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上学期教学设计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
初三物理教案(优秀17篇)初中物理教案1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2、学习者的分析学生来自小城镇和农村(大部分),有丰富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接触许多与功和功率有关的事物和现象,为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奠定基础,同时学习过速度和电功率的概念,对于理解功率有很大帮助。
3、教具与学具电化教具:多媒体课件4、教学过程分析和设计教学流程图设计内容设计意图活动层面教材处理师生活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一、播放多媒体素材(视频)或画面)如用挖掘机挖土和一个工人单独挖土比较哪一种方法更快?图中的情景说明了什么问题?类似的事例还有吗?(启发思考)教师通过所设计的情景,将学生引入学习怎样比较做功快慢的学习主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初步知道物体做功是有快慢之分的。
由情景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并直接切入学习主题。
认知层面想想议议学物理二、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1、引导回顾速度的知识。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向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谁做功最快?说出比较的依据。
物体所做的功所用时间A 1000J 5SB 1000J 10SC 4000J 1minD 6000J 1min3、联系教材,利用工地上的搬运问题加深对功率知识的认识。
4、想想议议:投影演示插图孙女与爷爷上楼,让学生分析比较谁的功率大。
5、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方便准确的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呢?6、介绍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并以适当的事例加以巩固。
例:过去我们学习电功率,说说某电风扇的功率为60W,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参看课本小数据图表中的资料,说出各物体功率所表示的意义。
7、巩固提高:提问:用1牛的力在2秒内将物理课本从地上提高1米,你能算出这个力做功的功率吗?教师启发:以前学习过要比较两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先确定路程再比较时间,也可以先确定时间再比较路程。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学组备课方案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学组备课方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力和运动- 了解力的概念和分类。
- 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
- 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和描述方法。
2. 第二单元:机械能及其转化- 理解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学习机械能的转化过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3. 第三单元:光的传播- 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光的反射。
- 掌握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
4. 第四单元:电流和电阻- 学习电流的概念和电流的计算。
- 理解电阻的概念和电阻的影响因素。
5. 第五单元:电路与电能- 掌握简单电路的组成和连接方式。
- 学习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组织观察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进展。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和实验报告的评价,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和贡献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使用适合初三物理教学的教科书和教辅资料。
2. 实验器材和实验室: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室,支持观察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
3. 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辅助教学,展示相关物理实验和示意图。
以上为初三上学期物理教学组备课方案,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实施。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教案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课标、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机械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2、思维能力: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情感目标: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分析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教法建议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教学设计示例教学单元分析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过程分析一,机械运动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二,参照物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三,匀速直线运动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认识,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功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5篇
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5篇海阔凭你们跃,天高任你们飞。
愿你们信心满满,尽展聪明才智;妙笔生花,谱下锦绣第几篇。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知足,要使自己学一点东西,必需从不自满开始。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力对空间和时间的积累,是力对物体作用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前一节介绍了力的时间积累效应—动量定理,而本节深入介绍了物体相互作用过程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这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自然界中四个基本守恒定律之一,因而它具有特殊的地位,在教学大纲中,动量守恒定律是B类知识点,属于较高层次的要求。
教材选取两体问题中的碰撞模型,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了动量守恒定律的一维表达式,再将结论拓展为多个物体、两维情况,较全面地介绍了动量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它不仅和牛顿第二定律一样适用于宏观低速系统,也适用于牛顿第二定律不成立的宏观高速系统及微观系统,教材还详尽介绍了动量守恒的条件,提出在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系统的动量保持不变。
前节教材讲述的冲量、动量及动量定理是全章的基础知识,在中学物理中用动量定理处理的对象一般是单个物体(通常可看作质点)本节则将研究对象拓展到系统,在动量定理的基础上概括了封闭系统中的一般规律,动量守恒定律不仅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学好本节内容对今后处理物理综合问题以及学习新的物理知识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的具体内容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能在一维情况下两物体的相互作用情景中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推导出动量守恒定律,理解并掌握定律内容及定律成立条件,了解定律的几种不同的数学表达式。
并使学生明白定律虽可由牛顿定律及动量定理导出,但其具有独立性、普适性。
掌握定律中“系统”、“内力”、“外力”等名词的确切含义。
2、能力目标。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所谓符合科学性,就是教师要认真贯彻课标精神,按教材内在规律,结合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设计教学过程,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九年级上册物理教学设计1《欧姆定律》一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导体本身阻碍电流的一种性质,采用讨论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猜测"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二.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1. 探究方法由猜想知道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有关,那么如何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定量关系呢?让学生分组讨论下面两个课题:(1)前面学过的哪些实验课题与该实验课题类似?举例说明.(2)你所列举的实验中用到的物理探究方法是什么?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保持电阻不变"的思想,那么,设计实验电路的时候应考虑:(!)怎样测定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和定值电阻中的电流呢?(2)怎样保持导体的电阻R不变呢?(3)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U呢?师生共同讨论,对各组的设计方案的优缺点进行评估,以确定出实验的方案,从而引导学生设计出课本上的电路图。
