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给冷水加热》教案资料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给冷水加热》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22《给冷水加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22课《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热传递的现象和原理,探究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以及了解加热过程中能量转化。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传递的概念,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学会观察水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并了解能量转化过程。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热传递的原理,掌握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
2.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热传递现象,了解能量转化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实验用烧杯、电磁炉、计时器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热水壶、温度计、实验用烧杯、电磁炉、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热水壶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思考热是如何传递的。
2. 例题讲解:(1)热传递的概念及原理;(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3)能量转化过程。
3. 实验探究:(1)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热水壶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变化;(2)记录实验数据,分析温度变化规律;(3)讨论热传递原理和能量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1)绘制热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曲线图;(2)分析热水加热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概念及原理;2. 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3. 能量转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热传递的概念,并举例说明;(2)简述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特点;(3)分析热水加热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过程。
2. 答案:(1)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如热水加热时热量传递到水中;(2)水加热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但升温速度逐渐减慢;(3)热水加热过程中,电能转化为热能,热能传递给水分子,使水温升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了热传递现象,提高了学生对热传递原理的理解。
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教案教科版
教案编辑专员:《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教案(教科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传递的概念,知道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2)学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
(3)能够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加热过程中冷水的温度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热传递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
(3)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加热过程中冷水的温度变化。
2. 教学难点:(1)热传递的原理及其实验设计。
(2)温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暖水袋、冷水、温度计、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2. 教学资源:教科书、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热传递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探究活动(1)教师讲解热传递的原理,演示实验操作步骤。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加热过程中冷水的温度变化。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享实验心得。
3.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加热过程中冷水的温度变化规律。
4. 知识拓展介绍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取暖、烹饪等。
5.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自我评价,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后作业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
2. 调查生活中利用热传递原理的应用实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2. 实验报告评估:检查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以及分析的深度。
3.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关注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1. 学生对热传递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小学科学《给冷水加热》教案
小学科学《给冷水加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探索物理》第四章第三节的《给冷水加热》。
内容详细阐述了热能在水中的传递过程,水的加热与沸腾现象,以及相关的物理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加热水的物理变化,掌握水的沸腾原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水的加热过程,沸腾现象,热量传递。
难点:水的沸腾原理,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温度计、酒精灯、热水、冷水、实验器材。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热水壶烧水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加热过程中水温的变化。
2. 知识讲解:讲解水的加热过程,引导学生了解热量的传递方式。
3. 例题讲解:分析水加热至沸腾的实验过程,讲解沸腾现象及其原理。
4.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引导学生掌握沸腾现象。
5. 随堂练习:针对实验过程,设计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加热水的物理变化2. 沸腾现象及其原理3. 热量传递4.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2. 答案:(1)气泡是由于水中的气体在加热过程中释放出来形成的;(2)水沸腾后,温度保持不变,因为热量被用于水的蒸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实验操作的安全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确保实验过程顺利进行。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加热现象,如煮饭、烧水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2. 沸腾现象及其原理的讲解3. 知识与实践的联系一、实验操作的安全性1. 教师在实验前应详细讲解实验操作流程,强调注意事项,如避免接触热水、小心使用酒精灯等。
《给冷水加热》教案
《给冷水加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热与能”的第一节“给冷水加热”。
具体内容包括:1. 热传递的方式和原理;2. 热量、温度和热量传递的关系;3. 实验探究给冷水加热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掌握热量、温度和热量传递的关系,学会实验操作给冷水加热。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团队合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传递的原理和热量、温度、热量传递的关系。
难点:实验操作过程中,对温度变化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秒表、实验记录表、投影仪。
学具:每组一个热水壶、温度计、秒表、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加热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理论知识讲解:a.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b. 热量、温度和热量传递的关系;c. 给冷水加热的原理。
3. 实践操作:a.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按照实验步骤给冷水加热;b. 记录温度变化、加热时间等数据;c. 分析数据,探讨影响加热效果的因素。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与给冷水加热相关的物理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给冷水加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给冷水加热2. 内容:a. 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b. 热量、温度和热量传递的关系c. 给冷水加热的原理及实验操作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热传递的原理;b. 计算:一壶冷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所需的热量;c.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影响加热效果的因素。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热传递的原理和给冷水加热的实验操作,但部分学生对数据分析能力较弱,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给冷水加热》教案精选
