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意义

合集下载

通用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2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通用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26)_真题(含答案与解析)-交互

通用医学检验科模拟题2021年(26)(总分95.98, 做题时间120分钟)A1/A2题型1.)的特征抗体是抗U1-RNP抗体B抗Jo-1抗体C抗Sel-70抗体D抗着丝点抗体E抗Sm抗体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0.84答案:C2.干燥综合征BSLEC混合性结缔组织病D重症肌无力ERA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0.67答案:D3.外斐试验-梅毒B冷凝集试验-风湿热CASO-非典型性肺炎DUSR-恙虫热E嗜异性凝集试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0.67答案:E4.肝癌细胞B白血病细胞C胃癌细胞D鼻咽癌细胞E黑色素瘤细胞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0.67答案:E5.受者和供者在血清学组织配型后进行肾脏移植,几个月后肾脏被排斥,假定没供者患有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受者产生封闭抗体C受者还患有wiskott-Aldrich综合征(免疫缺损伴湿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D组织配型不匹配,但血清学检测不出来E移植物没有得到充分的血供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0.67答案:DA错,因为题目已假定没有手术中的技术问题。

C错,因为受者产生的封闭抗体,被认为可以增加移植物的存活可能性。

D错,因为若患者患有免疫缺陷,不会发生HVGR。

E错,因为肾供者的免疫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与移植的结果没有关系。

B是排斥反应的最可能原因,因为存在血清学检测不出来的不匹配。

6.刀豆蛋白BCD3单克隆抗体C细菌脂多糖D植物血凝素E结核杆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0.67答案:EPPD为T细胞增殖的特异性刺激物,植物血凝素、刀豆蛋白、CD3单克隆抗体为T细胞增殖的非特异性刺激物,细菌脂多糖为B细胞增殖的非特异性刺激物。

7.数字转换系统B抗原过量检测系统C信号处理系统D抗体过量检测系统E样本自动稀释系统该题您未回答:х该问题分值: 0.67答案:B为保证速率散射测定分析的准确性和精确度,该类型仪器中特有的设计是抗原过量检测系统。

ITP

ITP

发病机制
其他因素
ITP在女性多见,且多发于 40岁以前,推测 本病发病可能与雌激素有关。雌激素可能有抑制 血小板生成和(或)增强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对 与抗体结合之血小板吞噬P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与其相关抗原结合后,使血 小板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脾脏成为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
– 严重血小板减少,可因颅内出血或重要脏器出血而死亡
护理诊断
• 1.组织完整性受损 • 2.有感染的危险 • 3.潜在并发症:颅内出血
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2、预防或避免加重出血 3、饮食 4、预防感染 5、密切观察病情 6、消除恐惧心理 7、用药护理 8、健康教育
一般护理
血小板低于20×109/L或有严重出血,绝对卧床休息
• 忌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
糖皮质激素为首选治疗
①抑制抗体生成 ②抑制单核-吞噬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 ③改善毛细血管通透性 ④刺激骨髓造血及释放血小板 • 用法:地塞米松或泼尼松或甲强龙口服,待pt达到正常后, 逐步减量,以小剂量维持3~6个月 • 副作用 – 骨质疏松:补钙 – 股骨头坏死——CT、核磁检查并治疗 – 高血压 – 糖尿病 – 急性胃粘膜病变:抑酸
定时以复方硼酸溶液漱口
如齿龈及舌体出现血泡,小血泡一般无须处理,大的影响
进食的血泡,可用无菌空针抽吸积血,局部以纱布卷加压 至出血停止
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皮肤瘀点(斑)变化
观察血小板数量变化
当小于20×109/L时常有自发性出血,需定时测血压、
脉搏、呼吸,观察面色,记录失血量
观察失血性休克、颅内出血征象
ITP骨髓象
辅助检查--血小板数的安全值
口腔科检查:≥10×109/L
拔牙或补牙:≥30×109/L

3ITP过敏性紫癜精品PPT课件

3ITP过敏性紫癜精品PPT课件
出血性疾病
2016.11.14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
讲授目的和要求
掌握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
1
疗原则
2
熟悉鉴别诊断
3
了解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概 念
免疫抑制剂
骁悉(MMF) 抑制T、B淋巴细胞增殖,抑制抗 体生成.剂量1.5g/d,3~6月 长春新碱 常与其他药物合用,很少单用。一般1~ 2mg/d,每周1次。完全缓解率25%~50%,维持 时间短。
达那唑
作用机制: 免疫调节,影响Fc受体或Th/Ts数量和 比例
常用剂量: 0.2g,tid, po 起效慢,多在3个月后plt升高,需逐步减量,若6个
治疗前应评价患者的风险/收益比。
1.对于plt≥30×109/L,无明显出血的患者一般无须治疗。 2.仅在患者可能进行其他可引起出血的处置时,如手术、拔牙
或分娩,才需要治疗。
慢性ITP初始治疗
1
肾上腺糖 皮质激素 (首选)
2
静脉输注 丙种球蛋 白
3
脾切除术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成人ITP的首选药物,近期有效率80%。
鉴别诊断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白血病(Leukemia)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药物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六、治 疗
ITP急症处理 慢性ITP的初始治疗 慢性难治性ITP的治疗 其它治疗
一般治疗
出血重者:卧床休息,软食,避免刷牙等。 止血药:云南白药胶囊、酚磺乙胺等
脾切除术

2018年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题(4)

2018年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题(4)

2018年中级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模拟试题(4)一、单选题(以下每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第1题向T细胞提供第二活化信号较重要的辅助分子是(D)第二信号称为协同刺激信号,主要是CD28与B7分子之间的作用。

第2题胰岛细胞瘤时可出现下列何种结果(D)胰岛细胞瘤时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导致血糖水平明显降低。

第3题不属于一期止血缺陷的筛查试验的是(C)。

一期止血缺陷是指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出血性疾病。

第4题铁锈色痰常见于(B)铁锈色痰见于大叶性肺炎、肺梗死。

第5题符合漏出液特点的是积液蛋白质定量小于(D)。

因漏出液是非炎症性积液,其蛋白质定量<25g/L。

第6题下列哪项不符合M7(E)。

AML-M7骨髓中原始巨核细胞≥30%。

第7题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A)T细胞接受抗原提呈细胞提供的抗原肽信息及协同刺激信号后,自身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效应T细胞,并合成分泌细胞因子;同时,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并接受活化T细胞的协同刺激信号后,活化、增殖和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