利用串联电路中的滑动变阻器来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U,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I。
3.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让学生明确"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保持电压不变"的思想.那么实验探究时应考虑:(1)怎样改变导体电阻R的大小?(2)怎样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U不变呢?三。
学生分组实验与收集数据1. 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按电流图连接实物图,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录所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一中:结论: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2.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更换电阻值,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持定值电阻的电压不变,记录对应的电流值,填入表二中:结论: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四. 欧姆定律我们可以把上述两个探究课题所得出的结论综合到一起:一段电路中的电流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电路的电阻成反比.这就是的欧姆定律.用公式表达为:I=U/R注意:欧姆定律中的电流(I),电压(U),电阻(R)应该指的是同一段导体在同一时刻的值。
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
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初三物理教育教案怎么写?要想学好物理,应当做到不仅把物理学好,其它课程如数学、化学、语文、历史等都要学好,也就是说学什么,就得学好什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三物理教育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初三物理教育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l 知识与技能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l 过程与方法1.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l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1.速度概念的建立;2.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是机械运动2、什么是参照物(设计意图:回顾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
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详细学习运动的相关知识)二、新课教学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
多媒体展示:出游时,人们希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比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决定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实验: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比较这两张纸锥从相同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察到的现象,问题:如何来比较运动的快慢呢(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跃,用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环节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较物体快慢的方法;2.交流总结;3.展示各组讨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评价并总结: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①路程相同的情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 ②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看路程的大小。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物理教案设计是改善课堂教学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探索,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项必要工作,它可以促进教学的系统化,使老师掌握讲课节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科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讲述动量的概念,并结合牛顿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动量定理》体现了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延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在本章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2.本节教学重点(1)动量定理的推导和对动量定理的理解;(2)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一维情况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传感器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学习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质疑、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索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2)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关心国内、国外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初三第一学期物理教育教学备课计划
初三第一学期物理教育教学备课计划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物理教育教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
-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运动- 学习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
- 掌握匀速直线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计算方法。
-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和记录运动的规律。
2. 第二单元:力和压力- 学习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 理解压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 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力对物体的影响。
3. 第三单元:能量和功- 学习能量的概念和能量守恒定律。
- 理解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方法。
- 进行能量转化的实验,观察能量的转化过程。
4. 第四单元:电和磁- 学习电流、电压和电阻的概念。
- 理解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电流的作用效果。
- 进行简单的电路实验,观察电流的影响。
5. 第五单元:光和光学- 学习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反射、折射现象。
- 理解镜子和透镜的特点和应用。
- 进行光的实验,观察光的行为。
教学方法- 理论结合实践,注重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
-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生动有趣的物理现象。
-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 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 定期组织考试,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水平。
教学资源- 教科书《初中物理》- 实验器材和材料- 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时间安排- 每周2节物理课,每节课45分钟。
- 每个单元约需3周时间,包括理论教学、实验和复习。
- 每学期结束前进行一次综合复习和考试。
备注- 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掌握程度进行调整。
- 请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确保教学内容简明易懂,避免法律复杂性的问题。
- 文档内容仅供参考,不得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初三上半学期物理课程教学备课计划
