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德性与幸福生活:从理论逻辑到价值期待

合集下载

精品范文-浅析马克思生态幸福思想

精品范文-浅析马克思生态幸福思想

精品范文-浅析xx生态幸福思想xx生态思想生态幸福是当今人类追求幸福的最新维度。

就当前学界来看,学者们多以西方哲学的视角来解析生态幸福的本质意涵,将生态幸福置于人类精神哲学系统中进行运思,要么把生态幸福的研究引向一条由生态哲学追问转向文化哲学反思的研究理路,要么依据传统形而上学对幸福的理解来为现代人框定其应有的生态幸福观。

而从xx的幸福论与生态观的视角来理解生态幸福的论述还尚未看到,本文将呈现出一种与当下相迥异的生态幸福思想,即xx的生态幸福思想,为当下中国人探寻生态幸福另辟蹊径。

(一)、xx的幸福论在xx以前,主观主义、心理主义幸福论盛极一时。

xx则第一次把幸福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状况联系在一起,把幸福置于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历史中加以考察,提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把对幸福的理解从精神文化领域,带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

xx关于幸福的论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幸福的本质在于消除人的本质的异化,实现人对其本质的全面占有。

xx认为,幸福的本质是人对其本质的全面占有,人在实现其本质力量的过程中丰富人性、完善自我、享受属人的生活,进而实现自身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就是人的现实幸福。

但是,宗教异化使人把自己的本质献给了,使人丧失了从人本身探寻其本质的权利,人匍匐在神的脚下靠虚妄的宗教幸福来麻醉自己。

xx则指出,人的本质在于人自身,他对那种试图通过此岸世界彼岸化的方式来追求幸福的神性逻辑进行了彻底地批判,确立了在此岸世界追求人的现实幸福的劳动逻辑。

xx把劳动(自由自觉的劳动)视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劳动使人的生存状态具有了比动物更为自由、广阔和丰富的意义,使人成为了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使人能够按其本性实现一种属人的存在,过着一种属人的生活。

但是,劳动的异化又把体现人的本质的劳动贬低为一种维持人肉体生存的手段,人的本质力量变成了对人来说异己的力量,异化劳动使人成为简单而贫乏的、被奴役被压迫的对象,阻碍了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由此劳动从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快乐行为变成了使人丧失其本性的痛苦煎熬。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

论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以至善为逻辑起点,以合于德性的实践活动为逻辑归宿,将幸福上升到思辨的高度,其幸福观的基本内容以这样的脉络呈现在我们眼前;理想与现实的深度同一,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相通构成其基本特征;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上升至集体层次,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幸福更加明智地把握与追求。

1.1 幸福是最完满的善亚里士多德如海的认知就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向度的。

首先,仁义就是目的。

在《尼各马可以伦理学》这部著作里开篇即为谈及“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时间和取舍,都以某种善目标。

”[1]仁义就是一种目标,但这个目标不仅仅包含裂瓜其为现实,还包括把目标变为现实的这个活动的本身。

其次,亚里士多德指出,仁义在相同的犯罪行为方式中以各种形式整体表现出。

亚里士多德将仁义分成三个部分: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灵魂的善,并且在这三部分中,“灵魂的仁义就是最主要的,最低的善。

”[2]而美好做为人类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自然就是灵魂的善,即为最低的善,也就是至仁义。

所以,对美好的探讨即是如海的探讨。

1.2 合德性的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明确提出的“美好就是再分于德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从两方面阐释,一方面美好就是再分于德性的,另一方面美好就是课堂教学活动。

第一,幸福,它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认为德性是构成幸福的第一因素。

“人的善就是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限时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而且在一生中都须合乎德性,一只燕子造不成春天或一个白昼,一天或短时间的德性,不能给人带来至福或幸福。

”[2]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德性即是品质。

”[2]德性实际上被用以泛指一切事物的优秀的性质或者品质,它能够提出和保存诸善,在许多事情上带来良好的效果。

“人的德性就是使人成为善良,并获得其优秀成果的品质。

”[2]由此可以看出,幸福是合于德性品质的。

第二,美好,它就是一种课堂教学活动。

亚里士多德指出美好就是一种活动,就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或者存有目的的回去谋求。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是德性、自由和和谐。

