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管理学院 14市场营销4 朱娇 40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俗话说的好,“远亲不如近邻”但事实上情况却是另一番景象。
两者的关系非常微妙。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韩国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消息一经传出,中日关系立刻又成为国际争相报道的话题。
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下面我来谈一谈我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看法。
从最初的抗日战争开始,中国和日本就是“不共戴天”的关系。
日本的惨无人道的杀戮引得中国人民的愤懑和仇视,两国关系陷入僵局。
自从1978年北京和东京关系正常化之后,人民对于与日本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但今年来的一些事件又将中日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
首先是日本右翼势力在教科书上大做文章,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推脱罪责。
中日关于这个问题争论不一,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再加上南京大屠杀的事件激发了中国人民内心的愤懑,中日关系一度结冰。
而让中日关系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就是钓鱼岛事件,两方对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引发了空前的议论热潮。
日本这种态度让中国人心中暗流涌动的愤懑达到了极端。
每天的新闻都是关于钓鱼岛事件的报道,我们谈论的话题也都是围绕钓鱼岛事件的,我们为国家愤愤不平,谴责日本的无耻行为。
甚至那段时期我们高喊“抵制日货”、手拿红旗。
大街上很多店铺、出租车上张贴的悬挂的都是保卫钓鱼岛的字条和旗子。
年轻的学生上街游行。
有的地方多次传来与日本有关的商店被砸的信息,一时间全国沸腾。
中日关系进入了极端化。
李克强总理会见日本首相,似乎日中关系又将进一步改变。
就像总理形容的那样希望我国同日本韩国的关系就像“石锅拌饭”,虽不相同,却能融为一体。
对于安倍晋三这个人物,我是不喜欢他的,他让中日关系又雪上加霜,他用华丽言辞遮掩自己的错误史观,对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含糊支吾,闭口不提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法西斯罪行。
回避道歉,政治野心重。
他的做法只会让日本的未来变得暗淡。
中日关系的起起伏伏,都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
我们希望同日本人民共同发展,和谐共处,希望他们能勇于面对错误。
从文化层面简析中日关系发展
从文化层面简析中日关系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便有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
不管是和睦共处时期还是战火纷飞年代,中日两国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未来中日关系如何发展,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文化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说到中日关系,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中日战争还有中日分歧与冲突。
其实,古代中日两国曾有过相当长一段和睦共处、友好往来的历史。
据《后汉书》记载,公元57年(光武帝中元2年),中国与日本即开始交往,光武帝赐以印绶。
也就是说,一千九百年以前中国就与日本建立了密切联系。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很多方面都占据领先地位,而古代日本是一个小国,相对落后,因此日本不断学习中国先进文明,在中国隋唐时期,日本大和时代后期、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即公元6世纪至9世纪,更是出现了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日本派遣大批遣唐使、留学生、留学僧来华,学习唐朝律令制度实现“大化革新”,同时也涉及精神文化如佛教、建筑、雕塑、诗歌等方面,至今日本文化里都还有很多中国文化元素。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以说,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以及吸纳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尤其是对弱国来说。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完成,中日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同时面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应对危局两国也几乎是在同时搞起了两场自强运动——-中国洋务运动、日本明治维新。
但是,中国由于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史,统治者素以天朝上国自居,视外国为“夷”,加上长期的出超,使统治者一直以为中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
观念上的自大,一直束缚着统治阶层,使得改变现存的体制难上加难。
而日本民族具有吸收外来文化的传统。
日本曾有过三次学习外来文化的高潮。
当西方诸国经历了工业革命进入工业文明时代时,中日等国东方国家要从封建时代过渡到资本主义时代的唯一途径进是吸收西方文化。
因此,对西方文化吸取的方式,吸取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两国的现代化进程。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景
浅谈中日关系的现状与前景中国与日本一直以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两国关系虽取得了长足发展,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中日关系在发展的同时,也不断地产生摩擦。
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政治问题,以及双方间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直是两国逾越的鸿沟,友好发展的阻碍。
从政治的角度看,两国之间所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则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根本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这粉碎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本相互师从、仰慕的美好感情与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
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
与历史问题相伴而来的还有两国在台湾问题、领土问题以及日美安保问题等分歧。
