、田野考察及个案研究论文。主要内容包括: 理论思考;个案研究;来自人类学的历史思考;杂文随笔。
参考书目:《中国原始艺术》
所以大家一方面要多做真题练习,理清考试范围是出自哪些书籍哪些资 料,出题的侧重点在哪些章节哪些内容,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答题论据的积 累,最终目的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答题思路和答题风格,建立自己的论据库。
参考资料:《艺术人类学重点汇总》 《艺术人类学重点汇总》 这本资料根据艺术人类学整理的重点笔记,相较于原书更容易 把握重点。重点难点特别标记,知识框架清晰,是复习的时候必 备的材料。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 中国文化史重点笔记这本资料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中国文化史的 重中之重以及难点的分析。
参考资料:《艺术人类学中国文化概论》 《艺术人类学中国文化概论》 这本资料为大家综合了艺术人类学关于《中国文化概论》的相 关知识,是一本很好的理论库。
高考作文典型参考事例20条
【素材一】查理周刊袭击案:批评的力量发生在法国巴黎《查理周刊》的恐怖袭击案,3名原教旨极端分子借口不满该周刊屡屡讽刺先知穆罕默德和原教旨主义,袭击了该刊的编辑部,酿成1945年后巴黎伤亡最惨烈的恐怖袭击事件。
原教旨、恐怖和暴力又能得到什么?甚至,连他们最想制止的讽刺和批评、最想做到的“弥谤”也是一枕黄粱,他们试图让世界上每一张发出令他们不安、不快的嘴闭上。
批评可以被批评,但批评的自由不容被剥夺,正如《查理周刊》沿用40年的格言:“我们不会投降”。
【素材二】陈寅恪——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一、学术成就1、精通近20个国家的语言2、没有博士头衔的陈寅恪,却被称为清华园中的“活字典”“教授的教授”3、晚年双目失明的陈寅恪耗费整整10年时间完成85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二、人格、气节(追求独立、自由)1、不吃日军面粉,拒绝台湾提供的优厚待遇。
2、在大灾难面前,陈寅恪始终恪守着民族的史学传统:“国可以亡,史不可断,只要还有人在书写她的历史,这个民族的文化就绵延不绝。
”3、建国后沉浸于学术研究的陈寅恪,拒绝出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二所所长一职。
4、他说:“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5、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
●多维解读1.学术标杆真正的学者,一定有士人的风骨。
其表现,就是坚持学术的标准,坚守学者的良知与良心。
陈寅恪可谓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民国学人的标杆式人物。
宝剑磨砺出,腊梅凌寒发。
就深刻与广博而言,现代养在深闺中的学者们确实无法与那一场腥风血雨中苦熬出来的陈寅恪们相比拟,而当代人谈到陈寅恪,流传最广的3句话为:“大师之后再无大师”;“三百年来仅此一人而已”;“我们是没有资格谈陈寅恪的”。
诚如易中天先生在《劝君免谈陈寅恪》中说:“陈寅恪是了不起,可惜我们学不来。
”理由有三:首先是“顶不住”,其次是“守不住”,第三是“耐不住”。
考研作文论说文 [1000字]
历年论说文考试主题总结命题作文审题以“小议企业领导者的素质”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议论文。
以“三鹿奶粉事件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
话题作文审题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这次激烈的招聘考试中,有些志在必得的应聘者未能通过,有些未抱希望的应聘者却取得了好成绩。
前者说,压力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压力,发挥了高水平。
看来,压力确实能破坏人的情绪。
但是,人们又常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这说明压力又不可缺少。
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发表议论,可以记叙经历,也可以抒发情感。
所写内容必须在“压力”的范围内。
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原则就是规矩,就是准绳,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原则上??,但是??”,请以“原则”与“原则上”为议题,写一篇论说文,约700字。
根据以下材料,自拟题目,撰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论说文。
在滑铁卢战役的第一阶段,拿破仑的部队兵分两路。
右翼由拿破仑亲自率领,在利尼迎战布鲁查尔;左翼由奈伊将军率领,在卡特勒布拉斯迎战威灵顿。
拿破仑和奈伊都打算进攻,而且,两个人都精心制定了对各自战事而言均为相当优秀的作战计划。
但不幸的是,这两个计划均打算用格鲁希指挥的后备部队,从侧翼给敌人以致命一击,但他们事前并没有就各自的计划交换意见。
当天的战斗中,拿破仑和奈伊所发布的命令又含糊不清,致使格鲁希的部队要么踌躇不前,要么在两个战场之间疲于奔命,一天之中没有投入任何一方的作战行动,最终导致拿破仑惨败。
