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安学术思想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探讨

周平安学术思想初探

王玉光1,焦 扬2,黄秋琴2

(1 北京地坛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北京 100011;2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 100078)

关键词:周平安;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辨病论治

中图分类号:R4 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3250(2009)11 0821 02

周平安,国内知名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及疑难病症专家。发表专著6部,论文30余篇;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名医工作站名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周平安教授是新中国成立后高等中医院校培养的第一代中医,近40年来一直奋战在中医临床第一线,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急诊科和呼吸病科主任20余年。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他在强调完整继承、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现代医药学乃至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主张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对中西医结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强调正确评价辨病与辨证在认识疾病本质方面的不同作用和二者的互补,倡导借鉴病理生理学等现代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更深刻地认识病人各种临床表现的发生机制,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赋予西医病理生理以中医病证内涵,坚信辨病与辨证的有机结合将会促进中医学术的发展与进步。

1 借鉴西医病名系统和病机理论,深化中医病证认识

中医药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了丰富的有关 病 的理性认识,从历代中医著作中可以看到庞杂的病名系统以及很多因病而设的方法和方药,体现出古代医家以 病 为纲研究疾病实质,进而把握共性、探索规律的努力和成就。其中汉唐医学治疗杂病,大多是在针对专病设立专方、专药的前提下,进一步分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特性,进行相应的药物加减。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五十二病方 共记载疾病52类,100余种; 黄帝内经 中论述的病名有300多个,以病名为篇名的有 疟论 、 痹论 、 痿论 、 热论 等; 神农本草经 中所载的常山截疟、海藻治瘿、黄连治痢等,都是针对 病 治疗;张仲景 伤寒论 则将外感疾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等6大类, 金匮要略 以病名篇,成为辨病论治的典范; 千金方 、 外台秘要 集隋唐经验方之大成,专方专药见有 治瘿方 、 治消渴方 、 疟疾方 等。辨病系统在明清又得以发扬,对于不同温病的治疗,首先应区分暑温、湿温、温毒、秋燥等不同的病种,辨病论治。古人众多关于 病 的科学认识和历代医籍中大量针对专病的专方专药,值得后人认真总结和发掘。

中医学著作中关于疟疾的记载,即使现在看来仍然是基本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中医学对疾病认识方法的限制,中医药有关 病 的认识水平未能普遍达到与疟疾认识同样的高度。作为疾病的归纳方法,中医学所称的 病 ,如 黄疸 、 咳嗽 、 伤寒 、 中风 等,常常是以典型的体征、症状或病因命名的,除少数明显由特定病因所致者外,大多不够具体、准确,内涵模糊,外延宽泛,不能全面反映病因、病位、病变、病程等临床特征,不能深刻揭示特异性疾病的本质属性。因此,中医的辨病系统需要甄别和完善。

西医的病名反映了疾病的病因、病位、病变器官的病理变化、整体机能的反应状态、病程演变的阶段和预后等多方面的本质问题,人们可以通过病名基本了解病情轻重、病程演变、预后转归,从而可以采取更加有效的方法,积极主动地治疗、预防甚至消灭某种疾病。

周平安坚决反对抛弃中医学传统的疾病理论体系,单纯或主要采用西医辨病的中医临床模式,但也不赞成只知中医辨证、排除西医知识的 纯中医 临床模式。他认为现代中医应该在娴熟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借鉴必要的西医西药知识,中医药治疗疾病,不只是改善疾病症状,让患者感到舒适,更重要的是针对疾病的病理改变,使疾病从根本上得到好转。因此现代中医不仅应学习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体系,更应努力学习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探索疾病症状、体征的发生机制,这样才会有助于充分挖掘中医学对于疾病认识的科学内涵。西医疾病理论与中医疾病理论相互融合、相互借鉴,才能有助于汲取中医几千年来宝贵的临床经验,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把握疾病的本质,真正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举肺痹为例,肺痹病名肇始于 内经 , 内经 以降,代有学者论及本病,立本于宋元,敷扬于明清。 素问 痹论 论述肺痹为脏腑痹之一,其主要表现为皮肤不仁,肿痛,隐疹,烦闷喘而呕,喘息,发喘上气,其脉浮、微大,各代医家将肺痹另立一门,与哮、喘、咳嗽、肺痿毗邻、并列,不仅丰富了肺痹内容,而且在方药上补 内经 之不逮,但其疾病表现基本未超出

821

2009年第15卷第11期2009 Vol.15 No.11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 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黄帝内经 论述的范畴。周平安总结了历代关于肺痹的论述,借鉴现代医学关于咳喘类疾病的认识,认为肺痹与哮证、肺胀、喘证不同,是一独立的疾病,大致与肺间质疾病相当。从中医角度分析肺间质纤维化,从西医角度看肺痹,可以发现中西医在病因、症状、体征、预后等的认识具有显著的一致性。从病因学角度,继发于硬皮病之肺间质纤维化,类似于皮痹久舍于肺之肺痹,而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则与本脏自痹相当。他从历代中医古籍中搜集了很多肺痹医案和20首以肺痹为名的古方,并对近70味药物进行了归纳分析,认为就肺痹而言,肺气亏虚,为其病之根本,气虚气滞(虚气留滞)、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脉络闭塞、痰浊湿热阻滞等病机的相继出现,导致了肺痹的持续发展。肺痹的治疗宜以益气活血通络贯穿治疗始终,达到逆转其病理改变的目的。

