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一、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
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1、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
但其心极端冲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心冲突的情感。
2、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场,对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
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3、颜色的运用,一直是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
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比照,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4.主人公流泪的特写镜头:二、随后是一个声画别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演奏的音乐。
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心的清冷和迷惑。
三、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
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情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四、随后是主人公走入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
然后主人公进入,一下子比照及其明显。
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异、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比照的悬殊。
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
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五、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
色块上的比照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酷、阴暗!六、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镜头作为组成电影的最基本单位,其本身饿运用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整部影片的成败。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影片的镜头运用显得犹为成功。
下面,我就以下几种镜头的运用,谈一下:首先,影片中运用最多的就是远景镜头。
尤其是对陈府的房屋建筑的描绘,大都采用远景镜头。
例如,影片中出现的雪后府上的景象,以及对四太太府的远景镜头。
通过这些远景镜头的运用,使人们先是对故事发生的大的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交代了场景,借景深镜头另外,向观众展示了封建末期大户人家富裕、豪华、奢侈的生活。
另外,远景镜头所特有的视觉表现力更是渲染了一种孤寂、冷清,人们之间冷漠的感觉,为影片后面的发展作了铺垫,将影片中人们勾心斗角的氛围表现得一览无余,又如影片中对四太太在房顶发呆的那个远景镜头,很好的营造出了一种人物内心孤独与落寞。
同时外界环境的冷漠与压抑的感觉,由此可见,远景镜头的运用非常符合本片的情感基调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烘托全片的感染效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影片中多次应用的景深镜头也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景深镜头的应用使观众的知觉过程真实化,立体化。
例如影片二太去找四太太剪诱发的景深镜头,就很好的将观众的视觉立体感表现出来,对层层大院的拍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封闭的大户人家的家庭概貌,暗示出陈府的家庭等级森严和思想保守。
景深镜头的大量运用,也非常符合那种的视觉习惯,也就证明了逼真性是电影与生俱来的本性之一。
另外,景深镜头配以本影片独有的大红灯笼的结合,从视觉效果上就给人一种独有的感觉,增加了影片中大红灯笼原有的象征意义。
影片中曾许多次出现四太太正门一直到院子屋门的景深镜头,而就正是这个代表性的镜头,这个代表性的地点,为观众营造了一面反映旧社会上流家庭内部黑暗的现实的镜子,为观众搭建了一个表现人们明争暗斗的舞台。
这个代表性的景深镜头作为线索,将影片的各个情节、思想串联了起来。
当然,谈及影片的镜头就不能不提一下镜头中的“尚方宝剑”——特写镜头。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一、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
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1、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
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2、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对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
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3、颜色的运用,一直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
