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节常规X线影位置乳腺
乳腺X线诊断
乳腺平片 彩色B超 CT 核磁共振
红外线
乳腺导管造影
囊肿抽吸空气造影
各种穿刺活检
乳腺平片
临床诊断 :
25以下,一般不做乳腺平片
25-30岁临床怀疑恶性病变者
30岁以上临床无论怀疑良性或恶性病变
正常人群普查: 40岁以上妇女每年或每两年摄乳腺平片一次 立体定位穿刺或放置定位金属钩
B
鉴别病变的囊实性
中心透亮的圆形钙化
• 大约1cm左右 • 中心透亮的圆形钙化,周边有规则的钙化环 ,透亮区可以完全钙化,所以为不同时期的 钙化 • 皮肤钙化,导管内碎屑,脂肪坏死或纤维腺 瘤的钙化
环状或蛋壳状钙化
• 大小变化较大,钙化环较薄 • 典型囊肿壁的钙化,另外脂肪坏死,放疗后 及导管扩张亦可出现 • 极少数乳癌亦会出现
纤维腺瘤
• • • • • • • 好发年轻女性 与雌激素水平面有关 常为多发病灶 边缘光滑的肿块 与囊肿和某些乳癌较难鉴别 可有较粗大钙化 40岁以上或突然长大可考虑手术
囊肿
• • • • • • • • 常为多发病灶 边缘光滑圆形或卵圆形,可有分叶 边缘经常被周围腺体遮挡 有时不同体位形态有变化 与老片对比大小,数量有变化 囊肿壁钙化呈蛋壳样 B超+针吸可以确诊 囊壁内结节多数为乳头状瘤,但少数为 乳癌。必要时需做活检
成簇或沿导管分布-玫瑰状、线状、
三角状、星状 伴随软组织密度增高
美国放射学会乳腺影像报告和 数据管理系统钙化分类
• (1) 典型良性钙化 • (2)界于良恶性之间的钙化 • (3)高度恶性可能的钙化
典型良性钙化
• • • • • • • • • • • 圆形钙化 Round (or bead-like) 牛奶状钙化 Milk-of-calcium 中心透光的圆形钙化 Round lucent-centred 蛋壳状钙化 “egg-shell” 杆状或小管状 Rod-shaped or tubular 粗大钙化 Coarse(“popcorn”, “candlewax”) 血管钙化 Vascular 退化性钙化 Dystrophic 皮肤钙化 Skin calcification 体内异物钙化 Foreign body-induced 假钙化 Pseudocalcifications
乳腺X线诊断标准
1992 年美国放射学会提出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 - RADS) ,至今已是第四版。
这个系统对规范乳腺X 线报告, 减少影像描写的混淆, 以及对普查的监测均起着很大的作用, 建议依据这个系统作为中国乳腺X线报告的常规。
影像表现一、常见征象(一) 肿块: 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的占位性病变,有鼓出的边缘,以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的性质最为重要。
仅在一个投照位置上见到的可疑肿块影称“致密影”; 无明显鼓出边缘的称“不对称”。
肿块的描述包括三个方面:形态、边缘和密度。
形态有圆形、卵圆形、分叶形和不规则形, 不规则形多为恶性表现, 前三种形态要结合其他征象综合考虑。
边缘对诊断病变的性质最为重要, 包括以下五种描述:清晰、模糊、小分叶、浸润和星芒状。
边缘清晰是指超过75 %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锐利, 剩下的边缘可被周围腺体遮盖, 但无恶性证据;模糊是指肿块被其上方或临近的正常组织遮盖而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 一般用在报告者认为这个肿块的边界是清晰的,仅仅是被周围腺体遮住的情况下; 小分叶表现为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浸润是由病灶本身向周围浸润而引起的边界不规则, 而不是由于周围腺体遮盖所为;星芒状可见从肿块边缘发出的放射状线影。
小分叶、浸润和星芒状边缘为恶性征象。