这三个维度是构成一个美好生活的基本要素。

首先,德性是一个人品德的表现,包括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

在新时代,德性不仅包括自我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还要从整个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如何肩负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其次,自由是人类最为珍贵的权利之一,是人们自主选择的权利。

在新时代,自由不仅是物质的自由,更是精神的自由。

自由是实现个人梦想的关键之一,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因为自由可以让人们自由表达、交流和创造,同时也可以创造一个自由开放的社会和国家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和资本加入到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中来。

第三,和谐是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稳定和繁荣的关键,也是人们追求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和谐不仅包括人际关系的和谐,更包括社会和谐、生态和谐和国际和谐。

实现和谐需要个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地维护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真正实现共赢、共享的现代化。

综上所述,德性、自由和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当我们学会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持续发扬德性,开发和利用自由,积极建设和谐社会,才能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新时代美好生活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为了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我们需要在德性、自由和和谐这三个维度上进行努力和探索。

一、德性:建立良好的道德伦理体系,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德性是人们的品德和道德行为的表现,是社会和个体的基石。

在新时代,我们要建立一个良好的道德伦理体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高尚的人格品质。

这意味着我们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要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要有爱国情怀,为社会作出贡献。

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我们才能建立起一个真正人人自律、人人向上的社会。

二、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是人类的天赋权利,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关键维度。

在新时代,我们要追求的自由不仅是政治上的自由,更是思想上的自由、经济上的自由和个人发展的自由。

政治上的自由就是保障人们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等权利,保护人们的思想和表达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就是让人们拥有独立思考、审视问题的能力,不受制于传统观念和权威主义;经济上的自由就是保障人们的财产权和自主创业的权利,使人们能够自由选择职业和发展道路;个人发展的自由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只有保障人们的自由权利,才能让每个人都过上真正自由、平等、尊严的生活。

三、和谐:建设一个有序、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最基本的保障。

在新时代,我们要建设一个有序、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实现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和谐不仅是社会的和谐,更是个人的和谐。

社会的和谐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的和谐,城乡发展的和谐,区域发展的和谐;个人的和谐主要包括工作和家庭的和谐,身心健康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等。

只有建设一个有序、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才能保持社会的平稳发展,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德性、自由和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建了一个美好、健康、有序的社会。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

在新时代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要求已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加关注精神和心灵的需求。

德性、自由和谐成为了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德性。

德性指的是个体或者社会的道德品质。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道德伦理的约束和自律是不可或缺的。

一个具有良好德性的个体会具备自我约束和道德规范,以及正直、公正、善良的品质。

而一个具备良好德性的社会则在整体上能够遵守法律法规、注重公平正义、关心他人福祉。

在新时代下,我们要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让每个人都懂得遵循道德底线,做一个有德行的人。

第二个维度是自由。

自由代表着个体的独立思考和选择的权利。

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仅追求物质的满足,更在于追求个体的价值实现和自我成长。

自由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独立思考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倡导个体自由的价值观,尊重个人的选择和多样性,营造一个充满自由氛围的社会环境。

只有让每个人都拥有自由的权利,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第三个维度是和谐。

和谐体现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和谐相处。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合作,都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

和谐不仅仅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共处,更包括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关系。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重视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护自然环境,营造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

德性、自由和谐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伦理。

只有在德性的呵护下,个体才能实现自由的追求和和谐的发展。

只有在自由的保障下,个体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价值。

只有在和谐共生的环境下,每个人都能够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

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德性、自由和谐为指引,构建一个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社会。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德性、自由、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一个人民群众不断追求的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本质要求。

下面将从德性、自由和和谐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解释这三个维度对于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德性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石之一。

德性是指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新时代,人们对于自身德性的要求更加严格。

德性是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需要通过自律和修身来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德性的人,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价值观念、优秀的品质和稳定的心态。

这种德性不仅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一个社会中有更多具备良好德性的人,才能够构建起一个善良、和谐的社会生态,实现共同发展。

自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必要保障。

自由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素质提高,人民对于自由的追求愈加强烈。

自由不仅指的是政治上的自由,还包括思想上的自由、经济上的自由、文化上的自由等多个方面。

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自由也是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只有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才能够激发创新的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