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4.主人公流泪的特写镜头:二、随后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演奏的音乐。
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和迷惑。
三、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
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情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四、随后是主人公走入陈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
然后主人公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
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
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
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五、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
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酷、阴暗!六、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最经典的代表作之一,来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
张艺谋坚持以风格独特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尤其是象征性的视觉造型)来刻画人物与传达情感。
其间透露出导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的挖掘与探究的渴望.影片以一个长镜头开始,颂莲坐在床上,一个很长的近景镜头,后面是方方正正的窗户,就像无形的监狱,已经束缚,囚禁了她,影片中到处充斥了这种镜头,从第一个镜头就宣誓了颂莲的悲剧命运。
然后戏剧性的一幕,当红的发亮的喜轿敲锣打鼓的迎接她时,她却铃着自己破的行李包独自出发,很强的对比就此产生,红色的喜庆与她白色,素雅的衣服强烈的反抗,她是一个具有现代女性的大学生,她倔强,直率,有主见的性格使她在“后宫"之争中必然失败.在进入高家后,这种对比又接踵而来,管家看到颂莲时,站在高高的楼上,一种相互间,高与低的等级“对话”,管家在不知道她与知道后判若两人.然后,就进入了这种深墙大院的斗争之中--——-—这不影片还有很多出彩的地方是,首先是在视听和剧作的结构上的处理.创作者将本片分为了四个大段,即院子里的夏、秋、冬和第二年夏天,张艺谋导演及其他主创刻意地使这高墙大院里“没有春天",利用“春"这一美好意象的缺失给了封建旧社会一个下马威,这就是本片的外延,即批判封建社会的体现。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夏、秋、冬在生活中各自的猛烈、艳丽和清冷的视觉特点将颂莲在院中争斗的状态体现得淋漓尽致,而“第二年夏天”的使用使结局与开头“夏”形成鲜明的对比,也让本片难得地拥有了一种封建社会中的宿命感,促使了影片主题的升华,也就是从对封建的批判上升到对其中人物宿命的探讨。
同时,张艺谋导演利用恰当的景别选取和景别内的适当取景让本片升华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质感。
在本片中,有许多镜头是中景以上景别及画面左右极对称的取景方式相结合,例如颂莲第一次进入陈家大院时,张艺谋导演将她置于全景的纵深中,这样就使得影象多了一些隔离感,再加上左右极对称的高墙取景,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这种镜头拍摄方式在影片中的多次出现,极明显地表现出这高墙之内的封建与争斗带给颂莲等人的压迫,也让观众觉出了几丝冷酷的意味。
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1.色彩的运用:“大红”、“深黑”、“灰色”、“白色”为象征色红色贯穿整部影片。
道具:灯笼、管家中的红伞、大少爷的红马甲、三太太的戏服、四太太的头巾、门饰等<1>红色与黑、白、灰冷色调形成了一种对比关系。
红色一般喜气洋洋,温馨。
但是通过冷色调的对比,表现出了一种凄凉、阴森、恐惧。
<2>夏天没有来,秋天没有硕果累累的金,冬天纯白的雪也渗透着蓝、灰,产生一种让人非常凄凉的感觉。
通过这些冷色调的衬托,一排排过分温暖的红灯笼,可以表现出一种伪装。
<3>雁儿跪在雪地中,红灯笼燃烧释放的火焰前,炽热与冰冷的交替。
“太太梦”随着红灯笼的灰烬,埋藏于冻地,死了对她才是解脱。
<4>大部分镜头灰黑色的天空、灰白色的地面, 灰黑色的牢不可破的院墙, 青灰色的枯死的瓦非, 充塞观众的视觉空间。
<5>灰色的视觉形象在心底的投影往往是一种沉重压抑缺乏生机的感觉。
这一片弥漫着的灰色雾障就象坚固的院墙一样牢不可破, 它是一种象征, 象征着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 观众在审美的共鸣中也无端觉得有一种受压抑的烦燥感。
<6>颂莲:a:初来乍到,白衣黑裙,学生打扮的她与迎接她的花轿背道而驰,纯净而是非分明。
b:权利战争的她,红紫相间的旗袍,明黄色镶玉边的夹袄,体现了她处于地位的巅峰、得意的心理。
c:自己走在院子里的时候,黑白与红色的对比(裙子与花轿),走向火坑里。
d:封灯后,暗蓝色成为她颜色的主调,地位不断的走向衰败。
封灯时,颂莲一身红色旗袍在一片狼藉的黑色中冷冷的站着,对封建家长制的讽刺。
<7>太太们衣服的颜色:a:大太太的服装为紫色,自古以来紫色就是宗教的颜色。
而大太太在陈家的荣誉地位也确实是不可动摇的。
b:二太太的服装色彩为土黄,她也正是靠着政治的手段稳固自己的地位的。
c:三太太梅珊是一个唱戏的,她的服装基本属于戏服:色彩从红到白,穿着一身大红衣服,绚丽夺目。
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光线分析