对鉴别边缘模糊和浸润有时会有一定困难,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前者多为良性改变,而后者是恶性征象,通过局部加压摄影、辗平摄影技术对鉴别边缘征象有帮助。
密度是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分为高、等、低(不包括脂肪密度) 和脂肪密度四种描述。
大多数乳腺癌呈高或等密度; 极少数乳腺癌可呈低密度; 乳腺癌不含脂肪密度, 脂肪密度为良性表现。
(二) 钙化:良性钙化常比恶性钙化大,呈较粗糙的钙化或边缘清晰的圆形钙化。
恶性钙化常较小, 需要放大来帮助显示。
乳腺常规X线摄影技术
内
外
n X线的投射方向是从内上斜向外下。
3.乳腺轴位
X-ray
上述三个乳腺摄影基本位置均有各自 的摄影盲区,如:乳腺侧位难以包括乳 腺的内外上部,尤其是外上部分;乳腺 侧斜位,乳腺的后部内侧可能包括不全; 乳腺轴位往往因胸壁呈弧形而无法摄取 腋侧部分乳腺组织。此外,乳腺侧斜位 与乳腺轴位不能形成相互垂直,即这两 个体位不在垂直的两个轴上,对病变的 定位不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各种摄影体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皮肤增厚
粉刺型
非粉刺型
单纯肿块
②哺乳期乳腺发育完全,有乳汁积存,密度 较高,摄影时应尽量将乳汁排空,选用较 大的曝光条件。
③有哺乳史,乳腺处于静止状态者,用28~ 32kV,40~50mAs。
④老年妇女选用25~30kV,30~40mAs。
乳腺侧位照片
2.乳腺侧斜位
用途:了解乳腺上下、前后组织的病 理改变。因为该摄影位置能包括乳腺 癌最好发的乳腺外上1/4处的组织, 因此成为乳腺X线检查最有价值的摄 影位置。
碎石样钙化
碎石样粗大钙化
血管钙化、圆形钙化
圆形颗粒状钙化
恶性钙化
泥沙样钙化
泥沙样钙化
多形性不均质钙化
乳腺癌
合并征象: 皮肤凹陷 乳头凹陷 皮肤增厚 腋异常血管
皮肤增厚 乳头内陷
皮肤增厚
塔尖征 大导管相
乳头内陷、 大导管相
三、摄影位置
注意事项:
①采用40~50cm的近焦-片距摄影,增加X 射线的强度; ②让病人屏气曝光,以避免呼吸导致的运 动模糊; ③必须做好准确的方位标记以便于识别。
④采用多变的体位、摄影角度及X线入射 方向进行摄影,提高乳腺病灶在照片上 的检出率;
乳腺课件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10
脂肪型乳腺
精选ppt课件最新
11
少量腺体型乳腺
精选ppt课件最新
12
多量腺体型乳腺
精选ppt课件最新
13
致密型乳腺
精选ppt课件最新
14
乳腺X线摄影报告的评价分类
(BI-RADS)
0级 病变不明确(致密性乳腺):需进一步其他影像 方法判断或与前片比较但不包括组织学检查
乳腺
精选ppt课件最新
1
附:乳房
1.位置 乳腺后间隙
2.形态 乳头 乳晕 乳晕腺 3.结构 乳腺叶 乳腺小叶 输乳管 输乳管窦 乳房悬韧带
或Cooper韧带
乳头
输乳管窦
乳晕 乳晕腺
输乳管 乳腺小叶
乳腺后间隙
胸大肌
精选ppt课件最新
乳腺小叶 乳房悬韧带 输乳管 输乳管窦 输乳孔
2
乳腺钼靶X线摄影
目前乳腺X线钼靶摄影是公认的早期 发现和诊断乳腺癌的最有效、最可靠 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西方乳腺癌高 发国家已广泛用于妇女乳腺癌的定期 普查,其敏感性约80%~90%,特异 性约85% ~95%。但对于致密性乳腺 内病灶及近胸壁的病灶容易漏诊。
侧位,外内侧斜位,放大摄影。
精选ppt课件最新
5
乳腺斜位投照MLO
乳腺轴位投照CC
精选ppt课件最新
6
乳腺X线解剖
乳头、乳晕、皮肤、脂肪、导管、腺体、间质组织。
皮肤: 光滑均匀。 脂肪: 皮下:
腺体后方: 腺体内: 乳腺血管: 大静脉可显示,位于皮下脂肪内。血管分布、 走形差异比较大,双侧走形基本一致。乳腺内 动脉不能显示,壁钙化时可显示 。
此类病变无特征性的乳腺癌影像学改变,但
