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传》知识归纳 《吕氏春秋》(教师版).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2 吕氏春秋察传

古代汉语2 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一、书名及作者《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因为书中有“八览”,又名《吕览》。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二、主要内容《吕氏春秋》篇目1.《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孟春、仲春、季春)、《夏纪》(孟夏、仲夏、季夏)、《秋纪》(孟秋、仲秋、季春)《冬纪》(孟冬、仲冬、季冬)。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2.八览,现在63篇,与原书相比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3.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三、寓言故事《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

《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

視:近看,引申出“視察”義。 望:遠看,引申出“盼望”義。 觀:有目的地看,引申出“欣賞”義。 見:“視”“望”的結果。 睹:“見”的同義詞(但少用)。 看:探望、訪問。
教材第一冊220頁
玃:大母猴。 注意:母猴的性別。“沐猴而冠”。
大過 過,犯錯誤。“大過”,犯大錯誤。 課本注釋為“用如動詞”之說,不可取。 注意翻譯時句法成分的轉換。
沈尹茎:与他篇的“沈尹筮”“沈尹蒸”“沈尹巫”等实为一人。
《呂氏春秋·不苟》
沈尹莖遊於郢五年,荊王欲以為令尹,沈尹莖 辭曰:“期思之鄙人有孫叔敖者,聖人也。王必用 之,臣不若也。”荊王於是使人以王輿迎叔敖,以 為令尹,十二年而莊王霸。此沈尹莖之力也。功無 大乎進賢。
《呂氏春秋·不苟》
(文)種止句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 利,請間行言之。”於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間獻 吳太宰嚭。嚭受,乃見大夫種于吳王。種頓首言曰: “原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 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 當也。”
復習:“議”“論”之別
“議”著重在得失,所以“議”的結果往往是作出決 定;“論”著重在是非,所以“論”的結果往往是作出判 斷。“議”往往是許多人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地交換意 見;“論”不一定要有許多人在一起。作為名詞用時, “議”和“論”更有分別:“議”是建議,而“論”是評 論或議論。
來源:課本1066頁:[辨]議,論。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 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 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 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 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管仲之謀也。
《史記·管晏列傳》

高考语文察传知识点复习.

高考语文察传知识点复习.

察传知识点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基本观点;章法结构;论证方法;文化知识积累,如杂家等;背诵)一、词类活用: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

3、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二、一词多义:人之与狗则远矣。

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使动用法,使⋯正,使⋯和。

使动用法,使⋯安定。

之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天地之精。

子夏之晋。

数传而白为黑。

而闻而审。

代词,闻言。

助词,的。

动词,到。

连词,表顺承。

连词,相当于“如果”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连词,表并列。

辞多类非而是。

连词,表转折。

三、古今异义:1、有读史记者。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

2、晋师三豕涉河。

古义:黄河。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②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③非也,是已亥也。

④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2、倒装句:(1)状语后置: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非得一人于井中。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4、省略句:常(派)一人居(于)外。

故国霸(于)诸侯。

以(之)为所闻,则得之矣。

考试题型一、语言基础1. 字音字形(目标1、2 题)2. 词语填空(课外,复习课件中的技巧)3. 成语(目标中先看选3,再看选2)4. 病句(课外,复习课件、50 题,有答案)5. 文学常识(目标和复习卷子,重点是大作家,尤其是国外的。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 实词(课下注解)7. 虚词(笔记和目标)8. 省略句和翻译(目标和课堂笔记)助词,取独。

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9. 人物性格判断、句子理解(听课内容)10. 文意理解(听课内容)文言文课内考题备考范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五蠹》《察传》《非攻》《陈情表》《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11. 默写《陈情表》《阿房宫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12. 断句(课外,复习断句课件“七找” )13. 古诗词鉴赏(注重答题技巧,关注知识点)14. 小说阅读(看试卷,做题,不然即便读懂了也不能得分。