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光线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江红执导,张艺谋监制的文化大片,影片的光线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影片光线分析:
1. 蓝色调的城市夜景
影片开场的城市夜景以蓝色调为主,蓝色代表着冷静与深思,这样的色调让人感觉到如此古老的城市显得有些陈旧,也体现了时代的落后和城市的贫穷。
2. 灰蒙蒙的空气
影片中人物的脸部总是被一层灰蒙蒙的空气所笼罩,这种光线表现强烈地描绘了那个年代中国的污染严重,也体现了人们内在的疲惫与无奈。
3. 黄色的照明
在张二妮挂起大红灯笼之后,影片进入到了最终的高潮,这时候片中的光线色彩开始变换为黄色,黄色是一种温暖而富有生命力的色调,这种色彩给人一种希望与激励的感觉,也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对于繁荣富强生活的祈求。
4. 红色与黄色的对比
影片中红色作为最醒目的颜色,与城市的灰蒙蒙、黄色的照明、张二妮的白色衣服以及黄色的灯笼对比,更加突出了红色的喜庆和热烈。
而红色也代表着人民革命、艰苦奋斗的历史印记,影片中通过红色的极为鲜明的展现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在这部电影中,光线的使用手法非常用心,既具有表现力,又有象征意义,让人们能够深入理解那个特殊时期的历史和精神内涵。
分镜头脚本
《大红灯笼高高挂》开头10分钟分镜头脚本分析广电80901 钱佳090033123 1背景音乐先起,然后被摄主体颂莲在画面的正中央,为固定镜头拍摄。
背景灰蒙的色调与主体明亮的色调引起鲜明反差,画面主体颂莲为近景,主要表现人物表情,传情达意的作用,然后是主人公与母亲的对话,镜头一直不变,主人公始终面无表情,当问到嫁给有钱人要当小老婆时,颂莲说女人不就那么回事,于是无奈地流下了泪,镜头持续几秒不变于是屏幕渐渐黑下去。
开头就预示着主人公不幸的命运和嫁入豪门这种趋势的无奈。
1.17s2先欢快的背景音乐先起,远景拍摄一对娶亲的车马渐渐远走,红色的娶亲队伍与苍凉的背景形成鲜明对比,娶亲的音乐与整个环境气氛形成反差,这时颂莲身穿白色上衣灰色长裙从画面的右边走出来,同样镜头不动,远景拍摄,颂莲的穿的灰白色与娶亲红色的队伍形成反差,之后颂莲像镜头走近,从远景变为全景,再变为中景,五官也逐渐看清,这段去豪门的路上逐渐预示着颂莲悲剧的命运。
1.14s3先固定镜头拍摄金黄色的牌匾,之后中景拍摄颂莲从右下角走出走到牌匾中央,同样颂莲的灰白色的色调与牌匾金黄的色调形成反差,画面中牌匾的巨大和画面中颂莲的渺小形成对比,预示着主人公地位的卑微,命运的悲剧。
主人公颂莲开始像门里面走,镜头不动,开始推镜头始终中景拍摄,颂莲走进门里面,画面停住,背景后面的灰暗的门拱与正中央主人公白色的衣服形成对比,同时形象的可以看成中国的象形文字“囚”这个字,也同样预示着颂莲卑微的地位,以及嫁入豪门剥夺了她一切的青春和自由的悲剧。
33s4之后正后方拍摄主体,为固定镜头,全景拍摄颂莲弯腰放下行李的动作,同样颂莲的渺小与大背景深深的院巷形成鲜明对比,同样预示着颂莲前面的命运毫无光明,无法摆脱自己悲剧的命运。
4s5固定镜头正面拍摄,近景拍摄颂莲正面环顾四周陌生的神情,之后画面传出下人的声音,颂莲转过头去。
4s6镜头仰拍,背景是一个庄严而富丽的屋檐,下人从屋檐的右边走出来,远景拍摄,下人俯视下面,同样预示着颂莲卑微的地位。
,大红灯笼高高挂--构图分析
颂莲闻听笛声,问丫鬟何人吹笛的画面。
这个远景构图,采用俯拍的机位,整个画面中封闭的 对称式建筑占据了绝大数面积,而颂莲只是一个朦胧的 点,这样的构图暗示了颂莲和老爷他们的力量悬殊,预 示了在封建的深宅大院里颂莲被束缚压制却无力反抗的 命运。
颂莲顺着笛声寻去的画面1
这是一个围框式构图,而院子里那一排屋檐做为前景,营造了沉重之感, 给人压抑的感觉。而这个远景中,颂莲所占画面面积依然很小,而且看 不清人物表情,但我们却可以从整个画面的压抑氛围中感觉到颂莲内心 闻听笛声对故人的思念对自己无法选择自己命运的伤感之情。
两人均转身离开
远景的镜头,依然是围框式构图, 大少爷往深处的门框方向走去,两 人刚才拉近的关系又慢慢拉开。
中近景 的景别,也是围框式构图,表 现出颂莲转身时的不舍与无奈。
两人离开相背而走的后面
这个远景画面,和一开始颂莲走向大少爷的画面颇为相像,不同的只 是人物背道向相反的方向行去。这时颂莲和大少爷分立在画面两端, 让画面很有平衡感。层叠的建筑做为前景,如同两个人之间交往的重 重阻碍,在画面中渺小的如同两个点的人物力量十分微弱,让人感受 到封建背景下对人性的束缚,让人倍感沉重。
大少爷回身发现颂莲
这里一个特写镜头,表现颂莲被发现时的 微微慌乱。
这个远景画面中,大少爷离开围框式窗台回身 望向颂莲,此时两人关系较之之前稍稍拉近。
颂莲和大少爷之间对话 用正反打的特写镜头表现人物
大少爷要离去 颂莲一瞬间的黯然
这个特写镜头,将颂莲眼神中的深情忧伤表现的淋漓尽致,传达出 颂莲内心的波动。
大少爷先转过头去离开
这里再次回到远景中。构图和之前相似。这时候大少爷在向前运动, 颂莲原地不动,画面的平衡感略被破坏。
颂莲目送大少爷身影消失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分析
画面一:颂莲闻听笛声,问丫鬟何人吹笛采用远景构图,利用俯拍机位,整个画面中封闭对称式建筑占据了绝大面积,而颂莲只是一根朦胧的点,这样的的构图暗示了颂莲和老爷他们的力量悬殊,预示了在封建的深宅大院里,颂莲被束缚压制却无力反抗的命运。
画面二:颂莲顺着笛声寻去的画面围框式构图,以院子里一排屋檐作为前景,营造了沉重之感,给人压抑的感觉。
而这个远景中,颂莲所占画面面积依然很小,而且看不清人物表情,但我们却可以从整个画面的压抑氛围中感觉到颂莲内心闻听笛声对敌人的思念对自己无法选择的命运的伤感之情。
画面三:颂莲向吹笛的大少爷走去的画面远景画面,围框式构图,吹笛的大少爷坐在围框式的窗台上,颂莲朝向他的方向走去,这个画面中人物成了非常渺小的两个点。
异次元层层叠叠的建筑作为前景依然占据了绝大面积,这也预示着两个人的感情守着封建礼教的束缚以及重重阻碍,两个人的力量微弱,无力反抗命运。
画面四:颂莲默默站在大少爷身后聆听笛声这是一个对角线和围框式构图相结合的远景画面,对角线的构图将颂莲与大少爷处理在一条对角线上的位置,表现了他们之间的互相吸引。
这幅画面中,颂莲与大少爷各处于一个围框中。
这实则也暗示了他们各自的身份束缚。
颂莲作为四太太,大少爷作为老爷的儿子,两个人都无法摆脱自己的身份,却偏偏又相遇。
因而这种对角线和围框式结合的构图方式充分表现了他们既相惜又难以接近的矛盾和纠结。
画面五:大少爷回身发现颂莲一个特写镜头,表现颂莲被发现时的微微慌乱。