乳腺规范X线摄影诊疗
五、乳腺导管造影:用于了解乳头溢液性病 变,确定导管病变的位置、范围等。采用头 尾位和内外位。
பைடு நூலகம்
六、X线引导下穿刺活检及钩丝定位
•(一)适应证 在两个不同投照体位图像上怀疑恶性病 变时,可采用乳腺X线引导真空抽吸穿刺活检 (包括微钙化、肿块、非对称致密及结构扭 曲) 。 在两个投照体位图像上确定乳腺有需切 除但不能用手触及的病变,可采用X线引导下 钩丝定位(立体三维定位或二维手动定位)。
(2)宽域性非对称致密(大于1/4乳腺范 围) (3)进展性非对称性致密(动态观察范围 和密度增大) •5.伴随征象 皮肤回缩、皮肤增厚、乳头回缩、乳 腺小梁结构增粗、皮肤病变、腋窝淋巴结 肿大等。
0类(未定类-需结合旧片或其他影像学检查) 1类(阴性,恶性可能性 0% ) 三、BI-RADS分类 2类(良性,恶性可能性0%) 3类(可能良性,恶性可能性≤2%)
所得图像是否有坏点,以避免影响图像质量 3.自动参数选择(AOP)和信噪比(SNR)的检测 目的:检测AOP和SNR是否符合质量控制的 要求。 方法:在AOP模式下进行适当的参数测试。 变更聚酯板的厚度依次是25mm,40mm,60mm进 行摄影,收集影像。 影像的SNR级别测试:对上述收集的影像进 行SNR的测量。
如乳腺构成分类为d类,即乳腺实质是极度致 密,可影响乳腺X线摄影的诊断,降低疾病检 出水准,必须在报告结论中体现。诊断结论的 结构是前半段为一般性疾病诊断结论,后半段 为BI-RADS分类。注意,不仅仅是列出分类序 号,还应标注分类的含义。
乳腺X线摄影质量控制
• 一、人员资质 乳腺摄影技术人员应具有全国乳腺摄影 技术上岗证,并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乳腺放射诊断医师应是放射科执业医师, 并需进行乳腺放射诊断培训。 • 二、质量控制 在实行乳腺X线摄影的医疗单位中,为了 让受检者的辐射风险保持在最低限度,必须 保证所实施的检查是高质量的。
影像技术学(乳腺绪论、摄影位置)
第一节 概论
第三节 其他摄影技术
第一节 概论
一、定点压迫摄影
• 定点压迫摄影(spot compression radiography)常在普通乳腺摄影之后, 对密集组织区域的模糊或不明确的可疑 病灶进行补充检查。 • 使用小压迫器,压迫局部感兴趣区,可 使感兴趣区厚度有更大幅度的减小,减 少重叠,是常规位置的补充。 • 通常结合小焦点放大摄影来提高乳腺细 节的分辨率。
第一节 概论
乳腺90º 侧位 内外侧位ML 外内侧位LM
第一节 概论
右侧乳腺 ML位
第一节 概论
曝光条件: ( 1 )青春期乳腺各组织对比度较低, 一般用32~34kV、50~60mAs ( 2 )哺乳期乳腺:排空乳汁,较大 条件 ( 3 )有哺乳史,乳腺处于静止状态 者,用28~32kV,40~50mAs ( 4 )老年妇女选用 25 ~ 30kV,30~ 40mAs
第一节 概论
局部放大点片:当平片遇有微小病灶或疑有细小钙
化时应做局部放大点片摄影。获取更多的信息。 乳导管造影时,亦宜作全乳或局部放大摄影。
第一节 概论
三、人工(植入物)乳腺摄影
• 人工(植入物)乳腺摄影常规采取头 尾位和内外斜位,需手动设置曝光 参数,压迫程度受植入物的可压迫 性限制。除此之外,应加照修正的 内外斜位和头尾位,即将植入体推 向胸壁,使假体避开压迫范围,对 前方的乳腺组织加压摄片。
第一节 概论
乳腺摄影注意事项
• • • • • • • • • 1.应平静呼吸屏气曝光 2.必须做好确切的方位标记以利于识别 3.采用多变的体位进行摄影,双侧对照 4.使用压迫器适当加压 5.避免加压不当而使乳腺皮肤发生皱褶 6.一般应将乳头置于切线位 7.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尤其kV值 8.对于巨大乳腺应用分段拍片法 9.在月经后1周左右进行乳腺摄影影像最清晰
讲课:乳腺X线影像诊断
目前,乳腺癌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对其预后 起着关键性作用。
What can we do ?