这一系列原则分歧的存在,再加上近年数起具体事件的发生,如参拜靖国神社问题,最近的钓鱼岛事件更将本来就不热的中日关系推向了深渊。
从经济角度来说,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方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互补性较强。
并且日本依赖中国广阔的市场、原材料和劳动力。
而中国需要日本的先进技术、市场以及资金投入。
双方在环保、能源、金融的领域都有密切合作。
加之,日本需要重振长期疲软的经济,没有理由失去中国这个最佳的合作国。
政治上不断摩擦,经济上却是相互依赖,形成了难舍难分,却又若近若离的中日关系。
这样的关系应该是会继续维持一段漫长的时间。
对于目前中日之间存在的问题,如两国国民互信度下降据日媒体调查,日本人认为中国“不可信赖”的比例由1988年的14.2%上升到2002年的55.3%,同期认为中国“可以信赖”比例从76%下降到37.3%。
另据《朝日新闻》和中国社科院2002年联合调查,只有10%的中国人回答“喜欢日本”,7%认为“应与日本交朋友”。
这主要是由于日长期经济低迷,国民心理浮燥,民族主义情绪上升,对迅速强大的中国抱有嫉妒。
我想,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然而几个世纪以来的恩怨情仇使两国关系错综复杂,彼此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
当然,这种信任的缺失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无法改变历史。
但是,我认为,无论是着眼于中日关系的大局,还是落脚于对历史问题的思索,我们都需要更好地了解我们这个邻居,了解他们内心深层次的特质。
那么,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菊与刀》就为我们了解日本人、认识日本的国民性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在书的第一章,作者交代的很清楚,研究日本、著作本书,是二战后期(末期)美国正确制定对日政策的需要,是为美国政治服务的。
其实这一背景也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主要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
当初美国为了很好地制定、实施对日政策,采取了文化先行的策略,那么如今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发展两国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是否也需要文化先行呢?我们知道,日本文化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长期受惠于中国,鉴于两国文化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主要是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和渗透)的程度,我们可以把日本归入“儒家文化圈”或者说“汉字文化圈”。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我们对日本文化、对日本人全面深刻的了解,也不利于我们两国关系的发展,这点我们应该吸取教训。
本尼迪克特在接受委托从事日本研究时,两国正处于交战状态,这对其研究造成了很大的不便,使之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例如实地调查这一文化人类学最重要的研究方法,而只能相应地采取一些诸如与被研究的人民(生活在美国的、在日本长大的日本人)直接接触、请教在日本生活过得西方人士、看日本人写的或者是其他人写的关于日本的书、看在日本编写摄制的电影以及从其他与日本有着相似的社会风俗和生活习惯的民族那里获得启示等间接的方法进行研究,因而在论述上难免有偏颇之处,但对日本国民性的基本方面的揭示还是相当可取的。
“菊”本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
但本尼迪克特在此以“菊与刀”来命名她这部关于描写日本文化、日本国民性的著作似乎与“菊”“刀”本身并无太大关联,而仅以此“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由此入手,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相关风俗,并提出日本幼儿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发言稿
大家好!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共同参加中日青年友好交流活动。
在此,我非常荣幸能代表全体青年朋友们发表讲话。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有着悠久的交流历史。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日青年友好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新时代的中日青年,我们肩负着推动两国友好关系发展的重任。
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如何加强中日青年友好交流,为两国关系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我们要增进相互了解。
中日两国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渊源悠久。
通过参观历史遗迹、开展文化讲座、举办文艺演出等形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历史和民俗,消除误解,增进友谊。
其次,我们要拓宽交流渠道。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中日青年交流合作的空间十分广阔。
我们可以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实习实训等项目,搭建起交流合作的桥梁,促进双方青年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互动。
再次,我们要关注现实问题。
面对全球性挑战,中日青年要携手共进,共同应对。
我们可以就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为两国政府和企业提供有益的建议。
此外,我们要加强民间交往。
民间交往是中日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石。
我们要积极参与中日友好城市、友好团体等民间组织的活动,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最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维护和平稳定,为中日关系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在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加强中日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中日青年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增进友谊。
二、推动中日青年创新创业合作。
鼓励中日青年在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开展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深化中日青年在环保领域的合作。
通过举办环保论坛、开展环保实践活动,提高中日青年环保意识,共同保护地球家园。
四、加强中日青年在公共外交领域的合作。