语句精炼、简洁实例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以为横着切是错的。
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
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苹果的横断面上的那个果核组成的五角星。
可见如果不是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的,所以,这个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另辟蹊径,别有洞天。
南高—东大“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声音
付建舟I南高一东大"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声音文化南高一东大“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的另一种声音文/付建舟学界通常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发源于北京大 学。
“北大校格”被鲁迅概括为“新的,改造运动的先 锋”。
“北大精神”被概括为“科学的思想与方法”“民主与个体精神自由”“重新估定价值的怀疑主义精神”与“兼容并包的宽容精神”。
北京大学“新青年派”对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巨大贡献,已被公认且成为共识。
然而,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面、发出不间声音 的南高一东大(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东南大学的合称),学界却至今认识不足。
一个世纪以来,在论及“五四”新 文化运动时,南高一东大几被漠视.“学衡派”也只是作 为“新青年派”批判的对象被提及,起点陪衬作用。
笔者并不主张仅仅把北大的“新青年派”视为新文 化运动的唯一派别,而把南高一东大的“学衡派”排除在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外,视其为这场运动的反对派。
“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新青年派”所首倡,但该派只是 其中的一股力量,一股激进的处于主导地位的力量.而 “学衡派”则是另一股力量,一股保守的处于弱势地位的 力量,二者分别代表这场文化运动激进与保守的两个方 面,并形成该运动的有机整体:南高一东大:新文化运动的另一大本营如果说北大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那么南 高一东大可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大本营,在这 里产生了与北大"新青年派”观念迥异的另一个文化、学 术流派一“学衡派”。
“学衡派”可视为一股文化保守 主义势力。
该派的形成与南高一东大当时的校长郭秉文、副校长刘伯明以及教员柳治徵、梅光迪、吴宓、胡先骑等 人存在紧密的联系。
郭秉文(1880—1969),字鸿声,江苏江浦人。
1914 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南高”)教务主任、校长和国立 东南大学校长,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人之一。
人类解放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
人类解放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作者:刘同舫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他同时把西方与东方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对象纳入自己的学术研究体系,并从政治、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交叉加以研究,研究领域广博。
他对20世纪初德国知识传统的全面继承,特别是对马克思所开创的人类解放思想的纵深拓展,是人类精神文明领域中绚烂夺目的奇葩。
布洛赫的人类解放思想是通过他的希望哲学体系而呈现的,在价值取向与思考人类解放的实践态度上,他与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
他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汲取理论营养,并继承了马克思的人类解放思想。
布洛赫受俄国十月革命深刻影响,对二战期间俄国人民的革命道路及后来的俄国社会主义实践在总体上持支持态度,同时他又深度改造了以“苏联版”的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传统马克思主义。
在对人类解放道路的选择上,布洛赫强调救赎要靠人自身的力量来完成的内在反思的途径,但并不完全排斥诸如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等现实革命斗争的作用。
他试图通过揭示现代性处境下人类精神枯竭的悲惨状况,强化哲学反思的内在道路与希望哲学的作用,呼吁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希望精神来达致解放。
