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新人教版-3.doc
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3姓名:知识链接1、“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和主张,写法十分灵活,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似。
我们学过的“说”的有《爱莲说》。
“马说”即谈马,论马。
2、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散文健康发展的道路.韩愈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
《马说》一文就表现了韩愈怀才不遇的愤慨,作品有《昌黎先生集》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语翻译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正音,给加点字注音。
祗.辱( ) 奴隶.( )相.马( )骈.死( )槽.栎( )外见.( )食.马( ) 一石.( )2、积累重点词语,小组合作,利用注释资料,有疑问集体讨论解决。
重点词义。
然后:虽:祗:于:骈死:以:称:一食:或:尽:是:才美:且:常:等:道:安:尽:临:②辨析词义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食.马者()食.不饱()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食之.不能尽其才()③通假字食:见:材:邪:3、学生合作翻译课文,不懂得互相讨论,查阅资料。
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合作交流理解文意1、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文章,那么本文是怎样一步一步阐述道理的?2、本文借事喻理,那么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3、从文中看,由于“伯乐不常有”,千里马的命运如何呢?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4、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包含什么意味?5、课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课堂延伸作者认为:人才到处都有,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
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教案新人教
23 马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术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把握短文中的要紧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训练学生分析明白得文章,归纳中心的能力。
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式。
进程与方式目标:朗诵法、合作、探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得短文《马说》所说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讨论对人材的观点,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认真而认真地指导学生朗诵,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时期的生活阅历和同意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把握重点字文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把握重点字文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把握重点字文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式:朗诵法、讨论法教学手腕:多媒体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1.以伯乐相马导入。
同窗们明白“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期人,姓孙名阳。
听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繁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马蹄使劲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满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巨费力地爬行仍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平民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
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闻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 (此刻河南南阳县)人,唐朝闻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伙儿之一。
身世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此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表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能够发表议论,也能够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2)(新版)新人教版
马说第一部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学习第二三段,并掌握重点实虚词“之、见、安、食、策、道、其”②背诵全文,并能默写下来③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并小组提问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学习重点:学习第二段,并掌握重点实虚词“之、见、安、食、策、道、其”学习难点: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法指导: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第二部分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导学一词多义1.策①策之不以其道()②执策临之()2.之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③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其①策之不以其道()②其真无马邪?()③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2)一食或尽粟一石(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二、课堂学习研讨1、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2、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3、“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文中各有什么比喻义?千里马喻人才食马者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4、本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托物寓意三、当堂训练巩固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食不饱,力不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安求其能千里也虽有千里之能C、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D、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文中“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1、学生小结2、教师小结:本文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懑之情,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精】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能够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4、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托物寓意的方法,挖掘文章的现实意义。
一、自学环节(解决目标1)1、作者简介韩愈,字,代文学家、思想家。
因其祖籍在昌黎,世称韩昌黎。
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2、给下列字注音祗.()骈.()槽枥.()辱.()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其真无马邪.()才美不外见.()3、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翻译下列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6)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二、合作环节(解决目标2、3、4)1、整体感知,用原文回答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直接原因是什么?其根本原因是什么?4)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5)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主旨句)2、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 ,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 马说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23课马说【明确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
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写作背景——韩愈不仅是千里马,而且是极为出色、千年一遇的千里马:25岁中进士,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称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马说》、《师说》等经典诗文。
但又是一匹不得志的千里马:本文写于韩愈初登仕途之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始终未被采纳,只得相继依附于节度使幕下,郁郁寡欢。
他一生多次被贬,纵有“忧天下之心”,却无施展之处。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祇()骈()槽枥()食马()粟()邪()奴隶()执策()2、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食马者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2)才美不外见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不能尽其材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4)其真无马邪 _______通_______,________3、“说”古代一种_________,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_____________,写法灵活,讲究文采。
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与现代_______相似。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并填空。
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比做“食马者”,将__________比做“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_______的原因,对统治者_______________的现象进行猛烈地抨击。
