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艺复兴的可能性
中国的文艺复兴将在什么时候发生
中国的文艺复兴将在什么时候发生文艺复兴是一个思想与观念的开放过程。
对于中国来说,这样的复兴是一种双向的开放,既是对自身与外部的开放,也是对过去与未来的开放。
文艺复兴并不意味着重新发现和模仿古代,它是一个充满创造的伟大运动。
只有充分地双向开放,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人物,产生伟大的作品。
文艺复兴,狭义地说是西方资本主义在生产力提升后,新兴资产阶级不满封建社会和教会的控制,从而兴起的一场思想上的启蒙运动;广义地说是在文学、艺术、音乐、等思想领域上崇尚曾经灿烂过的文明。
而我所论的是狭义上的文艺复兴。
要探究中国的文艺复兴,就要对比西方的文艺复兴的原因。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
政治上的君主专制的加强使皇权的极度膨胀,民主制度难以形成。
这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中世纪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在生产力的发展等多种条件的促生下,于欧洲的意大利首先出现。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也为这场思想运动的兴起提供了可能。
文化上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
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在教会的管制下,中世纪的文学艺术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加上黑死病在欧洲的蔓延,也加剧了人们心中的恐慌,使得人们开始怀疑宗教神学的绝对权威。
城市经济的繁荣,使事业成功财富巨大的富商、作坊主和银行家等更加相信个人的价值和力量,更加充满创新进取、冒险求胜的精神,多才多艺、高雅博学之士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这为文艺复兴的发生提供了深厚的物质基础和适宜的社会环境。
西欧的文艺复兴是建立在生产力的提高的基础上,然而中国的文艺复兴是否有发生过?对比西欧的文艺复兴,我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确发生过文艺复兴,严格意义上是从废除科举制度开始,至抗日战争爆发为止。
在政治方面,当时的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清王朝的统治、中华民国、清及袁世凯的复辟王朝、军阀割据为主体,伴随外国侵略的干涉,是接触先进文明,解放社会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社会
中国的文艺复兴与现代社会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一个热烈讨论的话题就是中国是否存在一次文艺复兴的机会。
文艺复兴,是指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思想和观念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发生了深刻变革的现象。
而目前的中国,正处于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期,同时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密切,这些都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与机会。
一、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思想,即人的尊严和价值的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充分发挥人的才智和创造力,使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尊重,与现代民主思想密切相关。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和谐共处的思想,这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提供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二、文艺复兴的艺术表现文艺复兴的艺术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共性。
多样性表现在它不仅包括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单一艺术领域内的发展,还包括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
而共性则在于文艺复兴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特征。
在中国,近年来,文学创作、电影表演、书法艺术等领域都出现了一股新的创作热潮,许多中国新生代艺术家和作家打破了传统的陈旧观念,推陈出新,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有力量。
例如,能够深刻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小说,具有较高的文艺复兴价值。
三、文艺复兴的意义文艺复兴所展现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成果,不仅具有时代转换的作用,也蕴含着宣扬人类文明进步的使命。
对于中国来说,文艺复兴将不仅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有益的思想和道德指导,也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传递本土文化成果和价值,提升国际文化影响力。
四、文艺复兴与现代社会当代社会的发展既需要科技、经济的进步,也需要文化、思想的繁荣。
而文艺复兴则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启发和文化养分,可以迎合年轻人的文化需求,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现代社会,许多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都得到了广泛使用,无论是流行音乐、网络文学、短视频还是其他文艺作品,都在影响着人们的品味和审美观念。
总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机遇,文化、艺术、哲学、科学等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有望成为推动中国不断进步的强大力量。
文艺复兴的原因
文艺复兴产生的原因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资产阶级希望冲破教会神学的束缚。
二、11世纪以后,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大学提供了基本的生存环境与物质保障。
当然,还有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呼唤更丰富的教育形式来满足求知需求。
另外,十字军东征带回了很多东方的文献,然后西欧通过翻译的形式再次认识了古希腊文献,尤其是借助阿拉伯语的译本重新发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大学的兴起。
三、城市的发展和繁荣。
四、还有些历史必然因素,比如人们对教皇信仰的危机和教皇权利的衰落。
教廷内部长期腐败,榨取民脂民膏,造成了人民的不满。
百年的瘟疫和教廷分裂也动摇了人们对教皇的信仰。
于是人们的思想从宗教转向了艺术和科学研究。
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意大利当时以城市经济繁荣为特点,商业和城市手工业发达,封建势力的基础——农业不很突出。
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文艺复兴运动是很自然的。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中国文艺复兴是一个复杂和多层次的概念,它往往被看作是回应西方文艺复兴的一个尝试,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标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和发展两个方面来探讨中国文艺复兴的意义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中国文艺复兴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开始逐渐沦为被列强奴役的半殖民地地位,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逐渐加快,并引起了中国文化界的强烈反响。
