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庄刻《王注楚辞》考

合集下载

《中华文史论丛》第1-42辑目录

《中华文史论丛》第1-42辑目录

《中华文史论丛》第1-42辑目录第一辑卜辞金文中所见社会经济史实考释平心(1)“冠礼”新探杨宽(21)略论《山海经》的写作时代及其产生地域蒙文通(43)经传小辨(三题)任铭善(71)《楚辞新注》导论蒋天枢(81)楚辞解故朱季海(137)招魂试解陈子展(153)“采诗”和“赋《诗》”夏承焘(171)黄钟管长考陈奇猷(183)汉大曲管窥丘琼荪(189)章学诚“六经皆史说”初探周予同汤志钧(211)康有为公羊三世说的历史进化观点研究——康有为史学研究之一吴泽(229)关于归义军节度的几种资料跋唐长孺(275)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后记俞平伯(299)王亥即伐鬼方之震平心(20)奭字略释平心(136)释好平心(l70)好之同族字平心(210)朱之臣《水经注删》元陀(228)读清史随笔——清代历朝《实录》的错字钱实甫(340)第二辑论钱舜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李亚农遗着(1)论“王安河变法”杨向奎(31)土地问题检论陈守实(57)楚辞解故识遗(上)朱季海(77)萧衍、李白“上云乐”的体和用任半塘(105)李白两入长安辨稗山(125)论高密诗派汪辟疆(137)论魏良辅新腔创立和他的《南词引正》黄芝冈(149)鄂君启节铭文释地谭其骧(169)读吕纪随笔沈瓞民(191)《论衡》篇数考蒋祖怡(221)十二律管之长考陈奇猷(235)述现存永乐大典中的医书范行准(245)古书句读数例述辨章秋农(267)冯梦龙墨憨斋词谱辑佚钱南扬(281)读《四时纂要》剳记胡道静(104)激庐读老札记张心澄(124)艾、又、宥、贿等字义训考释(《补白集乙:南周文字杂释》)平心(148)清顺治初年黄河并未自复故道赵世暹(220)第三辑春秋战国是封建割据时代唐兰(1)论汉宋间佃农的身份束世澄(33)西周『舀』器铭文综合研究谭戒甫(65)《〈者汈钟铭〉考释》读后记平心(91)谈耦耕何兹全(101)释菽篇胡道静(111)《诗经》中『止』字的辨释于省吾(121)《杜臆》前言顾廷龙(133)金圣叹的文学批评刘大杰章培恒(145)四声五音及其在漠魏六朝文学中之应用詹锳(163)谈吴江派钱南扬(193)《神思篇》虚静说柬释王元化(219)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朱东润(225)读倪云林传札记黄苗子(247)记马平泉的学说嵇文甫(273)乐书订误两则丘琼荪(285)治河史札杜省物(295)补《全唐诗》王重民(301)“逐鹿”与“逐兔”高振铎(110)徐光启的农学著作问题胡道静(120)顾亭林佚文两篇王重九(144)康熙十年李自成余部活动记载的纠误方福仁(224)《影印脂评石头记十六回后记》的补充说明俞平伯(294)第四辑『乡敛酒礼』与餐礼』新探杨宽(1)墨子的科学——力学与光学陈奇猷(33)公羊春秋“三世”说探源段熙仲(67)周颂考释(上)高亨(77)楚辞解故识遗(下)朱季海(109)跋晋人书曹娥碑墨迹杨仁恺(139)再论永明声病说郭绍虞(157)玉溪诗笺举例汪辟疆(183)明代初、中期此杂剧的盛行和衰落黄芝冈(197)南卓考卞孝萱(133)据《白氏长庆集》考唐代长安曲江池夏承焘(245)太平天国的官级于立夫(251)干惕居读四子书札迻徐仁甫(289)渤澥一勺王仲荦(305)《保卣》铭略释平心(32)曙楼学记四则平心(66)殷人疾病补考陈世辉(138)元代虎符考丁彦博(196)虎头金牌与狮头金牌苏继庼(232)郑板桥《刘柳邨册子》墨迹残本陈子良(288)第五辑“贽见礼”新探杨宽(1)《诗经》新解平心(35)周颂考释《中》高亨(71)保卣铭考释蒋大沂(93)关于鄂君启节交通路栈的复原问题黄盛璋(143)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谭其骧(169)梁代文论三派述要周勋初(195)四声举说夏承焘(223)法曲丘琼荪(237)韩昌黎诗拾诂徐复(299)《词品》补正唐圭璋(315)《白居易诗选》编年注释质疑朱金城(321)论八旗制度李旭(345)《扬州十日记》辨误张德芳(365)敦煌所出唐代法律文书两种跋唐长孺(377)谈新刊《乾隆抄本百廿回红楼梦稿》俞平伯(395)《大盂鼎铭》『女妹辰又大服』解平心(194)《诗经》『墙有茨』与《周易》『剥床』合解平心(232)古代地图测绘技术上的『七法』问题:胡道静(236)《瓠子歌》原为一章辨徐仁甫(320)读《世说新语》札记陈直(364)唐人误记唐诗阴法鲁(446)第六辑论墨子与杨朱学派关锋(1)《管子•五行篇》音律思想研究李纯一(57)周颂考释《下》高亨(83)诗『履帝武敏散』解于省吾(111)古汉语自动词和使动词的配对王力(121)谈鄂君启节铭文中几个文字和几个地名等问题商承祚(143)战国初年鲁国公室的集权与季氏的独立统书业(159)郑樵年代考索二题杨国桢(167)元代的探马赤军杨志玖(181)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七十八回本)的构成、年代和评语吴世昌(215)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话二则贺昌羣(285)两汉三国南北朝隋唐医方简录范行准(295)《鄂君启节》两个地名简说殷涤非(82)北河(上)禾子(180)北河《下》禾子(214)释“界身”李诗(348)《中华文史论丛》7-2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1982年版第七辑(复刊号),1978年7月坚持“双百”方针繁荣学术研究——上海文史研究工作者在《中华文史论丛》座谈会上的发言李俊民朱东润周谷城郭绍虞顾廷龙徐仑吴文祺吴泽张世禄徐中玉蔡尚思王运熙陈旭麓谭其骧李培南陈子展徐震堮章巽魏建猷(以发言先后为序)(1)彻底批判“帮史学”,努力作出新贡献顾颉刚(49)奴隶主与经古今周谷城(59)商文化起源于我国北方说金景芳(65)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谷霁光(71)龚自珍思想笔谈王元化(107)《山海经》写作的时地及篇目考袁珂(147)《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谭其骧(173)记旧抄本古航海图章巽(193)六义说考辨郭绍虞(207)论《卜居》、《渔父》为屈原所作陈子展(239)梅尧臣诗的评价朱东润(255)曹雪芹佚着辨伪陈毓罴刘世德(281)读《天雨花》旧抄二十六回本札记阿英遗稿(337)论再生缘《上》陈寅恪遗稿(343)……读《水经注》溱水篇札记祝鹏(213)碣石新辨王育民(237)马尔蒂尼(卫匡国)在华活动及其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徐明德(249)璧流离和印度宝石贸易沈福伟(275)西汉献费考周振鹤周翔鹤(287)银雀山简本《孙子》校读举例李零(299)读《清人别集丛刊》二则周采泉(317)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46、114、124)汉魏司马门杂考(二)杨鸿年(140)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206、248)《文心雕龙》校注辨正陈书良(314)《金薯传习录》纪要晓今(320)第二十一辑,1982年第1辑《中国科学技术史》编写计划的缘起、进展与现状[英国]李约瑟(1)李长吉歌诗研究林同济遗稿(17)记元刻《新编红白蜘蛛小说》残页黄永年(99)麻城刘家和《金瓶梅》马泰来(111)记《河东君柳夫人墓碣》瞿凤起(121)读《李方膺叙传》质疑胡艺(125)校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残稿的一点新发现附:被毁残存及未收书目提要沈津(133)“明保”与“保”考辨赵光贤(181)华不注考晁福林(197)人与夷王献唐遗稿(203)略论西突厥史中的若干问题林幹(229)南宋海外贸易收入及其在财政岁赋中的比率郭正忠(255)宋金榷场贸易考略陈新权(271)金田起义时太平军的来源问题李微(291)评《<指物论>诠释》杨俊光(299)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举正弢甫(313)菿闇述礼沈文倬(124、202、270、298)潘景郑寄沤填词图序谢国桢(132)寄沤题跋潘景郑(178)神瑛侍者与通灵宝玉是一是二?周煦良(227)任堇叔遗稿跋郑逸梅(254)蒋毓英修《台湾府志》潘君祥(311)第二十二辑,1982年第2辑元人散曲概论隋树森(1)《西厢记》徐本屠本评释蒋星煜(37)白仁甫二三事李修生(53)《双仙会》传奇作者考刘世德(57)汉诗管窥郑文(79)王粲《七哀诗》考[日本]伊藤正文(113)《白氏长庆集》人名笺证续编朱金城(129)楚官考吴永章(157)秦汉的上计和上计吏葛剑雄(181)刘知幾实录史学探源许冠三(201)认《隋志》看汉隋之际史学的发展施丁(239)《三国志集解》辨证赵幼文(263)关于伊尹的姓氏名号及其他王维堤(283)秦观陆游名字解诂陈冠明(295)《民报》的续刊及其争论杨天石(301)菿闇述礼沈文倬(36、52、282)高適《塞下曲》辨伪佟培基(77)《楚辞》待问录萧兵(112、198、238)刘歆作《左传》一证徐仁甫(156)《施耐庵生平探考》质疑徐朔方(180)黄周星与《西游证道书》官桂铨(200)海外译名知见录马泰来(262)《笔生花》作者邱心如家世考丁志安(299)第二十三辑,1982年第3辑先周族最早来源于山西王玉哲(1)唐代前期关东地区尚武风气的溯源史念海(25)“卫服”的起源和古代社会的守卫制度王贵民(51)“匹马束丝”新释晁福林(65)明代东北民族杂考蒋秀松(71)龙虎山上清宫沿革建置初探周沐照(87)《庄子•逍遥游》解歧何善周(113)唐代的孟姜女故事的传说顾颉刚遗稿(141)苏泂及其诗词发覆黄盛璋(149)魏晋音与齐梁音周祖谟(167)《太平天国专用词语释义汇编》序罗尔纲(191)太平天国专用词语综述史式(195)略谈黄季刚先生对《十三经》白文的断句黄焯王庆元(217)《隋书•经籍志》中的疑问张旭光(225)藏书题跋黄裳(231)清人笔记随录来新夏(245)《说郛》再考证陈先行(257)西汉诸侯王国封域变迁考(上)周振鹤(267)李约瑟著《传统中国的科学》(书评)郑培凯(309)关于蒋捷的家世和事迹杨海明(49)释甲骨文北方名曹锦炎(70)《楚辞》待问录萧兵(140、194)王羲之《杂帖》释文疑义辨析吴金华(166)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190、224、266)菿闇述礼沈文倬(256)读书札记二则马里千(306)唐诗中的催字鲁乙庸(320)第二十四辑,1982年第4辑关于宋江的投降与征方腊问题邓广铭(1)《施耐庵墓志》分辨伪及其他章培恒(11)从宋元说话家数探索《水浒》繁简本渊源及其作者问题何满子(31)从宋江起义到《水浒传》成书徐朔方(45)《水浒传》版本源流考范宁(65)《〈水浒〉祖本探考》质疑王根林(79)施耐庵为江湖艺人说张啸虎(89)近年发现研究施耐庵资料朱一玄(101)西周春秋时代对东方和北方的开发杨宽(109)西汉诸侯王国封域变迁考(下)周振鹤(133)唐代中印交通吐蕃一道考范祥雍(195)杜诗《和裴迪》题注诸问题邓绍基(229)李贺《许公子郑姬歌》新解方诗铭(237)贺铸《六州歌头》系年考辨锺振振(247)吴承恩考辨三题苏兴(259)文廷式年谱钱仲联(267)菿闇述礼沈文倬(10、64)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札记曹道衡(78)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100、236)关于《老子本义》成书年代问题许冠三(105)陆贾《新语》的一处错简李伟国(108)《王令集》中的朱昌叔诗彭海(228)寄沤跋语潘景郑(246、258、266、320)中华文史论丛》总25-42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987年第二十五辑,1983年第1辑唐代大秦景教碑古叙利亚文字考释龚方震(1)甲金文中王号生称与谥法问题的研究黄奇逸(27)《尧典》三论金德建(45)《论语》辨正徐仁甫(61)庄子“三言”新探孙乃沅(73)《庄子》旧注发疑曹础基(81)苟悦《汉纪》(卷一)斠证区建华(89)蒿庐札记吕思勉遗稿(123)敦煌变文字义析疑项楚(135)俗语词研究与戏曲校勘王锳(149)薛据生平及其作品考辨佟培基(159)范成大交游考略于北山(177)冯梦龙四年知县生活的实录林英陈煜奎(199)翁方纲《四库提要稿》述略潘继安(213)有关南戏与北杂剧形成几个问题的商讨胡雪冈徐顺平(221)唐代的夜市张邻(237)关于清初商人和商业资本的几个问题李瑚(247)“商胡堵口”辨谬黎沛虹(273)北魏“三都大官”考严耀中(281)关于辽后期迁都中京问题讨论辽后期迁都中京说驳议林荣贵(291)也谈辽后期迁都中京问题葛剑雄(310)读书札记甲编孙贯文(26、44、60、72、80、122、158、176、212、289)菿闇述礼沈文倬(236、280)第二十六辑,1983年第2辑陈子龙及其时代(选载)朱东润(1)桃花石和回纥国章巽(39)韩非主秦统一而无法存韩辨蔡尚思(51)略论唐代的资课李春润(55)宋代东南诸路盐产考析郭正忠(77)《文心雕龙•风骨》笺释王运熙(117)《文心雕龙》篇次原貌考陈书良(131)汤显祖和晚明文艺思潮徐朔方(139)汤显祖对张居正之认识及其在剧作中之曲折的反映蒋星煜(155)从梦幻意识看汤显祖的“二梦”郭纪金(173)《牡丹亭》作年质疑郑闰(201)汤显祖在遂昌王馨一(211)蔡琰生年考证补苴陈祖美(219)萧颖士事迹考俞纪东(231)李白三入长安考李从军(245)吴梅村《秣陵春》传奇与《琵琶行》王勉(259)金圣叹的生平、人生态度和文学观何满子(273)南海康有为先生著作总目罗荣邦(297)《室名别号索引》明人部分正误杨同甫(54、76、116、138、172、200、210