《察传》知识讲解

《察传》知识讲解
吕不韦早年经商于阳翟,通过“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他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 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吕不韦曾带兵攻取周 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 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 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 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 自尽。
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 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3.《吕氏春秋》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司马迁《报任安书》)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前 239年前后),由秦国丞相吕不 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著作,又 名《吕览》。“总晚周诸子之精 英,荟先秦百家之眇义”,是一 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成书年代 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察传
——《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察传》
教学内容
《吕氏春秋》 背景介绍 课文翻译 课文解析 文言知识积累 艺术特色 拓展知识
《吕氏春秋》
一.主持编纂者吕不韦
1.生平简介:
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 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 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6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的价值
《吕氏春秋》保留着先秦各家各派的不同学 说,记载了不少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 及一些科学知识。
“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司马迁语)
客观地讲,《吕氏春秋》不是一部 哲学著作,但有一定的思想价值,更为 重要的是其中的资料价值。
公元前267年(秦昭王四十年),秦国悼太子死在魏国,运回国 葬在芷阳。公元前265年(昭王四十二年),他的第二个儿子安国君 被立为太子。而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 子,立她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 个排行居中的儿子名叫异人,异人的母亲叫夏姬,不受宠爱。异人 作为秦国的人质被派到赵国。因为秦赵世仇,秦国多次攻打赵国, 赵国并不礼遇异人。 作为秦王庶出的孙子,不受重视,被打发来赵 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

高二下语文选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二下语文选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

高二下语文选修二文言文知识整理《察传》一、文常1、《察传》选自《吕氏春秋》,共160篇,是战国时期吕不韦主编的杂家代表作。

二、实词解释加点词(斜体)的意思,如有活用,请写出。

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数:多次,屡次。

为:成为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过:名词作动词,犯过错。

闻而审.,则为.福矣审:审察。

为:成为凡.闻言必熟.论凡:大凡。

熟:深透。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使……正/和/通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使……安定得失之节.节:关键出溉汲...出:出门。

溉汲:打水得一人之使.使:动词,使用子夏之.晋,过.卫之:动词,到,往。

过:经过是非之经.经:界线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缘:循着,顺着。

为:动词,审察。

之:代词,这里指真实情况。

三、虚词解释加点词(斜体)的意思,人之与狗则远矣。

连词,表转折,可就、却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连词,表假设,如果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介词,从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介词,用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介词,引出动作对象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翻译)以:介词,用。

于:介词,在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乃:连词,于是。

于:介词,从。

而:连词,表顺承。

舜以为乐正以为:以……为。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难)连词,表顺承,以致若夔者一而足矣若:介词,像。

者:……的人。

而:连词,表顺承,就。

及其家穿井其:代词,他的,指丁氏。

有闻而传之者曰连词:表顺承。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介词,在。

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至于:到了。

而:连词,表顺承。

则:连词,表示顺承。

四、句式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介词结构后臵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介词结构后臵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介词结构后臵然则何以慎宾语前臵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结构后臵《侍坐》一、解释加点(红色斜体)字的意思侍坐:陪长者闲坐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连词,因为。

乎:相当于“于”,介词,比。

尔:代词,你。

以:动词,认为。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红色/斜体字难译)居:闲居。

《察传》吕氏春秋[课堂课资]

《察传》吕氏春秋[课堂课资]
察传
课资参类
1
吕不韦生平
▪ 出身:战国末年,卫国倒爷
▪ 投资:子楚质赵,奇货可居
▪ 发家:子楚即位,封侯文信
▪ 鼎盛:政立为王, “仲父”相邦
▪ 武功:攻取周土,并国立郡
▪ 文治:养客三千,主编《吕览》
▪ 式微:嫪毐叛乱,免相归还
▪ 命归:复命迁蜀,恐诛饮鸩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
课资参类
2
一、初识《吕氏春秋》
课资参类
36
传言失实的论据及其失实的情由
3.夔一足
词的多义和停顿 不同造成歧义
4.丁氏穿井得一人
省略语境 造成误会
5.三豕涉河
字形相近造成 记载失实
课资参类
37
怎么办?
谣言止于智者!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则得之矣。
课资参类
38
三、拓展思考
思考问题二:这篇文章的写 作目的是什么?
课资参类
39
此文运用到的具体论据
课资参类
15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孙叔敖、沈尹茎(即沈尹筮)相与 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 修行不闻。
课资参类
16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 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 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 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 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
——《国语》
课资参类
1.杂家是怎样的一种学派?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 合名法。”
——《汉书》
课资参类
3
一、初识《吕氏春秋》
2.《吕氏春秋》成书由来?
课资参类
4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 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 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 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 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 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号 曰《吕氏春秋》。”

