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北京师范大学2001年教育心理学(含发展心理学)讲义
北京师范大学200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考研年考研真题考研试题
2001年招收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科目代码:
研究方向:各方向考试科目: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60分)
1.“心理的种系发展”与“心理的个体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举例说明什么是纵向研究(longitudinal study)?
3.朱智贤从哪几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学发展规律进行了阐述?简述其基本观点。
4.新生儿期指的是哪一年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什么是直觉动作思维?
6.为什么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
7.在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是什么?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
8.初中生思维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9.近代儿童心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0.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之间的异同。
11.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12.简述学习策略的结构。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计40分)
1.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出发,谈谈学习与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2.根据几种主要的学习动机理论,结合实例阐述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最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二、三节讲学课件
(四)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 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过去,教学媒体被视为教学环境中的一 个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 术的发展,教学媒体已成为教学中一个具有 独特意义的因素,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 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 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和容量的 大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清酒包装策划
策划人:XXX 工设1202
目录
• 日本清酒的历史与现状 • 日本清酒的特点 • 日本清酒的包装设计 • 经典的日本清酒包装 • 日本清酒的包装策划
日本清酒的历史与现状
日本清酒是借鉴中国黄酒的酿造法而发展 起来的日本国酒。
日本人常说,清酒是上帝的恩赐。1000多 年来,清酒一直是日本人最常喝的饮料。在 大型的宴会上,结婚典礼中,在酒吧间或寻 常百姓的餐桌上,人们都可以看到清酒。清 酒已成为日本的国粹。
(二)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 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 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三)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 行为 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可以正确分 析学生行为的原因,并能采取一定的干预措 施。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师专业中的地位
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主要包括7个方面),而且需要具备一定的 教学专业技能。而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 师对这些技能的领会、掌握和应用。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一)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 新观点
如语文课上学生朗读的方式的实例,传 统方式的随机点名并不一定就优于依次朗读, 教师应该具备打破常规的勇气和准备。
教育心理学讲义
代表人物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Maslow、Carl Rogers等。
核心概念
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认为应该尊重和信任人的自我能力和 选择。
建构主义理论
1 2
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人们在经验的基础上 主动构建的,不是客观存在的,不同的个体对 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不同。
代表人物
建构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包括Vygotsky、 Gardner等。
3
核心概念
强调个体在知识构建中的主动性,认为学习是 学习者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其他重要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在学习中 的重要作用,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 中进行的,社会因素对学习结果有重 要影响。代表人物包括Bandura等。
3
探讨教育心理学研究在解决现实教育问题中的 作用,如学业压力、网络成瘾、心理韧性等方 面。
教育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梳理当前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前 沿问题,如人工智能时代的学习理论 、心理健康与积极学习等。
分析未来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如跨文化研究、神经认知科学结合 、全球教育心理学的拓展等。
教育心理学家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他们研究不同背景和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 学习和发展的影响,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改善教育公平的政策建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6
结论与未来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贡献
1
总结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的贡献,包括 提高教育质量、优化学习过程、推动教育创新 等方面。
2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件
迁移类型 应用领域
01
正迁移:先前学习的技能对后
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02
负迁移:先前学习的技能对后
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03
04
工作领域:如职业培训、技能
培训等,帮助个体提高工作效
率和职业竞争力。
05
教育领域:如学校教育、课外
辅导等,帮助个体提高学习成
绩和综合素质。
06
06
问题解决与创新性思维
问题解决的过程与策略