、321)“战人”与“择人”刘彣(218)左诂补正陆澹安遗稿(244、272、296、320)第二十七辑,1983年第3辑《文心雕龙》选译(六篇)张光年(1)旧钞本《牧斋有学集文钞补遗》记略瞿凤起(23)附:钱谦益《有学集》佚文评久佚重见的施宿《东坡先生年谱》王水照(97)《百家注分类东坡诗集》现存版本调查记刘尚荣(125)读王文诰《苏诗总案》札记曾枣庄(141)苏词三首系年辨张志烈(161)吴缜事迹考辨陈光崇(175)《西湖二集》作者周清原辨误杨玉峰(181)《事林广记》中赚曲的时代邵曾祺(1S9)跋吴承恩《云湖画菊跋》刘怀玉(195)清初关中二李一康诗之比较的分析赵俪生(199)谈古官司空之职沈长云(209)越王姓氏新考曹锦炎(219)“叚门”与“监门”杨禾丁(223)被盗的敦煌历荣孟源(239)扶留考闻宥(255)后书钞阁读书记罗继祖(263)鲍照诗文系年考辨丁福林(277)有关宣南诗社问题的几点质疑樊克政(289)清代开封景文州汴绫庄的发展魏千志(303)《汤显祖诗文集》杂考徐朔方(22)杨盈川之"盈川"辨祝尚书(124)唐彦谦诗中的所谓孟浩然父子曹汛(160)齐己生卒年考证曹汛(280)唐人诗题中的"日东",后世有讹为"日本"者曹汛(198)“中唐郑谷”说质疑曹汛(208)胡紫山考冬子(238)《楼居小草》作者沈璟徐朔方(262)素食荤食辨钱剑夫(288)《清史列传•王筠传》小识单周尧(302)魏良辅身世略考谢巍(322)第二十八辑,1983年第4辑《孔子评传》绪论匡亚明(1)论孔子的哲学思想张岱年(27)孔子思想民主性源流之我见方延明(35)《庄子•齐物论》哲学思想与名家学说的关系李耀仙(55)朱熹闽学的干城——蔡元定与蔡沈冒怀辛(99)阮诗臆绎徐榦生(123)宋代歌妓考略谢桃坊(181)《宋史•职官志》“三丞”考张家琚(197)汪元量祖籍、生卒、行实考辨杨树增(205)元代屯田考王颋(223)结绿和埃及宝石贸易沈福伟(251)酒色财气与《金瓶梅词话》的开头郑培凯(277)婴闇诗存序尹石公遗稿(297)太平天国词语考释三则史式(301)《孟子》辨正徐仁甫(311)何逊三题曹道衡(317)不讳"子"考薛军力(26)新版《辞源》溯源拾遗吕友仁(34、54、196、204、222、310、316、322)第二十九辑,1984年第1辑夏虚、唐国与晋都之历史地理研究黄盛璋(1)宋代买撲制度略论裴汝诚许沛藻(23)从《碛砂藏》刻印看宋元印刷工人的几个问题杨绳信(41)试论“兼”、“行”的代理义丁福林(59)唐卷子本《翰林学士集》考索陈伯海(67)谈寒山话拾得王进珊(79)李白三入长安质疑郁贤皓(101)鲛绡、□凤、破鸾钟振振(113)《元本出相北西厢记》的王、李合评本与神田喜一郎藏本蒋星煜(119)冯梦龙与文震孟马泰来(137)蒲松龄交游事迹述略劳洪(141)蒲松龄与《醒世姻缘传》李永祥(163)“三言二拍”与《今古奇观》海外藏本、外文翻译及研究著作王丽娜(177)铁如意馆随笔张宗祥遗稿(217)魏源卒年考樊克政(297)论陶成章汤志钧(305)也释"战人"李剑雄(22)圆仁事迹的最早记载顾承甫(40)"莫须有"之确诂钱剑夫(78)新版《辞源》溯源拾遗吕友仁(118、140、162、176、216、322)第三十辑,1984年第2辑敦煌藏文写本手卷研究近况综述王尧(1)吐鲁番所出《晋阳秋》残卷史实考证及拟补王素(25)敦煌唐人诗集残卷考释王重民遗稿(49)敦煌伯二五五五卷“马云奇诗”辨柴剑虹(53)斯四二七七残诗卷考释张锡厚(59)变文字义零拾项楚(71)《文心雕龙》札记三则王元化(85)论唐代进士的出身及唐代科举取士中寒士与子弟之争傅璇琮(97)苏轼豪放词派的涵义和评价问题王水照(115)诗人高启之死及其诗歌评价钱伯城(143)曹雪芹幼聆莎翁剧史事存疑马幼垣(185)关于金圣叹诗题中“境哥”的讨论易名何满子(201)《老残游记》写作发表年代初探刘德棻朱喜(205)论顾炎武的文学思想徐中玉(213)康熙手抄本《含章馆诗集》的发现与“黄培诗案”卢兴基(233)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葛剑雄(243)秦汉士伍异同考秦进才(265)陆贾新语论王利器(275)《汉武故事》写作时代新考刘文忠(291)《宋史职官志》校正略论龚延明(299)菿闇述礼沈文倬(24)、(48)、(83)、(84)、(114)、(142)《水调歌头•读书岩》作者质疑杨镰(242)曹豳生卒考丁志安(290)呤唎所记"芦墟"地名辨(一)杨其民沈渭滨(317)呤唎所记“芦墟”地名辨(二)陆铭之(318)第三十一辑,1984年第3辑论徐光启的《诗经》研究程俊英(1)关于《几何原本》三校本的探讨方行(19)《北耕录》所体现的徐光启的农学策略思想胡道静(23)徐光启的化学成就李亚东(29)徐光启与明末党争刘伯涵(41)《水经注》和《法显传》章巽(47)象郡考周振鹤(59)古代苏州城市布局的历史发展高泳源(81)《战国策》传本源流考范祥雍(99)蒋光焴藏本《北堂书钞》记略吴树平(127)关于《水经注疏》不同版本和来历的探讨陈桥驿(145)《金瓶梅》成书新探徐朔方(159)诸城丘家与《金瓶梅》马泰来(199)宋朝的产钱王曾瑜(213)清代前期经济的发展李瑚(231)陈梦雷与李光地绝交书王锺翰(261)贺兰山和岳飞《满江红》词中的贺兰山马里千(2s5)褐夫《古史诗箴》非戴名世佚稿辨何冠彪(293)杨潮观四考赵山林(303)菿闇述礼沈文倬(18、98、292)说“归孔子豚”的豚蔡同安(22)关于韩愈的画像程毅中(40)《袁宏道集笺校》补正钱伯城(58、126、144、158、230)第三十二辑,1984年第4辑论《方舆胜览》的流传与评价问题谭其骧(1)汉代乌孙居地考苏北海(25)楚汉诸侯疆域考周振鹤(47)大酺考钱剑夫(59)《春秋》称人释义赵光贤(69)义净籍贯考辨及其它王邦维(77)关于郑和的家世和生平沈福伟(91)《关于<灭惑论>撰年与诸家商兑》之商兑李庆甲(105)《哀江南赋》著作年代问题王仲镛(133)秦系考赵昌平(141)有关杨诚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于北山(155)朱熹的诗说黄珅(167)钱谦益入清后诗歌试论胡明(175)苏轼著述生前编刻情况考略曾枣庄(193)《林文忠公手稿》考释吴格(209)《镜花缘》的外文翻译及研究论著王丽娜(223)祁承□(火+業)家书跋黄裳(233)附:祁承□(火+業)家书(236)《中华文史论丛》一至三十二辑分类目录索引(285)石贯诗事曹汛(24)关于蔡琰的生年刘开扬(46)《全唐诗》误收南宋朱熹诗曹汛(68)裴行俭掌典选之年考祝尚书(132)李白与朝衡诗谊三事曹汛(140)陈子昂诗之曼上人及其它祝尚书(166)王绩名下的吴少微诗曹汛(174)《桃花扇》的刊行者佟蔗村冬子(208)杨炯初入蜀年考祝尚书(232)第三十三辑,1985年第1期《周礼》司命新考吴泽(1)关于秦刑徒的几个问题张金光(21)粟特人在东西交通中的作用芮传明(49)刘勰论历代文学王运熙(69)《王梵志诗校辑》匡补项楚(103)杜牧诗文人名新考胡可先(139)杜牧疑伪诗考辨吴在庆(157)《古镜记》传奇探微王宏钧(169)唐代小说与政治卞孝萱(179)柳珵《刘幽求传》钩沉周勋初(197)渐江论伍蠡甫(209)中西数学家传奇何丙郁(239)张南垣父子事辨误曹汛(271)兰茂传王重民遗稿(277)冯梦龙之生卒年王重民遗稿(279)冯梦龙社籍考金德门(281)陶望龄、奭龄兄弟生卒考略何冠彪(285)《汉书人名索引》疏误考辨张如元(293)《班婕好》非严武所作陈尚君(20)菿闇述礼(47)(270)(292)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考正三则马泰来(68)《列朝诗集小传》考正马泰来(102)(138)袁郊未任翰林学士陈尚君(168)朱淑贞籍贯新考黄爱华(178)读书札记两则马里千(309)第三十四辑,1985年第2辑中日学者《文心雕龙》学术讨论会论文选辑前言王元化王运熙(1)日本对《文心雕龙》的接受和研究[日]兴膳宏(3)中国文艺中“自然”的意义[日]目加田诚(13)汉代文学的抒情化与《文心雕龙》[日]伊藤正文(25)文章载道说理论的创立与实践[日]户田浩晓(41)脱出“品评”和“相互比较”的窠臼[日]竹田晃(47)《文心雕龙》中的对偶理论[日]古田敬一(57)《文心雕龙》中的五经和文章美[日]冈村繁(67)《文心雕龙》在《文镜秘府论》中的反映[日]兴膳宏(87)论《文心雕龙•物色篇》及齐梁文学的自然观[日]小尾郊一(97)《文心雕龙•比兴篇》疏[日]坂田新(109)《文心雕龙》下篇的篇次[日]安东谅(119)元至正本《文心雕龙》跋饶宗颐(131)纪念郑和:通过我国航海发展史的观察章巽(133)唐志丛考周绍良(147)北魏前期中央官制述略陈琳国(169)嚈哒史二题余太山(189)《列子》真伪及其思想价值平议严北溟严捷(205)魏晋南朝火祆教钩沉王素(225)内言、外言发覆龚祖培(235)熊会贞郦学思想的发展陈桥驿(249)鲁迅的未刊遗编及所藏刻石方行(269)姚燮著述考赵杏根(271)曹寅刻书考吉少甫(291)《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人物简介补正许福谦(305)尹廷高及所著《玉井樵唱》丁志安(40)读《管锥编》札记项楚(56)(86)(108)(118)《罗隐集》校勘辨正李之亮(188)(224)(234)(248)(276)第三十五辑,1985年第3辑汉语植物命名法及其沿革[英]李约瑟(1)殷代兵制述略赵光贤(25)唐拨川郡王事迹考王尧(37)郑和下西洋史事新证郑鹤声郑一钧(51)现存最早的简本《水浒传》马幼垣(73)吴敬梓的父亲是谁刘世德(12a)《三遂平妖传》原本考辨欧阳健(149)隋历校记荣孟源(167)唐代的关津制度张邻周殿杰(185)东汉粟谷平价斛百钱周国林(211)《文心雕龙•声律篇》与鸠摩罗什《通韵》饶宗颐(215)唐代僧诗重出甄辨佟培基(237)戴名世临刑诗辨伪何冠彪(257)关于《天宝遗事诸宫调》的辑轶隋树森(261)《西厢记》异文四考蒋星煜(277)关于高文秀为元代东平府学生员问题邓绍基(291)沈臻年谱徐朔方(301)檀弓释滞徐仁甫(36)(50)(122)"□(合+共)"字考释史式(148)《宋诗纪事》一误(上、下)朱杰人(166)(184)英语Shantung一名沿革马泰来(276)范祥卒年考郭正忠(800)第三十六辑,1985年第4辑苏秦合纵六国年代考信范祥雍(1)《礼记•王制》的著作年代及其思想影响华友根(27)释“文毋害”王继如(39)释“吏”程应谬(45)论明清时代的“一田二主”樊树志(49)六朝笔记小说拾遗宁稼雨(73)关于易安札记二则陈祖美(87)赵南星与明代俗文学兼论《金瓶梅》作者问题王勉(99)《三言》序的作者问题陆树崙遗稿(119)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研究谢巍(133)李柏诗之独特形式和内容蔡尚思(151)蒲松龄《袁太君苦节诗》本事初探[英]白亚仁(155)万舞考王维堤(175)刚卯殳书之我见王正书(195)陶渊明年岁商讨邓安生(211)“江东三虎”考陈植锷(229)李师师遗事考辨谢桃坊(233)戴叔伦作品考述蒋寅(247)艾轩著述流传考略杨玉峰(273)钱遵王诗手稿在海外钱仲联(279)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举正何宁(283)《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五年分类目录索引(309)檀弓释滞(九则)徐仁甫(26)(72)(98)(118)(132)(150)(228)(246)(282)读辛札记(二则)陈廉贞(154)(174)第三十七辑,1986年第1辑阜阳汉简《诗经》异文初探胡平生(1)西汉歌舞剧巾舞《公莫舞》的句读和研究杨公骥(37)“法曲子”论饶宗颐(53)字义丛札吴小如(61)关于戊戌政变的一项重要史料——毕永年的《诡谋直纪》汤志钧(77)劬堂史学论文选序苏渊雷(91)《周礼》宗法制度略论钱杭(97)巴史勾沈田宜超019)秦汉少数民族地区的赋税和贡输问题黄今言(14i)公元91年后居留新疆北部一带的北匈奴余大钧(15i)唐代财政三司的形成发展及其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吴丽娱(169)劳格《杭州刺史考》补正郁贤皓(205)陈陶考陶敏(217)《录鬼簿》贾仲明吊词三释幺书仪(227)关于元明清戏曲作家的生平史料张增元(233)“清空”夏注辨正程亚林(261)研究冯梦龙编纂民歌的新史料马泰来(269)剩人和尚《金塔铃》诗集考述曹汛(273)英国汉学家翟理思与中国古典文学王丽娜(289)考试糊名之始刘海峰(36)(52)(260)唐代"额内官"与额外官刘海峰(76)(1181檀弓释滞徐仁甫(268)(288)说“帝乙归妹”晁福林(311)第三十八辑,1986年第2辑胡适与《水经注》陈桥驿(1)东西洋区划考源沈福伟(23)中唐政治斗争在小说中的反映卞孝萱(39)牛僧孺和他的《玄怪录》于天池(67)《金瓶梅词话》作者侧议戴鸿森(85)冯梦龙的生平、著述及其时代特点魏同贤(97)唐五代的禁卫军狱王素(117)论宋代乡村户等制[日]柳田节子(131)李岩故事的由来与明清之际政权的嬗替[美]戴福士(139)东林书院杂考赵承中(163)关于房琯刘开扬(183)王梵志诗十一首辨伪项楚(199)记蓬左文库旧钞本《东坡先生年谱(外一种)》王水照(205)三苏姻亲考曾枣庄(237)方回诗论与江西诗派严寿澂(251)西域宗教杂考龚方震(259)麴氏高昌时期的《孝经》与孝的观念严耀中(275)唐诗的辑佚及其问题孙方(283)宋代诗文互见刍议刘尚荣(303)《清史稿•儒林传》补正赵杏根(66)(236)春秋人名“武叔懿子”辨浦金瑞(250)贝清江生年考孙小力(274)第三十九辑,1986年第3辑关于曾国藩的讨论曾国藩评价中的几个问题彭靖(3)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罪行不可否定叶幼明(29)论曾国藩与天津教案许山河(41)曾国藩与洋务运动殷绍基(57)论曾国藩的文学地位王镇远(65)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运动邓广铭(85)论清代的“生息银两”与官府经营的典当业韦庆远(101)再论董其昌伍蠡甫(115)袁中道论略钱伯城(143)高启隐居青丘时间及事迹考辨陈建华(155)。

