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稿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篇文章选自法国作家阿尔非斯·都德的小说《星期天的课》,描写了普法战争后,一个小学老师在将要离开的最后一堂课中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职业历程和国家历史,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故事。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意义深刻,值得深刻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了解法国人的爱国精神;2.理解小学老师告别学生、向学生讲述自己职业历程的激励作用;3.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明白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2.难点:理解小学老师面对国家处境的感情状态。
四、教学方法与重点难点解决途径1.讲解分析:简略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引起学生对这个国家命运的关注;2.讨论互动: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3.观看视频: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加深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学生对故事主题的思考。
五、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介绍普法战争的历史背景,与学生讨论战争对国家的影响,引出本次故事主题。
2.学习阅读(1)整体理解:带领学生一起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阅读材料。
(2)重点讲解:1.小学老师如何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过程;2.教育的重要性,学习是爱国报国的根本途径。
(3)针对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小学老师面对国家感情状态的表达方式,从而找到激励学生爱国报国的方法。
3.视频欣赏(1)收看相关视频,了解更多内容,加深学习印象;(2)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
4.深化思考(1)小组内讨论,思考自己的国家爱情;(2)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描述自己的国家爱情。
5.展示交流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挑选优秀文章进行分享。
六、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家长的引导,开始懂得爱国爱家,但缺乏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最后一课导学案
第二课时导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最后一课》(二)问题1.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个“最后”,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朗读时语气是否应该有区别?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有这些变化?2. 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时,讲了哪些话?内容可以概括为哪几点?关于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和“语言是钥匙”这两处,有什么深刻含义?3.小弗郎士在习字课上产生了哪两个联想?这有什么意义?4. 课文怎样描写韩麦尔先生下课时的悲愤心情和表现的?他为什么要写出“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的一个手势结尾?(三)自学1.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
2. 学生自学时师巡视其自学情况,对中差生加以指导,并对学生自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
(四)互学:1.同桌讨论,小组合作交流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教师逐组巡视,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去。
并及时了解每组学生在合作交流时存在哪些不懂的地方。
(五)评学: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别展示指定的问题。
(师加以提示指导)师明确问题答案:1.指导学生学习第11--16段韩麦尔先生宣布坏消息时,连用两上“最后”,这表现了他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而又愤慨的心情,他为再不能教法语课而沉痛,他为侵略者不准法国人学本国语言而愤慨。
“最后”二字要读出沉重的证据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这里的“最后”二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沉痛却又充满希望的心情,他为再不能上法语课而沉痛,他又为上好这最后一堂法语课而充满希望。
这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他为再不能学法语而感到“心里万分难过”,他知道恨“那些坏家伙”了,他懂得珍惜他的这“最后一堂法语课”了。
其次,他为过去没有认真学习而懊悔。
过去对课本、对老师,他觉得“那么讨厌”,现在都像“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最后一课》导学稿
《最后一课》导学稿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变化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自主感悟、合作释疑。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相关资料补充:1.作者:阿尔丰斯.都德(法国)(1840-1897),法国著名小说家。
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
生活贫困。
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厕身文学界。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
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著名小说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
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著有大量小说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
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磨坟书筒>>、<<月曜日故事集>>、<<故事选>>、<<冬天的故事>>等。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特色。
2.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导学稿 7《最后一课》
7《最后一课》导学稿侣俸中学陶鸿中第一课时(总第21课时)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大声朗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作家作品填空。
都德,小说家。
他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写有12部长篇小说,4部短篇小说集。
代表作小说《》《最后一课》。
2、给下列加点(线)的字注音。
哽住( ) 赚钱( ) 捂住( ) 踱步( )惩罚( ) 祈祷( ) 宛转( ) 诧异( )喧闹()胳膊()皱边()肃静()懊悔( )钥匙()郝叟()3、据意写词。
():歌声悠扬动听。
():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觉得十分奇怪。
():喧哗热闹。
():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自恨不该这样。
4、填空。
标题“最后一课”不但指出文章的,而且蕴含着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
小说的主要情节是:。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资料链接1:故事背景本文是1870-1871年普法战争后发生的事,法国皇帝拿破伦三世为阻止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法军大败,普军长驱直入,侵占巴黎,迫使法国割地赔款,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被割让,普政府不准这两个地方继续学法语。