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 提高竞争力:在全球化时代,创新能力是国家和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在 实践中锻炼创新能力。
鼓励创新思维
通过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创新氛围
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 围,让学生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通过训练,让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 出多种解决方案。
鼓励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支持孩子提问、尝试新事物和探索未知领域 。
培养批判性思维
鼓励孩子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和判断,不 盲目接受。
创新能力的开发与培养
推动个人成长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创 造力。
促进社会发展
推动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
分类:事实性知识、概念 性知识、原理性知识、理
论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分类与学习
学习策略:样例学习、反 省认知、变式练习、反馈
与矫正
记忆的规律与遗忘
记忆的规律
01
遗忘的原因
03
02
编码特异性原则、记忆系统发展阶段、记忆 的系列位置效应、记忆的组块化
《教育心理学讲义》word版
第一编绪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桑代克于1903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第二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1.教师与教育心理学专家型教师和新手教师最明显的区别:〔1〕学科知识专长:所教学科的内容;组织良好、易于提取;〔2〕课堂管理专长:创设、维持良好课堂环境的知识;〔3〕教授专长:善教的知识;〔4〕诊断专长:有关学生群体和个体信息的知识.2. 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过程;影响学习的因素.3. 教育心理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实验、观察法、调查法第三章教育心理学与相关其他学科的关系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区别:各自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与任务的不同1.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__〔1〕都涉及教育领域,共同关注教学的要素、教育与认知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以及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方面的问题.〔2〕教育学经常需要运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因此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区别: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一般问题;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这些研究所得到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2.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关系:个性与共性的关系3. 教育心理学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关系:互相交叉、相互补充第四章教育与心理发展影响身心发展的三大因素:〔1〕遗传和生理成熟〔营养〕: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2〕社会环境:决定相应的心理内容,而且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速度、方向和个别差异;<3> 教育: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第二编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章学习与学习理论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1. 学习的概念〔!〕〔广义〕:学习是个体在后天生活中经过练习或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内部心理的比较持久的变化的过程.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是个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表现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比较稳定的变化.人类的学习与动物学习的区别:①内容:人的学习比动物的学习更广阔;②方式:动物的学习主要是自发的过程,而人的学习是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实现的;③性质:人的学习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过程.〔2〕〔狭义的〕学习:人类的学习.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人类的学习与学生学习之间是一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①学生的学习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因此与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有所不同;②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③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2.学习的分类〔1〕按学习的内容划分: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道德品质与行为规X的学习.〔2〕按学习活动的性质或机制划分:①反射学习:掌握一定的刺激和反应间联系的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②认知的学习:感性的学习,理性的学习〔概念的学习、思维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是人所特有的.〔3〕奥苏伯尔的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4〕按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机械学习、有意义的学习结合两个维度:机械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发现学习.第二节学习理论的基本派别1. 学习理论研究的意义:⑴理论意义:个体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其心理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因此对学习实质的研究,即关于学习理论的研究,能够充实心理学的基本理论.⑵实践意义:对学习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掌握学习的实质及其规律,改进自身的学习,更有效地通过学习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同时,还有助于学校教育工作者了解与掌握学生学习的规律,提高教学质量.2.理解不同学习理论的立足点:要把握好各种学习理论的基本倾向;要把握好各种学习理论的讨论X围.第二章联结派的学习理论——学习的行为主义观第一节经典条件作用1. 无条件反射与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刺激:任何时候,一旦被个体感知到,必然引发特定反应的刺激.〔而这种反应通常是无意的、情绪的、生理的,或者说是很难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2〕条件刺激:也称为"中性刺激".即最初不能引发特定反应,必须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以至于能够暂时代替无条件刺激的刺激.2. 