优点:方便经济、无创伤无痛苦、无放射线 能鉴别囊、实性肿物,正确率96~100%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了解肿块血供情况 超声引导下可行肿块定位穿刺 缺点:对脂肪型乳腺的显像有困难 不能发现微小钙化,因此难以诊断早期 乳腺癌
优点:能通过早期强化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等 对肿瘤的良、恶性作出较高的诊断 不受腺体成分的影响,可发现致密型乳腺 腺体内病变并定性 可用于评估乳腺成形术后植入物情况 缺点:检查费用昂贵
目前, X线钼靶、超声、MRI被 称为乳腺影像诊断的“黄金三组合”。
其中钼靶X线技术,诊断乳腺良恶性
肿瘤的正确率可达85%~90%。因其
一般在以下情况可进行投照此位: (1)常规钼靶片疑有微小钙化而不能完全肯定时; (2)乳导管造影,疑有小分支导管病变时;
(3)临床触及硬物或肿块, 而常规X线片未能显示或显 示不清时
临床:触及右乳肿块 常规X线:右乳隐约见一局限性致密区
局部加压点片:右乳局限性致密、结构不良, 考虑癌 病理:右乳癌
双乳头未见凹陷,皮肤及皮下脂 肪未见增厚。双乳腺体呈片状分 布,主要分布于中央区及外上象 限,未见明显肿块及增粗血管; 左乳外上象限见一粗大钙化影。 双侧腋下未见异常结构淋巴结。
结论:
1、双乳增生性改变,建议结合超 声; 2、左乳外上象限良性钙化灶。
双乳头未见凹陷,皮肤及皮下 脂肪未见增厚。双乳腺体呈片 状分布,主要分布于中央区及 外上象限;左乳中央区及右乳 内下象限各见一等密度结节影, 左侧大小约17×13mm,右侧 大小约10×9mm,边缘光滑, 未见分叶及毛刺征;另左乳见 多发散在、粗颗粒状钙化影。 双侧腋下未见异常结构淋巴结。
乳腺正常影像学表现
3.大导管:为乳头下呈扇形的致密影
正常CT(图)
脂肪型乳腺 b. CT
正常CT(图)
致密型乳腺
b. CT
四、正常MRI表现(1)
1. 脂肪组织:T1WI及T2WI上均呈高信号,在抑脂序列上呈 低信号,增强后无强化
一、正常X线表现(2)
4.悬吊韧带:皮下脂肪内纤细的线状影,基 底在浅筋膜浅层,尖端指向乳头
5.浅筋膜浅层:皮下脂肪层与腺体组织间, 一连续而纤细的线样影,可呈锯齿状,其 尖部为悬吊韧带附着处
正常x线(图)
一、正常X线表现(3)
6. 腺体组织:片状影,随年龄增长及是否 生育而不同
7. 乳导管:大导管自乳头下方呈线样放射 状向乳腺深部走行,亦可为均匀密度的 扇形影
一、正常X线表现(4)
8.乳后脂肪:位于乳腺浅筋膜深层与胸大肌 筋膜之间的线样透亮影,厚度0.5mm~2mm
9.血管:两侧应大致相等 10.淋巴结:一侧凹陷的部位称 “门”
正常x线(图)
脂肪型乳腺 a. X线平片
正常x线(图)
致密型乳腺 a. X线平片来自二、正常声像图表现(1)
1. 皮 肤 : 强 回 声 的 弧 线 形 光 带 , 厚 度 0.5mm~3mm
乳腺正常影像学表现
第一节 正常影像学表现
学习要点
本节应了解、熟悉和掌握的知识点:
学习难点
本节学习中的难点:
一、正常X线表现(1)
1.乳头及乳晕:乳晕区皮肤厚度为1mm~5mm 2.皮肤:皮肤厚度约0.5mm~3mm,下后方邻近
胸壁反褶处最厚 3.皮下脂肪层:介于皮肤与浅筋膜浅层之间,厚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知识乳腺X线摄影检查