《楚辞》-屈原

《楚辞》-屈原

《楚辞》目录作者:屈原楚辞(中国首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

刘向《楚辞》原书早亡,后人只能间接通过被认为保留最完整的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原书亦佚)、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楚辞章句》的补充)追溯、揣测原貌。

《楚辞》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令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

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对《楚辞》(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其上迄汉代,宋代大兴,近现代更成为中国古典文化殿堂之显学,而《楚辞》早在盛唐时便流入日本等“儒家-中华文化圈”,16世纪之后,更流入欧洲。

至19世纪,楚辞引起欧美各国广泛关注,各种语言的译文、研究著作大量出现,在国际汉学界,楚辞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内容梗概《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文学源头。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

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承袭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十六篇,定名为《楚辞》。

是为总集之祖。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王逸《楚辞章句》所见“忠”字考

王逸《楚辞章句》所见“忠”字考

作者 简 介 : 庆 (9 8 ) 男 , 李 1 4一 , 山东 蓬 莱 人 , 日本 国立 金 泽 大 学 外 语 教 育 研 究 中心 教 授 , 旦 大 学古 籍 研 究所 、 国 复 中
古 典 文 学研 究 中心 兼 职 教 授 , 士 生导 师 , 要从 事 中 国古 典 文 献 学 、 博 主 日本 汉 学 、 明清 思 想 和 文 学 的研 究 。
样” , 是 表 现 了对 于 “ 怀 王 ” 忠 诚 @。对 《 辞 章 的 都 楚 的 楚
句 》 忠” 理解和认识 , 中“ 的 以及 关 于 这 两 种 王 逸 《 魂 序 》 招 的
文 本 问 题 , 者 已 经 在 《 谈 王 逸 的 < 魂 章 句 > — 论 < 魂 笔 再 招 — 招
序> 的文 本 兼 答 力 之 先 生 》 0中 作 了 探 讨 。而 关 于 《 辞 章 楚 句》 中所 见 屈 原 的 “ ” 忠 的探 讨 则 尚未 具 体 展 开 , 拟 再 做 些 故
为 《 诵 》 是 屈 原 所 作 的人 和 认 为 这 是 他所 作 的人 , 昔 不 自然 就 会 意 见 相 左⑤。


研究 的前提
“ ” 内涵 , 忠 的 自然 非 常 重 要 。而 王 逸 的 《 辞 章 句 》 现存 关 楚 是
于 屈原 的主 要 资 料 , 逸 对 屈 原 的 “ ” 行 了 相 当 的 阐释 。 王 忠 进
探讨《 辞章句 》 楚 中所 见 屈 原 的“ 的 观念 , 际 上 就 要 忠” 实 对 屈 原 的 思 想 进 行 探 讨0。而 要 研 究 屈 原 的 思 想 意 识 , 者 笔
传 本 《 辞章 句 》 《 魂 序 》 日本 现 存 残 抄 本 《 选 集 注 》 楚 的 招 和 文

朱熹《楚辞集注》成书考论-精品文档资料(最新整理)

朱熹《楚辞集注》成书考论-精品文档资料(最新整理)

朱熹《楚辞集注》成书考论朱熹的《楚辞集注》是楚辞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著作,朱熹在吸收楚辞汉学成就的基础上,开创了楚辞宋学的新路,从而使《楚辞集注》成为与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齐名的楚辞三大注本之一。

对于朱熹《楚辞集注》的成书,论者多谓有感于“赵忠定之变”,而较少深入的分析。

我们认为朱熹《楚辞集注》的成书,偶然事变只是一个诱因,其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政治、情感心理、学术发展以及文化价值等诸多因素是深刻而复杂的,有待做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一、《楚辞集注》的成书过程《楚辞集注》作于朱熹晚年,宋人赵希弁的《郡斋读书附志》著录此书,曰:骚自楚兴,公之加意此书,则作牧于楚之后也。

或日有感于赵忠定之变而然。

朱熹作牧于楚,是指朱熹在湖南长沙担任地方大员一事。

据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十一月,朱熹除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绍熙五年(1194)四月启程赴任,五月到任所;同年八月,除知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离潭州赴临安。