不包括T、B细胞的分化成熟过程。

第8题补体系统是(E)补体是存在于人或动物血清中的一组不耐热的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是抗体溶菌作用的必要补充条件。

第9题肾小球滤过率是用下述何种单位表示()。

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成人为125ml/min左右。

第10题细菌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特殊结构是(A)。

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界限分明,且不易洗脱的黏稠性物质,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损伤和抗干燥的功能。

第11题通常尿10项试带不能测定(E)。

尿8项检测项目包括pH、PRO、GLU、KET、BIL、URO、ERY或HB和NIT;9项检测项目在8项基础上增加了LEU;10项检测项目又在9项的基础上增加了SG;11项则又增加了维生素C。

第12题关于有核红细胞不正确的是(E)。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注意事项
03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因此
在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时应特别注意用药安全。
老年人用药
01
药物选择
老年人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时,应选择安全性较高、副作用较少的药
物,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
02
用药监测
老年人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
应用的不断发展。
02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概述
药物定义与分类
定义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是一类通过刺激骨 髓巨核细胞增殖、分化,促进血小板 生成和释放的药物。
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和药物结构,促血小板 生成药物可分为血小板生成素(TPO )受体激动剂和TPO类似物两大类。
药理作用及机制
药理作用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主要通过与骨髓中巨核细胞上的TPO受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通路,促进巨核细胞增殖、分化 和成熟,从而增加血小板的生成和释放。
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促血小板生成药 物的研发和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多安全有 效的治疗选择。
07 结论与建议
对临床医生的建议
充分了解促血小板生成药 物
临床医生应全面了解各种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的药理作用、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 重要信息。
合理选择药物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合 理选择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
机制
TPO受体激动剂通过模拟内源性TPO的作用,激活巨核细胞上的TPO受体,促进血小板生成。TPO类似物则通过 与内源性TPO竞争性地结合巨核细胞上的TPO受体,发挥相似的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范围
适应症
促血小板生成药物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再生障碍性贫血( A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等。

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

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分析引言难治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减少,容易出现皮肤和黏膜出血等症状。

目前治疗ITP的主要手段包括激素治疗、免疫球蛋白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血小板减少治疗等。

一些患者对传统治疗方法反应不佳,甚至出现耐药性,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艾曲波帕(Eltrombopag)是一种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可以促进骨髓内血小板的生长和成熟。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uTPO)也具有类似的作用,可以促进骨髓内血小板的生成。

联合使用艾曲波帕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ITP的疗效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对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艾曲波帕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作用机制艾曲波帕是一种口服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通过与血小板生成素受体结合,刺激骨髓内幼稚血小板的增殖和成熟,从而增加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同样具有类似的作用,可以刺激骨髓内的幼稚血小板增殖、成熟和释放,增加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

联合使用艾曲波帕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可以协同促进血小板生成,对ITP患者血小板减少具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2. 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ITP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不少临床研究对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ITP的疗效进行了探讨。

其中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将艾曲波帕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应用于难治性ITP患者,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得到了显著提高,且几乎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一些临床试验也证实了联合应用艾曲波帕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难治性ITP患者血小板减少具有良好的疗效,且耐药性较低。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ITP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小板计数。

4. 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目前,艾曲波帕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难治性ITP已经被纳入国际和国内临床治疗指南中,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重症ITP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表达的意义

重症ITP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表达的意义

重症ITP患者血清TNF-α水平高表达的意义摘要】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中的表达情况。

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了42例重症ITP患者(ITP组)及34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TNF-α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重症ITP患者血清的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重症ITP患者血清TNF-α的表达水平会升高。

TNF-α作为炎性因子应该持续参与了ITP的疾病进程。

【关键词】ITP TNF-α【中图分类号】R55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140-0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又称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简称AITP),具有广泛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外周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血小板更新率加速等特点[1]。

ITP 发病可能与免疫紊乱,即Th细胞之间失衡造成的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有关[2,3]。

重症ITP通常是指血小板PLT<30×109/L,且就诊时就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的新出血症状,且需要采用其他升高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治疗的药物剂量。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是主要由 Thl 细胞分泌的,在免疫调节网络中具有多种生物效应的细胞因子,参与了机体炎症及免疫反应过程。

1 材料与对象1.1材料TNF-α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西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研究对象: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0年~2012年收治的重症ITP门诊及住院患者68例,均符合《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第 2 版诊断标准[4]。

血小板生成素

血小板生成素

促血小板生成素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有人提出假说,认为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是由某些体液因子调控的,并将此因子命名为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早期的研究表明,巨核细胞在发育、成熟过程中至少受到两种不同的体液因子的调控,即巨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

gakaryocytee。

lonystimulationFa:t.r,Meg一esF)和促血小板生成素(TPo).前者主要刺激前体巨核细胞的增殖,可促使巨核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集落,而后者主要刺激巨核细胞的成熟,两者协同作用共同完成调控巨核细胞成熟的生理功能。

七十年代以来,许多科学家都在进行Meg一csF和TPo的纯化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但是,由于起始物中特异性体液因子的含量较低及缺乏特异性的分析方法,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有关TPO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1994年以来,有关TPO的基因结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生理功能的研究更加迅速,从而使TPo成为在治疗血小板缺乏症方面最有应用前景的细胞因子之一.(英语:Thrombopoietin,缩写为“THPO”),亦作“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MGDF),是一种人体内由促血小板生成素(THPO)基因编码的类激素。

是一种主要调节巨核细胞生成和血小板产生的普系特异性造血因子其化学本质为糖蛋白,主要由肾脏和肝脏分泌,能刺激可以产生大量血小板的巨核细胞的形成和分化,进而促进血小板的生成[1]。