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导放射医学技术中级专业知识乳腺X线摄影检查乳腺X线摄影使用钼靶X线机,用软射线进行乳腺摄影,使得乳腺图像的细微结构更加丰富、组织对比度提高。
一、体位设计乳腺摄影常规采取的体位: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
(一)内外斜位(MLO)内外斜位是显示一侧乳腺组织最佳的体位。
1、机架倾斜30°~60°,使摄影平台与胸大肌平行,以利于乳腺组织最大限度的显示于成像区域。
X线束方向从乳腺的上内侧射向下外侧。
2、患者受检侧上臂抬高,手放在机器手柄上,使腋窝部充分暴露(显示腋下淋巴结)。
照片应包括乳腺、胸大肌及腋窝前部。
3、向上向外牵拉乳腺,离开胸壁以避免组织影像的相互重叠。
4、用手承托乳腺,脚踩压迫控制器,压迫板接触乳腺后开始缓慢地压迫,直至有足够的压力使乳腺压至扁平。
从乳腺下皱褶到腋窝的整个乳腺都应该位于照射野内。
5、曝光结束后,压迫器缓慢地自动地离开。
(二)头尾位(CC)头尾位对显示乳腺内侧组织十分必要,同时应尽可能多包含乳腺外侧组织。
1、调整平台高度,使与乳腺下皱褶平齐。
2.操作者轻轻将乳腺组织牵拉远离胸壁,且将乳头放在摄影平台中线。
3.患者头转向对侧,身体靠向摄影平台。
对侧手握住乳腺机的手柄,嘱受检者肩部放松,使乳腺组织最大限度暴露在摄影平台上。
4.脚踩压迫控制器,压迫板接触乳腺后开始缓慢地压迫,直至有足够的压力使乳腺压至扁平。
在压迫乳腺的同时用手向前平展外侧的乳腺组织,以减少皮肤皱褶。
5.曝光结束后,压迫器缓慢地自动地离开。
(三)附加体位1、90°侧位 90°侧位是最常用的附加体位,包括内外侧位(ML)和外内侧位(LM)。
90°侧位与标准体位结合成三角形来确切乳腺病变的定位。
90°侧位也可用来证实重力依赖性钙化(如含钙化奶块,奶粒)或液体。
2、定点压迫位定点或锥形压迫是一种较多应用的简单技术,通常结合小焦点放大摄影来提高乳腺细节的分辨率。
各部位X线摄影检查技术 乳腺摄影
【中心线】倾斜中心线,自被检侧乳腺的内上方射入,外下 方射出。
【影像显示】乳腺、 部分胸大肌及腋窝组 织(淋巴结)均可显 示;乳腺无皱褶,无 下垂,乳头呈切线位 状态显示。
【照片的标准】 (1)胸大肌显示充分,且延伸至或
低于后乳头线(PNL); (2)纤维腺体组织后的脂肪可见; (3)深部和表面乳房组织分离; (4)无明显的运动模糊; (5)乳房下皱褶打开。
三、乳腺摄影注意事项
1.摄影前必须认真查对检查申请单。
2.做好准确的方位标记。
3.采用多个位置、摄影角度及X线入射方向进行摄影。 将乳头置于切线位。常规摄取双侧对比。
4.使用压迫器适当加压。加压的程度应到病人能够耐受 的最小厚度,但恶性肿瘤肿块较大时不宜加压过度。
5.摄影中通过适当的手法使乳腺组织尽量不与其它组织 重叠,手法要轻柔,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PNL
2. 乳腺上下轴位(CC) 【摄影目的】筛检性和诊断性乳腺摄影,能够显示内侧乳 腺组织。
【体位设计】被检者面对垂直于地面摄影架站立,面部转 向对侧;检查侧胸壁紧靠摄影台,用手托起乳腺下部向前 上拉伸将其置于摄影台上,调节压迫器自上而下压紧并固 定乳腺,展平外侧皮肤皱褶,同时使乳头呈切线位。