同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对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界在20世纪初期推行的一次文化革命。
它强烈批判了封建社会的观念和传统文化,呼吁实行科学、民主、新文明的理念,这一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影响深远。
二、发展中国文艺复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特点。
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到中叶的文艺革命,再到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复兴,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发展模式。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各种思潮交织,文化形态多样。
文学、艺术、思想、科学都在新文化运动以前的封建社会压抑下长期处于沉寂状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开端。
文艺革命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文艺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流,文艺创作出现了从主观性到现实主义的转变。
文艺家们在政治实践中吸纳思想,推崇自然、生活、真实主义,抛弃玄学、抽象主义等封建传统。
改革开放后,中国文化复兴更加深化。
尤其是在21世纪初,新时代下,中国文化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
网络媒体、互联网等新的文化形式的出现,为中国文化复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意义和影响中国文艺复兴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中国文化在文艺复兴过程中进行了创新和转型,重视现代文艺,提高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地位。
同时,中国文艺复兴的实现也能够推动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促进中国文艺的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
中国文艺复兴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化具有自身的特点和潜力。
中国文艺复兴的实现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开放的文化环境,需要多方合作和长期的发展。
中国,你需要一场文艺复兴
思想是社会的最大驱动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人是一种有思想的动物。人类前进的每一步,表面上是靠脚带动的,实际上却是由思想驱动的。而天地之间,个体为尊!只有个人的站立,才有中华的真正站立。只有观念的进步,才有社会的真正进步。
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文艺复兴前夜的热身动作,中国的今天有比上个世纪初更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国人从未像今天这样受到商业文明的浸润。导致“发现个人”的社会经济条件正在形成。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自由空间给思想和艺术的繁荣提供了温室。市场经济所孕育的中间阶层日益茁壮。互联网和市场经济所带动的全球化推动中国人与全球互联互通,使中国人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都有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向内走得更深、向外走得更远
西方的崛起和繁荣,首先要归功于文艺复兴运动,归功于个人的觉醒。中国的落后首先要归因于个人和个体意识长眠不醒。在没有出现文艺复兴的地方,理想中的人应该是卑微的、驯服的、听命的。个人不把自己看成是自己,他什么都可以是,就是不可以是他自己。个人就像是社会机器上的螺丝钉,被固定在命定的角色中,在僵化的社会秩序中动弹不得。一个有价值的人不是人,而只是为掌权者所用的人“材”!现世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不是“活生生的个人”,而是那些冰冷无情的集体。
近三十年来中国经过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道德水准的下降,诚信体系的崩溃,贫富差距的拉大,人的内心世界的空虚,自然环境的污染,气候条件的恶化等等。在此期间,西方人主导了几乎全世界的文化趋向,西方的强势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制度,也表现在文化艺术方面。在整个华人世界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学被排除在正规课程之外、被边缘化了。一个新兴的现代国家,必然产生与其性质、地位相适应的新文化。因此,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个历史趋势,不管你赞成还是反对,这个时代都会到来,只是它的成长需要时间。五四运动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达到目的,现在大家很渴望再来一次。
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说法
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说法
中国的文艺复兴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指的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一系列文化运动和思潮,旨在振兴中国传统艺术、文学和思想。
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即中国进入近代化进程的时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变革,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反思和探索传统文化以及与西方文化的对话。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推动文化变革和现代化进程,使中国能够适应当时全球化的文化和社会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知名的文化人物和学者,如鲁迅、梁启超、胡适、邹韬奋等,成为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代表,他们通过文学创作、文化批评和思想论述等方式,呼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倡导现代知识和西方思想的融合。
然而,对于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说法并没有普遍的共识,这是因为该概念在西方主要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相关联,所以将其应用到中国会存在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可能引发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在中国的情况下不适用这个术语,而更倾向于使用其他术语来描述中国的文化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总的来说,中国的文艺复兴的说法是有争议的,但文化
革新和现代化进程在中国的历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思想和实践