这种蛋白质是MLP/C_MPL的配体.MLP/C_MPL是一种骨髓增生性白血病病毒癌基因的表达产物[2]。

编码基因[编辑]编码促血小板生成素的基因位于人3号染色体的长臂上(q26。

3—27)。

某些白血病患者和某些遗传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的该区段基因处存在异常。

该基因的前155个碱基对与红血球生成素同源[3]。

功能和调节方式[编辑]肝脏中的实质细胞和肝窦内皮细胞、肾脏中的近曲小管细胞能合成促血小板生成素。

sCD40L、CD4+CD45RA+T细胞及CD4+CD45RO+T细胞在儿童ITP中的作用

sCD40L、CD4+CD45RA+T细胞及CD4+CD45RO+T细胞在儿童ITP中的作用

df rn eb tenIP adcnrl P < . 5 。 l e en CT n IP ( < .5 .E pes n ieec e e n ot s( 0 0 ) as bt e IPa dA T P 0 0 ) x rs o f w T o o w i
lvl fC 4 D 5 A el i T e rae u h t fC 4 D 5 O n ra e ( <0 0 ) e eso D C 4 R T c l n I P d ce s d b t a D C 4 R T ice sd P s t o .5 .
中国小 儿血液与肿瘤 杂志 2 1 年 4月第 1 卷第 2期 J h a ei r l d acr A r 2 1 , o 1 , o2 00 5 i d tBo ne , p l 0 0 V l 5 N . C n P a o C i
・ 5・ 6


著 ・
C 4 A+ D5 R T细 胞及 C D4+CD4 +T 细胞在儿童 IP中的作用 5 RO T
W a gl, Lu Jn u n, Z e g h u 4 0 0 T e f s f l td h s i lo h g h u U iest n i i iq a h n z o 5 0 . h i taf i e opt fZ e z o nv ri r ia a y,s e g h n
s CD4 L、 0 CD4
王 利 盛 光耀 邹湘 刘金 权

【 摘要】目的 探讨协同刺激分子可溶性 CMO配体 (CMO ) CM I sI L 及 I T辅 助细胞 C 4 R D5 A
和 C 4R D 5 O亚群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 少性紫癜 中的变化。方法 用 E I L A法检测 2 例 IP患 S 5 T 儿血浆 s D 0 C 4 L水平 ; 用微量 全血 流式 细胞 术 法检 测 IP患儿外 周血 C 4 T D T辅 助 细胞 C 4 R D 5 A和

血小板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

血小板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

血小板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血小板是血液中的第二大有形成分,除了在血管损伤后的凝血和止血中起关键作用外,它们还含有大量生物活性分子,并表达多种不同的受体。

这些受体在炎症、癌症进展和转移中发挥作用。

关于血小板在癌症转移中的作用,以及与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已经有了很多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不同的受体,如P-选择素或αIIbβIII整合素、P2Y12血小板激活受体、蛋白酶激活受体-1(PAR-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和趋化因子等。

最近的研究发现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血小板在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促进作用提供了重要线索。

1、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是一种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

肿瘤细胞通过释放可溶性介质,如ADP、TXA2和HMGB1,或表达特定受体如CD97和组织因子(TF),来激活血小板。

这种活化促使血小板释放溶血磷脂酸(LPA)和凝血酶,进而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性、血管通透性和转移能力。

此外,凝血酶还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血管生成、细胞增殖和转移级联反应,进一步支持肿瘤生长和转移。

除了上述机制外,还存在其他多种诱导血小板活化的机制,包括癌粘蛋白的作用、von Willebrand因子的异常激活以及肿瘤细胞产生的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血小板的影响等。

这些相互作用促使肿瘤细胞在血液循环中得到保护,并增加其转移能力。

2、血小板保护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血小板对肿瘤细胞的保护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血小板分泌过多的血小板衍生因子,如干扰素-γ(IFN-γ)或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诱导C型凝集素样NKG2D受体的下调,从而降低N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其次,血小板通过直接接触将MHC I类分子传递给肿瘤细胞膜,减轻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反应性和细胞毒性;第三,肿瘤细胞通过激活血小板中的TNF相关配体(GITRL),并通过与NK细胞上的GITR相互作用,降低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最后,血小板通过与肿瘤细胞表面的粘蛋白结合,通过血小板表面的GPIb-IX-V、GPIIb-IIIa与肿瘤细胞表面的整合素αVβ3或P-Selectin的介导,建立部分物理屏障,从而保护肿瘤细胞免受NK细胞的杀伤。