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必要条件。

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新时代,发展是人民群众的根本要求,而和谐发展则是实现良好社会关系的基础。

和谐的社会,是一个人人共享发展成果、人人共同参与社会进步的社会。

在和谐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利益冲突,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网络。

而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则是指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

在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德性、自由和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自由是个体发展和社会创新的保障,和谐则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良好关系的基础。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

论当代人的生态幸福观及其实现从一定的角度来说,当代人的各种文明病和幸福感受危机的主要症结在于生态维度的缺失。

破除现代社会的“幸福悖论”,重建持久、均衡与愉悦的幸福感,需要当代人开创并确立一种新型的生态幸福价值理想和生活目标——生态幸福观。

生态幸福价值理想与生活目标的实现,需要人们建设并遵循一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道德规范,按照生态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协同进步的生态幸福社会。

标签:生态幸福观;生态合理性;生态道德;生态社会在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社会,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盛行,人们以占有和享乐为目的的物质欲望得以满足,然而这种现代物质生活方式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所希望的幸福,反而导致了现代人幸福的疏离化现象。

改变这种状况的正确途径是进行一次“道德变革”,建立一种新的生态文化或道德。

美国学者福斯特将这一变革称作“生态革命”。

他认为,生态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超越当前的生物圈文化和它所产生的政治‘更高的不道德’,用一个生态与文化多样性的世界取而代之。

这将是一个具有更完全更普遍自由的世界,因为它植根于公共道德并且与地球及其生活环境和谐一致”①。

通过“生态革命”建立的新的文化或新道德的核心是建构生态价值观。

在生态价值观引导下,通过拓展幸福的生态内涵,正确处理财富与幸福、人类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按照生态的原则进行生产和生活,人们终将会创造出并享受属于自己时代的生态幸福。

一、当代人的“幸福悖论”及其生态学分析在当代社会,以占有和享乐为目的的生活方式,虽然使人类贪婪的欲望部分地得到了满足,但并没有实现人们所期望的幸福生活;相反,却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人类赖以生活的地球家园遭到破坏,人们陷入了严峻的生存困境之中。

从人与自然本质关系的角度来理解,当代人幸福感受危机的症结在于生活方式中生态维度的缺失,所以,开启人类幸福的生态维度可以较好地矫正这种偏差。

1.当代人的“幸福悖论”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采用“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实现了经济加速增长,物质财富快速积累。

至善:德性与幸福的合题——论康德伦理学中的德福观

至善:德性与幸福的合题——论康德伦理学中的德福观
F b.0 6 e 2 0
至善: 德性与幸福的合题
— —
论康 德伦理 学中的德福观
冯 昊 青
( 南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学研究部 , பைடு நூலகம்南 衡阳 4 1 1 20 ) 0
[ 摘 要 ] 从西方伦理 思想 史看 , 问题一直是伦理学家讨论 的话题 。康德伦理 学的哲 学基 础是人 的理性 , 德福 即人 的德
性。康德认为, 幸福不是道德的根源, 幸福不能作为道德的动机, 伦理学不是“ 幸福学”不是怎样谋求幸福的学说, , 而是教人怎 样配享幸福的学说。康德认为只有与德性相匹配的幸福才是有价值的, 有德性的人才配事幸福 , 德性是幸福的条件。最高的
善是善 良意志 , 是其他善的条件 , 但不是 完全 的善— —至善 , 德福的 完美 匹配 才是 至善 。透过他 的德福 观我们 可 以看到 西方 伦理 思想 吏上 的德性论与幸福 论论争 的历 史和现 实价值 。
何确定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 , 过着 有沉 思生 活 的、 有智 慧的 人最幸福 。“ 如若能够 , 在有 幸摆脱了物质需要 的纷扰 、 人 拥
有 中等财富之后 , 当争取过这样 的生活。人所能够获得的 应
最高等的一种幸福 , 当就在这种沉 思的生活 之中。 _历史 应 ”2
论: 即人不是一般的 自然物 , 因而作 为人 的科学 的 哲学 当然
维普资讯
第 7卷第 1 期
20 06年 2月
社会科 Si c Junl f南华大学学报i(oi c neE io ) ora o N nu nvr( Sc 学版 ) d i ahaU i sy e t l a e t n
V l7N . 0_ o 1
和 自然科学 的一般方 法。他认为 , 在研 究与 人 的感情 、 悟性 相关 的对象 时, 在经验 的范 围之 内, 仍有先 验 和后 验的 重大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新时代,我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丰富和舒适,更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完善。