通过举办青年国际会议、文化交流活动等,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亲爱的中日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谢谢大家!。
中日文化的比较及思考
中日文化的比较及思考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两国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 特别是文化交流更是渊远流长、根深叶茂。
虽然中日两国拥有着“同文同种”的文化,但是却造成了两国截然不同的发展。
中国文化传统以人伦思想为核心, 注重人际现实关系,其表现为尊卑有别的隶属观念、谦恭礼让的处世态度、重义轻利的价值判断、求同的思维方式和知足的文化心理。
日本受惠于中国古代文化以后, 又善于吸收欧洲文化, 形成了独特的日本文化传统, 这似可概括为集团结构、群体意识、竞争风格、拼搏进取精神。
在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和谦恭礼让的处世态度,中国只是求“大一统”的协调, 维护社会稳定而害怕竞争, 而在日本是承认在平等条件下的竞争, 并形成了日本式的竞争,即竞争和协调的融和、群体外的排它性和集团内的凝聚力, 能消除集团内部的内耗, 确保对外竞争的胜利。
尽管日本人内部也有各种矛盾和摩擦, 但是一旦他们在处理对外间题上往往会协同一致起来, 即用一个声音与外方说话, 以致在对外竞争中取得胜利。
中国文化传统中重义轻利的价值判断和知足的文化心理, 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影响和表现颇多。
日本在吸收欧洲文化以后, 一反中国的传统观念,务实作风得到了充分发挥, 从而培育出日本人的拚博进取精神。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明显能感觉到的日本人生活节奏之快、办事效率之高、有一股埋头苦干的“工蜂”精神, 而中国人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上班随随便便、自由度极大, 出工不出力, 办事拖拉。
这两者之间明显的反差, 多少可以在两国的文化传统差异中找到一些原因。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中日两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来加以说明。
中国由于背着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包袱, 具有传统的稳定性, 故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和抗阻的态度。
而日本则不然, 它具有对外来文化的摄取力。
每当日本有规模较大的吸取外来文化的时机, 总能给社会带来大的变化。
其次, 地理环境的差异也是造成文化异质的重要原因。
日本是个岛国, 四面环海, 岛内多山、河流很短;而中国是个大陆国家地大物博, 而且有着曾经是世界上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日历史渊源与关系发展
中日古代历史渊源与关系发展------------“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很深的渊源和交往。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中日两国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可以看出友好是长久的,对立是短暂的。
友好是中日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历史也证明了“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句话的正确性。
我们不能只看到“五十年对立”,而忽视“两千年友好”,但我们更不能无视“五十年对立”给两国人民感情带来的重创。
中日两国应本着“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和平友好,面向未来”的原则,促进两国关系朝着好的一面前进发展。
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民做出了表率,战后在对日问题上表现出了一个礼仪之邦所具有的品质,以宽广的心胸,真挚的诚意向日本人民传递出友好的橄榄枝。
而日本某些右翼分子、极端主义者总是挖空心思来破坏中日两国人民来之不易的友谊。
“篡改历史教课书”不但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更是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感情不负责;“钓鱼岛问题”既侵犯了中国的领土主权,也冲击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参拜靖国神社”也一次次的给中日两国关系蒙上冰霜。
就近日,日本某政府官员竟当众否认“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更是对历史的扭曲和对中国人民感情的伤害。
中日历史问题的最终解决取决于日本对历史认识的改善。
所以要让中日两国关系健康正常的发展,就必须对历史有着正确的认识。
提起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徐福东渡”的故事。
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徐福东渡”这一故事的真假性,因为一切事物都其存在的价值。
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记载了徐福奉秦始皇命去蓬莱山为其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携男女千余人及五谷百工等出海,“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的历史过程。
○1从中国历史角度来看,这是比较可信的记载。
但是由于司马迁并没说明蓬莱山的具体位置,也不能下定论说徐福去的就是现在的日本。
目前史学界有以下两种见解。
一是,徐福所得之平原广泽就是现在的日本;二是,徐福所到之地是朝鲜半岛南端,其后或其后代去的如本。
中日历史关系
中日关系历史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友好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从唐代起就有日本遣唐使,鉴真和尚东渡等等史实被传为佳话,但是近代,自日本明治维新,中日甲午战争直至二战结束后,中日关系一直在好好停停中走下坡路,尤其是近日中日关系已经跌到了几千年历史的最差时期!民族纠结僵固,积怨颇深。
这究竟是为什么?带着这样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一起来追溯中日历史,解读这深黯其中的世代恩仇。
陈寿的《三国志》从习俗上认为日本人是百越的后裔唐朝以后,尤其是明朝,海上交通比较便利了,非常多的中国人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商业或正治避难)移民到日本。
例如郑成功他外祖父。
现在大概30%的日本人有明朝时期中国移民的血统。
也有说法是日本第一任神武天皇可能是徐福.史籍中最早记载徐福史事的是司马迁,可是没有讲明徐福浮海到了何处。
后人以为是台湾或琉球,也有说是美洲,但大多数认为是日本。
最初提出徐福东渡日本的是五代后周和尚义楚。
称:“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
秦时,徐福将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
……又东北干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徐福至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
”义楚称这一说法来自日本和尚弘顺。