潭州即今湖南长沙,是旧楚故地。

朱熹作牧于楚,在潭州任上两个多月。

期间,曾修屈原祠,还曾祭扫抗金名将张浚之墓。

他在楚地任职,的确有感兴时事,追悯屈原的情形,对其写作《楚辞集注》的确有情感触发的作用。

“赵忠定之变”是指赵汝愚罢相一事。

赵汝愚(1140―1196),字子直,谥忠定。

宋宁宗即位后,因赵汝愚拥戴定策有首功,特拜相。

汝愚为相后,努力改革弊政,命朱熹待制经筵,并起用和团结了一批有主张、有节操的士大夫,力图实现孝宗晚年的改革构想。

这时,外戚韩伲胄亦以拥戴定策有功,出入皇宫,渐见亲幸。

?腚斜橹驳秤穑?排斥贤良。

汝愚为人疏坦,不以?腚形?虑,其实已经被?腚幸跄惫铝⑵鹄戳恕W詈?腚幸浴巴?姓居相位,将不利于社稷”的名义罢赵汝愚相,继而贬放永州。

宁宗庆元二年(1196)正月,汝愚在往永州途中,路经衡州得病,受到守臣钱鍪迫害,暴卒衡州。

汝愚任相到罢相皆在庆元元年(1195),只有几个月时间。

日本学者所见之《楚辞学文库》

日本学者所见之《楚辞学文库》

景、 资料来源等相关内容多种。 同时,楚辞评论集览》 《 还 辑人了一般 情况下常人难得一见的珍贵资料信息多种。 而且始终坚持以具有代表性、 客观性、 实质性的基本方针
的文献和信息, 对前人校记之讹误, 或删除或另注修正
等, 为学界提供了精确人微的学术研究成果。 该卷汇集校
对这 料进行甄别 些资 选用。 本卷共包 楚 集之基本方针, 在收集历代之校注 旨 成果, 集录远至前汉初期刘安近至公元二0 0 0 年末之
间的旧说、 新说, 并始终坚持对这些研究成果的发展、 甄
业 而 也 本 价 特 彰 之 在。 绩, 且 是 卷 值与 色 著 所
其后的《 集释》 一项, 也为本卷特色之所在。 对于《 楚 辞》 诸篇诗句、 诗语等的 相关解释, 历代诸家的 成果可谓
书籍 , 均为其收录范 围。 此外 , 该卷还 阐明各位学者的论
说然 )。瓦
能追溯到精确渡较高的隋唐的两种写本( 隋朝释智赛的 《 楚辞音》 的残卷和唐代写本《 文选集注》 《 等)。文选》 李善 注(具体请参考《 文选李注义疏》 中“ ) 王逸楚辞注曰”王 “
引》《 、 楚辞作家人名索引》 及附录《 楚辞研究论文总目 三 》
正 之累累 硕果, 恐怕不仅在 楚辞研究史上是前无古人的
大内 《 容。楚辞研究论文总目 汇集了 》 一九0 0 年至一九
收稿日 期:2005- 09- 12 作者简介: 石川 三住男(1945- ) , 丈学 男 馆馆长, 诗经学 中国 会名誉会员, 屈原学 中国
汗牛充栋, 可通观这些解释的汇总类研究书籍未尝没有,
别、 选用的 立场。楚辞集校集释》 《 内容根据该基本方针, 按照楚辞诸篇句子之顺序, 分别附上前人“ 集校”“ 、集 释”以 , 飨读者。 其具体编排按先后顺序而言, 首先是前人 对作品整体的“ 解题”然后是先人对楚辞各句的“ , 集校” , 最后是“ 集释” 。 其中“ 集校” 一项为本卷特色之一。 首先, 该卷大量收

“考”字的解释

“考”字的解释

《百度百科》对“考”的解释考,kao,从毛从人(耂)从丂。

老也。

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

引伸之为成也。

后假借为“考问”。

引伸之为成也。

考槃、江汉、载芟、丝衣毛传是也。

凡礼记皇考、春秋考仲子之宫皆是也。

又假借为考字。

山有櫙弗鼓弗考传曰考、击也是也。

凡言考挍、考问字皆为考之假借也。

《礼·曲礼》死曰考。

又《楚辞·九叹》身憔悴而考旦兮。

《注》考,犹终也。

形声。

从老省,丂( kǎo)声。

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

本义:老,年纪大,同本义。

aged考,老也。

——《说文》《毛晃增韵》老字下从匕,考字下从丂,各自成文,非反匕为丂也。

《释名》父死曰考。

考,成也。

亦言槁也,槁于义为成,凡五材,胶漆陶冶皮革,乾槁乃成。

考,kao,从毛从人(耂)从丂。

老也。

凡言寿考者、此字之本义也。

引伸之为成也。

后假借为“考问”。

考字骨刻文演变:引自:丁再献、丁蕾《东夷文化与山东·骨刻文释读》十九章第二节,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注音:ㄎㄠˇ简体部首:耂,部外笔画:2,总笔画:6 繁体部首:文仓颉:JKMVS、郑码:BMAZ五笔86:FTGN 五笔98:FTGN笔顺编号:121315四角号码:44027Unicode:CJK统一汉字:U+8003基本字义●考kǎo◎试验,测验:~试。

~查。

◎检查,查核:~察。

~勤。

稽~。

~核。

◎推求,研究:~古。

~据。

~订。

~证。

◎老,年纪大:寿~。

◎原指父亲,后多指已死的父亲:先~。

如丧~妣。

◎击,敲:“而陋者乃以斧斤~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姓:考姓。

姓~,~先生。

详细字义1.(转注。

从老省,丂(kǎo)声。

按甲骨文、金文均象偻背老人扶杖而行之状,与老同义。

本义:老,年纪大)同本义[aged]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解字·叙》富贵寿考。

——《新唐书》又如:考寿(长寿);考终(考终年);考终年(享尽天年)2.成,落成。

选择与书写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古代中国——以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为例

选择与书写日本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古代中国——以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为例

急史 教学参考栏目主持人/张汉林韩迎迎\他山之石选择与节写:日本高中历史教科节中f l !l 古中国—臥山1丨丨舨《详说世界央B »为冽©8JS 5H历史教科书反映了国家统治者和编写者对 历史的认知与理解,是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媒 介。

它“对于历史的解释,对世界观、历史观尚未 完全形成的青少年而言容易形成一种‘前见’,成 为其一生‘历史知识’的起点,直接影响到其今后 对于历史的解读和价值判断”[|]。

世界各国不仅 重视本国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还十分关注他国历 史教科书对本国历史的记载与书写。

日本作为 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既有两国交往过程中的历 史、文化与情感联系,也有现实中的恩怨情结与 国家利益,关系甚为复杂,故日本历史教科书的 编写倍受我国关注。

它“对中国历史的叙述构筑 起关于中国历史的基石,塑造着外国青少年对中 国社会的理解与认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现实 性”u ]。

那么,日本历史教科书是如何书写中国 的呢?笔者试解剖在日本发行量较高的山川版 《详说世界史B 》对中国古代历史内容的选择与 书写,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本文分析的《详说世界史B 》是由木村靖 二、岸本美绪和小松久男等人编写的,于2016 年3月由文部科学省检定通过,2018年3月由 株式会社山川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7学年,在 售出的437 002本世界史B 教科书当中,山川版 《详说世界史B 》教科书占52. 3%,占据压倒性 的份额:3]。

该教科书以时序为轴,按古代、近代 和现代分设四部16章58节,展现从古代到现代 的世界历史画卷,呈现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进 程及各时代、各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旨在使学 生能理解世界历史的总体轮廓,并能以广阔的 视野考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世界历史发 展的基本特征。

一、关于中国古代历史内容的选择山川版《详说世界史B 》教科书关于中国古 代历史的内容涉及共4章7节35个子目200多个内容要点(见表1)。

日本近代楚辞研究简述

日本近代楚辞研究简述
第3 4卷 第 1 期
2 0 l 4牟 1月
湖 北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Vo 1 . 3 4, No .1
研 究也 如此。 当然这其 中也有 着一些 特殊 的原 因 , 正如日 本 国学 院大学的浅野通友教授所说 : 楚辞这种文学 , 人们 一 向不太 熟知 。但是最 近突然 受到 极大 的关 注。而且 , 原先 从史学 的角度主张楚 国是 日本人 的故乡这一学说也 引起人
们 的思 考。既然 日 本人的故 乡是楚 国 , 祖先是楚 民是理所 当然 的了。 日本 的战后汉学研究是在这样 的时代和历史背 景下
展 开的。
就 是在 这样的历史背 景之 下 , 日本学 者在 研 究楚 辞 的 时候 , 开始不满足 于沿着 中国乾嘉 传统前进 , 希望能够走 出

条有着 日本学者 自我特色 的研 究之路 。 日本学者 的楚 辞
研究更 多的是细小 的 、 个别 的 、 局部 的研究 , 而不像 许 多中 国学者 对楚 辞进行宏观的 、 整体的、 全 面的研究。
被派往 中国留学 , 这 已经成为了一种传统 。
川三佐男及稻 田耕一 郎等。因篇幅问题 , 择其精要分 析之。 青木正儿 ( 1 8 7 7— 1 9 6 4 ) 是昭和初期 中国文学学者 , 山 口县 出身 , 字君雅 , 别 号迷 阳。酷爱 中国的 文学 与文化 , 对 狩野君 山、 内藤湖南等建 立 的京 都 中国学 派的发 展作 出很 大贡献 。著作有《 支 那文 学思 想史 》 、 《 支 那 文 学艺术 考》 、 《 支那 近世 戏曲史》 、 《 北京风 俗图谱 》 、 《 中华名 物考》 、 《 中 国饮 酒 诗 选》 、 《 李 白》 等, 译 注有《 新译 楚辞 》 、 《 元 人 雄 剧》 、 《 芥子 园画传》 等。遗著有《 青木 正儿 全集》 十卷 。 青木正儿对 于 自己的楚 辞研 究历 程作过 详 细的说 明 : “ 我最 开始 读《 楚辞》 , 是在第五高等学 校 ( 现熊本大学 的前 身) 的学生 时代 , 选人 汉文 教科书 的《 九 歌》 和《 九章 》 等 几 篇。后来做教 师 , 到如 今 为止 , 讲 读过 四次《 楚辞》 。第 一 次在东北大学 用 的《 集 注》 , 第 二次 在京都 大学 用 的《 山带 阁注》 , 第三次在 立命 馆大 学用 的《 王注》, 综合 以上 经验 , 觉得《 集注》 最好, 所 以第 四次在 山 口大 学 还 是 用 的 《 集 注》 。《 集 注》 最好 的部 分是 对 《 离骚 》 、 《 九 歌》 、 《 九章 》 的 批注 , 而《 天问》 、 《 远游》、 《 招 魂》 、 《 大招》 等部分 几乎 没有 超 出《 王注》 、 《 补 注》 的地方 。总之先从 《 集注》 入 门, 然后 往上走到《 王注 》 和《 补 注》 , 再 后涉 猎群注 , 这 就是 我 的学 习楚辞的历程 , 我觉得对 后进诸君也是最好 的方法 。 ” 青木正儿本来的研究领域是戏 曲史 , 博士论 文是《 支那 近世戏曲史》 。故青木 正儿 的楚 辞研 究 中除对楚 辞的理解 之外 , 还加入 了《 戏 曲史》 中 的见 解 。青 木正 儿有题 为《 楚 辞 九歌的舞 曲式 结构 》 的论文 , 其 中观 点也与 《 戏 曲史》 中 的见解相 关 , 青木正儿 说 自己是 “ 以读后 代戏 曲 的心 态来