德性、自由、和谐成为了我们定义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德性是我们道德素质的体现,自由是我们个人发展的基础,和谐是我们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

这三个维度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德性是我们的品德和道德规范。

一个有德性的人,具有道德感、责任感和良知,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德性是道德价值的表现,是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核心。

在新时代,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就是德性的具体表现。

德性是我们个人的内在修养,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自由是我们个人发展的基础。

自由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去行动,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自由可以激发人们的动力和创造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新时代,我们主张人人享有平等和自由,强调个人的尊严和权利。

政府应该创造一个自由有序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在自由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和谐是我们共同发展的目标。

和谐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状态。

和谐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在新时代,我们强调要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

政府应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在和谐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德性、自由、和谐三个维度是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指导原则。

一个人只有具备德性,才能在自由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一个社会只有在和谐的状态下,才能让每个人都享有自由和权利。

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政府应该创造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在德性、自由、和谐这三个维度上不断提升和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

儒家的德性幸福及其逻辑展开

儒家的德性幸福及其逻辑展开

儒家的德性幸福及其逻辑展开【摘要】儒家的德性幸福是一种基于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幸福理念。

儒家认为,通过追求仁、义、礼、智等品德,人可以实现真正的幸福。

德性幸福不仅关乎个人的修养和成长,还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密切相关。

儒家提倡通过道德修养来提升个人修养,同时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儒家的德性幸福对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当代社会提供启示,引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通过学习儒家的道德修养和实践方法,人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和满足,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儒家的德性幸福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关键词】儒家、德性幸福、逻辑、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人际关系、个人、社会、当代社会、启示、现实意义1. 引言1.1 什么是儒家的德性幸福儒家的德性幸福是指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德和素养,使个人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满足,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感。

在儒家传统中,德性幸福是重要的价值追求,被认为是人生最高境界的体现。

儒家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仁、义、礼、智,以及修养自己的心性,就能实现德性幸福。

这种幸福并非只是外在的物质享受和快乐,更是一种内心的安宁和满足。

儒家强调的是通过修身养性,培养健康的心态和情感,使个人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和困境,保持内心的平和和喜悦。

儒家的德性幸福不仅是个人的心灵寄托,更是一种对人生境遇的积极应对方式。

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德性幸福,儒家的道德修养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1.2 为什么要探讨儒家的德性幸福及其逻辑展开探讨儒家的德性幸福以及其逻辑展开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具有深远影响。

深入探讨儒家的德性幸福观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引导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儒家的德性幸福观念体现了人类对幸福的不同理解和追求方式,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启示作用。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作者:易小兵来源:《理论导刊》 2019年第5期易小兵(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0)摘要:德性是美好生活的内核,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基质,和谐是美好生活的目标。

具体说来,德性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应然存在,德性涵养是美好生活的价值应然,道德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美好生活的终极关怀;从自由的“目的”“权利”“能力”三因子看,“类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基础条件,“社会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基本保障,“个性自由”是美好生活的内在根据;新时代中国人民追求的和谐是全面和谐、人本和谐、动态和谐,全面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必然追求,人本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审美需求,动态和谐是美好生活的发展逻辑。

关键词:德性;自由;和谐;美好生活中图分类号:B8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9)05-0072-05作者简介:易小兵(1974-),男,江西抚州人,上海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理论创新。

要创造美好生活,首先要厘清“什么是美好生活”。

本文试从德性、自由、和谐这三个维度来阐释美好生活的内涵。

一、德性:美好生活的内核对于什么是德性,人们有着诸多理解。

本文所指的德性是指美好的、高尚的品德。

从人性的视角看,德性是人的一种获得性的品质,这种品质又使人表现为一种优秀(excellence)的人性状态。

这种卓越、优秀来自于人能能动地运用其特有的功能和能力。

从个人的存在视角看,德性就是个体在一定心理定势下,在道德实践中,为自身和他活动于其中的共同体及其成员生存得更好,而日渐生成的具有稳定特质的心理习惯(状态)、人格特质和精神境界。

