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 高三生物选修全一册全套学案(原创)(旧人教版)doc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

第6课时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课标要求 1.举例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维持机体的稳态,如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的调节等。

2.举例说明其他体液成分参与稳态的调节,如二氧化碳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等。

考点一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1.体液调节概念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注意除激素外,其他一些化学物质,如组胺、某些气体分子(NO、CO等)以及一些代谢产物(如CO2),也能作为体液因子对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起调节作用。

选择性必修1 P57“相关信息”:临床上给患者输入O2时,往往采用含有5%左右的CO2的混合气体,以达到刺激呼吸中枢的目的。

2.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比较项目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作用途径体液运输反射弧反应速度较缓慢迅速作用范围较广泛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比较长短暂作用对象靶细胞、靶器官效应器(2)联系①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②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枢纽,如图为其参与的部分调节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人在寒冷环境中,通过途径②(填“①”“②”或“③”)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进了机体的产热,使体温维持正常。

调查发现,在寒冷的室外比温暖的室内“精神头”要大,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提示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而甲状腺激素具有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2)临床上,由于下丘脑或垂体等损伤引起途径③中激素E分泌不足,导致尿崩症(尿特别多等症状),则激素E是抗利尿激素,从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析,激素E分泌正常情况下的尿崩症的原因。

提示可能是肾小管和集合管抗利尿激素的受体损伤或减少(或靶器官、靶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的损伤或减少)。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教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教案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教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教案汇总6篇时间真是转眼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要充分推敲从实际需要动身,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教案篇1高考现已结束,在高三全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考又迎来了骄人的成绩。

一年的辛苦耕耘,终于获得中意的回报。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获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总结以下:一、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3+x”模式高考,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核学生所学相干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控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两年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出现出以下的特点:1、命题更重视知识的渗透性和强化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其特点体现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遵守考核能力的原则,突出考核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评判事物的能力,有利于中学实行素养教育,有利于高校提拔优秀学生,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养创新人才。

3、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为主,强调区域地理(初中地理)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高中地理)的理论。

去阐释其原因、特点,图表的浏览与运作,反应了地理学科的特点,适当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

素材是课本以外的内容贴近实际,试题突出运用型、能力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多角度推敲,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4、试卷综合性较强,更加突出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和跨学科过渡。

今年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三科相互渗透,相互融会,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有所加强。

5、试题的取材重视联系当前世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现实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

6、焦点、重大的时政热门通过基础知识反应出来,因此,基础不能扔。

7、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核,所考内容在教材中占主导地位,不鼓励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册学案

高中生物选修一全册学案

选修一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第60学案课题1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复习目标】1.说明果酒和果醋制作的原理。

2.设计制作果酒和果醋的装置,完成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知识扫描】1.果酒制作的原理(1)人类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该过程用到的微生物是.它的代谢类型是,与异化作用有关的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酵母菌生长的最适温度是:酒精发酵一般将温度控制在。

传统发酵技术所使用的酵母菌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3)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4)现在工厂化生产果酒,为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它微生物的生长,采取的措施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2.果醋的制作原理(1)果酒进一步发酵能获得果醋,酒变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 (2)果醋发酵时将温度控制在℃,原因是- (3)醋酸菌与酵母菌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3.操作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为防止发酵液被污染,发酵瓶要用_________ 消毒。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精)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精)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教学案【课题】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要求】1、概述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2、解释植物向光性的原因3、简述植物激素的概念4、说出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5、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基础梳理】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形式是_____________。

2、植物的向光性:在_________的照射下,植物朝着____________方向生长的现象。

3、植物激素是由____________产生的,能从_______部位运送到________部位,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_______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____有机物。

4、19世纪末,达尔文关于植物向光性实验提出:胚芽鞘的_______具有______作用。

____________照射使胚芽鞘的_________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________比__________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

5、1910年,詹森的实验证明,胚芽鞘_________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_________传递给下部。

6、1914年,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尖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7、这些实验证明了________产生的成绩可能是一种__________,这种___________的分布____________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8、1928年,温特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 ___________。