画面转至远景,大少爷离开围框式窗台回身望向颂莲,此时两人关系较之前稍稍拉近。
两人对话,用正反打的特写镜头表现人物。
画面六:大少爷要离去,颂莲一瞬间的黯然特写镜头,将颂莲眼神中的深情忧伤表现得淋漓尽致,传达出颂莲内心的波动。
画面七:两人均转身离开远景镜头,围框式构图,大少爷往深处的门框走去,两人刚刚拉近的关系又慢慢拉开。
中近景景别,围框式构图,表现出颂莲转身时的不舍和无奈。
画面八:两人相背而走的画面远景画面,和一开始颂莲走向大少爷的方向为相像,不同的只是人物背道向相反的方向走去。
浅析《大红灯笼高高挂》
《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很有让我们学习的价值,从摄影的构图到色彩以及演员的调度都很经典,通过一段时间对电影视听语言的学习来浅析这部经典之作本片一开始就是颂莲和她继母的对话,第一个镜头的构图就非常讲究,从颂莲的穿着,看得出来她的身份,是个有文化的学生。
从背景中的窗户上,看到不少矩形的木框,代表了封建社会的规矩,加上演员表情的绝望,让这个画面给人呈现出压抑的情感,还有颂莲刚到大院的时候,当颂莲提着箱子,走进大院里,第一眼让观众看到的是一堵高深的墙,墙面上是金黄色的大字,颂莲在画面中的比例很小,这就将人物的命运提前预示于人。
宽广的庭院,被四周围墙围起来的四合院,就像一个牢笼,将封建时代的女性封锁起来。
管家高高在上:“小姐,你找谁?”代表着封建统治的执行者,俯视庭院里的女人,给人一种一如侯门深似海的感觉。
片中多次在高墙取俯瞰,让观众感觉到颂莲在这个场景中的受压迫感。
这种感觉像极了古罗马斗兽场,从中感受到了院内生活的残酷和相互的斗争。
而剧中的老爷和继母都没有给出一个正脸的镜头,这种故意隐藏人物形象的处理方法,正是要通过这样的象征方式让我们思考其中更深层的隐含意义。
老爷、继母只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种符号,作为千千万万个老爷、继母的其中之一,他们的影像是很有限的,因而故意省略或简化人物形象而引导观众思考悲剧性的根源就是封建社会的制度。
在色彩方面,这部影片整体色调以灰色为主,而全片的的线索是大红色,这种红色并没有给人温暖反而在灰色的对比下让人觉得刺眼甚至有些恐怖以及到最后冬天,三太太被杀害,漫天白雪,一片惨白,使人感受到冰冷无情。
电影里面的颜色冷热基调反差尤其大:窒息的大红色、恐怖的灰黑色、凄凉的惨白色,使故事情感显得格外紧张。
从而增加了整部作品的悲剧色彩,奠定了悲剧基础。
在塑造人物方面,除了角色语言描写之外,还通过对角色服装和房间装饰来反映人物的性格。
片中四位太太房间构造和装饰都各不相同,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四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性格。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一、影片一上来,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
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1、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
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2、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对主人公脸部的特写镜头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是这样开头的。
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3、颜色的运用,一直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
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是如此地阴冷、灰暗!4.主人公流泪的特写镜头:二、随后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演奏的音乐。
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和迷惑。
三、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
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情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四、随后是主人公走入陈家的一幕,先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
然后主人公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
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
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
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五、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
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是冷酷、阴暗!六、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
《大红灯笼高高挂》拉片
《大红灯笼高高挂》拉片说明:《大红灯笼高高挂》是1991年出品的一部剧情片,该片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
镜头:景别:近景光线:正侧光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颂莲此刻要被嫁到富人家做小老婆,近景固定镜头画面中颂莲面无表情的与继母对话。
表明了她的身不由己,而继母一直没有出现在画面中表明了二人的关系不和。
镜头:黑幕,表明故事的发生时间。
镜头:景别:全景光线: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后景迎亲花轿走远,前景颂莲走近。
