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基础知识—班级与班主任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本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

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矫正学生的行为等功能。

二、班级组织的发展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伊拉莫斯,借用古代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关于学生的制度论》中的“班级”一词,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学生呈阶梯状围坐在圆形教室了学习。

最早从理论上设计班级组织的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提出班级授课制的设想。

学生按照年龄划分不同的班级,每个班级配臵合适的教科书和专门的教学方法。

19世纪初,英国出现“导生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划分等级,对进度相同的儿童系统性地开设科目,编制班级,实施同步教学,配备导生,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和管理。

在中国,严格意义上的班级授课制产生于19世纪末,于1862年京师同文馆中采用。

(一)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缺点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重视预设内容的教学,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生成性、创造性不够。

3.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解决方法:将群体教学和分层教学、个别指导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等。

“小班化”教改实验正在一些地方实施。

三、班级管理
(一)概念: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二)班级管理的功能(作用)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目标——形成一个“班级共同体”
1.班级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基本目标)
VS传统班级的主要区别:强调师生、生生间的人际心理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与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2.班级成为一个精神共同体。

3.班级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

4.班级成为一个伦理共同体。

(五)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1.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应试教育”、分数和排名是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衡量标准,导致高度重视课堂教学和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学生被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缺乏自主性。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2.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必须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新机制,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要做到: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是班级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

(3)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要实行干部轮换制,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并学会与人合作。

以训练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为主的班级管理制度改革的
重点是:把班集体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

具体做法包括:适当增加“小干部”岗位,并适当轮换;按照民主程序选举干部;引导学生做“学生代表”;引导学生“小干部”做合格的班级小主人。

第二节班集体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与教育价值
(一)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个班集体不可缺少的。

3.能够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第二章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班主任的工作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发展趋向,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一、班主任的历史与作用
(一)班主任历史
班主任是指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

1988年《小学生班主任暂行规定(实行草案)》《中学生班主任暂行规定》,二者都对班主任的地位、作用及基本任务、职责、、、任职条件和任免,待遇和奖励做出明确规定。

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班主任选聘和培训、待遇和奖励制度。

2009年《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就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权利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班主任的作用
1.班主任是学校领导的有力助手。

2.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

3.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各种学生组织、家庭和社会的桥梁。

教育下一代是全社会的责任,应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于是必须协调这三者间的关系,保持信息沟通、保持家庭、社会支持学校的工作。

班主任以特殊的凝聚力,从中起到联系、调节、引导的作用。

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权威型:班主任侧重于在领导与服从的关系上实施影响,由教师自身对班级施行无条件的管理,严格监督学生执行教师所提出的要求的过程与结果。

民主型:比较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在领导班级过程中,不是以直接的方式管理班级,而是以间接的方式引导学生。

放任型:对班级管理不会过多的干预,以容忍的态度对待班级生活中的冲突,不主动组织班级活动。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一、班主任工作的原则
二、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三、班级日常管理工作
第三章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第一节班级活动的内涵与特征
一、班级活动的内涵
广义的班级活动,指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参加的一切教育活动,包括班级课堂教学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狭义的班级活动,指在学科教学以外,教育者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班级全体成员参加的教育活动,包括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等。

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二、班级活动的特征
1、自主性。

班级活动是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
和成就,增强自信,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2、灵活性。

根据实际情况和教育教学需要,并结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来确定的,根据
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的,没有固定模式。

3、参与性。

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

4、差异性。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班级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组织,发挥每个学生的潜
能和特长。

第二节班级活动的类型
第三节班级活动额设计与组织的原则
1、生命性原则。

班级活动设计和组织必须全面关照人物质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

人的生命三重含义:“一是自然性的肉体生命;二是关联而又超越自然
生理特性的精神生命;三是关联人的肉体和精神而又赋予某种客观普遍
性的社会生命。


2、个性化原则。

班级活动设计和组织尊重学生的个性。

3、开放性原则。

班级活动在保持自我独立性的基础上,应该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
未来,培养具有生活自主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发展力的合格社会成
员。

4、生成性原则。

班级活动作为一种校本甚至是“班本”的教育形式,在内容确定、过程
演绎、形式选择、和结果形成上很难预先统一的设定,具有很强的灵活
性和生成性。

第四节班级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过程
班级活动的过程一般经历设计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反思拓展阶段。

1、撰写活动计划。

标题、正文、结尾。

2、活动计划的人员落实。

3、活动材料的准备。

向学校借用、同学回家筹集、租用、购买。

4、活动场地的选择。

提前联系场地;量力而行、勤俭节约;注意安全;要求合理;场地善后。

5、活动的外部联系。

三、班级活动的开展(注意几点)
1、以学生为活动主体。

2、注意营造与调动活动气氛。

3、活动召集人员注意语言技巧,包括导入语、串联语和结束语。

4、活动开展注意互动:召集人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

5、活动开展注意灵活应变。

班主任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即席发言的准备。

四、班级活动的评估与拓展
(一)班级活动的评估
班级活动的评估主要从班级活动的计划评估—过程评估—效果评估三方面进行。

评估要做到全面性、客观性和发展性。

最终目的是为以后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和依据。

(二)班级活动的拓展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育也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班级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教育活动的结束,而是又达到一个起点,正所谓“终点又回到起点”。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班主任在教育学生中的重要作用,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班主任是中小学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领者,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班主任是中小学的重要岗位,从事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要职责。

教师担任班主任期间应将班主任工作作为主业。

第三条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体现。

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校应为班主任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保障其享有的待遇与权利。

第二章配备与选聘
第四条中小学每个班级应当配备一名班主任。

第五条班主任由学校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聘。

聘期由学校确定,担任一个班级的班主任时间一般应连续1学年以上。

第六条教师初次担任班主任应接受岗前培训,符合选聘条件后学校方可聘用。

第七条选聘班主任应当在教师任职条件的基础上突出考查以下条件:
(一)作风正派,心理健康,为人师表;
(二)热爱学生,善于与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三)爱岗敬业,具有较强的教育引导和组织管理能力。

第三章职责与任务
第八条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九条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

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十条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第十一条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二条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章待遇与权利
第十三条学校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骨干作用,注重听取班主任意见。

第十四条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

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的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

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

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

第十六条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

第五章培养与培训
第十七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制订班主任培养培训规划,有组织地开展班主任岗位培训。

第十八条教师教育机构应承担班主任培训任务,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应设立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培养方向。

第六章考核与奖惩
第十九条教育行政部门建立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和奖惩制度。

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定期予以表彰奖励。

选拔学校管理干部应优先考虑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优秀班主任。

第二十条学校建立班主任工作档案,定期组织对班主任的考核工作。

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任、奖励和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

对不能履行班主任职责的,应调离班主任岗位。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一条各地可根据本规定,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十二条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