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思想和实践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政治危机。
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然而,在这一时期,中国的许多思想家和文艺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文化和文学创新路线,即文艺复兴的思想和实践。
这一思潮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启示。
一、文艺复兴的思想源流文艺复兴的思想在中国的源流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胡适的“百年文艺复兴论”。
这一思想的核心是将中国古代文学与现代西方文学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和文学形态。
胡适认为,中国传统文学要完全迎合现代化的需求,必须要有自由、平等、科学、民主这些现代核心价值观。
同时,他还提出了“文学为人类服务”的口号,强调文学要面向人民,反对陈旧落后的文艺观。
除了胡适之外,还有许多思想家都对文艺复兴的思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比如,杨红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复兴论”,认为文艺复兴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才能真正完成文化和文学的创新。
而鲁迅则注重文艺实践,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原则,探索文化和文学的新途径。
二、文艺复兴的实践文艺复兴的思想不仅影响了思想层面,还在文艺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初,中国文艺界正式进入了现代运动的阶段,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文艺人物。
比如,胡适、鲁迅、茅盾等,他们都是文艺复兴思潮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文艺产生了许多创新和变革。
在旧传统的文艺观念中,文艺作品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讴歌皇帝和封建道德,以及表达宗教信仰。
而在文艺复兴的实践中,文艺作品的目的变成了为人民服务和启迪智慧。
这样的文艺目标不仅把文艺从皇权投机和政小说中走出来,而且让文艺真正回到了人民的视野中。
除了目标的变革以外,文艺复兴的实践还表现为文学创作的突破和创新。
在此期间,出现了很多新兴的文学形态,如之后在台湾流行的新文学,还有我们今天所知的现代诗和小说。
这些文学形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使之免于流于陈旧、僵化之境。
中国为什么没有文艺复兴
我觉得有几点原因:1 光凭一个国家能难文艺复兴2 中国封建历史太长,从秦汉时代就已经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3 中国人对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没有西方人热烈,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虽然也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但它们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之中仍显单薄4 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度自唐宋之后急剧下降,我们拒绝其他的文化导致古代中国人很少会外语,而众所周知许多具有巨大成就的西方科学家都会至少一门外语(比如拉丁语或希腊语)5 中国并没有出现像大学一样的教育机构,中央集权垄断教育,要知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建立专门机构研究,很难再从实践中“偶然”得出。
这与所处时代无关,欧洲有这方面的传统导致他们即使在中世纪也能出现大学中国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还有地域文化的阻隔,以及庞大的人口所限。
中国具有两千年封建史,对于变革,中国具有多次的机会。
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元朝的部落共议制度,明朝的张居正变法,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思想运动的活跃和清朝早期贵族共和,都是中国的帝王政治体制发生变革的契机,但是全都以失败告终。
封建势力的强大。
中国以农业为国之本的国家。
中国的历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改换地主的斗争,走了李地主,来了朱地主,走马灯一样。
但是万变都不离其宗,土地所有权的斗争。
土地深深的禁锢了农民,使得国家的管理方式,变为地主收租子的方式。
除非天灾,或者地主收租子太狠,广大的人民,一般都会忍受,不会起来反抗这种政治制度。
在有地区差异大。
即使是现在,中国的地域仇恨或者说是偏见还是比比皆是。
上海人瞧不起苏北的,广东的瞧不起北方的,北京的瞧不起外地的。
即使没有仇恨,不同的地域的人,除了文字外,其他的交流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会不同,这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显现的,中国人心不齐原因之一,为何一个北方游牧或是渔猎小部落能够统治中国的原因。
而统治这样一个国家,集权的优越性越来越显现。
集权使得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政策得到推广,从而避免了无休止的纠纷,使得国家稳定,社会团结,皇权稳固。
中国为什么没有文艺复兴
我觉得有几点原因:1 光凭一个国家能难文艺复兴2 中国封建历史太长,从秦汉时代就已经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出现文艺复兴3 中国人对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没有西方人热烈,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中虽然也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但它们在浩瀚的文献海洋之中仍显单薄4 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度自唐宋之后急剧下降,我们拒绝其他的文化导致古代中国人很少会外语,而众所周知许多具有巨大成就的西方科学家都会至少一门外语(比如拉丁语或希腊语)5 中国并没有出现像大学一样的教育机构,中央集权垄断教育,要知道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建立专门机构研究,很难再从实践中“偶然”得出。
这与所处时代无关,欧洲有这方面的传统导致他们即使在中世纪也能出现大学中国的封建势力过于强大还有地域文化的阻隔,以及庞大的人口所限。
中国具有两千年封建史,对于变革,中国具有多次的机会。
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元朝的部落共议制度,明朝的张居正变法,明朝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和思想运动的活跃和清朝早期贵族共和,都是中国的帝王政治体制发生变革的契机,但是全都以失败告终。
封建势力的强大。
中国以农业为国之本的国家。
中国的历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改换地主的斗争,走了李地主,来了朱地主,走马灯一样。
但是万变都不离其宗,土地所有权的斗争。
土地深深的禁锢了农民,使得国家的管理方式,变为地主收租子的方式。
除非天灾,或者地主收租子太狠,广大的人民,一般都会忍受,不会起来反抗这种政治制度。
在有地区差异大。
即使是现在,中国的地域仇恨或者说是偏见还是比比皆是。
上海人瞧不起苏北的,广东的瞧不起北方的,北京的瞧不起外地的。
即使没有仇恨,不同的地域的人,除了文字外,其他的交流语言,生活习惯,思维方式都会不同,这也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多次显现的,中国人心不齐原因之一,为何一个北方游牧或是渔猎小部落能够统治中国的原因。
而统治这样一个国家,集权的优越性越来越显现。
集权使得思想统一,步调一致,政策得到推广,从而避免了无休止的纠纷,使得国家稳定,社会团结,皇权稳固。
