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的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措施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预防控制感染(措施与)要求: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1. 引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导管放置后导致的血流感染,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中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
CRBSI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其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治疗难度大,对ICU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
本文将分析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及对策,以供医务人员参考。
2. 原因分析2.1 导管种类及使用时间不同种类的导管与使用时间是导致CRBSI的重要因素。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比周围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 PVC)更容易导致CRBSI的发生,因为CVC放置时需要穿刺大血管,破坏了皮肤和粘膜屏障。
使用时间越长,CRBSI的发生率也越高。
根据研究结果,使用时间超过一周的导管发生CRBSI的风险是周围导管的10倍以上。
2.2 患者因素ICU患者常常存在多种患者因素,导致其易发生CRBSI。
例如,免疫力低下、营养不良、体弱多病、长期生病等。
此外,患者是否接受抗生素治疗、是否接受其他侵入性操作、是否有合并症等,也会影响CRBSI的发生率。
2.3 操作因素导管放置和保养的操作因素是影响CRBSI的重要因素。
导管放置时,应尽可能减少局部损伤,理智选择穿刺部位以及手术包等清洁消毒物品。
导管放置后,应安装防输液污染装置,定时更换导管固定带和敷料,严格执行手卫生等操作规范。
2.4 环境因素ICU环境整洁和不洁只是CRBSI的一个重要因素。
ICU工作过程中,很难避免机器、设备和人员接触,随着ICU往来人员的增多,细菌的感染也越来越容易出现。
ICU病房内空气微生物质量和表面微生物污染程度,还与通风模式、病人编号、烟草烟尘和警报声等许多因素有关。
3. 防控策略了解CRBSI的主要原因后,我们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美国最近一项医院感染调查统计,87%的血液感染与中心 静脉导管有关,每年因血液感染死亡的患者就高达40万人。
概述 关注并了解 预防和护理 管理要求 小结
有效预防和监控
通过规范化操作及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 能有效预防和监控病人感染的发生,不但可 以降低死亡率,还可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洗手、最大化无菌、 导管及其他侵入型器械的 正确选择、导管穿刺部位 的消毒、导管及时拔除、 动脉采血器的使用,血液、 分泌物的规范处理、日常 隔离防护,以及一系列严 格的消毒灭菌操作规程” 都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血 流感染的关键。
影响因素
年龄与疾病对感染率的影响: 有研究显示,病人的年龄、病情及 宿主免疫功能与导管相关性血流 感染密切相关
病情危重、抵抗力差、伴有 严重的潜在性疾病,或经历了重大 手术,有长期的广谱抗菌药物使用 史,多数带有多种介入性留置导管。
在 中 华 医 学 会 第 四 次 重 症 医 学 年 会 上 , 美 国 BD 公 司 (碧迪医疗)首次提出并倡导“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零容 忍”概念,并与来自国内外的医学专家们同声呼吁广大医 护人员在各种治疗和护理中提升抗感染意识,加强规范化 操作,以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问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主要靠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
cvc-ri发生率从28.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内导管等。
经对比研究提出,导管周围皮肤使用1%碘伏的棉质敷料(1cm×1cm)覆盖后,再加无菌透明薄膜,能使穿刺处伤口48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保持无菌,预防cvc-ri效果好。
锁骨下静脉仅为9.19%。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在血管导管插入或使用期间引起的血流感染。
它是医院内常见的院内感染,并且可能导致患者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对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防控措施:1. 导管选择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对于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和预期的导管置入时间,选择合适类型的导管。
优先选择无导向导管,减少侵入性操作次数。
2. 导管插入导管的插入过程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
医护人员在插入导管之前必须严格执行手部消毒操作,使用无菌巾将插入部位覆盖,并确保环境无菌。
3. 导管固定导管固定是预防导管感染的关键环节。
确保导管固定方式合适,避免导管的剧烈晃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细菌交叉感染的机会。
4. 导管护理定期对导管进行护理是预防CRBSI的重要手段。
定时更换导管贴固定物,保持导管皮肤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并严格遵循导管护理操作规程。
5. 导管使用时机合理使用导管,避免不必要的导管置入和过度使用。
及时拔除不必要的导管,减少导管在体内停留时间,可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6. 严格隔离措施对于已发生CRBSI的患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扩散。
医疗人员应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并遵循感染控制的相关规范。
结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院内感染,对患者健康造成威胁。
通过遵循以上防控措施,可以有效减少CRBSI的发生率,保护患者的安全。