医学免疫学(一)_真题-无答案

医学免疫学(一)_真题-无答案

医学免疫学(一)(总分82,考试时间90分钟)一、A1型题每一道考试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HLA复合体基因不编码A.HLA-ⅠI-类分子的重链(α链)B.HLA-I类分子的轻链(β2m)C.HLA-Ⅱ类分子的α链D.HLA-Ⅱ类分子的β链E.B因子2. 具有调理吞噬作用的补体裂解产物是A.C2bB.C3bC.C5bD.C2aE.C4a3. 免疫是指机体A.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B.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功能C.抗感染的过程D.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的功能E.清除突变细胞的功能4. 可抑制Th2细胞生长的细胞因子是A.IL-2B.IFN-γC.TGF-βD.IL-5E.IL-105. 不属于免疫缺陷病一般临床特征的是A.易患感染B.易发生肿瘤C.多系统受累且症状多样D.继发性多为基因缺陷E.原发性多为基因缺陷6. NK细胞杀靶细胞机制不包括A.ADCC作用B.杀伤作用可依赖抗体C.杀伤作用依赖补体D.非特异性杀伤E.IL-2可增强其杀伤活性7.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疾病是A.系统性红斑狼疮B.类风湿性关节炎C.多发性硬化症D.胶原病E.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8. 补体固有成分中,分子量最大的是A.C3B.C5C.C1D.C4E.C99. T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不包括A.产生细胞因子B.直接杀伤靶细胞C.参与对病毒的免疫应答D.诱导抗体的类别转换E.介导ADCC效应10. 活化T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是A.CTLA-4 B.CD40LC.CD28D.IL-2RE.MHCⅡ类分子11. HLAI类分子基因位于A.第6号染色体B.第15号染色体C.第17号染色体D.第15号和17号染色体E.第6号和15号染色体12. 激活初始T细胞能力最强的抗原呈递细胞是A.巨噬细胞B.树突状细胞C.B细胞D.兼职APCE.上皮细胞13. 中枢耐受形成的机制是A.克隆清除B.Ts细胞活化C.免疫忽视D.克隆无能E.耐受分离14. 关于超敏反应正确的叙述是A.多数是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引起B.必须是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引起C.组织损伤与功能紊乱并存D.均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E.均由抗体介导15. 补体经典途径活化的激活物质是A.抗原抗体复合物B.细菌脂多糖C.肽聚糖D.酵母多糖E.凝聚的IgA、IgE等16. 与继发性免疫缺陷发病无关的因素是A.营养不良B.腺苷脱氨酸(ADA)基因缺陷C.肿瘤D.感染E.使用免疫抑制剂17. 介导Ⅳ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细胞是A.T细胞B.B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肥大细胞E.中性粒细胞18. 人类多能造血干细胞重要标志是A.CD2B.CD3C.CD4D.CD34E.CD3819. 诱导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的细胞因子是A.IL-1 B.IL-2C.IL-3D.IL-4E.IL-520. Ig的遗传标记位于A.VH、VLB.CH1、CLC.CH2D.VL、CLE.CH321. B细胞的抗原受体是A.SmIgB.TCRC.Fc受体D.C3b受体E.PWM受体22. IgM的补体结合点位于A.VHB.CH1C.CH2D.CH3E.CH423. 肿瘤特异性主动免疫治疗可采用A.卡介苗B.瘤苗C.免疫毒素D.LAK细胞E.酵母多糖24. HLA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位于A.α1和β1结构域之间B.α1和α2结构域之间C.β1和β2结构域之间D.α1结构域和β2m之间E.α2结构域和β2m之间25. 有关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说法,哪种是正确的A.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二者具有相同的含义B.免疫球蛋白均为抗体,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C.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不同,二者也不相关D.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而免疫球蛋白并不一定都是抗体E.抗体和免疫球蛋白只存在于血液和体液中,二者均具有免疫功能26. 关于Ig的描述,正确的是A.具有抗原性B.IgD构成的免疫复合物可通过Clq激活补体C.IgM中含分泌片D.Ig有K和λ两类重链E.可被胃蛋白酶水解成Fab和Fc段27. 关于抗体产生的规律正确的是A.初次应答:抗体产生快B.初次应答:抗体含量高C.再次应答:抗体以IgG为主D.再次应答:抗体以IgM为主E.初次应答:抗体维持时间长28. TD抗原A.只能引起体液免疫B.只能引起细胞免疫C.只能诱导产生IgG类抗体D.只能诱导产生IgM类抗体E.可诱导产生免疫记忆29. HLAⅡ类分子的免疫球蛋白样区是指A.α1功能区B.β1功能区C.α1和β1功能区D.α2和β2功能区E.β2功能区30. 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不包括A.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B.激活补体C.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D.介导ADCCE.调理吞噬31. 细胞因子的特性不包括A.多数为低分子量的糖蛋白B.作用受MHC限制C.一种细胞可产生多种细胞因子D.通常以旁分泌或自分泌方式发挥作用E.作用具有高效性32. 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无关的原因是A.隐蔽抗原释放B.自身抗原发生改变C.交叉抗原或分子模拟D.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E.多克隆T细胞活化33. 下列关于细胞因子作用特点哪点错误A.无特异性,不受MHC限制B.通过受体发挥作用C.作用的高效性、多效性D.作用的重叠性、网络性E.有特异性,受MHC限制34. MHCI类分子A.存在于红细胞的表面B.只存在于淋巴细胞表面C.存在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D.只存在于白细胞表面E.只存在于上皮细胞表面35. 关于HLA-Ⅱ类抗原分子,正确的是A.由α链和β2m链组成B.呈递外源性抗原C.分布在所有有核细胞的表面D.由HLAA、B、C等基因编码E.可与CD8分子结合36. 关于人工制备的单克隆抗体哪点错误A.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B.由B淋巴细胞杂交瘤产生C.分子结构单一D.能识别多种表位E.重链、轻链均相同37. Ig分类的依据是A.VL抗原特异性B.CL抗原特异性C.VH抗原特异性D.CH抗原特异性E.VH及CH抗原特异性38. 关于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哪点错误A.溶菌、溶细胞B.调理吞噬C.免疫粘附D.炎症介质E.特异识别和结合抗原39. 有关移植物抗宿主反应错误的是A.是移植物中免疫细胞对宿主成分发生免疫应答B.是骨髓移植的主要障碍C.是受者对移植物产生的排斥反应D.是移植排斥的一种类型E.由此引起的疾病称移植物抗宿主疾病40. 诱导T细胞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是A.低剂量的TI抗原B.高剂量和低剂量的TD抗原C.