并将其命名为生长素。

9、1934年,郭葛等从玉米油、麦芽等材料中分离出这种物质,也就是_______________。

10、生长素,又名_____________,是最早发现的植物激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生长素(IAA)以外,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七单元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

第3课时生物的进化课标要求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

2.概述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进化的结果。

考点一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的主要组成(1)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来的。

(2)自然选择学说:揭示了生物进化的机制,解释了适应的形成和物种形成的原因。

2.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地层中陈列的证据——化石(2)当今生物体上进化的印迹——其他方面的证据3.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适应的概念①生物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

②生物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和繁殖。

(2)适应的特性①普遍性:适应是普遍存在的,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征。

②相对性:适应是针对一定的环境条件而言的,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4.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1)拉马克进化学说①主要观点:彻底否定了物种不变论,提出当今所有的生物都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②评价:拉马克的进化学说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但他对适应形成的解释是肤浅的,未被人们普遍接受。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提醒 变异在前且是不定向的,环境变化在后且是定向的。

环境只起选择作用。

(3)达尔文以后进化理论的发展①发展原因:关于遗传和变异的研究,已经从性状水平深入到基因水平,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遗传和变异的本质;关于适应以及物种的形成等问题的研究,已经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

②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归纳总结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分析(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可产生大量后代,相对于环境的承载能力,繁殖能力表现为“过度”(2)生存斗争⎩⎪⎨⎪⎧起因:过度繁殖与生存条件之间的矛盾斗争的方式⎩⎪⎨⎪⎧种内斗争、种间斗争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斗争的结果:优胜劣汰(3)遗传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有利变异不利变异遗传的作用:有利于微小有利变异的积累(4)适者生存⎩⎪⎨⎪⎧生物产生的不定向变异,由自然选择决定其保留或淘汰与环境相适应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的选择得以保留2.拉马克与达尔文进化学说的比较项目拉马克的进化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区别进化原因外界环境的影响是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条件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因变异方向变异是定向的,环境和器官的使用情况决定变异的方向变异是生物本来就有的,是不定向的适应性变异都是适应环境的有些变异适应环境,适者生存;有些变异不适应环境,不适者被淘汰进化方向由生物自身决定由自然选择决定联系都认为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1.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有何规律?支持达尔文的共同由来学说吗?提示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高中生物第一册旧人教原创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高中生物第一册旧人教原创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高中生物第一册(旧人教版)(原创)课题:第一章生命的物质基础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一、【自主学习】第一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常见的主要有多种,组成玉米和人体的基本元素是。

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虽然大体相同,但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

3.根据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含量的不同,可分为::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以上的元素,例如等;:通常是指生物生活所,但是需要量却的一些元素,例如等。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1.大量元素中,是最基本的元素;是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约占细胞总量的97%。

生物体的大部分有机化合物是由上述6种元素组成的。

微量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含量虽然,却是维持正常不可缺少的。

2.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多种多样的。

3.化学元素能够影响生物体的。

例如,微量元素B能促进萌发和的伸长,当和中积累了大量B时,有利于的顺利进行。

在缺少B时,和萎缩,发育不良。

三、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1.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中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是生物界所特有的。

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2.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内和在无机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

这个事实说明。

第二节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1.在生物体内,由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构成。

由各种共同组成。

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又分化为、和等部分。

2.一般情况下,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肌肉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旱生植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

一、水1.水是活细胞中含量的化合物。

不同种类的生物体中,水的含量;不同的组织、器官中,水的含量。

2.细胞中水的存在形式有和两种,与其他物质相结合,是细胞结构的,约占;自由水以的形式存在,是细胞内的,也可以直接参与,还可以运输。

总而言之,。

二、无机盐细胞内无机盐大多数以状态存在,其含量虽然很,但却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些无机盐是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的,如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是叶绿素分子必需的成分;许多无机盐离子有重要作用,如血液中含量太低就会出现抽搐现象;无机盐对于维持细胞的也很重要。