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①前提:S→R ②过程:〔 + S1〕 S→R ③结果:S1→R ④维持条件:需要适时保持S’和S之间的结合.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即学习〕,就是建立起条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的过程.〔即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3. 泛化、辨别和消退第二节操作条件作用1.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个体在某一情境中可以自发地做出多种行为,如果其中某个行为得到了强化,该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就会提高,不断强化的结果会形成在该情境中采用该行为的一种趋势,即个体在该情境中会倾向于只做出这种行为,这就形成了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也就是操作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个体的学习过程.2.操作条件反射与经典条件反射的比较3.强化和惩罚的形式4.不同强化程序对学生的影响第三节学习的行为主义观在课堂中的应用普雷马克原理:在学前教育中运用时,应如何调查幼儿在课堂上最喜欢的事物或事情?对幼儿应慎用惩罚.第四节学习的行为主义在课堂中的新近应用自我管理与自我教学〔纯粹的自我管理与自我教学适合高年级的学习者〕代币管制:⑴确定靶行为:要改正或增强的行为;⑵基线评估:〔观察〕自然状态某单位时间内,靶行为出现的频率;⑶确定代币的种类及价值:以什么作为代币、靶行为增加〔减少〕到何种程度可以换取一枚代币、多少代币可以换取儿童喜欢的特定物品.〔4〕诊断评估,完善方案:一段时间之后,诊断代币管制运行的效果,听取各方意见,重新调整代币的种类、获取代币的难以程度及其价值.第三章认知派的学习理论第一节认知心理学概述1.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观点就是将人脑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研究认知活动,其研究的X围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是阐述智力的本质和过程的,是关于智力的理论.2.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3.与行为主义的比较4.信息加工系统信息的贮存、认知过程、元认知第二节格式塔的学习理论1.格式塔学习理论——顿悟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⑴学习并非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而是通过主动积极的组织作用形成与情境一致的新的完形;⑵学习中的问题解决,是学习者通过对情境中的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的一种完行;⑶无论是运动的学习、感觉的学习和观念的学习,都在于形成一种完形顿悟:学习者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它是学习者重新组织或者重新建构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2.顿悟产生的原因:学习情境的结构性与整体性;脑本身具有组织的功能,能够弥补缺陷格式塔学习理论的启示:⑴个体的学习直接源于其对问题的知觉,如果个体不能辨别出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他就不能学习;⑵学习通常是一种混沌状态转变为一种有意义的、有结构的状态,这就是知觉的重组过程;⑶知觉重组是学习的核心,学习并不是把以往所有的无意义的事情任意地联结在一起,而是要强调要认清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和性质.4.发现学习: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自己的探索寻找,从而获得答案的一种方式.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是为了改进中、小学学校教育而建构的学习理论.因此,在一般教学原理上,也称发现学习理论为发现教学法,或者启发式教学法.第三节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1.核心观点:⑴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⑵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⑶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样具有反馈价值.2.在教育上的应用与限制<1>在教育上的应用——教学设计的四大原那么:①教师应该首先非常清楚地解释学习情境及教材的性质,以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经过主动发现原那么而获取知识.②教师在教授知识时,必先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以便使每位学生都学到知识.③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便使学生的知识经验前后衔接,从而产生学习的正向迁移.④在教材难度的安排方面,应注意适度,避免太难或者太容易,以维持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优点:①学生自己发现和组织的知识,有助于学后长期保持;②学生主动思维式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智力的发展与提升;③学生从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满足,不需外力维持学习动机;④学生养成自动自发的学习习惯以后,有助于以后的独立求知与研究.<2>限制⑴发现教学法的运用,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知识基础与技能.因此,对于普遍缺乏知识经验的小学中低年级及其之前的学生,不适用.⑵在发现教学法中,学生在自行探索问题答案时,往往会因为遭遇疑难求助教师又不得要领时感到气馁,以至于降低了学习动机.〔3〕团体中的个体差异,率先发现原那么的智优者的表现,往往对思维较为缓慢者造成极大的精神压力;因而对后者将来的学习,形成不利的影响;〔4〕发现教学法常采用团体讨论的方式.团体讨论时间常常被能言善道者所占据,其他儿童或因无机会发言,或因无能力发言,均无法获得学习的效益.但是如果教师建议轮流发言,又难免对不善言谈的学生构成压力.〔5〕发现法耗时多,不经济,不宜于需要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一定数量的知识和技能的集体教学活动.〔6〕发现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和教学机智、技能、耐心等要求很高,一般教师很难掌握,反而可能弄巧成拙.第四节奥苏伯尔的同化学习理论——意义学习论〔意义接受学习理论〕1. 核心观点⑴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头脑中的已有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⑵意义学习过程的条件:①客观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能够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建立联系〕.②主观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者必须主动地同化新知识,从而使认知结构得到改造,而新知识也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观念〕,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2. 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同化:即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这种相互作用,认知结构得到改造或者重新组织,而新知识也就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3. 意义学习的基本种类:〔1〕代表性学习〔表征学习〕:符号和他们所代表的事物观念,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建立了相应的等值关系〔学习单个符号或者一组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⑶命题学习:对以命题形式表达的观念的新意义进行学习.4. 