《给冷水加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热学”第二节“给冷水加热”。
详细内容包括:热传递的原理,热量计算,水的比热容及其在加热过程中的应用,以及冷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热传递的原理,了解热量计算的基本方法。
2. 学习并掌握水的比热容的概念,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传递原理,水的比热容及其应用。
难点:热量计算,冷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秒表,电子秤。
2. 学具:计算器,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热水壶加热冷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5分钟)(1)热传递原理: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2)热量计算:Q=cmΔt,其中Q为热量,c为比热容,m为质量,Δt为温度变化。
(3)水的比热容:讲解水的比热容较大,相同质量的水和其它物质相比,吸收或释放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小。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给冷水加热为例,讲解如何运用热传递原理和热量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冷水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计算所需热量。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原理2. 热量计算公式:Q=cmΔt3. 水的比热容4. 例题及解答过程5.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给冷水加热至一定温度,所需的热量是多少?答案:根据热量计算公式Q=cmΔt,结合实验数据计算得出。
2. 作业题目:为什么给冷水加热时,温度上升较慢?答案: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吸收相同热量时,温度变化较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给冷水加热的实例,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小学科学《给冷水加热》教案
小学科学《给冷水加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科学教材《探索物理世界》第三章第三节“给冷水加热”。
主要内容涉及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冷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及现象观察、热能的转换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知道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热传递的原理,观察并分析冷水加热过程中的现象。
重点:掌握热传递的概念,了解冷水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及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温度计、热水壶、实验用冷水、酒精灯、火柴、计时器。
学具:每组一个烧杯、温度计、实验用冷水、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向学生展示一个烧杯,询问学生是否知道烧杯的作用。
提问:“你们知道冷水加热会发生什么现象吗?”引发学生思考。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热传递的概念,让学生理解热量可以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冷水加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冷水加热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现象分析(10分钟)让学生分享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引导他们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问:“除了给冷水加热,还有哪些生活中的例子可以说明热传递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原理2. 冷水加热过程中的现象3. 热量传递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三个生活中利用热传递原理的例子,并简要说明其原理。
答案示例:烧水时水温逐渐升高,因为热量从火焰传递到水中。
2. 作业题目:简述冷水加热过程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答案示例:热量通过烧杯底部传递到水中,使水温逐渐升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但在分析现象产生原因时,部分学生还存在困难。
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1)
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物理》第二章第四节《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传递方式中的传导、对流和辐射,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冷水加热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并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冷水加热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传导演示器、热水壶、温度计、电磁炉等。
学具:每组一份热传导实验器材,包括金属棒、塑料棒、热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现场演示热水壶加热冷水,让学生观察热传递现象,提出问题:“热是如何从热源传递到冷源的?”2. 知识讲解(1)热传递的基本概念讲解热传递的定义,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2)冷水加热的原理讲解冷水加热过程中,热量是如何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方式传递的。
3. 例题讲解例题:为什么热水壶的底部通常是金属材质?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热传导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让学生亲身感受热传递现象。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2. 冷水加热的原理3.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4.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热传递实例,并说明是哪种热传递方式。
(2)解释为什么金属锅加热食物比塑料锅快?2. 答案:(1)例:热水袋取暖,热传递方式为对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探讨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热水器、热风枪等。
2. 研究热传递效率的影响因素,如何提高热传递效率。
3. 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了解新能源在热传递方面的优势。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热传递三种方式的区别与联系;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3. 例题的选取和讲解;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给冷水加热》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一课《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探究给冷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以及了解加热过程中热量传递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热传递的基本原理,了解给冷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学会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传递的原理,给冷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理解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壶、温度计、实验器材等。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冷水、温度计、热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热水壶加热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热水壶里的水会变热?2. 例题讲解:讲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热是如何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
3. 随堂练习: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热传递现象。
4. 探究活动:分组进行实验,给冷水加热,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
a. 学生分组,领取实验器材。
b. 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温度变化。
c.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加热过程中热量是如何传递的。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2. 给冷水加热时温度的变化规律3. 热量传递的方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热传递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对热传递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调查生活中利用热传递原理制作的物品,了解其工作原理和优点。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中温度计的使用2. 热传递原理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操作中温度计的使用1. 温度计的校准:在实验前,教师应确保每组温度计的准确性,避免因温度计误差影响实验结果。
2024年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