中国为何没有文艺复兴
中国为何没有出现文艺复兴运动:从科学和管理学角度偷看历史之22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文艺复兴运动”:从科学和管理学角度偷看历史之二十二昨天,2月15日,是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的生日。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重要人物。
伽利略生于意大利比萨(当时为佛罗伦萨公爵领地),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佛罗伦萨,所以可以说伽利略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硕果。
绝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西方社会的兴起,起因于文艺复兴运动。
这就让我们要问:为什么中国没有“文艺复兴运动”而使中国社会国家兴旺发达呢?中国为什么没有“文艺复兴运动”,这是一个沉重的历史学话题。
按照历史学家莫里斯的说法,中国从6世纪初到18世纪初,文明的发展水平是超过西方的,特别是11世纪的北宋中国,文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了西方,这时,中国或者说东方,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的迹象。
的确如此,11世纪晚期,欧阳修就发起了“古文运动”倡导“重古文而不废骈文”,带来了文学的大繁荣,重古文,颇有文艺复兴的味道。
与重古文相伴的是,当时绘画艺术也繁荣昌盛起来,以至于最终产生《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伟大作品。
要复兴古文,重视绘画,这多么像文艺复兴运动呀!关于欧阳修,百度百科见/view/2544.htm,维基百科见/zh-cn/欧阳修从管理学角度看,文学革命是变革的信号,它为变革准备理论,但是社会要发达当然仅有文学革命时不够的,还需要有人力资源。
“文艺复兴运动”就出了主要的人力资源人物——科学探索人物达芬奇,他为西方科学探索奠定科学资源。
关于达芬奇的维基百科可见/wiki/%E5%88%97%E5%A5%A5%E7%BA%B3%E5%A4%9A%C2%B7%E8%B E%BE%C2%B7%E8%8A%AC%E5%A5%87中国的情况怎么样?莫里斯认为,11世纪的中国就出现了一个堪称达芬奇的人物——沈括。
文艺复兴的原因及实质
文艺复兴的原因及实质一、引子文艺复兴是指在14至17世纪的欧洲,特别是在意大利,出现的一种文化运动。
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原因和实质两个方面分析文艺复兴的背景及其意义。
二、原因1. 文艺复兴的宗教背景在中世纪,基督教占据了欧洲几乎所有国家的宗教地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的腐败现象逐渐明显,贪婪和道德堕落成为教会的普遍问题。
因此,一些人开始反思宗教的本质,并希望通过研究古典文化来找到更纯粹的宗教信仰。
2. 古典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遗产。
这种对古典文化的热情激发了人们对于人类智慧、自由和创造力的追求。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人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逐渐加深,这为文艺复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3. 城市经济的兴起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城市经济开始蓬勃发展。
贸易的繁荣和城市的富裕创造了一个富有创造力和文化活力的环境。
商人和贵族开始支持艺术家和学者,使他们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并创造出更多的艺术作品。
三、实质1. 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
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人文主义者相信人类能够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们崇尚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2. 艺术和科学的进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和科学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在艺术方面,画家如达·芬奇和拉斐尔通过研究人体和透视法,创造出了更加真实和逼真的作品。
在科学方面,伽利略通过对天文学的研究,推翻了传统的宇宙观念,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纪元。
3.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人们通过书籍、艺术品和学术交流,将知识和思想传播到各个角落。
这种跨国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艺术和科学的发展,也推动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经济和政治联系。
四、结论文艺复兴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宗教背景、古典文化的发现和研究、城市经济的兴起等多个因素。
文艺复兴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艺复兴未来的发展趋势
文艺复兴未来的发展趋势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国际化和全球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文艺复兴将越来越受到国际影响和交流。
艺术家和文化工作者将更加关注全球议题和跨文化交流,作品也将融合不同文化元素。
2. 数字化和科技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文艺复兴也将不可避免地与数字技术相结合。
数字艺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和表达方式。
3. 多元化和包容性:文艺复兴将更加关注和呈现多元化的世界观,并推动社会的包容性。
艺术家将更多地关注社会公正、人权、性别平等等议题,并通过作品发声,呼吁社会变革和进步。
4. 可持续性和环境保护:未来文艺复兴将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
艺术家将关注环境问题,通过作品唤起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并提倡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5. 参与性和互动性:随着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文艺复兴将越来越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
艺术家将更多地倾听观众的声音和反馈,通过互动展览、虚拟艺术空间等创新方式促进观众与作品的互动。
总之,未来的文艺复兴将更加国际化、数字化、多元化、环境友好、参与性和互动性,并将更多地与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相关联,引领着人们对世界的思考和改变。
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缘由
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缘由20世纪初,中国正面临着危机重重的局面。
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民经济落后,国家面临外来侵略和分裂的威胁。
这种局面下,文艺复兴成为了一股热潮。
20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缘由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中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启示。
一、传统文化的困局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处于相对稳定的发展状态。