初三上半学期物理课程教学备课计划目标本教学备课计划旨在帮助初三学生在上半学期内掌握物理知识和基本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能够理解物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为进一步研究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单元:力学1. 引力和重力- 理解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研究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 运动和速度- 研究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掌握匀速和变速运动的特点和计算方法- 理解速度与位移之间的关系3. 力和加速度- 理解力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研究加速度的计算方法-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4. 力的合成与分解- 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 理解平衡力和合力的概念-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第二单元:光学1. 光的传播和反射- 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本原理- 掌握光的反射定律和镜面反射的特点- 研究光的折射和介质的折射率2. 光的成像- 研究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掌握物体和像的关系- 理解光的成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 光的颜色和色散- 理解光的颜色是由波长决定的- 研究光的色散现象和原理- 掌握光的颜色与频率之间的关系4. 光的干涉和衍射- 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的基本原理- 研究双缝干涉和单缝衍射的规律- 掌握光的干涉和衍射在实验中的应用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教师通过讲解物理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 实验:给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科学观察力。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4. 演示:教师进行物理现象的演示,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
教学评估为了评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测验: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初三上半学期物理课程教学备课计划
初三上半学期物理课程教学备课计划1. 教学目标根据初三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课程标准,本上半学期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让学生掌握力学、热学、光学和声学等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
-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2. 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本上半学期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力学:牛顿运动定律、功和能量、压强和浮力等。
- 热学:温度和热量、比热容、热机等。
- 光学: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透镜等。
- 声学: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音调等。
3. 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理现象和原理。
- 案例教学: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
- 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4. 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我们将使用以下教学资源:- 教材: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 实验器材:力学、热学、光学和声学实验所需器材。
- 多媒体课件:利用PPT、动画和视频等展示物理现象和原理。
- 在线资源:利用互联网寻找相关教学素材和拓展资源。
5. 教学评估为了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估方式:-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速度。
-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考试成绩:定期进行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程度。
6. 教学进度安排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将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足够的教学时间。
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第1-2周:力学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
- 第3-4周:功和能量、压强和浮力。
- 第5-6周:热学概念和热量。
- 第7-8周:比热容、热机。
- 第9-10周:光学传播和反射折射。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同时注意培养优秀生和提高后进生,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进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馈,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声音部分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十分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部分的素材刚好可以体现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相互作用这一大部分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标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了解回声测距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5篇】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最新5篇】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计划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出发,在知识选材上,适当加强联系实际、适当降低难度,既考虑现代生产发展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又考虑当前大多数初中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实际可能。
在处理方法上,适当加强观察实验,力求生动活泼,既有利于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培养能力、情感和态度,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获得素质上的提高。
教材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已的目标。
在内容选配上,注意从物理知识内部发掘政治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潜能,积极推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学习方法上,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际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科书采用了苻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苻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教科书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心理的规律来组织材料。
全书共14章以及新增添的物理实践活动和物理科普讲座,每章开头都有几个问题,提示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并附有章首照片,照片的选取力求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学习时心中有数。
章下面分节,每节内都有些小标题,帮助学生抓住中心。
在引入课题、讲述知识、归纳总结等环节,以及实验、插图、练习中,编排了许多启发性问题,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
许多节还编排了“想想议议”,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讨论的问题,促使学生多动脑、多开口。
二、学生分析本学年我担任初三年级xx、xx两个班的物理教学工作。
其两班学生在物理学科的基本情况是:大多数学生对初二学年的物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太好,很多知识只限于表面了解,机械记忆,忽视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与区别,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及灵活运用,特别是少数学生对某些章节或者是一问三不知,或者是张冠李戴。
就班级整体而言,xx班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下,xx班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层次。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5篇)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一、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素养1.认真学习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物理课程标准》、《学科标准解读》和有关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各类课程改革的材料。
2.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交流,积极撰写教学论文。