意义学习与被动学习的区别:〔1〕意义学习绝非被动式的学习,然而其中也有赖于教师的教学水平;〔2〕意义学习尽管也称为接受学习,但是在接受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求知心理活动,依然是主动的.〔3〕不过,学生由接受而产生有意义学习的过程,也并非全是主动的,需要教师以教学技巧来促成.5. 在教育上的应用与限制〔1〕在教育上的应用:①在教学中应用时,意义学习理论对应的是讲解式教学.②讲解式教学的步骤: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材料、逐渐分化.优点:①意义学习的理念,为完善传统的讲授法提供了重要支持.②重视学生的已有经验,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表现,也是有效教学的前提.③正确使用先行组织者,可以较好地提高知识教学的效果.〔2〕局限:①教师需要足够的训练,否那么很难改变教学习惯以实现真正的意义学习.②学生的已有经验差异较大,故难以呈现适当的先行组织者.第五节学习的建构主义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解释人在社会环境中学习的理论1. 概念: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特点:〔1〕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2〕并不依赖直接强化;〔3〕具有认知性.2.过程:〔1〕注意过程是受制于诸多因素,如观察者的特征、榜样的特征、人际关系的结构特征等;〔2〕保持过程是可以以视觉表象、也可以以言语进行编码.〔3〕运动复现过程是在视觉表象和言语编码的作用下,复现榜样示X的行为.〔4〕动机过程是新行为的习得与实际操作出来是有区别的,受制于强化引起的动机作用.3.功能:形成替代反应、替代消退、反应抑制、解除反应抑制4. 〔1〕相互作用理论;〔2〕自我调节理论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由三个过程组成:自我观察、自我判断、自我反应;〔3〕自我效能是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第三篇认知与个性方面的学习第一章知识、学习策略、动作技能的学习一、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概念狭义——能够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概念、公式、定理等.广义——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2. 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3. 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运用二、学习策略及其培养1. 学习策略的定义: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2. 学习策略:〔1〕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2〕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其他人的支持.〔4〕代币管制属于资源管理策略.三、学习策略的培养:1.有关的教学方式:发现法、观察法、教师专门外显教学式、讨论法、合作学习法、同伴介入法、日常教学渗透.2.策略教学的普遍规那么:①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②选择有效的策略;③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④以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特定学习策略应用的多种可能性;⑤使学习者明确策略使用的前提条件;⑥要求学习者评价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四、动作技能的学习1. 动作技能的定义: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2. 动作技能的分类:〔1〕据动作序列的长短:连续性动作技能、非连续性动作技能;〔2〕据动作幅度的大小:精细动作技能、粗大动作技能;〔3〕据是否需要借助工具:工具性动作技能、非工具性动作技能.3.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4.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能利用细微线索;动作反馈加强;动作技能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比言语知识能够保持更长的时间.5. 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动作技能一旦形成就不易遗忘,比言语知识能够保持更长的时间.6. 促进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是①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②智力正常;③丰富的知识经验;④相应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人格特征.外部条件是①恰当的讲解②示X③练习7. 解决途径:分解难点,改善教法、学法;提供具体的反馈,突破制约点;引发记忆恢复现象和"酝酿效应".第二章学习与迁移一、概念的学习:1.〔1〕概念的含义〔2〕概念的掌握: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掌握概念的途径①日常生活的途径;②学校教学的途径;〔3〕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感性经验、变式、下定义的关键词、在实践中运用.2.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问题解决四阶段论:准备、孕育、明朗、验证;〔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知识经验、定势、感性材料的组织形式、原型启发、情感与动机状态、个体差异二、迁移概述1. 学习的迁移〔transfer of learning〕定义:观点1——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学习的影响.观点2——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观点3——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 迁移的分类:〔1〕据类型或领域——知识的迁移、动作技能的迁移、态度的迁移、情感的迁移等;〔2〕据方向——顺向迁移、逆向迁移;<3>据影响效果——积极迁移、消极迁移;〔4〕据方式——特殊迁移、非特殊迁移.3. 迁移在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1〕迁移与培养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创造性密切相关;〔2〕认清迁移的实质和规律对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组织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三、迁移的影响因素1.个体因素:智力、年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学校的态度、学习的心向和定势2. 客观因素:学习内容的特性、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两类学习的中介物四、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那么确立明确、具体、现实的教学目标;注意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的编排;在进行教学时,应具体分析所要教授的内容适合何种迁移;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第四章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健康教育概述〔1〕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此状况之下,个体能够良好地适应环境,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仅是无心理疾病.〔2〕心理健康的标准〔青少年、成人〕①现实地认识自我、承认自我、接受自我;②对现实合乎常理地认识和反应,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观念和行为;③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一致,符合常规;④正常健康的交往;⑤统一的人格,心理保持延续性.