察传

察传

《察传》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作品介绍《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著作,又名《吕览》。

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在内容上,《吕氏春秋》虽然驳杂,但在编选原则上有着一定的原则。

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八览,现存63篇,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的思想进行了总结性的批判。

并指出: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吕氏春秋》特别强调了中央集权的问题,有了“执一”、“抟”这样的观念。

“执一”和“抟”就是中央集权。

这是对先秦儒家思想的发展。

针对墨家的“非攻”观点,《吕氏春秋》主张兴“义兵”,“义兵至,则邻国之民,归之若流水,诛国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远,得民滋众,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它认为:一味地反对战争是没有意义,并且是不对的,正义的战争,即“攻无道而伐不义”的战争,不仅可以除暴安良,而且还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

这实际是为秦国进行统一中国的战争辩护。

从这个角度来说,《吕氏春秋》的出现是为了给秦国统一六国提供智力支持、文化保障,是一部适应秦国发展需求的著作。

《吕氏春秋》对后世影响颇大,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甚至把它与《周易》、《春秋》、《国语》、《离骚》等相提并论。

东汉高诱在给它作注时说它“大出诸子之右”。

客观地说,《吕氏春秋》不仅有一定的思想价值,但更主要的是资料价值。

(二)作品分析《察传》是《吕氏春秋·慎行论》的最后一篇,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是总论,论证传闻不可以不审察,并以“愚者之过”晓以利害。

《察传》

《察传》
2.《察传》简介:本篇选自《吕氏春秋》六论 之“慎行论”的第6篇。文章认为传闻中的事物 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查、深思和验 证,否则会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要 善于辨察传闻之言,不要轻信谣传,“辞多类 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故“是非之经,不可 不分”,“经”即界限。文中多用寓言故事作 为论据,生动有趣。
2.和吕不韦有关的成语典故:
(1)奇货可居: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居处困;不得意;吕 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 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 积累起千金的家产。
【段三】段首句: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1)熟论:仔细考察辨别 (2)其:代指传言 (3)于人:涉及到人 (4)验之以理即“以理验之”,用常情常理检验传言。
【翻译】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 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段三】例一: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kuí]一足,信乎?”孔 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 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而天下大服。
吕不韦辅佐异人当上秦王后,异人便请吕不韦做了丞 相,并封号文信侯,到河南洛阳,坐享十万户的奉养。
(2)一字千金:
【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
【解释】: 意思是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 形容文字价值极高,文辞精彩奇妙。也指书法作品的珍贵。
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作了一笔中外历史上最大的投 机生意。他不惜散尽千金,把在赵国做人质的秦国王子异人 立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为报答吕不韦的恩德, 封吕不韦为丞相。由一个商人摇身一变,成为一人之下,万 人之上的显赫人物,成了进退百官的权威,朝中的大小官员 嘴上不说,心里却很不服气。吕不韦也知道他的政治资望太 浅,人们可能在私下议论,他觉得提高声望是让人们服气的 最好办法。但怎样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时竟想不出什么好 办法来。吕不韦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召集门客进行商议。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察传》是《吕氏春秋》中的一篇文章,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就来对其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一、重点字词1、传:指传闻。

2、数:多次。

3、走:跑。

4、溉:灌溉。

5、得:得到,这里指找到。

6、察:审察,考察。

7、过:错误。

8、乐正夔:人名。

9、是:这。

二、通假字1、而:通“尔”,你。

例句: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

三、一词多义1、之(1)代词,代指传闻。

例句: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助词,的。

例句: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2、以(1)凭借。

例句: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2)用来。

例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3、于(1)对于。

例句: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2)在。

例句: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四、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那实际情况。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