宋代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认为徐福东渡到日本,明初,日本和尚空海到南京,向明太祖献诗,提到“熊野蜂前徐福祠”。
清末驻日公使黎庶昌、黄遒宪等人,都参观了徐福墓,并诗文题记。
故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人是日本人的祖宗,只是,日本列岛早在秦朝之前就有人类活动了。
日本也有早期历史,也经历了石器时代。
所以,事实到底如何,尚有待查证!日本古代千年移民史古代的日本海岛可说是个荒岛!根据人口学家小山修三运用文化人类学与考古学的综合研究方法演算出绳文时代人口与人口密度表,并得出了下述的结论:公元前200年以前的绳文时代(秦汉时代以前)日本海岛上的原住民(绳文人)人口,平均只在十万人左右,也就是几近于一个荒岛。
而其文化仅为绳纹土器文化!由于古代的朝鲜半岛与日本海岛,都还处于人口稀少的荒凉的半原始社会状态,因此也就成为承受中国政治移民的托盘。
必背翻译句子
CATTI口译高频词汇(国际交流<汉译英>) 4日中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三千年的交流历史。
Exchanges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the two neighbors separated only by “a narrow strip of water”, started as early as 3,000 years ago.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中国人惜守的道德准则,也是处理国家关系的黄金法则。
Two thousand yea rs ago, Confucius, a famous philosopher, once said that “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ant done to you.” This maxim has been the moral principle strictly abid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and is also a golden principle in foreign relations.中国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珍视传统而又开放兼容。
China has stood numerous vicissitudes but never given up. She is a country that values her traditions while opening her arms to the outside world.早在千百年前,中国人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
Centuries ago,the Chinese already pointed out that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 when the foundation is stable, the country is in peace” and that “Nothing is more valuable in the universe than human beings”. The ancient Chinese emphasized the value of serving the people, enriching them, nourishing them and benefiting them.中国将永远坚持开放兼容的方针,既珍视传统,又博采众长,用文明的方式、和谐的方式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
中日关系现状及发展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今天,中日分别作为亚洲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双边互补性不言而喻。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发展战略将是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十五”期间我国中西部开发将正式启动;而日本经过十年左右的经济萧条终于走出谷底,正在努力走上自律性经济复苏轨道,因而也需要在中国市场上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
这一切使中日之间的经济、科技合作走向新高度、跨上新台阶成为可能,人们期待着两国关系尽快得到实质性发展。
日经济合作的光明前景,两国政治关系面临着如何增加相互信任、寻求共同战略利益等一系列课题。
面对中国在经济上迅速崛起,日本既希望看到中国的稳定,同时也担心中国压倒自己取得“地区的主导权”。
甚至有极少数抱着冷战思维、坚持以邻为壑的日本政治势力公开把中国视为日本的对手,蓄意制造子虚乌有的“来自中国的威胁”,别有用心地丑化中国,明里暗里为台独势力打气,企图以此削弱中国。
少数日本右翼政治势力的活动,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和警惕。
如果不能及时匡正被别有用心的日本右派歪曲了的中国形象,敌视中国的思潮的蔓延终将妨碍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因此,中国领导人与日本朝野政治家及各界人士的广泛接触,将有助于切实增进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了解,为两国关系在正确认识历史的前提下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系的好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人,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愿望与行动。
因此,不断加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对减少中日之间的纠纷与摩擦十分重要。
现在每年中日之间的往来人员已达一、二百万之众,比七、八十年代增加了许多倍。
但令人遗憾的是,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感并未因人员往来增多而加强,这已成为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必须认真对待并解决的问题。
此外,中日两国政府的相互政策亦是决定中日关系发展的关键。
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日访问考察有感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日访问考察有感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历史悠久。
日本在隋唐时期积极向中国学习,促进了日本国内的社会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曾以日为师,通过日本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和制度,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的社会发展与思想觉悟。
中国青年访日考察团项目于1987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组织约3000名中国青年访问日本,为中日友好交流事业培养了重要骨干力量。
感谢组织的安排,有幸能够参加中国青年代表团赴日访问交流学习。
这次考察活动,在考察日本社会、体验日本文化的同时,还根据日程参观日本JC夏季大会举办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展示厅、出席经济论坛(日本经济专家专题讲座)、考察丰洲现代水产集散管理中心、考察超级生态城、考察东京国际展示中心等场馆。