德性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是具有道德意义上的善的(好)的品质。

从个体人格看,德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和成就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品质与特性,个体具有的向善意愿、知善能力、为善勇气、履善行动等特性,以及获得的一种自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在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德性、自由和和谐,这三个维度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标志。

德性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代表着人们的文明程度、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新时代,德性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社会繁荣昌盛的同时,人们对道德的高 standard 要求也与日俱增。

新时代的德性强调自律、诚信和公正等,这些素质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依法依规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

而对那些缺乏道德约束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也可以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秩序。

自由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它代表着人们自主决定自己的行为和思想的能力。

在新时代,实现自由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核心目标之一。

而要真正实现自由,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束缚,更好地发挥人的主体作用。

在新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工作、生活和休闲方式。

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个人权利的保障力度,创造了更加公平、公正、透明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了更多实现自由的机会。

和谐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良好、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和协调共处。

在新时代,和谐已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这有助于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同时,各行各业也在加强协作和沟通,强调互信、互利、互惠的相处方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德性、自由和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他们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共同目标。

我们期待,在不断追求德性、自由和和谐的同时,人类可以迈向更加美好、更加光明的未来。

新时代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新时代生态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作者:于天宇来源:《学习与探索》 2019年第9期于天宇(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春 130012)摘要: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表征了人类需要发展的历史状态以及人类满足需要的能力和方式,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性概念。

在此基础上,生态生产力概念的提出,绝非是要发明一种异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新理论,而是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来把握生产力的新时代样态。

生态生产力,即生态优先、多方和谐、要素均衡的生产力。

不仅生态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更要以生态美好作为生产力的发展规范。

马克思的自然观与需要观支撑了生态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逻辑,发展生态生产力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态关怀与当代价值。

同时,要通过构建生态文明观,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劳动者;通过提高生态科技,发展生态化的劳动资料;通过健全生态意识,选择更优化的劳动对象。

为新时代生态生产力的发展构建实践路径,以此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方案。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新时代;生态生产力;理论逻辑;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B0;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462X(2019)09-0039-0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明形态变革的哲学理念创新”(18ZDA015);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工程专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生态生产力研究”(2019m2)作者简介:于天宇,1988年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马克思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就其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身体”[1]55。

人是社会中的人,人类社会又是依托于自然界而发展的,“人靠自然界生活”[1]55。

这一观点充分肯定了自然界以及自然规律的客观先在性。

习近平的“两座山论”也同样凸显了这种客观先在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揭示并深化了这种客观先在性之于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意义。

论生态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

论生态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

论生态道德建设的三个维度作者:冷梅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5年第9期文/冷梅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生态道德建设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生态问题不仅仅是技术制度上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更需要人们伦理的检讨和思想观念上的变革,重思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以及人类所肩负的责任和义务。

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上反思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从而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生活方式绿色化和价值观的变革。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道德关系的思想在思考和阐述人与自然道德关系方面,西方学术界有两种环境伦理思想:一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另一种是生物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

综观人类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我们可以看到:一方以人为中心,一方以有生命的生物为中心,探讨人与自然界的道德关系及其伦理责任。

但从哲学根基上考察,它们仍然处于现代形而上学中,把人与自然界看成相互外在的两个不同的对象,人与自然仍然处于二元对立中,伦理道德上的命令就成了“现有”和“应有”的紧张对峙。

如何超越人与自然道德关系上的“现有”和“应有”的紧张对峙?从根本上来讲,人们还得重思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马克思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上相比于西方其他环境伦理思想来说,有两大特点:一是从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上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二是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向度。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可作为今天开展生态道德建设的指导原则,从理论高度上指明了生态道德建设的方向。

(一)马克思在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上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马克思摒弃外部自然界的实在性问题和人的理性主体地位,认为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彻底颠覆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从感性对象性活动上谈论人与自然的统一。

在感性对象性活动上,人即自然,自然即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

在马克思看来,“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德性、自由和谐是构建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它们是相互关联、互相促进的,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德性是人们在道德伦理层面的表现,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在新时代,德性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之一。

一个具备良好德性的人,就具备了正确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全社会的道德观念能够普及到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才能构建一个肯定的、合理的社会道德准则,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高尚的道德引领和价值追求的方向。