她与花轿背道而驰暗示了她即将开始的不是嫁作新人妇的幸福生活,也说明了她对这门婚姻的不愿接受。
镜头:景别:近景光线:侧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颂莲第一次来到自己的丈夫家。
她身后的墙上写满了字。
景别:全景光线: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颂莲已经被禁锢在这个腐朽的大院中,管家都是高高在上的跟她对话,说明了一开始她的地位并不高。
并且管家处在了阴影中,间接的说明了这个院子的阴暗。
镜头:景别:全景光线:侧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颂莲在等着管家下来,她在高高的院墙中显得很渺小,但却是在画面的兴趣点上。
一身黑白分明的学生装,说明了她现在还是分得清是非恩怨的“明白人”。
景别:中近景光线:侧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颂莲没有乘着接自己的花轿来,说明了她从心里并不愿意接授这门婚事。
镜头:景别:全景光线: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通过这个狭窄的门,进入到自己的院子里,证明着姨太太的生活开始了。
景别:近景光线: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第一次和自己的丫鬟雁儿见面,但是由于雁儿自己做着成为姨太太的美梦,所以她在知道了颂莲是新来的姨太太的时候态度突然转变,很不友好。
她们两个之间的矛盾就此产生。
镜头:景别:近景光线:镜头:固定镜头分析:颂莲对雁儿的态度转变,让雁儿把箱子拎进去。
她给雁儿一个下马威。
景别:近景光线:侧逆光镜头运动:固定镜头分析:颂莲不知道为什么房间里会有这么多红灯笼,四处打量。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对于《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镜头分析,我将从电影中的几个关键镜头进行介绍,并解释其用意和艺术效果。
首先,电影一开始就呈现了一个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场景。
这个镜头一出现就将观众带入了电影的主题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大红灯笼象征着传统文化中的权威和权力,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则表明了人们对传统价值观的盲目追求。
这个镜头的出现,不仅为整个故事设定了基调,还通过农村戏班中的红灯笼与城市文化的对比,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和矛盾。
接下来的镜头是主人公李睿升从河中拯救一个落水女孩的场景。
镜头通过河水的灵动表现了李睿升对生命的救助与关怀。
在这个场景中,摄影师采用了大量水景镜头,利用水波纹的变化和水中的倒影,为场景增添了柔美的质感和时尚的色彩。
李睿升对女孩的搭救,不仅体现了自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表达了他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这个场景通过形象的方式,表达了片中主题之一,对人性的探索和挖掘。
在电影的中段,有一个极具冲击力的镜头,是李睿升父亲和儿子之间的一场争斗。
镜头运用了快速且随机的切割手法,将争斗的激烈与父子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个镜头,观众可以看到父亲和儿子之间的紧张关系、亲情的冲突以及世代代际之间的巨大鸿沟。
同时,使用快速的切割手法,增加了场景的紧张气氛,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李家父子之间的焦虑和挣扎。
这个镜头的存在,不仅仅是电影情节的发展,更是对中国农村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深刻揭示。
最后一个镜头是电影的高潮,红灯笼燃烧的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传统场景被放在了焚烧的火焰中。
这个镜头通过火焰的映射和摄影师的调幅,形成了梦幻般的画面效果。
整个村庄的变故与焚烧的红灯笼相映成趣,表达了对传统价值观的痛苦抑制和激烈解构。
通过镜头的运用,让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传统和现代之间的难以调和和割裂。
总的来说,以上几个镜头是《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非常重要的镜头,它们使用了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形象的方式,深刻展示了电影的主题和内涵。
大红灯笼高高挂影像节奏分析
这种主题的呈现是通过一个 个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实现的, 每个情节都有其独特的节奏 和张力,使观众在感受到故 事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深刻 理解主题节奏同样非常出色
02
电影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故事情节,将主线和副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 完整的叙事结构
03
每个情节都有其独特的叙事节奏,例如有些情节会快速推进,有些则 会缓慢展开,这些不同的节奏使得电影的叙事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影像的时间节奏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时间节奏也非常巧妙
电影通过不同长度、不同速度的镜头表 现时间的流逝和故事的发展
例如,在女主角颂莲的回忆中,幼年时的 情景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表现得十分短暂, 而嫁给陈佐千后的生活则通过长镜头表现 得十分漫长
这种时间节奏的运用不仅表现了故事的 发展,也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和成长