2024年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第二章第一节“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量计算,热效率的计算以及相关实践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掌握热量计算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热效率的概念,并学会计算热效率。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效率的计算,实践操作中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热传递原理,热量计算,热效率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秒表,电子秤。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热水壶给水加热,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水会变热?热是如何传递的?2. 理论讲解(15分钟)(1)热传递原理:传导、对流、辐射。
(2)热量计算:Q=cmΔt。
(3)热效率:η=Q有用/Q总。
3. 例题讲解(15分钟)以教材例题为例,讲解热量的计算和热效率的计算。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给冷水加热的热效率,并计算热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给冷水加热的热量。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热效率。
2. 答案:(1)Q=cmΔt,其中c为水的比热容,m为水的质量,Δt为水温升高的温度。
(2)η=Q有用/Q总,其中Q有用为水吸收的热量,Q总为加热过程中放出的总热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热传递原理和热量计算方法的情况,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热效率,了解生活中的节能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的热传递原理和热量计算。
2. 教学目标中的热效率概念及计算。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热效率计算及实践操作注意事项。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实践操作。
2024年《给冷水加热》教案精选
2024年《给冷水加热》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物理教材第五章第一节《热传递与加热方法》,主要内容包括: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给冷水加热的方法及其原理,实践操作技能。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递的基本原理,理解给冷水加热的物理过程。
2. 学会使用不同加热方法对冷水进行加热,并掌握其操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热传递原理在给冷水加热过程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不同加热方法的操作技巧,理解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热水壶、酒精灯、热得快、烧杯、温度计、秒表等。
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展示电热水壶、酒精灯等加热设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将冷水加热的?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1)热传递的概念及原理。
(2)不同加热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关于给冷水加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实践操作(3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电热水壶、酒精灯等加热方法给冷水加热。
(2)观察并记录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3)分析不同加热方法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5. 随堂练习(10分钟)(1)针对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设计练习题目。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给冷水加热2. 内容:(1)热传递的概念及原理。
(2)不同加热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场景。
(3)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热传递的原理。
(2)列举三种给冷水加热的方法,并说明其优缺点。
(3)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不同加热方法对加热效果的影响。
2. 答案:(1)热传递是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2)①电热水壶加热:优点是加热速度快,操作简便;缺点是能耗较高。
2024年《给冷水加热》教案
2024年《给冷水加热》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热与能”的第一节“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热传递的概念,掌握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以及探究加热时间与水温升高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热传递的原理,掌握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规律,学会计算比热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热容的计算。
教学重点:热传递原理,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温度计、热水壶、计时器。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加热水的过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加热水时水温的变化?这个过程是如何进行的?2. 知识讲解(1)热传递的概念:教师讲解热传递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热量是如何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
(3)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讲解比热容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会计算比热容。
3. 实践操作(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2)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比热容。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概念2. 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规律3. 比热容的概念及计算4. 例题解析5. 随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热传递的原理。
(2)加热过程中,为什么水温会升高?(3)计算给定水的质量、初始温度和加热时间,求比热容。
2. 答案:(1)热传递是热量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
(2)加热过程中,水温升高是因为热量传递到水中,使水分子运动加快,温度升高。
(3)根据实验数据,结合公式计算比热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热传递原理和加热过程中水温变化规律,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024年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
2024年教科版《给冷水加热》教案实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给冷水加热》。
内容包括: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传递的方式、热传递中的能量转化、冷水加热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及其计算。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理解热传递的原理。
2. 掌握冷水加热时温度变化的特点,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科学探究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热传递的方式、冷水加热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难点:热传递中的能量转化,冷水加热时温度变化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电能表、实验用冷水、酒精灯、火柴。
2. 学具:笔、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热水壶加热冷水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冷水加热后温度会升高?2. 知识讲解(1)热传递的概念:热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2)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辐射。
(3)热传递中的能量转化:热能转化为冷水内部的动能,使温度升高。
3.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例题:将10℃的冷水加热到40℃,已知每分钟加热功率为1000J,求加热所需时间。
4.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练习题:将20℃的冷水加热到60℃,已知每分钟加热功率为800J,求加热所需时间。
5.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冷水加热时的温度变化,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冷水加热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能量转化。
2. 冷水加热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及计算公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将30℃的冷水加热到50℃,已知每分钟加热功率为1200J,求加热所需时间。
答案:加热所需时间为25分钟。
2. 作业题目:将10℃的冷水加热到20℃,已知加热功率为500J,求加热所需时间。
答案:加热所需时间为10分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热传递的理解程度,实验操作是否规范,数据分析是否准确。