人教版 高考 生物一轮复习教案---选修1第1讲 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

人教版 高考 生物一轮复习教案---选修1第1讲 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

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第1讲微生物的培养和利用1.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纯化大肠杆菌时()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②都需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③都需要在火焰旁进行接种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使用固体培养基,故①正确;平板划线法采用接种针进行操作,而稀释涂布平板法采用涂布器进行操作,故②错误;纯化时,要进行无菌操作,需要在火焰旁接种,避免空气中的微生物混入培养基,故③正确;平板划线法一般用于分离而不是计数,故④错误。

答案C2.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植物组织培养常用的是固体培养基B.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D.在无氮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解析在只含有尿素作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答案D3.通过实验测定土壤中的细菌数量,下列与此操作有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B.取104、105倍的土壤稀释液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C.将培养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D.选择菌落数在300个以上的培养皿进行计数解析检测土壤中细菌总数,用蒸馏水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倒平板,取104、105、106倍的土壤稀释液和无菌水各0.1 mL,分别涂布于各组平板上,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7℃恒温培养24~48小时,在确定对照组无菌后,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答案D4.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的是() A.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B.涂布了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15和260,取平均值238C.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212和256,取平均值163 D.涂布了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240和250,取平均值233解析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3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所以A、B不正确。

(完整版)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教案

第一单元细胞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专题一细胞的物质基础第1章走近细胞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知识梳理: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如: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运动、应激性等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一个池塘的全部鱼?)8(不是所有的鱼,包含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9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知识梳理: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蓝球藻念珠藻颤藻发菜)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7课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八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第7课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

第7课时免疫系统和特异性免疫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考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细胞(1)种类(2)抗原呈递细胞①抗原:病原体在进入机体后,其表面一些特定的蛋白质等物质,能够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从而引发免疫反应。

②抗原呈递细胞: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都能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并且可以将抗原信息暴露在细胞表面,以便呈递给其他免疫细胞,因此,这些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APC)。

3.免疫活性物质(1)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2)三种免疫活性物质的功能免疫细胞是执行免疫功能的细胞,免疫细胞的组成如下,据图思考讨论相关问题:(1)呈递抗原的免疫细胞有哪些?提示B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2)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吗?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3)各种免疫细胞来源相同,但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不同,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分析,原因分别是什么?提示从细胞水平分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从分子水平分析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4)为什么溶菌酶能消灭细菌而不能消灭真菌?提示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溶菌酶可以水解肽聚糖等成分,从而破坏细菌的细胞壁,消灭细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溶菌酶无法破坏。

1.树突状细胞因其表面具有树枝状突起而得名,广泛分布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上皮组织及淋巴器官内,能够吞噬、摄取和处理病原体,并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树突状细胞属于淋巴细胞B.树突状细胞来源于神经干细胞C.树突状细胞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D.树突状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答案D解析树突状细胞属于吞噬细胞,A错误;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错误;树突状细胞可参与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和第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黏膜构成的,C错误。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系列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系列

第二单元细胞代谢专题三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渗透作用(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是具有半透膜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复原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就,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中央液泡大小原生质层位置细胞大小蔗糖溶液变小脱离细胞壁基本不变恢复原位基本不变清水逐渐恢复原来大小3、质壁分离产生的条件:(1)具有大液泡(2)具有细胞壁(3)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4、质壁分离产生的原因:内因: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5、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1)吸帐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

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一、比较几组概念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等)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3全册学案设计教学备课参考

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必修3全册学案设计教学备课参考

第1讲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2.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3.简述机体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4.以血糖、体温、pH和渗透压等为例,阐明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以保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5.举例说明机体不同器官、系统协调统一地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间通过物质交换实现稳态(生命观念) 2.结合内环境的成分与理化性质稳定的实例得出结论(科学思维)3.通过总结内环境稳态失调引起的疾病,形成关注人体健康的态度(社会责任)考点一内环境的组成及成分1.体液及内环境的组成(1)写出图中标号代表的内容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④细胞外液,⑤2/3。