感和命运
这部电影的影像节奏值得我 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像节奏 是这部电影成功的重要因素
之一
同时,这些影像元素的运用 也使电影呈现出一种独特的
视觉效果和艺术风格
影像的主题节奏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主题节 奏同样非常出色
电影通过讲述一个女大学 生颂莲在封建社会的压迫 下逐渐崩溃、沉沦的故事, 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 女性地位的低下
刻理解故事的主题和内涵
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影像节奏是其 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于我们来说,从这部电影中 可以学到很多关于影像节奏的 技巧和方法,从而更好地运用 到自己的创作中去
电影通过色彩、空间、时间、听 觉、主题、叙事和视觉冲击力等 方面的节奏运用,将一个封建社 会的黑暗故事呈现得非常完美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事情也不会在一成不变的,想要完成自己的事业必须能够洞察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
《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角度分析
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角度分析:拍摄角度对电视画面透视关系起了很大作用,它决定了三种空间关系:高度关系、方向关系、距离关系。
同样拍摄角度,距离越近,画面透视越大;距离越远,画面透视越小。
拍摄距离不变时,拍摄角度变化也可以影响空间透视效果:平摄和正面拍摄减弱空间透视关系,俯摄或者侧面拍摄夸大空间透视关系。
角度:平拍
展现的画面自然、平稳,具有透视感,
有空间压缩感。
角度:俯拍
展现场景内景物的层次,可以明显表
现被摄对象的运动轨迹和空间关系,
还表现了压抑的气氛。
角度:俯拍
表现场景整体气氛和宏大场面
角度:仰拍
被摄主体的高度被夸大,增加了画面
的垂直高度感,使建筑有雄伟壮丽的
视觉效果,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背景
净化,增强了人物与环境的联系,造
成强烈的距离感和透视感。
角度:正拍
有利表现人物面部特征,给观众关于
人物所能呈现的信息量多,正拍面部
能形成一种和观众近距离、无障碍沟
通交流的效果,使观众认为出镜人物
正在和自己交流。
角度:背面拍摄
可使观众产生主观效果,背面拍摄突
出主体后方的陪体和环境,无法表现
人物的面部表情,姿态动作起到表现
人物心理活动的作用。
角度:斜侧面拍摄
形成透视,使画面生动活泼,有利表
现被拍摄对象的立体形态和空间深
度,还可以表现人物的轮廓。
张艺谋镜头语言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片段为例
张艺谋镜头语言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片段为例张艺谋是中国著名导演,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镜头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
本文将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片段为例,对张艺谋的镜头语言进行深入分析。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的代表作品之一,该片讲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亲情、爱情和权力的故事。
在片中,张艺谋通过镜头语言巧妙地诠释了人物心理和社会关系。
首先,张艺谋善于运用细腻的镜头语言表达人物内心世界。
在影片中,他常常使用特写镜头来突出人物的表情和眼神。
例如,在影片开头的一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主人公静 Ning 睁着大大的眼睛直视镜头,表情严肃而充满期待。
这个简短的镜头瞬间揭示了静 Ning 内心的坚定和渴望。
此外,张艺谋还善于运用镜头的运动来表达人物情感变化,例如通过镜头追踪的方式展现人物的犹豫、紧张或者坚定等。
其次,张艺谋通过镜头语言表达社会关系和权力的存在。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张艺谋通过运用明暗对比、特写和广角等手法,巧妙地展现了封建家族的权力关系。
例如,在一场酒宴中,通过一系列特写镜头和对聚光灯的运用,张艺谋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的权力斗争和矛盾冲突。
同时,通过运用广角镜头,他刻画了家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和束缚。
《红高粱》是张艺谋的另一部经典作品,该片以中国的乡村生活为背景,讲述了三个代表性的女性角色的故事。
张艺谋通过镜头语言诠释了女性的坚韧、勇敢和内心的反抗。
首先,张艺谋通过运用眼神和镜头的追逐来表达女性的坚韧和勇敢。
在片中,他经常使用特写和眼神的对视来展示角色内心的力量。
例如,在片中一个重要的镜头中,女主角借助一个红高粱穿越田间地头,通过特写镜头和奔跑的动态,她表现出对抗困境和坚持信念的勇气。
其次,张艺谋通过局部镜头和镜头切换来表达女性内心的反抗。
在片中,他巧妙地使用局部镜头来突出女性角色的武器和手势。
例如,在片中女主角使用脚链反抗恶势力的场景中,张艺谋通过两个局部镜头,一个是女主角的脚链,一个是她手中的尺子,展现了女性的坚定和反抗。
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光线分析
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光线分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是一部由江红导演拍摄的中国电影,于1991年上映。