一、希望的本体论哲学体系的建构布洛赫认为,希望的踪影客观地贯穿于人类文化历史的始终,寄托着人类的文明,集中体现了人的本质与人类走向更美好未来的意图,希望范畴在布洛赫的理解中获得了开放性内涵。
但是,希望总是被人们遗忘,布洛赫由此感叹,人类的历史就是希望被遗忘的历史,因此必须重新反思历史。
他渴求以希望哲学的精神重构西方形而上学发展史,摒弃静态、僵化存在的形而上学体系,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乌托邦精神,建构起一种希望的本体论哲学体系。
布洛赫希望的本体论哲学体系主要由两部不同时期的关键性力作组成。
第一部是《乌托邦精神》(GeistderUtopie),它反映了青年布洛赫时期的希望哲学思想,标志着希望的本体论哲学体系初步形成。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2019)
序号
中文原著名称
中文原著 作者或主编
中文原著出版社
1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史
刘同舫
人民出版社
2 马克思哲学要义
赵敦华
3
主体人类学原理──“主体人类学 ”概念提出及知识体系建构
陈秉公
4
用时间消灭空间:论马克思恩格斯 的传播时空观
王晶
5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陈伟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42 新疆史前晚期社会的考古学研究 郭物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143 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 霍巍
144
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 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
刘庆柱
145 丝绸之路考古学研究
夏鼐
科学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146 东方后现代
曾艳兵
147
多元文化中的中国思想:21世纪跨 文化流通十六讲
杨永恒、陈升
商务印书馆 复旦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吉林人民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 江西教育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中华书局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鸿勋
甘肃教育出版社
166 史记与中国文学
张新科
167 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考述
赵昌平
168 艺术理论的文化逻辑
周宪
169 全球化进程中的儒学发展思潮
夏雪
170
圣愚之维:俄罗斯文学经典的一种 文化阐释
著名科学家科研诚信和学术风范故事汇编
著名科学家科研诚信和学术风范故事汇编科学界的发展离不开众多著名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和执着探索。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研作风的改变,科研诚信和学术风范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为您呈现一些著名科学家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范方面的故事,以期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1. 马克思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坚定信念和对真理的追求令人敬佩。
在他的研究生涯中,他面临着诸多困难和压力,然而,他始终不渝地坚守科研诚信的原则,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最终创造出了马克思主义伟大的学术体系。
马克思的故事告诉我们,科研诚信是科学家应当恪守的底线,也是取得真知的关键。
2. 居里夫人的勇于探索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两次诺贝尔奖得主,她以其对科学的执着和勇于探索精神而闻名于世。
在她的研究生涯中,她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然而,她始终不畏艰险,坚持进行深入的科研,最终发现了镭元素,为人类的科学知识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居里夫人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应当勇敢地追求真理,敢于探索未知的领域,这种勇气与探索精神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3. 爱因斯坦的谦逊和治学态度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以其出色的学术成就和谦逊的治学态度而为人称道。
爱因斯坦在他的学术生涯中,对于科学知识的追求和对于真理的坚持始终如一,他从不以自己的成就而自满,而是不断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爱因斯坦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严格的论证和验证,从不轻易就信奉某种学术观点。