总的感受是,虽然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低迷,被称为“失去的20年”,但日本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到高度发达文明的阶段,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与日本还有巨大的差距。
我们必须时刻自省自警自励,学习借鉴日本的长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自己。
一、国家发达程度体现在每个公民的自觉性和高素质1、日本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对客人总是满脸笑容,热情有礼,认真仔细不厌其烦地解答顾客的每一个问题;虽然服务员很少懂英语,但总是竭尽其力地通过做手势画图形为我们这些外国人排忧解难。
2、日本的交通状态也印证了日本人的高素质。
中国青年代表团的行程,大部分时间是乘坐大巴,大巴司机会提前半小时到酒店接团员,几天的乘车体验没有听见一声鸣笛声,街上只是一部部发动机的运行声音。
交通人流都在无形中听从一个指挥,就是都遵守规则。
在大城市的街道上很少能看到警察,各个路口只有红绿灯在指挥交通,绿灯亮时发出一种“啼嘟啼嘟”的声音,提醒盲人可以过马路。
汽车和行人都严格遵守交通规则,无论是市内还是市外的车流,看不到如中国常见的不断强行并线、超车、夹塞、甚至进入逆行道往前超车等违反交通规则的情况。
13专题十三: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军国主义
专题十三:中日关系史和日本军国主义一、日本简况:1、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两国均为亚洲大国,日本是东亚的一个岛国,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一些小岛构成,面积狭小,人口稠密;2、日本多山地和丘陵,居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水能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3、日本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防治等工业是日本的主要工业部门,日本耕地少,但渔业资源丰富。
二、历史上中日关系:1、中日关系始于汉朝2、唐朝日本多次派遣唐使来到中国,中国鉴真东渡,646年日本仿效隋唐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革新”;3、明朝后期,倭寇侵略中国,戚继光抗倭;三、近代日本大肆侵华:1、1874年入侵台湾;2、1894-1895年挑起甲午战争,强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占台湾;3、1900-1901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强迫签订《辛丑条约》4、1914年借对德宣战之机,出兵中国山东;5、1915年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6、在巴黎和会上,企图使占领山东合法化,引发五四运动;7、1921-1922年在华盛顿会议上为美国所排挤10、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11、1932年在东北制造伪满洲国;12、1937年7月7日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13、1937年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15、1937年12月制造南京大屠杀;16、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同中国政府签投降书,10月台湾回归;四、现代中日关系从“冷冻”走向复杂,曲折前进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2、中日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但存在许多历史和现实的问题矛盾;(1)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2)篡改历史教科书掩盖侵略罪行;(3)领土之争如钓鱼岛归属问题;(4)台湾问题:日本插手台湾事务,支持台独;五、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发展中日关系?我们主张中日两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日本应遵循“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方针,深刻反省侵略战争,取信于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日本应遵循防卫政策,遵守和平宪法,走向和平发展之路。
形势与政策-浅谈当今中日关系及未来发展
浅谈当今中日关系及未来发展摘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各国都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发展自己的经济。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关系也是今天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政治讨论的热点。
中日两国发展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但是现如今,因为日本侵犯中国的钓鱼岛,强行进行所谓的“购买”钓鱼岛等行为,中日关系又走向了新的低谷,同时,在经贸领域也发生了贸易摩擦;在安全合作方面双方互不信任,彼此警惕。
那么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将会如何呢?下面我浅谈一下对中日关系及未来发展的看法。
关键字:历史现状未来中日关系正文:一、回顾中日关系发展史秦代:传说在秦代,徐福带走若干童男童女为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药但从未回来,有说在日本定居,为此日本人可以再某方面讲是中国人的后代。
唐代:正值大唐盛世,日本多次向大唐派遣留学使,学习我中华文化、技术等。
中国的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传道。
明代:在明代正值中国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日本的幕府、激进主义对中华大地进行侵略、骚扰。
使我国沿海的经济和安定收到了极大影响。
清代:在清朝前期,日本作为邻国向中华纳贡,但是在清朝后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造成了受列强欺压的局面。
日本发动了朝鲜战争,犯下了旅顺大屠杀,与中国进行了甲午海战,在各种环境下欺压我中华民族。
近代:日本侵华时更是犯下种种罪行,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取得了胜利。
让我们的祖国脱离了日本的欺压。
二、现今中日关系(一)“政冷经热”由于安倍首相右倾政策,两国政治关系越来越冷,两国相互对话越来越趋于狭窄化和过分政治化。
由于国内的右翼分子和军国主义的煽动,再有由于不法人士的挑拨使日本国内的反华情绪越来越强,这也是中日的交流的不能正常化的原因。
进入2014年以来,由于出现了一系列事件,包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进行所谓“购买”钓鱼岛、中国“保钓”人士登岛遭日本警察扣押、日本海军在我钓鱼岛海域等非法巡视等,使本来已经很冷的中日政治关系进一步趋向“冰冷”、倒退甚至恶化。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