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紧张、跌宕起伏,情感表现深刻,其中对光线的运用也非常巧妙,为影片增加了很多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江红《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中光线的运用进行分析。
一、光线反射影片开始,镜头对准白虎山某条积雪覆盖的小路。
第一个出现的是主人公谷峰,他穿着厚重的军服等待着一群来自省城的官员。
此时夕阳西下,绿松石色的天空里金色的余晖照耀着谷峰的脸庞。
这种光线的反射让谷峰的面容更加明亮,也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热情开朗的主人公形象。
反射光线也在影片的其他场景中出现,比如在听证会上,聚光灯的光线照射着人物的面部,使得带着愤怒和不屑的表情清晰可见。
二、光线遮挡在影片中,光线的遮挡也被广泛运用。
比如,在大红灯笼宴会厅的场景中,大厅里的红灯笼和烛光交相辉映,为热闹的氛围增添了暖意。
但是随着洋人带来的某两个东西(应该是鸡蛋吧)被磕碎,人们不约而同地转身,红灯笼随着人的移动遮挡了烛光,整个画面变得昏暗起来。
这时,旁边一个人点上了一个烟斗,烟雾逐渐弥漫,烟雾遮挡了人物的脸部,使得场景更加独特,红色的灯笼背景更加突出。
三、光线的色彩影片中的光线色彩非常丰富,不同的场景使用了不同的光线色彩。
在开头,夕阳的余晖照亮了整个画面,金色的光线在深绿色天空中显得特别艳丽,使得氛围更加温暖,更加迷人。
在火车上,一束白色的灯光让谷峰的脸上看到了浓烈的铜色质感,使得谷峰的阳刚之气更加突出。
而在白虎山上的攻击战中,绿色的冷光显得严肃而黑暗,使得场景更加紧张。
四、光线的运动在影片的一场追逐戏中,谷峰迫不及待地想见到他的未婚妻苏秀峰,他的心情非常激动。
此时,电影使用了追踪拍摄,人物和相机的运动呈对应关系。
相机固定在一个追踪车上,人物和相机都在跑动。
这种机动的运动和配合着跑步的人物,使得观众跟着人物的角度移动,增加了影片与观众的互动感。
总结:江红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影片对光线的运用非常巧妙,不仅会运用光线反射、遮挡、色彩等技巧,也会运用光线的运动使得画面更加生动、丰富多彩。
张艺谋镜头语言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片段为例
张艺谋镜头语言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片段为例张艺谋镜头语言分析——以《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片段为例导演张艺谋凭借其独特的电影风格和创作手法在中国电影界崭露头角,成为国际知名的导演之一。
他的作品以独特的镜头语言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而闻名,尤其在《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这两部电影中,他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片段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饿空镜头,通过展示红灯笼在黑夜中灿烂绽放的画面,营造出独特而绚丽的视觉效果。
这些饿空镜头不仅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具有象征意义,传递出喜庆、繁荣和吉祥的含义。
同时,张艺谋还运用了多个跟踪镜头,通过对主人公身影的追踪,突出了主人公在黑夜中逆境中奋斗的形象,展现了他们坚毅和拼搏的精神。
另外,张艺谋还巧妙地运用了慢动作和快剪辑等技巧,通过减缓或加速镜头的速度,强调了片中的关键时刻和情感表达,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
与此同时,《红高粱》这一片段中,张艺谋运用了大量的近景和极端近景镜头,通过展示主人公的面容,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情感和复杂的内心世界。
这些近景镜头以其细腻入微的细节表达,使观众更加接近和理解主人公的内心动态。
另外,张艺谋还通过运用特写镜头,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在细微之处,凸显了一些重要的情节细节。
同时,张艺谋巧妙地运用了静止镜头和运动镜头的对比,通过镜头语言展示人物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除了镜头语言,张艺谋还运用了声音的语言进行情感表达。
在《大红灯笼高高挂》片段中,他通过运用悠扬动听的音乐和自然音效,营造了一个热闹喜庆的氛围。
这种音乐和音效的运用,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主人公心情的变化和故事的发展。
在《红高粱》片段中,张艺谋运用了悲怆的音乐和沉默的片段,营造了一种压抑和紧张的氛围,使观众更加投入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总的来说,张艺谋在《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红高粱》这两部电影中,通过精妙的镜头语言和声音语言,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红灯笼高高挂》镜头分析
影片一上来,就是女主角长达1分40秒的近景,女主角脸的正面占据了大半个画面,与镜头视角相平。
我觉得这个镜头的作用在于:
一、深入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电影的第一个场景,戏剧冲突感就很强:主人公在封建家庭的压迫下,不得不选择屈服,决定嫁人。
但其内心极端冲突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接近于特写的近景就特别能够表现人物内心冲突的情感。
二、带给观众一种压抑感,电影一开始,主人公巨大的脸突然出现在观众面前,很少电影就是这样开头的。
这样就带给观众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一下子情绪调动起来,投入电影之中。
三、颜色的运用,一直就是张艺谋赖以成名的绝技。
影片一上来,主人公红彤彤的脸色与灰蒙蒙的背景形成对比,主人公代表着青春、活力,而背景——封建家族却就是如此地阴冷、灰暗!