这篇小说写的就是韩麦尔先生给学生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
人物:小说的中心,反映文章主题(人物描写包括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情节: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听读课文(标题?事件?人物?线索?情节?结构?)四、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作者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感人形象的?(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2、作者是怎样刻画韩麦尔先生这一感人形象的?五、师生互动,讲解质疑阅读小说要抓住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最后一课》导学案
6 最后一课【明确目标】1、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2、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并学好汉语的意识,激发爱国热情。
【自主预习】1、自主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文体知识。
(1)本文作者是国作家,课文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2)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容量分为长篇、、、微型小说。
情节(序幕、、、、、尾声)环境(、自然环境)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持ào()悔chà()异qí()祷哽.()咽郝.()叟惩.()罚钥.()匙3、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②祈祷:③诧异:④婉转:4、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发展脉络。
A、本文的主要写了什么事?B、本文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小说情节?请据此划分小说层次。
5、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不同吗?(可从气氛、学生、老师等角度归纳)【合作探究】1、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思想感情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几个方面来谈小弗郎士的变化。
(以“小弗郎士过去;今天”的句式说话,提示扣住“变”字,不要求前后字数一致,尽量用原文词句)2、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3、看来韩麦尔先生对于小弗郎士的影响非常大。
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以“我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的人”的句式说话。
提示:扣住“变”字说人物;多角度看人物形象;先读原文、后概括。
)【当堂反馈】1、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2、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稿
《最后一课》(第二课时)导学稿教学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语言描写等方法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想象、朗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一、“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复习字词及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3.概括“最后一课”的含义及本文的中心。
4.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二)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人物——韩麦尔先生。
(三)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那些描写表现出来?)从文段中找出并朗读,体会人物情感(练习二)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朗读指导: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朗读中的重点句:"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07课《最后一课》(第2课时)导学案
最后一课导学案优秀5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优秀5篇《最后一课》导学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3、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一课时教学要点: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短篇小说《最后一课》——(爱国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二、简介背景及作者。
(见书43页)——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
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
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祈祷哽咽郝叟懊悔喧闹惨白四、小说常识——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五、分析1解题:——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最后一课》导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阅读理解课。
本文是典型的心理描写文,生动形象,情节跌宕起伏,充满情感。
首先,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了解主要事件,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的用意及写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大意;2. 能表述及分析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3. 识记、掌握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生词、词组;4. 能体会作者思想意图,掌握文学鉴赏方法;5. 能初步理解小说手法的概念,如人物的塑造、情节的跌宕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与听讲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学生在听中思考,在思考中吸收。
2. 采用问答式教学法,教师提问,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形成自己的思维。
3. 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指导、学生讨论,通过讨论来掌握一定的知识。
4. 采用演讲式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讲解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1.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
2. 讲解课文内容。
3. 然后就内容引出相关知识点:(1) 情节: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高潮、结局等。
(2) 人物描述:人物形象的描写和塑造。
(3) 词语:重点词语及其用法。
4. 学习并掌握生词和词组。
五、教学重点1. 学习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
2. 学习重点词汇及其用法:过去分词、情态动词等。
3. 学习小说的结构与演绎方式。
4.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六、教学难点1. 学习小说的结构与演绎方式。
2. 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七、教学步骤1. 教师进行导入,然后简要讲解《最后一课》的大意和作者借助此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
2. 阅读课文《最后一课》,并理解文中的情节、人物和用语。