从孝老爱亲到友善待人,从守信用到公正正义,从勤奋向上到自律自强,德性在新时代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只有在德性的引领下,人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互助、和谐共荣的社会环境。

自由是人们追求个体独立和个人权利的表现。

在新时代,个人的自由意识逐渐增强,个人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人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教育、事业、婚姻、居住等方面的权利,享有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出行自由等多方面的自由。

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社会里,个人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自我实现的空间,从而促进社会的创新和进步。

和谐是指人们之间的和睦相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等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在新时代,和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人们应该发扬互帮互助、宽容理解、与人为善的精神,促进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和谐关系。

和谐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们应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人们才能实现互相关爱、互利共赢的局面,共同建设美好未来。

德性、自由和谐构成了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关联、互相促进。

一个好的德性是个人自由的基础,只有在德性的引领下,个人的自由才能得到保障和实现。

而和谐则是德性和自由的凝聚点,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人们的德性和自由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德性、自由和谐都是构建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会导致美好生活的缺失。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

德性·自由·和谐: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维度德性、自由和谐是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从德性、自由和谐这三个方面进行全面推进。

德性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之一。

德性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品质和道德观念,包括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勤勉学习、尽职尽责等。

德性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人民相互信任和团结合作的基础。

在新时代,我们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推动社会风气的向上向善。

自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自由是每个个体享有的基本权利,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新时代追求的自由是在法治框架内的自由,在保障个人权利和尊严的也要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

实现自由需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促进社会公正和公平,打破旧的阻碍,为个体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由也需要在责任和规则的约束下实现,个体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

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第三个维度。

和谐是社会各方面的关系达到平衡和稳定的状态,是人民共同追求幸福的社会环境。

实现和谐需要促进各种利益的协调,避免利益冲突和矛盾的激化。

和谐还需要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崇互助、分享和包容,提倡以和为贵的原则。

在新时代,我们要以构建人民幸福共同体为目标,不断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发展。

德性、自由和谐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三个重要维度。

通过弘扬德性、保障自由、促进和谐,我们能够构建一个更加文明、幸福、繁荣的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每个人都应当积极践行良好的道德品质,追求个人自由和公正,与他人和谐共处。

只有在德性、自由和谐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梦想。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和价值导向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和价值导向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和价值导向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和价值导向是指在构建和发展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源自于对自然的尊重和敬畏。

人类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关系,没有了自然的支持和滋养就无法生存和发展。

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来自于对人类的关怀和尊重。

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责任去享受自然的恩赐,并且应该互相关怀、尊重。

生态文明倡导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上。

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够公平地分享自然资源和发展成果,才能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

生态文明倡导社会公平正义,避免资源集中和利益不平等的现象。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还来自于责任和奉献的理念。

每个个体和组织都应该承担起保护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的。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以人的身心健康和幸福为目标,通过提高生活质量、保护环境、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感。

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是可持续发展的。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注重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系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是和谐共生的。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生态文明的价值导向是开放包容的。

生态文明的建设要倡导开放的思想和包容的态度,吸纳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推动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实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发展。

生态文明的道德根基和价值导向是构建和发展生态文明的基石和指导原则。

通过尊重自然、关怀人类、追求公平正义、承担责任和奉献、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谐共生和开放包容,我们能够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柏拉图,幸福观]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

[柏拉图,幸福观]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

浅析柏拉图的幸福观柏拉图(约前427年一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析学家,也是西方析学史上最伟大的析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二十岁时就跟随苏格拉底学习,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后对统治者失去信心。

于四十岁时建立了自己的学院,并成为了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柏拉图一生热爱祖国,热爱析学,将毕生的心血用来研究析学并将其融入政治,达到了析学与文学、逻辑与修辞的高度统一,不仅在析学上而目_在文学上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幸福的内涵柏拉图认为幸福是可以赋予人的终极完美。

阿尔法拉比在《获得幸福》中把人类事情分为四种:理论的美德、审慎的美德、德性和实践的技艺。

柏拉图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四种能够让人羡慕的事情,结果表明:这些事情之所以让人羡慕就在于它们构成了人的完美性。