⑥对挫折具有较高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那么与策略;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技术.〔3〕自我的防御机制: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矫枉过正〕、合理化、补偿〔1〕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心理咨询与辅导技术、心理治疗方法与手段等,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心理素质,防治心理疾患,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2>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从内容来看——心理素质培养、心理健康维护;从性质来看——发展性教育、补救性教育.3.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是时代发展、社会变动的要求;有助于教育对象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有助于家庭的幸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4.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儿童个体的器质性障碍、突发事件、家庭病理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那么与策略1.心理健康教育的原那么: 教育性的原那么让儿童"学会做人";整体性的原那么:以整体的观点看待儿童的心理,系统考虑其心理的各种影响因素.2. 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发展优先,预防重于治疗;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按照性质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治疗按照形式分: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个体发展性教育、个体补救性教育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1. 行为主义学派的治疗理论:人的行为,不管是适应性的〔正常的〕行为,还是非适应性的〔病态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且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的.行为学习受强化原理的支配.不适应的行为是心理症状的表现.心理治疗的目标便是消除不适应的行为、培养适应性的行为.2. 认知主义学派的治疗理论:不良的情绪、行为,易导致心理异常.积极的情绪、行为,能够维护心理健康.情绪、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人对环境所作的评价,而评价又受其信念、假设观念等的影响.故认知过程是心理与行为的决定因素.不良情绪、行为的产生与错误认知有关.积极的情绪与行为源于积极的观念.认知疗法的目标是通过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矫正其适应不良的情绪与行为.3. 森田疗法:〔1〕顺其自然——"停止一切无用的抗争",以思想的不抗争来实现症状的自然消失;不把躯体和心理症状当作自己内心的异物,对它不加排斥和压抑,采取"有,就让它有吧"的态度.〔2〕为所当为:承认症状、忍受症状所带来的痛苦,去做应该做的事.〔3〕森田疗法的目标不仅是消除神经症,而且要改变神经质的性格,使来访者在摆脱神经症之后以"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原那么生活.4.精神分析学派的治疗理论:〔1〕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是产生神经症的根本原因.〔2〕分析来访者的经历〔主要是遗忘了的和早期经历〕及口误、笔误和梦,将其潜意识中的动机、情感和内容意识化,向其揭示冲突产生的潜在原因和过程.〔3〕一旦来访者领悟、明白自己得病的原因和过程,症状便有了合理的解释,其症状就会自然消失.〔4〕治疗目标不仅是消除症状、恢复到正常状态,而且要使来访者自我实现、人格走向成熟.五、心理健康教育的程序:确定心理问题、设立辅导目标制定、实施辅导方案、评估、结束辅导六、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1. 行为疗法的技术〔1〕放松训练:特别适用于不能表达自己愤怒、苦闷,很难对他人说"不",很难表达自己积极情感的来访者.〔2〕系统脱敏:适用于来访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超出一般紧X的焦虑或恐怖状态.〔3〕决断性训练:特别适用于不能表达自己愤怒、苦闷,很难对他人说"不",很难表达自己积极情感的来访者.〔4〕效率优化管理尤适合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模糊而导致的生活秩序紊乱、无所事事、碌碌无为的来访者.2. 认知疗法的技术〔1〕艾利斯治疗技术:第一步:诊断非理性观点的技术:ABC模型,第二步:与非理性观点进行辩论的技术,第三步:提供替代性的选择.〔2〕贝克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识别自动化的思想和认知错误,从而建立理性的观念与认知方式.〔3〕借用行为疗法的多种技术.3.森田疗法的技术〔1〕住院治疗技术:〔2〕门诊治疗技术4.精神分析治疗的技术: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澄清、催眠、暗示、对峙第五章智力与创造力。
最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陈琦主讲)——第十章 教学设计原理(第课件ppt
四、任务分析
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 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 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 一目标,预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一直 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 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
中华教育学习网
第1节 发动机动力性检测
发动机的动力性可用发动机的有效功率即轴功率 评价。
发动机点火系、燃油供给系、润滑系、冷却系技 术状况不良或机件磨损,都会导致功率下降。
发动机功率是诊断发动机技术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GB规定:在用机不得低于额定功率的75%;大修
竣工后,不得低于90%。
一、发动机功率的检测方法
证明:弦切角=它两边夹的弧所对的圆周角
弦切角(概念)
弦切角两边夹的 弧(概念)
直角
钝角 锐角 证明:圆弧所对圆周角=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
B1 圆弧(概念)
B2 圆周角(概念)
B3 圆心角定理(规则)
圆心在角一边 圆心在角内 圆心在角外 圆心角(概念)
中华教育学习网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在其教育目标分类系统中将 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 域。
(一)认知目标 1.知识 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 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 2.领会 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
其动能增量等于发动机所作的功。即
若发动机曲轴旋转角速度从W1上升到W2 的时间为T,则发动机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 功率P为
若已知转动惯量J (kg.m2) ,则C2为常数,称为 平均功率测功系数。一般n1要稍高于怠速转速, n2宜取额定转速。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
课程简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具基础和应用性质的教育学科。
它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也就是研究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有关的方方面面的心理规律。