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学习教案
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热》,具体内容为给冷水加热。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热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给冷水加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能的传递和温度的变化,理解给冷水加热的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给冷水加热实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给冷水加热的实验操作和原理。
难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烧杯、试管、酒精灯、火柴、实验操作台。
2. 学具:每组一份实验器材,包括烧杯、试管、温度计、酒精灯、火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热水壶烧水,让学生观察水加热过程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加热过程中的热量传递和温度变化。
2. 知识讲解讲解给冷水加热的原理,引导学生掌握热量传递和温度变化的关系。
3. 例题讲解举例说明如何利用给冷水加热实验来测量水温的变化,以及如何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给冷水加热实验,观察并记录水温变化,分析实验结果。
5. 实验操作指导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器材,注意实验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6. 小组讨论与分享六、板书设计1. 给冷水加热原理2. 实验操作步骤3. 水温变化数据分析4. 给冷水加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给冷水加热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示例:给冷水加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烧开水、热水器加热等。
以烧开水为例,热量传递使水温升高,达到沸腾状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掌握了给冷水加热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加热效率,探索节能减排的方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安全2. 数据观察与分析3. 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实验操作安全1. 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火源安全,避免火焰接触易燃物,遵循“划火柴、点火、熄火”的正确操作流程。
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实用教案
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实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给冷水加热》的第一课时。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加热方式,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加热物体时的规律,知道沸腾的条件。
二、教学目标1.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发现加热物体时的规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实验发现加热物体时的规律。
难点:理解沸腾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实验器材,包括酒精灯、烧杯、温度计、石棉网、热水、冷水、玻璃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加热方式,如烧水、煮饭、取暖等,引发学生对加热现象的思考。
2. 探究活动一:加热物体时的规律。
(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加热物体时的现象,记录温度变化。
3. 探究活动二:沸腾的条件。
(1)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沸腾的现象,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示例,讲解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加热现象。
六、板书设计加热物体时的规律:加热时间长短与物体温度、加热方式的关系。
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能继续从外界吸热。
七、作业设计1. 描述加热物体时的规律,并举例说明。
答案:加热物体时的规律:加热时间长短与物体温度、加热方式有关。
例如,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时,水的温度逐渐升高,加热时间较长;而用热水加热烧杯中的水时,水的温度升高较快,加热时间较短。
2. 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加热现象,如烧水、煮饭等。
答案:烧水时,当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产生蒸汽,将热量传递给壶身,使壶身变热。
煮饭时,当饭温达到100摄氏度时,饭开始煮沸,水分蒸发,饭粒吸收热量,变得更加饱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加热物体时的规律,理解沸腾的条件。
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学习教案
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给冷水加热》。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加热冷水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如何利用不同的加热工具进行加热。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加热冷水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加热冷水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烧杯、试管、热水、冷水、各种加热工具(如酒精灯、电热器等)。
学具:每个学生一组实验器材,包括烧杯、试管、热水、冷水、各种加热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洗澡时,热水器加热水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加热冷水的基本方法。
2.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尝试使用不同的加热工具给冷水加热,观察加热效果,并记录实验数据。
4. 例题讲解:出示一些关于加热冷水的情境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关于加热冷水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板书设计: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7. 作业设计题目1:列举三种加热冷水的方法,并说明各自的优缺点。
答案:电热器加热、火炉加热、太阳能加热。
电热器加热速度快,但需要消耗电能;火炉加热环保,但需要燃烧木材;太阳能加热免费,但受天气影响较大。
题目2:如果你的家里要加热冷水,你会选择哪种加热方法?为什么?答案:根据自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加热方法,并说明选择的原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加热冷水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但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还有待提高。
下一步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改进加热冷水的方法,提高加热效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加热冷水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这部分内容需要重点关注,因为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
2024年教科版《给冷水加热》精彩教案实用版1
2024年教科版《给冷水加热》精彩教案实用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给冷水加热》。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12.1.1热传递的基本概念;12.1.2热量与温度的关系;12.1.3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12.1.4给冷水加热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理解热量与温度的关系,了解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学会给冷水加热的实验操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学难点:给冷水加热实验操作中,如何控制变量,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秒表、电子秤、实验用冷水、热水、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温度计、秒表、电子秤、实验用冷水、热水、酒精灯、烧杯、玻璃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热水壶加热冷水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加热冷水时,温度会逐渐升高?”2. 基本概念讲解:教师讲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3. 实验操作演示:教师演示给冷水加热的实验操作,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4.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如何计算热容,并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测量不同质量的水加热相同时间所需的热量,计算热容。
6. 结果讨论: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2. 热量与温度的关系3. 热容的概念及其计算4. 给冷水加热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热传递的基本原理。
实验1:质量为200g的水加热5分钟,温度从20℃升高到30℃。
2024年给冷水加热123学习教案
2024年给冷水加热123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四章“热学”中的第1节“给冷水加热”。