2 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辨病可以把握疾病的本质、特点、转归、预后,以解决疾病的主要矛盾。疾病状态下,病的本质从根本上决定着证的变动和表现形式,辨证的目的是认识和解决疾病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而解决疾病某一阶段主要矛盾,必须服从于解决疾病整体过程的主要矛盾,因此辨病是纲,辨证是目,临诊时不能停留于辨识证候层面。周平安坚持先辨病、后辨证的临床诊疗原则,每每取得显著的疗效。

相对于辨病而言,周平安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药的主要特色,中医学的辨证是从机体的反应性角度来认识疾病,从分析疾病当时表现的症状、体征来认识临床表现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医主要通过辨证体现对于疾病的临床思维过程。周平安还深刻认识到辨证论治的主要精华在于不仅关注 人的病 ,而且更加关注 得病的人 ,辨证不仅辨别疾病本身表现的证,还包括病人的体质情况,患病原因,以及时令、季节、环境等。临床医生要把自己的基点放在认识每一个具体不同的病人身上,而这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个体化治疗,就是临床医生诊治病人的最高境界。

辨病可以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准确性,重点在全过程;辨证可以抓住疾病现阶段的具体特点和个体内环境状态,又有助于辨病的个体化、针对性,重点在现阶段。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既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认识,又有阶段性、现实性和灵活性认识,从而可以动态把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变化规律,准确辨别疾病性质、病位,明确所患何病、何证,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治疗。

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除外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癌等疾病),是呼吸科门诊最常见的病证。俗语称 诸病易治,咳嗽难医 ,而慢性咳嗽尤为难治。周平安认为, 黄帝内经 所言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即言咳嗽病因繁杂,而且涉及病种颇多。他在实践中发现,慢性顽固性咳嗽大多为咽喉源性咳嗽,表现以干咳少痰为主,中医历代治疗咳嗽的辨病处方中,治疗干咳的方药也大多明确提出突出的咽喉部症状,如止嗽散和金沸草散。结合现代医学慢性咳嗽的疾病谱系可知,鼻后滴综合征、咳嗽型哮喘、变应性咳嗽、胃 食管反流性咳嗽等疾病,多以咽喉部症状为突出表现,缓解咽喉部不适,消除咳嗽的诱因,是治疗此类疾病的关键环节。西医辨病可以了解鼻后滴综合征、咳嗽性哮喘、食管返流性咳嗽等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中医辨证则认为病位有在肺、肝、脾、胃的不同,在辨病的基础上,加强咽喉部的寒热虚实辨证,注重调肝、和胃、健脾,可首先使咽喉部刺激感减轻,之后痰块顺利咯出,咳嗽也随即迅速缓解。

周平安临床治疗慢性咳嗽时,还特别注重患者的体质因素和既往病史,如糖尿病患者感受邪气之后易化燥伤阴,阴虚燥咳常见;高血压病患者咳嗽则多表现为气火;肥胖患者痰湿突出;慢性胃病患者在外感邪气袭肺致咳嗽的同时,胃肠症状加重,肺胃失和较著;冠心病患者发生咳嗽之后,胸部闷胀、夜间咳重等气滞血瘀特点也较明显;儿童咳嗽,或肺气偏虚,易感外邪,或饮食不当,食积化火者。针对体质因素和宿疾制定比较全面的治疗方案,也是提高疗效的重要环节之一。

周平安参加起草了我国第一部SARS救治草案,他认为SARS的主要特点是病因病原清楚,病邪嗜肺,病情发展有明确的阶段性,中医应按照疾病分期辨证论治,强调祛邪为第一要务,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对于SARS等传染病来讲,邪气来袭是正气亏虚的病因。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邪去正自安,不可过早地补益或解表清热截断。

在长期的热病临床实践中,周平安注重外感热病的内伤病理基础及由内伤引起的病机、证治特点和转归的差异,强调 三因制宜 ;内伤发热则在明辨虚实、缓急基础上,注意外感邪气诱发加重的情况,扶正达邪,以 清 、 透 、 泄 三法给邪以出路,善以益气解毒清热透邪法治疗结缔组织疾病、肿瘤发热以及现代医学未明热。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周平安教授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其性轻虚,肺病病机总体为气机失调,气血不和,故用药宜以调理气机为主;同时主张肺居上焦,其位最高,用药宜轻,令药力轻清上行易达病所,不宜重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用药宜平,不宜大寒大热、偏过偏峻。

收稿日期:2009 02 11

82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hi nese Journal of Basic M edicine i 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09年第15卷第11期

2009 Vol.15 No.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