爱因斯坦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应当怀着谦逊的心态对待学术研究,并且坚持对知识的求真精神。
总结回顾在科研诚信和学术风范方面,马克思、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都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家应当始终保持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和谦逊治学的态度,在科研道路上树立正确的科研伦理和学术风范。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的科学知识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同舫: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伟大贡献
刘同舫: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与伟大贡献编者按:科学认识和准确概括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贡献一直是国内外学界争论不休的理论话题。
为了避免出现拔高或贬低恩格斯思想的两种倾向,我们应对其思想进行整体性定位,既注重恩格斯思想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也注重将其置于更加宏阔的思想史视域中进行考察。
恩格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广泛传播,促进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的有机融合,并在诸多其他领域拥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对马克思思想的阐释依然是“走近”马克思的重要途径之一。
恩格斯的思想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术性与大众性的统一以及坚守根本和与时俱进的统一。
正确认识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贡献,并非旨在区分他与马克思之间地位高低、贡献大小与观点孰优的问题,而是通过考察恩格斯思想的个体创造和独特贡献,加深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全面把握。
恩格斯作为马克思的革命战友和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曾多次以“第二小提琴手”来定位自身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
但恩格斯的这一自我定位在国内外学界产生了不同的回响,学者们对恩格斯思想历史地位与贡献的判断仍未达成共识。
近年来,从具体的理论贡献来看,学界大多聚焦于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从探究的文本分布来看,学者们主要从《资本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恩格斯晚年书信等出发来探讨恩格斯的思想史意义。
这些理论成果为我们正确评判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贡献提供了重要参考,但由于切入点和关注文本的不同,导致结论上存有差异,因而从整体出发对恩格斯的思想进行科学评判十分必要。
一、恩格斯思想历史地位的整体性评判如何界定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一直是国内外学界争论不休的理论话题。
学界对恩格斯思想的评判大多聚焦于其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并由此产生了具有差异性的思想评价。
一是拔高恩格斯思想的历史地位,如国外有学者认为,恩格斯在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1]国内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贡献高于马克思,应被称为“第一小提琴手”。
关于文学与思想的答问——刘再复采访录
文艺 思想 、 美学 思 想 。 出 国之 后 我 在东 京 大学 (9 1 ) 19 年 的鲁 迅
住 不放 , 通读 透 。有 的书不 可信 , 可信 的读 读 不 了就扔 掉 。讲述 同一个 对象 、 同一 个专 题 , 往 往 有 许 多 书 , 们在 读 中可作 些 比较 。 比较 性 的 我 阅读很 能提 升 自己 。专业 之外 , 我选 择 各 种人 文基 本 经典 作 为 自己的 护身 符 ,经 常 阅读 、 重 复 阅 读 , 部 一 部 把 它 读 通 , 它 化 作 灵 魂 的 一 把 部分 , 如商 务 印 书馆 编 译 出版 的 西方 人 文 例
吴小 攀 :您 的 学术 研 究很 重 视 思想 见解 ,
也常 常提 出一些 他 人未 曾说 破 的见 解 , 这是 学 问与 思 想 的结合 。从哲 学 路 线上 看 , 更 多 的 您