详细内容包括:1.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2. 热传递的方式:传导、对流和辐射;3. 热量计算公式;4. 实践操作:给冷水加热实验。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方式,理解热量计算公式;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实验技能;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热传递方式的区分和热量计算公式的运用。
重点:热传递的基本概念、方式及热量计算公式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热水壶、温度计、电磁炉、计时器、实验用热水、冷水等;2.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演示给冷水加热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温度变化;提问:为什么给冷水加热后温度会上升?热量是如何传递的?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热量计算公式;结合实例,分析热传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热量计算公式解决问题;分析解题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布置随堂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给冷水加热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提问:如何提高给冷水加热的效率?六、板书设计1. 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方式;2. 热量计算公式;3. 例题解答步骤;4. 实验注意事项。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实验结果,计算给冷水加热所需的热量;分析影响给冷水加热效率的因素。
2. 答案:作业题目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出所需热量;作业题目2:影响给冷水加热效率的因素有:水的质量、初始温度、加热方式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热传递的概念和方式掌握较好,但在热量计算公式的运用上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思考如何提高给冷水加热的效率,了解热能的转化与利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给冷水加热》参考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涉及第三章热科学与生活,具体内容为《给冷水加热》。
通过本课,学生将了解热能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加热冷水的基本原理,以及观察和分析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加热冷水的基本原理,认识热能的传递方式。
2. 学会观察和分析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热量传递等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加热冷水的基本原理,观察和分析加热过程中的现象。
难点:理解热能传递的方式,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电能表、实验用冷水、火柴、实验用玻璃杯等。
2. 学具:每组一个热水壶、温度计、电能表、实验用冷水、火柴、实验用玻璃杯。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学生观察老师用热水壶给冷水加热的过程,思考:为什么加热后的水会变热?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讲解加热冷水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了解热能的传递方式。
3.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加热过程中温度变化、热量传递等现象。
4. 实验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加热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记录实验数据。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讨论与分析(10分钟)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讨论加热过程中的现象。
学生思考加热冷水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加热冷水的基本原理2. 热能传递方式3. 加热过程中的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思考加热冷水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
2. 答案:例如:烧开水、取暖、烹饪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热冷水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高加热效率,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对加热原理的理解和观察现象的能力。
2. 热能传递方式的讲解,确保学生能够掌握这一核心概念。
2024年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学习教案
2024年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给冷水加热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科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第三章节《热与冷》,详细内容为第2节“给冷水加热”。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热能在水中的传递过程,掌握水加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加热的基本原理,了解热能在水中的传递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水加热过程中热能的传递和温度变化的观察。
教学重点:水加热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操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热水壶、温度计、秒表、实验记录表。
2. 学具:每组一个热水壶、温度计、秒表、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热水袋让学生感受热能的传递,提出问题:“为什么热水袋会让我们的手变暖和?”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水加热的基本原理,如热能在水中的传递、温度变化等。
结合教材,让学生阅读相关内容,加深理解。
3. 例题讲解(5分钟)出示例题:“将500毫升冷水加热至沸腾,需要多长时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强调实验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5分钟)让学生根据例题,设计实验方案,计算所需时间。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实验操作(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观察学生操作,及时纠正错误,确保实验安全。
6. 结果分析(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7. 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复述所学知识,巩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给冷水加热2. 内容:加热原理:热能在水中的传递实验操作:注意安全,准确记录结果分析:温度变化,所需时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设计实验,探究不同量的水加热至沸腾所需的时间。
2. 答案:根据实验数据和计算,得出结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准确,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给冷水加热》教案(精选3篇)
《给冷水加热》教案(精选3篇)《给冷水加热》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1、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4、分析整理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板书设计:给冷水加热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给冷水加热》教案篇2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冷水加热》教案
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时。
教学环境: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这一知识。
2、科学能力:
(1)、发展学生探究能力,能够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发展学生实践能力,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3、科学态度:
(1)、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2)、激发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兴趣,在观察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并提高自主探究、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1、学生用材料准备:
小组用材料:干的布、试管、放大镜、水槽、气球皮、烧杯、橡皮筋、热水、冷水、酒精灯、试管夹。
2、教师用材料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砝码、
烧杯两只、热水、冷水、冷水袋、勺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3分钟)
1、知识回顾:冷和热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同学们在不同的季节感受到的冷热程度不同。
(全体:自由发言,夏天……冬天……),怎么让自己热起来(运动、晒太阳、用电暖器取暖、穿衣服),师生交流。
2、那么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板书:冷热)
3、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观察比较:(10分钟)
1、将冷水袋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师:你们说的方法都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试一试其中一种。
你们说给冷水袋加热用什么方法好呢?冷水袋能直接加热吗?那不能的话还有其他方法吗?(演示用的冷水袋涂上颜色,使观察更清楚。
)生:…
师:今天老师这里有热开水,我们就用它来给冷水加热,看看能不能变成热水,好吗?