然而,19世纪的鸦片战争打破了这种稳定局面,中国成为了殖民势力的玩物。
清朝政府的封建专制和对西方知识的排斥,加剧了中国的困境。
这一时期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反传统思潮,近代思想的引入和儒家经学的批判成为了中国文化革命各学派的共同特点。
在中国文化领域内,新文化运动是最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和思想借鉴的历史事件之一。
由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担任其代表人物,它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文化运动主张实用主义和倡导现代科学文化,它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宗教和哲学思想,并敦促中国人以其自己的思维方式思考他们世界的未来方向。
二、现代文化的契机20世纪初,近代文化浪潮袭来。
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深入,人民不断地接触到西方现代文明的各种方面。
对于年轻的知识分子们来说,这种新的文化索引明显地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尤其是西方的现代主义文艺运动,带给了中国文化界一部分思想启示,它挑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僵化的主流思维,发掘了那些先锋思想和艺术风格。
这时期的文化运动其实是一个走向自由的历程。
它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变得更加开放和富有创造性。
文化运动还使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提高。
不断有具有激进思想的作品横空出世,不断召唤和与社会现实的直接连结,不断促使当时的中国文学,艺术、音乐等文艺门类各自进步促进,中国文艺复兴可谓是出现了一点眉目。
三、历史的变迁20世纪的中国对于文艺的运动和发展注定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
中国在过去的多年里尽管一直在经历着巨大的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但始终不曾停止对于文学艺术的关注和探究。
民国时期的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
民国时期的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期之一。
自1912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政府逐渐稳定了局面,政治上的改革不断深入,文化思潮也日益涌现。
在这个关键时期里,中国的文艺复兴和思想启蒙迎来了重要的历史机遇。
一、文艺复兴的背景民国时期的文艺复兴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进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近代化进程,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加深。
伴随着社会观念、生活方式、艺术审美取向等方面的变革,传统文化的体系和价值体系已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同时,清王朝的统治也日益腐败,民间的反抗情绪逐渐高涨。
文艺复兴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
为了推动中国民族精神的崛起和现代文化的建设,一批文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们开始探索一条新的道路。
二、文艺复兴的特点民国时期的文艺复兴是一个多元化的现象。
横跨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其中以文学为代表的文艺复兴最为显著。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量涌现,包括了小说、诗歌、散文、杂文等多种形式。
在文学方面,文艺复兴的作品主张“真、善、美”的审美标准,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
众多的作家们,比如闻一多、郁达夫、丰子恺、钱钟书、沈从文等人,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拓展,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们反对庸俗、崇尚民间语言,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重塑和再创造,是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此外,民国时期的文艺复兴还呈现出独立自主、具有时代精神的特点。
由于社会变迁和文化冲击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多数鲜明反映了新的社会状况和人们的思想变革。
公理哲学、学生运动、民族生命力等思想都为这个时期的文艺复兴提供了重要的灵魂支撑。
这样的文艺作品更具有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许多作品对后来的文化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启蒙的倡导在民国时期,思想启蒙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运动之一。
中国文艺复兴反思文化繁荣和创新对社会的影响
中国文艺复兴反思文化繁荣和创新对社会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文艺复兴正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在文化繁荣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文艺复兴对社会的影响,从文化繁荣和创新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文化繁荣文艺复兴运动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文艺复兴运动强调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得到了重新评价和推崇。
传统的京剧、汉唱、国画等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出青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
其次,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更多的文化创作机会。
通过文艺复兴运动,人们对艺术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文艺市场逐渐繁荣起来。
电影、音乐、小说等多样化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满足了人们对多样化文化消费的需求。
再次,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在文艺复兴的引领下,文化创意产业、影视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这些产业的兴起为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也为社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创新中国文艺复兴运动为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首先,文艺复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学者和艺术家们试图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时代特色的艺术作品。
这种融合创新不仅让传统文化得到了延续,也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次,文艺复兴鼓励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通过文艺复兴运动,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度提高,引发了更多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从而,许多文艺作品开始关注社会议题,通过艺术的表达形式传递思想,引起社会的关注。