本课程内容共十一章。
第一章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体系、对教师的意义和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和新趋势,以增强教师认识教育心理学与自身工作的密切关系以及在自身成长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从年龄差异与个体差异两个方面阐述了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以帮助教师理解教育在学生认知和社会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第三、四章结合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和认知派学习理论和动机理论的发展,探讨了学习的实质、过程、条件因素以及动力等学习基本问题及其对实际工作的启示,尤其不惜重墨阐释了认知建构主义这一流行于当今国外教育界的学习理论新思潮,以期引导教师观照和反思隐含于自身教学行为之后的学习观念,重塑自身教学改革行为的信念基础和出发点。
第五、六、七章分别从认知建构学习观这一新的视角,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重新梳理了知识、技能和品德的学习过程,以指导教师站在新的理论高度改进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
第八、九章分别讨论了问题解决、创造性和学会学习等教育界目前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着重介绍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思维、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内涵及训练方法,以便教师灵活加以运用。
第十、十一章专门谈论了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这两个与教学技能关系密切的问题,系统地介绍了教学目标设置、教学过程组织、教学策略选用、课堂交流、课堂规范与秩序的建立与维护等方面的具体方法,以求提高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他们贯彻实施和灵活运用前述各章中的学习原理和培养策略。
课程教材《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陈琦主编,刘儒德,张建伟副主编。
学前准备学习本课程前学生需要具备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以及教育学的知识作为其基础知识。
学法指导学习本课程要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如果学习者是教育工作者的话)和自身的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理解课程中的一些基本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2001考研专业课试卷教育技术学专业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2001考研专业课试卷教育技术学专业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1、社会知觉
2、再认
3、有意后注意
4、定势
5、心境
(二)问答
1、请用事实说明脑是心理的器官
2、什么是观察?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试述影响创造想象的因素
4、试述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的关系
5、怎样认识性格结构的动力性?
-------------------------
教学原理
(一)概念解释
1、德育
2、形式教育派
3、道尔顿制
4、学制
5、教育影响
(二)问答
1、试述教师的劳动特点
2、简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3、教育目的的作用是什么?
4、试述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
5、为什么说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中学教育心理学讲解(北师大教材)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P1)答: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3、简述学与教的三种过程模式。
(P5)答:(1)学习过程。
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
(3)评价/反思过程。
评价和反思过程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反思。
在学与教的过程模式中,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而且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P7)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表现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生:作为学习中的主体,存在着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教师:起关键性的作用教学内容:是主要信息部分;一方面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另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6.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创建:夸美纽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思想;赫尔巴特提出要吧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心理学等科学基础上;187年俄国教育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____《教育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在1903年著书《教育心理学》,后扩充为《教育心理学大纲》,着重探讨“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心理测量”。
北师大教育心理学课件
第四节 评论
皮亚杰的理论注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 展与培养,强调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 构过程,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 重视活动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对教 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皮亚 杰的指责主要是:他的认知发展理论的生 物化倾向,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 用的相对忽视。
第二章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Jerome. S. Bruner, 1915-)现代教育心 理学中认知观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把人看 成是思考者和创造者,对人的知觉、动机、学 习和思维进行可认知研究,并据此创立其结构 主义教学论。他的研究成果受到美国乃至整个 世界的重视。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运动与 其结构主义教育心理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所著的《教学过程》使布鲁纳蜚声全世界。
科尔伯格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三 级水平与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服从与惩罚定向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 习俗水平 好孩子定向 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定向 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 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儿童在这种两难问题上所表现出的道德 态度,不一定与其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 问题时的实际反应相一致。 儿童很难将其道德规范推广到更普遍的 事物和情境中。
