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学案含解析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PPT课件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 1.宋代 (1)措施 ①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2)影响 ①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第1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考情备考分析 主干知识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 的不同记载 (2)2016·全国Ⅰ卷,26:宋代重史传统对 君主专制的影响 (3)2012·海南卷,5:北宋专制权力的 加强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加强了中央集权》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 行省官员通常由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②。……无论行政、 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 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③。显而易 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备考分析
1.高频考点:宋代君主专制的加强。 2.备考策略:(1)掌握宋代君主专制加强 的措施。(2)可以将宋和元政治制度对 比分析,宋代是一个分权过度的朝代,造 成了效率低下,财政困难的局面;而元代 则是一个权力相对集中的朝代,造成了 权贵专权、政局动荡的局面,通过对比 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理解。
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
主题一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 材料一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 错为主导①,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 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腹里乃中书省的 直辖区,地近京畿,位置重要。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 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 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阶段四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① ②9“60安年史,之后乱周”大后将,赵唐匡代胤中发叶动出陈现桥了兵藩变镇,林建立立的宋局朝面。。
①收精兵:禁军归“三衙”统领,但发兵之权归 _枢__密__院__。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_皇__帝__ 控制军权。 ②削实权:削弱或剥夺_地__方__节__度__使__、州郡长官和 (2)措施武将的权力;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_文__臣__出任州 郡长官;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_通__判___,有权向朝廷 直接奏报。 ③ 由中 制央钱掌谷握:,各消州除郡的了财地赋方,割自据留势一力小的部_物_分_质_,_基__其础__余。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解读史料┃
1.史料一为史学专著。说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知府总理州郡的行 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
2.史料二为后人史学评论。史料“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反映了 元朝行省制度对中央集权的意义,说明行省拥有部分权力,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 节制。
┃运用史料┃
1.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说明这一观点。 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 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开,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2.根据上述两则史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汉至宋元君主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 (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 皇权的独尊。 (2)转移相权。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 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 (3)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
第7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课件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23456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 消极:①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 影 ②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涉及面广、 响 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当。
③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 渐走向衰亡。 结果:取得一定成效,最终失败。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其所撰《燕宾 馆》中说: “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 看。”(作者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 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 得知( )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猛安谋克 制度。有关“猛安谋克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 B.契丹族的民族管理系统 C.是金灭南宋的重要保障
1.军事危机:边防压力(积弱)
态势 北宋与辽的对峙
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战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 北宋与西夏战争, 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屡战屡败
和 1005年,签订协议“澶渊之盟” 1044年,宋夏和议
①维持已有边界;②辽宋皇帝以 ①西夏保持帝号,
兄弟相称;③北宋每年送给辽 同时向北宋称臣。
特色。宋朝选官制形成了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考试 手段严格,力求做到公平竞争。唐朝登科总数为6603人,两 宋达到45640人。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法规细、条文多、 任法而不任人。官员的实际职务和官阶制度比唐朝更加发达, 职务迁转和官阶迁转的考核严格、程序复杂。宋朝皇子都不 直接封王,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封为亲王,亲王上朝时位列 宰相之下,官属亦从简。防范外戚、宦官预政。皇帝定时学 习成为制度,即经筵制度。程颐在经筵讲书时以师道自居, 表情严肃,使得皇帝畏惧。宋朝的御史台和谏官合一,既牵 制宰相,也约束皇帝,有时还与宰相联合起来对抗皇帝。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课时2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2 宋元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纲考点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1)农耕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繁荣。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发展与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
(4)“重农抑商”政策。
素养解读时空观念梳理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认识农耕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及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历史解释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繁盛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史料实证运用图文史料,实证宋代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表现、特点及影响。
唯物史观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客观辩证地认识宋元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对政治、科技思想文化的影响。
考点一农业的发展1.生产技术: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一年两熟制或一年三熟制。
占城稻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考点二手工业的进步(1)宋代:棉花种植普及,棉纺织业成为新的手工业部门。
(2)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内地落后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松江在元代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1)北宋时期以煤作为燃料冶铁已相当普遍,钢铁的硬度和质量大大提高。
(2)南宋末,开始用焦炭冶铁。
(1)宋代制瓷业兴盛,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地方特色的五大名窑。
(2)宋代,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
(3)元代开始生产彩瓷。
考点三商业的繁荣(1)集镇、夜市兴盛。