高剂量的TI抗原D.低剂量的TI抗原和高剂量的TD抗原E.高剂量的TI抗原和低剂量的TD抗原41. 半抗原A.与蛋白质载体结合后才能与相应抗体结合B.具有免疫原性无抗原性C.具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D.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E.无免疫原性和抗原性42. 与抗原抗体结合无关的因素是A.抗原抗体结构的互补性B.反应温度C.反应体系的酸碱度D.反应体系的离子强度E.抗原分子量的大小43. 不属于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是A.慢性甲状腺炎B.恶性贫血C.重症肌无力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E.类风湿性关节炎44. 编码HLA-Ⅱ类抗原的基因位于A.HLAA区B.HLAB区C.HLAC区D.HLAD区E.HLAD区与HLAB区45. 具有PHA受体的细胞是A.Mφ细胞B.T细胞C.B细胞D.浆细胞E.NK细胞46. 关于IL-2的生物学效应,错误的是A.以自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发挥作用B.促进T细胞和B细胞的增殖分化C.增强NK细胞、单核细胞的杀伤活性D.抑制THl细胞分泌IFN-γE.诱导LAK细胞生成47. 参与Ⅱ型超敏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是A.IgM/IgDB.IgM/IgGC.IgA/IgED.IgM/IgAE.IgE/IgD48. 巨噬细胞产生的主要细胞因子是A.IL-1B.IL-2C.IL-4D.IL-5E.IL-1049.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疗错误的是A.补充免疫球蛋白IgGB.骨髓移植治疗SCIDC.补充免疫球蛋白IgAD.性联低丙球血症补充单一免疫球蛋白即有效E.转基因治疗50. 与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无关的成分是A.CD4+Th1细胞B.噬细胞C.补体D.NK细胞E.IgG、IgM51. 巨噬细胞功能不包括A.非特异性吞噬B.呈递抗原C.特异性识别抗原D.识别IL-1E.产生调节52. 在同种异型抗原间接识别过程中,受者T细胞识别的抗原是A.供者APC上的MHC B.受者APC上的MHCC.供者移植物上的MHC分子D.受者APC提呈的来源于供者MHC的抗原肽E.供者APC提呈的来源于供者MHC的抗原肽53. 具有过敏毒素作用的补体成分A.C3bB.C4bC.C3aD.C2bE.C1q54. 诱导免疫耐受形成的最佳时期是A.成年期B.幼年期C.老年期D.胚胎期E.青年期55. 关于免疫应答的叙述,错误的是A.需经抗原诱导产生B.分为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C.其结局总是对机体是有益的D.有多种细胞及分子参与E.在外周免疫器官中发生56. 关于细胞免疫下列哪点论述错误A.T细胞介导B.细胞因子参与C.MHC分子参与D.不需抗原递呈细胞参与E.可特异性杀伤靶细胞57. 属于肿瘤特异性抗原的是A.甲胎蛋白B.癌胚抗原C.胚性硫糖蛋白D.异型胎儿蛋白E.甲基胆葸诱发的肉瘤抗原58. 关于Ⅳ型超敏反应机制的叙述错误的是A.致敏T细胞介导B.巨噬细胞浸润C.细胞变性坏死D.IgG抗体参与E.淋巴细胞浸润59. 在外周免疫器官中T细胞定居在A.淋巴结深皮质区B.淋巴结浅皮质区C.脾脏的红髓D.淋巴结的髓索E.淋巴结的髓窦60. 细胞间相互作用不受MHC限制的是A.CTL与肿瘤细胞B.CTL与病毒感染细胞C.Th与B细胞D.巨噬细胞与ThE.NK细胞与肿瘤细胞61. 为B细胞活化提供第二信号的是A.B7分子与CD28分子间相互作用B.CD4分子与MHCⅡ类分子间相互作用C.CD40L与CD40分子间相互作用D.IL-2与IL-2R间相互作用E.BCR-Igα/Igβ复合物与抗原间相互作用62. 免疫学中非己物质不包括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改变的自身物质D.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E.胚胎期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63. 产生IFN-γ的细胞主要是A.成纤维细胞B.活化T细胞C.活化B细胞D.巨噬细胞E.肥大细胞64. 首次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制剂是A.破伤风抗毒素B.破伤风类毒素C.肉毒类毒素D.白喉类毒素E.白喉抗毒素65. NK细胞表面的杀伤细胞抑制受体可识别A.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B.肿瘤细胞表面的糖类配体C.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Ⅱ类分子D.自身组织细胞表面的MHCⅠ分子E.表达于感染细胞表面的病毒抗原66. B细胞识别的抗原表位是A.构象决定基B.顺序决定基C.APC加工提呈的抗原肽D.构象决定基与顺序决定基E.由12~17个氨基酸组成的抗原肽67. 慢性肉芽肿病的发生原因是A.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B.吞噬细胞功能缺陷C.细胞发育和/或功能异常D.补体某些组分缺陷E.细胞混合缺陷68. 既能激活补体又能与SPA结合的是A.IgG B.IgMC.IgAD.IgEE.IgD69. 肿瘤免疫逃逸机制不包括A.协同刺激分子表达低下B.MHCⅠ类分子表达低下C.表面抗原缺失D.MHCⅡ类分子表达低下E.宿主免疫功能低下70.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包括A.经典途径、旁路途径B.经典途径、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C.旁路途径、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D.经典途径、旁路途径、LPS(脂多糖)E.经典途径、旁路途径、MBL(甘露糖结合凝集素)71. 只有T细胞才具有的表面标记为A.识别抗原受体B.C3受体C.细胞因子受体D.CD3分子E.有丝分裂原受体72. 产生IL-2的细胞主要是A.巨噬细胞B.浆细胞C.CD4+T细胞D.B细胞E.嗜酸性粒细胞73. 免疫耐受是指A.对所有抗原不应答B.对外来抗原不应答C.对自身抗原不应答D.接触某抗原后的特异性不应答E.先天性免疫缺陷74. 关于免疫耐受的叙述,错误的是A.免疫耐受是抗原特异性的B.免疫耐受可在新生动物中诱导形成C.协同刺激因子可促进免疫耐受形成D.免疫抑制措施可促进免疫耐受形成E.免疫耐受也是一种免疫应答75. 新生期摘除胸腺的小鼠A.体液免疫功能正常B.细胞免疫功能正常C.体液免疫功能正常,细胞免疫功能受损D.细胞免疫功能正常,体液免疫功能受损E.体液与细胞免疫功能均受损76. 自身免疫性疾病不具备的特征是A.可测到高效价自身抗体B.可测到针对自身成分的致敏淋巴细胞C.先天B细胞缺陷D.反复发作和慢性迁延E.有遗传倾向77. 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是A.CD4+Thl细胞B.CD4+Th2细胞C.αβT细胞D.γδT细胞E.CD8+Tc细胞78. 容易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注射途径为A.静脉>皮下、肌肉>腹腔B.腹腔>皮下、肌肉>静脉C.腹腔>静脉>皮下、肌肉D.静脉>腹腔>皮下、肌肉E.皮下、肌肉>腹腔>静脉79. 不参与Ⅲ型超敏反应的物质是A.IgG、ISMB.补体C.IgED.中性粒细胞E.抗原抗体复合物80. 关于免疫细胞和膜分子,错误的组合是A.辅助性T细胞-CD4抗原阳性B.单核吞噬-MHC-Ⅱ类抗原阳性C.细胞毒性T细胞-CD8抗原阳性D.NK细胞-CD4抗原阳性E.人红细胞-MHC-I类抗原阴性81. Th2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是A.IL-4B.IL-2C.IFN-γD.TNF-βE.IL-182. 在Ⅰ型超敏反应中具有重要负反馈调节作用的细胞是A.嗜中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单核吞噬细胞E.肥大细胞。

