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第五单元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1.原因:(1)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的传入。

(2)国内政治运动的影响。

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表现:(1)城市①衣:“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②食: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出现,欧式洋房和中西合璧的豪宅出现。

④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社会风俗变化小。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计划供应。

(3)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2.改革开放后(1)衣:服装颜色变为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

(3)住: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4)社会习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新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考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例1】(2013·南京模拟)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

”“洋”族词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的原因有( )①列强侵略的加剧②西方文化的渗透③崇洋风气日盛④政府的大力倡导A. ①②B. ①②③C. ③④D. ①②③④【剖析】19世纪中期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西方的文化也不断渗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随之也发生不少变化。

社会上衣食住行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崇洋风气渐盛。

但是该时期“洋”族词的增多社会发展中外交流的产物,政府并未倡导。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完美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第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识记衣、食、住、风俗方面的表现、“菜篮子工程”和“安居工程”,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背景和原因,探讨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法、提问启发法、阅读指导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听着怀旧的经典老歌,翻开一张张发黄陈旧的照片,过去的人物,逝去的风尚又跳到眼前。

面对过去的二十世纪,我们却似中途进场的电影观众,尽管片中的高潮让我们看得很过瘾,但对没看到影片的开头感到深深的遗憾。

我们的爷爷奶奶,他们的孩提生活、青春年华,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爱好,他们那个年代的流行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吧!【讲授新课】提问: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的 P64—67 页,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个大方面的变迁?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

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ft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1: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

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2:服饰变化的具体表现?近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1)男子:长袍马褂—西服礼服—中ft装—列宁装(干部装)—休闲服女子:旗装—旗袍—连衣裙2)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学案人民版必修2【学习目标】长握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情况的比较,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阶段特征及原因。

【学习内容】知识点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向美观、适体、方便、转变。

2.近代服饰的变化男子服饰①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②在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成立后流行;③辛亥革命后,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饰。

女子服饰①晚清普通女子的着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的方向发展;②20世纪20年代后,经过改革和创新的,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3.现在服饰的变化(1)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山装和以、连衣裙为特征的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民众服饰趋于,军装和盛行。

(3)改革开放后,人们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

知识点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1.传统菜系:、、、四大菜系。

2.西方饮食(1)传入:19世纪40年代起(2)西式餐馆:最初由外国人经营,之后在各陆续出现由经营的西餐馆。

3.中西区别:烹饪方式、就餐环境、都存在区别。

4.重要影响:(1)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和调味品开始进入百姓饭桌。

(2)经营西式食品的开始大量出现,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点三居室建筑的演进1.传统民居: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2.西式住房①鸦片战争后,在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开始大量出现。

②20世纪30年代后,京、津地区开始出现完全的新式住房。

③西式的受到人们的欢迎,如沙发、茶几等。

知识点四习俗风尚的变革1、原因:、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等的影响。

2、表现(1)婚姻风俗古代缔结婚约凭借、媒约之言近代开始主张婚约自主,婚约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

现代恋爱自由、成为一种时尚(2)丧葬习俗①近代:丧礼趋于。

②现代: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改革。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考要求: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运用)。

教学过程【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

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

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

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12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⑴根据材料概括康有为主张“断发”的理由。

机器生产不安全;战场不便;影响卫生;与世界潮流不符。

⑵结合教材分析导致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

受西方文化影响;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运动影响。

巩固练习1.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体现了中西合璧特点的是A .中山装B .四合院C .西装D .花轿2.《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这一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①西方文化的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影响;③新文化运动引起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⑤妇女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A .①②④B .①②③④C .②③④⑤D .①②③3.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固B .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C .新旧风俗互相交织D .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涉及各个方面4.服饰有实用功能、标识功能、装饰功能等,以下古语能体现服饰装饰功能的是A.“衣,依也”B.“衣,隐也”C.“衣服,所以表贵贱也”D.“衣,身之章也”5.下图所示反映的社会生活特点是粮票、布票和油票A.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中国人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B.物资比较匮乏,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C.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中国基本解决温饱问题D.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3。