再次,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技与艺术的结合。
科技的发展为文艺的表达方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例如,在舞台表演中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数字艺术的创作等,使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生动。
综上所述,中国文艺复兴运动在文化繁荣和创新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文化繁荣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通过对创新的追求,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问题的思考和科技与艺术的结合提供了新的机遇。
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
李劼:中国文艺复兴的历史回眸和可能性空间●李劼一、历史回眸倘若作一个历史的平行比较的话,那么中国式的文艺复兴比欧洲早了五百年。
有宋年间的人文气象,与五百年后的意大利城邦十分相似,具有一种人的自我觉醒的品质,以及相应的人文关怀的自觉。
仅以边塞诗为例,便可看出这种特征。
唐朝的边塞诗聚焦的是“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而宋人的边塞诗牵挂的却是“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唐朝诗人之于功名的热衷,即便李白都未能免俗。
但这在有宋,足以与李白比肩的苏轼,尽管也会“老夫聊发少年狂”,但其内心深处却有着李白不曾有过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么人情味十足的幽思。
李白“我辈岂是蓬莱人”那样的功名心,在历经官场沉浮的苏轼,悄然转为对于人情、人世、人的命运的关切。
如此等等。
这样的人文内涵,也同样见诸画风的演变。
唐代名画所聚焦的是帝王(《步辇图》)、或者皇宫(《唐宫仕女图》),而宋代名画则倘佯于山水(《千里江山图》)或者流连忘返于人间烟火(《清明上河图》)。
这种演变相当接近于五百年后意大利绘画主题从救世主造型到芸芸众生的转换,其中最经典的缩影便是达芬奇从《最后的晚餐》到《蒙娜丽莎》的画作历程。
与之相应,宋代的书法艺术也与唐朝迥异其趣。
唐人书法虽有豪放不羁的狂草、或如禇遂良柔中有刚的优雅凤舞,但一路演变而至的,却是被后世视作典范的颜字和柳体;构架端庄,笔划生硬。
宋人书家似乎是故意跟这种范式性很强从而官气浓重的一笔一划开玩笑似的,将书法诉诸随心所欲的自由挥发。
且不说米南宫的意趣盎然,苏轼的即兴挥洒,即便是权高位重的蔡京,其书法也别有一番意趣。
后人评曰:“字势豪健,痛快视着”(《铁围山丛谈》)。
当然了,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中,米芾居首。
这不仅因为其嵇康阮籍式自由秉性,同样缘自他随兴不羁而为时人无出其右的书法成就。
正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贵族如美弟奇家族之于艺术尤其是歌剧的爱好,宋代有宋徽宗那样的皇帝,不止爱好艺术,而且径直成为书画家。
文艺复兴是不是历史的必然
文艺复兴是不是历史的必然
答案:可以说是必然的,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到17世纪,大航海时代是15到17世纪,处于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也是几乎同时建立,而中国此时正是明朝。
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的最初诉求是开辟欧亚海上贸易通道,因为陆上贸易量扩大后,必然催生出传统丝绸之路关键节点上的强权国家,比如奥斯曼帝国,而贸易扩大必然带来知识技术的交流扩大,而强权国家对贸易的控制又会加强开辟新商路的需求,于是需求和技术还有资金就能够很好的结合在一起。
中国是否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儒家文化)?
中国是否需要一场文艺复兴(儒家文化)?中国需要文艺复兴,但不是复兴儒家,而是否定儒家,击垮儒家文化余孽。
儒家糟粕腌了中国人两千年,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国人,我举个例子,学而优则仕,中国人至今仍然以当官为荣,以脱产为荣,学习的目标不是为了搞科研,搞技术,不是为了保国富民,而是脱产,去管人。
新中国建国已经七十余年,拿到的诺奖屈指可数,而邻国日本隔几年就拿一个,我们跟日本在人种上是一样的,但科技发展上却落后,除了历史原因导致我们起跑晚以外,就是因为以儒家为代表的糟粕思想,一直在影响社会发展。
欧洲的文艺复兴,是否定了中世纪的宗教文化,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我们的文艺复兴,就要否定伪儒伪释伪道三门伪学,复兴先秦诸子百家,百家争鸣。
1、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没有西方“一神论”或“多神论”的信仰,本质上是信“道”(但不是狭义的道家或道教),今天还讲“道理”和“良知”,并且,相信“道不远人,人能弘道”,靠人本有的“道心”而非外力来获得智慧和自由,除了中国圣贤,还有释迦牟尼主张内心觉悟。
2、任何固有思想体系,都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能放之四海皆准,更不可能亘古不变,那会导致思想僵化而失去生命力。
但中西先贤的思想和智慧,是可以指引人类探索前行的,哲学并非绝对真理,而是指引我们去反思,不断追求真理的思想方法。
3、中国文明的思想主线,是围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展开的,善恶都由心而生,也由心而灭。
一旦私欲膨胀成为主宰就是恶魔,一旦“道心”觉悟成为主导即是圣贤和觉者。
“人欲”本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并非洪水猛兽,只有不加节制的膨胀泛滥,才是万恶之源。
法律是硬规则,道德是软约束,都是外在施加来制约“人心”私欲膨胀的;但只有自己内在“道心”真正的觉悟才是出路,能够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是“儒道佛”共同的探索方向。
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是希望通过“理性”来获得知识,从而建立真正的美德。
但其后人走上了“纯粹理性”之路,否定感性和情感与真理的关联,优点是在自然科学上取得决定性的优势,不利在于人生和社会问题,不能脱离情感直觉,完全靠理性来有效解决,这是东方智慧和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
《将进酒》预言中国文艺复兴
《将进酒》预言中国文艺复兴《将进酒》预言中国文艺复兴著名学者汪宏华日前全新讲解唐诗《将进酒》,他认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八年的李白不是在酒中沉沦,而是超越,从“饮者”升华成了“隐者”。
他的劝酒是隐语,意在奉劝世人从物质享乐的泥潭中走出来,转向精神追求,最终实现比经济荣更高级的文艺复兴。
汪宏华还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不是指雄才伟略或李白自身的诗才,而是较为低级的体能与感性思维。
这种赚钱的本能人人都有,所以接下来是“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对此不屑一顾,他崇尚的是文艺创作之才。
原文如下:提起《将进酒》,人们大都会想到李白怀才不遇,如萧士所云:“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
果真是这样吗?我认为李白在后世遭受的冷遇和误解比唐朝严重得多。
事实上,自从李白经历一番宦海浮沉,发现自己的志趣和才干不在仕途以后,便不想做一个政治人,只想做一个文化人了。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即是明证。
“圣贤”代表李白早年的政治偶像,“饮者”代表他当下的文化理想——既饮且隐。
文化人关注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其声名自然比谋求现实利益的圣君贤相更高。
所以,此时的李白(51岁)是忧国忧民,而非个人的怀才不遇。