(2)北宋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元代更广泛流通纸币。
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3)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市”的发展(1)坊市界限不复存在,“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中国古代史(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型 特 征 。 联 邦 制 是 地 方 服 从 中 央 , B项 。 君 主 立 宪 制 与 民 主 共 和 制 均 未 必 有 这 一 特 征 , 不 符
同 时 地 方 又 有 一 定 的 自 主 权 , 不 符 合 题 意 , 排 除 合 题 干 要 求 , 排 除
10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
使 用 排 除 法 做 题 时 , 可 以 先 从 时 间 上 入 手 , 很 多 选 项 与 题 干 所 述 的 时 间 存 在 着 较 大 的 差
异 , 留 心 这 一 点 , 一 般 能 快 速 选 出 答 案 或 者 缩 小 选 择 范 围 。
9
高考一轮总复习 ·历史(通史版)
[例 2] 肢 指 挥 的 怪 物 。
„ „ 小 贾 收 买 交 大 贾 , 大 贾 载 入 申 江
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这 首 诗 不 能 反 映 A. 自 然 经 济 加 速 解 体 B. 农 产 品 商 品 化 , 受 到 世 界 市 场 的 影 响 C. 近 代 民 族 丝 织 业 兴 起 D. 农 业 经 济 与 商 业 经 济 的 关 系 发 生 变 化 [提 炼 信 息
[例 3]
启 蒙 学 者 们 认 为 推 翻 封 建 统 治 之 后 , 一 切
“迷 信 、 偏 私 、 特 权 和 压 迫 必 将 为 永 恒 的 真 理 , 为 永
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可是,事实却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由“理 性 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 会 制 度 和 政 治 制 度 竟 是 一 幅 令 人 极 度 失 望 的 讽 刺 画 。 下 列 作 品 不 符 合 题 干 思 想 的 是 ( ) A. 《 巴 黎 圣 母 院 》 B. 《 解 放 了 的 普 罗 米 修 斯 》 C. 《 德 国 , 一 个 冬 天 的 童 话 》 D. 《 钢 铁 是 怎 样 炼 成 的 》 [提 炼 信 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第4讲 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44PPT
合作学习,解决疑难问题
探究2 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史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 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 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 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 化形态,……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
相同点: 中央行政制度;突出了对相权的分化;加强了皇权。
自主学习,解决基础知识
二、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行政体制)
1、宋朝: 收兵、收财、用文官 (军)杯酒释兵权,实行“强干弱枝”策略; (政)实行路、州、县三级,重文轻武,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设通判监督; (财)地方赋税大部分有中央掌控(转运史)
宋朝——二府三司; 元朝——一省二院。 (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
宋朝——收兵、收财,用文官; 元朝——行省制。
考情备考分析
考题角度
备考分析
(1)2018·全国Ⅲ卷·25: 1.高频考点:近几年高考全国卷以
两宋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 本考点的考查相对较少,但这并不
能说明本考点的知识不重要,不可
(2)2017·全国Ⅲ卷·27: 放松对本考点的学习。
宋专制权力的加强
对比可以有效地提高考生对知识的
理解。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框架
仔细阅读教材必修1第3课内容,完成复习资料 中p44—45页“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中 【主干梳理】的相关内容。。
结合教材和复习资料自主学习内容,围绕本考 点的核心内容,在笔记本上简单构建网络知识框架。
(要求:1、将知识网络简单梳理在笔记本上; 2、批注与其它知识点或现实的内在联系)
2019年高考高中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教学案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2)贡献:将《大学》《中庸》《③论语》《④孟子》集为
《四书》,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
考点2宋元科技文化的辉煌
1.科技成就
(1)11世纪中叶,①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便捷,是印
刷业的一大革新;宋代在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宋代指南针应用于航
海。
(2)元代郭守敬创制天文观测仪器简仪,编订《②授时历》,其是我
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比现行公历的
颁行早了三百年。
(3)元代王祯的《农书》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之一。
2.绘画:风俗画是最大亮点,代表作是北宋张择端的《③清明上河图》;元代王冕的《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
3.宋词
(1)条件: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增加。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
(2)宋代儒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
(3)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
(4)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考点1宋元的集权措施
1.中央
(1)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长官分别
为“同平章事”(后曾设参知政事)和枢密使,分掌行政和军
式和标志。
(2)代表人物: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4.元曲:散曲和元杂剧合称为元曲。特点是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代表人
物是关汉卿、马致远。
的引种,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土地制度:宋代不抑制①土地兼并,租佃关系有了较大发展。
(3)灌溉工具:宋代出现利用水力为动力的②水转翻车。
(4)重心南移:南宋时期完成,③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2.手工业的进步
高考历史题型讲解——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宋元时期
第4讲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宋元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历经五代十国的分裂、辽宋夏金民族政权的并立、元朝走向统一的历程,该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是中华文明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阶段。
1.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影响深远。
2.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交子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重大发展。
3.思想:理学产生,儒学完成转型;科技世界领先;文艺平民化、市俗化。
政治方面(1)宋代设二府三司分割相权,推行文官制度;地方设通判监督知州,设转运使控制财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三冗”现象。
(2)王安石变法:北宋中期,面对政治统治和社会危机,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失败的教训,在宋神宗支持下进行变法,目的是富国强兵。
变法最终失败,收效甚微,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选修1) (3)元代中央设立中书省,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大变革经济方面(1)租佃关系的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繁荣,王安石变法力图限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成效甚微。
(2)南宋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棉花种植传播,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经济部门。
(3)商业发达,宋代坊市的界限被打破,出现了夜市、晓市,宋代汴梁、元代大都都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纸币交子出现,推动了商业发展;海外贸易兴盛,出现了许多大港口思想方面(1)程朱理学的出现促进了儒学的成熟,成为官方哲学。
(2)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三大发明完成并外传;元代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文学上宋词和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宋代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俗画兴起,代表作《清明上河图》;元杂剧表明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主题一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创新变化考向一从国家治理角度考查宋元制度的创新[真题典例]1.命题点:宋代政治制度的影响(2019·高考全国卷Ⅲ,T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阶段四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课时1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课件岳麓版