《楚辞文献丛刊》总目

《楚辞文献丛刊》总目

黃靈庚《楚辭文獻叢刊》總目錄總目録楚辭章句十七卷漢·王逸撰明·黄省曾校正明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楚辭章句十七卷漢·王逸撰明·黄省曾校正清·袁廷檮校跋明正德十三年(1518)刻本楚辭章句十七卷疑字直音補一卷漢·王逸撰明隆慶五年(1571)豫章夫容館刻本楚辭章句十七卷附录一卷漢·王逸撰明·馮紹祖校正清·彭孫遹彙評明萬曆十四年(1586)觀妙齋刻本楚辭章句十七卷附録一卷漢·王逸撰明·馮紹祖校正佚名批注明三樂齋翻刻觀妙齋本楚辭章句十卷漢·王逸撰明·吳琯校清·錢陸燦批校明萬歷十四年(1586)俞初刻本楚辭章句十七卷漢·王逸撰明·朱燮元朱一龍校日·西村時彦批校明萬曆(1573—1620)刻本楚辭章句十七卷楚辭音一卷漢·王逸撰日·莊允益校西村時彦考異日本寬延三年(1750)刻本楚辭章句十七卷楚辭音一卷漢·王逸撰日·莊允益校西村時彦疏證日本寬延三年(1750)刻本楚辭王注考異上卷日·西村時彦撰稿本王注楚辭翼二卷日·董鷗洲撰稿本楚辭音殘卷隋·釋智鶱撰敦煌舊鈔本楚辭二卷戰國·屈原撰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閔齊伋校刻三色套印本讀書雜志·楚辭清·王念孫撰清嘉慶二十二年至道光十一年(1817—1831)刻本札迻·楚辭王逸注清·孫詒讓撰清光緒二十年(1894)刻二十一年(1895)重修本楚辭考異一卷清·劉師培撰民國二十五年(1936)寧武南氏鉛印《劉申叔先生遺書》本楚辭校補聞一多撰民國三十七年(1948)開明書店鉛印《聞一多全集》本楚辭補注十七卷存三卷漢·王逸撰宋·洪興祖補注明翻宋刻本楚辭補注十七卷漢·王逸撰宋·洪興祖補注清·王引之評清康熙毛氏汲古閣刻本楚辭補注十七卷漢·王逸撰宋·洪興祖補注王國維批校清初毛氏汲古閣刻本楚辭補注十七卷漢·王逸撰宋·洪興祖補注日本寬延二年(1749)皇都書林翻汲古閣刻本評點王注楚辭十七卷清·俞樾輯評民國六年(1917)中華圖書館石印本楚辭補注十七卷漢·王逸撰宋·洪興祖補注清·譚獻批點清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翻汲古閣刻本楚辭補注十七卷漢·王逸撰宋·洪興祖補注日·西村時彦集釋清同治十一年金陵書局翻汲古閣刻本楚辭校文三卷清·毛祥麟撰稿本文選集注·楚辭二卷南朝梁·蕭統撰唐鈔卷子本六家文選·楚辭二卷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等注韓國奎章閣翻北宋秀州刻本六家文選·楚辭二卷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等注日本足利學校藏南宋明州刻本六家文選·楚辭二卷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等注南宋建州刻本六家文選·楚辭二卷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清嘉慶十四年(1809)胡克家翻南宋尤袤刻本文選·楚辭二卷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注佚名彙評清乾隆葉樹藩校刻汲古閣本文選·楚辭二卷南朝梁·蕭統撰唐·李善注清·王同愈批校清同治八年(1869)金陵書局翻刻汲古閣本文選章句·楚辭明·陳與郊編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刻本文選纂注·楚辭明·張鳳翼撰明萬曆(1573—1620)刻本文選筆記·楚辭清·許巽行撰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本重訂文選集評·楚辭清·于光華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啓秀堂重刻本選學膠言·楚辭清·張雲璈撰民國十七年(1928)上海文瑞樓書局、北平直隸書局影印本義門讀書記·楚辭清·何焯撰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長洲蔣氏刻本文選音義·楚辭清·余蕭客輯清乾隆靜勝堂刻本文選集釋·楚辭清·朱珔撰清光緒元年(1875)涇川朱氏梅村家塾刻本文選考異·楚辭清·孫志祖撰清嘉慶刻《讀畫齋叢書甲集》本文選旁證·楚辭清·梁章鉅撰清光緒八年(1882)刻本文選箋證·楚辭清·梁章鉅撰鈔本楚辭選注考六卷清·尚兆山撰稿本楚辭翼注清·李詳撰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排印《李審言文集》本文選平點·楚辭黄侃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印本舊拓唐歐陽率更令正草九歌千文唐·歐陽詢書民國二十五年(1936)中華書局影印本離騷經宋·米芾書臺北故宮博物院1975年影印《宋米芾墨蹟》本九歌宋·米芾書民國影印本楚騷五卷附録一卷戰國·屈原等撰明正德十五年(1520)熊宇刻本楚辭二卷戰國·屈原等撰漢·劉向輯明新安吳勉學刻本屈子七卷評一卷楚譯二卷參疑一卷戰國·屈原等撰明·毛晉參定明萬曆四十六年毛氏緑君亭刻本翰苑七賢楷書楚辭清·王仁堪等書民國二十五年(1936)商務印書館影印本離騷經一卷佚名書鈔本楚辭集注八卷辯證二卷宋·朱熹撰楊訥菴批校宋嘉定六年(1213)章貢郡齋刻本楚辭集注八卷後語六卷辯證二卷宋·朱熹撰宋端平二年(1235)刻本楚辭八卷戰國·屈原等撰明·馮惟訥校明正德十六年(1521)刻本楚辭八卷辯證二卷後語八卷附覽二卷宋·朱熹集注明·蔣之翹評校明天啓六年(1626)刻本八十四家評楚辭八卷宋·朱熹集注明·沈雲翔輯評清乾隆聽雨齋刻本管城碩記·楚辭集注清·徐文靖撰清雍正乾隆間志寧堂刻本離騷集傳一卷宋·錢杲之撰宋刻本離騷草木疏四卷宋·吳仁傑撰宋慶元六年(1200)刻本離騷草木疏補四卷宋·吳仁傑撰明·屠本畯補明萬曆刻本離騷草木疏辨證四卷宋·吳仁傑撰清·祝德麟辯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悅親樓刻本天問天對解一卷宋·楊萬里撰民國六年(1917)南昌退廬刻本楚辭芳草譜一卷宋·謝翺撰清宛委山堂刻《説郛》本古賦辨體·楚辭元·祝堯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文章辨體·楚辭二卷明·吳訥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徐洛刻本9文體明辨·楚辭二卷明·徐師曾編明萬曆十九年(1591)刻本楚詞注略一卷明·周用撰清順治九年(1652)刻本騷苑三卷騷苑補一卷明·黄省曾撰張所敬補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刻本離騷直音六卷明·張學禮胡文煥撰鈔本楚辭協韻十卷附讀騷大旨一卷明·屠本畯撰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楚辭述注十卷明·林兆珂撰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刻本楚辭述注五卷明·來欽之撰明崇禎刻本删注楚辭明·張京元撰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刻本離騷經訂注一卷明·趙南星撰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刻本楚辭集解十五卷蒙引二卷大序一卷小序一卷明·汪瑗撰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刻本天問注補二卷明·汪仲弘撰明萬曆汪文英刻本屈宋古音義三卷明·陳第撰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刻本楚騷綺語六卷明·張之象輯明萬曆四年(1576)刻本楚辭聽直八卷合論一卷明·黄文煥明崇禎十六年(1643)刻清順治十四年(1657)續刻本楚詞箋注四卷明·李陳玉箋注佚名批注清康熙十一年(1672)刻本新刻楚辭箋注定本十三卷戰國·屈原撰清·楊金聲箋注清刻本楚辭十七卷漢·王逸章句明·陳深批點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刻朱墨套印本楚辭十九卷附録一卷明·陸時雍疏明輯柳齋刻本楚辭榷八卷明·陸時雍疏金兆清評明刻本離騷草木史十卷明·周拱辰注清·朱駿聲批校清刻本離騷經纂注一卷明·劉永澄清·劉寶楠校明刻本古文奇賞·楚辭一卷明·陳仁錫選評明萬曆刻本周文歸·楚辭一卷明·陳淏子評明崇禎刻本楚辭評注十卷明·王萌撰清刻本屈詁清·錢澄之撰清刻本楚辭通釋十四卷卷末一卷清·王夫之撰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楚辭燈四卷清·林雲銘撰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刻本天問補注一卷清·毛奇齡撰清刻本山響齋别集飲騷十卷清·賀寬撰清康熙華天章刻本寄夢堂屈子離騷論文十卷清·鄭武撰清刻本騷筏一卷清·賀貽孫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諸家評點古文辭類纂·楚辭清·姚鼐選徐樹錚輯民國五年(1916)都門印書局鉛印本離騷辯清·朱冀撰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屈子貫五卷清·張詩纂清嘉慶三年(1798)刻本楚辭讀本一卷清·方人傑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刻本屈辭洗髓五卷清·徐焕龍撰佚名批注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楚辭新注八卷清·屈復評注王獻唐批注清刻本離騷經注一卷清·李光地注清刻本楚辭達清·魯筆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刻本楚詞宗旨八卷清·佚名撰鈔本楚辭約注清·高秋月撰清刻本楚辭述芳二卷清·牟庭撰清乾隆六十年(1795)雪泥書屋鈔本山帶閣注楚辭六卷餘論二卷説韻一卷首一卷清·蔣驥注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離騷經講録清·劉獻廷撰鈔本離騷經講録又一種清·劉獻廷撰鈔本離騷正義一卷清·方苞撰清刻本離騷札記清·趙一清撰稿本離騷正音節指清·張德純撰康熙五十三年(1714)讀書松桂林刻本屈子離騷彙訂三段雜文箋略不分卷清·王邦采撰清光緖二十六年刻《廣雅叢書》本楚辭詳解五卷清·奚禄詒撰清乾隆九年(1744)知津堂刻本楚辭疏八卷清·吳世尚撰明緝柳齋刻本屈騷心印五卷清·夏大霖撰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一本堂刻本離騷解一卷清·謝濟世撰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楚辭節注六卷附楚辭叶音一卷清·姚培謙劉維謙撰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屈騷心解四卷卷首一卷清·江中時撰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離騷中正清·林仲懿撰清乾隆十年(1745)世錦堂刻本楚辭韻解八卷清·邱仰文撰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碩松堂刻本楚辭新注求確十卷清·胡濬源撰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務本堂刻本離騷解一卷九歌解一卷讀騷列論一卷清·顧成天撰清刻本屈騷指掌四卷清·胡文英撰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刻《武進胡氏所著書》本楚辭叶韻考四卷清·徐天璋撰佚名校鈔本離騷經一卷清·賀際運注清同治七年(1868)長無極室刻本離騷經解一卷清·梅沖撰清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屈子楚辭章句七卷清·劉夢鵬撰清嘉慶五年(1800)重刻本屈子説志六卷清·陳遠新撰鈔本屈原賦注七卷通釋二卷音義三卷清·戴震撰清光緒十七年(1891)廣雅書局刻本屈原賦注初稿三卷清·戴震撰民國二十五年(1936)影印本楚辭輯解六卷清·丁元正撰 1950年油印本離騷經章句義疏一卷清·張象津撰清道光十六年拜經堂家刻《白雪山房詩文集》本屈辭精義六卷清·陳本禮撰清嘉慶十七年(1812)刻本離騷箋二卷清·龔景翰撰清光緒三年(1877)湖北崇文書局刻本楚辭韻讀一卷清·江有誥撰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楚辭音韻三卷清·丁繁滋撰清嘉慶五年(1800)刻本楚辭天問箋清·丁晏撰清光緒廣雅書局刻本楚辭音義清·陳昌齊撰清嘉五年(1800)嘉應吳蘭校刻《賜書堂集》本楚辭字聲略考七卷清·馬邦舉鈔本離騷九歌釋不分卷清·畢大琛撰清光緖十八年(1892)補學齋刻本群書札記·楚辭清·朱亦棟撰清道光二年(1822)刻本屈子正音三卷清·方績撰清光緒六年(1880)罔聞舊齋重刻本離騷賦補注一卷清·朱駿聲撰清光緒八年(1882)臨嘯閣刻《朱氏叢書》本屈騷求志五卷清·顔錫名撰稿本楚辭釋十一卷清·王闓運撰佚名批注清光緖二十七年(1901)刻《湘綺樓全書》本離騷分段約説清·黄思彤撰民國三年(1914)刻《知止堂全集八種副編五種》本離騷注一卷王樹柟撰清光緖末至民國初新城王氏刻《陶廬叢刻》本楚辭訂注四卷許清奇撰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離騷釋韻一卷蔣曰豫撰清光緒三年(1877)蓮池書局刻《滂喜齋學録》本屈賦微二卷馬其昶撰清光緖三十二年(1906)合肥李國松刻《集虛草堂叢書》本屈賦微二卷馬其昶撰稿本離騷幖補注彭澤陶撰民國三十二年(1943)油印本讀楚辭一卷楚辭人名考一卷清·俞樾撰清光緖二十八年刻《春在堂全書》本所好齋楚辭考正一卷清·武延緖撰民國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研究所鈔本楚辭札記二卷清·武延緖撰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刻朱印本楚辭古韻考浚孫撰鈔本楚辭大義述一卷陳培壽撰民國石印本離騷擬義二卷劉光第撰稿本離騷逆志一卷魏元曠撰民國二十二年(1933)刻《魏氏全書》本楚辭拾遺一卷陳直撰民國二十三年(1934)石印本離騷補釋上卷胡韞玉撰輯《國粹學報》本楚辭疑異釋證不分卷佚名撰稿本讀騷大例一卷郭焯瑩撰民國二十年(1931)文字同盟社鉛印本離騷章義一卷傅熊湘撰民國十三年(1924)鉛印本屈宋方言考一卷李翹撰民國十四年(1925)芬熏館刻本楚辭章句徵引楚語考駱鴻凱撰《師大國學叢刊》1932年第一卷第二期楚辭舊注考駱鴻凱撰《制言》1934年第三十四期楚辭論文一卷駱鴻凱撰民國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鉛印本楚辭義類疏證駱鴻凱撰稿本楚辭連語釋例附楚辭雙聲疊韻字譜駱鴻凱撰《湖南大學期刊》1933年第八期楚辭小學駱鴻凱撰《師聲》1947年創刊號楚辭文句集釋駱鴻凱撰《制言》1934年第三十四、四十四期屈原賦注一卷任傳薪撰稿本楚辭札記八卷徐英撰1934年南京鍾山書局鉛印本楚辭音一卷徐昂撰民國三十六年(1947)南通翰墨林書局鉛印本離騷講義一卷易順豫撰民國鉛印本天問校箋劉盼遂撰《國學論叢》1930年第二卷第一期離騷集釋衞瑜章撰民國二十五年(1936)商務印書館鉛印本離騷讀音劉文興撰稿本楚辭發微上卷路百占撰1944年河南省鎮平禹廷中學石印本楚辭發微四卷路百占撰稿本楚辭地理考三卷附録一卷饒宗頤撰民國三十五年(1946)商務印書館鉛印本離騷四釋黄華表撰鈔本楚辭新考何天行撰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華書局鉛印本離騷圖明·蕭雲從繪清順治二年(1645)刻本補蕭氏離騷圖三卷清·門應兆繪民國石印《喜詠軒叢書》本楚辭圖鄭振鐸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影印本楚辭評苑十四卷日·蘆東山撰稿本楚辭玦一日·龜井昭陽撰鈔本楚辭玦二日·龜井昭陽撰鈔本+楚辭玦三日·龜井昭陽撰鈔本楚辭考四卷日·岡松辰撰日本明治四十三年(1911)鉛印本楚辭纂説四卷日·西村時彦撰鈔本屈原賦説二卷日·西村時彦撰稿本楚辭貫一卷清·董國英撰清道光二十年(1832)博川正誼齋刻本。