接着他又研究了人的完美是否仅仅在于有显赫的祖先和血统;或者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以及许多朋友;或者是他富有四海,受到颂扬和赞美;抑或是在于他统治着一群人,他的命令在这群人中通行无阻。

为了谋取幸福,人是否具有以上的一些或者全部就够了呢?为此,他又经过深入研究后指出,那些事情本身不是幸福的,当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感到幸福就认为这些事情等同于幸福,这其实是假象。

人们要想得到幸福,这些事情只是一部分,我们还需要其他的一些东西来填充。

二、幸福的获得柏拉图在认真研究了幸福的内涵后,指出幸福是与德性的内涵相一致的,它们都赋予人的完美性。

这种德性是一种知识或者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某种实实在在的东西。

柏拉图在经过深入探究之后,为我们指明了获得幸福的途径。

(一)幸福的人是有德性的人苏格拉底提出德性论,柏拉图继承了并指出德性就是幸福。

他强调人要过理性的生活,只有知识和智慧才能使人幸福,所以人们要用理智战胜情欲的控制。

因为人的感官快乐是暂时的,德性和智慧是人生真正的幸福,人生的日的就是从情欲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只有最高的理念即善才是永恒的。

他的德性论使得他鄙视感官快乐,因此在德性和幸福的关系上,他具有禁欲主义倾向。

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前提

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前提

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前提
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确实是幸福美好生活的前提。

以下是几个理由:
环境质量与健康息息相关: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

清洁的空气、纯净的水源和健康的土壤对于保障人类健康至关重要。

生物多样性的维护与食物供应:和谐的生态环境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各种动植物及微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这对于维持食物链、保障农作物的多样化和提供健康的食品非常重要。

美景赋予心灵愉悦:自然环境中的山川湖海、花草树木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能够舒缓压力、提升幸福感和精神状态。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矿产和森林等。

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可以为人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避免资源枯竭和环境崩溃。

生态平衡与灾害防控: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有助于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影响。

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可以起到调节气候和防洪的作用,保护人类免受自然灾害带来的破坏和损失。

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自然生态环境对于我们幸福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恢复自然环境,确保其可持续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0 1 7年 第 2 期
福 州大 学学 报 ( 哲 学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F U Z H O U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幸 福是 伦 理 学 关 注 的核 心 问题 , 指 人 们 在 创
造 物质 生产 生 活 及 精 神 实 践 中 . 由于 目标 和理 想 实现 而呈 现 的 内心 自足 愉 悦 状 态 。 当然 , 除 了 这 种基 于 自然本 性 的 自足 快 乐 之 外 . 还 有 更 高 程 度 的理性 自觉 , 只有把 道德 和幸 福 结合 在 一 起 , 才 能 更 广泛 地 展 现 幸 福 的含 义 。如 古 希 腊 人 认 为 . 幸
福生 活 的基础 。 伦理 学是 以人 的 生命 实 践 活 动 为 根 基 的 。 伦
知识 性创 新 , 如“ 生态经济 ” “ 生态道德 ” “ 生 态 产 品” 等新 概念 . 力求 在人 与 对象 世 界 之间 寻 找合 理
共处、 利 益共 享 的正 当性 关 系 , 为 人类 的生 存 提供 优 雅且 有尊 严 感 的居 所 。 并 获 取 真 切 而 持 久 的幸
类规范 的行为。正 因为如此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我们需要生态德性
作者简介 : 阮晓莺 , 女, 福 建宁德人 ,闽江学院法律 系教授 ;
杨 勇 ,男 , 福 建 平 潭人 ,闽 江 学 院 党政 办 副研 究 员 。