教师演示:把这一袋冷水放在热水杯里,仔细观察冷水袋在热水杯中的变化。
现在实验开始,看看谁观察最认真。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先沉,一段时间后浮);
一段时间后
师:这袋水在水槽里有什么变化呢?先看(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看到的变化?我们看到了,冷水袋由沉到浮……),(还有哪个小组愿意再来说说……)全体生:热了。
师:现在请你们把加热的水袋放入冷水中,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全班:浮
3、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重量?体积?)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师:同学们,热水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呢?我们今天就要来探讨这其中的奥妙。
(三)、活动探究,深入感知:(23分钟)
1、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为了把实验做好,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证明水加热过程中重量、体积发生了变化了呢?
全班交流实验方案。
师:同学们,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方案?
生:…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方案,其实我们可以科学的把同学们说的最好的一部分方案结合起来,为了方便我们的观察,老师用这个东西代替了冷水袋,这是一个试管,里面装满了冷水,试管口用气球皮封住了,
我们在这个实验里你们怎么给水加热?(热开水,酒精灯,我们今天就选择用酒精灯来给冷水加热)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时间多的话可以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改成用演示实验中水袋,增强验证的可信度。
注意从烧杯中捞出的水袋一定要用餐巾纸擦干后放到天平上称,减小因水袋外表沾水而造成的误差。
)
(1)、小组讨论、汇报,教师准备实验;
(2)、让学生思考怎样减少实验的误差,学生填记录表;
(3)、从这些数据中观察到什么?板书:重量不变。
课堂小结:冷水袋浮上来与重量无关。
师:你们打算怎么判断它的重量是否发生变化?(天平称加热前后的重量对比…机智教学,你们打算先称什么)]
师:先称热水行吗?生:…
师:如果先称冷水还要等它冷却,这样就浪费时间了,所以我们最好先称冷水。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在验证体积是否发生变化中,添用放大镜,是因为气球皮因水膨胀而凸出的现象不是很明显,通过放大镜能更加清楚的观察到现象;)
师:你们怎么观察它的体积变化?
生:…
师:是啊,气球皮是有弹性的,如果这里面的水体积变大了,它就会凸出来,等下做实验的时候你们特别注意观察气球皮是否发生变化?就能够看出体积是否发生变化了!
提醒点:(同上一个实验)
(1)、为什么要把试管装满水?--防止空气进入;
(2)、如何检测试管是否有空气?--摇晃,试管内无气泡;
(3)、如何用利用现有材料把试管装满水?--把整支试管完全浸没水中,然后在水中用气球皮把试管口扎紧(可请二位学生上台示范)
假设:如果水的体积变大,气球皮就会凸起来,如果水的体积不变,气球皮就没变化,如果水的体积变小,气球皮就会凹下去。
步骤:
(1)、先用老师的方法把试管装满水;
(2)、再把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皮的变化,得出体积实验的结论,记录;
(3)、实验前PPT上放温馨提示(实验前要注意安全,玻璃器皿要小心轻放,整个过程注意热水烫手。
)
(4)、学生开始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从气球皮的变化中观察到了什么?板书:加热后水的体积变大。
课堂小结:冷水袋浮上来与体积有关。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4分钟)
1、分析整理:
1、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师:同学们整理好材料,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的实验结果。
生:…
师:其他组有不一样的结果吗?
生:…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加热以后体积会增大,重量不变。
那热水袋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呢?
生: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师:是吗?生全体:是啊。
2、巩固提高
教师出示电热水壶。
师:真棒,谁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小窍门呢?
投影出示:生活链接:为什么烧开水时,水壶中的水不能装得太满?(指名回答)生:…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吗?(3人)生:…
师:同学们,勇于探索,定能攀上科学高峰!下课
2、布置作业:思考怎样让水的体积变化更加明显。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