有 普世 价值 , 它是从 个别 与 特殊而 来 的。 但 伟 大 的文学 经 典都 是 从 特殊 到一 般 。《 红 楼 梦 》 一个 家 , 特 殊 的一 个 贵族 之家 , 呈 写 很 但 现 出人 类 普 遍 的人 性 状 态与生 存 状态 , 人 性 对 具 有极 为深 刻 的认知 , 了不起 。审美 判断 、 很 文 学 批评 ,也应 从 特 殊 到一 般从 审 美感 觉 出发 , 就 是从 特 殊 出发 。而从 某 种标 准 出发 , 是从 则 般 出发 。从 概念 出发和从 某些 原则 出发 的文
刘同舫技术进步与正义困境
刘同舫技术进步与正义困境刘同舫,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正义问题关涉着人的生存实践方式和社会价值旨趣,落实在现实生活中的正义问题上往往体现为正义困境,即正义价值的承诺和正义价值的实现形式之间不一致的情形。
正义困境伴随人的存在样态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结构的变动而纷呈于不同的场域。
正义困境的多样表现与不同阶级对正义的差异性理解密切相关,社会分工推动形成了带有鲜明阶级差异性的正义观念,不同阶级的正义观念反映了各自独特的生产能力和利益需要,正义困境在不同的正义价值诉求及其物质力量的博弈中形成了复杂的表现样态。
尽管正义困境的场域在不同阶级对正义观念的独特理解和运用中不断发生改变,正义困境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形式逐渐凸显出来,但正义观念本身内蕴的对人的自由本质和劳动实践的深层关怀却未根本变质,而是始终深嵌于历史发展之中,私人领域形成的正义观念与公共生活确立的正义价值形态之间的矛盾成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挑战。
技术进步的自主性使得正义困境的场域发生了转化,人类基本生存领域中的正义困境逐渐转化为生产领域的正义难题,并构成现代人生存发展的根本矛盾和自我反思的聚焦点。
技术进步具有辩证性,它激发了人类劳动的潜能和物质生产力,致使劳动正义与资本正义、经济正义之间的冲突显示出来并得以自行化解,但正义困境的原初矛盾仍然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
技术进步下劳动正义如何在资本增殖和经济利益发展盛行的时代保持自身,构成了现代人寻求合理生存方式与确立正义价值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01正义困境的原初矛盾:伦理正义与政治正义的纠缠人类历史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正义一直被人们视为基本的价值追求,是维持人类社会生活有序性的基本伦理信念。
正义价值的理想形态受制于不同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及社会结构,必然与现实的正义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具体表现为社会生活中正义价值之间困境的发生与显现。
现实生活中诸多正义困境得以发生和突显的根源在于:公共性伦理规范的缺失、利益需要的差异和个体价值标尺的独立。
刘锡诚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及其学术史意义
《刘锡诚的治学精神、学术思想及其学术史意义》摘要:”②保持谦逊、“边缘”的心态,不让权力中心的种种“诱惑”代替自己的独立思考,方可写出“多少传世的作品”,在《人民文学》《文艺报》担任编辑和评论家期间,他不断发现并推出新人新作,甘心“为人作嫁”,如作家张弦、何士光、陈国凯等都曾直接得到过他的推荐和帮助,并因其评论而誉满文坛,”③也正因如此,文学理论家陈辽在《刘锡诚:三十五年四“转身”》一文中评价刘锡诚治学的四个阶段,说“他在文坛扬名以后,却在三十五年间完成了四次‘转身’,在四个不同领域内都作出了可圈可点、不同凡响的业绩”④刘锡诚先生是中国民间文学研究领域的大家,也是中国原始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先行者,还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文化学者。
在学界,不但他的治学成就和贡献常受人称誉,而且他的治学精神和高尚品德也常常为人津津乐道。
刘先生曾在不同场合、文章里说过这样的话:“我常以在田地里耕耘的农民自况,不管天气多么热,不管日头多么毒,在没有干到地头之前,总是弯着腰挥汗如雨地劳作,直到地头,才肯直起腰来,这时孤独的心绪一扫而光,顿时从心底里迸发出来的是一种胜利者的豪情。
我的一生就像是一个永远在劳作中的农民,靠毅力、靠勤奋支持着我的理想,靠汗水浇灌着我的土地。
”①可以说,“农民”式的治学精神贯穿其一生,翻阅他那二十余本专著、文集、散文和翻译,一百多本主编和选编的丛书,一千五百余篇文章,便可深深地感受到先生用力之勤,甚至他的新浪博客、民俗学博客和微信朋友圈至今也在持续更新中。
这里面既有大部头的皇皇巨著,如百万字《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九十万字《中国原始艺术》,也有见解独到的文学评论、扎实详细的文学史料钩沉,还有篇幅短小、情感真挚的散文随笔。
大到一部学术史的写作,小到与文坛友人往来的一封书信,每一点思考、每一段过往,他都真实地记录下来,就像农民收获时珍惜每一粒粮食一样,学术土壤里的“收成”,他一点都不肯浪费,真可谓是颗粒归仓。
重思“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经典命题
重思“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经典命题
刘同舫
【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3