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
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
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
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
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
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
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
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
自-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
唐代在中日友好和文化关系史上,都是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时代。
尤其在文化方面两国关系之密和影响的深远,在历史上也是稀有的现象。
有人甚至说:“日本中古的制度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固有的,但一翻开唐史,却发现有好多完全是模仿唐制的”。
至今,日本还有很多事物的名称冠以唐字,如唐织、唐锦、唐金、唐锹等等,表明它们的来源是中国,以区别于日本自创的事物。
所以我认为唐朝是中日关系史上最为亲密的时期。
关键词:中日关系遣唐使唐制兼容并蓄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
唐代在中日友好和文化关系史上,都是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时代。
尤其在文化方面两国关系之密和影响的深远,在历史上也是稀有的现象。
有人甚至说:“日本中古的制度一向被认为是日本固有的,但一翻开唐史,却发现有好多完全是模仿唐制的”。
至今日本还有很多事物的名称冠以唐字,如唐织、唐锦、唐金、唐锹等等,表明它们的来源是中国,以区别于日本自创的事物。
所以我认为唐朝是中日关系史上最为亲密的时期,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唐朝中日之间的交流盛况。
一、唐的强盛和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加强了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唐朝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最为强盛的朝代,也是当时世界上最为繁荣富强,文明昌盛的国家之一。
唐朝前期的100多年里, 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前期,南北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高度繁荣,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治世局面。
唐政府实行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积极主动地发展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曾说:“当西方人的心灵为神学所缠迷而处于蒙昧黑暗之中时,中国人的思想却是开放的,兼收并蓄而好探求的”。
盛唐时期国运鼎盛,政局安定。
科举选官等一系列制度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
中日建交的地点和人物
中日建交的地点和人物
一、建交时间为1972年9月29日
周恩来总理同田中角荣举行多次会谈。
27日毛泽东主席会见田中角荣。
9月29日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在北京签字。
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日语:日本国政府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の共同声明),简称中日联合声明(日语:日中共同声明),又称中日建交公报,是1972年9月2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政府签署的一份联合声明。
二、原因:
1、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悠久的传统友好的历史。
两国人民切望结束迄今存在于两国间的不正常状态。
战争状态的结束,中日邦交的正常化,两国人民这种愿望的实现,将揭开两国关系史上新的一页。
2、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应该而且可以建立和平友好。
两国邦交正常化,发展两国的睦邻友好,是符合两国人民利益的,也是对缓和亚洲紧张局势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
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钓鱼岛问题文秘081 陈媛 1号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二千多年交往的历史。
但近年来,两国关系出现了“经热政冷”的局面。
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及钓鱼岛问题成为影响中日关系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毫无疑问,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这些障碍不仅对两国自身发展不利,还会影响到东亚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今年,中日又因为钓鱼岛事件而关系紧张。
9月7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一艘载有15名船员的中国拖网渔船“闽晋渔5179号”受到日本海上保安厅一艘巡逻船冲撞,后又受到日方另外两艘巡逻船跟踪、冲撞、截停、登船、检查,中方船长詹其雄被日方逮捕。
事发当日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姜瑜表示,中方强调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就是中国领土,要求日本巡逻船不得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所谓执法活动,更不得采取任何危及中国渔船和人员安全的行为。
同日,外交部副部长宋涛奉命约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提出严正交涉,要求日方停止非法拦截行动。
就在中方严正交涉的同时,日本海上保安厅决定,拟以涉嫌妨碍执行公务为由,逮捕中国渔船船长,同时还以涉嫌违反《渔业法》(逃避登船检查)为由展开调查。
9月12日凌晨,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紧急召见日本驻华大使丹羽宇一郎,郑重表明中国政府的重大关切和严正立场,敦促日方不要误判形势,作出明智的政治决断,立即送还中国渔民和渔船。
虽然最后日方送还了中国渔民和渔船,但钓鱼岛问题跟历史问题、东海问题等同还是为中日两国关系中存在的悬而未决的问题。
从钓鱼岛的由来和历史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对钓鱼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中国的这一立场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律依据。