8 4・
发挥内在道德力量的作用来支撑道德规范和道德 行为。
人 类 如何得 到 幸 福 这个 最 美 好 的东 西 呢 ?早 在2 0 0 0年前 , 亚里士多德就 明确指 出。 幸 福 即至 善 。那 么 , 什 么是 至善 呢?亚 里 士 多 德认 为 , 分 为 外 在 的善 、 身 体 的善 和 灵 魂 的善 三 类 。 外 在 的善 主要是 指充 当 实现 目的 的 手 段 或 工 具 的善 。 如 财 富、 政 治权 利 、 权 利 地位 等 。身 体 的善 主要 是 指 强 健 的体 魄 、 灵 活 的行 为 能 力 等 。灵 魂 的善 主要 指 勇敢 、 节制 、 正 义 等美 德 。灵 魂 的善 与 美 德 相 关 , 以 自身为 善 , 相 比而言 , 在 善 的程 度 和等 级 上 比前
筑 幸福 家 园的 政 策 基 础
关键词 : 生 态德 性 ;生 态 文 明 ; 幸 福 生 活 ;价 值 期 待
中图分 类号 : F 2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 0 0 2 — 3 3 2 1 ( 2 0 1 7 ) 0 2 — 0 0 8 4 — 0 4
生态 文 明对 于 拥 抱 现 代 性 的人 类 而 言 . 是 保 障 大多数 人最 大 幸福 的 文 明 。在文 明强 势 推进 的
收稿 日期 : 2 0 1 7 一 O l 一 0 7
基金项 目: 国家社 科 规 划 基金 项 目( 1 2 B K S 45 0 )
此, 我们 虽 然制 定 了 许 多 关 于 保 护 生 态 环 境 的 道 德 规范 . 但却 不 能很好 地 落 实 , 总 有人 做 出违 背 这
历史 进程 中 , 人 类 中心 主 义 的理 论 困境 逐步 凸显 , 学界 基 于价 值 和 文 化 审 思 的视 角 , 提 出 了一 系 列
福生活具备三大要素 : 智慧、 美德 和休 闲。美德和
幸福 生活 紧 密关 联 , 充 分 说 明伦 理 的 意 义 不 仅 仅 是智 慧 的终 级性 规 范 , 德 性 同 时 也 是 我 们 选 择 幸
N0 . 2 20 1 7
( 总第 1 3 8期 )
S e r i a l No . 1 3 8
生态德性与幸福生活 : 从 理 论 逻 辑 到价 值 期 待
阮晓 莺 杨 勇
3 5 0 1 0 8 )
( 闽江学 院 法律 系 ,福建 福州

要: 生态文明是 保障人们最大幸福的 文明。生 态德 性 与幸福 生活相辅 相承 , 它不仅 是 幸福生 活的基础 , 离开 了德性支持 。 幸福 生活就是 空 中楼 阁 , 同时 幸福 生 活又是一 种生 态性 的存 在。古今 中外 的先哲们 都在 寻 求生态德性复归幸福生活的平衡点 。中国应从三 个方面实现幸福 生活的价值 期待 : 实施 生态环境保护 工 程, 构筑幸福 家园的环境基础 ; 建立健全生 态文 明制度体 系, 构筑幸福 家 园的制度基 础 ; 建设 生态政 府 , 构
的平衡 被破 坏 了。 ” “ 在 不 可 缺 少 强 有力 的 精 神 文 化 的地 方 , 我们 则荒 废 了它 。 ” [ 2 3 由此 可见 , 没有生 态德 性 的支 持 , 即使 现 代 人 类 拥 有 足 够 的才 智 克
理 向生态 的拓 展包 含 了人 对 自身 以及 对 自然生 态
的双 重关 照 。 为此 生态 德 性 是伦 理 学 追 寻 的境 界 ,
即从 人类 本身 的道 德 能力 为 人类 承担 道 德 提供 根 据 。德性 伦 理告 诉 我 们 伦 理 道 德 对 于人 来 说 , 最 为重 要 的不是 作 为行 为约 束 的道德 规 范 、 规条 , 而 是在 本 质上人 作 为道 德 主体 的道 德 能力 、 性情 、 力 量 即德 性 。因此 这一 概念 曾广 泛 运用 于个 体 与人 体、 人类 与社 会 之间 。在 处 理人 与 自然关 系 中 , 人 的道德 品格 应 该 如 何 理 解 则 长 期 被 忽 略 。 直 到 生
态 环境 的严 重 性 暴 露 之 后 人 们 才 加 以 关 注 。因
福 生活 体验 。本 文着 力探 究 生 态 德性 与 幸 福 生活
的逻辑 联 系 , 寻求 生 态 德 性 复 归 幸 福 生 活 的平 衡
点, 从 而为 幸福 生活 的实 现提供 可 能 。


生态德 性是 幸福 生活 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