那么,在写作《将进酒》的天宝11年(752年),国家一派文治武功、人才济济,李白何忧之有呢?恰恰是因为社会太荣昌盛了!李白在隐逸八年之后,冷眼观察到当时的物质财富已经过剩,国民急需要补充精神食粮,提高文化素养。
他写作这首诗的目的便是呼吁朝野上下做这方面的思维转变。
在李白看来,金钱不是人生的目的,是用来实现精神价值的工具。
当然,饮酒也不是人生的目的。
在这里,酒已经成为了文化的外在形态,成为了金钱与诗赋转换的媒介。
先用钱买酒,再用酒激发人的灵感,写出好的作品,譬如诗中的“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譬如《将进酒》作品本身。
假设这种诗酒唱和的现象能蔚然成风,社会必然就会从经济荣走向更高级更伟大的文艺复兴。
饮者之李白无比浪漫,隐者之李白又无比理智,他意识到文艺复兴只是一个美丽的梦,不可能实现,所以最后感叹——“与尔同消万古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在《论中华文艺复兴》[1]中认为,中华民族应该实现伟大的科学文化艺术复兴。
借鉴欧洲“文艺复兴”的提法,这个伟大的科学文化艺术复兴可以称之为“中华文艺复兴”。
在该文中,我还认为,中华文艺复兴的涵义指的是,在古代有过繁荣辉煌历史的中华文化艺术,以科学、文化、艺术的持续普遍高涨,来恢复它的这种繁荣辉煌,并通过这种新的繁荣辉煌,使中华科学文化艺术重新走在世界各民族科学文化艺术发展的前列,使中华民族成员得到长期的理性熏陶,为中华民族的永久顺利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角度看问题,从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角度看问题,从我国具有与世界强国同等地位的角度看问题,中华文艺复兴的出现都有其必要性。
那么,中华文艺复兴的出现有没有可能呢?如果有,这种可能性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和论述。
一、中华民族经济、政治上的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民族文化上的复兴,使中华文艺复兴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2],因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起着根本的推动作用。
又由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列宁),社会经济发展对科学文化艺术发展的推动作用,会通过政治进行,所以,综合经济发展和政治的作用,就可以说:中华民族经济、政治上的发展,必然推动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艺术上的发展;中华民族经济、政治上的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民族在科学文化艺术上的复兴,使中华文艺复兴成为可能。
事实也是如此。
以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为目标的中国人民大革命的胜利,以及以粉碎林彪、“四人帮”集团,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的中国人民第二次政治解放,解放了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生产力,为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提供了政治保证。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又给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复兴奠定了牢固的物质基础。
有了政治保证,有了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就会成为可能。
二、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作为前一点(中华民族的经济复兴必然导致中华文艺复兴)的深化,我们要强调指出,在党的英明领导下,经过我国人民群众半个多世纪,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奋斗,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1)科学技术方面。
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863计划的成功,神州号飞船的升天与收回……这些事实都说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较强的物质基础。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仍处于较弱水平,但是,从科学技术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对经济发展贡献和科技对社会发展贡献等5组指标分析看,“近几年,每项指标均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的科技竞争力基本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科教兴国’战略已初见成效”,“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正蓄势待发”[3]。
显然,科技竞争力的平稳发展和蓄势待发,也说明我国科技的发展、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
(2)文化艺术方面。
虽然受到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急躁冒进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文化建设受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说来,主流是健康的,呈现过欣欣向荣景象。
改革开放又为文化事业迎来了改革、发展、繁荣的新局面。
因而,“文革”前17年的文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化建设,给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奠定了颇为雄厚的物质基础。
这种物质基础主要表现为:1.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建国以后,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持。
例如,到1999年,全国每年有25亿元用于文物保护事业。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750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近700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6万处。
经两次全国性文物普查,我国已知的地上地下文物有40余万处。
2.新的文化设施在祖国大地有如繁星在天。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直接用于文化设施建设的投资不会少于180亿元。
一批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已经耸立在祖国大地上。
总投资2.8亿元的国家图书馆,投资1.7亿元的深圳图书馆,投入6亿元的上海图书馆,投入1.3亿元的上海博物馆,以及投入近亿元的西藏图书馆,投入9000余万元的西藏博物馆等等,就是这种新的大型文化设施的代表。
3.文化市场已具规模,文化产业已经崛起。
我国的文化市场经过20多年的培育和建设,已经形成了综合性的市场体系和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共同繁荣的格局。
到1998年,仅文化部门管理的文化市场各类单位已达27.7万家,从业人员24万人,年实现利税额40.3亿元,新创增加值146.2亿元。
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已经崛起,产业总值成为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4]。
显然,不管是科学技术,还是文化艺术,都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有了这一定的物质基础,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持续普遍高涨就有了依托,中华科学文化艺术的复兴也就有了可靠的支点。