第二讲 楚辞研究史(上)

第二讲  楚辞研究史(上)

16
2、王逸注还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首先,它在资料训诂方面,保存了不少汉代 以来的旧说。 《离骚》《天问》的序文中提到班固、贾逵 的《章句》和刘向、扬雄的解说,可见王注中杂 有刘、扬、班、贾的旧注无疑。 从这个意义上说,此书是汉人解说《楚辞》 的总结,它反映了汉代关于《楚辞》研究所取得 的成就。
晋徐邈楚辞音一卷见晋书卷九十一儒林传南北朝宋何偃楚辞删王逸注见隋书经籍志南朝宋处士诸葛民楚辞音一卷见梁书卷五十隋孟奥楚辞音一卷隋书经籍志著录隋皇甫遵参解楚辞七卷隋书经籍志著录?楚辞三卷?后注一处士传?及隋唐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
第二讲 楚辞研究史(上) 古代楚辞研究
1
从屈原去世(按袁本所说卒于前285年) 到2010年端午,共2295年。两千多年以来, 历代学者对楚辞作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 我国研究屈原的著作,截止到1985年, 共二百三十多种。据周建忠统计,从1985年 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到1989年,四年之间,出 版楚辞研究专著七十多部,以平均每年十八部 的速度递增。九十年代以来,速度放慢(未作 具体统计)。
20
4、尤为可贵的是,王逸在高度评价屈原创作 成就的同时,充分肯定屈原高尚的品格。 虽非明哲,可谓妙才。 —班固《离骚序》 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 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 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挈狂狷景行之士; 多称昆仑,冥昏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 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 过矣。 —班固《离骚序》
27
唐人的注本和评论: 及隋唐间为训解者,尚五、六家。 —宋朱熹《楚辞集注· 序》 唐人的楚辞注本,不见于其它记载,唯朱熹 在《楚辞集注》序中如是说。虽不知为哪五、 六家,但唐人注本,朱熹自然是见过的。 明代蒋之翘《七十二家评楚辞》一书,辑有 唐人评论楚辞者九人:李白、韩愈、李贺、柳宗元、 杜牧、刘知几、贾岛、皮日休等。并自述曾得有唐 李贺手批《楚辞》本。唐代对楚辞作出评论者,数 量超过以往诸朝。 唐人也多有写诗赞屈原者。

《楚辞》校证(二十五则)

《楚辞》校证(二十五则)
辞》 文本 的进 一步校理。
关 键 词 :楚 辞 ; 文本 ; 校证
中图分类号 :I 2 0 7 . 2 2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4—7 3 8 7 ( 2 0 1 3 ) 0 4— 0 0 5 5—0 6
之 误 。如此 , “ 岂惜 身 ” 与“ 恐皇舆” 相 协 。且 “ 岂
字 。 因此可 定 “ 既” 字 当系后 人 因“ 又” 字 而误 增 。 二、 离骚 : 惟 夫党 人 之偷 乐兮 , 路 幽昧 以 险隘 本无 “ 夫” 字。

本无“ 夫” 字。
疑无 “ 夫” 字是 。而“ 难” 疑 为“ 惮” 之误 。
按: 王逸 注 本句 谓 “ 言我 竭 忠见 过 , 非难 与 君
句, 王 逸 注“ 遗, 与也 。女 , 阴也 。以 喻 臣” 也 与此
八、 离骚 : 百神 翳其 备 降兮 , 九疑 缤其 并迎
“ 缤其 ”疑为 “ 纷其 ” 之误 。 按: 首先 , 《 楚 辞》 及 其 它典籍 中之 “ 纷其”

例 相 悖 。 比较 而 言 , 《 湘 君 》注 “ 女, 阴 也 。 以喻 臣”, 较之《 离骚 》 “ 女, 阴也 ” 注 更 详 。 以此 而 论 , 或《 离骚 》“ 女” 字 本 无 。再 次 , “ 众” 本 可训 “ 众
《 楚辞》 校证 ( 二十五则 )
《 楚辞 》 校 证( 二十五 则)
王 伟
摘 要 :今本《 楚辞》 的部 分 内容 有倒脱 衍讹 等错误 现 象, 通过利 用《 楚辞》 文本及 王逸 注《 楚辞》
之用语规律 , 并充分参考和吸 收前儒 时贤 于《 楚辞》 或 于其 它典籍 的研 究成果 以之 校勘 , 将 有益 于《 楚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

古代汉语注疏部分练习题一、名词解释1.疏又称“正义”,古书注解的体例之一。

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叫“疏”。

2.集解注释的一种类型。

分两类:(一)兼解经传。

如: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二)汇集旧注,下以己意。

如: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

3.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错误而多出来的字句。

4.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5.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6.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一般是用来注音的,有时也可以说明假借字。

7.读为: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其特点是,既注音又释义。

8.句读:古人读书,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叫做“句”;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两者合称句读。

9。

之为言:古书释义术语之一。

是通过声音关系解释词义的方法。

二、简答题:1、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

《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诗经》,唐孔颖达疏;《易经(周易)》,唐孔颖达疏;《尚书》,唐孔颖达疏;《礼记》,唐孔颖达疏;《仪礼》,唐贾公彦疏;《周礼》,唐贾公彦疏;《春秋左氏传》,唐孔颖达疏;《春秋公羊传》,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杨士勋疏;《孝经》,宋邢昺疏;《论语》,宋邢昺疏;《尔雅》,宋邢昺疏;《孟子》,宋孙奭疏。

2.说出《说文》四大家的名字以及代表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

3.古书注解的主要内容是什麽?(1)解释词义(2)阐述语法(3)说明修辞(4)注明字音(5)校勘文字(6)串讲文意4、说出《十三经注疏》中为《周易》、《尚书》、《礼记》、《春秋左传》和《尔雅》作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三、选择题:1.《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

日本汉学界近代的中国神话研究

日本汉学界近代的中国神话研究

摘要神话是各民族在上古时代的生活和思想的产物,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原始信仰与生活状况的反映。

日本学者比中国学者更早接触到现代神话学研究理论,其从现代神话学角度对中国神话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中国神话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日本中国神话近代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富饶而充满魅力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令世界惊叹的文明,创造了延续数千年的辉煌文化,这里面便包括丰富而复杂的神话。

外国学者比中国学者更早注意到中国神话的价值,尤其是日本学者。

由于日本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化深刻的渊源关系,中国文化研究一直是日本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自二十世纪以来的中国神话国外研究史看来,日本学者用功最勤,所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

无论是参与者的数量,还是研究成果的质量,日本汉学界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为了便于我国神话的研究,在此把上世纪以来日本汉学界的中国神话研究成果从时间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较为系统地梳理一下。

一、20世纪初的研究二十世纪初是日本汉学界中国神话研究的萌芽期。

一些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被引入中国神话研究领域,为其后中国神话研究在日本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木敏雄(1876-1922)最先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论著,是高木敏雄1904年出版的《比较神话学》。

这部被尊为“日本神话学的奠基性著作”的书,也是东方汉文化圈中涉及中国神话研究的第一部著作。

高木敏雄在书中一方面较周密地介绍西方神话学的理论流派和观点,另一方面则结合日本、中国神话的比较分析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书中第二章第三节“天地开辟神说”,将中国的盘古神话划分为两种类型:尸体化生型与天地分离型,进而与印欧神话和南洋神话中的同类型加以比较,提出盘古神话的印度起源论。

这一石破天惊的大胆见解早在中国“古史辨派”诞生之前就将古帝王谱系的头号偶像确认为神话虚构物了,为后来的疑古辨伪学术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二)白鸟库吉(1865-1942)日本中国神话研究的真正开拓者,是史学家白鸟库吉。

《楚辞》新解

《楚辞》新解

《楚辞》新解楚辞是中国古代传世的一部散文诗集,它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由楚国文学家给楚国王曹参编纂而成。

《楚辞》深受众多文学家和读者的喜爱,其中的一些作品被认为是中国古代传世的文学佳品。

《楚辞》的作品内容以楚国为主要背景,深洞察、勾勒了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化气息,抒发了当时乐坛音乐家、社会政客、宰相、将军等人物的心声和感情,深刻揭示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和文化特色。

此外,《楚辞》还表达了楚国文学创作者对世界文明和智慧的敬畏和向往,这一特点使《楚辞》在当时乃至今日都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如今,学者们对《楚辞》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新的突破,他们试图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楚辞》,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文学精髓。

例如,一些学者认为,《楚辞》作品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承的态度,从而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并且还蕴含着典型的中国思想,如自然哲学、平衡观等,这些思想也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中重要的要素。

同时,学者也注意到《楚辞》中作品的散文成分,发现了诗歌文本与其他类型文本间的联系,这些对于深入解读《楚辞》的内部构造和实质性的意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楚辞》也具有一定的语言特点。

学者们发现,它使用的语言极其朴实、简洁,高度集中,但表达出来的东西却又颇具温情和感染力,此外,还有极其勇敢和富有进取精神的寓意和暗示。

此外,《楚辞》也为它之后数千年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指导和借鉴,让后人受益。

它通常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结构,受到了后世诗人的模仿和模式化的影响。

总之,《楚辞》既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把它具体化,使得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拥有了重要的地位。