免疫名词解释与问答

免疫名词解释与问答

二名词解释1 免疫学2 现代免疫学三问答题1 试述现代免疫学的含义及其背景。

2 试述克隆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在免疫学发展中的意义。

二、名词解释1.immunity 免疫2.innate immune response 固有性免疫应答3.adaptive immune response 适应性免疫应答4.immune cell recirculation 免疫细胞再循环三、问答题1. 试述免疫系统防卫和致病的双重功能的理论基础。

2. 简述免疫的功能。

二名词解释:1 抗原2 免疫原性3 抗原性4 完全抗原5 半抗原6 载体7 载体效应8 抗原决定基9 构象决定基10 顺序决定基11 功能性抗原决定基12 隐蔽性抗原决定基13 抗原结合价14 T细胞表位15 B细胞表位16 分子构象17 分子构象易接近性18 TD-Ag19 TI-Ag20 异种抗原21 同种异型抗原22 自身抗原23 异嗜性抗原24 独特型抗原25 独特型26 超抗原27 佐剂三问答题:1 谈谈抗原。

2 叙述抗原两个特性。

3 谈谈抗原免疫原性本质。

4 谈谈抗原特异性。

5 叙述抗原决定基。

6 比较构象决定基与顺序决定基。

7 叙述T B细胞表位。

8 何为半抗原-载体效应。

9 谈谈抗原的理化性质。

10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因素是什么?11谈谈异嗜性抗原在医学中的作用。

12 叙述独特型抗原。

13 叙述超抗原。

14 叙述佐剂。

15 叙述佐剂种类。

16 叙述佐剂增强免疫应答机制。

二、名词解释1.Antibody, Ab 抗体2.immunoglobulin, Ig 免疫球蛋白3.heavy chain and light chain 重链和轻链4.variable region, V区5.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超变区6.complementarity determining region, CDR 互补决定区7.Ig domain Ig 功能区8.Fab and Fc9.Opsonization 调理作用10.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 ADCC 11.Monoclonal antibody, mAb三、问答题1.简述Ig的基本结构。

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的配-受体结合及信号传导

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的配-受体结合及信号传导

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的配-受体结合及信号传导①赵雪颖张立媛王育文(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哈尔滨150081)中图分类号R392.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484X(2021)22-2730-04[摘要]血小板在凝、止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参与炎症性疾病发生发展。

中性粒细胞在免疫防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可通过配-受体如P-选择素与PSGL-1、CD40L与CD40及Mac-1、PAC-1与Mac-1、HMGB1与TLR2/4或RAGE直接结合相互作用,经过细胞内信号传导,引起中性粒细胞活化、黏附及迁移,刺激中性粒细胞胞外捕网形成与释放,有助于中性粒细胞捕获、消灭病原体,促血栓形成。

[关键词]血小板;中性粒细胞;配-受体;信号传导Binding of platelets to neutrophils involve in ligand-receptor and signal transductionZHAO Xue-Ying,ZHANG Li-Yuan,WANG Yu-Wen.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Harbin150081,China[Abstract]Platelets not only played a role in process of anticoagulation,but also participated in development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Neutrophils played pivotal role in process of immune defense.Platelets and neutrophils interacted directly through binding of ligand-receptor,such as P-Selectin and PSGL-1,CD40L and CD40or Mac-1,PAC-1and Mac-1,HMGB1and TLR2/4or RAGE,through intracellular signals transduction,causing activation,adhesion and migration of neutrophils and stimulating formation and re‐lease of neutrophils extracellular traps,which helped neutrophils to capture and eliminate pathogens and promote thrombosis.[Key words]Platelet;Neutrophil;Ligand-receptor;Signal transduction1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配/受体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IL-11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IL-11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

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IL-11治疗的临床效果探讨1. 引言1.1 背景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其特征是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出血倾向。

虽然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常规治疗如皮质类固醇和免疫抑制剂获得缓解,但约30%的患者会经历慢性和难治性的病程。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已被证实对难治性ITP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一些患者可能对利妥昔单抗治疗无效或产生耐药性。

IL-11是一种促血小板生成的细胞因子,与利妥昔单抗具有协同作用。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IL-11治疗可能对难治性ITP患者产生更好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IL-11治疗在难治性ITP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为改善这一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为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难治性ITP的选择,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1.2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应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IL-11治疗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对患者血小板减少的缓解情况,以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利妥昔单抗和IL-11作为免疫调节剂在治疗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具体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探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联合IL-11治疗在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和临床效果,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1.3 研究意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液病,其特征是血小板数量减少,易出现皮下和黏膜出血症状。

在部分患者中,传统治疗方法无法有效控制症状,导致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展。

针对这部分患者,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2024年硕士研究生笔试《西医综合》备考题库(含答案)

2024年硕士研究生笔试《西医综合》备考题库(含答案)

2024年硕士研究生笔试《西医综合》备考题库(含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45题)1.女性,35岁。

反复皮肤紫癜1年。

半月来月经量较前明显增多。

查体:四肢可见出血点、紫,心肺检查未见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血常规:Hb100g/L,WBC 7.6×109/L,血小板24×109/L。

骨髓检查在2cm×1.5cm 片膜上见巨核细胞45个,未见产板型巨核细胞。

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B.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过敏性紫癜D.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泛素化所涉及反应是什么?()。

A.多肽链的合成B.蛋白质亚基的聚合C.消化道蛋白质的分解D.体内蛋白质的降解3.真核生物转录生成单顺反子mRNA的含义是()。

A.一个DNA转录生成一个mRNAB.一个mRNA编码一条多肽链C.一个mRNA逆转录生成一个cDNAD.不同细胞合成同一条多肽链4.超急性排斥反应A.广泛小血管炎伴血栓形成B.血管内膜纤维化C.急性间质炎D.急性血管炎5.Virchow淋巴结穿刺活检标本中发现癌细胞,最有可能的原发灶是()。

A.大肠B.胃C.肝D.肾6.下列符合“转染”含义的技术操作是()。

A.利用电穿孔技术将外源DNA转入大肠埃希菌B.利用质粒将外源DNA转入动物细胞C.利用病毒载体将外源DNA转入大肠埃希菌D.利用转基因技术克隆动物7.单腿站立试验(Trendelenburg test)是用来检查A.半月板损伤B.先天性髋脱位C.脊柱侧凸D.脊柱结核,腰大肌寒性脓肿8.急性重症肝炎中残留有少量肝细胞,其主要部位在()。

A.中央静脉周围B.肝小叶周边C.全小叶随机分布D.残留网状支架旁9.有关肿瘤免疫的描述,错误的是A.体液免疫起主要作用B.癌组织内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是预后较好的指标C.恶性肿瘤可以破坏宿主的免疫功能D.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恶性肿瘤10.原核DNA生物合成中引物酶的性质是()。

巨和粒应用病例分享

巨和粒应用病例分享
同时,巨和粒还能够减少血小板的过 度破坏,从而减轻血小板减少症状, 提高患者的止血能力和减少出血风险 。
巨和粒使用方法
使用前,患者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 循医生指导,确保无过敏反应。
注射时,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 腹部、大腿等脂肪丰富区域,并按照 医生建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注射。
注射前,应确保注射器、药液无菌、 无异物,以免引起感染或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
告知患者用药期间注意事项, 如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等