同时,医护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严格执行操作规范,共同努力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与防控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与防控一级标题: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致病菌与防控二级标题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简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在使用医疗装置时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
它通常指在使用静脉导管、动脉导管或其他类似设备时,由于细菌或真菌侵入到血液循环中引起的感染。
CRBSI是医院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二级标题2:常见致病菌类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可以由多种细菌和真菌引起。
以下是常见的致病菌类型:1. 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这种细菌通常存在于人体表面和黏膜上,并能形成生物被膜,使其更难以清除。
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具有强大的耐药性。
3. 肠道革兰阴性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这类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人和动物的消化道,常引起疾病。
4. 潜在致病真菌:如白色念珠菌属(Candida albicans)等,尤其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为常见。
二级标题3:预防与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与控制措施:1. 高标准的手卫生:医务人员应经常、正确地进行手卫生,包括适当使用洗手液或酒精洗手液,并确保彻底清洁双手。
2. 具有清除性能的导管选择:临床方案中应根据患者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类型的导管,并确保导管具备良好的清除性能。
3. 禁止不必要的插管:只有在明确需要时才插入导管,并在不再需要时及时拔除,以减少感染风险。
4. 导管周围皮肤护理:使用专业知识进行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和消毒,确保导管安全无菌插入。
5. 导管端口护理:定期更换导管端口,避免污染导致感染。
使用适当的连接方式,比如无菌盖或闭合装置等进行保护。
6. 教育培训与监测:医疗机构应加强员工培训,提高他们对CRBSI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及处理流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在使用导管过程中导管以及导管周围的皮肤细菌定植,通过导管进入血液循环导致感染的一种并发症。
CRBSI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败血症等危重疾病。
为了预防和处理CRBSI,需采取以下措施:1.导管的选择:选择适当的导管类型及其材质,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
例如,选择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的抗菌涂层导管。
2.导管的置入:导管置入前需洗手、戴手套、穿无菌衣物,同时确保采取正确的消毒程序,以减少皮肤菌落的污染。
为了降低CRBSI发生率,最好采用最少的导管数量及最短的持续时间。
3.导管定期更换:定期更换导管并清洗导管周围皮肤,以减少感染发生的几率。
导管更换间隔一般为每2至4周,需遵循医院制定的导管更换政策。
4.导管固定:导管固定可以减少导管的移动和脱落,减少导管周围皮肤感染的风险。
固定导管时应使用无菌敷料和透明固定贴,避免使用胶带等不透气的材料,以免导致湿疹和皮肤损伤。
5.清洁和消毒:每天清洁导管和导管周围皮肤,可以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清洁时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适当的清洁剂,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清洁剂,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
清洁后应进行适当的消毒,可以使用适量的抗菌药物。
6.卫生措施:患者及护理人员都应重视基本手卫生和防护措施,包括洗手、佩戴手套和口罩。
护理人员应每天检查导管是否存在感染迹象,并定期更换护理敷料。
7.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需遵循严格的指南,并在无必要的情况下避免过度使用。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耐药菌的增加,并减少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8.并发症处理:一旦发生导管相关感染,需要及时处理并注射适当的抗生素。
在治疗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并发症,例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
9.培训和宣教: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宣教,提高其对CRBSI 的认识和防控措施的理解。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
总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危害性较大的医院感染, 主要发生在长期留置导管的患者中。临床上要重视其诊断 和治疗,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方案。同时,严格遵守无菌操 作和预防措施,可有效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病因学
1.细菌感染:导管置入后,可通过导管外或导管内污染的途径进入人体,导致 导管周围或导管内部产生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葡萄球菌、肠球菌属 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2.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常常发生在长期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上,常见的致病菌 有白色念珠菌、曲霉菌等。
病理生理学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与导管周围的细菌感染和导管 内的细菌定植有关。导管置入后,细菌可在导管表面形成 生物膜,防御机体免疫系统的攻击,形成难以清除的感染 源。同时,导管的置入也会使局部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使 细菌容易通过导管的通道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起血流感 染。
目录
01. 病因学 03. 临床表现 05. 治疗 07. 总结
02. 病理生理学 04. 诊断 06. 预防