随后就是一个声画分离,响起了中国传统婚礼时的吹奏的音乐。
画面出现了一个全景,主人公在路上走,白天,画面显得十分清淡,没有什么多余的色彩,显示出主人公内心的清冷与迷惑。
30多秒的镜头,主人公不断地走近镜头,使得画面十分流畅地从全镜过渡到中镜。
镜头略微仰拍,人物从镜头旁掠过,观众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不自禁地会关心起这个主人公的命运。
随后就是主人公走入公家的一幕,先就是一块巨大的、黑色的、浓重的匾牌,充满整个画面,写满封建的道德文章,估计就是家
规之类的话。
然后主人公中镜进入,一下子对比及其明显。
人物那么较小,背景如此厚重,导演通过镜别的差别、巧妙的构图处理,生动地刻画出两种力量对比的悬殊。
仿佛主人公一下子就被厚重的背景吞噬了一样,毫无抵抗能力。
预示着人物未来悲惨的命运走向。
同时,主人公的衣着如此洁白,背景却那么黑暗。
色块上的对比表现出一边就是纯洁、善良,另一边却就是冷库、阴暗!
最后,人物不断地向庭院内走去,导演又使用了一个“景深镜头”,正所谓“庭院深深深几许”,主人公走了好远,还没有走完,原先那个匾牌所在的背景却已经失焦了。
这个景深镜头生动地刻画出了这个封建家族的庞大、幽深与莫测,她仿佛张开了一张血盆大口,生生地把主人公吞噬了下去!
3分55秒时,镜头转到一个中镜,主人公背对镜头面向深深的院墙。
此时可以注意这个构图就是对称的,画面左、右、上面都就是厚重的院墙,主人公被挤压在画面的下方,而且被包围了起来。
如此庄重、与谐的一个画面更让人感到深深的压抑与煎熬。
接着就是仰拍镜头与俯拍镜头的对比,主人公站在下面,从主人公的视角,镜头仰拍城墙上的老仆役,这个封建家庭显得高高在上,傲慢自大。
随后镜头又从城墙上俯拍主人公,人物被压制在一个低等的位置,显得卑微。
通过拍摄角度的变化,强权与弱势表现得一清二楚。
然后,就是一连串的中镜衔接,主人公再谱仪的带领下,不断地
穿梭在庭院之中。
表现出了这个家族的繁华与神秘。
6分30秒处就是一个对庭院的俯拍,画面清晰地缠显出一个口字型的四合院的。
人在这个庞大的家族中显得如此渺小、脆弱。
同时俯视的镜头,显得十分节制而客观,仿佛就是观众在俯瞰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戏剧感特别地浓烈。
随后就是对红灯笼的大特写,艳红的色块充满了整个画面,让人感到活跃的生命的力量。
当它们被挂上院墙的时候,红色与黑色形成刺眼的冲突。
它们所代表的一点点的生命的冲动,被这个家族无情地吞噬了……
接着又就是两个景深镜头,着力刻画庭院的幽深,人一旦走进去就再也不可能脱身而出。
一对老妈子跑来伺候主人公。
此时,全景与特写的不断切换特别引人注目,全景刻画的就是极宽敞的屋内,仆役伺候主人公,人物被挤压得非常小,只有画面的五分之一左右。
告诉观众,有一种神秘的、巨大的力量正控制着这里的一切。
其次,就是脸盆、被褥、仆役劳作时手部的特写,那么巨大的物件摆在观众的面前,导演刻意营造一种视觉冲击。
因为这些器物就是如此古板、冰冷的东西,代表着封建的家庭,它们硬生生地冲击观众的视觉,让人觉得不安、压抑而唐突。
仿佛活生生的世界被碾压得只剩下这些冰冷的器物。
9分30左右,老妈子为主人公锤脚,一系列细碎的锤脚声密集地响了起来。
一声声仿佛都捶打在主人公的内心上。
此时画面给了主人公的近景,虽然没有惊慌,却写满了迷茫与不安,她完全无法
判断未来的人生轨迹。
所以,这一连串锤脚的声音刻画的就是人物内心的冲突与斗争,不安与跌宕。
综上所述,导演综合运用影像所有的特性,包括镜别、画面构图、声音、颜色,镜头运动,全部就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情绪所服务的。
它们的综合运用就构建起了一个与谐统一的影像世界,在这个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