巨和粒在病例中的效果观察
症状改善情况
生化指标变化
副作用发生情况
观察患者使用巨和粒后, 病情症状是否得到改善。
检测患者使用巨和粒后, 相关生化指标是否恢复
正常。
观察患者使用巨和粒后 是否出现不良反应或副
作用。
疗效持续时间
了解患者使用巨和粒后 疗效的持续时间,以及
04 病例治疗效果分析
病例治疗前后对比
患者治疗前
病情严重,血小板计数极低,存 在出血风险。
患者治疗后
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出血症状 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
病例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控制情况、病 情稳定性等。
评估结果
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血小板计数恢复 正常范围,出血症状得到完全控制, 病情稳定。
巨和粒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前景
再生医学
巨和粒具有促进细胞生长 和分化的作用,为组织工 程和再生医学提供了新的 思路和方法。
疫苗佐剂
巨和粒作为免疫调节剂, 可用于增强疫苗的免疫效 果,提高疫苗的保护力。
预防保健
巨和粒可用于提高人体的 免疫力,预防感染性疾病 的发生,具有广阔的预防 保健市场前景。
巨和粒的未来研究方向

免疫调节分子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免疫调节分子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免疫调节分子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免疫调节分子(Immunomodulatory molecules)是指一类具有调节免疫系统反应的生物分子。

这些分子可以调节细胞表面受体,改变信号传递途径,改变免疫细胞功能等,从而对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进行调节。

最新研究表明,免疫调节分子在疾病治疗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梳理免疫调节分子的类型和主要功能,并介绍其在防治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一、免疫调节分子的类型和主要功能1.趋化因子趋化因子(chemokines)是一类能够引导免疫细胞向特定部位流动的蛋白质。

通过与特异性受体结合,趋化因子能够介导免疫细胞的定向运动,从而对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进行调控。

2.细胞因子细胞因子(cytokines)是一类能够调节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和活化的蛋白质。

细胞因子能够与特异性受体结合,改变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从而对免疫细胞的功能进行调节。

3.抗体抗体(antibodies)是一类能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不仅可以通过结合抗原来唤醒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还可以通过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来改变免疫细胞的功能。

4.信号分子信号分子(signaling molecules)是一类能够改变细胞内信号传递途径的生物分子。

信号分子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激活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引起细胞的生理变化。

二、免疫调节分子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1.肿瘤治疗肿瘤是一类免疫避免性疾病,免疫调节分子在肿瘤治疗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一些免疫调节分子如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能够增强免疫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浸润和活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

而抗体则可以通过识别和结合肿瘤组织中的特异性抗原来唤醒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

此外,信号分子也能够通过改变免疫细胞内部的信号传递途径来调节免疫应答。

2.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异常免疫应答而导致的一类疾病。

目前采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分析

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分析

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3-16T02:08:51.127Z 来源:《医药前沿》2020年31期作者:李秋杏[导读] 分析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山西省晋城市人民医院血液科山西晋城 048000)【摘要】目的:分析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11月收治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

对照组采用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血小板生成素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PLT水平及T、B淋巴细胞水平。

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 <0.05);对照组CD4+和CD4+/CD8+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治疗7天、14天后PLT水平低于观察组,治疗后CD8+和CD19+/CD20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CD4+、CD4+/CD8+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的效果良好,可提高血小板计数,调节T、B淋巴细胞水平,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地塞米松;血小板生成素;安全性【中图分类号】R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20)31-0142-02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在所有出血性疾病中约占33.33%。

该疾病的发生与自身血小板抗原的免疫失耐受有关,患者常伴有皮肤黏膜出血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颅内出血、内脏出血等,危及生命[1]。

基于此,本文将分析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效果及安全性,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1月我院接收的86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

B细胞刺激因子及其特异性受体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B细胞刺激因子及其特异性受体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B细胞刺激因子及其特异性受体在ITP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李林;胡军;谭潇【摘要】B细胞刺激因子(BAFF)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随着人们对BAFF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不仅对B细胞的存活起着关键的作用,还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相关免疫机制中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过程,近年来发现BAFF及其特异性受体在ITP患者血清中表达上调,尽管目前ITP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完整的研究与阐述,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BAFF及其特异性受体(BAFF-R)可能在ITP的发生及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重庆医学》【年(卷),期】2018(047)027【总页数】3页(P3565-3567)【关键词】紫癜,过敏性;B细胞刺激因子;自身免疫性疾病【作者】李林;胡军;谭潇【作者单位】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峡大学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峡大学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三峡大学肝胆胰脾外科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0;三峡大学医学院肿瘤微环境与免疫治疗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宜昌44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2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由自身反应性B细胞产生的抗血小板自身抗体与血小板表面相关的特异性抗原相结合,导致血小板在网状内皮系统中过度破坏而引起血小板大量减少的一种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得到较普遍认可的机制包括:血小板生成不足、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及体液和细胞免疫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异常等。

B细胞刺激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是肿瘤坏死因子超家族中的一员,随着人们对BAFF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在免疫机制中除具有促进B细胞存活的作用外,还在维持淋巴细胞生发中心反应、抗体类型的转换、T细胞的活化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及意义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D80及CD86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ITP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28细胞、CD80细胞和CD86细胞分别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患者外周血CD28细胞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0细胞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6细胞显著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ITP是否急慢性无关。

治疗前后患者的CD28、CD80及CD86的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与正常对照组PAIgA、PAIgG和PAIgM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80、CD86表达与PAIgG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CD80及CD86表达均异常,可能与其发病相关。

标签: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D28;CD80;CD86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一类以血小板数量减少为主要特点的出血性疾病,其表现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象见骨髓巨核细胞数目增多,一般脾脏无明显肿大[1]。

目前的研究表明,该类疾病患者存在免疫反应异常,导致其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PAIg),引起血小板被巨噬细胞破坏增加。

而有研究显示,T、B淋巴细胞的免疫异常与ITP的发病密切相关,包括其活化、增殖、凋亡异常等方面,而在这一过程中协同刺激分子(CD28、CD80、CD86)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2-3]。

为了探讨ITP发病的免疫相关机制,笔者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28、CD80、CD86的表达,并检测ITP患者血小板抗体(PAIgA、PAIgG和PAIgM)水平,分析其与协同刺激分子表达改变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4年6月间本院门诊及住院的ITP患者30例,诊断均符合第3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1]。