概述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 导管置入后,导管周围或导管内部产生细菌感染,引起血流感染的一种严重的医院 获得性感染。该感染形式常见于各类导管的使用,如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导管、 动脉导管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危害和医疗经济负担。下面,将就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的相关知识做一个详细介绍。
0 4
血,导管护理时可发现。
5.血液学变化: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患者的血液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
0 5
蛋白等均可出现异常变化。
6.其他症状: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0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共同呼吁广大医护人员在各种治疗和护理中提 升抗感染意识,加强规范化操作,以减少导管 相关性血液感染问题。
导管相关性血液感染是最常见的院内获得性 感染之一,也是重症病患的主要致死原因之一。
美国最近一项医院感染调查表明,87%的血液 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每年因血液感染死 亡的患者就高达40万人。
专业的动脉采血器对于ICU医护人员严密监测 重症病人病情有很大的帮助。良好的高致密性、 钙平衡肝素锂的抗凝剂选择以及稳定的抗凝剂 浓度都有利于保证血气分析甚至电解质检测结 果的准确可靠。而简单安全的操作在保护医护 操作人员安全的同时也大大减轻了重症患者的 疼痛和紧张感,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的人性化 医疗理念。
如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内导管 等。这些医用装置的反复使用,长时间的导管 留置,不合格的消毒措施,都是重症患者获得 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
通过规范化操作及医疗器械的正确使用能有效 预防和监控重症监护室病人感染的发生,不但 可以降低死亡率,还可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洗手、最大化无菌、导管及其他侵入型器械 的正确选择、导管穿刺部位的消毒、导管及时 拔除、动脉采血器的使用,血液、分泌物的规 范处理、日常隔离防护,以及一系列严格的消 毒灭菌操作规程都是重症监护室(ICU)内有效 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
ICU,和时间赛跑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最常见的健康相关性感 染之一,也是临床上导致重症病患死亡的最主 要原因之一。美国最近一项医院感染调查表明, 87%的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有关,每Βιβλιοθήκη 因 血流感染死亡的病患就高达40万人。
诊断标准--1
保留导管者结果解释:
– 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种菌:(1)如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 CRBSI;(2)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静脉的早120分钟:提 示为CRBSI(报阳时间差异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它感染 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3)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 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用于手工 定量血培养系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CRBSI的发病机制
穿刺部位的皮肤细菌移行至皮下导管 导管接口部污染 经血行污染导管端口 输液污染 导管材料 感染菌内在特性 细菌生物膜biofilm
CRBSI的发病机制
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即使导管定量培养病原菌阴性,几乎所有插入血 管的导管都有病原菌定植,且具活力,还能在 24h内形成生物被膜。
常见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隧道感染:沿插管方向皮下潜行出现压痛、 硬节,范围在2cm以上,不伴或伴血培养 阳性;
装置感染:完全植入皮下的静脉装置出现 炎性液体,通常表面皮肤压痛、红和/或硬 结,装置自发性破裂、溢液或表面皮肤坏 死,不伴或伴血培养阳性;
常见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 留置血管内装置的病人出现菌血症(发热、寒战 和/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并有1次以上外周静 脉采血血培养阳性者,无其他明确导致血流感染 因素者,并应满足以下田间之一:
应采集患者多少血液
血液量是使血培养得到最佳灵敏度的唯一 重要因素; 对于大多数2份血培养瓶,每份应至少为 10ml血液,最好为20ml血液,分注在2个 培养瓶内,2份血培养(4个培养瓶)应至 少接种20血液,最好是40ml; 已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使用含树脂 培养瓶有助于提高检出率;
选择适当的导管:聚四氟乙烯树脂、聚氨 酯树脂导管、抗菌定植导管 选择适当的插管部位:优先选择锁骨下静 脉作为插管部位,并最好建立皮下隧道 严格无菌操作自自在在最总咱;洗手、隔 离衣、无菌手套和无菌大单
CRBSI的预防
PICC:需长期留管者可经外周静脉至中心 静脉置管PICC更安全、可靠; 护理:插管部位皮肤的护理、敷料定期更 换、减少导管留置时间、培训专业静脉输 液小组管理CVC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壹
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随后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肆
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
叁
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口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贰
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黏附定植,引起CRBSI
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以下三种:
置管后
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 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 时,应当及时处理,必要时拔除导管,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 当尽早拔除导管
02
在我国最常见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微球菌和真菌
03
一旦怀疑病人发生CRBSI,应如何处理呢?