(2)a端若为动脉的上端,则a处的氧分压要高于b处的,a处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的,b处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的。

(3)请用数字和箭头表示如图中①②③三种体液的关系:。

(4)毛细淋巴管末端是闭合的;毛细血管末端是开放的。

2.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主要成分(2)与血浆相比,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

3.不同组织细胞所生活的内环境细胞类型生活的内环境绝大多数细胞组织液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是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2)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人教版必修 3 P3“相关信息”)手和脚有时会磨出“水泡”,甚至“血泡”。

“水泡”和“血泡”的主要成分完全相同吗?请说明理由。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第3课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生物学案(人教版)第四单元细胞的生命历程第3课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3课时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课标要求 1.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2.说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体,其遗传信息通过配子传递给子代。

考点一减数分裂及其相关概念1.减数分裂概念剖析2.减数分裂过程中相关概念(1)同源染色体:大小和形状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一对染色体。

(2)联会: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联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时期)。

(3)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

四分体的个数等于减数分裂中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对数。

(4)互换①时期:减数分裂Ⅰ前期(四分体时期)。

②范围: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片段。

③图示④交换对象:等位基因(B-b)交换。

⑤结果及意义:导致基因重组,产生多种配子,若不交换只产生AB、ab两种配子,若交换则可产生AB、ab(染色单体未交换)和Ab、aB(染色单体交换的结果)四种配子,产生可遗传变异。

1.有同源染色体是否就能形成四分体?提示并非所有的细胞分裂都存在四分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是减数分裂Ⅰ特有的现象,有丝分裂过程中虽有同源染色体但不进行联会,故不存在四分体。

2.同源染色体大小一定相同吗?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吗?举例说明。

提示同源染色体也有大小不同的,如人类男性体细胞中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相同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

1.(2023·江苏涟水县高三期中)下图是初级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示意图,其中1~8表示基因。

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与2是等位基因B.1与5是非等位基因C.4与7可以一起进入配子D.5与6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1与2位于同一条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上,为相同的基因,A错误;1与5位于同一条染色单体的不同位置,为非等位基因,B正确;当着丝粒分裂时,4与7各自随所在的染色体进入不同的配子中,C错误;5与6是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的相同基因,5与6的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Ⅱ,D错误。

(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生物技术实践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学案

(全国通用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选考部分 生物技术实践学案-人教版高三全册生物学案

选考部分生物技术实践第1讲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突破点(一) 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对应学生用书P194)————[基础回顾]1.制作原理类型菌种反应果酒酵母菌阶段1: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其反应式为:C6H12O6+6O2――→酶6CO2+6H2O阶段2: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其反应式为:C6H12O6――→酶2C2H5OH+2CO2果醋醋酸菌氧气、糖源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其反应式为:C6H12O6+2O2――→酶2CH3COOH+2CO2+2H2O缺少糖源、氧气充足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其反应式为:C2H5OH+O2――→酶CH3COOH+H2O2.实验设计与操作[典题领悟](2016·全国卷Ⅱ)苹果醋是以苹果汁为原料经发酵而成的。

回答下列问题:(1)酵母菌的呼吸代谢途径如图所示。

图中过程①和②是苹果醋生产的第一阶段,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_中进行,其产物乙醇与________________试剂反应呈现灰绿色,这一反应可用于乙醇的检验;过程③在酵母菌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中进行。

与无氧条件相比,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的增殖速度__________。

(2)第二阶段是在醋酸杆菌的作用下将第一阶段产生的乙醇转变为醋酸的过程,根据醋酸杆菌的呼吸作用类型,该过程需要在____________条件下才能完成。

(3)在生产过程中,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不同,第一阶段的温度__________(填“低于”或“高于”)第二阶段的。

(4)醋酸杆菌属于__________核生物,其细胞结构中______(填“含有”或“不含有”)线粒体。

解析:(1)图中过程①和②是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乙醇的过程,无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乙醇可用酸性重铬酸钾试剂检测,颜色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过程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场所为线粒体。