选择30例近期无感染、肝炎、结核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ITP组年龄18~75岁,中位年龄46岁,其中男16例,女14例,急性18例,慢性18例,采集标本时血小板数为(2~45)×109/L,未行脾切除治疗。

正常对照组年龄18~70岁,中位年龄42岁,其中男15例,女15例,采集标本时血小板为正常,所有研究对象采血时均未接受血小板输注。

1.2 材料及试剂FACSCalibur型流式细胞仪为BD公司产品。

单克隆抗体CD4-APC,CD28-PE,CD80-FITC,CD86-PE,CD19-APC及其阴性对照均购于美国BD Pharmingen公司。

1.3 方法1.3.1 CD28、CD80、CD86的检测(1)标本采集:采集受检者空腹静脉血2 mL,EDTA-K2抗凝。

(2)单克隆抗体标记:分别取100 μL抗凝血放入3支验管和1支对照管,实验管分别加20 mL CD28-PE、CD80-PE、CD86-PE,对照管加20 mL鼠抗人IgG1-PE,室温避光孵育30 min,加入细胞裂解液2 mL混匀,静置8 min,300 g离心5 min。

(3)弃上清,加入PBS缓冲液,混匀200 g离心5 min。

(4)弃上清,每管加入250 mL鞘液,重悬细胞,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5)协同刺激分子的检测:用前向角散射和侧向角散射散点图区分细胞群体,用门圈出分析的淋巴细胞群体。

每份标本检测20 000个细胞。

计算CD28、CD80及CD86阳性细胞比例。

1.3.2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检测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PAIg,抽取受检者静脉血4 mL,EADT-Na2抗凝,分离血小板,按ELISA法试剂盒操作说明书进行PAIg检测。

1.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3 讨论有研究显示,在ITP患者体内可检测到血小板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能够与血小板的表面抗原结合,与巨噬细胞Fc受体相互作用,进而导致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清除,引起血小板的减少[4]。

目前已有试验证实,T淋巴细胞在ITP患者体内的异常活化,导致了自身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从而引起ITP发病[5]。

在T细胞的活化过程中,需要两个信号进行刺激,一个是来自抗原递呈细胞(APC)表面的MHC-Ag复合体,其通过T细胞上的TCR/CD3传递给T细胞的初始激活信号。

另一个则是协同刺激信号,该类协同刺激因子是由APC和T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相互作用所提供的。

目前研究所发现的最重要的协同刺激因子是CD80、CD86与CD28,CD80、CD86作为受体,广泛存在于抗原递呈细胞(APC)上,如B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而CD28则是T淋巴细胞上的相应配体[6]。

CD28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其定位于染色体2q33区[7-8]。

它主要表达于T细胞和浆细胞表面。

通过CD28/B7分子对T细胞的协同刺激作用可增强IL-2基因转录,促进IL-2合成[9]。

另外,CD28分子所启动的胞内信号还可促进Bcl-XL表达从而保护T细胞免于凋亡[10]。

赵艳霞等[11]发现,ITP 患者外周血CD4+CD28+细胞表达下调,从而使T细胞易被诱导凋亡因素激活而凋亡。

根据McMillan R等[12]的研究报道,ITP发病时B细胞能够产生抗血小板自身抗体,该抗体的产生受Th细胞及他们产生的细胞因子所控制,因此,在ITP 的发病过程中存在Th1/Th2的平衡紊乱以及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从而使B细胞出现活化异常进而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最终导致ITP的发病。

有文献[13]报道ITP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Th1/Th2失衡,而B细胞表面的CD80、CD86表达率明显上升,从而提示两者在ITP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笔者的研究结果显示,ITP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28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ITP患者T细胞活化存在异常,但这与潘建玲等[14]的报道并不一致。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TP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CD80的表达率均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与试验例数偏少有关,CD86的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文献[15]报道也是相一致的,这表明CD28:CD80和CD28:CD86协同刺激通路可能参与ITP的发病。

通过对CD80、CD86表达率与PAIgG的相关性分析证明了由于ITP患者的B细胞活化异常,导致过多的血小板自身抗体产生,其可游离于血液中,也能够与血小板结合,因此与血小板结合的PAIg的检测阳性率较高。

此外,笔者还将治疗前后ITP患者的协同刺激分子表达率加以比较,虽然经过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治疗,患者的血小板数量可以上升至正常,但治疗前后的CD28、CD80及CD86的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通过随访笔者发现很多患者会出现病情反复,这是否提示目前的治疗方法,如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清除部分血小板抗体,不能从本质上阻断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否会有相应的单克隆抗体药物产生,能够通过CD28、CD80与CD86的协同刺激途径,抑制B淋巴细胞的活化,减少血小板自身抗体的产生,达到治疗ITP 的作用,这也已然成为ITP治疗研究的新方向。

参考文献[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诊疗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5.[2]常涛涛,郝国平.原发性ITP患儿外周血血小板相关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9):1-2.[3]章圣辉,毕来喜,韩义香,等.CD28/CTLA-4:B7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的表达和意义[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0,23(2):77-79.[4] McMillan R.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immune (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Seminars in hematology,2000,37(1):5-9.[5] Beardsley D S.Pathophysiology of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Blood Rev,2002,16(1):13-14.[6]马肖容,陈银霞,张王刚,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与血小板抗体关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9,17(2):483-486.[7] Janeway C A Jr,Bottomly K.Signals and signs for lymphocyte responses[J].Cell,1994,76(2):275-285.[8] June C H,Bluestone J A.The B7 and CD28 receptor families[J].ImmunolToday,1994,15(7):321-331.[9] Sanchez Lockhart M,Mill E R J.Engagement of CD28 outside of the immunological synapse result sinup-egulation of IL22 mRNA stability but not IL-transcription[J].Immunol,2006,176(8):4778-4784.[10]马进才.急性冠脉综合征双重抗血小板联用质子泵抑制剂150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32-33.[11]杨继红.小红细胞对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计数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70-71.[12]McMillan R.Autoantibodies and autoantigens in chron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curpura[J].Sem in Hematol,2000,37(3):239-248.[13]雷树勇,陆爱权,陈海云,等.急性ITP患儿外周血CD4+CD25+ Tr细胞及其与IL-18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41-43.[14]潘建玲,关秀茹,马学华,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协同刺激分子的表达[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8(20):16-19.[15]滕平,袁红,高娟,等.单采血小板采集提速后对血小板质量和献血反应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44-1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