处 理
可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 应立即停止输液 拔除PVC,暂时保留PICC、CVC、PROT 遵医嘱给予抽取血培养等处理并记录 一旦确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立即拔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2014年5月1日实施)
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 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 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 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 规范
危重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与护理对策
危重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监测与护理对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是院内感染中常见的、有潜在致命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在危重病人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为了确保危重病人的安全和提供卓越的护理质量,我们需要针对危重病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进行监测与护理对策。
一、监测CRBSI的指标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指一定时间内在使用导管的患者中发生CRBSI的病例数。
计算公式为:CRBSI发生例数/使用导管患者总人次×1000。
监测发生率能够帮助我们了解CRBSI的发生程度和趋势,并及时采取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2. 导管相关感染密度:指一定时间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患者数。
计算公式为:CRBSI发生例数/导管的使用天数×1000。
密度的监测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感染发生的流行趋势,进一步改进管理措施。
3. 导管留置时间:指导管从插入至拔除所经历的时间。
导管的长期留置会增加感染发生的风险,确保导管及时拔除是预防CRBSI的关键环节之一。
二、CRBSI的护理对策1.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要求:在插管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采取无菌操作,使用消毒器械并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
同时,要定期更换导管和消毒患者插入部位,避免导管周围皮肤感染。
2. 导管选择与插入技术:选择适当类型和尺寸的导管,并掌握最佳的插入技术。
针对不同部位的导管,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和穿刺技术,减少血流感染的风险。
3. 导管留置时间限制:严格执行导管留置的时间限制,经过医嘱评估后及时拔除导管。
对于必须留置的导管,按时进行导管周围皮肤消毒和更换穿刺设备。
4. 导管护理与观察:对留置导管的护理要定期进行,包括导管双血管锁定、导管装置及周围皮肤清洁等,并密切观察导管留置部位的渗出物、红肿和局部温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5. 患者教育与自我管理:教育患者及家属关于导管相关感染的常识和预防措施,如手卫生、导管留置时间限制的重要性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_图文
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 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 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 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 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 菌水平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_图文.pptx
血流感染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院内获得性感染
● 2002年美国主要的医院感染类型
● 泌尿系感染 32%
● 手术部位感染 22% ● 肺炎 15% ● 血流感染 14% ● 其他 17%
虽然血流感染仅占全部 医院感染的14%,其导 致的死亡却占到医院感 染相关死亡的约1/3
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导管插入的持续时间,插管时的 无菌水平和持续的导管护理
所有的感染源都应防护 导管
血源性
输注药物 接头 敷贴 皮肤
重症患者:2-4个导管
平均留置3周的导管污染70%来自于接头和导管腔内,而仅 30%来源于皮肤和血液播散
国外报道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凝固酶阴性葡 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念珠菌
CRBSI的危险因素
1、导管相关因素
导管的选择 导管的材料与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 选择组织相容性好光滑柔韧的导管,以减少血管内壁的损 伤和感染的发生,表面越光滑可防止细菌粘附,表面粗糙越 易形成血栓; 导管的腔道也很重要,腔道越少感染率越低,单腔导管感 染率为 2%~5%,双腔导管感染率 4 . 9%~22 . 7%,差异 显著,管腔越多操作过程复杂,感染机会也就会随之增加
注意事项
在抗菌治疗应用前采集血培养 培养瓶应做好标记,标明血标本的采集部位
CRBSI(导管相关性感染)零容忍
22
Silver-Chlorhexidine Catheters Used Since 1997
20
Jan '01: Silver-Platinum Catheters Introduced
18
Dec '99: Awareness and Education Program Started
16
14
Mean Rate
12
10
8
6
Oct '01: Sterile Barrier Kits Introduced
Jan '02: 2% CHG-70% isopropyl alcohol Skin Prep introduced
4
2
0
Monthly Rate Mean Rate
14
Jan-99 Mar-99 May-99
‰ 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日
5
美国年病原谱分布
病原菌
数量
所占比例()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粪肠球菌
屎肠球菌
其它肠球菌
白色念珠菌
其它念珠菌
大肠埃希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阴沟肠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产酸克雷伯菌