【摘要】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在学界引发了诸多争论,其焦点在于如何理解“哲学家们”的指涉对象、马克思是否放弃“解释世界”的理论诉求以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探讨“哲学家们”的指涉对象理应自觉置于马克思创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学术背景和时代环境进行考察,马克思视域中的“哲学家们”实际上具体指向某一类人;在是否放弃“解释世界”的诉求上,马克思确实舍弃了哲学性质维度的“解释世界”,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哲学认知意义上的“解释世界”;在“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上,要结合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进程以及哲学观变革的意义予以整体审视。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对继承与发扬马克思的实践哲学精神及其价值旨趣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7页(P5-11)
【作者】刘同舫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0
【相关文献】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内在贯通
2.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思考
3.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论马克思哲学实现人的本质的生活旨归
4.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论马克思哲学实现人的本质的生活旨归
5.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略谈马克思哲学的双重功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气度的形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文化气度的形塑
刘同舫
【期刊名称】《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4()1
【摘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蕴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精神气质与追求天下大同的内在品格。
中华文明在古今传承中映射出经久不衰的旺盛生命力,体现了文化多元化与一体化相统一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并且伴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进程而越发彰显民族性、时代性与世界性的文化精神。
中华文明始终秉持人类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批判性审思“西方中心主义”二元对立的“比较式思维”,提出走向“合作式对话”的崭新文化气象。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中国方案,内在潜藏关切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公共性价值共识,擘画了世界文明互鉴共赢的文化图景,积极塑造和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气度。
【总页数】8页(P5-12)
【作者】刘同舫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国际秩序观塑构中的文化特质——兼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渊源
2.习近平\"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升华:从构建\r\"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3.从理想到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依据——从“真正的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条件的转变
4.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法治遵循——从中华民族共同体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5.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依据、重大意义及实践——评《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个 人从事 学术 事 业 的初 期 , 恰逢 网络 科技 开 始迅猛 发展 , 我意识到 , 技 术 充 斥 构 建 的不 仅 是 一 个 虚拟 的网络世 界 , 也是 一 个 充满 着 问题 的矛 盾 世
界 。面 对这 种现 实境 遇 , 我 研 究 的着 眼 点主 要 在部
2 0 1 2 年第 5期主体 转载 、 《 光 明 日报 》 理论版 2 0 1 2
