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服务视阈下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益服务视阈下城市独居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研究
作者:高小淳计亚萍
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18期
摘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逐渐加重,而城市独居老人作为老年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活幸福感指数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目前我国整体老年关怀政策的实际效果。文章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对长春市768名独居老人进行调研,试图分析目前长春市独居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且从公益力量的角度出发,提出实践过程中提升该群体生活幸福感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城市独居老人;生活幸福感;公益力量
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截至2017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超过2.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是17.27%,65岁以上人口,1.58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37%。在老龄化问题中,城市独居老人数量的增加是最为突出的,下文中将以吉林省长春市独居老人为例进行详细研究。
一、长春市独居老人现状
李强(2015)指出,2011年城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的数量就约有8209万,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的7.9%;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约为962万,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11.7%;据预测,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在2050年有可能达到3.8亿,占城市总人口的35.8%,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增长到8256万,其比例也将增长到21.46%。而随着我国城市老年人的居住安排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城市独居老人的数量呈现现象级增加,2010年城市70岁及以上独居老人就已经达到483万人,占到70 岁及以上老人的14.05%,胡湛、彭希哲(2014)指出,这一数据在2010年后又有了大幅增加。据2019年数据显示,长春市老龄人口已达到1306384人,占长春市人口比例的13.75%,其中丧偶、独居的独居老人为29456人,独居老人这一庞大群体,其心理健康水平尤其是生活幸福感问题不容小觑。
二、独居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现状
为调研长春市独居老人生活幸福感指数,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量表)对800名老人进行调查,该量表包含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两大核心因素,并又分别涵盖4个子维度。李为群(2017)年其博士论文中使用该量表,信效度良好,具有科学的测量价值。在调研过程中,首先和目标辖区的社区工作人员对接,选定在2019年12月31日满60周岁的、独居的(晚上只有自己在住所休息)、有清晰的思维意识和表达能力的对象进行入户访谈,以独立作答为主口头询问代答为辅,共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68份,回收率96%。在调研
对象中年龄、性别、收入水平等均有不同。其中60-65周岁的有183人,66-70周岁250人,71-75周岁232人,76-80周岁53人,81周岁及以上有50人;被试老人中男性共计349人,女性共计419人;文化程度上,小学学历457人,初中学历154人,高中学历80人,大专及以上学历77人;月收入水平在2000以下的有146人,2001-3000元的有308人,3001-4000元的183人,40001以上及有131人;无子女的有162人,有独生子女的200人;有两个子女的230人,有3个及以上子女的176人。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68名独居老人中,心理健康因素的总得分低于身体健康的总得分。其中无子女的老人在情感职能维度中得分最低,三个及以上子女的老人得分次之;在社会功能维度上,男性老人较女性老人得分更高,社会功能性更强;同时社会功能性与老人的收入水平呈现显著正相关趋势,收入水平越高,社会功能性越强;在精神健康维度,女性较男性得分更高;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老人在精神健康维度得分最高;在活力维度,得分随年龄的递增而呈现显著递减趋势。在躯体健康方面,60-65岁、66-70岁群体得分较高;女性得分稍高于男性;收入水平4000以上的老人在总体健康维度得分较高。
三、独居老人的生活幸福感现状影响因素
(一)收入水平
根据调研过程中与独居老人交流及调研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目前城市独居老人最担忧的仍然是经济的问题。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吃、喝、休息等基礎的生理需求,但有一些独居老人由于没有个人的收入来源、没有子女赡养、加之身体不好医疗花费太大,导致一日三餐的摄入水平很低,个别部分甚至三餐都不能完全保证,这给独居老人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和恐慌,使之对生活丧失信心,心理健康水平低下。
(二)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
每一个个体都是生活在社会环境当中的,但很多独居老人常年都是一个人。有的虽然有子女,但是子女不在身边、工作忙、无暇照顾,只能提供经济支持;有的老人没有子女,在配偶过世后、身边同龄人去世后更是加剧了孤独感,于是更把自己封闭起来,丧失了社会支持。而重新组建家庭的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老人则展现出更积极的精神状态和更高的生活幸福感。
(三)身体健康水平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们尤其是独居老人会产生更强烈的疑病现象和对死亡的恐惧感,很多老人都觉得生命的质量在逐年下降,比如想吃什么吃不了、想去哪玩怕身体又不行,这种每天感到自己的身体在变差的感受让老人们十分不适,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情绪情感,认为
生活没有意义。而那些身体健康水平较高的老人,在70岁80岁仍然能够和年轻人一起参与活动,享受天伦之乐,他们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就比较高。
(四)个人价值感
独居老人最大的心灵空缺就是个人价值的空缺,当感到自己不能为子女、为配偶做出贡献,反而有可能成为负担的时候就会极其自责、内疚。另一部分老人虽然身体健康,但觉得自己和时代脱轨了,尤其是那些原来曾在企事业单位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老人,他们会觉得自己没有用了,不知道该干什么了,甚至形成“退休综合症”等等,究其原因就是老人们认为自己的个人价值感不能得到体现,所以导致不满、影响了身心健康。
四、世界各国目前采取的改善独居老人生活幸福感的方式
英国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国内主张居家养老。目前已颁布多项法令要求构建老人友好型社区,在规定范围内配备相关辅助设施、提供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和帮扶政策。政府直接监管社区服务部门,定期核查服务机构的资质、服务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的资质等。独居老人们则拥有公開、透明、便捷的信息查询渠道,通过自己社区的网站上就可以查阅订购自己需要各种养老服务项目,如使用老年人活动中心、日托所、护理机构等,而公益者们辅助照顾老人们的生活起居、陪同购物、就医、提供心理支持等。
日本更重视独居老人的精神需要,认为老人在晚年也应该享受高品质的生活,所以针对老年人开设了各种满足其精神需求的服务。如为老人开展众多“私人订制”类的公益项目:教老年人如何使用智能手机、如何网上购物,并且考虑到老年人也有美的追求,专门研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抗衰、逆龄系列化妆品,针对大多数咀嚼、肠胃功能较弱的老年人,还专门制作口感柔软、易于消化的老年食物,目前深受日本独居老人的好评。
曾有社会学家声称,预计到 2050 年,韩国的老龄人口所占比重将位列世界第二,韩国政府为了提前规避风险,目前采取的措施是给老年人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鼓励独居老人加入达到社会生活当中,体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也增强个人的价值感。同时,韩国政府针对部分现实情况下无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老人(如丧失子女、丧失伴侣、身体残疾等)提供借款服务,即老人将房产抵押给相关政府部门,在老人离世后,政府再收回他的房屋用于偿还,尽量减缓独居老人的生活压力。
美国目前多采用经济鼓励政策。他们认为改善独居老人的生活幸福指数,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人的“独立意识”,不能像看待一个需要独立的孩子一样去看待年迈的老人,在一些州,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即政府付费雇佣独居老人的亲属,为其提供家庭服务,支付的报酬是每小时约11-15美元。如果这种服务需要的技术含量很高、体能消耗较大,那每个小时的报酬可能还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