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合作探究】1、内容探究(1)这是一匹怎样的千里马?(2)这是一个怎样的食马者?示例:这是一匹遭遇悲惨的千里马,因为它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教案(新人教版)(VI)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23 马说教案(新人教版)(VI)教学目的:一、学习本文围绕所论问题反复论述、突出要点的论述方法。
二、认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今天的优越条件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四化”的有用之才。
教学设想:一、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以不识马,不按千里马的特征对待它的做法来揭露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埋没人才,这是教学的重点。
理清作者反复论述问题的路子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注意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教育学生:韩愈这篇文章谈的要重视人才,发现人才,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但是它却也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韩愈所指的埋没人才有他自己怀才不遇的个人感慨,跟我们今天提倡的重视人才,无论在内容和意义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他对“奴隶人”的态度也是不正确的。
三、布置预习,要求通读课文、注释,并准备“思考和练习”(一)中的前三个问题。
四、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教学重点:一、介绍作者、解题。
二、串讲、分析课文第一、第二段教学内容和步骤:一、介绍作者、解题板书课文标题《马说》及作者韩愈的名字。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在文学上,他反对六朝以来华而不实的骈偶文风,主张复古,即在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再创新发展,务去陈言,提倡散体。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的散文气势雄健有力,条理畅达,语言精炼。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臣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
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
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3课《马说》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字词综合运用】(1)注音祇(zhǐ)骈(pián)槽枥(cáo lì)食(sì)粟(sù)邪(yé)(2)一词多义(3)通假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观”通“现”)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其真无马邪(“邪”通“耶”)(4)解词故虽有名马(即使)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面对)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重点句子分析】(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课文背景知识】(1)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孟县)人。
唐代文学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2)背景知识《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2019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马说(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教师反思:
④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⑤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⑥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四、课堂小结
时代不同,人的观念也在改变,我们不能坐等机遇的来临,更不能坐失良机,要努力学习,不断增长才干,要抓住机会,毛遂自荐,增大成功的希望。
【交流点拨】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修饰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不遇的情况,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①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②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③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四、语言品析。
9.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特点。
【交流点拨】托物寓意的写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言在此而意在彼,有咫尺论万里之势。
文章语言简练,三个“也”字举足轻重。七个“不”字别有蕴味。“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七个“不”字如江河直下,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写得淋漓尽致。
2019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3马说(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习内容
第六单元23课:马说 (第2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2.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重难点: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学习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一方面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词句,理解基本内容,丰富文言语感,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体会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知识链接】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人称韩昌黎。
唐代著名文学家。
幼年早孤,由嫂抚养。
25岁考中进士,长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长安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经此挫折后,韩愈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节度使董晋。
董晋死后,又去依附武宁节度使张建封。
仕途如此坎坷,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使他痛感明主难遇,就是在这种心情下,大约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写出了《马说》。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马说》的姊妹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
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复兴古文,与柳宗元同为唐代文学改革“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已出”的口号。
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和西汉古文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是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革新精神的散文。
韩愈被喻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古文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2、文体简介:“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就属这一文体。
【使用说明】:A层完成所有题目,B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C层完成除带“★★”、“★”外的所有题目。
1、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记一记。
祗.()骈.()槽枥
..()尽粟.()一石.()食.()不饱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才美不外见.()其真无马邪.( )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其真无马邪.()
3、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A层、B层、C层必做)
4、背诵课文。
5、写出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未能解决的问题。
6、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范读、领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
7、了解课文内容,用简洁的文字填空。
(1)这篇文章采用的是 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_____ ____;以“伯乐”比喻____ _____;以“食马者”比喻 。
(2)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原因是: 。
(3)“食马者”的愚妄表现在:(A ) 。
(B) 。
(C) 。
8、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9、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加[ ]字的含义不同,请加以分辨。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执策[而]临之( )
③[策]之不以其道( )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
★11、“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 、以丛草为林
C 、以至鸟兽木石
D 、不以善小而不为
12、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
13、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昧无知封建统治者比作“ ”,将人才比做“ ”,而伯乐喻指 。
1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 的心情。
15、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无马。
B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论马(乙)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宁则饿死不受,介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注释:①称:衡量。
②德:指马的内在品质。
③斛:古代量器名。
④介胄:披上战甲。
⑤酉:酉时,至傍晚。
⑥褫:解除、解下。
⑦受大:指饮食量大。
⑧力裕:力量充沛。
阅读训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啖.刍豆数斗(2)比.行百余里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
(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8、在乙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19、甲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他们都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共同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