三、我国科学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已经为中华文艺复兴准备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
经过50多年的奋斗,我国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不仅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有了从自身发展中形成的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1)科学技术方面。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最近预言,中国科技水准将在21世纪三四十年代达到世界的最前线。
理由是:“中国科技发展如此迅速有其内在的基本原因,而这些原因在21世纪是更加强了,更巩固了。
”[5]这种“内在的基本原因”主要有“科教兴国”战略和对高素质科技人材的加强培养等等。
这些“内在的基本原因”无疑能成为我国科技发展、复兴的精神性的条件。
(2)文化艺术方面。
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一些外部因素对自身的纠缠,形成了一系列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发展、复兴准备好了精神条件和思想基础。
中华文化艺术摆脱了哪些外部因素的纠缠呢?1.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从封建的传统观念中挣脱出来。
中国有两三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历史,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封建思想在我国还大有市场,影响还很严重,但是,经过从“五四”运动开始的八九十年的努力斗争,中华文化艺术基本上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对自己的纠缠和制约,这应该是人们能够认同的结论。
2.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贯彻执行开始,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华文化艺术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
从20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华文化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民族解放、民族进步事业中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
然而,也有不足和弊端。
这种不足和弊端主要表现为文化艺术日益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转达,成为政治的工具,从而削弱了文化艺术自身的价值。
三中全会后出现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扭转了文化艺术政治化、政治意识形态化趋势,文化艺术也就日渐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桎梏,而使自身的价值日益得到恢复。
3.从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开始,中华文化艺术又踏上了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的道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国推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市场经济固有的求利原则、等价交换原则、自主性原则诱发出某些负面的影响(或者说伴生出一些不健康的、消极的,甚至是腐朽的、丑恶的东西),例如求利原则诱发出“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倾向;等价交换原则诱发出文化艺术领域的实惠化、金钱化现象;自主性原则诱发出与“自我利益”有关的各种形式的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等。
这些市场经济负面影响渗入到中华文化艺术领域,就使这个领域无序并让人担忧。
但是,从世纪之交开始,要求重建理性,要求回到文化艺术上面去的呼声频频,这又意味着中华文化艺术不久就会摆脱市场经济负面影响而走上新的成熟的道路。
总之,经过80多年的发展,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摆脱了封建传统观念、政治意识形态、市场经济负面影响之类的外力因素的桎梏,形成了标志着自己走向成熟的理念,这就为中华文化艺术的复兴提供了精神条件、思想基础。
四、中华文艺复兴已经有了一定的舆论基础。
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中华民族复兴伟大进程已经过去了50多年时间。
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过去了的50多年,就可知道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者说,中华文艺复兴并未进行,至少没有着力进行。
“1949~1978年是革命的时代,是政治压倒文化的时代,是动乱与痛苦的时代。
固然也有过伟大与辉煌,但在文化上却付出巨大代价:许多大师死于非命,许多有才华、在未来的10年、20年中有望成大师的‘苗子’半途‘夭折’,文化的继承、吸收、传递和创造进程中断了,人才的培养也出现‘断层’。
这些情况表明,1949~1978年与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不沾边。
1978年开始了一个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但从文化上看,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过去的近20年可以说是经济建设和经济创造的时代,是产生新型的企业家、经济家和创业者的时代,而文化发展总是滞后,新旧思想的大转换至今未完成,旧的时代精神过去了,新的时代精神尚在孕育之中,与此相应,文化过渡时期的产物总免不了带有混乱、浮躁、不定型等不成熟的产物”[6]。
这些情况表明,从1978年到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没有全面展开,或者说,还没有着力进行。
然而,正因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或中华文艺复兴)还未全面展开,还未着力进行,就有了足以成为中华文艺复兴舆论基础的舆情、舆论:(1)几年以前,哲学大师张岱年、东方学大师季羡林等,就讲过我国要搞文化复兴的话。
(2)我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回顾“新中国文化事业壮丽航程”之后,明确说到要“迎接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7]。
着名诗人、诗歌理论家郑敏热望“汉语诗歌有一个盛唐式的新阶段”[8],更多的诗人、诗歌爱好者则表示要“为中华诗国复兴而奋斗。
[9](3)社会学大师费孝通最近在《“三级两跳”中的文化思考》一文中,明确提出要搞“文艺复兴”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作了阐发。
费孝通先生是这样说的:“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
最近二十年的发展比较顺利,有些人就以为一切都很容易,认为生产力上来了就行了,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
实际上,我们与西方比,缺了‘文化复兴’的一段,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补课,它决定着人的素质。
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很好的素质,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
这是个文化问题,要更深一层去看。
”[10](重点为引者所加)在这段话里,费孝通先生尖锐地指出,现在中国的大问题是“知识落后于时代要求”,是“没有重视精神的方面”,是“缺乏人对理性的重视”,一言以蔽之,缺乏西方曾经进行过的“文艺复兴”运动。
怎么办?费孝通先生的回答是:既然“缺了‘文艺复兴’”,就“补课”,就补搞中华文艺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