3. 配上相关的漫画和图片,让学生共同欣赏小说。
4. 讲解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以及相关的文学语言知识。
5. 引导学生探讨作者借助此篇小说所表达的思想,学习文学鉴赏方法。
6. 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小说的大意及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广东省河源市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6《最后一课》(第2课时)导学稿 新人教版
《最后一课》(第2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2.感受韩尔麦先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课前预习】1.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分析他发生变化的原因。
2.阅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
3.你认为小弗朗士或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任选一人进行分析。
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写出几句有关爱国的诗句。
课后巩固练习【课外阅读】最后一课老舍铃声,对于一个作惯了教员的,有时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
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还的卷子准备得好好的。
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
今天,他可是怕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的行动的铃声,像一个受死刑的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或鼓声似的。
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
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
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象踩在棉花上。
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呢。
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讲堂上去。
低着头,他进了讲堂。
屋里极静,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上了讲台,把颤动着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的抬起头来。
学生们坐得很齐,一致地竖直了背,扬着脸,在看他。
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
一点辣味儿堵住他的嗓子,人咳了两声。
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
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是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开了口。
他的声音,好像一根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
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
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
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的把泪在脸上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最后一课》导学稿(生)
《最后一课》导学稿【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一课时123【哽住】声气阻塞。
【踱】慢步行走。
【捂】遮盖住或封闭起来。
【惩罚】严厉地处罚。
【征发】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财物。
【诧异】惊奇。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责备】指责过失。
【思量】这里是考虑的意思。
【喧闹】喧哗热闹。
【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愿望的一种仪式。
【督学】旧时教育行政机关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
【布告】(机关、团体)张贴出来通告群众的文件。
【宛转】(说话)温和而曲折(但不失本意);(歌声、鸣声等)抑扬动听;也可写作“婉转”。
三、知识链接: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四、初学探究(一)整体感知: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1.你是怎样理解本文题目《最后一课》的?请从文中找出能说明理由的句子:。
【答】2.文章以什么为线索?【答】3.作者通过写“我”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答】(二)先读感知:联系上下文,分析与理解: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2、重点品味: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第二课时人物赏析1.从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第一阶段:⑴“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答】⑵觉得“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答】第二阶段: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小弗朗士心情怎样?【答】第三阶段: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找出有关语句并加以分析。
7 最后一课 都德 导学稿
7 最后一课都德导学稿教学目标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一、字义及词义郝( ):叟( ):操练( ):踱( ):诧异( ):祈祷( ):宛转:懊悔:二、背景知识1.作者简介都德(1867—1942),法国作家,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儿子,龚古尔学院院士。
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
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
1904年与莫拉斯认识。
1908年与莫拉斯合编保王派的《法兰西行动》报,发表了无数激烈的极右派言论。
1920年一度当选为议会议员。
曾以诋毁法国政府罪入狱,越狱流亡到比利时。
两年后获赦回到巴黎。
莱昂·都德年轻时认识很多文学界和政治界的知名人物,后来写了《我所认识的巴黎》(1930)和《回忆录》多卷。
他拥护君主政体,拥护极右的政治主张,但他的友谊和文艺观点有的不受他的政治立场所影响,他与极端排犹的德吕蒙和犹太族作家施沃布交往;与右派文学评论家马西斯友善,但是为马西斯所猛烈攻击的个人主义的作家纪德辩护;他为小说家普鲁斯特争得龚古尔文学奖;发现了小说家和散文家贝尔纳诺斯和塞利纳的才华;写过一部著名的文学评论《愚蠢的十九世纪》(1922),猛烈攻击19世纪法国文学和思想潮流,但对雨果、巴尔扎克和波德莱尔却极为推崇。
2.背景材料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19日至1871年5月10日法国同普鲁士王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急。
小说以普法战争为题材。
这次战争虽然是从普皇与法皇争夺势力范围引起的,但战争的后期,普军入侵法国,对法国人民来说,战争就属于反侵略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后一课》导学稿(第一课时)主备人:李新瑞备课组长:潘新华审核人:赵锋授课时间累积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及小说的三要素;初步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基本情节。
2.通过阅读课文,分析小弗郎士心路历程的变化及变化原因,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复述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及其原因教学方法:1.情境导入法;2.诵读教学法;3.自主感悟、合作释疑。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相关资料补充:1.作者:阿尔丰斯.都德(法国)(1840-1897),法国着名小说家。
出身于尼姆城一破落商人家庭。
生活贫困。
17岁时带着诗作到巴黎,厕身文学界。