例句:其实味不同。

2、所以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例句: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五、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闻之于宋君闻:使……听到2、形容词作名词愚者愚:愚蠢的人六、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夔一足,非一足也。

2、省略句(1)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者”后省略宾语“之”)(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闻”后省略宾语“之”)3、状语后置句(1)闻之于宋君正常语序:于宋君闻之(2)问之于丁氏正常语序:于丁氏问之七、重点句子翻译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整理版)察传知识点

(整理版)察传知识点

•察传知识点〔重点词句理解;文章根本观点;章法结构;论证方法;文化知识积累,如杂家等;背诵〕一、词类活用: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2、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

使动用法,使…正,使…和。

3、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使动用法,使…安定。

二、一词多义:人之与狗那么远矣。

助词,取独。

之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代词,闻言。

天地之精。

助词,的。

子夏之晋。

动词,到。

数传而白为黑。

连词,表顺承。

而闻而审。

连词,相当于“如果〞。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连词,表并列。

辞多类非而是。

连词,表转折。

三、古今异义:1、有读史记者。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

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

2、晋师三豕涉河。

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②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③非也,是已亥也。

④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2、倒装句:〔1〕状语后置: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非得一人于井中。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4、省略句:常〔派〕一人居〔于〕外。

故国霸〔于〕诸侯。

以〔之〕为所闻,那么得之矣。

考试题型一、语言根底1.字音字形〔目标1、2题〕2.词语填空〔课外,复习课件中的技巧〕3.成语〔目标中先看选3,再看选2〕4.病句〔课外,复习课件、50题,有答案〕5.文学常识〔目标和复习卷子,重点是大作家,尤其是国外的。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6.实词〔课下注解〕7.虚词〔笔记和目标〕8.省略句和翻译〔目标和课堂笔记〕9.人物性格判断、句子理解〔听课内容〕10.文意理解〔听课内容〕文言文课内考题备考范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五蠹》《察传》《非攻》《陈情表》《阿房宫赋》《滕王阁序》《兰亭集序》11.默写《陈情表》《阿房宫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庖丁解牛》《齐桓晋文之事》12.断句〔课外,复习断句课件“七找〞〕13.古诗词鉴赏〔注重答题技巧,关注知识点〕14.小说阅读〔看试卷,做题,不然即便读懂了也不能得分。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察传》这篇文言文啊,可是藏着不少有趣又重要的文言知识呢!咱们一起来瞅瞅。

先来说说实词。

像“夫传言不可以不察”中的“察”,意思是“考察,调查”。

咱就说,生活中也得这样,不能听风就是雨,得考察清楚了再信。

就好比我有次在菜市场买菜,听到有人说旁边摊位的菜特别便宜,我没去考察就信了,结果过去一看,便宜是便宜,可那菜都不新鲜啦!所以说,“察”这个字很重要,要多留个心眼。

还有“数传而白为黑”里的“数”,是“多次,屡次”的意思。

就像我们做数学题,有时候一道题得算好多遍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就是“数”次的作用。

虚词方面呢,“而”字在文中出现的频率挺高。

比如“闻而审,则为福矣”中的“而”,表示“如果,假如”。

这就像我们出门前,如果看好天气预报,带上合适的装备,那就能避免很多麻烦,是一个道理。

特殊句式也得留意。

“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这是个“……也”的判断句。

就像我们判断一个东西好不好,得有依据,这个句式就是给出依据做出判断的。

词类活用也有哦。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中的“平”,是使动用法,“使……太平”。

这就好像我们努力学习,让自己的成绩变得优秀一样,是主动去让某个情况发生变化。

通假字也不能忽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中的“使”,通“事”,指“劳动,工作”。

想象一下,本来以为得到一个劳动力,结果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是不是有点小失落?古今异义也很有趣。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中的“是非”,古义是“这不是”,今义是“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这就好比以前我们觉得好玩的东西,现在可能觉得没那么有意思了,意思发生了变化。

关于《察传》的文言知识,咱们就总结到这儿啦。

希望大家以后读文言文的时候,都能像个小侦探一样,把这些知识点一个个都“揪”出来,搞清楚弄明白,这样文言文就不再是难题啦!。

《察传》知识讲解61页文档

《察传》知识讲解61页文档
《察传》知识讲解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pdf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pdf