【中心线】自被检侧乳腺的上方射入、下方射出,垂直于 摄影台。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乳腺内侧射入外侧(ML)或外侧 射入内侧,垂直于摄影台。
乳腺钼靶拍片体位及检查方法
定位片
钢丝插入后拍片 手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癌
病理:腺纤维瘤 平片 定位片 钢丝定位片 病例二
99734 细小钙化定位 病理:腺管型腺病伴 小叶增生 平片 定位片 钢丝定位片 标本 病例三
89864 局限浸润结构扭曲 病理:小叶癌 平片 定位片 钢丝定位片
乳腺X线立体定位检查技术的开展,为乳腺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准确率很高,误差在0.5mm以内。此两种新技术方法的应用,为更早期的发现乳腺癌 ,提高诊断正确率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证。
乳后间隙
胸大肌
一个合格的乳腺斜片 (外侧斜)应包括乳 后间隙,及部分胸大 肌影。
侧位: 亦称内外位,X线架旋转90度,将胶片置于乳房外侧,X线束自内向外投照。与正位结合为定位片。
下方6点病变采用侧位拍片
上方12点病变采用侧位拍片
内侧斜位: 将胶片置于乳房内下方,X线束以45度角。自外 上方向内下方投射。包括内上象限病变较为理想。
乳导管造影术:利用40%-60%水溶性碘制剂,用细针经乳头注入导管内。立即拍片。
01
适用于任何有乳头溢液的患者。对于某些乳腺癌的患者,虽无乳头溢液亦可考虑做乳腺导管造影检查。但对急性乳腺炎的患者不宜做此项检查。
01
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75%酒精常规消毒乳头乳晕区。用磨钝的细针插入溢液的导管内,回吸液体后注入造影剂,一般注入0.5-2ml左右,迅速拍片。
乳腺属软组织照像范畴,很特殊。许多人为因素直接影响照片质量,如:软组织可变性大、投照位置选择不当、组织包括不全、而误诊。甚至病变根本没有包括在照片内,出现假阴性诊断。总之,以上几种投照方法是乳腺摄影常用的位置,究竟以哪种位置最合适,应根据病变位置灵活应用,原则上是:病变部位应明确被包括在胶片内;病 变部位尽可能贴近胶片。
乳腺X线摄影技术相关知识整合
一、设备钼靶X线机1.X线管阳极靶面采用钼,为乳腺摄影专用设备,又称乳腺X线摄影机。
2.40Kv以下管电压产生的X线,波长较长、能量较低,穿透物质的能力较弱,被称为软X线。
用这种X线摄影称为软X线摄影。
3.摄影电压为20-40kv,4-600mAs。
胶片距一般为50-65cm。
乳腺放大摄影通常使用0.1的小焦点,放大率多为1.5-1.8,乳腺与摄影接收器之间间距30cm,不使用滤线器。
二、解剖三、摄影体位乳腺摄影常规体位:头尾轴位(CC)、内外侧斜位(MLO)另外必要时辅以侧位等。
1.头尾轴位,X线垂直地从上向下穿过乳腺,可以显示乳腺及部分胸大肌,特别有助于发现内侧的病变。
1)被检者面对乳腺机站立,被检测乳腺对准摄影平台中心,肩部放松下垂,面部转向非检测。
2)充分托起乳腺并向前拉伸放于摄影平台中央,调节摄影平台高度至托起后的乳腺下部折叠处,胸壁内侧紧贴摄影平台前缘。
3)像前方拉伸展平乳腺组织同时进行压迫,使乳头呈切线位,并在结束加压之前将手从前方抽出。
4)展平乳腺外侧的皮肤褶皱。
2.内外侧斜位,对乳腺外上象限具有优势,尚可显示部分胸大肌、腋窝淋巴结,是乳腺检查的最佳位置。