二、按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1.设立新课程标准教学研究,共同研究,促使课程改革。
本学期教学研究内容主要是:⑴优化课堂教学,实施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⑴构建教学模式,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和情境教学;⑴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重视科学探究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⑴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方法。
2.加强教学常规调研,做好备课笔记、听课笔记、作业批改等的检查或抽查工作。
认真学习洋思经验,借鉴洋思中学三级备课做法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备课和上课的质量,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规范作业批改。
3.组织每位教师上好一节示范课、教学研究课,魅力课、共同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三、加强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本学期开始实施《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性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初中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培养策略研究》课题的研究,负责人:___,进一步完善研究内容,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质量。
提高研究效益,并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推广研究成果。
四、加强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提高毕业班教学的质量初中毕业班物理教学要把重点放在加强双基和能力培养上,要求教师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注重知识形成过程教学和实验教学,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同时积极进行复习教学研讨活动。
中学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以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为依据,以“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质教学为追求,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围绕这题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发展。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5篇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5篇在教知识的过程中渗透教认识问题的方法,通过互动式教学安排和过程,能够使学生举一反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这里由小编给大家分享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九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篇1一、设计思路: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同时物理教学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发展能力,最终目的培养学生终身的学习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
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
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
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方法目标: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
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
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
九年级上(人教版)物理教学设计:19
3.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4.教学目的: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涵盖家庭电路的各个知识点,让学生独立完成。
4.分组合作,促进交流与共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注重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家庭电路安全知识,让学生了解安全用电的重要性,增强安全意识。
6.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家庭电路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5.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家庭电路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家庭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功能。
2.欧姆定律在家庭电路中的应用。
3.家庭电路的安全知识及安全隐患的识别与防范。
4.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解决家庭电路问题。
(3)增值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进步,鼓励学生持续努力。
8.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注重自身专业成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家庭电路的图片,包括开关、插座、用电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元件在家庭电路中的作用。
2.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家庭电路知识的掌握。
3.解答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解答和反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巩固知识。
初三物理上册教案
初三物理上册教案教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所以每个教师课前都会设计好教学方案。
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初三物理上册教案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一、知识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练法教学用具:弹簧秤、钩码、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生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那么: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和失重;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超重和失重:(1)用投影片出示思考题组1:a:物体的速度方向和运动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b:物体做加速或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2)实例分析:a:用投影品出示例题1:升降机以0.5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站在升降机里的人的质量是50kg,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多大?如果人站在升降机里的测力计上,测力计的示数是多大?b:分析题意:1)人和升降机以共同的加速度上升,因而人的加速度是已知的,为了能够用牛顿第二定律,应该把人作为研究对象。
2)对人进行受力分析:人在升降机中受到两个力:重力G和地板的支持里F,升降机地板对人的支持力和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据牛顿第三定律,只要求出前者就可以知道后者。
3)取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则F支,a均取正值,G取负值,据牛顿第二定律得:F支-G=ma则:F支=G+ma代入数值得F支=515N,所以,F压=F支=515N。
c:问:如果升降机是静止的或做匀速直线运动,人对升降机地板的压力又是多大?F压=F支=mg=500Nd:比较前边两种情况下人对地板的压力大小,得到人对地板的压力跟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1欧姆定律课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1)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2)建立假设: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码(替代球)各一个、斜面一个、小车一辆。
(教师提示: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探究实验,斜面的作用)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归纳。
结论:质量一定时,速度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结论:速度一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板书]归纳: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