2、晋师三豕涉河。古义:黄河。 四、 特殊句式: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1、判断句: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②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③非也,是已亥也。
④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楚庄闻孙叔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代词,闻言。
天地之精。
助词,的。
子夏之晋。
动词,到。
审之也 得失之节也
听到的情况 的 结构助词
宋之丁氏家无井
无义 助词
而: 数传而白为黑。
连词,表顺承。
闻而审。
连词,相当于“如果” 。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连词,表顺接。
辞多类非而是。 三、古今异义:
连词,表转折。
1、有读史记者。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 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
《察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一、词类活用: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犯错误。
2、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使动用法,使…正,使…和。 使…调和
3、夔能和之,以平天下。
使动用法,使…安定。
4、国人道之:名做动
议论
5、凡闻言必熟论: 二、一词多义:
名做动
审察
之:人之与狗则远矣。
助词,取独。
非得一人于井中。
(2)省略句: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常(派)一人居(于)外。
故国霸(于)诸侯。
以(之)为所闻,则得之矣。
(3)被动句:
舜以(之)为乐正 国之于宋君
(4)宾语前置:然则何以慎?

察传知识点

察传知识点
▪ 这句话有的教材注为“使动用法”,非。实则误将词义引申 当作了活用。 《说文·耳部》,“闻,知闻也。“(徐锴 《说文系传》改作“知声也。”)本义是“感知”,听觉感 知到和嗅觉感知到都曰闻。引申为“传”、“达”。《墨 子·经说上》,“闻,或告之也,传也。”《华严经音义》: “闻,声所至也。”例如《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大雅·崧高》:“揉自万邦,闻于四国。”其 中”闻“,皆训“传”。
列。 ▪ 辞多类非而是。 连词,表转折。
二、一词多义:
▪以
▪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介词,从
▪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介词,关于
▪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
介词,向
▪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 介词,用、拿、把
▪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 介词,从
▪ 闻之于宋君。 介词,到
▪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介词,向
▪ 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介词,从
三、古今异义:
▪ 1、有读史记者。 古义:记载历史的书。 今义:专指司马迁编写而成的一部史书。
▪ 2、晋师三豕涉河。古义:黄河。 今 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
特殊句式:
▪ 1、判断句:

①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②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③非也,是已亥也。

④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 (1)状语后置:▪源自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

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非得一人于井中。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 省略句:

常(派)一人居(于)外。

古代汉语2 吕氏春秋察传

古代汉语2 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一、书名及作者《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集体编纂的杂家著作。

因为书中有“八览”,又名《吕览》。

吕不韦,生年不详,战国末期卫国人。

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

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遇到了流亡赵国的秦公子子楚,当时子楚在赵国的处境很艰难,吕不韦很同情他,并认为子楚是“奇货可居”,于是用金钱资助子楚,并帮助他获得了继承王位的资格。

公元前253年,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

庄襄王以吕不韦为丞相,并封他为文信侯。

庄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政立,是为秦始皇。

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在他执政为相期间,秦国出兵灭东周,攻取韩、赵、卫三国土地,建立三川、太原东郡,为统一中国作出了积极贡献。

秦始皇亲理政务后,将他免职,并迁去蜀,后忧惧饮鸩而亡。

二、主要内容《吕氏春秋》篇目1.《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孟春、仲春、季春)、《夏纪》(孟夏、仲夏、季夏)、《秋纪》(孟秋、仲秋、季春)《冬纪》(孟冬、仲冬、季冬)。

每纪都是5篇,共60篇。

《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2.八览,现在63篇,与原书相比脱去一篇。

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

3.六论,共36篇,杂论各家学说。

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杂家。

三、寓言故事《吕氏春秋》在文学上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据初步统计,全书中的寓言故事共有二百多则。