钓鱼岛并不是日本所说的“无主地”,在 19世纪末日本有人“发现”钓鱼岛之前,中国已经对钓鱼岛进行了数百年的主权管辖;日本的非法“占有”是侵略行为,而侵略是不产生主权权利的;日本也难以用所谓“时效”理论为其获得钓鱼岛主权提供任何法理依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日之间的任何条约和协定均没有改变钓鱼岛主权归属的法律效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是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繁荣的需要。
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都应从这个基本立场出发,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日联合宣言》三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致力于稳定、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彼此间有着充分的利益交融,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友好相处,合作双赢,是符合中日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继续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实现中日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对中日两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30多年来,中日经贸关系持续快速发展,双方已互为重要合作伙伴,相互依存日益加深。
2004年中日贸易额达1678亿美元,与中美贸易、中欧贸易呈三足鼎立之势。
同时,截至2004年底,日本累计对华投资协议金额达666亿美元,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外资来源。
中日两国在推进东亚区域合作,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等地区和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协调与合作。
作为中日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民间友好往来是中日关系独特的传统优势。
两国年人员往来已由邦交正常化之初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435万人次。
两国间的友好城市已发展到226对。
每周飞行于两国之间的各种航班多达500架次。
但是,随着近年来日本大国意识的膨胀,右翼政治势力愈加活跃,日方在历史、台湾等问题上大开倒车,不仅一再刺激中国人民的感情,而且失信于中国人民,致使中日关系出现当前复杂局面,这样的结果不利于日本,也不利于中国。
日本在战后未能彻底清算军国主义者所犯下的侵略罪行,也没有对年轻一代进行正确、全面的历史教育。
因此,日本国内一直存在否认和美化侵略历史的社会土壤,右翼势力不时跳出来否认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而日本政府则以种种借口,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
随着近年来日本社会思潮的右倾化,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的消极倾向更趋突出。
最近再次发生的历史教科书问题的实质就在于日本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不能以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年轻一代。
日本政府的这种倒行逆施只能破坏包括中日关系在内的它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有损它在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心中的形象。
早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周恩来总理就曾明确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
因此,中日两国都应采取向前看的态度,积极发展中日友好事业,致力于维护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在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中,既有密切的现实联系,又有历史的恩怨,两国关系中的曲折变迁对各自国运兴衰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也都证明了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如何看待当今中日关系摘要:当今社会,对各个国家来说,最主要问题还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对和平的外交关系,各国不能正常的发展自己的经济。
中日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政治讨论的热点。
从古至今,中国和日本的关系都是很复杂的。
如今,因为日本侵犯中国的黄岩岛钓鱼岛等国土,中日关系又走向了新的低谷,下面我说一下我自己对中日关系的看法。
关键字:历史现状未来中日关系日本和中国是两个一衣带水的国家,近年来,中日关系问题是一个敏感话题。
两国的关系关系对世界各国与中日两国之间有着很大的影响。
很多人谈到日本时就愤愤不平,所以我觉得,中国应该记住历史和耻辱,再去和平发展。
一、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中日关系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
唐代在中日友好和文化关系史上,都是个值得特别注意的时代。
尤其在文化方面两国关系之密和影响的深远,在历史上也是稀有的现象。
以下从各个时期分析中日关系。
1. 唐代时我国最强的时期,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也交往作为密切。
首先从唐朝的政策看,当时唐朝奉行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因此与日本的经济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
唐朝前期的100多年里, 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前期, 经济高度繁荣,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唐政府实行开明,兼容的民族政策,各民族友好相处,平等往来,积极主动地发展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唐允许不同民族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唐王朝和亚洲、欧洲甚至非洲一些国家的往来都较频繁,而与我们交往最亲密的是邻邦的朝鲜和日本。
在教育方面,唐朝政府还奖励和重用学有所成的日本留学生,给予其很高的荣誉和充分的信任唐朝政府对日本留学生的友善政策,为中日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中国各层人士对日本留学生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广泛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篇。
中日不只文化方面交流密切,经济方面交流也是很密切,当时中日两国互遣使者日本自东汉时已遣使来华,唐代时更经常派遣唐使来华。