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练习:1、若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D)A、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B、乙物体的动能一定比甲物体的动能大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一定相等D、甲、乙两物体的动能无法比较2、在行进的火车中有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为5千克,乙的质量为2千克,则_甲__的动能比较大。
3、想一想议一议车型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下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其它道路小型客车7060大型客车、载货汽车6050……琰从能量的角度分析解释,(1)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速度进行限制(2)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车速不一样解析:(1)汽车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加以限速;(2)又因为汽车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小4、动能的利与弊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案
初三上学期物理教案初三上学期物理教案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给大家分享初三上学期物理教案,欢迎阅读!初三上学期物理教案篇11.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公式:(i=u)式中单位:i→安(a);u→伏(v);r→欧(Ω)。
1安=1伏/欧。
3.公式的理解:①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②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③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4.欧姆定律的应用:①同一个电阻,阻值不变,与电流和电压无关,但加在这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增大时,通过的电流也增大。
(r=u)②当电压不变时,电阻越大,则通过的电流就越小。
(i=u)③当电流一定时,电阻越大,则电阻两端的电压就越大。
(u=ir)5.电阻的串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串联)①电流:i=i1=i2(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②电压:u=u1+u2(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③电阻:r=r1+r2(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则有r总=nr④分压作用⑤比例关系:电流:i1∶i2=1∶16.电阻的并联有以下几个特点:(指r1,r2并联)①电流:i=i1+i2(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②电压:u=u1=u2(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③电阻:(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和)如果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并联,则有1总=1+1④分流作用:i1:i2=1:1⑤比例关系:电压:u1∶u2=1∶1初三上学期物理教案篇2功和机械能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功=力×距离)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
(1焦=1牛•米).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例5篇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1欧姆定律课题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解析】已知:,求I解:【针对训练1】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R',使灯泡正常发光,用电流表测得通过它的电流值是0.6 A。
已知该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20 Ω,求灯泡两端的电压。
【答案】12V【解析】已知:,求解:由串联电路电流特点可知:,根据可得:,则:【针对训练2】加在某一电阻器两端的电压为5 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5 A,则该电阻器的电阻应是多大?如果两端的电压增加到20 V,此时这个电阻器的电阻值是多大?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答案】10 Ω;2A【解析】依题意画电路图如下:由得:当导体两端电压增大到20V时,如下图所示:二、总结梳理,内化目标欧姆定律1.内容:2.公式:3.对欧姆定律的理解:I、U、R应指同一导体或同一部分电路;I、U、R的单位应统一,采用国际单位。
1、回顾本节学习内容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三、今日感悟初三物理教学设计2利用内能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能力目标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情感目标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教材提出问题入手,引入了内能是怎样使用的,并指出了利用内能来加热,列举实例说明了很多利用内能的例子,又重点分析了利用内能取暖的发展过程,并联系环境保护等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范文7篇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物理教学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1《电压》【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 初步认识电压,知道电压的作用,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知道电压的单位:伏、千伏、毫伏。
3 会连接电压表,会读电压表。
4、指导电压表的用途及符号,会正确使用电压表,能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小灯泡亮度的变化,获得电路中电流的强弱的信息,从而了解电压的概念,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学生正确使用电压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会阅读说明书,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1、建立电压的初步概念,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电压的作用。
2、电压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电压表的正确选择、连接及读数【教学方法】类比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我们知道导体中存在着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电荷定向移动的呢?运用抽水机提供水压,水压形成水流,类比学习电源提供电压,电压形成电流。
对学生学习电压进行引导。
二、自主学习通过引导和课前预习学生电压,教师要引导1、电压概念的形成: 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电源的作用:给用电器两端提供电压的装置(1)干电池:(2)发电机:(3)学生电源:干电池学生电源3、想想做做:电路中先后接入一节和两节干电池小灯泡的亮度一样吗?4、总结结论(1)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千伏(KV),毫伏(mV),(2)单位换算关系1 kV=10 V 1V=103 mV(3)常见的电压值:干电池电压1.5V,我国家庭电路电压220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三、第一学期初三物理教案班级:初三班教师: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3)了解原子的结构;(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
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物体的三态变化.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宇宙及其组成.教学过程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
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1.宇宙有多大?综合观察课本图11.1-1和课本图1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
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
(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2.交流资料数据: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科恒星中的一员;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光年;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3.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哥白尼与日心说;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我国“神舟”号飞船的五次成功飞行。
宇航员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绕地球航行。
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太空宇宙的探索越来越深入,宇宙的奥秘将逐渐被揭示。
4.宇宙的组成问题:宇宙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质处于不停的运动和发展之中。
物质由分子组成5.达标自查1.我们人类生活在广阔的宇宙里,太阳是中一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人类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条轨道上运行。
目前发现的太阳系有大行星。
2.物质由微小的粒子组成。