至此,借助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和视野,我们重新解读了《楚辞》,以一种新的角度去发掘其中的文学精髓,这种阐释把《楚辞》的理论价值及其文化意义折射到现代社会,使得《楚辞》不仅成为一种古老的古典文学,更是一种具有深刻的文化影响的传统宝库。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北师大版必修3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1.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汉王朝统治的头两百年也是诗歌、绘画、音乐、哲学、文学和撰史方面的文化大繁荣时期”如图各项中属于西汉“文化大繁荣”的表现是()A.B.C.D.【答案】B【解析】A出现在东汉故排除赋是西汉的主要文学形式《上林赋》是西汉汉赋大家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故B正确京剧在清朝正式形成故排除CD在魏晋时期出现故排除故选B2.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由此可知()A. 京剧由徽剧汉剧合并而成B.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C. 京剧形成于乾隆五十五年D. 京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走向成熟【答案】B【解析】“吸收了京、秦二腔”“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表明京剧的形成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3.汉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中后期始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这说明()A. 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 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 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 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答案】C【解析】皇帝个人的喜好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但不起决定作用故A错误文人士大夫们颂扬国运也会影响到文学的发展但也不起决定作用故B错误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这一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综合国力异常强大所以体现国家强盛风格的大赋盛行东汉和帝以后国家政治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当时文学发展的趋势故C正确D项表述是错误的汉赋只是当时主流的文学形式没有官方文学这一说法故错误故选C4.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以其独特的意蕴与风格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下列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A. 隶书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B.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反映了传统文人画注重诗意的特点C. 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D. 楚辞奠定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础【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和抒发情感的是草书故A 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5.苏州桃花坞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藏这里不仅是著名木刻年画产地也是唐寅(唐伯虎)的出生地 2010年10月10日国内著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对《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保护利用规划》进行了论证该图画的风格应属于()A. 木刻年画B. 风俗画C. 文人画D. 宫廷画【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可知该图画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因此C项正确ABD不合题意排除故选C6.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 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 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 为阅读者“铺陈气势”【答案】C【解析】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气势恢弘的汉赋适应了统治者的需求故A、B两项理解正确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反映了当时恢弘的文化气度和豪迈的时代精神与道家的无为思想不符故C项理解不正确符合题意结合材料中司马相如的赋的特征可知 D项理解正确故选C7.我国古代历法成果丰硕阅读下列图表可以看出()A. 我国古代历法越来越精确B. 我国古代重视“天人合一”C. 制订历法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D. 历法频繁制订是政治动荡的表现【答案】A【解析】从夏朝到元朝制定的历法由夏小正到授时历历法的内容越来越精确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8.《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A. 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B. 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C. 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D. 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答案】D【解析】《天工开物》虽收载了来自国外传来的技术但没有推动我国近代科学产生排除A《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当时工业革命尚未展开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科技外传不符合“世界文明交流” 排除C材料中体现了《天工开物》中收录了日本、朝鲜等国的技术表明海外技术的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故选D故选D9.《大众日报》2008年刊载《关公何以战秦琼》一文提到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判断符合史实的是()A. 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B. 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C. 渑池会上秦王和赵王用青铜器皿喝酒D. 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蔺相如是战国时期的人秦赵渑池会是十分著名的关于蔺相如的故事故C项正确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杜牧是唐朝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C10.中国古代诸多门类的学问与近代西方科学原理相通但是有一个学科却难以用西学进行系统解释该学科的代表人物是()A. 张衡B. 王阳明C. 张仲景D. 郭守敬【答案】C【解析】一直保留中国传统色彩的学科是中医药学备选项中只有张仲景符合题意故C 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错误故选C11.京剧是中国的“国粹” 它用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下列关于京剧的说法错误的是()A. 道光年间出现“徽汉合流”局面B. 京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C. 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D. 京剧以表演历史故事为主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答案】B【解析】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12.下图为出土于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部分秦简该地出土的一千多支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隶化特征明显这说明()A. 隶书是从李斯创制的小篆演化而来B. 雏形的隶书并非秦国一地所独有C. 字体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创造性积累D. 秦统一文字的努力在统一六国前已经开始【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和图示不能说明隶书是从李斯创制的小篆演化而来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只反映了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的秦简不能体现其他国家的状况因此B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依据题干“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隶化特征明显”和图示可以看出字体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创造性积累故C项正确秦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的故D项错误故选C13.诗歌创作在唐朝达到巅峰唐诗已成为古代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诗歌创作上一改魏晋奢靡颓废文峰强调诗歌应“风骨峥嵘”、“寓意深远”并对后来诗歌产生重大影响的是()A. 王勃B. 陈子昂C. 杜甫D. 白居易【答案】B【解析】14.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翁这主要是因为()A. 社会经济发展B. 民主意识增强C. 君主专制强化D. 文学题材创新【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翁”可知平民从明朝后期起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联系所学知识这一方面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平民化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故A选项正确BCD均与题干无关排除故选A15.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A. 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B. 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C. 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D. 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答案】B【解析】材料中“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说明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均与农业经济有关体现了发明的实用性故B项正确A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应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应排除D项说法错在“都应该” 应排除故选B16.《老子》中有“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这一时期的数学成果还有A. 发明度量衡B. 《九章算术》C. 出现珠算法D. 《周髀算经》【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老子》是春秋时期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而春秋时期的数学成果包括发明度量衡 A符合题意《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元朝时出现珠算法《周髀算经》约成书于西汉时期 BCD排除故选A.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7.(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及原因?17.(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文翁办教育的特点及对当时教育体制发展的贡献17.(3)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17.(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西周到西汉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答案】(1)特点“学在官府”(或答贵族垄断教育)“官师合一”.变化平民教育兴起(或答从“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原因旧制度瓦解(或分封制瓦解)旧经济基础瓦解(或井田制瓦解)士阶层壮大哲人、学者投身教育满足师资条件.【解析】(1)第一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可以推论出西周时期是官学即学在官府(由贵族垄断教育)依据材料一“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可以得出“官师合一”的特点.第二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基础逐渐瓦解”可以得出变化是由学在官府到私学兴起.第三小问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去思考.【答案】(2)特点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贡献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解析】(2)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将教育文化置于首位”、“亲自进行教育”、“校中学子在课堂之外还必须经常到各地有所实践”可以概括为主动性、示范性、实践性.第二小问的贡献依据材料二“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始云”可以得出其贡献有推动全国各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答案】(3)察举制.原因通过太学求学、政府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解析】(3)第一小问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三所述“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遴选到中央又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正式入仕”可知这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即察举制.第二小问的原因根据材料三所述的现象“当时唯一正途”可知政府的绝大多数官员是通过太学学习、地方推荐和政绩考核才能为官而不是世袭为官了.【答案】(4)功能维护社会稳定(或巩固统治)促进人才培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推动社会政治进步推动社会思想文化、风俗的转变.【解析】(4)本小问的功能由上述材料所提的三个时期教育的发展来看主要是讲古代官办学校教育的发展所以除了具有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文化风俗发展之外还有为政治服务的功能.18.(1)根据材料概括葛洪的主张18.(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葛洪医学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答案】主张提倡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社会教化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解析】本小问的主张依据材料“提出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把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可以得出提倡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相结合依据材料“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可以得出主张道教徒应该以儒家的忠孝、仁恕、信义、和顺为本依据材料“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社会教化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可以得出主张立言必须有助于社会教化提倡文章与德行并重【答案】背景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疾病丛生佛、道、儒三教呈交融的发展趋势影响对古代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融合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包容性”特点的发展阶段之一【解析】第一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葛洪医学成就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疾病丛生佛、道、儒三教呈交融的发展趋势第二小问的影响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影响对古代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的融合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包容性”特点的发展阶段之一19.材料一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赙(助葬费用)以后周桓王还向鲁国求过车材料二郑庄公(前757﹣前701)名寐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在位32年曾平定其弟共叔段叛乱继武公为周平王卿士联合齐、鲁战败宋、卫并灭许国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后因周桓王免其职而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周王材料三归纳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并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时代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不尊天子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内在联系正是由于在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各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实力发展不平衡所以才导致材料一、二中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的结果【解析】根据材料一“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赙”及材料二“周桓王免其职而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周王”可知东周末期周王子衰微传统宗法制度破坏材料三铁犁牛耕反映了生产力发展二问结合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从春秋时代特征进行分析阐述20.(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的主要特点20.(2)根据材科二归纳西方国家发展科技的政策举措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其时代背景【答案】(1)特点具有传承性从未间断与农业关系密切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解析】(1)由材料“几千年来一直在延续地发展着总的进程未曾中断”可知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呈现延续性由材料“与农业关系密切的领域……得到较大发展”可知中国古代科技中与农业关系密切的科技获得较大发展由材料“儒家的”“知天命思想”、“儒把数学列为六艺之一”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2)举措制定科技发展计划增大科技研究投入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并重背景世界经济一体化(或全球化)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第二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地位日益重要【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90年代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建立……盟制定了从2002年到2006年的第六个科技框架计划”得出制定科技发展计划根据材料“美国2002年全国科技研发经费已达2916亿美元欧盟第六个框架计划的投入为175亿欧元比第五个框架计划多17%”得出增大科技研究投入根据材料“在过去50年里基础研究为计算机……各国都瞄准科技前沿开展工作信息通信技术、生命科学、纳米科技、环境科技、航天科技等均被各主要国家列为优先领域”得出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并重第二小问根据“世纪之交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已展现的科技机遇西方国家出台了种种举措”得出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加强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① ,创造了璀璨的文明。

亚洲运动会承载.着亚洲人民对和平、团结、包容的美好向往。

亚运会设置了诸多富有亚洲特色的比赛项目,为体育和文化② 提供了舞台;“中国风”贯穿始终,“中国味”融入细节,“中国情”感动人心,中国元素拔动着无数人的心弦.。

涓滴成海,奔涌成潮。

潮,是钱塘奔涌澎湃的记忆,是体育奋勇争先的跃动,是时代强劲.有力的③ 。

1. 选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zǎi xián jìng B.zài xuán jìnC.zài xián jìng D.zǎi xuán jìn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①发详地②交相辉映③脉搏B.①发祥地②交相晖映③脉膊C.①发详地②交相晖映③脉膊D.①发祥地②交相辉映③脉搏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青年干部的铁肩膀不是与日俱增....的,而是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砥砺磨炼出来的。

B.中学生应多读文质兼美、底蕴深厚的文章,要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

C.在电影《满江红》中,众将士们精忠报国,前仆后继....,感动和激励着大众。

D.重阳节这天,无数游客涌上泰山,山上人潮涌动,真是间不容发....啊!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科普日前后,济南各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大家带来一场接地气、时尚范儿。

B.劳动课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C.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社会稳定、人心安定,是因为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原因。

D.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市场同世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

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完成题目。

国学与中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国学与中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章节课后题库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

国学与中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题库2024年浙江中医药大学1.“强”字的形符是“弓”。

()答案:错2.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的特色和独创。

()答案:对3.“待字闺中”与“十年不字”中“字”的意思是一样的。

()答案:对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出自《素问》。

()答案:错5.《医藏书目》作为现存我国第一部医学目录。

()答案:对6.1900年,住在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的当家道士王圆箓无意间在16号的洞窟中发现了从西晋到北宋的5万多件经卷、文书、绘画,这个洞就被称为藏经洞。

()答案:对7.洛书的歌诀是“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其中”。

()答案:对8.古代星图中的“三垣“是()。

答案:天市垣###紫微垣###太微垣9.《系辞传》概括《周易》的应用包括()答案:占###象###辞###变10.“三礼”是指()。

答案:《周礼》###《仪礼》###《礼记》11.易学有三派,分别是()答案:象数派###义理派###图书派12.佛教主要思想包括()。

答案:八正道###缘起性起###十二因缘###四圣谛13.《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略”分为以下4类()。

答案:房中###医经###经方14.以下关于著名道观所在地的说法错误的是()。

答案:杭州玄妙观###苏州抱朴道院15.目录的种类包括()答案:私家目录###史志目录###官修目录16.通过学习《书目答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目录,成为史学家、文献学家的是()答案:陈垣17.道教内丹“南宗”的代表人物是()。

答案:张伯端18.给古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

答案:句读19.最早的诗文选集是()。

答案:《文选》20.“瓜”字的造字法是()。

答案:象形21.先天八卦的特点是()。

答案:乾坤相对22.《左传》属于()史书。

答案:编年体23.()是竹简与木版的合称,是严格意义上真正的书籍()。

答案:简牍24.“江”字的造字法是()。

岂曰“无题”:《本朝无题诗》制题艺术考论

岂曰“无题”:《本朝无题诗》制题艺术考论

岂曰“无题”:《本朝无题诗》制题艺术考论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无题诗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与范畴。

有人将无题诗的创作追溯至上古歌谣及《诗经》,认为这些采录自民间的诗歌原本就没有题目,因此,都可纳入无题诗的范畴。

有人认为,无题诗专指那些隐讳不名、专以“无题”为诗题的作品,代表诗人即李商隐。

在日本古代汉诗中,“无题诗”是与“句题诗”相对应的一种诗体概念,平安末期汉诗总集《本朝无题诗》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无题诗范畴的确立。