生物选修一高三一轮教案5篇

生物选修一高三一轮教案5篇

生物选修一高三一轮教案5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生物选修一高三一轮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生物选修一高三一轮教案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植物感性运动和向性运动的现象;知道科学家研究认识生长素的过程;知道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理解植物向光生长的机理;通过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理解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基本原理。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投身科学实验的参与精神;通过组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态度情感目标:通过教学和实验、实习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能够适应环境”是生物的一个基本特征。

但对“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特别是“植物如何适应环境?”这些问题学生过去很少接触。

本节内容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向学生逐一介绍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的合成部位、产生影响的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规律、化学性质、生理作用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

有关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在植物体内运输规律以及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知识,能够使学生能够从化合物、细胞的角度理解植物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了解有关生长素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因而成为本节的重点知识。

由于不同植物器官要求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植物产生“向地性”与产生“向光性”、“背地性”的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果在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未能给予明确的区分,将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混乱,而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学案高三生物选修全一册全套学案(原创)(旧人教版)高三生物第一轮教学案课题1:内环境及稳态一、【自主学习】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____ __,分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人体内的_________构成了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叫做人体的___________。

具体地说,就是由呼吸系统吸进的___ __和消化系统吸收的___________先进入___ ___然后再通过______ _进入体内细胞;同时,体内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也要先进入__________,然后再进入________而被运送到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排出体外。

可见,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__________,才能与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

正常机体在和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状态叫稳态。

如正常人血浆的pH通常在之间,这是由于血液中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由一种和相应的一种盐组成的,如H2CO3/;/等。

内环境的其他理化性质如、、等也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许多复杂的反应组成的,而这些反应的进行需温和的外界条件,因而稳态是肌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并导致,如当血液中含量降低时,会影响骨组织的钙化,这在成年人表现为病,在儿童表现为病,血钙过高,则会引起等疾病。

二、【合作探究】1、右图是人体局部组织结构图。

(1)图中字母和数字符号分别代表什么含义?(2)由图中的哪些部分可以组成内环境?用箭头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简述人体在剧烈运动后血液PH还能维持在7.35—7.45之间的原因。

3、简述内环境稳态的生物学意义。

三、【精彩回放】1、(2008 年高考全国理综Ⅱ卷)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B、H2CO3/NaHCO3 对血浆pH 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变化而变化D、人体内的内环境即指体液2、(2008 年高考宁夏卷)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3、(2008 年高考广东生物卷)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①③B、①②C、②④D、③④4、(2000年高考广东生物卷)下图是胰腺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A液为_________,B液为_______,C液为_______,三者共同构成了胰腺组织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______。

(2)CO2不从毛细血管进入胰腺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腺组织细胞可分泌胰酶和胰岛素,其中____________可进入血液,参与物质代谢的调节,如果该物质分泌不足,可使血液中________浓度升高,导致________病的发生。

四、【过关练习】1.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2.体液是动物及人体内含有的液体,它包括( )①细胞内液②血浆③淋巴④组织液⑤消化液A.①③⑤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3.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

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4.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组织液淋巴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5.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6.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O2、血红蛋白、H+、尿素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Na+、O2、葡萄糖、血浆蛋白D、Ca2+、载体、氨基酸7、下列哪项是对稳态生理意义的准确理解?()A、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使体液的pH保持相对稳定C、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使内环境的渗透压处于相对平衡8、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9、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

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①小腿抽搐②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③尿毒症④组织水肿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10、下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图中A、B、C、D表示结构,①、②、③、④表示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②中的CO2不能向③中扩散B、B结构呼吸作用的终产物是乳酸C、①中血糖浓度的调节与垂体有关D、①②④均参与了体温的调节11、右图是人体内环境示意图。

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质降低,会引起图中哪一部分的液体增多?()A.①B.②C.③D.④12、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D、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总能保持稳态的平衡13、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14、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填标号)(2)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有多种。

以氧气为例,氧气从血液进入组织细胞的方式是;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阶段。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5)如果该图为肝脏组织局部结构膜式图,则B端与A端液体相比较,明显减少的物质有明显增加的物质有。