【人教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习目标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理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预习内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

2.鸦片战争后:。

(1)城市①衣着:。

②饮食:。

③住宅:。

④风俗:。

(2)农村:。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20世纪50至70年代(1)物质生活:。

(2)风俗习惯:。

2.改革开放后(1)衣着:。

(2)饮食:。

(3)住房:。

(4)生活风尚:。

合作探究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发端于通商口岸的原因。

2.近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特点。

3.近代以来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

4.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的积极影响。

课堂练习1.下列服装体现中西合璧特征的是()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旗袍的记载编制的表格。

导致旗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A.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B.妇女地位的空前提高C.民族服饰根本性变革D.外国服饰传入的影响3.“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4.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A.1998~1900年B.1901~1911年C.1912~1927年D.1928~1937年5.下列历史现象,能够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是()A.宗教画中的圣母表情呆板、冷漠B.欧洲流行窄衣,服装突出人体美C.中国古代妇女以“三寸金莲”为美D.程颐提倡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6.近代《青浦县乡土志》载:“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矣。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2导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探究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史料导入甲: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

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

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

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

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

(2)使用史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史料?说明理由。

(3)据史料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结论②加以阐述。

提示:(1)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取鸣凤为妻等事实,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事实,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2)史料乙。

史料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史料甲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

(3)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放的缩影。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导学案【学习目标】XXXXX:1、了解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2、了解近代在断发、放足、礼仪、婚丧习俗方面的变化。

3、分析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原因。

【重点难点】XXXXX:掌握近代以来人们的衣食住行及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原因;“断发易服”“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

一、原因:1、外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内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推动以及________________影响。

二、表现近代中国改革开放前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亥革命后,_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年代______、______、_____等并行新中国成立—服饰改革和不缠足运动,所以A项正确。

B项错在“迅速推广到全国各地”,因为当时农村仍处在封闭、落后状态,服饰改革并未得到迅速推广,再据题干中的“辛亥革命后”可知变化的原因是辛亥革命的推动,C、D两项正确。

故选B。

5、【答案】 A【解析】近代以来,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的生活方式也传入中国并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影响。

但西方的影响仅局限于一些城市尤其是沿海城市,特别是通商口岸,其他地方影响甚微。

故①②符合题意;③④表述过于绝对,错误。

所以应选A。

6、【答案】 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个人的穿着打扮,并没有反映工业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装扮,并不是习俗,故B项错误;一位新国民不具有普遍代表性,不能以偏概全,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着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

”可以看出这个人在吃穿住行方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近代化特征,故D项正确。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必修2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通过讲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等方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质。

二、课程教学内容1.古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生产方式,阐述了铁器的出现和农业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还介绍了商周时期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变化和进步。

2.风俗习惯的渐次演变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婚姻制度、丧葬制度和服饰习俗等,让学生领略到了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3.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本节课程主要介绍了商朝和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让学生了解了古代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思想,以及不同朝代的政治变化和历史风云。

三、课程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在讲解古代社会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采取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

2.课堂互动:在课程的各个环节,采取提问、讨论、演讲等方式进行互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3.课堂实例:通过讲述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事迹,让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丰富学生历史知识和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四、教学考核方法1.笔试:采取主观题和客观题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历史思想的理解。

2.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3.口试:采取讲解、演讲和对话等形式,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课程安排合理,教学方法丰富多样,但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改进:1.学习资源不足:学生的历史素材和学习资源相对较少,需要提供更多的阅读资料和相关学习链接,便于学生深入探究历史知识。

2.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由于古代礼仪习惯较为复杂,一些学生对古代汉字的理解和发音有些困难,需要在口语表达方面进行辅导。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2《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word学案【考纲课标解读】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阻碍其变化的因素。

【考点概括梳理】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都市: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风俗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农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后(1)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俗适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阻碍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近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2学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____________。

服饰都以中国自产棉布、丝绸缝制,食物都为各地自产之物。

2.鸦片战争后(1)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___________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①衣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____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____________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社会风俗(2)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________的状态,农民过着贫穷的生活,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在沿袭。