关于中日之间的无题诗,日本学者山岸德平、冈田正之、小岛宪之、山口久雄等,在其专论平安朝汉文学史的著作或注释书中都有所涉及,如冈田正之指出:“在中国,无题诗是指那些即兴吟咏的没有题目的诗歌,或很难为之命名的诗歌;但是在日本,无题诗则主要指句题诗之外的诗歌。

”①川口久雄从《本朝无题诗》诗集的命名出发,指出“日本的无题诗与中国晚唐时期李商隐确立的无题诗不同,它是相对句题诗成立的一种诗体概念。

换言之,《本朝无题诗》的命名与之前编纂的句题诗总集九条家本《中右记部类纸背无名汉诗集》密切相关”。

②中国学者肖瑞峰也有类似观点:“在中国,无题诗实际上包括两大类别:一类佚失本題,一类无法命题。

而在日本王朝时代,所谓‘无题’,则是专指与句题这一概念相对立者。

”③前学的论述固然抓住了问题的要害——即中日两国的无题诗“名同而实异”,但对二者之间异质性的探究却言之甚微,尤其是对日本收录“无题诗”的总集——《本朝无题诗》的制题艺术缺乏系统研究。

本文拟从中日诗歌制题史的角度出发,结合中日两国诗学论著关于无题诗概念与范畴的论述,考察日本无题诗的制题艺术与思想史背景。

一诗题是诗歌不可或缺的眉目,贾岛《二南密旨》“论题目所由”云:“题者,诗家之主也;目者,名目也。

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于万象。

”①但是,中国古代诗歌并非从源头上就有制题的习惯。

在文学意识尚未自觉的时代,诗歌更多为先民集体或即兴的口头创作,不要说诗题,就是诗人署名也大抵不详。

楚辞的文学成就

楚辞的文学成就

《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它以丰富的想象和优美的语言给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楚国作为一个古老的国家,在文化艺术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成就。

1:屈原的生平事迹屈原,名平冈志强,战国时期楚国人。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立志为国效力。

他曾在楚庄王时任宫廷秘书、御史大夫,并先后任国尉、太子太傅、左庶长等职。

公元前278年魏将白起攻破韩国都城邯郸,楚王赵武灵王自杀身亡。

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屈原登上了政治舞台。

屈原向秦王进谏:“王亲政以来,忠孝之道不修,而民间祸乱是务去正化”;希望加强对刑狱的管理,减轻刑罚;改革赋税制度,使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

这一系列政策建议都被秦王采纳,秦王朝开始实行“文治”路线,秦朝统一中国。

2:楚辞的主要作品及其文学成就楚辞的主要作品有《九歌》、《九章》和《远游》三部。

其中,《九歌》是屈原创作的一部历史巨著,描写了楚国从西周末年到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九章》则是描写远古时代人类与动物之间关系的史诗体著作;而《远游》则是描写作者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一篇散文集。

楚辞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后世诗歌奠定了基础,使中国诗歌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领域。

3:结语楚辞的文学成就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而取得的。

它反映了楚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情况;体现出汉代以来人们对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

从1986年开始至今,学术界一直关注着屈原及其作品的研究进展状况,并逐渐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他们主要包括:李淑君编著《〈楚辞〉选注》(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刘华编著《先秦·楚辞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郝敬编著《楚辞与孔子思想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彭富华撰著《楚辞诗学通论》vol.7,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ISBN 978-7-304-067904-3/TD.1712);周沛国著《〈楚辞〉和楚辞传统文化》DVD光盘,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北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 管如 此 ,明 、清 的单行 《章句 》翻宋本 ,自有 其 文献 价 值 之 所 在 ,不 容 忽视 。单行 《章 句 》国 内存 世 刻本 ,主要有 七 种 :(1)锓 于 明正德 十 三年 ,高第 、黄 省 曾据 宋本 校刻 ,省称 “正 德本 ”。 (2)明朱 多煌 夫 容 馆据 宋 版重 雕 于 明隆庆辛 未 ,省称 “隆庆本 ”。(3)明冯 绍祖 于 明万 历十 四年丙 戌 翻 刻于 观妙 斋 本 ,省 称 “冯 本 ”。 (4)明俞 初 校刻 于万 历 十 四年 丙 戌 的 l0卷本 ,省 称 “俞 本 ”。 (5)明朱 燮 元 、朱 一 龙 校 于 刻 于 万历二十九年辛丑本 ,省称“二朱本 ”。(6)清《四库全书》中《章句》抄写本 ,省称“四库本”。(7)清光绪 十五年《湖北丛书》翻刻《章句》本 ,省称“湖北本”。7种版本的彼此渊源关系是 :正德本 、隆庆本无甚明 显差 异 ,甚 至错 也错得 一 样 ,但 是 无法 证 明出 于 同一宋 本 ,虽然 有 些 文 字 差异 只是 各 自刊 刻 中据 他 本 所 损 益或 者讹 误造 成 的 ,也 不 完 全 是 。各 篇 音 注 ,当然 不 是 王逸 《章 句 》原 本 所 有 ,也 不 见 得 全 是 明人 所 增 ,或 者是 “书贾 之 为”,恐 怕宋 本 已然 。其 问文 字 差 异 ,不 容 忽视 。如 《大招 》“丽 以先 只 ”注 “以快 神 心 也 ”,正 德本 “快 ”作 “使 ”,隆庆本 作 “便 ”。又 ,“定空 桑 只”注 “古者 弦 空桑 而为 瑟 ”,正 德 本 “弦空 桑 ”作 “言 空桑 ”,而 隆庆 本 整个句 子作 “空桑 之琴 瑟方 丘 奏之 ”。类 此 情况恐 怕 出于 不 同祖 本所 致 。冯本 的蓝 本 是 隆庆本 ,其 差异 之处 ,是 冯 氏或据 《补 注》本 、或 《文 选 》本 校 改 的结 果 。俞 本 的蓝本 是 正 德 本 ,又 据 朱 熹《集 注 》本重 作编 次 、校 改 ,其 去 正 德 本 较 远 。二 朱 本 的 蓝 本 是 隆 庆 本 ,翻 刻 中又 无 端 新 增 文 字 讹 误。四库《章句》抄写的蓝本 ,馆臣说是“兵部侍 郎纪昀家藏本 ”,实 际上是冯本 ,其歧异之处 ,多是馆臣 据义 径 改 ,无 版本 依据 。湖北 本 的蓝本 是 隆庆 本 ,除新 增 讹 误外 ,又 据冯 本 、二 朱 本 等 校 改 。拙 著 《楚 辞 文献 丛 考》①均 有 疏理 ,可 以参考 ,在 此不 作 重复 论述 。
38
日本 庄 刻 《王 注 楚 辞 》考
同治 十一 年金 陵书 局翻 刻汲 古 阁本 (同治 本 ),日本 国宽延 二 年皇都 书林 翻刻 宝 翰楼 本 (皇 都 本 )。其 中 当 以汲古本 为 最佳 ,而存 世完 整无 缺 的汲 古本 目前仅 存 两 部 :一 部 藏 于 国家 图书 馆 ,一 部 藏 于南 京 图书 馆 。其他均是残本。今天看到的,像 中华书局 出版《补注》点校本 ,均标榜其底本是用汲古本 ,实际上是 同治本 。同治本 在 上述 六个 刻本 中 ,错 误 最 多 、变 动最 大 ,是一 个 彻头 彻尾 的劣本 ,对 于广大 读 者来 说 是 误 导 ,害人 不浅 。
黄 灵庚 ,王 琨
摘 要 :日本 庄允益刻《王注楚辞 》传人 国内后 ,颇 受学 人热捧 ,以为是 《楚 辞章句 》系 列 中“精善 ”之本 。 然 而 ,以现存 《章句》七 种明 、清版本 ,与庄本 逐篇 逐句 对勘后 ,发 现其所 用底 本是 明俞 初刻 本 ,绝非 明豫章 夫 容馆本 的仿写本 ;主校本是 明冯绍祖刻本 ,参校本是朱燮 元 、朱一龙 刻本 ;同时据洪 氏《补注 》《文选》校改底本 文字 ,当校改 而未及校改 ,不当校改而作无谓改易 ,甚至无任何版 本依据而恣意增删 、妄改 。庄 氏识 断凡庸 ,眼 界不高 ,对《章句》大加 删削 、改易 ,致令其刻本无 源无统 、不 伦不类 。《王注楚辞 》绝 非精 善之本 ,不值 得过 度 揄 扬 。
2018年 第 4期 第 58卷 (总 274期 )
中 山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No.4 2018 Vo1.58
General No.274 日本庄刻 《王注Fra bibliotek辞 》考 冰
¥收 稿 日期 :2018一 )l一 18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社 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东亚 楚 辞 文献 通 史 ”(13AZD045) 作者 简介 :黄 灵庚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 学院(金华 321004); 王 琨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 学院(金 华 321004)。 ① 陈振 孙 :《直斋 书录解题》卷 l5《楚辞类》,上海 :上 海古籍 出版社 ,2006年 ,第 434页。
关键词 :《楚辞章句》;庄允益 ;《王注楚辞》;底 本 ;校 本 DOI:10.13471/j.cnki.jsysusse.2018.04.005
《楚 辞 》以王逸 《楚 辞章 句》(略称 《章 句》)为最 早 ,是研 习《楚 辞》必 备 、必读 的文 献 ,想绕 开也 不 能 。 现存王逸《章句》有三个系统 :一是单行 的《章句》系统 。二是保存于宋洪兴祖《楚辞补注》(略称 《补注 》)系 统 。这 两个 系统 的《章句 》,虽 然完 整 无缺 ,但 是今 天能 看 到 的仅 有 明 、清 翻刻 本 ,至 于宋 本 及 宋 以前 抄 本 的形态 ,茫 然莫 考 。三 是保 存 于 梁 萧 统 《文选 》的系 统 ,以 “骚 ”体 的名 义 ,辑 录 了 《楚 辞 》之 作 ,唐李善注《楚辞》,因袭王逸《章句》而有所删削。《文选》版本丰富 ,有唐抄本 、宋刻本 、元刻本等 。但 是 ,《文选》中的《楚辞》是选本 ,只有《离骚》等 13篇 ,占《楚辞》全本未及 十分之一 ,无法考究六朝时期 《章 句 》的旧貌 。 三个系统的《章句》,差异极 明显 ,彼此不 同的异文 、异 字,据笔者统计 ,竞达 6200余条 。究竟哪个 本 子 比较 接近 于《章句 》原 始面 貌 ?苦 于文 献 资 料 的缺 失 ,无 从 考 证 。再 说 ,三 个 系统 的《章句 》各 有 特 色 ,不 可偏 废 。相 对而 言 ,洪 氏《补 注》系统 的《章 句》,优 于其 他两 个 系统 。理 由是 洪兴 祖对 《章 句 》下 过 很大工夫。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著录洪兴祖撰《楚辞考异》1卷 ,称 “兴祖少 时 ,从柳展如得东坡 手 校《楚 辞 》十 卷 ,凡 诸 本异 同 ,皆 两 出之 。后 又得 洪 玉 父 而 下 本 十 四 、五家 参 校 ,遂 为定 本 。始 补 王 逸 《章 句》之未 备 者 ,书成 ,又得 姚廷 辉本 ,作 《考 异 》,附古 本 《释 文》之 后 。其末 ,又得 欧 阳永叔 、孙 莘 老 、苏 子 容本 于关 子 东 、叶少 协 ,校 正 以补 《考 异》之 遗 。洪 于是 书用 力 亦 以勤矣 ” 。其参 校 版本 之 富 赡 ,已极 尽其 能 。假 如 现在 来做 校正 《章 句》工作 ,校 本 的齐 全 ,无论 如 何 也 达不 到 洪 氏 的程 度 。 当今整 理 、研 究 《楚辞》文献 ,首选的底本 ,必定是《补注》本 ,这是不容怀疑的。但是 ,传世《补注》也 只有 明、清六 个刻 本 :明翻宋本 (时期不明,已收入《四部丛刊初编》),明末清初毛表校刻汲古 阁本 (汲古本 ),清乾隆问陈 枚 宝翰 楼 翻刻 汲古 阁《楚辞 笺 注》本 (宝翰 本 ),清 道光 间 长沙 《惜 阴 轩丛 书 》仿 刻 汲 古 阁本 (惜 阴本 ),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