平衡是在下列三种不同的认知水平上调节 个体的思维过程的:
第一、调节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关系,以防止两 者的不平衡。 第二、调节个体知识中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 子系统是指不同领域的知识的结果,如数、长 度、距离和时间等。 第三、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的关 系。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阶段出现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既不能 跨越,也不能颠倒,因而具有普遍性。 第二,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图式,这些 相对稳定的图式决定了个体行为的一般特征。 第三,认知图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建构的 过程,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前一阶 段的图式是后一阶段图式的先决条件,并被后 者所取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1年教育心理学(含发展心理学)一、简答(每题5分,共60分)1.“心理种系发展”与“心理的个体发展”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所谓心理种系发展,指的是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演变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动物心理的进化过程,一个是人类心理的进化过程。
前者所研究的是动物心理学的内容,即研究动物的心理和行为实质。
后者所研究的是民族心理学(主要是原始人类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的内容。
心理的个体发展研究是的个体一生心理发展的趋势。
由此可见,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在于,心理种系发展包括的范围更广泛,而心理的个体发展概念的范围只是前者的一部分。
种系发展虽不同于个体发展,但不能因此从根本上否定个体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重复着从动物到人类的心理发展史,因为个体发展史和种族发展史有着一定的联系。
恩格斯曾指出:“正如母腹内的人的胚胎发展史,仅仅是我们的动物祖先从虫豕开始的几百万年的肉体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一样,孩童的精神发展是我们的动物祖先,至少是比较近的动物祖先的智力发展的一个缩影,只是这个缩影更加简略一些罢了。
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
”因此,将个体发展史和种系发展史完全等同的观点是错误的,但是从根本上否定这两个发展史有一定的重复性也是不对的。
2.举例说明什么是纵向研究。
纵向研究就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的研究,也叫做追踪研究。
发展心理学运用纵向研究是其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特色。
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就是最早运用纵向研究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一位心理学家。
他在其儿子三年心理发展的报告里,深入细致地记录了大量的观察事实,这就是所谓的“儿童传记”。
他每天三次地对其儿子进行了长期观察,并辅之简单实验。
普莱尔运用纵向研究的系统观察法,完成了他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并编著了《儿童心理》一书。
纵向研究要求在所研究的发展时期内反复观察和测量同一个或者同一组个体。
因此,它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
但纵向研究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第一,样本的减少。
随着研究时间的延续,部分被试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掉;第二,反复测量。
这可能影响被试的发展,影响被试的情绪,从而影响到某些数据的可靠性;第三,时间长。
长期追踪要经历时代,社会,环境的变化,这通常会造成变量的增多。
3.朱智贤从哪几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阐述?简述其基本特点。
朱智贤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了阐述:(1)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朱智贤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后天和先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和个别特点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①先天与后天的关系。
朱智贤坚持先天来自后天,后天决定先天的观点。
他承认先天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它们是个体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而环境和教育则将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决定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内容。
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朱智贤认为,环境和教育不是机械地决定心理的发展,而是通过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而起作用。
这个内部矛盾是主体在实践中,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新需要与原有水平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
③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心理如何发展以及发展的方向,不是由外因机械决定的,也不是由内因孤立决定的,而是由适合于内因的那个对应的外因决定的。
也就是说,心理发展主要是由适合于个体心理内因的那些教育条件决定的。
④年龄特征与个别特征的关系。
朱智贤指出,个体心理发展的质的变化,就表现出年龄特征来。
年龄特征不仅有稳定性,而且也有可变性。
在同一年龄阶段中,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即个别特点。
(2)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朱智贤坚持獐心理整体发展的研究,反复阐明整体研究的重要性。
主要观点有:①要将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自组织系统来研究。
人以及人的心理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下的自动控制系统。
②系统地分析各种心理发展的研究类型。
③系统处理结果。
心理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二者是统一的。
因此,对心理发展的研究结果,既要进行定性分析,又要进行定量分析。
(3)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朱智贤指出,坚持在实践中,特别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发展心理学,这是我国心理学前进的主要方向。
他反对脱离实际地为研究而研究的风气,主张研究中国人从出生到成熟心理发展特点及规律。
他还积极提倡高教育实验和教学实验,主张在教育实践中培养儿童与青少年的智力和人格。