这些微小粒子保持了物质的性质,我们叫它。
由于它的体积很小,一般要用观察。
3.固态物质中,粒子之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具有一定的和。
4.液体没有确定的,具有。
气体粒子之间作用力小,故气体容易被,并具有性。
5.物质由组成。
分子由组成。
原子核外的电子绕运动。
6.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时候,体积变化的正确说法是:( )。
A.体积都变小; B.体积都变大; C.有的体积变大,有的体积变小; D.无法判断。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B.液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C.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一定的形状; D.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8.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12nm=1.2×109m; B.12nm=1.2×10-9m;C.12nm=12×109m; D.12nm=12×10-9m。
9.下列对物质结构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固态物质的排列规则,就像学生做广播体操一样;B.液态物质的分子可以移动,就像操场上踢足球的学生一样可以在球场上跑动;C.气态物质的分子几乎不受力,就像下课以后的同学可以自由活动。
能力提高【板书设计】宇宙及微观世界宇宙是由各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液、气)特点微观模型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课题11.1宇宙和微观世界课型新授课课时 1 授课人重点能描述固液气三物态的基本特征,了解固液气三物态微观的分子排列。
难点学生对物质世界从宏观到微观尺度的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并认识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过程与方法:建立模型、拟人类比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家对科学的探索历程的艰辛,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尊重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显示引入新课对学生课下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交流(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提出问题学生抢答抢答题目讲授新课总结刚才所抢答的题目,得出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尺寸排序。
宇宙、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和电子、原子核分为中子和质子、质子和中子又是由夸克组成引导学生总结谈感受的。
讲授新课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状态有:固态、液态、气态。
这三种状态在宏观上有什么特点?提问学生讨论,完成表格出示表格讨论猜想:为什么固、液、气三态会具有这样的宏观特点?猜想:与物质的分子排列情况有关。
为了表示三态物质分子排列情况的不同,需要建立一个模型。
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建立模型并上台展示设计实验验证模型的正确性老师指导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并让学生完成表格。
总结:搜集资料→得出结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建立模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教师引导老师总结整节课的程序。
学生讨论布置作业搜集资料探究纳米材料第二节质量(一)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 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2) 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 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初步理解“物质的量”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而变化的物理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 学法点拨本节内容包括三部分:质量的概念,质量的单位,质量的测量。
而质量的测量的重点。
要注意“物质”和“物体的区别。
物体有一定的形状,占据一定的空间,是有体积和质量的实物。
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例如:桌子是物体。
构成桌子的物质是木材,还可以是铁。
千克是国际单位。
国际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实际生活中还用到斤,它不是法定计量单位。
注意记住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质量的测量工具是天平。
天平是精密测量工具。
(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质量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教学难点:1.对质量的单位形成具体的认识.2.质量的单位换算、科学计数法的应用.教学过程:1、质量的概念教师出示一块冰、一颗铁钉、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一块木板、一把铁锤、一桶水等物体,出示顺序随机,让学生观察。
问题:能否将这些物体进行分类?你分类的理由是什么?学生交流、讨论。
归纳:上述物体可以分为三类:铁钉和铁锤为一类,它们都是铁制成的;木板和米尺为一类,它们都是木材加工成的;冰块和水为一类,它们都是水,只是状态不同而已。
教师:铁钉和铁锤、木板和米尺、冰块和桶里的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体。
构成这些物体的铁、木材、水,我们都把它们称为物质。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物体是由物质构成的。
结论:一切物体都是物质组成的。
比较:一把铁锤和一只铁钉都是由铁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一把铁锤比一只铁钉所含的铁多;一张课桌和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都是由木材这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两者所含木材这种的物质的多少不同,一张课桌比一把教学用木制米尺所含的木材多。
教师:在物理上为了描述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引入质量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质。
质量通常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演示:(1)把冰块放在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使其熔化成水;用铁锤把铁钉敲弯。
问题:(1)烧杯中冰熔化成水,所含的水的质量有没有变?(2)铁钉敲弯了,铁钉的质量有没有变?如果将这一只铁钉由教室里带到宜宾,或带到更远的地方,它的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交流:冰熔化成水,只是冰的状态变化了;铁钉敲弯了,只是铁钉的形状改变了;铁钉由教室带到宜宾,或更远的地方,只是铁钉的位置变化了在这几种的变化现象中,物质没有从物体中转移出示,也没有发生由一种物质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现象,因此,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
结论: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物体的质量不会随物体的状态、形状、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3、质量的单位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常用的质量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吨(t)。
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kg=103g 1mg=103g=10-6kg 1t=103kg二、质量的测量天平是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
在物理实验中常见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
1、天平的测量原理:天平是一个等臂杠杆(有关知识在第十三章学习)天平的两臂长度相等,当两个盘中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测量物体质量时,天平一个盘放被测物体,另一个盘放质量已知的砝码,天平平衡时,砝码质量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2、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①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平衡;②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③而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④标尺、游码、砝码:指示所称物体质量。
每架天平都有自己的“称量”,也就是它所能称的最大质量。
称量值就等于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砝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
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就是天平的精确程度。
3、记住天平使用注意事项达标自查1、50千克最接近下面哪一种物体的质量( )A、新生儿B、中学生C、大象D、老虎2、一台天平的砝码由于使用不当,粘上了许多灰尘并且受潮了。
利用它测量的物体质量比使用维护良好的天平测量的结果( )A、偏大B、偏小C、相同D、通过正确的读数,结果会相同3、一个托盘天平未测物体的质量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左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