其它
合计
6
造成的污染源
➢置管部位的表皮微生物侵 入皮下,并沿导管表面定 植于导管尖端;这是短期 置管最常见的感染路径
36
不能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不能降低导管相关感染
37
对等研究结论的点质疑
• 第一,样本量太少,按发病率,风险提高,至少需要例组;若基于等 报道的估算,至少需要例组
• 第二,没有对个医疗中心的影响进行控制 • 第三,没有描述随机方法(每个中心、每个分组) • 第四,使用的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定义究竟是定义,还是定义,描述
CRB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CRBSI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管内置管是一项为了诊疗患者而经常采取的侵入性医疗操作。
住院患者中90%患者至少有一根血管内导管,其中近18%是中心静脉导管(CVC)。
血管内导管的使用有许多风险,尤其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风险,可能对患者预后带来巨大的影响。
CVC插入通常在重症监护室和手术室进行,集束化的护理管理可降低CRBSI的发生。
“零菌血症”项目于2009年在西班牙实施,将CRBSI的发病率降低了20%。
集束化的护理管理包括:1.适当的手卫生2.使用酒精洗必泰进行皮肤消毒3.首选锁骨下静脉通路4.适当的导管护理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1](以下简称《指南》)再次规范了对置管的要求,强调操作者的技能培训,操作环境的要求,把握置管指征,及前述提到的一系列集束化管理措施。
目前,出现了一些能减少CRBSI的新技术[2],能有效减少导管插入相关感染。
1超声在CVC置入术中的应用建议在可行的情况下使用血管超声,这也是《指南》推荐的项目。
从业者需接受充分的使用培训,最终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进行操作。
在锁骨下中心静脉导管插入中使用超声可降低发生特殊并发症的风险,尤其对于解剖部位难以辨认的患者。
经过超声引导,通常可以观察到血管和胸膜。
使用超声可以减少甚至避免并发症,包括锁骨下动脉出血、气胸、神经损伤等。
2检查表使用检查表是另一种旨在减少CRBSI的集束化干预策略。
临床研究证明使用检查表可以提高中心静脉输液过程中对标准流程的遵守并显著降低感染发生率。
检查表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确定导管位置(颈静脉、锁骨下、股静脉),导管类型(透析导管或中心静脉导管),以及放置的紧急程度(常规置管或紧急置管)。
检查表的第二部分用来记录操作的持续时间以及进行操作的团队成员。
3消毒2%酒精洗必泰是所有指南建议的一项预防CRBSI的措施,新的方法是将血管通路装置在含酒精的洗必泰的中浸润。
crbsi的名词解释
crbsi的名词解释CRBSI(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是一种顺着导管向上血行感染的医疗相关感染。
在临床上,CRBSI是有着较高发生率和严重并发症的医疗相关感染之一,给患者的康复过程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本文将从CRBSI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方面来进行解释。
首先,CRBSI的定义是指在导管插入体内的过程中,引起血液感染的一种疾病。
导管可以是中心静脉导管(CVC)、动脉导管(A-line)、气管插管(ETT)等。
CRBSI主要由细菌引起,其中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
研究表明,CRBSI往往发生在血液循环较为缓慢的导管部位,如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等。
CRBSI的发病机制主要与导管周围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有关。
生物膜是细菌在导管表面形成的一种粘附的多细胞菌群,能有效抵御宿主免疫和抗生素的攻击。
当导管插入体内后,细菌会吸附在导管壁上,并逐渐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中的细菌会不断释放出外毒素和细胞外胶原酶,破坏宿主免疫系统和细菌的生物膜防御机制,从而导致感染的发生。
在临床上,CRBSI通常表现为发热、寒战、恶寒、全身不适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局部红肿、疼痛、温度升高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与导管插入部位和感染菌株的类型有关。
在一些严重感染的情况下,患者还会出现低血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预防和治疗CRBSI的措施非常重要。
首先,严格的手卫生是预防CRBSI的基本措施。
医务人员在插管前后应充分清洁双手,并采用无菌技术操作。
其次,正确的导管选择也是预防CRBSI的关键。
不同导管的使用时间、位置选择要符合规范,避免导管移位和滥用。
此外,导管的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如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贴、清洁导管连接器等。
最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CRBSI。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耐药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总的来说,CRBSI是一种临床上常见且严重的医疗相关感染,给患者的康复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采集方法
• 手清洁:无明显污染时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洗手 • 抽血部位皮肤消毒 • 血培养瓶口橡胶塞消毒:75%酒精消毒一遍,待 干60s • 采血量:每瓶10ml • 同时采血培养标本至少2套,间隔小于5min • 保留导管:外周V血1份,中心V血1份 • 拔除导管:2份外周V血,导管尖端5cm • 立即送实验室,室温放置不超过12h
开展CRBSI监测,我们应该做什么
带有中心静脉导管大于48h患者→ 发热,T≥38度,寒战和或低血压,儿童患者 出现低体温,呼吸暂停或脉搏徐缓→ 若发现以上疑似情况→ 通 知 感 控 护 士 和 主 管 医 生 , 提 示 医生 填 写 “血 培养申请单",电话通知院感办6548→ 在患者寒战或发热时采血
可控的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CRBSI)
导管相关性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RBSI)
• 指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患者出现菌血症,伴 有感染的临床表现,经外周静脉抽取血液 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且除导管外无其 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监测定义)。
为什么要降低CRBSI?