4.新生儿期指的是哪一年龄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新生儿期指的是,从儿童出生后15-30分钟左右剪断脐带的时刻起到28-30天。
新生儿期是儿童心理发生的时期,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发展的起点。
新生儿的脑结构虽已具有成人脑的规模,但重量,容积,特别是脑机能的发展还很不够。
出生后几天,大部分时间保持睡眠状态。
新生儿期是儿童从胎内生活转到胎外生活的过渡阶段,儿童从生理上的寄居生活转变为脱离母体的独立生活,开始肺呼吸,独自摄取营养;开始需要自动调节体温,以适应外界较低的温度;各种感官也开始发挥作用,以适应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能独立地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如饮食,防御,抓握,定向,眨眼,吞咽,喷嚏等。
出生后两周,新生儿在醒着和舒适的时候,自发的整体性动作开始活跃起来,开始产生明显的条件反射。
新生儿最初的条件反射形成速度慢,不很稳定,不易分化。
但这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生。
标志着作为个体的人的意识的最原始形态。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新生儿出生不久,就有综合感觉运动机能,记忆,判断和适应刺激的学习能力。
新生儿虽然软弱,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顾,但却具有发展的巨大可能性。
5.什么是直觉动作思维?直觉动作思维亦称直观动作思维。
这是在抽象逻辑思维产生之前的一种思维形式。
一般说它要经历四个主要的发展阶段:①最初条件反射的建立时期。
它标志着个体心理发展的发生和思维活动的最原始形态。
②知觉恒常性产生的时期。
婴儿发展起来的感知觉和知觉常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稳定的表象,为形成初级的动作思维创造了条件。
③直观动作思维时期。
1-2岁的婴儿动作和言语迅速发展,促使他们的直观行动概括能力逐步发展起来。
他们主要凭借对事物的直观感知和自身的动作来“思考”外界事物,思维在动作中进行,动作中停止。
④语词调节的直观动作思维时期。
2-3岁的婴儿词的概括性有了一定的发展,已经能够用此对一类物体的比较稳定的主要特性进行概括。
2岁半以前的婴儿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观动作思维,而2.5-3岁的婴儿,词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开始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总之,其基本特点是思维与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一般是在人类或个体发展的早期所具有的一种思维形式。
直觉动作思维的任务或课题是与当前直接感知到的对象相联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不是依据表象与概念,而是依据当前的感知觉与实际操作。
儿童在掌握抽象数概念之前,用手摆弄物体进行计算活动,就属于直觉动作思维。
6.为什么说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游戏是适合于幼儿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方法,也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一种最好的活动方式。
这是因为:首先,游戏具有社会性,它是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模拟形式,反映了儿童周围的社会生活。
儿童在与成人的交往中,渴望参与成人的一些活动,可是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游戏恰恰解决了这一矛盾。
其次,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它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翻版。
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如过家家,打针等),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如体力,技能,工具等),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以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此外,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它既不象劳动那样要求创造财富,又不像学习那样具有强制的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断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重要作用。
7.在儿童心理学中,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各自是什么?各自的代表人物是谁?关于儿童自我中心言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分别是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观点和以维果斯基为代表的一些苏联心理学家的观点。
皮亚杰的理解是:第一,自我中心言语是一种非社会性的言语,是儿童特有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唯我思维)的表现;第二,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是相互对立的,只有儿童到了7-8岁时,自我中心言语才逐步消失,而让位于社会化的言语。
维果斯基根据他的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结果,认为:①所谓自我中心言语也是社会性的语言,而不是什么自我中心的表现。
②儿童在没有交谈者的情况下,才有自我中心言语。
③儿童在行动中遇到困难时,经常会出现自我中心言语。
这实际上是思维的有声表现,是一种言语的自我调节的机能。
因此,维果斯基认为,所谓自我中心言语,实质上是由外部言语向内部言语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式。
这是人的言语发展中的一个新的质变,是真正人的意识的开始。
自我中心言语和社会化言语不是对立的东西。
学前晚期自我中心言语的下降,也不是意味着它的消失,而是意味着它向内部言语的转化。
8.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于以下方面:1)运用假设。
事实和实验都表明,初中生在面临智力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抓结论,而总是通过首先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分析和实验证明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哪一种可能性是事实。
他们常用十分怀疑的态度认真地检验每一个假设,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很怪异的假设也不放过,但也决不轻易地承认任何一种可能性。
正是由于初中生已经具有了这种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才使得他们的思想相对于童年期更具有深度,广度,精确性和灵活性。
2)逻辑推理。
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初中生就开始具备各种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总体来讲,归纳推理的能力高于演绎推理的能力。
在对各种演绎推理的掌握上,也有一个发展顺序,最先掌握的是直言推理,其次是复合推理和选言推理,最后是连锁推理;初中生推理运用水平的发展顺序是,最先掌握的是排除推理中的干扰,其次是改正错误,最后是运用推理去解决问题。
3)运用逻辑法则。
初中生对各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主要表现在对矛盾律,排中律和同一律的认识上。
研究表明,在掌握以上三类逻辑法则的总平均得分的正确率上,初一被试为68.26%,初三被试为72.78%。
而且,初中生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也存在着不平衡性,在三类逻辑法则中,对矛盾律和同一律的得分明显高于排中律上的得分;他们对逻辑法则运用的水平也不一样,在正误判断问题上的得分最高,在多重选择上的得分次之,最差的是回答问题的总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