15、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B代表,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系统。

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系统。

内环境及稳态答案:三、【精彩回放】1、B 2、B 3、D 4、(1)组织液、血浆、淋巴,内环境(2)毛细血管内CO2浓度低于胰腺组织细胞中CO2的浓度(3)胰岛素,葡萄糖,糖尿四、【过关练习】1、D2、D3、D4、C5、B6、C7、C8、C9、B 10、C 11、B 12、D 13、C14、⑴②③⑵自由扩散 6 三⑶②中含有大分子蛋白质,③中一般不含大分子蛋白质⑷PH值⑸氧气、营养物质等二氧化碳,尿素等15、(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2)消化系统排泄系统(3)消化系统循环(4)循环系统、排泄。

循环系统、呼吸。

课题:【实验一】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强化练习)1、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采集到的血液在体外凝固最快的温度条件是()A、0 oCB、15 oCC、35 oCD、25 oC2、下列关于酶的叙述中,不恰当的一项是()A、不应将加酶洗衣粉溶于沸水中使用B、所有的消化酶只有分泌到消化道中才起作用C、麦芽糖酶水解后可产生许多氨基酸分子D、淀粉酶可高效地促进淀粉水解为麦芽糖3、人在发高烧时,常常不思饮食,其更本原因是()A、消化道的食物没有消化B、发烧使肠胃蠕动减慢C、代谢废物排出受阻D、酶的活性减弱4、为使加酶洗衣粉的去污渍效果好,处理方法应该是()A、先用冷水侵泡,再在温水中搓洗B、先用开水侵泡,再在温水中搓洗C、先用温水侵泡,再在温水中搓洗D、先用温水侵泡,再在冷水中搓洗5、随食团进入胃内的唾液淀粉酶不再消化淀粉的主要原因是()A、酸碱度改变使酶失活B、唾液淀粉酶只能催化一次C、温度改变使酶失活D、胃中已没有淀粉6、下图表示某有机物中加入某种酶后在0oC~80℃环境中,有机物的分解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

依图判断,在0℃~80℃环境中,酶的活性变化曲线(pH适宜)是()7、酶在经0℃和100℃温度处理后,都没有活性,因为()A.经过0℃处理的酶的活性不能恢复B.经过100℃处理的酶的活性不能恢复C.经过0℃处理的酶其空间的结构被破坏D.经过100℃处理的酶被氧化分解8、下图是某一有机物加催化物质后置于0℃~80℃环境中,有机物分解之总量与温度的关系图。

据该图判断,如果把这些物质置于80℃~0℃环境中处理(如图),其关系图应为()9、鸡蛋煮熟后,蛋白质变性失活。

这是由于高温破坏了蛋白质中的()A.肽键B.肽链C.空间结构D.氨基酸10、某同学在做“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时,实验设计的步骤如下:(1)取3支洁净的试管,编号为1、2、3,分别注入2 mL质量分数为3%的可溶性淀粉液(2)将3支试管分别放在60 ℃左右的热水、沸水、冰块中各维持5 min。

(3)取出3支试管,分别滴入1 mL质量分数为2%的α—淀粉酶溶液,摇匀后,再在各自温度中维持5 min。

(4)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碘液,摇匀观察现象。

请回答:(1)、该同学做该实验所依据的实验原理是什么?(2)、该同学做该实验预期得到的结果是什么?他能达到目的吗?为什么?(3)、假如该同学不能达到实验目的,你认为应对他的实验过程作怎样的调整?(4)、该实验的颜色反应指示剂碘液能否用菲林试剂代替?为什么?(5)、能否用稀释的唾液代替α—淀粉酶溶液?如果可以,应该注意什么问题?11、已知唾液中含有淀粉酶,淀粉酶可以催化淀粉的水解;又知鸡蛋被加热到65℃后会变熟,但不知唾液淀粉酶被加热到65℃后是否影响其生物活性(即加热到65℃后其生物活性是不变、失活还是活性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