[误区警示] (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新中国成立后(1)人民生活逐步改善,但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________计划供应,总体水平较低。

(2)20世纪50~70年代,____________、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____________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1)衣:服装颜色从____________为主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

(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______________”。

(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

(4)风俗习惯:__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知识点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教案(9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精品教案(9页)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程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材分析】本课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新中国新生活新风尚。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国家的侵入,中国社会不仅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发生巨变,在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等方面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随着中西方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相互碰撞和交汇,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开始走向近代化。

【学情分析】本课内容图片资料较多,与学生生活联系较多,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但学生分析能力较弱,知识繁杂,对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不易掌握,宜用表格法引导学生归纳。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史实;通过史料解读,学会分析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时代特点和原因。

2.过程与方法:课前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的表现;利用表格法学会归纳衣、食、住、风俗方面的变化的阶段特征和变化趋势。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文明呈现多样性;正确看待全球化背景下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学习重难点】重点: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风俗习俗变化的史实及原因难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风俗习俗变化的原因及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的特点【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图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学生:通过上网、向自己的家长或周围群众从吃、穿、住等方面调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情况。

【教学过程】导入:“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猜我将选什么?……在未来的书林中,我既不选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

朋友,我将毫不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们的未来的人类文明,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我的都多。

”——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教师:我今天穿的服饰名称叫旗袍,是从何时开始流行的?生:民国时期“服饰是时代的外衣”,近现代以来服饰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一段讲话,直接引入“服饰是时代的外衣”,用我今天穿的服饰旗袍,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1 新人教版必修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一、“竞尚洋装”1.近代以来服饰的变化(1)晚清:鸦片战争后,_________传入中国,________与_______并行不悖,成为近代社会特有的景观。

后来,迫于形势,清政府对_______制度进行了改革。

军服的变化:由清代的甲胄到采用___________。

(2)民国:民国政府颁布________的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

2.近代以来服饰变化带来的影响(1)人们可以选择和设计自己喜欢的服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了什么?3.思考:“竞尚洋装”的出现说明了哪些问题?二、“断发”与不缠足运动1.“断发”思考:清政府及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法令的原因是?2.不缠足运动(1)开始时间较早,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_______,不缠足运动开展起来。

(2)完成时间较晚多数贫困落后地区依然相沿成习。

缠足习俗已经相沿千年,其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彻底根除是相当困难的。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府的倡导、强制下,广大妇女才彻底解放。

思考:为什么说“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三、“异味争尝”中国传统饮食变化概况思考:1、近代西餐的传入产生了哪些影响?2、近代中国传统饮食变化特点 有哪些?1、近代中国报刊业:(1)19世纪近代中国出现报刊:第一份中文期刊是1815英国传教士在马六甲创办的____________. (2)1872年创办的_______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1884年申报馆创办了_____,开近代画报之先河。

通俗性办刊:清末四大小说期刊是_________. (3)维新运动报刊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新文化运动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思考:近代报刊和电影带来的影响有?六、礼仪的革新1、日常礼仪的变化(1)我国传统社会人们相见的礼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起了什么作用?(2、清末及民国时期我国的相见礼仪发生的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学案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学习目标】1、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表现2、新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及表现【自主学习】一、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物质生活(1)衣着:______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的___________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到时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出现______、面包房,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房: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_______的豪宅。

2、风俗习惯(1)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_______、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_________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_________和_________等法令。

大城市中婚丧仪式变得___________。

二、新中国的社会生活1、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1)物质生活:衣着______、食物_____、城市住房拥挤。

(2)风尚:__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以后(1)物质生活衣着: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变为______,款式多样化。

饮食:到_____年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_______”。

住房:城市中高楼鳞次栉比,农民纷纷兴建新房,2021年国家启动“___________”,解决中低收入职工住房问题。

休闲:改革开放以来,_______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2)风尚:注重环保、_______、_______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申之际,始改用火柴,俗称“自来火”,为欧洲之输入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历史必修二全册教案 Word版含解析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近代、新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