• 每年在美国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中,约有80000人次导管 引起血流感染(CRBSI),并且在ICU病人中造成28000 人的死亡 • 每个血流感染病人约花掉45000美金的医疗费用,估计每 年因CRBSI所需的医疗费用高达2.3亿美元 • 根据美国疾病管制局的统计,ICU中CRBSI发生率的中位 数为1.8~5.2人次/每1000导管日 • 导管感染可能引起系统性感染包括:血流感染、心内膜炎 和其他转移性感染 • 这些感染的死亡率约12%~25% CRBSI可能通过“某些环节”的干预而大幅下降,甚至到零
2 更换肝素帽:每周一次 3 冲管 用等渗盐水将导管内残留的药液冲入血管,避 免刺激局部血管,并减少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应 用于两种药物之间,或封管前。 4 封管 保持畅通的静脉输液通路,通常应用稀释肝素 液用于输液结束后。 5 拔管 轻缓将导管拔出,注意不要用力过度,拔管后 24h内要用无菌敷料覆盖伤口,以免发生静脉炎。
• 血培养申请单 申请单请务必注明采集时间(具体到分)和 部位,是否正在使用抗生素及可疑的诊断; • 标本送检 迅速送往实验室,任何延迟上机将会延迟监 测细菌的生长; 若无法及时送往实验室,可短期内(小于 12h)将标本保持在室温,勿冷藏或冷冻。
PICC穿刺术后护理
1 更换敷料 •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 • 建议使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 • 透明贴膜应在导管置入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以 后每周更换1~2次或在发现贴膜被污染(或可疑 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时更换。 • 如需用纱布,通常应用于透明贴膜下面,这样的 贴膜应每48h更换一次。 • 所有透明贴膜上应清楚记录更换敷料的时间。
怀疑CRBSI时采血要点
• 采血理想时间 发热高峰1小时内或开始时 使用抗生素之前
• 采血部位与采血量 采集一套(2瓶,一瓶需氧,一瓶厌氧)外周 静脉血和一套导管血,两套采血间隔应少于5 分钟; 每套血培养采血20ml为宜; 将抽出的血液先注入厌氧瓶,再注入需氧 瓶;采血量不能满足推荐的血量时,需氧培 养优先(因为真菌、绿脓杆菌、嗜麦芽窄食 单胞菌只长在需氧瓶内); 怀疑CRBSI拔除导管时,剪导管尖端5cm送 检。
PICC适应症
• • • • • • • • 高渗药液 葡萄糖浓度大于10% 刺激性或毒性药物治疗 长期静脉输液 静脉保护 外周静脉局限 20~30周早产儿(极低体重儿小于1.5kg) 家庭穿刺部位有感染或损伤 • 乳腺癌术后患侧手臂静脉
PICC穿刺静脉选择
• 首选贵要静脉 • 次选肘正中静脉 • 第三选头静脉
导管部位护理
1 透明敷料 • 保护管道装置的可靠性 • 允许通过望、触评估穿刺部位 • 病人可以淋浴而敷料不被浸湿 • 比纱布和胶带更换的频率低
2 选择和更换血管内导管 • 选择导管,穿刺方法和穿刺部位应保证最少的并 发症危险 • 如病人需要经常、连续的经脉通路,建议使用 PICC或隧道式应拔除长时间不用的导管 • 不要为了防止感染而例行公事的更换导管 • 每96h更换外周导管 • 儿科病人在导管失去功能和或不需要时拔除 • 48h内应更换急诊插入的导管 • 当病人出现血液动力学不稳或怀疑CRBSI时,更 换中心静脉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