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作者:陈勇军
来源:《党史文苑》2012年第10期
[摘要]延安《解放日报》得以发展壮大的成功经验是:坚持“全党办报”的组织方法、“上天入地一线穿”的工作方法、“五新”的文风、“情理交融”的语言。

这些经验对当前的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解放日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报
延安《解放日报》(以下简称《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创刊,到1947年3月27日停刊,是一张完全的战斗的党中央机关报,无论是对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各抗日根据地人民英勇斗争的宣传,还是对边区的政权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的宣传都有新的突破。

它既体现了党报必备的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又具有普通报纸的生动活泼性,是深受到全党和广大群众所喜爱的有重要影响的报纸,为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累了重要经验。

一、“全党办报”是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保障
“全党办报”是《解放日报》的一大亮点和优点,是指从中央到各级党委都要重视对报纸的领导,动员全党和基层群众参与和支持党报的各项工作,充分利用报纸推动工作。

毛泽东在1942年1月4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特别强调了这一思想。

1942年3月31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由延安各部门党内外负责同志及作家70多人参加的《解放日报》改版座谈会。

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也召开了座谈会,专门对《解放日报》关于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报道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推动下,《解放日报》建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配备了强有力的工作人员。

为解决《解放日报》稿源问题,中央还发动各级党员和基层群众为党报写稿。

毛泽东提出由党中央专门成立了社论委员会,重要社论应该由党的领导人撰写,并亲自为第四版写征稿条例。

这些措施为《解放日报》提供了丰富的稿源。

《解放日报》的社论涉及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等主要内容,共有803篇,其中占评论的85.8%,而且主要“由中央同志及重要干部执笔”[1]。

实行“全党办报”,“如果没有广泛的通讯员,如果没有参加工作、生活在群众中间的党与非党通讯员是办不好的”[2]。

中央特别规定:各分区党委及县委的宣传部长均应担任《解放日报》通讯员,负责组织所管地区的新闻工作,组织同级党政负责干部及党外人士写稿,发展通讯员,帮助通讯员搜集材料,反映党报在群众中的影响和意见,检查党报的发行情况等。

党中央的号召和西北局的决定,有力地支持了《解放日报》通讯工作的开展,它设立接待室随时接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派出特派记者了解群众困难,定期组织学习、参观活动,交流、总结工作经验。

《解放日报》的这些措施既保证其“全党办报”的制度化、规范化,也使其较好地联系了党的主要领导
人,了解了党、政、军的主要政策和活动,迅速壮大和锻炼了党的新闻队伍,也实现了由“清凉山人”办报转向全党办报,使其真正成了党的报纸、群众的报纸,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二、“上天入地一线穿”是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方法
毛泽东在1942年指出,党的新闻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施者,建设好和领导好一支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过硬的无产阶级新闻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保障。

[3]《解放日报》的新闻工作者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探索,创造了一套“上天入地一线穿”的工作方法。

“上天”就是从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取得方针政策和具体线索;“入地”就是深入基层和群众,掌握第一手材料;“一线穿”就是指记者的工作要像一条线一样把中央和基层,党的政策和群众的活动穿起来。

为加强与党的联系工作,《解放日报》要求编委会主动联系边区党、政、军各部门,除派博古、陆定一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外,还分别派陆定一、余光生、丁浩川及吴敏等人联系军事、经济部门、西北局及边区政府。

《解放日报》的记者不仅主动与党的领导人和各级机关联系,而且经常住在农民家里,挑水、扫院、减租减息,移民生产,同农民一起斗争和出主意。

《党的生活》专栏记者李千峰到富县采访,正值黄土高原冰雪化冻、黄土路泥泞不堪的季节,他的一只鞋的鞋底在中途陷在黄土泥里,另一只鞋在到目的地时也张开了大嘴。

记者田方到郝家桥深入采访,不但写了表扬劳动模范刘玉厚的通讯《劳动人民的旗帜》、《刘玉厚的光辉》,而且进行了移民问题的调查,对解决当地农民的生活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缪海稜说:“我们不是新生活的旁观者,而是新生活的参与创造者。

”他写的《农村夜话》、《问稼于农民》等通讯,散发着浓厚的泥土香味。

记者莫艾最先发现了劳动英雄吴满有,后来又总结了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的旗帜南区合作社的经验。

毛泽东同志特意邀请莫艾到家里做客,详细询问南区合作社的情况,赞许他深入实际的好作风。

《解放日报》社的工作人员采用“上天入地一线穿”的工作方法,既能够从党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取得各种方针政策、具体线索,又能深入基层、群众获得第一手资料,从而使党报成为联系中央和基层、党和群众最有效的途径,是新闻工作中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保障。

三、“五新”文风是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技术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文字为载体。

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解放日报》根据党中央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要求,确立了“五新”文风。