裨益 。
一
辩 证地把 握 理 性 和 非理 性 在 科 学 技 术 活 动 中 的张 力 问题 ; 对技 术 的本 性 进 行 思 考 , 认 识 到 技 术 的工
具性 实 质上是 人性 与物 性 的统 一 , 但两 者 之 间 不 同 程度 的彰 显而 导致 的失 衡 , 是 造成 技 术 化 过程 中种 种 危机 和 困境 的原 因所 在 ; 思考 现 实 的人 的 生存 方 式 问题 , 将 技 术 的边 界 和 人 的底 线 结 合起 来 探 讨 , 寻找 克服技 术 的非 人性 效 应 的 可 能 出路 。 由此 , 我 开始揭 示技术 与政 治 的双 向互动 关 系 , 尝 试提 出诗
、
学 术 主题 : 哲 学 视 野 的转 向
与 人 类 解 放 理 论 的探 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于( 尚艳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报 编 辑 部 副 研 究 员) : 刘教 授 您好 , 很 高兴有 机会 采 访 您 。近年 来 您
的 学术 成果接 连 不断 , 引起 了不 少理论 工 作 者 的 关 注 。我们 注意 到 , 在 您 的研 究领 域 中可 以找 到 一 个 核 心 关键 词—— 人 类 解放 , 这 与 您在 初 期 的 学 术研
题研 究 的广度 和高 度 。应该 说 , 同一 主题 不 同维度 的研 究对 一个学 者 的学 术 生涯 来说 , 可 以各 自相对 独 立 。但 我认 为 , 两 者互 为 前提 是基 本 的关 系 , 无 论 是 宏观 的大课 题还 是 微 观 的小课 题 , 我都 力 图 能
够 求真 务实 , 大题 小做 、 小题 深做 。
现于学界 , 受 到 学 界 广 泛 的 关 注 。近 年 来 , 刘 教 授
到宏观 的总体 变化 过程 , 这 与 不 同时 期现 实 生 活给
予我对 哲 学和 人 生 的 思 考 有 着 一 定 的 联 系 。从 学
术研 究 的角度 上 看 , 对 具体 、 微 观 问题 的研 究 是 重 要的 , 它有 助于对 问题 的深 度探 讨 ; 对抽象 、 宏 观 问
的现 实生存性 质进 行 思考 , 揭 示 科 学技 术 活动 在 本 质上 是理性和 非理 性 的统 ~ , 强 调 在 历 史 的视 野下
本刊 此次 对刘教 授 的采访 , 不仅 着 重于 全 面 了
解刘教授多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多维度思
考, 尤其 关注他 对人 类 解放 理 论及 其 当代价 值 的深 入探 讨 , 与 此 同时 , 还 特 别 呈现 了 刘教 授 严 谨 的 治 学特 点及 独特 的育 人方 式 , 以期 为年 轻 学 者在 学 人 品格 、 学术 态度 、 为师之道 等方面提供借 鉴 , 带 来
华 南师范 大 学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2 0 1 5年第 2期
多年来 , 刘 同舫 教 授 潜心 于 马 克思 主 义哲 学 研 究, 其对 马克 思人 类解 放理 论 等 问题 的深 度探 讨 已 以专著 、 论文 、 学 术 访 谈 和 学 术 讲 座 等 多 种 方 式 呈
年 1 0月 9目论 点摘 登 ) 、 《 西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理 论
性 质与 中 国意 义》( 载《 中 国社 会 科 学 1 2 0 1 0年 第 5
门哲 学和分 支哲 学上 , 倾 向于从 技 术 的 角度 出发 来 思 考 网络科技 时 代所 应 当 引起 关注 的重 大 问题 , 将 视 角 与哲学 世 界 观 的基 本 要 素 结 合 起 来 探 索 技 术
的批 判 性 重 构 》( 载《 中 国社 会 科 学 》 2 0 1 5年 第 2 期) 、 《 马 克 思 人 类 解 放 理 论 的叙 事 结 构 及 实 现 方
岭 南 学 术
式》 ( 载《 中 国社会 科学 1 2 0 1 2年第 8期 , 被《 新 华文
摘1 2 0 1 2年 第 2 4期 、 《 高 等 学校 文科 学 术 文摘》
意化 对 待 自然 以及 构建 生态 社 会政 治 。同时 , 弓 1 进
和深 度评 析 了 当 代 英 美马 克 思 主 义 代 表 人 物 芬 伯
格 的技 术政 治 学 观 点 , 探 索 技 术 的民 主化 转 化 , 即
如何 将技 术从 承 载 维护 资本 主 义 统 治 阶 层 特 权 地
学1 2 0 0 8年 第 3期 , 被《 新华文摘1 2 0 0 8年 第 1 6期
@
主体 转 载 、 《 光 明 日报》 理论版 2 0 0 8年 6月 1 0 日论
点搞 登 ) 等作 品 中。
名 家 访 谈
社 会 中可能存 在 的 网络堕 落 现 象 ; 对科 学 技 术 活动
哲 学领 域 的前沿 问题 。例 如 , 着 眼 网络 问题 思 考 网 络 道德 建设 的现 实意 义 和实 践 路径 , 以矫 正 在 网络
期, 被《 新华文摘1 2 0 1 0年第 2 4期主体转 载) 、 《 人
类解 放 的进程 与社 会形 态 的嬗 变 》 ( 载《 中 国社 会 科
的学术核心观点较为集 中地体现在其专著《 理想与
现 实 之间 的人 类解 放 境 界 》( 人 民出版社 2 0 1 3年 版) 和《 马克 思人 类解 放 理论 的演 进 逻辑 》 ( 人 民 出
版社 2 0 1 1 年版 ) ; 论 文《 启 蒙 理性 及现 代性 : 马 克思
题 的研究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学科影响力 , 它凸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