2.让学生归纳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教学重难点】1.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及主要特点。

2.社会习俗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本课首先要熟练掌握近代、新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基本史实,深刻理解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高度认识社会习俗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辩证关系。

另外还要明白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恰恰能让我们感受时代的变迁,人们思维观念的改变,特别是近现代中国交织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物质生活与习俗确切的从细节方面展示了近现代中国现代化的历程。

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示意图三、近现代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归纳与实质归纳:(1)一条主线: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2)两大领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

(3)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4)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5)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实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实质上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随着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明走向了近代化,中国的社会生活也逐渐文明化、民主化。

四、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的比较(1)近代和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不平衡性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向西方化发展,并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

变化区域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城市发生重大变化,而广大农村受封建思想影响,变化不大。

五、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及主要特点(1)主要表现(2)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演变的特点①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和市镇。

②从过程看:由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

③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

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

历史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1: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答案

教学设计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作者:高超整体设计本课概述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

要求展示时间7分钟左右,方式不限。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材料掌握近代中国人们物质生活变化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

(3)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过程与方法(1)通过材料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归纳历史本质特征。

(2)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小结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

西方的工业文明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古老、传统的社会;它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那么这个时代的社会物质生活和习俗又有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展示给我们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考纲课标解读】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考点概括梳理】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城市: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风俗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村。

2•新中国成立后的新生活新风尚新中国成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改革开放后⑴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风俗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影响社会生活和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近代: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新中国成立后: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重点难点突破】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考点强化训练】1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10月22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

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C .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 •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2 •下列服饰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 ②①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①④②③ D. ①②④③3•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的生活细节是 A .粮票T 股票B .大人T 先生C .法币T 人民币D .臣民T 公民4•图右反映的是 20世纪初期,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

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A .民主风气盛行一时 B .旧俗难改因循沿袭 C .实行新政必须先变风俗D .政治革命促进移风易俗 5.明初服饰制度有严密的规定,但到明中后期“人皆志于尊崇富侈,不复知有明禁,群相蹈之。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西洋文化侵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 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这种变化体现在A .西服的出现B .中山装的出现C .旗袍的改进D .列宁装的流行 A7.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 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咖啡屋A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B .西学东渐风气的影响C .反封建民族思想的影响D .明朝百姓服饰统一规范 6.“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3)&服饰是一种文化现象,浓缩着历史的、 民族的、时代的精华。

其发展变化体现了 一个民族的社会进步。

图片中影响孙中山、 宋庆龄服饰的主要因素是 ①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②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③近代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④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政治运动的推动 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9. 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人们衣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开国大典时,有穿着旗袍的妇女参加B •中共八大召开时,有穿着中山装和人民装的代表参加C .中共十三大召开时,有穿着西服和夹克衫的代表参加D •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普遍穿起了长袍马褂和超短裙10. 饮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人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后的饮食文化后说: “ 60年代讨饭吃;70年代有饭吃;80年代选饭吃;90年代好饭吃。

”下列史实与材料中所反映的现 象出现有关 的是①大跃进②人民公社化运动③改革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1.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世纪,中国开始出现近代报刊,如《申报》、《国闻报》、《时务报》等。

材料二 以下是两幅反映20世纪20、30年代上海风貌的照片:图一为 20年代初的女学生(图二)请回答下列问题:A .①②③④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图一) 打扮, 图二为30年代一些上海男子在与洋人的交往中的合影(1)请写出四个在1900年的《申报》可能出现的反映中国近代城市变化的词组或新闻标题。

(2)材料二照片中人物的服饰告诉你哪些历史信息?这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3)20世纪初中国城市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为什么此时中国农村的变化却依然是微弱的呢?【高考真题再现】1. (09年安徽卷)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答案:B。

解析: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2.(09年广东)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风尚的是A •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 •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 •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答案:C。

解析: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等活动,象征清王朝守旧势力的发辫被剪。

3.(09上海历史)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

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1980 年材料一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 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

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

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 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 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 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 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 性原因及其过程。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 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