唐文化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到明朝时,日本民众自发组成团队到中国沿海行杀人越货之事,到明成祖时,其规模越来越大,大的寇群多达万人,小的数百人,其据点深入沿海各省,到处为害,已形成一股极为残暴的海盗武装,其所侵犯的地方,无不杀个鸡犬不留。
如成祖三十四年,拓林一带倭寇“犯乍浦,海宁,攻陷崇德,转掠西塘、双林、乌镇、菱湖诸镇、杭城数十里外流血成川,巡抚李天龙束手无策”…成祖四十一年春,“倭馅福建永宁卫,大掠数日而去。
复攻永宁城,破之,大杀城中军民,焚毁几尽”。
总计沿海倭寇肆虐达七十八年之久,明朝天下骚动,耗费国库巨额经费,军队死伤数十万。
后经戚继先等与之苦斗多年,才告平息,但中国也因此元气大伤。
而倭寇屠杀中国居民十多万,抢劫财产难以计数,更从此开始轻视中国。
3.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犯下滔天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扶植建立伪政权,屠杀大量民众,奸污大量妇女,焚烧大量民房,劫夺大量财物,掠夺大批矿产资源,强迫大量民众为其劳动,组建细菌工厂,建立细菌实验基地,使用民众进行细菌活体实验,释放大量带菌动物,进行毒气战和细菌战,进行殖民教育。
一、中日关系现状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前提是互相收益,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主导地位,对中日的整体发展具有特别的重要的意义,从现状看,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
在贸易方面,日本已连续十多年保持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日本来说,中国也是位居前列的重要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战后以来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经济合作推动了整个中日关系改善。
在漫长的历史年代,贸易合作通过民间渠道不断得到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最终经过了长期积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政治和文化领域关系的发展,并最终促成了中日关系的正常化。
七十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在第一个关键时期,经济关系,尤其是其中的贸易往来都起到巨大作用,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即使在中日两国之间出现政治方面的交涉,甚至面临十分严峻的局面时,经济合作也在不断发展,并且成为改善两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如今中日关系面临着各种低谷近期,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日本篡改历史并参拜晋国神社晋国神社是日本侵略中国的象征靖国神社是位于日本东京千代田区九段北的一个神社,供奉自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帝国战死的军人或军属,其中绝大多数是在中日战争及太平洋战争中阵亡的日兵及殖民地募集兵,并包括14名甲级战犯,使得神社备具争议性,所以被视为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
日本历史教科书争议,指围绕日本国内历史教科书而衍生的争议。
争论主要围绕书中近代、现代史等课题,也涉及日本文部科学省教科书检定与采纳等议题。
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不止引起日本国内关注。
周边的国家例如中国、韩国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尤其关注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如何记载、评价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做的事。
因此,此事对中日关系影响很大。
2.钓鱼岛事件在钓鱼岛的归属这一问题上,中日两国存在分歧。
多年来,日本时常有一些右翼分子在钓鱼岛问题上进行挑衅。
日本政府曾决定,如果外国人无视日本政府的警告登上钓鱼岛,将被认为是非法入境,日本将用武力予以驱逐。
自9月7日一艘中国渔船在钓鱼岛海域同两艘日本巡逻船相撞以来,日本方面非法抓扣中国渔民渔船,并不顾中方十余次的严正交涉,继续非法扣押渔船船长的行径,对中日双边关系造成了严重损害。
钓鱼岛领土归属问题是一个历史问题。
在这次撞船事件上,日本政府一意孤行,任由事态恶化,也是基于所谓“钓鱼岛历史上是日本的固有领土”的立场。
要想对这个问题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认识,首先必须正视和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
三、中日关系的症结在亚洲,中日两国的综合国力都在上升过程中,是未来世界多极化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日本迟早要成为政治大国,这与中国成为经济大国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日两国在告别了"一强一弱"的时代后必须适应相互容忍和接受对方。
要是彼此把对方看做是威胁自己的对手,试图联合其它力量牵制对方,那就势必会导致危险的对抗,从而危害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而如果认为对方是与自己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相互与促进的伙伴,就有可能构筑起新型的双边关系的格局,进而为亚太地区乃至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作出贡献。
中日经济关系正处于重大转折,即日本经济从占绝对优势正转变到相对优势。
这一过渡将维持一个时期,两国间矛盾也就会不断地冒出来。
日本的宽容度会相对地缩小,中国的应对能力还有限,这样,容易使矛盾不必要地激化。
中日两国间政治磨擦因素和大众传媒的片面报道,不仅阻碍着两国增进相互理解,而且不断制造出新的相互误解乃至相互敌对的情绪。
体制与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西方文化影响的不对称性也将对中日共同文化基础产生抵消作用。
近年来中日两国国民之间出现了所谓"感情摩擦",以致围绕对华政策的日本国内政治形势十分微妙,甚至连经济界也不便将希望发展日中经济关系的"心里话"痛快地说出来。
这种为政治的、情绪的因素而牺牲两国利益乃至整个东亚地区合作利益的倾向是十分可悲的。
日本的认识问题。
日本目前的心理是复杂的,昔日煌达的经济如今深陷低迷,日本应该坦然承认和接受地区国家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在同一平台上进行竞争与合作的事实。
日本要摆脱以下观念:1.追求全球自由贸易,不参加地区歧视性经贸组织;2.继续追求在东亚领头羊角色,维护东亚的垂直分工体系;3.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为保选票,不敢开放国内某些脆弱领域;4.回避历史,认为如果认罪有损日本形象。
日本要勇敢于面对历史和现实,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大国首先要以一个正常大国的姿态和度量行事,无论遇到什么阻障和困难,依然故我。
只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周边国家才能对你这种身份认同。
三、中日关系展望由于日本既是中国的历史宿敌,又是中国的心腹大患,既是世界经济大国,又是中国的近邻,既是美国封堵中国的第一帮凶和制衡中国的重要筹码,又是企图挑起争端妄图永久霸占我国领海的罪恶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