X线从被检侧乳腺的上内侧射向下外侧。
1)被检者面向乳腺机侧立。
2)调整乳腺机支架。
使摄影平台与胸大肌外侧缘平行(即与水平面成30°-60°角。
中等体型者一般40°-50°角,瘦高者50°-60°角,矮胖者30°-40°角。
)被检侧上臂展开抬高,使摄影平台外上角至于被检侧腋窝凹陷处。
3)将被检侧胸大肌轻轻向前推,同时向前牵拉乳腺,向上向外固定在摄影平台上。
压迫的同时展平乳腺,将手从上外放抽出。
4)最后向下牵拉腹部组织,以打开乳房下皮肤褶皱。
3.乳腺90°侧位,分为内外侧位(ML)和外内侧位(LM),显示乳腺及部分胸大肌,作为补充位置。
1)摄影台垂直于水平面。
乳腺摄影技术与影像标准
乳腺摄影技术与影像标准乳腺X线摄影上岗指南编委会1。
概述1。
1乳腺摄影体位得命名ﻫ乳腺摄影体位设计就是一种近期经历显著改变得技术,不正确得体位就是评价临床影像时最常遇到得问题。
当使用常规X线设备进行乳腺X线摄影时,体位设计仅局限于操作者手法调节人体得位置。
随着专用乳腺摄影设备得改进,允许X线球管旋转,使得乳房体位设计得可行性大大增加。
ﻫ在常规摄影体位(内外斜位与头尾位)得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解决了乳腺摄影体位设计应适应于患者得特殊习惯与乳房问题。
今天,诊断经验丰富得放射医师与放射技师,可以凭借体位设计得变换来提高乳腺癌得检测率,以及对病变评估得提供帮助。
乳腺摄影体位将根据不同得检查目得而设计,如筛检性乳腺摄影(Screening mammogra phy);用于乳房病变确切定位得照片;用于对病变进一步定性得照片。
同时也包括在特殊情况下进行乳腺摄影得方法、ﻫ美国放射学院(ACR)有一个完整得以标准乳腺摄影术语来执行得乳腺摄影体位命名(见表1),很值得推荐。
表1 体位标准命名与缩写ﻫ标识编码目得ﻫ方位性右 R左 L摄影体位内、外侧斜位MLO 常规标准位头尾位 CC 常规标准位90°侧位ﻫ内、外侧位 ML 定位、定性外、内侧位 LM 定位、定性ﻫ定点压迫位定性ﻫ放大位 M 定性夸大头尾位XCCL定位ﻫ乳沟位 CV 定位ﻫ腋尾位AT 定位、定性切线位 TAN 定位、定性旋转位 RL(向外侧旋转) 定位、定性ﻫ RM(向内侧旋转) 定位、定性ﻫRS(向上旋转) 定位、定性ﻫRI(向下旋转) 定位、定性尾头位FB(从下向上) 定性外、内侧斜位LMO 定性上外一下内斜位 SIO 定性ﻫ植入物置换 ID 加强乳房ﻫﻫﻫ1.2乳腺摄影照片得标记乳腺摄影照片就是重要得医学资料。
乳腺摄影照片得标准标记对于确保照片避免丢失或错误解释十分重要。
除了体位名称与方位性之外,所有标记都应尽量远离乳房。
乳腺摄影照片得标记可分为三类:(1)必须标记;(2)极力推荐标记;(3)推荐标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碎石样钙化
碎石样粗大钙化
血管钙化、圆形钙化
圆形颗粒状钙化
恶性钙化
泥沙样钙化
泥沙样钙化
多形性不均质钙化
乳腺癌
合并征象: 皮肤凹陷 乳头凹陷 皮肤增厚 腋下淋巴结肿大 牛角征 塔尖征 大导管相 异常血管
乳头内陷 异常血管
皮肤增厚 乳头内陷
皮肤增厚
塔尖征 大导管相
乳头内陷、 大导管相
⑥避免加压不当,造成乳腺皮肤发生 皱折,导致伪影;
⑦暗盒的边缘容易漏光,应该经常检 查;
⑧根据不同年龄的乳腺发育特点、不 同生理状态的乳腺特点以及个体差异 选择合适的曝光条件,尤其是管电压 值的正确选择。