1866年,发表了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们注意。
1868年,长篇小说《小东西》出版,获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赢得了“着名小说家”。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都德投笔从戎。
战争生活给他提供了新的创作题材。
都德是位多产的作家,除着有大量小说外,还写有两部回忆录和一个剧本。
有法国的狄更斯之誉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磨坟书筒>>、<<月曜日故事集>>、<<故事选>>、<<冬天的故事>>等。
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都德的短篇小说具有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特色。
2.背景:《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
篡夺了法国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复辟帝制后,力图通过战争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以摆脱内部危机,巩固王朝统治。
俾斯麦则打算通过战争,建立一个德意志帝国,企图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
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
这时,对于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
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
一、“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及作品,复习小说三要素2.认真阅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及作者情感。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踱.()督.学()郝叟..()()诧...()()摊.()懊.悔()chéngfá()()钥匙异()磨损.()qíd?o()()哽.()宛转..()()4.解释下列词语督学征发哽踱惩罚5.搜集本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导入新课(1分钟)导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
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三)预习反馈(5分钟)1.学生口头交流收集的资料,了解作者作品及背景。
(附课件)(教师评价:声音、是否脱稿、流畅度)2.汇报小组板书、讲解重点字词、形近字、多音字,并调动其他同学参与。
(教师评价:前后鼻音的区分、四声的标注、发音的准确)(四)、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0分钟)感知课文1、学生结合文章特殊的历史背景,大声朗读课文;2、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体会、感受或困惑;3、整理归纳: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整理、归纳学生的感受,体会;引导学生进入初步的课文分析阶段。
初步分析课文1、提问:记叙文的六要素是什么?2、介绍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介绍的有关小说的知识,找出本文中的人物(主人公),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明确:人物:小弗郎士(主人公)韩麦尔先生情节:上学路上→上最后一课的过程→下课二“后教”环节,合作探究:过渡:在理清课文情节的基础上1.根据图片提示,学生进行复述课文,使学生更加熟悉课文情节。
三、“提升”环节思索探究过渡: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发生了变化。
1.思考:小佛郎士心理历程随着环境而围绕着一个字“变”而发生哪些变化?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造成的?(练习一)(从文中找出来并归纳)提示:环境的变化------心理变化变化: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原因:他本就不是个坏孩子;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巨大的教育作用。
更重要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2.拓展延伸:读《少年中国说》,激发爱国激情3.小练笔:发挥想象力,下课以后,替小弗郎士写一则日记板书设计:??情节????????????????????人物???????????????????????????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序幕)???????幼稚、怕提问?课前(开端)???????????疑惑、诧异?????线??????课上(发展)???????????难受、懊悔?????索?????下课(高潮和结局)?????悲愤、懂事????????????? ????????????????????????????????????心理????????课后反思:《最后一课》导学稿(第二课时)主备人:李新瑞备课组长:潘新华审核人:赵锋授课时间累积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利用小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德育目标: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1.语言描写等方法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想象、朗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投影仪课型:讲读课教学过程一、“先学”环节(一)课前预习1.复习字词及了解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2.熟读课文最后一部分,看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
3.概括“最后一课”的含义及本文的中心。
4.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及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二)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人物——韩麦尔先生。
(三)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或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热情通过那些描写表现出来?)从文段中找出并朗读,体会人物情感(练习二)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朗读指导: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朗读中的重点句:"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练习四)*朗读时注意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明确: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讨论:"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3)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位老师?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
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
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
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
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
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
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
……二、“后教”环节合作探究:过渡:两个主要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刻画方法一样吗?1.小弗郎士---心理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神态、动作、外貌对环境描写的匠心独运。
2.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及体会其作用。
(提示:序幕、课前、课堂)预设:(1)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