“五新”主要体现在内容新、文字新、题材新、角度新和观点新。

“内容新”是指在版面安排和内容上,要更多反映国内和解放区斗争和生产情况、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路线。

“内容新”增强了《解放日报》社论的针对性、思想性和指导性,如《高干会与整风学习》、《生产大竞赛》、《改造二流子》等关于整风、大生产运动的社论,根据党的政策和群众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方向性的切合实际的论述,因而深受读者欢迎。

“文字新”是指在文字上更多地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的语言,这增强传播效果。

《鲁忠才
长征记》用点名道姓的方式报道群众评议53名共产党员:“第一类“主持公道,处处能起模范”有25名,第二类“年轻顽皮,幼稚无知,是毛小子”有4名……”[4]。

这种讲事实、讲百姓话的文风,使识字的人看的懂,不识字的人听的懂,得到毛泽东的表扬。

“题材新”是指在新闻报道上减少干巴枯燥的新闻战报,充实反映可歌可泣事迹的战地通讯。

如《棋盘陀上五个神兵》、《贺龙师长检阅他的部队》、《晋西北在反蚕食的烈火中》等战地通讯,就具有很好的影响。

“角度新”是指在宣传角度上,要正面和侧面相结合,如《日寇军马吃豆麦北平居民吃马粪》《一样灾荒两个世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等。

这些新闻既揭露敌伪的残暴罪行,又反映边区人民大生产运动的欢乐景象,虽不是同天同版发表,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好的宣传效果。

“观点新”是指在新闻报道上,改变过去“宣传员”和“传声筒”的角色,采用综合报道、集中分析、报评结合、坚持立场的原则,把闪耀时代新思想光辉的观点及时吸收、融入时评的立意中。

这种“以我为主”的做法使《解放日报》能够抓准问题,澄清了部分党员的模糊观念,有力地发出党和人民自己的声音,因而深受到基层广大共产党员的普遍好评。

《解放日报》坚持了“五新”文风,既坚持了正确的舆论指向,密切联系了来自党、政、军、民的主体思想内容,又改变了枯燥的政治宣传和说教,开辟了党的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有效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情理交融”是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宣传工作侧重从理论上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鼓动工作是从一个问题中抓住人所共知的事实,激起群众的感情。

鼓动工作可以为宣传工作开拓广泛的基础,宣传工作可以巩固鼓动工作己有的地盘。

《解放日报》把理论宣传寓于情感化的鼓动过程中,用生动的现实生活和斗争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解放日报》一方面刊载大量进行说理和批判的理论文章、重要文件和评论,另一方面也积极利用知识性、趣味性和鼓动性的杂文、随笔来实现宣传目的。

其中的典型是曾成为整风运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的《一得书》[5]。

它批判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但没有冷嘲热讽,没有恶意攻击,而是以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侃侃而谈,循循善诱,把同志感情倾注于作者和读者之间,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之间受到启发,转变错误思想观念。

《解放日报》还形成了“运动化”的传播特色,系统地记录了各大重要运动和事件。

为倡导“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解放日报》选取并树立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广泛宣传了“吴满有运动”、“赵占魁运动”、“张秋凤运动”,歌颂大生产运动中的先进模范,掀起大生产热潮。

为弘扬南泥湾精神,《解放日报》以消息、特写、诗歌、木刻等形式大量介绍了359旅开到荒山野林开荒种地、打窑洞、造营房、办工厂的英雄事迹,比如,刊登朱德歌颂南泥湾的诗歌:“去年初到此,遍地皆荒草,夜无宿营地,破窑亦难找。

今辟新市场,洞房满山腰,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屯田仅告成,战士粗温饱,农场牛羊肥,有似江南好。

”[6]这诗歌后经重新填词作曲,流传至今。

为宣传游击战和全面抗战的思想,《解放日报》选取《抬棺杀敌》、《没有枪声的战斗—记横泉据点的毁灭》等新颖素材,集中歌颂了英雄人物灵活多样地运用游击战的智慧和事迹。

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解放日报》通过多形式的宣传,实现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社会
化过程层次分明,效果突出。

《解放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是党的宣传工作和鼓动工作的统一。

总之,《解放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成功经验,是在当时国际国内的革命斗争环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任务而逐渐形成的,但反映了党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遍规律。

研究这些经验,有助于人们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逐步建立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科学体系,有助于于党报工作者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在结合国情党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发刊词》,《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

[2]《展开通讯员工作》,《解放日报》,1942年8月25日。

[3]《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出版,第96页。

[4]《鲁忠才长征记》,《解放日报》,1941年9月14、15日。

[5]《一得书》,《解放日报》,1942 年4月9日至11月23日。

[6]《积极推行“南泥湾政策”》,《解放日报》,1942年9月9日。

责任编辑梅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