课时1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政治:(1)宋元君主专制的加强。(2)宋元中央集权的加强。(3)王安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1.君权专制的加强
(1)宋朝:设置“__中__书__门__下__”作为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三司 军政权、财政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2)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 相为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 (3)监察体制: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主题二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元地方行政制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 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 通 判 …… 建 隆 四 年 ( 公 元 963 年 ) , 诏 知 府 公 事 并 须 长 吏 、 通 判 签 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 臣通签书施行。
a.措施: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 ③其他法等。
b.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 之2法)强兵军 ②①队作措,用施保::甲节实法省行、了“保军省费马兵开法”支、和,将“提兵强高法兵了等”军。措队施战,斗如力精
①措施: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是科举考试内容
[高考题组]
1.(2016·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 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 题干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 公平公正性,故选A项;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 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但“尤为尊贵”说法 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未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 答案 A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时期 第1讲 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高
第1讲宋元时期的政治制度(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永州模拟)唐代中后期,枢密院是宦官掌握的内廷机构。
五代时,枢密院变为武夫掌控的、文臣俯首的权力机构。
到宋代,枢密院的正副职则多由文臣担任,文官参预典掌枢密。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降低行政成本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C.增强军队的有效指挥与实际作战能力D.消除将权对君权的潜在威胁解析:选D。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枢密院的调整在于解除武将的军权,故选D 项。
材料中枢密院始终是中央机构,A项错误;枢密院的变化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问题,B项错误;枢密院领导职权的变化着眼于君权的强化,C项错误。
2.(2020·邢台质检)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
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
此事反映了( )A.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B.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C.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D.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解析:选C。
从材料“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中可以看出,宋朝皇权受到官僚政治传统的影响,故C项正确。
A、B、D三项不符合当时史实,皆排除。
3.(2020·河北武邑中学调研)宋太祖任命京官周渭到地方任知县。
周渭到任时,大将符彦卿亲往城外迎接,但周渭仅在马上作揖,符彦卿极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京官周渭对符彦卿的轻视B.周渭是来自京城的皇帝亲信C.中央集权制度的日益完善D.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设计解析:选D。
之所以出现此现象是因为宋代重文轻武的政策,故D项正确;材料体现了京官对大将的轻视,但这是现象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阶段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__宋元课时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学案含解析岳麓版
课时3 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思想:程朱理学1.兴起原因(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
(3)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主张重兴儒学。
2.思想内容(1)程朱理学①代表:“二程”(北宋)和朱熹(南宋)。
②主张:“理”是世界的本原;求理方法为格物致知;个人修养准则是“存天理,灭人欲”。
(2)陆九渊心学(南宋)①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②求理方法:发明本心。
3.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凸显人性庄严。
(2)消极: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考点二 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1.科技(1)指南针⎩⎪⎨⎪⎧①应用: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外传: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然后再传入欧洲。
③意义: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
(2)火药⎩⎪⎨⎪⎧①使用:五代至宋朝时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②传播: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震动西方社会。
③影响:将人类带入了热兵器时代,为欧洲资产阶级打败骑士阶层创造了条件。
(3)印刷术⎩⎪⎨⎪⎧①发展:宋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创制木活字,发明转轮排字盘;13世纪出现金属活字。
②传播: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
③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4)天文学: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比欧洲早300多年。
(5)农学:元代王祯的《农书》共37卷,13万多字,重点讲解生产工具的改革知识。
2.文化(1)书法①特点⎩⎪⎨⎪⎧a.宋元书法艺术风格多样。
b.楷书、草书流行,书法名家辈出。
c.“宋四家”倡导“有意无法”,追求书法个性而忽略法度。
专题四 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 考点汇总-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统编版)
专题四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考点1: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2、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是最高行政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和三衙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使被称为“计相”。
(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合称“二府三司”)※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特点(1)措施①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在各路设立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考点2:元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省制度(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
(2)内容:①山东、山西、河北由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②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③分权更集权: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使权力时是受到中央节制的。
④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
从而使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环境,中央比较容易控制。
(3)影响: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省制的开端。
2.中央:①一省制: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
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③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⑤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考点3: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经济重心南移完成: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唐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