1.乳腺侧位
曝光条件
①青春期乳腺各组织对比度比较低,一般用 32~34kV、50~60mAs。
皮肤增厚
粉刺型
非粉刺型
单纯肿块
THE END
②哺乳期乳腺发育完全,有乳汁积存,密度 较高,摄影时应尽量将乳汁排空,选用较 大的曝光条件。
③有哺乳史,乳腺处于静止状态者,用28~ 32kV,40~50mAs。
④老年妇女选用25~30kV,30~40mAs。
乳腺侧位照片
2.乳腺侧斜位
用途:了解乳腺上下、前后组织的病 理改变。因为该摄影位置能包括乳腺 癌最好发的乳腺外上1/4处的组织, 因此成为乳腺X线检查最有价值的摄 影位置。
三、摄影位置
பைடு நூலகம்意事项:
①采用40~50cm的近焦-片距摄影,增加X 射线的强度; ②让病人屏气曝光,以避免呼吸导致的运 动模糊; ③必须做好准确的方位标记以便于识别。
④采用多变的体位、摄影角度及X线入射 方向进行摄影,提高乳腺病灶在照片上 的检出率;
⑤适当加压,即应将乳腺加压到尽可能 薄的厚度,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病变检出 率和影像清晰度。但恶性肿瘤肿块较大 时不宜加压过度,以免造成肿瘤扩散;
介绍几个病例
乳腺正常分型: 1.脂肪型 2.少量腺型 3.中量腺体型 4.多量腺体致密型
脂肪型
少量腺体型
腺体型
致密型
基本病变
肿块 指在两个不同投照位置均可见 的占位性病变。
A、形态 B、边缘 C、密度
球形肿块
条形肿块 形态越不规则,其 恶性可能性就越大
良性钙化
粗大钙化 圆形钙化
乳腺X线摄影
Mammography
泰山医学院 于兹喜
一、摄影设备
1.钼靶X线机
X线管阳极靶面 采用钼,为乳腺 摄影的专用设备, 故又称乳腺X线 摄影机。
2.暗盒
软X线摄影用的暗盒,一般不用金 属材料制作,多采用吸收X线较少的有 机材料做成暗盒的外壳。如塑料、碳纤 维等。
3.增感屏
软X线摄影时,增感屏的基层能吸 收较多有用的软X线。因此,软X线摄影 时一般只用单屏,即保留近摄片台的后 屏。欲观察软组织的细微结构,应选用 高清晰型增感屏。
内
外
X线的投射方向是从内上斜向外下。
3.乳腺轴位
X-ray
上述三个乳腺摄影基本位置均有各自 的摄影盲区,如:乳腺侧位难以包括乳 腺的内外上部,尤其是外上部分;乳腺 侧斜位,乳腺的后部内侧可能包括不全; 乳腺轴位往往因胸壁呈弧形而无法摄取 腋侧部分乳腺组织。此外,乳腺侧斜位 与乳腺轴位不能形成相互垂直,即这两 个体位不在垂直的两个轴上,对病变的 定位不利。因此,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 择各种摄影体位是非常有必要的。
4.X线胶片
为了增加影像的对比,应选用γ值 大的X线胶片,并注意屏-片光谱匹配, 产生黄绿色荧光的增感屏需配用感绿 胶片,一般选用乳腺摄影专用的屏-片 组合。如T颗粒技术。
现在有大量的数字成像系统已经 在临床上使用。
二、摄影原理
随着管电压的降低,X线能量也降低,物 质对X线的吸收方式逐渐变为康普顿散射 吸收减少,光电吸收增加。在40 kV管电 压下,钼靶X线机产生的X线单色性强, 光电吸收的比例较大,并且光电吸收与 原子序数的4次方成正比,因此扩大了X 线吸收差异,从而获得相对较大的X线对 比度,以利于软组织结构层次的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