《察今》篇为了说明“因时变法”的主张,后面也连用“荆人涉雍”、“刻舟求剑”和“引婴兒投江”三个寓言。

《当务》篇先提出“辨”、“信”、“勇”、“法”四者不当的危害,然后就连用“盗亦有道”、“楚有直躬者”、“齐人之勇”和“太史据法”四个寓言来说明道理。

吕氏春秋察传

吕氏春秋察传

第八節呂氏春秋·察傳一題解及版本1 察傳:審察傳聞。

2《呂氏春秋》為戰國末期秦相呂不韋的食客們共同撰寫的一部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

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

因書中有八覽,後人亦稱此書爲《呂覽》。

《呂氏春秋》有東漢高誘的注,另有清朝人畢沅的《呂氏春秋新校正》,及許維遹的《呂氏春秋集釋》、陳奇猷的《呂氏春秋校釋》可以作為參考。

二主要觀點不要盲目地聽信傳聞,正確的態度是審慎地區分是非正誤。

三文義闡釋第一段:開門見山地提出主要觀點——得言不可以不察。

如果不審察,可能黑白不辨,人狗不分,上當受騙。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

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與狗則遠矣。

此愚者之所以大過也。

1“得”应作“传”(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吕氏春秋》校本)。

我們認爲這裏作得自可通,不必解作傳,又有人認爲這裏得作聞。

好象缺充分的證據。

2玃:即大猿猴。

課文以大母猴爲釋不當。

3母猴:即狝猴。

比玃小。

4過:作動詞,犯錯誤。

第二段:列舉審察則福,不審察則禍的事例。

聞而審,則為福矣;聞而不審,不若不聞矣。

齊桓公聞管子於鮑叔,楚莊聞孫叔敖於沈尹筮,審之也,故國霸諸侯也。

吳王聞越王勾踐於太宰嚭,智伯聞趙襄子於張武,不審查也,故國亡身死也。

1審:即察。

第三段:指出處理傳聞的方法:言——熟論,人——驗證。

一)舉“夔一足”之例凡聞言必熟論,其於人必驗之以理。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於天下,乃令重黎舉夔於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

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

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

故唯聖人為能和,樂之本也。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1熟,深透。

論:调查。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乃論宫中有婦人而嫁之。

《吕氏春秋·察传》.共40页文档

《吕氏春秋·察传》.共40页文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吕氏春秋·察传》.
16、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 完。 17、一般情况下)不想三年以后的事, 只想现 在的事 。现在 有成就 ,以后 才能更 辉煌。
18、敢于向黑暗宣战的人,心里必须 充满光 明。 19、学习的关键--重复。
20、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 人只能 引为烧 身,只 有真正 勇敢的 人才能 所向披 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察传》知识归纳《吕氏春秋》(教师版)
班级姓名学号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实词在文中的意思。

1.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审察)(多次)
2. 闻.而审,则为福矣(听说,听到)
3. 凡闻言必熟论.(推验)验:审察
4. 乐正夔一足,信.乎(真实的)
5.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传播)
6.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推举)(进献)
7.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使…正)(使…和)(调和)
8. 而天下大服.(顺服)
9. 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关键)
10. 夔能和之,以平.天下(使…安定)
11.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
..,常一人居外(灌注)(从井中打水)
12. 及其家穿.井(掘,挖)
13.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传说,动词)(使……听见,听到)
14. 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界,界线)(谨慎)
15.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循着,顺着)(得到)
二、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1.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从)
2.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对于)
3.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在)
4.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从,在)
5.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向)
6.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
7. 至于.晋而问之(到)
8. 闻而.审,则为福矣(如果,表假设)
9. 有闻而.传之者曰(顺连)
10. 其于人必验之以.理(用)
11.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用)
12. 舜以.为乐正(把)
13. 重黎又欲益.求人(更,再)
14. 闻而审,则.为福矣(就)
三、指出下面句中活用的词语
1.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使…正)(使…和)
2.夔能和之,以平天下(使…安定)
四、指出下面句式的特点。

(一)判断句
1、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2、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3、非也,是己亥也。

4、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

(二)倒装句
1、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

2、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

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三)省略句
1、常(派)一人居(于)外。

2、故国霸(于)诸侯也。

3、以(之)为所闻,则得之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