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古代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宋元第1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主干梳理巧点妙拨一中央集权的强化二 君主专制的加强1.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01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元朝:(1)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2)元末,宰相权势越来越大,有时可以左右皇位继承。
3.监察体制(1)宋代: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2)元代:人命重案由监察御史复按。
[问题探究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提示: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构图解史] 北宋君主专制的加强[问题探究2] 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提示: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互动探究史料研读主题1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宋元中枢权力的演变一——(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 史料一中漫画反映了丞相上朝礼仪的变化,由坐到站再到跪拜体现出君权和相权的此消彼长。
抓住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三师、三公不常置”“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可知,宋代采取虚置三公和增设新机构的方式,对宰相权力形成有效制约。
[史料运用] (1)史料一君权和相权发生了什么变化?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有人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一关键。
”根据史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一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相权不断被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2)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宋代通过增设官职、分化事权的方式削弱相权,特别是将宰相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分割,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
历史解释唐朝和宋朝加强君权的异同(1)相同点: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
①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被一分为三。
②宋朝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2)不同点①三省设置:唐朝加强三省的职能;宋朝三省有名无实,相权被进一步分割,枢密院、三司、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军权、财权和行政权。
②最高行政机构设置:唐朝以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宋朝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主题2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宋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一历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图解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元)脱脱等《宋史》[教你读史] 图①为西周分封制;图②为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③为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④为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
史料二为史学专著。
说明知府和通判的职能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知府总理州郡的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通判具有监督知府的职能。
[史料运用] (1)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为什么说行省制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根据史料二,指出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这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其发展趋势如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原因:行省是中央政府派出机构,行省长官是中央官员,中央通过行省对全国实行分区统治。
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
地方区划从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
(2)地位和关系: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署才有效。
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
特点: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来强化中央集权。
(3)地方权力逐渐被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增强。
历史解释汉、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异同高考研析把握考向1.(2018·全国卷Ⅲ)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A项;两宋时宰相祖辈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排除C项;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排除D项。
2.(2017·全国卷Ⅲ)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
《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 B解析据材料可知,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北宋时期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说明对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载,故B项正确。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出土文物、史书记载、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有主观和客观成分,有的历史叙述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故C项错误;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故D项错误。
预测1 宋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2018·全国卷Ⅱ高考模拟)宋初,“艺祖(太祖)有天下,首置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实使监察方镇”。
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通判对知州“知享平分之乐,而不能为关决之助”。
这说明宋朝通判( ) A.行政地位在逐渐降低B.监察职能在逐渐减弱C.兼具监察和行政功能D.加强了宋朝中央集权答案 B解析材料没有体现行政地位的下降,故A项错误;“实使监察方镇”“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
南宋时期,更是每况愈下”可得出其监察职能下降,故B项正确;宋代通判本身是为监察而设,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宋代的地方管理体制,只是叙述了通判监察职能的逐渐减弱,不能体现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预测2 元代中书省的高效行政(2018·江西联考)元朝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
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
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B.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C.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D.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答案 C解析“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体现的是重视行政效率,“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体现的是重视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强调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A项排除;B项是对材料的误读,材料做法旨在提高行政效率,故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且材料做法有利于中央集权,故排除。
预测3 以宋代重大历史事件为切入点考查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宋朝初年,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其中指出,时值契丹南下,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授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今人研究一定比古人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D.官修史书对历史事实的记载易受政治影响答案 D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黄袍加身”事件,该事件是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记载,说明此事件受到皇权等政治因素的影响,故D项正确。
历史事实不一定通过叙述呈现,还可以通过地下文物等呈现,故A项错误;历史叙述也可能客观呈现历史事实,故B项错误;C 项表述绝对化,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